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如梦令重点字词解释
初一语文:如梦令重要知识点归纳
初一语文:如梦令重要知识点归纳
【知识卡片】炼字
古人写诗作词,字斟句酌,常常“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这就是炼字。
炼字的目的是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个“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春风的气势,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气勃勃的美感。
在“宋词集粹(上)”这个单元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以狂风席卷比喻出猎阵势,极言压倒一切的气概;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中的“肥”和“瘦”字,以物拟人,对比强烈,极富情趣,写出了作者对红颜易老的感慨。
【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章丘)人,1084——
约1155年。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梦令的知识点总结
如梦令的知识点总结一、如梦令的定义如梦令是一种汉乐府诗韵,具体的定义可以参考《诗品》中的解释:“如梦令,其正爱意之词……意尤滞者为美”。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梦令的核心特点是表达爱意,同时其意境在诗中应呈现如梦如幻的状态。
因此,如梦令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被视为表达爱情之情的诗体。
二、如梦令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如梦令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汉代,据说是由乐府诗的一种变体发展而来。
乐府诗起源于汉代,是一种民间诗歌形式,形式自由,内容多以民间故事和情感为主题。
在汉代后期,乐府诗逐渐发展出多种韵律和体裁,其中就包括了如梦令。
据史料记载,如梦令在魏晋时期已经比较成熟,被当时的文人雅士广泛接纳并发扬光大。
到了唐代,如梦令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争相模仿的对象。
因此,可以说如梦令是在汉唐时期得到了比较完善的发展。
三、如梦令的特点1.简洁明快:如梦令的句式和韵脚都相对简练,表达直接,语言生动。
这是与乐府诗的特点有关,乐府诗注重民间性和通俗性,因此在句式和语言上都非常简洁明快。
2.意境如梦:如梦令强调意境的造景,希望通过文字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氛围,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3.表达爱意:如梦令是一种表达爱情之情的诗歌形式,因此在情感表达方面往往较为浓烈,强调表达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
4.题材广泛:如梦令的题材并不局限于爱情,也可以包括其他的主题,比如田园风光、社会现实等。
这一点与乐府诗的多样性有关,乐府诗不拘一格,可以表达各种主题。
四、如梦令的创作技巧1.抒情性:如梦令作为一种表达爱情之情的诗体,强调情感的抒发,因此在创作时需要注意将自己深处的真情融入诗中,赋予诗歌更多的情感色彩。
2.感官描写:如梦令强调意境的造景,因此感官描写是非常重要的创作技巧。
作者可以通过描写景物、描绘情感,来创造出如梦如幻的意境。
3.仿效古人:如梦令的传统非常悠久,许多古代文人雅士都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因此,在创作如梦令时,可以适当借鉴古人的创作技巧和思路,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充实和丰富。
七年级如梦令知识点
七年级如梦令知识点在七年级的语文学习中,词这一文学体裁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其中李清照的《如梦令》更是经典之作。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七年级《如梦令》的相关知识点。
首先,咱们得知道《如梦令》是个词牌名。
词牌呢,就像是一首歌的曲调,规定了词的格式、字数、平仄等。
不同的词牌,有着不同的风格和韵味。
而李清照的《如梦令》通常指的是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咱们来看看这首词的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先说说词的大意。
作者常常回忆起那次在溪边亭子游玩一直到日暮时分,因为喝酒喝得太沉醉,以至于找不到回家的路。
玩尽兴了才乘舟返回,却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的深处。
怎么划出去呀,怎么划出去呀,惊得一群水鸟都飞起来了。
从语言风格上看,整首词用语简洁明快,生动自然,把作者游玩的情景和心情描绘得栩栩如生。
接下来,咱们深入分析一下这首词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其一,关于词的押韵。
在这首词中,“暮”“路”“处”“渡”“鹭”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其二,词中的意象。
“溪亭”“藕花”“鸥鹭”等意象,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夏日游玩图。
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词的画面感,还蕴含着作者的情感。
比如“藕花”的美丽与宁静,“鸥鹭”被惊起时的动态,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其三,作者的情感表达。
从词中能明显感受到作者游玩时的快乐和沉醉,以及迷路时的焦急和惊喜。
这种情感的变化,让整首词充满了生活情趣。
其四,词的表现手法。
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复杂的情景。
比如“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让人仿佛能看到那幅画面。
