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渗透.doc
国学智慧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地 的学校 , 更需要也更必要从 国学精粹 中汲取智 慧。学 校的管理者应积极学习 国学智慧 , 国学文化渗透在 学 将 校管 理中, 不仅能优化 管理 , 能给全校师 生营造 国学 更 文化氛围 , 提升智慧, 功用无量。下文就 结合笔者对相关 国学知识 的理解 , 国学 智慧在学校管理 中的运用进 行 对
“ 学海 无 涯 苦 作 舟 ’ 念 是 否 正 确 ? 学 习 当成 ~ 件 苦 差 砚 把
1“ 氛围的营造 , . 和” 发挥环境的熏陶功能。 在校 园环境建设 中, 笔者不仅要求整体布局上 的合
理 和 谐 , 用 心 思营 造“ ” 更 和 的文 化 氛 围 。学 校 的醒 目位
事, 能否学得好 ?能否学以致用 ?所 以, 笔者在学校师生
教 得 舒心 , 生 才 能 学得 开 心 。 以 , 校 管 理 者 首要 解 学 所 学 决 的 问题 不是 别 的 问题 , 恰 是 人 的 和谐 问题 。 恰
己的视野 、 知识和观念 , 这样才能对整 个学校 的管理形
成统一和谐的局面。
二 、 校管 理之 道 : 学 乐
《 论语 》 篇 就 道 : 学而 时习 之 , 亦 说 乎 ? 说 ” 开 “ 不 ‘ 即
略
番探讨。
一
《 论语》 弟子规》 《 等经 典; 学校 的工作制度 、 管理体制在 不断改 善的过程 中也力求和谐 , 不断 向教职员工们传递
“ ” 和 的观念 。而对学校 的中层管理人 员, 笔者更加注重 加 强他们 的思想文化建设 , 因为管理者就应有管理者 的 格局 , 否则 ,上梁不正下梁歪” 所 以在进行“ 砚 念滋 “ 。 和’
圈点/
国学智 慧在学校管理 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进校园中期阶段总结
中期课题总结近年来,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 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得到了社区的广泛关注,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充分发挥课题组优势我们课题组集思广益, 共同制订实验研究计划。
实实在在地开展有助师生发展、成长的课题研究活动;积极开展研讨活动。
在研究中, 较好地发挥着我们的人文环境优势, 较好地发挥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二、整合资源, 凸显特色近年来, 我们充分运用现有的条件, 发挥环境育人功效。
践行“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 着重加强了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教育, 狠抓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为了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常规化管理, 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纳入课时计划, 由专职教师进行授课。
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人手一册。
努力做到诵读与践行并举、环境氛围浓厚、教育评比经常, 从而达到传统文化在各校教育教学中的可持续性发展。
1.营造浓厚教育氛围学校在校园内走廊、宣传栏上做文章, 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举手投足之间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2.开设国学校本课程在开设国学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 我们本着分学段有序稳步推进的原则进行, 将经典读物引入课堂,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各年级段形成了独特的授课模式。
一、二年级:主要以故事带讲, 联系生活实际, 熟读成诵。
三、四年级:自读自悟, 悟中求实, 导读成诵。
五、六年级: 温故知新, 升华内涵, 吟读成诵。
每个年级都要与活动有机结合, 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都要有机渗透3.国学渗透各个学科我校将“国学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 如将古诗文与语文教学水乳交融, 剪纸艺术、国画绽放于美术课堂, 民乐旋律奏响音乐课堂, 墨海书香飘溢写字课堂等等。
力求通过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精神。
三、长效机制, 扎实推进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 我们学校建立健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
儒家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儒家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变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儒家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儒家文化强调“仁”的重要性,注重人际关系、敬老尊师、和谐共处。
这些理念对学校管理具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本文将探讨儒家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儒家文化强调“仁”的重要性,倡导以人为本。
在学校管理中,这一理念可以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上。
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推崇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理念,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互信、沟通和理解。
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校管理人员在管理中也应该体现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爱与尊重,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促进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
儒家文化强调敬老尊师的传统观念。
在学校管理中,这一理念可以体现在师德建设和师资培养上。
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培养教师的儒家传统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引导他们坚守教育事业的初心和使命。
学校管理者也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师德考核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学校管理者还可以引进儒家文化经典,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激励他们以儒家为指导,从而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
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
小学德育管理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工作,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活动组织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
一、课程设置
在小学德育管理中,可以通过设置课程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可以包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经典文学、神话传说等内容。
通过讲解、讨论和阅读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故事讲解、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形成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三、活动组织
在小学德育管理中,可以组织各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组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朗诵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和诗词歌赋比赛等,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四、实践活动
除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如故宫、长城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精神。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活动,如书法比赛、中国画制作和民间艺术展示等,让学生动手实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教学中渗透红色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法
教学中渗透红色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法1. 传播红色经典读物红色经典读物包括红色故事集、党史、革命历史等。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这类读物,了解党的历史和光辉事迹,从而激发其爱国精神和责任感。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了解社会生活,感受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奋斗历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 举办红色主题活动在校园中举办一些红色主题的活动,比如党史知识竞赛、红色文化诗歌朗诵比赛、红色革命历史展览等。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了解党史、传承红色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
3. 推广红色文化艺术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红色志愿者服务队、校园文艺演出和宣传红色文化艺术。
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了解红色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和道德情操。
4. 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课程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关于红色文化的教育课程,如《红色文化导论》、《党的红色文化》、《革命历史课》等。
