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物学思考题答案复习题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学思考题答案复
习题11
第一章到第三章
1、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和次要特征。
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及其主要特征。
①三大特征是: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次要特征是:肛后尾、心脏(总是在消化管的腹面、闭管式)、内骨骼。
②三大主要特征:
1、脊索:脊索不分节,脊柱分节。
来源于原肠背壁。
脊索细胞富含液泡,外有脊索鞘。
脊索鞘内外两层,纤维组织鞘和弹性组织鞘。
脊索和脊柱都能随身体发育而生长。
2、背神经管:由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
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
3、咽鳃裂:低等脊椎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
陆栖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具鳃裂。
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
次要特征:1、肛后尾。
2、心脏,总是位于消化管的腹面,闭管式。
3、内骨骼:骨骼系统属于生活的内骨骼,而不象无脊椎动物有死的外骨骼。
可分为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的尾部。
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身体全长,脊索超过神经管的最前端。
头索纲
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在胚胎中出现,成体被分节的脊柱取
代。
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
纲、哺乳纲
2、试论脊索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①一般认为脊索动物可能起源于环节动物或者棘皮动物。
推测脊索动物的祖先是一种蠕虫状的后口动物,它们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
被称为原始无头类。
原始无头类有两个特化的分支:
一支进化为尾索动物和头索头动物;
另一分支进化为原始有头类,原始有头类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支进化为比较原始,没有上、下颌的无颌类(甲胄鱼、圆口类);另一支进化成具有上、下颌的有头类,即为鱼类的祖先。
哺乳类(2.3亿年前)鸟类(1.8亿年前)
↑
(兽齿类)爬行类(假鳄类)
↑
•两栖类(坚头类,爬行类的祖先)
↑
•鱼类(古总鳍鱼)
•↑
•原始有颌类(鱼类的祖先)
•↑原始有头类→无颌类(甲胄类)
•↑
•原始无头类(假设脊索动物的祖先)→头索动物、尾索动物
•↑
•脊索动物的进化
②1、环节动物论: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
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因为都是两侧对称、分节、封闭式的循环系统。
2、棘皮动物论: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
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这是基于胚胎发育,棘皮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属后口动物,同时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与一般无脊椎动物不同,但与脊索动物相似。
3、演化
推测脊索动物的祖先是一种蠕虫状的后口动物,它们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
出现于地质年代古生代的早期,距今约有5亿年左右,这种动物称为原始无头类。
原始无头类有两个特化的分支:一支进化为尾索动物和头索头动物;另一分支进化为原始有头类,原始有头类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支进化为比较原始,没有上、下颌的无颌类(甲胄鱼、圆口类);另一支进化成具有上、下颌的有头类,即为鱼类的祖先。
3、简述尾索动物的主要特点
①①全部海产
②幼体经变态为成体
③脊索仅限于尾部
④幼体和成体都有鳃裂
⑤体外有被囊
⑥成体缺乏脊索、体腔、排泄器官和分节现象
②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总成为原索动物。
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及神经管,所以称为尾索动物或被囊动物。
全世界越有1370多种。
体呈袋形或桶状,包括
单体或群体两个类型,绝大多数无尾种类只在幼体时期自由生活,成体于浅海潮间带营底栖固着生活,少数终生有尾种类在洋面上应漂浮式的自由游泳生活。
体表有入水孔和出水孔,咽壁有数量不等的鳃裂,咽外围有宽大的围鳃腔,与出水孔相通。
一般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由于卵和精子并不同是成熟,所以避免了自体受精。
营有性生殖,也营无性的出芽生殖,除个别种类外,受精卵都先发育成善于游泳的蝌蚪状幼体,再行变态发育。
4、文昌鱼胚胎发育的主要过程。
为什么说研究文昌鱼在动物进化中有十分重要意义?
文昌鱼的发育需经历受精卵(进行几乎均等的全分裂,经多次分裂)——(形似实心球体的)桑椹胚(中心细胞向胚体表面迁移)——(内空,为囊胚腔)囊胚(出现原肠胚代替囊胚,分化出内外胚层)——原肠胚(外胚层内陷形成神经管)——神经胚(孵化)——幼体(变态)——成体的过程。
从比较解剖学上看,文昌鱼一方面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这些脊索动物所具有的进步特征,是一个典型的脊索动物的缩影。
另一方面,又区别于脊椎动物体,身体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不具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附肢,无心
脏,表皮仅由单细胞构成,终身保持原始分节的肌节,排泄系统无集中的肾脏。
从胚胎发育上来看,文昌鱼一方面以简单的形式近似于脊椎动物的发育,另一方面,其早期发育又与棘皮动物很相似。
所以,从比较解剖学上、胚胎发育的角度上看来,文昌鱼是介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也是动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联系环节。
5、分析文昌鱼的器官结构中哪些是原始性的,哪些是进步性的,哪些是特化性的?