对于七年级的同学们来说,学习《如梦令》还有助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比如,通过对词的欣赏,能够培养我们对语言美的感受。
李清照用词精准,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让我们懂得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
同时,也能让我们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如梦令》原文注释及简析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背景
李清照(1084-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注词释义
常记:常常记起。
沉醉:深入,程度深,醉到一定的程度但又有酣乐。
兴尽:尽,达到一定的程度,使自己的兴致得到极大的满足。
兴:兴致。
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抢着争着奋力划船渡过。
鸥鹭:鸥,鸟类的一科,羽毛多为白色,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
●古诗今译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
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
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
赶快划呀,赶快划呀。
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名句赏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这首词《如梦令》,作者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酒后回家),创造一个微醉最佳的境界(误入藕花深处),表现一种豪放潇洒的风姿(争渡,争渡)。
这些都围绕“酒醉”来表现的,酒醉使诗人晕头转向,酒醉使诗人鬼使神差,酒醉使诗人振奋不已。
“酒后微醺乐悠悠”,它给人感觉到喝醉了酒的女诗人生活多么潇洒、柔美、飘逸,英姿勃发。
《如梦令》词句赏析
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说明所叙的是往事的回忆。 “溪亭”指明了饮酒作兴的处所。 “日暮”是指时间,
沉醉不知归路 “沉醉”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了事情的起因。同时,
“醉”也是全词的词眼。词人和几个女 友在溪亭开怀畅饮,兴奋异常,到日暮 之时还兴犹未尽,留恋忘返。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两句主要交代了往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及起因,同时既写出了她们郊外游 玩的欢娱心情,又为下边的波澜曲折作 了必要的铺垫。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个“惊”字不单单指鸥鹭受到惊 吓飞起,也向读者传达了诗人的惊喜之 情。首先是因为一滩鸥鹭直冲向天空的 景象十分壮观,令人陶醉。其次是因为 鸥鹭飞起的地方就是岸边 ,诗人找到了 回去的路了,所以惊喜。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如梦令》李清照古诗引导语: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下面就是这2首古诗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①溪亭日暮②,沉醉③不知归路。
兴尽④晚⑤回舟,误入⑥藕花深处。
争渡⑦,争渡,惊⑧起一滩⑨鸥鹭。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句注释①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②日暮:太阳落山、黄昏、傍晚。
③沉醉:大醉。
④兴尽:尽了兴致。
⑤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通,迟。
⑥误入:不小心进入。
⑦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渡,在水面前行。
⑧惊:惊动。
⑨一滩:满滩。
白话译文/《如梦令》[李清照]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
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
怎么出去,怎么出去,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创作背景 /《如梦令》[李清照]《如梦令》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
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景色分析/《如梦令》[李清照]分析:从词面上来说:这首词当是一篇回忆之作。
物象:西亭,日暮;归路;回舟;藕花深处;渡;惊起一滩鸥鹭。
意象:常记;沉醉,不知;兴尽;误入。
争。
图景连接与赏析:日暮时分,夕阳西坠,晚霞染红了西方的天际。
远望湖中的凉亭上,一群少女在尽情的嬉闹和玩耍,她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完全忘记了已晚的天色。
等到天色已暗,景色朦胧时,这群意犹未尽的女孩子才恋恋不舍的滑着小舟回家。
结果她们却把小舟滑进了一望无尽的荷花当中。
在说笑和惊叫当中,她们又争着把小舟往外滑,把栖息在沙洲上和荷花中的水鸟全给惊飞起来了。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及翻译我爱古诗词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及翻译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及注释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如梦令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作者为宋朝文学家秦观。