通过教育课程,学生可以了解红色文化的源头,了解红色文化的背景,从而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并坚定自己的爱国信仰。
5. 培养学生参与红色志愿活动的习惯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红色志愿服务和义工活动,如扫墓、为老人送温暖、为贫困家庭送去物资等。
通过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到爱国、助人为乐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6. 建设红色文化裙带关系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贯彻红色文化,建立起红色文化的裙带关系。
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和仪式,如升旗仪式、重阳节、春节活动等,来表彰一些红色文化标兵,发扬正气激励师生。
同时,也可以通过红色文化活动,鼓励家庭和社区支持红色文化教育,大力宣传红色文化。
7. 打造红色文化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墙报、展板、文化长廊等形式,打造红色文化氛围,让红色文化融合于学生的生活中。
同时,也可以在班级层面营造红色文化的氛围,如教师与学生互动,创设一些红色文化题材的小组活动等。
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红色文化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和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许多学校开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教学,并积极开展相关活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价值1.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传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感。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精神,增强对祖国的感情认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 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道德规范和人文关怀,强调孝道、仁爱、礼义、廉耻等传统价值理念。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人格,使他们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 促进文化自信心的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增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建立起文化自信心,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独特情感,从而建立起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1. 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学校可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对经典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教学,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
2. 组织文化活动学校可定期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如诗词大会、传统文化展览、古诗诗词朗诵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艺的平台,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体验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物展览、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
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
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的德育工作显得越发重要。
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习惯和价值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在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实践。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秉承了两千多年的优秀传统,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
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品德修养;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念,涵养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道德经、孝经等儒家经典囊括了丰富的道德智慧,对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实践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1.校园文化建设在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节、展览、竞赛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图书馆中收藏和推广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书籍,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2.课堂教学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专门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通过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故事和传统礼仪等内容,引导学生尊重传统、崇尚美德。
老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比如书法、绘画、茶道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节日活动校园中举办一些中国传统的节日活动,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传统情感。
4.德育主题教育在小学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中,可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理念,比如进行关于孝道、礼仪、忠诚、诚信等主题的讲解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修炼。
1. 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悟,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了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道德智慧,通过学习和践行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塑造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渗透研究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渗透研究摘要:要想有效地维护我国的民族团结以及国家统一,中华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纽带,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已经成为我国人民思想意识以及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的精神生活领域、经济生活领域以及政治生活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体现,同时它也是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支配的重要力量,这种力量对于现阶段我国高质量地落实小学德育的相关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及理论意义。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渗透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德育;工作现状;渗透方法引言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对于推进学校德育工作以及开化学生思维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观念,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向,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包含多个方面,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方式灵活多变,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恰到好处地融入德育教育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正是基于此,我们进行了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教育的融合研究。
一、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分析在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还是对教育体系创新来讲,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经过深入的分析研讨,我们将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归纳为三方面:第一,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优化德育管理模式。
以往的小学德育管理模式缺乏创新性,很难激发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兴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内涵,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管理中,德育形式也更具创新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从而实现对德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参与德育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完善。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明发展所积淀的精神瑰宝,其中饱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是最优质的德育资源,在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精神视域,也能完善和推进学生的道德素养。
