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大事记年表

合集下载

中华天文发展史概要简表

中华天文发展史概要简表

中华天文发展史概要简表{含部分西方天文记事}之一蔺长旺根据网络文章整理“就有,天乙,太乙,天帝,纽星等一系列曾经使用过而随时间的退移逐渐被放弃了的极星,由此可见中国天面遗留下一条与水平方向成交角的隧道。

当年,从金字塔的中心,通过隧道,要望天空,恰好可以看到一夜之间几乎不动的天龙座星。

埃及1BC2100-BC1900仲康日食记录{国际上有争议,无结论。

} BC2000春秋时期成书《夏小正》的天象年代为BC2000BC1600殷商甲骨文中的""意思是立表以测日影;“昴”太阳从东方升起,表示方位。

BC1800--BC1500据说在发现的泥板上,有BC1100年亚述人采用的古巴比伦(约BC1800至BC1500)历的12个月的月名。

BC1400-BC776大约公元前1400年-中国已有规律的记录日食与月食,并有两颗新星的记录(七日己巳夕有新大星并火,辛未酉殳新星)。

传说公元前11世纪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与测出春分点。

懿王元年(前899年4月21日)天再旦于郑(《竹书纪年》)公元前776年,中国《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蚀之……”,是世界可靠的日食记事。

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铸在铜器(钟、鼎等)上的金文。

金文中有大量关于月相的记载,但无朔字。

最常出现的是:初吉、既生霸(魄)既望、既死霸(魄)。

人们对这些名称有着种种不同的解释。

但除初吉以外,其他几个词都与月相有关,则无异仪。

《诗经》中还有许多别的天文知识。

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他列举的四件事中,有三件都出自《诗经》,就是“七月流火”、“三星在户”和“月离于毕”。

《诗经》中还记载了金星和银河,以及利用土圭测定方向。

如果认为《周礼》也反映西周的情况,那么在西周时代应该已经使用漏壶记时,而且按照二十八宿和十二干来划分天区了。

到了西周末期,中国天文学已经初具规模了。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doc

大事记(1912-1982)1912年5月民国政府教育部设立中央观象台,接收清政府钦天监外署(泡子河观象台)作为台址。

1912年民国政府接管清政府所属的军谘府改组为参谋本部。

对军谘府所属创设不久的陆军测量总局和陆军测量学堂(后改称学校)充实人员、设备,在三角科中培养一批实用天文人才。

1915年中央观象台天文工作者筹组天文学会,先以中国天文学会名义出版《观象丛报》,希望能扩大学术影响,引起重视,从读者中发现、培养和吸收会员。

1922年10月30日中国天文学会正式成立,在北京中央观象台召开成立大会,会上选举了以高鲁为会长,秦汾为副会长的第一届评议会,按月举行演讲、学术报告。

1923年中国天文学会接受捐助,设立“隐名奖金”,奖励天文科普作品。

1923年10月28日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年会,宣读了论文2篇,选举第二届评议会。

1924年民国政府接管了原由德国建立的青岛天测所,改名为青岛观象台。

1925年2月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举行第二届年会,选举第三届评议会。

1925年中国天文学会接受已故名誉会员柯鸿年捐助,设立“淡园奖金”,资助出席国际天文联合会(IAU)的旅差费用和奖励研究中国古代天文著作的奖金。

1925年7月中国天文学会委派张云列席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天文联合会。

1925年10月25-27日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举行第三届年会,宣读论文3篇,选举第四届评议会。

1926年原广州中山大学设立数学天文系。

1926年10月31日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举行第四届年会,选举第五届评议会。

1927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行政委员会下设立时政委员会,负责编制历书工作。

1927年8月南京民国政府撤销教育行政委员会,另立大学院,管理全国教育行政,并主管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下设立各研究机构,其中之一是观象台筹备委员会,并将原时政委员会也并入其内。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参谋本部,接管原江苏省陆军测量局,改组为陆地测量总局。

天文学大事记年表(二)

天文学大事记年表(二)

天文学大事记年表(二)一世纪东汉时期,创制黄道铜仪,并发现月球运行有快慢,测定了近点月。

一至二世纪东汉时期,创制成水运浑天仪,测出太阳和月球的角直径都是半度,黄赤交角为24度。

提出月光是日光反照的看法。

在《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中,总结了当时的“浑天说”。

二世纪,编制成当时较完备的星表,并首先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现象。

二世纪,《伟大论》中用本轮和均轮的复杂系统,详细阐述“地球中心说”。

230年前后,三国魏时发现日、月食发生的食限,并推算月食分数和初亏的方位角。

330年前后,晋朝发现岁差,测定冬至点西移为每五十年一度,比西方准确。

并作《安天论》,认为天之高不可量,但仍有其极限,诸天体自由运动于此极限之下。

四世纪,后秦时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的现象,并给予正确解释。

五世纪南齐时,编制了《大明历》,首次把岁差计算在内,并精确测定了交点月和木星一周天的时间,是中国历法的第二次大改革。

六世纪,北齐时发现冬夏太阳运行有快慢。

中国民间流传隋朝丹元子著《步天歌》七卷,对当时普及天文知识起了很大作用。

七世纪,唐初王希明纂汉晋志以释之。

619年,唐朝编造了《戊寅元历》,改平朔为定朔,是中国历法的第三次大改革。

725年,进行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八世纪初唐代,用梁令瓒造的黄铜浑仪测量星宿位置,发现星的黄道坐标和古代不同。

81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哈利发阿尔·马蒙组织下,在美索不达米亚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十世纪,精确测量了黄赤交角,改进了岁差常数,编制成更为精确的日月运行表。

