儒家 五常

合集下载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

“仁”的代表人物:孔子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 惑,勇者不惧。”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 与人忠。”
“仁“的施行
1.从积极方面来讲,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忠)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方也已。《雍也》
课堂练习
1.儒家思想的核心是( A )。 A.礼 B仁 C智 D义 2.草船借箭主要是( C )的体现。 A.礼 B仁 C智 D义 3.小明总是爱和妈妈说谎,这主要违背了(D )的体现。 A.礼 B仁 C智 D信 4.爱亲人,爱朋友,爱一切善良的人,这主要是体现了 ( B )的思想。 A.礼 B仁 C智 D信 5.“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句话主要是说 明( A )的重要性。 A.礼 B仁 C智 D信
有关智的名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慧、勤劳和天才,高于显贵和富有。
信者,人言也。 意为诚实,讲信用, 不虚伪。人无信不 立,儒家把“信” 作为立国、治国之 根本。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Fra bibliotek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 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 静立门口,等老师 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 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 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 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 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 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 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儒家的三纲四维五伦五常八德

儒家的三纲四维五伦五常八德

儒家的三纲四维五伦五常八德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四维” 一日礼,二日义,三日廉,四日耻;管子日:“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五伦”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八德”孝者,敬顺长辈之心。

弟者,兄友弟恭之心。

忠者,赤诚尽己之心。

信者,敬慕不欺之心。

礼者,辞让节制之心。

义者,公道端正之心。

廉者,坚定高节之心。

耻者,惭愧忏悔之心关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思考摘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浩瀚渊博,但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仁”是儒家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中的核心概念。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其基本思想是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德教为先、修身为本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具有历史悠久、良莠杂陈等特点。

关键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基本内容;基本思想;特点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7)03-0 006-05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我国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问题,其前提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进行扬弃。

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凝聚一个民族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在新世纪新阶段,理应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道德积极进步的作用。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道德缺失,也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才是教育子女、待人接物的正确法则。

三纲为: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出自《封神演义》可见,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君主应该成为臣下的表率,父亲应该成为儿子的表率,丈夫应该成为妻子的表率,身处某种位置,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正人先正己,三纲非但不是奴役压迫,反而是对上位者的约束,三纲并非是为臣、子、妻定的,而是给君、父、夫定的!三纲:君臣义,即君臣之间要讲信义;父子亲;夫妇顺,即夫妻要和顺。

《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

五常:至于五常,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春生化万物而成仁,秋刚正利收而为义,礼是形式,智为思想,信是保证。

(1)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

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五常:另一说为“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指的是什么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指的是什么

古代的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
在历史上有很多的政策,不论是当时还是现代,都不是被人们所尊重的政策,都存在着很多争议性。

那么关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具体是指什么呢?你对于这些是否都了解呢?带着疑问,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知识吧!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道德缺失,也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才是教育子女、待人接物的正确法则。

三从四德是汉族古代习俗之一,“三从”与“四德”的合称。

“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工。

“三从四德”,是一种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是为适应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本质上,都是当时封建社会,所做反人性的政策。

这种政策,在现代得到了很好的改变。

三纲五常的基本内容

三纲五常的基本内容

三纲五常的基本内容三纲五常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核心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君主与臣民、父母与子女、夫妻之间的道德规范;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下面将从三纲和五常两个方面详细介绍其基本内容。

一、三纲1. 君为臣纲君为臣纲是指君主与臣民之间的道德规范。

在古代社会中,君主拥有最高权力和地位,而臣民则是他们的服从者。

因此,君主必须以身作则,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行,尊重法律和人民利益,并且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而臣民则应该忠诚于国家和君主,恪守法律和社会规范。

2. 父为子纲父为子纲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道德规范。

在古代社会中,父母是家庭中最高权威的代表,他们应该尽职尽责地照顾和教育子女,传承优秀的家风和家训,并且要关注子女的成长和发展。

而子女则应该孝敬父母,尊重长辈,遵守家庭规矩和礼仪。

3. 夫为妻纲夫为妻纲是指夫妻之间的道德规范。

在古代社会中,夫妻关系是基于男权制度建立的。

因此,丈夫应该保护和照顾妻子,尊重她们的意愿和需求,并且正确处理夫妻之间的关系。

而妻子则应该服从丈夫,在家庭中担任好贤慧、勤俭持家、教育子女等角色。

二、五常1. 仁仁是五常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个概念。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理解,追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幸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修养。