其全文如下: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前言】《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由秦观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伤春怀旧之作。
这首词是词人贬谪途中,夜宿寒冷荒僻的驿舍所作。
借写夜宿驿舍的况味,诉说旅途的艰辛。
写的是在漫漫的长夜里,霜风紧吹,饥鼠窥灯,弄得无法安睡。
等到天刚破晓,门外驿马长鸣,人声嘈杂,艰苦的长途跋涉又将开始。
通过环境的描写和景物的烘托,寓情于景,把旅人的艰辛和谪贬者的失意表达得真切感人。
词作短小而精练,也很有生活气息。
足见功力之深厚。
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注释】①遥夜:长夜。
②驿亭:古时候设在官道旁,方便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中途休息换马的馆舍。
③梦破:睡梦被惊醒。
窥:在隐僻处偷看。
鼠窥灯:谓饥鼠想偷吃灯盏里的.豆油。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词:“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情景相似。
④侵被:透进被窝。
⑤无寐:睡不着。
【翻译】长夜漫漫,四周沉静如水。
北风紧吹,驿亭深锁。
我从睡梦中惊醒,只见一只老鼠正在油灯下偷窥。
风霜送来清晨的寒气,透过被子都能感觉到。
正在想睡而不能入睡之时,门外马声嘶鸣,赶路的人们已经起来了。
【鉴赏】秦观一生,因涉党祸屡遭贬谪。
1096年(宋哲宗赵煦绍圣三年),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作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
词借描写夜宿驿亭苦况诉行旅艰辛。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夜色苍茫,沉沉如水,寒风阵阵紧吹,吹过这古道的驿亭和暂歇驿亭的行人。
“如水”、“风紧”,以其重量感造就出一种强烈的空间的挤压感。
似一股无形的力在肆意捏挤,取境也随之由远拉近,凸出一个特写:驿亭紧闭的大门。
那般突兀,那么引人注目,空间的闷压至最大限度。
作为一个审美对像,“驿亭深闭”既是现实的意象,也是心灵的象征。
李清照的诗词《如梦令》解析
【导语】《如梦令·常记溪亭⽇暮》,作者为宋代的李清照,这是⼀⾸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出,却⼜惜墨如⾦,句句含有深意。
这⾸《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式表达了她早期⽣活的情趣和⼼境,境界优美怡⼈。
下⾯就和⽆忧考⼀起来详细了解下《如梦令》,欢迎阅读!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误⼊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
提起李清照,眼前便浮现出那个娉婷优柔、略带感伤的⼥⼦,她那精妙绝伦的⽂字以及跌宕起伏的⼈⽣⼀直⼴受⼈们关注。
她的笔下,有着“才下眉头,却上⼼头”的纠结相思,有着“这次第,怎⼀个愁字了得?”的凄婉,更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寂……但在《如梦令》这⾸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个活泼、⽆所顾忌、充满勃勃⽣机的李清照。
这⾸词,寥寥三⼗三个字,似乎是词⼈信⼿拈来,毫⽆雕琢,对六年级的学⽣来说,熟读理解并不是难事。
但在这浅淡⾃然的语⾔背后,却是诗意盎然、精彩⽆限,必须让学⽣⾛⼊⽂字中,感受其诗意的情境,才能真正悟其情、懂其⼈。
字字皆是画 李清照⽤她那⽣花妙笔向我们勾勒了⼀幅幅荡⾈晚游图,黄昏时分,⼣阳西下,晚霞染红了整⽚天空,⼀轮红⽇倒映在⽔中,真可谓“⼀道残阳铺⽔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便是“溪亭⽇暮”,⼀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
⽽“藕花深处”,更是如世外桃源般的神秘幽静,词中点明是“误⼊藕花深处”,⼀个“⼊”字,证明词⼈是置⾝其中。
这荷花、荷叶的姿态、形状、颜⾊尽收眼底。
在苍茫暮⾊中,在凌凌微波上,密密的荷叶挨挨挤挤,娇艳的荷花姿态万千。
这是⼀个流光溢彩的藕花深处,⼀个清⾹飘逸的藕花深处。
词末的“⼀滩鸥鹭”,更叫⼈⼼之神往,⼀⼤河滩的鸥鹭哗啦啦地⼀齐飞上了天,真是难得⼀见的壮观奇伟。
“溪亭⽇暮”“藕花深处”“⼀滩鸥鹭”便是李清照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那⼀幅幅如诗般流动的画卷。
牵⼀“醉”⽽动全词 诗词的教学切记⼀步⼀步地讲解,⽀离破碎的分解只会使诗词寡然⽆味。
秦观《如梦令》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秦观《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晚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释】
遥夜:长夜。
驿亭:古时候设在官道旁,方便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中途休息换马的馆舍。
梦破:睡梦被惊醒。
窥:在隐僻处偷看。
鼠窥灯:谓饥鼠想偷吃灯盏里的豆油。
侵被:透进被窝。
无寐:睡不着。
【译文】
黑夜在沉寂中逝去如水流般深邃静谧。
风声是这静夜里唯一的声响,驿站亭舍的大门已紧紧掩闭。
一梦醒来,只见一只老鼠在偷看灯火,一场秋寒送来阵阵寒意,一直浸透被里。
我再也难以入睡,门外已听得马声嘶鸣,人声沸起。
【赏析】
此词选取梦醒客中的时刻,写客中待晓的情景,暗示了羁旅他乡、行客于路的感受。
首两句“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为醒后的总体感受,而“梦破鼠窥灯”则是梦醒后的一个特写镜头,由舍外的风声夜永,到凝视到“梦破鼠窥灯”的奇异客景。
凝视久之,方有“霜送晚寒侵被”的感觉和“门外马嘶人起”的听觉,展示了时间在空间之中是怎样延续的。
《如梦令-春景》曹组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如梦令-春景》曹组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如梦令·春景》是北宋时期曹组创作的一首词,主要写的是词人睡起前后的所见所闻。