十世纪,编制哈卡米特天文表。

1054年,中国《宋史》中,有超新星爆发的第一次记载,该超新星的残骸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蟹状星云。

据《梦溪笔谈》,1067-1077年,宋朝卫朴等制订一种完全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历法“奉元历”。

1088年,宋朝制造水运仪象台,是现代钟表的先驱。

1092年,宋朝的《新仪象法要》,是天文仪器制造方法的专著。

1247年,宋朝石刻天文图是中国现存最古的星图。

天文学年表

天文学年表

公元1900年,光绪26年,美国基勒用92厘米口径的反射望远镜拍摄了上百个星云,发现拍照星云用反射望远镜更优越,他还在照片上发现了十万个以上的星云,旋涡星云是普遍存在的,对制造大型反射望远镜是一个促进;俄国列别捷夫证明了光压的事实;美国的张伯伦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子假说;法国克劳德和德延古发明棱镜等高仪。

公元1901年,光绪27年,英仙座新星成为全天第三亮星,从视差估计距离为100光年,天文学家用它与1885年仙女座大星云中新星作对比研究;荷兰卡普因发现银河系恒星运动的“二流”现象,并提出解释;美国纽康提出计算黄赤交角公式。

公元1902年,光绪28年,法国试播短波无线电时号。

公元1903年,光绪29年,俄国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液体燃料火箭最适合于宇航。

公元1904年,光绪30年,经卡普因的归算处理,吉尔拍摄的南天恒星的好望角星表发表,有星454000颗;美国建成帕洛马天文台。

公元1905年,光绪31年,美国海尔太阳单色光照相仪安装于威尔逊山帕萨迪纳;美国开始无线电授时;爱因斯坦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提出狭义相对论。

公元1906年,光绪32年,德国沃尔夫发现属于脱罗央群的一颗小行星;美国海福德根据重力确定地球为椭球体;美国洛厄尔根据他的火星观测写成《火星和它的运河》,1908年又写出《火星,生命的居住地》。

公元1907年,光绪33年,丹麦赫兹普龙发现巨星和矮星;美国波特伍德提出测定地球年龄的铀蜕变规律法。

公元1908年,光绪34年,通古斯大陨石落在西伯利亚;美国弗罗斯特发现开阳星是四合星;美国海尔利用谱线的塞曼效应发现了黑子磁场;美国威尔逊山1.53米反射望远镜投入工作,并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太阳塔。

公元1909年,宣统元年,英国达维特发现地磁南极。

公元1910年,宣统二年,德国威尔森、席纳尔和法国诺德曼测定恒星温度,进而计算恒星直径;德国史瓦西提出恒星运动速度的椭球分布。

公元1911-1912年,宣统三年,奥地利海斯发现宇宙射线;美国勒维特发现造父变星的周期与光度之间的关系;美国罗素建立食双星理论;丹麦赫兹普龙估算了造父变星的距离;美国斯莱弗发现仙女座星系谱线紫移。

天文学大事年表

天文学大事年表
公元前十四世纪
·中国留存最早的新星记录
·埃及留存最古的漏壶
公元前十世纪
·埃及留存最古的日晷
公元前687年
·中国留存世界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
·巴比伦发现日食和月食重复出现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
·中国创立十九年七闰的阴阳历置闰法
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
·中国定一回归年为
公元前十四世纪
·埃及留存最古的漏壶
公元前十世纪
·埃及留存最古的日晷
公元前687年
·中国留存世界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
·巴比伦发现日食和月食重复出现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
·中国创立十九年七闰的阴阳历置闰法
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
·中国定一回归年为
公元前十四世纪
·中国留存最早的新星记录
·埃及留存最古的漏壶
·中国留存最早的新星记录
·埃及留存最古的漏壶
公元前十世纪
·埃及留存最古的日晷
公元前687年
·中国留存世界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
·巴比伦发现日食和月食重复出现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
·中国创立十九年七闰的阴阳历置闰法
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
·中国定一回归年为
公元前十四世纪
·中国留存最早的新星记录
公元前687年
·中国留存世界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巴比伦发现日食和月食重复出现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
·中国创立十九年七闰的阴阳历置闰法
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
·中国定一回归年为

天文学大事纪年表

天文学大事纪年表

天文学大事纪年表(传说时代-1960年)公元前~公元元年中国《书经》有世界最早(公元前2137年)的日食记录。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测定木星绕天一周的周期为12年。

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国殷朝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以及世界上最古的日珥记事。

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国殷末周初采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

公元前十一世纪,传说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

中国《诗经·小雅》上有世界最早(公元前776年)的可靠的日食记事。

自公元前722年起,直至清末,中国用干支记日,从未间断。

这是世界上最长久的记日法。

公元前约700年,中国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上已有彗星观察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中国用土圭测定冬至和夏至,划分四季。

公元前687年,中国有天琴座流星群的最早记录。

公元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这个彗星即后来得名的哈雷彗星。

公元前七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六世纪,中国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公元前585年,发生第一次被预测的日全食(古希腊泰勒斯)。

公元前440年,发现月球的位相以19年为周期重复出现在阳历的同一日期(古希腊默冬)。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日月星辰绕地球作同心圆运动的主张(古希腊欧多克斯)。

公元前五世纪,论证大地是球形的,认为晨星和昏星是同一颗金星。

并提出银河是由许多恒星密集而成的(古希腊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月食的成因,并认为月球因反射太阳光而明亮(古希腊阿那萨古腊)。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代,编制了第一个星表,后称“甘石星表”(中国甘德、石申)。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已认识到日月食是天体之间的相互遮掩现象(中国石申)。