进步性:一方面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些是脊索动物所具有的进步特征。
原始性:身体结构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不具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的附肢,无心脏、表皮仅由单层细胞构
成、终生保持原始分节的肌节,排泄系统还没有集中
的肾脏。
特化性:
6、说明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7、名词解释
脊索:来源于原肠背壁。
脊索细胞富含液泡,外有脊索鞘。
脊索鞘内外两层,纤维组织鞘和弹性组织鞘。
脊椎:脊椎动物背部的主要支架。
由多个椎骨组成,中间有椎管,内有脊椎。
无头类:头索动物亚门头部不显,称无头类。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形成明显的头部,称有头类。
无颌类:圆口纲无颌,故又叫无颌类。
有颌类:鱼纲以及更高级的四足类都出现有颌,合称有颌类。
无羊膜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出现羊膜的动物,即除了爬行类鸟类与哺乳类的其他脊椎动物
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在胚体发育过程中有羊膜,所以叫羊膜类。
尾索动物: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有脊索及神经管.
头索动物:终身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原索动物:尾、头索动物的总称。
被囊动物:也称尾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的一亚门。
少数自由生活的,终生具有脊索的尾部,如海樽、纽鳃樽等;
固着生活的,仅幼体具有脊家的尾部,成体尾部退
化消失,如海鞘等。
开管式血液循环: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部分,后汇
入血窦,由静脉回到心耳。
由于血液不是总在
血管内流动故称为开管式循环。
闭管式血液循环: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微血管、组
织间隙,然后汇集到静脉回到心房。
过程中血
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
动脉:所含的血液从心脏流出到其他部位的血管
静脉:所含的血液是从身体其他部位流回心脏的血管。
逆行变态:柄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结构,使身体变得更为简单,称为逆行变态。
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摺而成。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
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
肝盲囊:文昌鱼的肠为一直管,向前伸出一个盲囊,突入咽的右侧,而称为肝盲囊,其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
的肝脏为同源器官。
脑眼:文昌鱼神经管上的黑色小点,为光线感受器,称为脑眼。
小肾囊:海鞘无集中专门的排泄器官,只是在肠的弯曲处堆积有一团小的尿泡,称为小肾囊,其中含有尿酸颗粒。
第四章
1、圆口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①没有真正的上下颌,圆口纲又称无颌类
②没有成对的附肢,没有真正的牙齿
③终身保留脊索
④头骨未完整
⑤肌肉保持原始的肌节
⑥脑的发达程度比较低
⑦具吸附性不能启闭的口漏斗。
⑧皮肤光滑、无鳞
⑨嗅囊单一,只有一个鼻孔,开口在头顶中线上。
⑩鳃位于特殊的鳃囊肿。
(特化性特征)
2、简要说明圆口纲的原始性和特殊性
圆口纲是现存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纲,包括七鳃鳗、盲鳗等约50种低等的水栖动物。
栖居于海水或淡水中,营半寄生或寄生生活,这类动物的外形虽然像鱼,但不是鱼,比鱼类低级得多,还没有出现上、下颌,因而称为无颌类,又因它们都有一个圆形的口吸盘,称为圆口类。
原始性特征:①没有真正的上颌和下颌,圆口类又称无颌类。
②没有成对的附肢,没有真正的牙。
③终生保留
脊索。
④头骨来完整。
⑤肌肉保持原始的肌节。
⑥脑的发达程度较低。
(无上下颌、无附肢。
保
留脊索)
特化特征:具吸附性不能启闭的口漏斗皮肤光滑、无鳞嗅囊单一,只有一个鼻孔,开口在头顶中线上。
鳃位于特
殊的鳃囊中。
3、说明七腮鳗呼吸系统的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的关系
4、试述圆口类的进化
5、名词解释
圆口动物:圆口纲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的和上下颌的低等脊索动物。
鳃囊类:
前肾:位于身体的前端,脊椎动物在胚胎期间都有前肾出现,但是只有在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中前肾才有作用。
中肾:位于前肾后方,是鱼类和两栖类成体的排泄器官。
后肾:是羊膜动物成体的排泄器官,位于体腔的后部,外形因动物的种类而异。
肾小体和连接它的排泄小管共同组成
一个泌尿基本结构,称为肾单位。
肾单位:肾单位是泌尿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甲胄鱼:
七鳃鳗:
盲鳗: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第五章
1、说明鱼类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构与特征。
①1、出现了上、下颌;
(1)主动捕获食物;
(2)随着颌的出现,同时也出现了牙齿;
(3)颌的出现可带动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提高.