2. 义义是指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对个人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3. 礼礼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遵守的一些规范和准则。

它包括言语礼仪、行为规范、节日习俗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礼仪、遵守规范,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和素养。

4. 智智是指智慧和才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且注重实践和创新,为自己的事业做出贡献。

0128仁义礼智信

0128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编辑“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他与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古人创作的“梅花篆字”梅报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乐、长寿)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中文名仁义礼智信提出人儒家“五常”,孔子延伸人孟子、董仲舒扩充“仁、义、礼、智、信”目录1. 1构成及发展构成及发展编辑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仁义礼智信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孟子·告子上》)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温良恭俭让,礼义仁智信"什么意思匿名|浏览10566 次|举报我有更好的答案邀请更新2013-10-19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即什么也不争,什么也不抢,处处与人为善。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礼义仁智信,就是指“五常”,即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儒家的“五常”是什么?

儒家的“五常”是什么?

儒家的“五常”是什么?一、什么是“五常”在儒家思想中,“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核心价值观念。

儒家的“五常”构建了一个道德伦理体系,旨在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做到“君子者、非以继大名之忧,不以继小名之忧”的境界。

下面将分别探讨每个“常”所代表的含义和价值。

二、仁:心之善良仁是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它强调个人心灵中的善良、仁爱与同情心。

一个具备仁德的人是慈祥和善的,能够宽容他人的过失和不足。

他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世界,以仁爱之心对待人类。

仁也是一种人格的塑造,使得个人与社群能够和谐相处。

三、义:个人责任义是指个人按照礼法与道德原则去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强调个人的义务感和责任心,认为个人应该有责任去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稳定,以利己利他、兼顾个人与集体的利益。

四、礼:社会规范礼是指社会预定的行为规范和交往方式,其本质是通过一系列形式的仪式和仪容,表达人际关系和社会等级。

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社会习俗,有助于塑造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态度。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礼的规范,人们才能形成和善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五、智:智慧与学识智是指对世界事物的认知和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它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不仅指的是学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对道德伦理的理解与应用。

儒家认为,只有具备智慧的人才能理解正义和道德的真谛,并能够运用智慧去实践和传播道德价值观。

六、信:诚实与信任信是指个人的诚实守信和信任他人的态度。

在儒家的价值观中,信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

儒家主张人与人之间建立起诚实、真诚和信任的关系,以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儒家的“五常”代表了人类文明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分别是仁、义、礼、智、信。

这五个常数不仅是个人品格的培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通过理解和应用“五常”,我们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塑造优良的公民品质,从而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美好的世界。

参考资料:- 《论语》- 《大学》- 徐德修.儒家的核心价值观.2009.- 林则林.《陈规刚矩:儒家核心价值观述论》.2016.。

儒家传统“五常”的当代诠释

儒家传统“五常”的当代诠释

儒家传统“五常”的当代诠释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范畴。

这是儒家先哲们对各种道德规范进行长期筛选而形成的。

孔子认为,在一切道德规范中,“仁”乃是最高、最基本的道德。

孟子弘扬“义”,将“仁义”并称,又提出了并列的四德:“仁”、“义”、“礼”、“智”。

西汉初,贾谊又在“仁”、“义”、“礼”、“智”之后增加了“信”,将五者并举,于是“五常”完具。

但是“五常”作为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是由西汉中期的董仲舒提出来的。

他不仅将“仁”、“义”、“礼”、“智”、“信”看作是五种常行之德,而且呼吁最高统治者对它大力提倡、培养、整饬。

由董仲舒提倡,再经《白虎通》等书阐扬,“五常”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人伦纲常之一,经过两千年来历代统治者和文人的倡导,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中国人的人格形成发挥了巨大影响。