公元前四世纪,《天论》一书发表,提出地球中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四世纪,提出宇宙的原子旋动说,认为宇宙是在空虚的空间中,由无数个旋动着的、看不见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宇宙的日历/宇宙大事年表

宇宙的日历/宇宙大事年表

宇宙的日历/宇宙大事年表●宇宙的日历:如果把138亿年缩放成一年12个月按照天文学计算,宇宙大约诞生于——138亿年以前,如果把这个时间缩放成一年12个月的尺度,那么:每个月——就相当于11亿年。

每一周——就相当于2.75亿年。

每一天——就相当于4千万年。

每一小时——就相当于166万年。

每一分钟——就是2.7万年。

每一秒钟——就是450年。

本文,将会宏观粗线条的,顺着12个月的日历,概括叙述宇宙从开始到现在的,演化过程。

宇宙演化日历1月1日,发生了创世纪闪光——宇宙大爆炸。

9天后……1月10日,经过2亿年的冷却,第一批恒星诞生开始发光。

3天后……1月13日,恒星开始结合形成小星系。

2个月零2天后……3月15日,宇宙诞生——28亿年,出现了数以万亿计的恒星,并结合形成的大星系——其中就包含了银河系。

5个月零16天后……8月31日,宇宙诞生——88亿年,太阳诞生。

13天后……9月13日,宇宙诞生——93亿年,也就是45亿年前,地球诞生。

26天后……10月9日,宇宙诞生——103亿年,也就是35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生命。

11月19日,生命开始呼吸、移动、进食、与环境交互。

28天后……12月17日,海洋生物开始登陆,地球动植物开始爆炸式生长进化。

6天后……12月23日,宇宙诞生——135亿,也就是3亿年前,人类祖先仍然没有诞生。

1天后……12月24日,也就是最后一周,陆续出现了森林(这是3亿年后人类使用煤的来源)、昆虫、鸟类、恐龙等等。

4天后……12月28日,第一朵花在地球上盛开。

2天后……12月30日,早上6点24分,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终结了它们1亿年的地球统治。

这个随机事件,给哺乳动物登台上位,创造了关键性的机会。

1天后……12月31日,晚上21点45分,也就是350万年前,古猿即人类祖先,开始直立行走。

1小时15分钟后……12月31日,晚上23点整,也就是宇宙演化日历的最后1小时——人类出现。

世界科学发现年表

世界科学发现年表

世界科学发现年表1. 古代科学发现的重要时期(前5000年-公元500年)古代是科学发现的初期阶段,人们开始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记录下来。

以下是该时期一些重要的科学发现和事件:- 前4000年:古代埃及人开始使用天文学来预测洪水和农作物收成。

- 前600年: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他的著名的数学定理,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 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物质是由四种元素构成的理论,并开创了生物分类学的先河。

- 公元前200年:古希腊的克莱托暗尼娅发现了地球的自转。

2. 中世纪科学的发展(公元500年-1500年)中世纪时期,欧洲经历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这也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以下是该时期一些重要的科学发现和事件: - 公元1000年:阿拉伯数学家爱丁发明了现代的十进制计数系统,并引入了阿拉伯数字。

- 13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达·文西通过观察天空绘制了详细的星图,并验证了日全食和月全食的原因。

- 15世纪:德国博学家哥白尼提出了地心说,并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3. 近代科学的重大突破(公元1500年-1900年)近代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认识和技术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以下是该时期一些重要的科学发现和事件:- 16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以数学方法解释了行星运动,并发现了行星的椭圆轨道。

- 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 19世纪: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奠定了进化生物学的基础。

4. 现代科学的革命(20世纪)20世纪是科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颠覆性的科学理论和发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以下是该时期一些重要的科学发现和事件: -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

- 20世纪中期:英国生物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结构,揭示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

- 20世纪末:美国天文学家发现了宇宙的加速膨胀,推动了宇宙学的研究。

世界航空航天年表

世界航空航天年表

世界航空航天年表1903年:莱特兄弟飞行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的飞行成果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基尔迪山实现。

他们的飞行器,命名为“飞行器1号”,重约340公斤,采用了双翼机翼和内燃机驱动的螺旋桨,成功飞行了12秒,飞行距离达到了36.5米。

1927年:林白搭桑德伯格飞行横越大西洋1927年5月20日,美国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驾驶“斯普里特火鸟号”号飞机,成功完成了横跨大西洋的历史性飞行。

他从美国纽约的罗斯福机场起飞,经过近34个小时的飞行,抵达法国巴黎勒布尔歇机场。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这一事件标志着人类航天事业的开端,也拉开了航天竞赛的序幕。

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他与巴兹·奥尔德林一起乘坐阿波罗11号航天器,在阿波罗登月舱中成功登陆月球,并在月球表面行走。

1981年:首次航天飞机发射1981年4月12日,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首次成功发射,标志着航天器从此可以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航天飞行的成本,并推动了航天技术的发展。

1998年:国际空间站开始运行1998年11月20日,国际空间站(ISS)开始正式运行。

ISS是由多个国家合作建造的,是一个长期常驻的、国际性的航天实验室,为人类开展太空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提供了平台。

2004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003年10月15日,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2020年:SpaceX商业航天飞行2020年5月30日,美国私营航天公司SpaceX首次成功进行商业航天飞行。

该公司用其研发的龙飞船将两名NASA宇航员送入国际空间站,标志着私营公司参与航天行业取得重要突破。

天文学大事记年表(四)

天文学大事记年表(四)