2、有了成对的附肢;
(1)大大加强了动物运动能力,是动物获得积极主动生活方式的必要条件之一.
(2)为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
3、出现了脊柱代替了脊索;
(1)加强了支持、运动和保护的能力;
(2)增强了动物生存斗争的能力.
4、脑和感觉器官更为发达。
(1)脑分主明显的5部分;
(2)保护脑和感觉器官的头骨完善,能更好地促进体内各部
的协调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②1、体形多呈纺锤形;2、用鳃呼吸;3、身体分头、躯干和尾3部分;4、肾脏可以调节体内的水分;5、受精离不开水,受精卵要在水中发育;6、血液循环是单循环;7、身体两侧具有特殊的侧线,侧线内有感觉细胞,可以感觉水流的快慢,利于鱼类的捕食、防敌和洄游等活动。
2、试述脊椎动物上、下颌的出现的重要意义。
①(1)主动捕获食物;
(2)随着颌的出现,同时也出现了牙齿;
(3)颌的出现可带动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提高
②口位于头的前部,由活动的上、下颌支持,这是脊椎动物从鱼类开始出现的结构。
颌的出现在脊椎动物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形态发展和进步,并由此引起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
1)动物可以用上、下颌构成的口作为索食工具,主动地追逐捕食对象,增加获得食物的机遇,并通过口中牙齿的撕咬和压研
作用,使原来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转变为食物,从而开拓了广泛摄取食源的领域。
2)颌的出现及其多用的活动机能,还促进了运动器官、感觉器官和其他相关器官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进化。
3、列举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特征。
各有哪些亚纲和目。
软骨鱼类: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间隔发达,鳃孔五至七对。
鳍的末端附生皮
质鳍条。
歪尾型。
无鳔和“肺”。
肠内具螺旋瓣。
生
殖腺与生殖导管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
受精。
板鳃亚纲:鲨形(侧孔)总目:六鳃、虎、鲭、须、真、角、锯、扁鲨目;
鳐形(下孔)总目:锯鳐目、鳐目、鲼目、电鳐目全头亚纲:银鲛目
硬骨鱼类:骨骼多为硬骨,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性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背面;鳃间隔退
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
孔;鳍的末端附生骨质鳍条,大多为正型尾;通常
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
导管,二者直接相连;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
精。
腔棘鱼亚纲:腔棘鱼目
肺鱼亚纲:单、双鳔肺鱼目
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多鳍鱼目),全骨鱼总目(弓鳍鱼目、雀鳝目),真骨鱼总目(36个,海鲢
目、鲱形目、鲑形目、鳗鲡目、鲤形目、鲇形目、
鳕形目、刺鱼目、合鳃鱼目、鲈形目、鲉形目、鲽
形目、魨形目、鮟鱇目)
4、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
①体形多呈纺锤形;
②用鳃呼吸,以鳍作为游泳器官;
③身体分头、躯干和尾3部分;
④肾脏可以调节体内的水分;
⑤受精离不开水,受精卵要在水中发育;
⑥血液循环是单循环;
⑦身体两侧具有特殊的侧线,侧线内有感觉细胞,可以感觉水流的快慢,利于鱼类的捕食、防敌和洄游等活动。
5、鱼类的鳞、鳍和尾有哪些类型,鳔的类型和功能。
鱼鳞的种类:
(1)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鳞片;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构造分两部分,基板:埋于真皮内,齿质部分,中央有髓腔、血管和神经通入。
分布于全身。
呈斜向排列,手触有粗糙感。
(2)硬鳞:是硬骨鱼类中最原始的鳞片,如鲟鱼等。
A、来源于真皮;
B、构造斜方形,表面覆盖有一层充分钙化的物质,含有硬鳞质,发特殊亮光。
(3)骨鳞:是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的鳞片。
A、来源于真皮;