甚至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里也明确写道:“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五常”做为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标准于儒家思想的发扬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但是,儒家“五常”产生于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政治制度,而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儒家传统“五常”表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性。

因此,笔者在普及传统儒家“五常”时,吸收其经典内核,结合社会发展,编制了“中华新五常歌”,并重点做了现代诠释。

简单介绍如下:中华新五常歌仁者天地心,悠悠暖古今;义者敢担当,善恶须分明;礼者仁之用,与时要俱进;智者乃创造,日新日日新;诚者中西同,一字定乾坤;中华新五常,铸我大道魂。

要义解释如下:仁者天地心:仁是儒家思想核心,也是五常的核心。

二程提出:“五常全体四支”说,“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

仁者,全体;四者,四支。

仁,体也;义,宜也;礼,别也;智,知也;信,实也。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二程将“五常”归结为性,揭示了“性”具有本然的“善”的内在德性结构,并界定了仁为性之体,义为性之宜,礼为性之别,智为性之知,信为性之实的“五常”内在道德关系和逻辑结构。

孔孟之道下的三纲五常doc

孔孟之道下的三纲五常doc

孔孟之道下的"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简称“纲常”,是儒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指封建社会的三种主要道德关系,它强调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有绝对的统治和支配权力。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封建社会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三纲五常”是由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等发展而来。

西汉董仲舒首次将其系统化为“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的实际含义现在有很多人不了解“三纲五常”,认为它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下面我们看看“三纲五常”的实际含义到底是什么,它到底是否会对社会的发展进步造成阻碍?所谓“三纲五常”是指:“三纲”指“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实际上就是一种个人修养。

下面我具体说明以下它的实际含义。

“君臣义”:君指管理者;臣指被管理者;这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个人基本人际关系。

义指合理的责任,我前面论述过。

所以“君臣义”就是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要承担合理的责任。

这是现代中国市场经济社会所必须的。

“父子亲”:是指父母、子女之间要有亲情。

父母要全力抚养教导好子女,同时子女成人后也一定要赡养好父母。

“夫妻顺”:是指夫妻之间要和睦恩爱,不要只知道考虑自己的利益,要从夫妻家庭的共同利益出发相互理解相互沟通,达到家庭的稳定,避免不必要的离婚。

“仁”是“爱人”“人道”的意思“义”是承担合理的责任的意思“礼”是道德约束,起到为达到“义”而预防的作用“智”是知识的意思,尤其是现代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是信任、诚信的意思以上都是我们现代中国逐渐缺失的宝贵的个人修养,同时也值得西方国家学习。

并且我并没有看出以上的“三纲五常”会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反我觉得它更会起到互促的作用。

三纲五常是指什么

三纲五常是指什么

三纲五常是指什么儒家做为我国传统思想的代表,其思想可以说是溶解在我们骨子里的了,而我们也经常在小说或者电视剧中看到三纲五常这个词语。

那么民族文化带大家了解一下,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指什么吧。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简介: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某某某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道德缺失,也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才是教育子女、待人接物的'正确法则。

出处:《论语·为某某某》“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某某某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某某某治制度。

泊静子曰:上文所引《论语·为某某某》语,何晏集解所引马融注,实已为后人之见解,不得谓之为孔子之本意。

故概述中所谓“源于孔子”,实为臆造。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

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又有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也指五行所代表的五类事物,即木、火、土、金、水的正常运动。

《伤寒论》序:“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常是不变的意思,这里指一定准则。

五常就是五条准则,也叫“五伦”。

这是封建礼教。

儒家“五常”的道德优势及其当代意蕴

儒家“五常”的道德优势及其当代意蕴

儒家“五常”的道德优势及其当代意蕴一、儒家“五常”的历史生成儒家美德中的“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范畴。