天文学大事记年表(四)1801年,发现第一个小行星“谷神星”。

1802年,发现双星有互相绕转的周期运动。

1809年,《天体按照圆锥曲线运动理论》一书出版,提出了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

1815年,创用直光管、三棱镜、望远镜组成的分光镜,从此产生“天文分光学”,并发现太阳光谱中的黑吸收线。

1823年,提出经典宇宙学的“光度佯谬”。

1833-1847年,发现了3,347对双星和825个星云。

1837年,利用游丝测微计精密测量双星的位置,并发现许多新双星。

1837年,首次测量了太阳的辐射热量。

1838-1839年,初次测定恒星的周年视差,为地球公转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843年,发现太阳黑子数以约11年为周期的变化。

1844年,发现观测变星的亮度等级法,促使变星研究迅速发展。

1844年,根据天狼星和南河三运动的不规则变化,预见它们都有暗伴星。

1845年,首次拍摄到可供研究日面活动的太阳照片。

1845年,根据天王星运动的不规则性,预测到有一个新行星存在。

1846年,根据行星轨道摄动理论计算的预示,发现海王星,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证实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

1846年,发现海王星的第一个卫星——海王卫一。

1847-1877年,考虑各大行星间的相互摄动,重编大行星运动表,并发现水星近日点进动的超差现象。

1848年,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七。

1849年,提出卫星的稳定性理论,由此证明土星的光环不是一个连续固体,而是无数小质点组成。

1850年,发现一些星云具有旋涡结构。

1851年,发现天王星的两个卫星——天王卫一和天王卫二。

1851年,发现地磁和磁暴也有同太阳黑子数变化完全相对应的11年周期变化。

1852年,编制波恩星表。

1854年,提出太阳能源的引力收缩假说,认为太阳因自身的引力作用而逐渐收缩,位能转化为热能,维持了它向外辐射的能量。

1857年,第一次成功拍出恒星的照片,开始了恒星照相术。

1857-1859年,首次拍到细节清晰的月球照相。

太阳系年表

太阳系年表
2006年,太阳系重新分类,冥王星,谷神星等属于新增设的矮行星一列
感谢观看
中世纪时期
前150 CE,托勒密完成(天文学大成),记录当时的天文学知识,并且巩固以地球为中心的太阳系模型 499 CE,印度数学家阿耶波多在阿耶波多历书中建议以太阳为中心,在万有引力下的太阳系模型,行星一惰 园轨道的周转园绕太阳。行星和月亮的光辉来自反射的阳光 500年,阿耶波多精确算出地球的园周,日食和月食,地球公转轨道的长度 620年代-印度数学,天文学家婆罗门笈多首先认同重力是相吸的,并且对万有引力定律作简要描述 628年,婆罗门笈多提出行星出没,合,和日食与月食等的计算方法 687年,中国记录已知的流星雨 820年,阿拉伯天文学家花拉子密运用阿拉伯数字完成天文算表 1150年,印度数学,天文学家婆什迦罗以代数计算行星经度和纬度,日食和月食,天体出没,月球的新月和 朔望,还有行星的合和恒星合,并且解析三个周日运动的问题 1150年代,婆什迦罗计算行星的平均运动,椭圆,新月,行星首见的时间,季节,和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的 长度至小数点后九位
20世纪
1906年,德国天文学家马克斯沃夫发现第一颗特洛伊小行星(588)阿基里斯 1930年,克莱德·汤博发现冥王星 1930年,赛斯·尼克尔森测量月球的表面温度 1944年,杰拉德·柯伊伯发现泰坦有浓密的大气层 1950年,简·亨德里克·奥尔特建议慧星起源于太阳系边界的欧特雪1951年,杰拉德·柯伊伯提出周期慧星 来自于距太阳40-100天文单位的环带,现称为阿依伯带 1959年,月球三号传送回月球背面的图片 1977年,詹姆斯·艾略特在柯伊伯机载天文台的天王星掩星观测,发现天王星环 1978年,彼得·高德雷克和史考特·特蕊曼提出行星环动力学的波兹曼方程模型,认为环的光深度和微粒的 复原系数间的关系使环得以稳定而不会毁灭 1979年,航海家1号发现木星暗淡的环系统和埃欧上的火山 1980年,航海家1号发现二颗木星的新卫星和土星的六颗新卫星

一年级物理历史事件年表整理

一年级物理历史事件年表整理

一年级物理历史事件年表整理公元前5000年:人类开始使用简单工具,开启了技术的先河。

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发明了秤和水钟,标志着物理学的起源。

公元前500年:古希腊人提出了“万物流动”的原子学说,为后来的物理学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50年:阿基米德提出了浮力定律,认识到浮力与物体浸没的关系。

公元前100年:中国发明了指南针,为航海和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公元:阿拉伯学者发明了光学仪器,对光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公元1610年:伽利略·伽利雷通过望远镜观测到了太阳系的四颗卫星,为天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1665年:罗伯特·胡克发现了弹性力学定律,对弹性体的研究起到了重要影响。

公元1687年:艾萨克·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开辟了牛顿力学时代。

公元1800年:阿莫斯·法斯顿发现了电池,为电磁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公元1820年:安德烈-玛丽·安培提出了安培定律,建立了电流与磁场的关系,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

公元1865年: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发表了《关于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开启了电磁波理论的研究。

公元1895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了X射线,为医学诊断和材料分析提供了重要工具。

公元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引发了对时间、空间和质能关系的深入思考。

公元1907年:罗伯特·米立坎发表了量子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奇特现象,带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公元191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对引力做出了革命性的解释。

公元1926年:埃尔温·薛定谔发表了波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量子力学的数学框架。