儒家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儒家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儒家文化强调礼仪、孝道、忠诚、仁爱等价值观,它的应用能够帮助学校建立积极健康的管理环境,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提升,塑造良好的师道关系。
儒家文化注重礼仪。
在学校管理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礼仪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和行为规范。
学校可以制定校园礼仪手册,规范学生的日常礼仪行为。
教师们要以身作则,注重自己的仪表仪态,为学生树立榜样。
通过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学校可以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儒家文化强调孝道。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和家庭要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孝道观念。
学校可以组织家长会、家长讲座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孝道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学校要加强学生对家庭的尊重和关爱,帮助学生培养孝敬父母、关心家庭的品质。
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需要,通过实际行动体现孝道观念。
儒家文化倡导忠诚和仁爱。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忠诚于教育事业,忠诚于学校的使命。
学校要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激励,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通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让学生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班级活动,营造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儒家文化注重师道关系。
在学校管理中,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师能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学校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起开放、信任的沟通渠道。
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还可以开展师生互动活动,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助关系。
学校传统文化进校园总结
学校传统文化进校园总结学校传统文化进校园是指将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与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校园中更好地了解、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和精神。
这一举措旨在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学校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
以下是对学校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些总结。
一、重视传统文化学科教学学校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学科的教学,确立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地位。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解读、文化智慧的传授,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学校还应该针对不同学科,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丰富课外活动形式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形式,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触和体验。
例如,开展传统文化艺术团体的组建和表演,举办传统文化展览和比赛,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或博物馆的文化研学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亲身参与,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加大对传统文化名人的宣传力度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展览、书法、书法大赛等活动,宣传和弘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名人。
通过介绍这些名人的思想和事迹,鼓励学生崇尚道德、追求真善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学习的热情。
四、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化体验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茶道、武术、太极等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些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
五、推动传统文化研究与创新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创新,开展科研活动、撰写论文、制作作品等。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学校也应该支持教师参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创新,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水平。
六、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接学校应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开展与现实问题相关的传统文化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
儒家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儒家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引言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学校教育管理。
本文将探讨儒家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包括“仁爱”原则、“师道”思想和“礼仪”观念。
一、仁爱原则的应用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仁爱”,即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善待他人。
在学校管理中,应用仁爱原则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
教育管理者应树立起仁爱的价值观念,并以此为导向。
他们应以学生的利益为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生活。
教师也应以仁爱为原则来对待学生。
他们应关心学生的个人成长,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发挥潜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平等和关爱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中也应体现仁爱原则。
学生应培养友善、互助的意识,帮助他人、关心他人。
通过互相理解和支持,学生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共同成长。
二、“师道”思想的应用儒家文化中的“师道”思想强调了教育者的重要性以及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在学校管理中,教育者应把“师道”思想贯彻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教育者应以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
教师或教育管理者应具备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行为,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他们应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者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教育技能。
他们应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教育者应具备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技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
教育者应持有平等和开放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他们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点来个性化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与合作,教育者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
三、“礼仪”观念的应用儒家文化中的“礼仪”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和谐相处。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者:杨帆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20期当前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展的方式主要分为独立类课程和渗透类课程两种。