这首词看似在写无聊意绪,但词人由“动”生“情”,表明他心中所期待的,或许是在等着一位女子的到来,但词人点到为止,并不说破,就显得言尽而意无穷,其中意味妙不胜收。
这首词借景抒发了词人百般无聊,孤寂惆怅之情。
作品原文: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
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
人静,人静。
风动一庭花影。
作品注释:①如梦令:词牌名。
后唐庄宗李存勖创制,名为《忆仙姿》,因嫌其名不雅,因此词中有“如梦、如梦”叠句,故改称《如梦令》。
②千顷:形容极其广阔。
③黄鹂(lí):即黄莺。
④不胜情:感情承受不了。
胜:堪,忍受⑤碧(bì)梧(wú):碧绿的梧桐树。
⑥金井:古代宫中多以金色雕饰井栏叫金井。
⑦庭(tíng):是庭院的意思。
⑧花影:花的影子。
作品译文:门外绿荫洒地千顷,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树上相互应和着啼个不停。
我从床上起来,却又觉得难为情,便独自来到伫立着一棵青桐的水井旁边。
我静悄悄的,静悄悄的。
突然风一吹,满庭院的花影在风中摇曳。
创作背景:《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写于北宋时期。
当时词人刚刚睡醒后,看见了门外千顷绿荫和成双成对的黄鹂这一幅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画面,触发了词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首词。
关于本词的作者,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是曹组所作,另一种则认为是秦观所作,且末旬应为“风弄一枝花影”。
现在很多学者认为,“风弄一枝花影”在意境上不如“风动一庭花影”,不像出自秦观手笔,因此后一种说法很可能是误记。
作品鉴赏:这首词中,“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过去有人将此句解释成词人先醒过来看到千顷绿荫,再听到树间黄鹂娇声啼鸣,两两应和。
今天的学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够精准。
从后一句“睡起不胜情”来看,词人应是先在睡梦中闻鸟声,被黄鹂的啾啾鸣啼惊醒,随后才向门外张望,看见绿荫绵延的景象。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原文: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该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争,使劲、抢着。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一: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
用力划呀,用力划呀,惊飞了满滩的水鸟。
评点:现今流传下来两首李清照的《如梦令》,皆为游记,都写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风格同样清新别致。
这一首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
“常记溪亭日暮”点明是回忆,“溪亭“是地点,时间是在“日暮”。
词人以自然平淡之笔开篇,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她所创造的词境当中,同时也为下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沉醉不知归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隐含着欢愉之意,暗指当时词人心底的快乐之情。
“不知归路”也曲折地表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见,那是一次让词人印象深刻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意兴,直到兴尽天黑才往回划船。
因“晚回舟”,所以“误入藕花深处”。
此句呼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表现了词人的忘情。
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游兴未尽的少女手摇一叶扁舟荡漾在荷花丛中的美景图,清新自然,别有风致。
接下来,连续两个“争渡”,显示了少女急于找寻归路的焦灼心情。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注释】《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①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②【注释】①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这两句是作者与侍女的问答。
②绿肥红瘦:绿指绿叶,红指红花,风雨过后,绿叶更见青翠,红花却见零落,故说“绿肥红瘦”。
以上三句是纠正侍女的答话。
【译文】昨天晚上,风儿紧,雨儿疏。
我一夜浓睡,尚未消除残醉。
清晨早起,问卷帘的侍女:“花草是否被风雨摧?”侍女答:“海棠花依旧很美。
”“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绿叶更加葱郁繁茂,红花却零落憔悴。
”【集评】宋·胡仔:“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
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此语甚新。
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此语亦妇人所难到。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宋·陈郁:“李易安工造语,故《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
余爱赵彦若《剪绿花》诗云:‘花随红意发,叶就绿情新。
’ ‘绿情’‘红意’,似尤胜于李云。
”(《藏一话腴甲集》卷一) (按:赵彦若诗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题作《立春日侍宴别殿内出彩花应制》。
)明·杨慎:“此词较周词更婉媚。