公元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约翰·巴丁和沃尔特·布里丹发现了晶体管,为现代电子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文学

天文学

1 天文发展简史1.2 我们已知的宇宙1.古代天文学:追溯到5000余年前,包括托勒密“地心说”统治的1500年。

近代天文学:以哥白尼的“日心说”的建立为起点(16世纪中),牛顿力学和原子物理等在天文学研究中广泛应用,天文学进入到理性阶段。

现代天文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发展到现代物理学阶段,天体物理学也随之发展到新的阶段。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2年)有了比较系统的天文学观测记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00年),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主的体系。

值得骄傲的成就:历法、观测和天象记录、天文仪器研制。

有专职的天文官吏,有经费、有发展计划,有史书详细记载天文学的大事3. 古书《书经》详细地记录了一次发生在约4千年前的夏代仲康元年的日食。

到元朝末年的1368年已有650次4. 中国古籍对哈雷彗星的记录多达31次。

但没有发现其轨道周期75~76年1682年发现5. 浑仪和简仪最有名,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

约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之间。

它们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观天仪器,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最重要的成就是简仪中的赤道经纬仪,现代望远镜中应用的赤道装置的基本结构与之相同。

6. 北京古观象台天文仪器----中国天文落后的标志7. 推算太阳、月球和5大行星的视运动,预报日食和月食的发生。

从黄帝到太平天国,有102种历法。

祖冲之(462年)交点月为27.21223日,现代的测量27.21222日,相差0.86秒郭守敬的授时历(1282年):一年为365.2425日,比现行公历差26秒,与1582年颁行的《格里高利历》与《授时历》的测算完全相同,但早了300年。

8. 落下闳(前156年—前87年)改革历法张衡(78-139)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祖冲之(429-500)太明历、圆周率一行(683-727)大衍历、天文大地测量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对岁差、月相、陨石的解释,观测太阳视运动郭守敬(1231-1316)简仪、授时历徐光启(1562-1633)介绍西方天文衰落的表现9.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日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90-168)地心说10.哥白尼日心说:给出太阳系的真实图像;相当严谨的理论,正确地描述了6个行星绕太阳的轨道运动。

2019年天文领域大事件回顾

2019年天文领域大事件回顾

2019年天文领域大事件回顾撰文 | 王善钦来源:蔻享学术2019年就要结束了。

在过去的一年中,有哪些非常重要甚至刷屏的天文大事?细数一下,其实不少。

这一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又一次花落天文领域:宇宙学大佬皮伯斯因为告诉我们宇宙如何演化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家奖的一半;系外行星探测的先驱麦耶与奎洛兹因为告诉我们还有一个行星绕着和太阳类似的行星转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家奖的另一半。

这一年,射电天文学又下一城,震撼全世界:全球200多个天文学家参与、8台射电望远镜联合成一个地球那么大的望远镜拍摄出的黑洞照片被公布,从此人类看到了神秘的黑洞。

这一年,“嫦娥”继续飞月,“隼鸟”进龙宫探宝:中国的嫦娥4号成为人类第一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并放出了玉兔2号月球车,成为月球上最长命的月球车;日本的隼鸟2号则跑到小行星“龙宫”上采集岩石与泥土,创下多个记录,然后朝着返回地球的路上奔跑。

这一年,NASA的两个探测器朝着几乎相反的两个方向自由飞:新视野太空船飞掠冥王星之外的冰冷小行星“海角天涯”,帕克太阳探测器则朝着炽热的太阳继续进发;这一年,位于中国西藏的羊八井高能粒子探测器与位于中国河北兴隆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分别探测到破纪录的“怪物”:中日高能物理学家用羊八井探测器探测到破记录的高能量光子;中外天文学家用郭守敬望远镜与Keck望远镜、GTC望远镜搜寻并确认破纪录的恒星级黑洞。

这一年,与引力波有关的研究依然炙手可热,人们在探索重元素产生之谜与致密星并合的现象方面又有新进展:丹麦天文学家在两颗中子星并合之后的“灰烬”里找到了锶元素存在的证据;中国团队发现双中子星并合后可能形成大质量磁星的证据;引力波探测器LIGO可能发现了黑洞与中子星并合发出的引力波。

纷纷扰扰的2019年,天文学家们、航天专家与物理学家们给我们献出了一个又一个惊喜。

本文梳理以上12大天文有关的进展,以飨读者。

由于选择标准的差异,有些读者认为的重要进展这里未列入,在此先说明。

世界航天大事记(最终定稿)

世界航天大事记(最终定稿)

世界航天大事记(最终定稿)第一篇:世界航天大事记1957.10.4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开创了人类航天新纪元。

1961.4.12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

宇航员加加林在绕地飞行1圈、历时108分钟后安全返回地面,开始了载人航天的新时代。

1961.5.5美国宇航员艾伦·B·谢泼德驾驶美国“水星”MR3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美国成为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1965.3.18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走出“上升”2号宇宙飞船,第一次在太空自由行走了10分钟。

1966.3.16载有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的美国“双子星座”8号在飞行中与一个名叫“阿金纳”的对接舱体对接,这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空间对接。

1969.7.21美国发射的“阿波罗”11号飞船完成了第一次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飞船的登月舱,在月球表面停留了21小时18分钟,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人。

1971.4.19苏联用“质子”号火箭发射世界上第一个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

1973.5.14美国用“土星”V火箭发射名为“天空实验室”的空间站,后与多艘“阿波罗”飞船对接,先后有3批9名航天员到空间站工作。

这是美国发射的第一个载人空间站。

1981.4.12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

1986.1.28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后73秒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2名女宇航员。