独立课程是指将传统文化作为独立学科而开设的课程。
渗透类课程是指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现有的各学科教学和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内容相融合的课程。
当前学科课程仍然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课程渗透是当前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总原则和目标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应遵循的总原则。
吸取中国式品格德行的营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积累中国文化知识,丰富文化内涵,养成良好的礼俗习惯;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培养良好的中国式审美情趣,培养创新能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目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渗透的基本原则(一)原则一:保留学科特质,促进学科能力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科渗透过程中应尊重学科本质和学科教学要求,按照学科课程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方式。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整体能力素养的提升。
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感情、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作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的有益补充。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方式的选择均需以服务学科教学为前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作为资源载体融入学科教学,以文化教育促学科教学。
(二)原则二:满足学情需要,梯次渐进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学科渗透时,课程目标的设定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各年级、各学段学生心理认知和发展规律的基本特征,应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特点渐进式增长,不断丰富和提升。
小学段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力为重点,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国现代教育管理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借鉴其中有益成分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一、“仁本”思想内核与“以人为本”治校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所谓“以仁为本”的思想,也即“以人为本”的思想。
儒家强调“仁”,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爱,“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国家管理上,如何实现这个“仁”呢?儒家学派提出了“仁政”,就是要“博施于人而能济众”,用“君行仁政”来达到“斯民亲其上”的管理效果。
儒家“以仁为本”的思想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
学校管理工作,尽管要管财、管物、管人,但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最终要落实到管人上。
人既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是实现教育任务的决定性因素,并且在管理的诸要素中,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较之于经费、设备、信息、时间等物力资源更具有创造性的活力。
不能把管理客体的人单纯看做“机械人”、“经济人”,完全忽视了人的社会特性。
现代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借鉴“仁本”思想的合理成分,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树立教师是学校的主体的意识,体现仁本思想在学校管理系统中,教师是学校的主体,这是由学校的特殊使命决定的。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是否拥有大师或培养出大师。
因此,学校领导和管理者要做到“君子尊贤而容众”,切实转变行使权力的思想,树立服务意识,明确学校的管理实质上是一种服务,服务于教学和科研、服务于教师、服务于育人的根本目标。
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创设教学、科研和学习的良好育人环境,营造尊师重教良好风尚,强化教学和学术的权威地位,提高教职工的地位和待遇,凸现师生主人翁地位,激发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教育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还要了解人、关心人。
高校管理者就要秉持着“仁者爱人”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关心教师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所需,使他们安居乐业;关注弱势群体,给他们应有的关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施方案范文(通用 5 篇)为进一步贯彻 Xx 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Xx 教育局《Xx 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确保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我校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全面推进特色校园、活力校园、和谐校园的构建, Xx 二中特制定本方案。
传承与宏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中小学生的文化素质与道德素质,哺育师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努力提升学校品位和核心竞争力。
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哺育诚信厚德少年,创建和谐文明校园。
与课程计划相结合;与德育教育研发相结合;与日常行为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莒文化是东夷文化的先进代表,是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先声和前导,山东 Xx 是莒文化的核心区域。
因其有数十万年的文化根系,一万余年的文明启步,五千余年的文明史,对研究文明起源、华夏文化、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形态等重大史学和理论课题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莒文化,对于更好地揭示莒地的历史文化发展,宏扬莒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作为进行乡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作为今天建设 21 世纪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借鉴,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让我们为此共同努力了解和学习莒文化。
研究和学习莒文化, Xx 二中编写了一整套莒地史话的校本教材,可以作为研究莒文化的依据。
包括莒地历史上著名人物、莒地的风俗人情、历史遗迹等,固然还包括文化遗存,如周姑子戏、剪纸、书画、对联、过门钱子、武术等,都是我们研究和学习方面。
五、活动内容1、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莒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践行活动。
(历史教研组负责组织)(1)计划在 11 月 20 日举行莒文化研讨会,邀请莒文化研究中心的专家举行报告会报告会。
(2)平时加强莒文化校本课程活动,利用学校的广播播放介绍莒文化,每两周利用其中一节班会时间诵读、学习莒文化校本课程,主要是高一、二年级学生学习。
学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方案
学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方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作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应该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方案,使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学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案。
第一,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
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是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设置中国传统文化、国粹艺术、古代科技等专业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与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传统文化体验课程,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等,并亲身体验传统文化中的手工艺、民俗活动等,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学校举办传统文化活动。
以校园文化节、传统节日等为契机,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乐器演奏比赛、书法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展示学生的才华,也能让他们亲身参与、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能力。
第三,学校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课堂。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理念,应该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