B、构造:圆形,前缘插入真皮,后缘光滑游离,或具有许多细小锯状突起,称为栉鳞。
C、覆瓦状排列。
鳍:奇鳍:背鳍、臀鳍、尾鳍
偶鳍:腹鳍、胸鳍
偶鳍的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和改变运动方向。
奇鳍:背鳍和臀鳍的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防止倾斜摇摆,还可以协调游泳。
尾鳍结合着肌肉的活动,可以起稳定身体控制游泳的方向,起舵的作用,可以推动鱼体前
进。
尾:
(1)原尾:将尾为上下对称的两叶;
(2)歪尾:将尾为上下不对称的两叶,多见软骨鱼类;(3)正尾:尾为上下对称的两叶,末端向上翘
鳔:
(1)、种类:根据与食道之间有无鳔管分为两类,开鳔类(管鳔类),如鲤形目;闭鳔类(无鳔管),如鲈形目。
(2)、作用
除少数鱼类的鳔具有呼吸作用外,对于大多数鱼类,鳔是一个身体比重的调节器。
从发生上看,鳔是由食道上分出来的一个小泡发展而成,与陆生种类的肺的发生相同,这可能与其原始功能有关。
6、简述鱼类肾脏在调节体内渗透压调节方式。
淡水鱼类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按渗透原理,体外的淡水将不断地通过半渗性的鳃和口腔粘膜等渗入体内,但肾脏可借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几乎等于清水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
淡水鱼类在尿液的滤泌和排泄过程中,丧失的盐分很少,这是因为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将滤泌尿液中的盐分重新吸收回血液内。
海洋鱼类肾脏内的肾小体数量比淡水鱼类少得多,甚至完全消失,以此达到节缩泌尿量和水分消耗的目的。
?7、简述鳔的类型、结构、功能及其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鳔:
(1)种类:根据与食道之间有无鳔管分为两类,开鳔类(管鳔类),如鲤形目;闭鳔类(无鳔管),如鲈形目。
(2)作用
除少数鱼类的鳔具有呼吸作用外,对于大多数鱼类,鳔是一个身体比重的调节器。
从发生上看,鳔是由食道上分出来的一个小泡发展而成,与陆生种类的肺的发生相同,这可能与其原始功能有关。
8、说明鱼类消化道的结构与它们的食性的关系。
①口的位置与食性的关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口为上位;以底栖生物或附生在石头上的藻类为食的鱼,口为下位;以中上层食物为主的类,口为端位。
②牙齿与食性的关系:肉食性鱼类牙齿比较尖锐;杂食性鱼类牙齿多呈切刀形,缺刻形,磨形或刷形;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牙齿较细弱或作绒毛状。
③鳃耙与食性: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鳃耙短而疏;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鳃耙长而密。
④胃肠与食性:草食、杂食鱼类,胃肠分化不明显,肠管长;肉食性鱼类,胃肠分明可辨,肠管较短。
⑤消化酶与食性:肉食性鱼类胃液中胃蛋白酶活性较高;非肉食性鱼类胃蛋白酶少,而淀粉酶、糖原分解酶,麦芽糖含
量多呈切刀形食甲壳和浮游生物的鱼类,胃内几丁质分解酶活性高。
9、试列举几种我国的淡水鱼类,并指出各属于哪一亚纲,目和科(每目最多不超过两个)。
中华鲟鲟科鲟形目辐鳍亚纲
白鲟白鲟科鲟形目辐鳍亚纲
大银鱼银鱼科鲑形目辐鳍亚纲
胭脂鱼胭脂鱼科鲤形目辐鳍亚纲
?10、简述鱼类的分类系统。
一、软骨鱼类
(一)板鳃亚纲
1、侧孔总目
①六鳃鲨目②虎鲨目③鼠鲨目④须鲨目⑤真鲨目⑥角鲨目⑦锯鲨目⑧扁鲨目
2、下孔总目
①锯鳐目②鳐目③鲼目④电鳐目
(二)全头亚纲
①银鲛目
二、硬骨鱼类
(一)腔棘鱼亚纲
①腔棘鱼目
(二)肺鱼亚纲
①单鳔肺鱼目②双鳔肺鱼目
(三)辐鳍亚纲
1、软骨硬鳞总目
①鲟形目②多鳍鱼目③弓鳍鱼目④雀鳝目
2、鲱形总目
①海鲢目②鼠鱚目③鲱形目④鲑形目⑤灯笼鱼目⑥拟鲸鱼目
3、骨舌鱼总目
①骨舌鱼目②长颌鱼目
4、鳗鲡总目
①鳗鲡目②咽囊鱼目③背棘鱼目
5、鲤形总目
①鲤形目②鲇形目
6、银汉鱼总目
①鳉形目②银汉鱼目③颌针鱼目
7、鲑鲈(副鲈形)总目
①鲑鲈目②鳕形目
8、鲈形总目
①金眼鲷目②海鲂目③月鱼目④刺鱼目⑤鲻形目⑥合鳃
鱼目⑦鲈形目⑧鲉形目⑨鲽形目⑩魨形目
9、蟾鱼总目
①海蛾鱼目②蟾鱼目③喉盘鱼目④鮟鱇目
11、名词解释:
盾鳞:软骨鱼特有,平铺于体表互成对角线排列使流经表面的水流流态平顺,涡旋减少。
有菱形基板和附生在基板上
的鳞棘组成。
硬鳞:存在于某些硬骨鱼的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层,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