1986.2.20苏联发射了第三代长期载人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

“和平”号在绕地球飞行8万多圈、行程约35亿公里、服役15年后,于2001年3月23日坠毁在太平洋预定海域。

“和平”号是世界上第一个长期载人空间站,也是20世纪质量最大、载人最多和寿命最长的航天器。

1994年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个国家开始建立国际空间站,计划于2007年完成。

地球纪年表

地球纪年表

地球纪年表地球纪年表是指记录地球历史事件的年表,它是人类认识和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工具。

地球纪年表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时间尺度进行划分。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的时间尺度,介绍几个重要的地球纪年表。

一、宇宙学年表宇宙学年表是记录宇宙大事的年表,包括宇宙诞生、星系和行星的形成、以及宇宙中各种恒星、星云、星系等的演化历史。

宇宙学年表可以按照宇宙诞生的时间尺度,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大爆炸(13.8亿年前)是宇宙形成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2、宇宙暴胀期(0.0000000000001秒至约3万年):宇宙以指数级别的快速速度膨胀,温度急剧下降,宇宙的物理学、化学和生命学的基础都在这个时期形成。

3、复合时期(约400万年后):宇宙温度降低,原子核和电子开始复合,形成了第一批氢和氦原子。

4、宇宙红移(约3亿年后):宇宙开始出现星系和星云,宇宙扩张速度渐渐放缓。

5、恒星时期(约10亿年后):宇宙中形成恒星和星系,在这个时期,恒星制造出了大量的重元素。

6、星系时期(约100亿年后):恒星和星系继续形成、生长和演化,宇宙在此期间进入了一个稳定的状态。

二、地质年表地质年表是记录地球历史事件的年表,包括岩石、化石、地质过程、气候变化和生命演化等方面的信息。

地质年表通常以不同的地层和岩石时期为单位,按照地球历史划分成以下几个重要时期。

1、前寒武纪时期(约45亿年前):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2、寒武纪时期(5.43亿年前至4.82亿年前):地层中最重要的是堆积在全球大部分海底的海磷岩。

3、奥陶纪时期(4.82亿年前至3.66亿年前):陆地上大量出现了红古岩、二叠纪岩,以及碳酸盐岩。

4、古生代时期(3.66亿年前至2.51亿年前):古生代最重要的事件是生命的大爆发,生物群落的数量和种类大幅度提高。

5、中生代时期(2.51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恐龙的出现和进化,以及第一批哺乳动物的出现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

6、新生代时期(6,500万年前至现在):包括古近纪(6.5亿年前至2,580万年前)、新近纪(2,580万年前至116万年前)、第四纪(116万年前至今)等。

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历程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

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历程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

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观测和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

通过对历史上重大的天文事件和时间节点进行梳理,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夏代至周代1. 夏代时期: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据传说是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

在这个时期,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开始观察天象,积累了一些天文知识。

2. 商代时期:商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据传说是在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天文学家开始编制了一些观测天文现象的天文历法。

3. 周代时期:周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据传说是在公元前11世纪建立的。

周代的天文学家继承和发扬了商代的天文知识,积累了更多的天文观测资料。

二、秦汉时期1. 秦朝时期: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于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天文学家开始编制了一些重要的天文观测记录,并提出了一些天文学的理论。

2. 汉朝时期: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朝代,建立于公元前206年。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天文学家继续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观测资料,对天文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唐宋时期1. 唐朝时期: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朝代之一,建立于公元618年。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天文学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编制了更加完备的天文历法,并且对一些天文现象有了更精确的观测记录。

2. 宋朝时期: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朝代之一,建立于公元960年。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天文学家在继承和发扬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天文观测技术,提出了更多的天文学理论。

四、明清时期1. 明朝时期: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大一统朝代,建立于1368年。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天文学家在继承和发扬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重要的天文观测,提出了一些新的天文理论。

2. 清朝时期: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于1644年。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天文学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天文观测技术,并且对一些天文现象有了更加精确的认识。

宇宙日历

宇宙日历

一、宇宙日历地球形成的时间是很悠久的,而人类出现的时间还是不长的。

每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年、月、日计算,我们的一生以数十年记载,我们的家谱以世纪划分,而整个有记载的历史则用千年来估量。

在人类出现以前已有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时期延续了几个纪代,而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产生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另一方面则困了解这个无限遥远的历史时期有着一定的实际困难。

远古时期某些事件的年代现在我们已经能够测定了。

利用地质分层和使用放射性元素可以确定考古学、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发生的重要事件的年代。

天体物理学的理论为确定行星表面、星体和银河系的年代提供了数据。

同时也能估测出非常事件即大爆炸后到现在的大略时间。

大爆炸可能是宇宙的开端。

现代宇宙的所有物质和能量都陷入了这场大爆炸。

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场大中断,就在这场间断中,有关宇宙早期历史资料全被毁灭了,但大爆炸确实是我们有记载的最早的一次大事件。

据我所知,表达宇宙年表最有效益的方法,是设想把宇宙的150亿年:或者至少是自大爆炸后的具体时间)压缩成一年的时间。

这样地球历史上的每十亿年就相当于宇宙年的24天左右,字宙年的每秒钟表示地球绕太阳运行475公转。

我这里介绍三种宇宙年表:12月份前的日期表,12月份的月历和新年除夕夜晚的详细考察表。

按这个换算法,现代和历代史书上的大事件都必须一秒钟一秒钟地列举记载。

这样就能把我们学过的时间间隔较长的历史大事件表列出来。

在人类生活史上,有许多重要事件可能发生在不同的时期,正象一个同样瑰丽的地毯,可能是在不同时期织成一样,如在4月6日或9月16日的上午1O点零2分和10点零3分之间。