“五常”是儒家先哲们对各种道德规范进行长期筛选而形成的。

孔子认为,在一切道德规范中,“仁”乃是最高、最基本的道德。

孟子弘扬“义”,将“仁义”并称,又提出了并列的四德:“仁”、“义”、“礼”、“智”。

西汉初,贾谊又在“仁”、“义”、“礼”、“智”之后增加了“信”,将五者并举,于是“五常”完具。

但是“五常”作为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是由西汉中期的董仲舒提出来的。

他不仅将“仁”、“义”、“礼”、“智”、“信”看作是五种常行之德,而且呼吁最高统治者对它大力提倡、培养、整饬。

由董仲舒提倡,再经《白虎通》等书阐扬,“五常”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人伦纲常之一。

在“五常”的内部构成中,诸多儒家学者都将“仁”作为五常的核心。

“仁”范畴源于《尚书》,是孔子和孟子等人在继承和发展周代“亲亲”、“仁民”、“敬德保民”、“忠厚”等仁爱思想的基础上,为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概括提升出来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

孔子把“仁”规定为“爱人”,要求人们行“仁德”于天下。

孔子将“仁”的德目细化为“恭”、“信”、“敏”、“宽”、“惠”,并认为“忠恕”是行“仁”的根本途径,行“仁”必须“克己复礼”。

在儒家看来,为“仁”就是爱自己的表现,自尊自爱、追求道德完善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分别。

而“爱人”这一“仁”的基本精神是儒家美德其他德目展开的基础,如孝是爱父母,慈是爱子女,悌是兄弟互爱,忠是爱主爱君,等等。

如果将儒家“仁”的范围不断扩大,则可“民胞物与”,以天地为人与物之父母,天下所有人皆吾兄弟,所有物类皆我伙伴。

“仁”的精神可以扩展至全人类,甚至达于物类。

“义”作为“五常”之德目,是孔孟等人在继承和发展先秦以前社会中正义、公平、无私等思想的基础上概括提升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标准。

“义者,宜也”(《礼记·中庸》),“义”是指人在与他人交往中的思想与行为适宜,恰到善处。

五常五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

五常五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

十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礼义之邦”中华的传统美德,是华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华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智”通“知”。

中华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内涵。

“智”在知道遵道。

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

“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

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华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成语故事】三纲五常

【成语故事】三纲五常

【成语故事】三纲五常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中有一套重要的伦理道德准则,即"三纲五常"。

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

这些准则被看作是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基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文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中国社会,君臣、父子、夫妻等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而个体在这些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有规范的。

君主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就如同父亲一样,应该关心百姓的福祉,体恤百姓的疾苦,以仁爱的态度对待臣民。

而臣子则应该忠诚地侍奉君主,尽心尽力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子女则应该尊敬父母,孝敬他们,并承继家族的衣钵。

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相互关怀,共同经营家庭。

除了三纲,五常的准则也是非常重要的。

仁,即为仁爱,指的是对人的关爱和善良的品质。

义即正义,指的是遵守道德规范,做到公正无私。

礼即为礼仪,倡导人们守礼仪、尊重传统风俗,以维护社会秩序。

智即智慧,要求人们具备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以明辨是非,做出明智的决策。

信即诚信,要求人们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讲真话,做诚实守信的人。

"三纲五常"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指导个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

在这种秩序下,人们可以相互依存、互相尊重,从而形成稳定的社会关系。

君臣、父子、夫妻的角色都得到规范,使得社会中的权力和责任能够有序地进行。

而五常的准则则引导个体的行为,让人们在道德准则的指引下,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个社会如果缺乏这样的准则,就可能陷入混乱和无序。

君臣关系可能被滥用,致使国家无法治理,社会无法安宁。

家庭关系可能破裂,父母子女之间可能互不相信,夫妻关系可能变得不稳定。

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秩序就无法得到维护,人们之间的信任和团结也会受到严重的破坏。

"三纲五常"的思想被看作是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种重要思想,不仅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更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在当代中国,"三纲五常"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育和社会建设中仍然需要加以传承和弘扬。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 诚悌勤雅恒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 诚悌勤雅恒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诚悌勤雅恒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忠孝勇恭廉的意思是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仁义礼智信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

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

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

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

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五常仁义礼智信故事

五常仁义礼智信故事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大核心价值观。

以下是一些与这五大价值观有关的故事:
1. “孝感动天”:讲述了中国古代孝子舜的故事。

他的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兄弟试图杀他,但他始终对他们仁慈、宽容、忍耐、谦卑、智慧、忠诚。