骨鳞:鱼鳞中最常见一种,真皮层的产物,见于硬骨鱼类,骨鳞柔软扁薄,富有弹性,表面分为基区(前区)、顶区
(后区)、上恻区和下侧区。
前后相邻的鳞片作覆瓦状
排列于表皮下。
栉鳞:圆形,前缘插入真皮,后缘光滑游离,或具有许多细小锯状突起,称为栉鳞。
开鳔类:管鳔类,鳔与食管之间有相通的鳔管。
闭鳔类:无鳔与食管之间直接相通的鳔管。
鳍式:书面表达鳍的种类和鳍条数目的方式,称为鳍式。
侧线: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
侧线管内有感觉细胞以无数小管穿过鳞片与外界相通
韦伯氏器:鳔与内耳之间依靠三角骨(又名槌骨)、间插骨(砧骨)和舟骨(又名蹬骨)构成了韦伯氏器,具
有特殊的感觉功能。
洄游:某些鱼类在生命周期的一定时期会有规律地集群,并沿一定路线作距离不等的迁移活动,以满足重要生命活动
中生殖、索饵、越冬等需要的特殊的适宜条件,并在经
过一定时期后又重返原地,这种现象就叫做洄游。
歪尾:将尾为上下不对称的两叶,多见软骨鱼类。
正尾:尾为上下对称的两叶,末端向上翘。
肝胰脏:胰脏为弥散状,散布于肝脏中,其组织可用组织切片观察到,肉眼不易与肝脏区别。
因此,肝和胰合称肝
胰脏,这是鱼类的特点。
脑颅:外枕骨1对、前耳骨1对、额顶骨1对、蝶筛骨1对、鼻骨1对、犁骨1对、副蝶骨1块、鳞骨1对。
咽颅:咽颅是支持消化管前端的一组骨片,包括颌骨,舌骨和鳃骨。
第六章
1、为什么说两栖类是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一、初步适应性的特征:基体上解决了在陆上运动,支持体
重,防止水蒸发,呼吸等生存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1、发展了五趾型的附肢;
2、成体用肺呼吸;
3、循环系统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4、脊柱坚固程度加强,出现了荐椎和颈椎,提高了体重的受重
力和头部的灵活性;
5、皮肤开始出现轻度的角质化,可防止在陆地减少体内水分蒸
发;
6、大脑半球完全分开,顶部也有了神经细胞;
7、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感觉器官,特别是听觉,出现了鼓膜和
耳柱骨等。
二、不完善的地方:
1.附肢还处于比较原始的地位;
2、肺发展还不完善,以皮肤等作为辅助呼吸器官;
3、皮肤角质化程度不高,体内水分蒸发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4、皮肤要经常保持湿润,不能远离水环境生活;
5、皮肤透性大,不能生活于盐水或盐分较大的环境中;
6、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为变温动物。
在高寒地区很难生存;
7、卵的受精和幼体必需在水中进行。
还没有能彻底摆脱水的束缚。
2、试述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不完善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同上?)
3、简述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两栖动物虽已具备登陆的身体结构,但是繁殖和幼体发育仍旧必须在淡水中进行,幼体形态似鱼,用腮呼吸,有侧线,依靠尾鳍游泳,发育中须经变态才能上路生活,这是两栖纲区别于所有陆栖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
1、外形:蚓螈型、鲵螈型、蛙蟾型。
具有五趾型附肢,不仅可以支持体重,也造就在陆上灵活运动,适应于跳跃、奔跑等。
2、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皮肤裸露光滑,皮肤腺发达,不具鳞片或外骨骼,角质化程度低,保水能力差,有呼吸功能。
3、骨骼:两栖动物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
从水栖过渡到陆生的进化中,两栖动物的骨骼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得比鱼类更大的坚韧性、活动性和对身体及四肢的支撑作用。
4、消化:两栖类具有肌肉质的舌和分泌粘液的唾液腺,能使食物湿润和吞咽,是四足动物的共同特征。
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
5、呼吸:两栖类具有比任何其他动物更为多种多样的呼吸方式,这反映了两栖类开始适应陆地生活,但并不完善的过渡类型。
不同种的两栖类,或者同一种的幼体和成体阶段,或者在不同生活状态下,其呼吸方式分别有鳃呼吸、口咽腔呼吸、皮肤呼吸和肺呼吸。
6、循环:由鱼类单循环演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提高了血液的循环的压力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