但我们这里详细记载的只是宇宙年最后一天的日程,于是就不会发生时间重叠的情况了。

这个年代和当前最通用的史料相符,但某些内容还不完全可靠。

例如,假若最终证实了植物原是在奥陶纪而不是在志留纪登陆,或者证实节肢蠕虫的出现早于表中所说的前寒武纪,这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前~公元元年的大事记中国《书经》有世界最早(公元前2137年)的日食记录,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测定木星绕天一周的周期为12年。

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国殷朝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以及世界上最古的日珥记事。

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国殷末周初采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

公元前十一世纪,传说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

中国《诗经·小雅》上有世界最早(公元前776年)的可靠的日食记事。

自公元前722年起,直至清末,中国用干支记日,从未间断。

这是世界上最长久的记日法。

公元前约700年,中国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上已有彗星观察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中国用土圭测定冬至和夏至,划分四季。

公元前687年,中国有天琴座流星群的最早记录。

公元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这个彗星即后来得名的哈雷彗星。

公元前七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六世纪,中国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公元前585年,发生第一次被预测的日全食(古希腊泰勒斯)。

公元前440年,发现月球的位相以19年为周期重复出现在阳历的同一日期(古希腊默冬)。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日月星辰绕地球作同心圆运动的主张(古希腊欧多克斯)。

公元前五世纪,论证大地是球形的,认为晨星和昏星是同一颗金星。

并提出银河是由许多恒星密集而成的(古希腊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月食的成因,并认为月球因反射太阳光而明亮(古希腊阿那萨古腊)。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代,编制了第一个星表,后称“甘石星表”(中国甘德、石申)。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已认识到日月食是天体之间的相互遮掩现象(中国石申)。

公元前四世纪,《天论》一书发表,提出地球中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四世纪,提出宇宙的原子旋动说,认为宇宙是在空虚的空间中,由无数个旋动着的、看不见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三世纪,第一次用天文观测推算地球的大小(古希腊埃拉托色尼)。

公元前三世纪,第一次测算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距离的比例,太阳、月球和地球大小之比,又提出太阳是宇宙中心和地球绕太阳运转的主张(古希腊亚里斯塔克)。

公元前二世纪,西汉《史记》中《天官书》一篇是最早详细记载天象的著作(中国司马迁等)。

公元前二世纪,编制了第一个太阳与月亮的运行表和西方第一个星表;发现岁差,划分恒星的亮度为六个星等(古希腊希帕克)。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汉朝采用农事二十四节气。

公元前134年,中国汉朝《汉书·天文志》有新星的第一次详细记载。

公元前104年,汉朝编造了《太初历》,载有节气、朔望、月食及五星的精确会合周期。

这是中国历法的第一次大改革,但精度较差(中国落下闳、邓平等)。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发明浑仪,用以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中国落下闳)。

公元前46年,罗马颁行儒略历(旧历)。

据《汉书·五行志》记载,公元前28年,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公元元年~公元1500年一世纪东汉时期,创制黄道铜仪,并发现月球运行有快慢,测定了近点月(中国贾逵)。

一至二世纪东汉时期,创制成水运浑天仪(即浑象仪或天球仪),测出太阳和月球的角直径都是半度,黄赤交角为24度。

提出月光是日光反照的看法。

在《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中,总结了当时的“浑天说”(中国张衡)。

二世纪,编制成当时较完备的星表,并首先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现象(古希腊托勒密)。

二世纪,《伟大论》中用本轮和均轮的复杂系统,详细阐述“地球中心说”(古希腊托勒密)。

230年前后,三国魏时发现日、月食发生的食限,并推算月食分数和初亏的方位角(中国杨伟)。

330年前后,晋朝发现岁差,测定冬至点西移为每五十年一度,比西方准确。

并作《安天论》,认为天之高不可量,但仍有其极限,诸天体自由运动于此极限之下(中国虞喜)。

四世纪,后秦时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的现象,并给予正确解释(中国姜岌)。

五世纪南齐时,编制了《大明历》,首次把岁差计算在内,并精确测定了交点月和木星一周天的时间,是中国历法的第二次大改革(中国祖冲之)。

六世纪,北齐时发现冬夏太阳运行有快慢(中国张子信)。

中国民间流传隋朝丹元子著《步天歌》七卷,对当时普及天文知识起了很大作用。

七世纪,唐初王希明纂汉晋志以释之。

619年,唐朝编造了《戊寅元历》,改平朔为定朔,是中国历法的第三次大改革(中国傅仁钧)。

725年,进行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中国南宫说)。

八世纪初唐代,用梁令瓒造的黄铜浑仪测量星宿位置,发现星的黄道坐标和古代不同(中国僧一行)。

81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哈利发阿尔·马蒙组织下,在美索不达米亚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十世纪,精确测量了黄赤交角,改进了岁差常数,编制成更为精确的日月运行表(阿拉伯阿尔·巴塔尼)。

十世纪,编制哈卡米特天文表(阿拉伯伊本·尤尼斯)。

1054年,中国《宋史》中,有超新星爆发的第一次记载,该超新星的残骸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蟹状星云。

据《梦溪笔谈》,1067—1077年,宋朝卫朴等制订一种完全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历法“奉元历”(中国沈括)。