最后舜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并继承了王位。

这个故事突出了仁、义、智、信的价值观。

2. “割席断交”:讲的是孔融小时候就懂得礼节,有一次他和朋友一起吃饭,朋友抢了他的食物,他便愤然割断了座位分开,不再与朋友交往。

这体现了他对礼仪的要求很高。

3. “铁杵磨针”:说的是李白小时候贪玩不愿意读书,遇到了一位老人正在磨一根铁棒。

老人告诉他只要持之以恒,就会成为有用的东西。

李白深受启发,后来成为了有名的诗人。

这个故事反映了坚持不懈、勤奋努力、励志向前的理念。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什么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什么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什么仁义礼智信的意思:“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混。

”英语翻译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courtesy, wisdom and trust构成及发展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孟子·告子上》)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何谓仁?仁者,仁义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为仁。

仁者,易也。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儒家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是中国古代传统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那么五

儒家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是中国古代传统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那么五

儒家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是中国古代传统价
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那么五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仁是指慈爱众生的道德观,以宽容慈悲的态度,把同情之心应用在实
践上,进而达到保护他人的目的。

义是指客观的法则,它是指衡量人
们思想行为的标准。

礼是礼仪,它反映对自身和他人的尊重。

智是智慧,它是习得理解社会规范、实现社会秩序的必备条件。

信是信仰,
它指人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怀有正义感,从而实现道德理想的行为。

儒家五常乃至其渊源——论语、大学等经典在中国古代伦理的发展史
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对往后的中国伦理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其中,
仁义礼智信,乃儒家伦理观念的精髓,一直流传至今,为中华民族的
价值观基础进行了长期的自我提高。

一个以崇尚仁义礼智信的社会,
才能长期稳定发展下去,自然而然就能成就各方面的充实和更优良的
生活水平。

此外,仁义礼智信,也融入了中国人普遍习俗和传统道德观念,在人
们日常行为中得到了广泛的弘扬和应用。

很多传统美德,如孝道、恭谦、礼仪、实干、守信等,来源于儒家乃至更久远的道家文化,也就
是‘仁义礼智信’,正是这种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主导了整个中国伦理的
发展进程,使得中国的文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奠定了坚实的文化自身
力量基础。

五常指的是范文范文

五常指的是范文范文

五常指的是范文1、“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应具备的五种基本品格和美德。

2、孔子最早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大提出“仁义礼智”,后来董仲舒又扩大到“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个常任理事国贯穿了中国伦理道德的发展,成为中国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

《三字经》中说“仁义礼智信,五常不可混”。

仁,就是两个人。

延伸阅读儒家五常之道五常指的是1.“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来调整和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2.“三纲”的意思是“君为臣,父为子,夫为妻”。

要求是臣、子、妻者,必须绝对服从君、父、夫。

同时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树立榜样。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之道五常指的是1.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2.“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引申为“仁义礼智”,董仲舒引申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个常任理事国贯穿了中国伦理道德的发展,成为中国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

3.孔子曾称“智任勇”“三大德”,并将“仁礼”形成体系,曰:“仁者(爱人)也大;仁义适宜,尊贤为大;亲杀,尊贤等。

仪式就诞生了。

”仁以爱人为中心,义以尊贤为中心。

礼是仁义的具体规定。

4.孟子在仁义之礼上加了“智”,构成四德或四端。

他说:“仁(亲)的道理也是真的;义的现实也是来自哥哥(哥);礼节文斯的现实也是;智慧的现实,知其二(偏差)也是如此。

”5.董仲舒补充了“信”,把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一种与天地早有关联的规律(“规律之道”)。

他说“五常之仁、义、礼、智、信”(《贤良对策》)。

三纲五常指什么1.三纲五常,一个中国成语,拼音就是snngwchng,一种封建礼教,提倡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从《白虎通三纲六纪》:“三个班是什么?据说国君,父子,夫妇也。

”汉王冲《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