”(杨慎批点本《草堂诗馀》卷一)(按:周词指秦观《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及谢逸《如梦令》“花落莺啼春暮”,《类编草堂诗余》误作周邦彦词,杨慎仍之。
)明·张綖:“韩偓诗云:‘昨夜三更雨,今朝(《香奁集》作‘临明’,此误引)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此词盖用其语点缀,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之意焉,可谓女流之藻思者矣。
”(《草堂诗馀别集》)明·蒋一葵:“李易安又有《如梦令》云:‘昨夜雨疏……绿肥红瘦。
’当时文人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明·茅暎:“易安,我之知己也。
今世少解人,自当远与易安作朋。
【2019最新】初一语文:如梦令重点字词解释-精选word文档 (1页)
【2019最新】初一语文:如梦令重点字词解释-精选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初一语文:如梦令重点字词解释
初一语文:如梦令重点字词解释
【原文】
如梦令①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②,浓睡不消残酒③。
试问卷帘人④,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⑤。
【注释】
①选自《漱玉集》。
李清照(1084年-约1151),号易安居士。
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
②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③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④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⑤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之《如梦令》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之《如梦令》
(七年级下)复习指南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1.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2.浓睡:酣睡。
3.卷帘人:指侍女。
4.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诗句大意:
昨夜雨稀稀落落下个不停,风却刮得很紧,沉睡一宿,酒意却还没有全消。
(写景叙事,点明下文发问的起因)
我问侍女海棠怎样了,她却说,海棠还是像原来那样啊。
(“试”:关切花事,既想知道又不忍知道花落消息的矛盾心理。
)
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啊!(这是词人对侍女“海棠依旧”的回答的否定,更是对风雨中花朵凋零的惋惜,对春天逝去的无奈。
“绿肥红瘦”,别致而贴切地描摹出春末夏初的景色,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
主题思想:
作者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表达了爱春(伤春)、惜花的真情,也含蓄表达了感慨青春易逝,爱惜自己如花青春年华的感情。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
引导语:《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下面就是这2首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①溪亭日暮②,沉醉③不知归路。
兴尽④晚⑤回舟,误入⑥藕花深处。
争渡⑦,争渡,惊⑧起一滩⑨鸥鹭。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句注释
①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②日暮:太阳落山、黄昏、傍晚。
③沉醉:大醉。
④兴尽:尽了兴致。
⑤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通,迟。
⑥误入:不小心进入。
⑦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渡,在水面前行。
⑧惊:惊动。
⑨一滩:满滩。
白话译文/《如梦令》[李清照]
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
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
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
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
怎么出去,怎么出去,
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创作背景 /《如梦令》[李清照]
《如梦令》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
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一语文:如梦令重点字词解释
本文是关于初一语文:如梦令重点字词解释,感谢您的阅读!
初一语文:如梦令重点字词解释【原文】
如梦令①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②,浓睡不消残酒③。
试问卷帘人④,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⑤。
【注释】
①选自《漱玉集》。
李清照(1084年-约1151),号易安居士。
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
②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③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④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⑤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