1088年,宋朝制造水运仪象台,是现代钟表的先驱(中国苏颂)。

1092年,宋朝的《新仪象法要》,是天文仪器制造方法的专著(中国苏颂)。

1247年,宋朝石刻天文图(现仍在苏州)是中国现存最古的星图(中国黄裳)。

十三世纪,编制伊儿汗星表(伊朗纳西莱汀·图西)。

1252年,编制阿耳方梭星行表(西班牙阿耳方梭十世)。

1276年,元朝制造了简仪等天文仪器十三种,全凭实测创制《授时历》,废除古代历元,是中国历法的第四次大改革,该历己和现代公历性质基本一样,于1281年颁布,施行达四百年左右(中国郭守敬、王恂、许衡等)。

1276年,元朝制造了天文仪器近20种(中国郭守敬)。

1385年,中国明朝在南京建立观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设备完善的天文台。

1420年,根据实测编制了恒星表和行星运行表(蒙古兀鲁·伯)。

公元1500年~1800年1542年,提出太阳中心说,认为恒星天层不动,地球每天绕其轴旋转一周,并作为一个行星每年绕太阳运行一周。

(波兰哥白尼)。

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大踏步地前进(波兰哥白尼)。

1572年,发现仙后座超新星,是银河系里第二颗新星(丹麦第谷·布拉赫)。

1582年,西欧许多国家实行格里历,即现行公历的前身。

1584年,《论无限性、宇宙和世界》出版,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意大利布鲁诺)。

1596年,发现第一颗变星(葡藁增二),它的亮度呈周期变化(德国法布里许斯)。

1600年,布鲁诺由于反对地心说,拥护哥白尼的地动说,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因此在罗马被教会烧死。

1604年,发现蛇夫座超新星,是银河系第三颗超新星(德国刻卜勒)。

1609—1619年,根据第谷·布拉赫观测行星位置的数据,发现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德国刻卜勒)。

1609—1610年,第一次用望远镜观测天象,发现月亮上的山和谷:发现木星的四个最大卫星,发现金星的盈亏,发现太阳黑子和太阳的自转。

认识到银河是由无数星体所构成,为哥白尼学说提供了一系列有力的明证(意大利伽里略)。

1627年,编制了卢多耳夫星行表(德国刻卜勒)。

1631年,首次观察到水星凌日现象(法国加桑迪)。

1632年,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论证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是继哥白尼之后对神学和经院哲学新的打击,是近代科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意大利伽里略)。

1639年,首次观测到金星凌日现象(英国霍罗克斯)。

十七世纪,明朝出版《崇祯历》,其中的星录是当时中国较完备的全天恒星图(中国徐光启)。

十七世纪,明朝第一次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中国徐光启)。

1645年,中国采用西方的数据,修订《时宪历》,即夏历.这是我国历法的第五次改革。

1647年,刊布第一幅比较详细的月面图和每月每天的月相图(德国赫维留)。

1655年,发现土星的最大卫星——土卫六,这也是太阳系迄今所知的最大卫星(荷兰惠更斯)。

1659年,发现土星的光环(荷兰惠更斯)。

1666年,发现火星和木星的自转(法国卡西尼)。

1667年,法国建立巴黎天文台。

1671年,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八(法国卡西尼)。

1672年,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五,并首次测定太阳和地球的精确距离(法国卡西尼)。

1675年,发现土星光环里有一个环形狭缝(法国卡西尼)。

1675年,英国建立格林尼治天文台。

1678年,编成第一个南天星表(英国哈雷)。

1684年,发现土星的两颗卫星——土卫三和土卫四(法国卡西尼)。

1692年,从机械力学体系出发,提出“经典宇宙学说’(英国牛顿)。

1693年,发现月球运动的长期加速现象(英国哈雷)。

1705年,发现第一颗周期彗星,并预言其周期为七十六年左右,后得到证实(英国哈雷)。

1712年,编制了一个大型星表(英国弗兰斯提德)。

1716年,提出观测金星凌日测定太阳视差(或距离)的方法(英国哈雷)。

1718年,发现恒星的自行,证明恒星不“恒”(英国哈雷)。

1725年,发现光行差,这也是地球公转运动的一个明证(英国布拉德雷)。

1729年,发明光度计,用以比较天体的亮度(法国布盖)。

1745年,提出太阳系由彗星碰撞而产生的灾变学说(法布丰)。

1747年,发现地轴的章动现象(英国布拉德雷)。

1749年,建立岁差和章动的力学理论(法国达朗贝尔)。

1750年,首次提出银河是天上所有星体组成的一个扁平系统,形如车轮(英国赖脱)。

1752年,第一次用三角方法测量月球和地球间距离(法国拉·卡伊、拉朗德)。

1753—1772年,编制详细的月球运行表,首次创立月球绕地球运动的精确理论(瑞士欧拉)。

1754年,提出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转变慢和太阳系毁灭的假说(德国康德)。

1755年,发明用观察月亮和恒星的角距来测定海上经度的方法(德国约·迈耶尔)。

1755年,《宇宙发展史概论》问世,提出星云的凝聚形成太阳和行星的假说(德国康德)。

1760年,提出光度学的基本原则,开始诞生“光度学”(法国布盖)。

1761年,提出无穷等级的宇宙结构,用以说明宇宙在空间上的无限性(德国兰伯特)。

1767年,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开始出版航海历书。

1772年,发表行星排列距离的定则(德国波德)。

1781年,发现天王星(英国弗·赫歇尔)。

1781年,刊布第一个星云表(法国梅西耶)。

1782年,编制第一个双星表(英国弗·赫歇尔)。

1782年,测定大陵五变星的光变周期,认为光变原因是有一颗暗伴星围绕着它运转而周期地遮掩它造成的。

同时还发现两颗新变星(英国古德利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