例如,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讲解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和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哲理;在历史课上,老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的典故,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在音乐课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学唱古代经典曲目,感受传统音乐的美妙。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校能够将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四,学校建立传统文化社团。
传统文化社团是学校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学校可以成立各类传统文化社团,如中国画社、书法社、古筝社等,鼓励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之中。
社团活动可以开展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与培训,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比赛和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第五,学校开展传统文化研究。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学校应该开展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创新。
学校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承,学校责任重大。
作为一所典型的乡镇农村初中学校,我认为首先是认清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缺失原因,然后对症采取措施,加以科学有效的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传统文化在教育系统中的缺失造成的价值取向紊乱在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加强传统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从行为模式、思想倾向、心理倾向、心理素质、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和行为。
然而如此重要的教育手段却在我们的教育中经常被轻微式忽略。
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立能力,欠缺劳动习惯;自私自利,不太合群,集体观念淡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是非观念淡薄的意识。
在任何地方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没有任何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
这样将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新时代的学生是一批没有自己正确价值取向的人。
这样的人于国、于社会又有何益处呢?二、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1、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挤占传统优秀文化的地位,市场经济以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作为判断经济效益的标准。
2、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使传统文化教育在青少年心目中有越来越严重的淡化趋势。
3、许多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未能对孩子进行积极的灌输和有效的引导。
4、尽管造成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很多,但教育作为基础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不少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很多教师还没有真正地把传统文化作为己任,甚至自身传统文化的涵养就很缺乏,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学生施加较大的影响。
三、如何再次将传统文化与教育契合1、人文素质教育。
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先割除重理轻文或者只学、只考、只闻读书声的办学理念。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摘要:现如今全世界都兴起了一波学习汉语的热潮,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下去是因为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教师要从根本上强化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以加强在小学语文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近年来,我国受西方国家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导致我国少年儿童对西方文化了解的畸形发展,对于本土文化缺乏一定的认识。
对此相关教育部门应当加以重视,不能让这一现状继续发展下去。
本文基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展开论述。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丰富小学语文人文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发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可谓一举两得。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由此可见,在现代化的教学背景下,教育部门应当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紧密融为一体,这对优化现有教学体系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帮助。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发展需求。
由于小学生对外界事物认知能力较差,尚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应当用积极、乐观的教学态度影响学生,让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学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也是他们树立人生观、思想观的关键环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其渗透周总理、詹天佑、诸葛亮等人物故事,让小学生对古往今来的名人典故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典故有所熟知。
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识,还能够促进学生思想上的进步。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一)丰富传统文化书籍,培养学生接受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小学语文学科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传统文化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队伍中去。
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383典型说话2020年第12期1 初中阶段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现状1.1 家长未做到言传身教21世纪的初中生家长整体的受教育程度虽然大幅度提高,但是面对他们的不止家庭,还有繁忙的工作任务。
忙于工作的父母没有时间来照顾自己的孩子,在下班后大多数家长也紧接着投身于自己的工作中,对孩子的关爱和教导少之又少,未做到一个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孩子就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引导,性格会出现抑郁或者偏激,对孩子的一生都会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
1.2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在网络媒体极速发展的今天,手机成为了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从孩子呱呱落地起就会接触网络信息,待到他们逐渐长大理解新事物的时候,一些价值观念或许就已经潜移默化的被灌输在脑海里。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看,初中生处于认知水平较低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能初步运用自己的逻辑处理问题,但是仍受到已有经验的影响,这个已有经验就是潜移默化中灌输给孩子们的信息。
网络信息有好有坏,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很容易受到影响,在此期间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1.3 社会媒体负面信息的传播信息化时代网络的传播速度决、涉及范围大,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初中生每天都会接触各式各样的信息,部分媒体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本来就少,无法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对不良信息处理不当,其身心容易受到严重的危害。
初中阶段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好奇心强,易对网络信息全盘接受,会被一些不良组织利用这种心理拉拢和侵蚀,甚至会做出危害自身和社会的事情。
2 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2.1 借助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班级氛围良好的环境也是确保德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初中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还要注意打造教室文化,为初中生德育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
例如,班主任可以将班级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等奋斗目标张贴在教室的醒目位置,用以时刻提醒和激励初中生;在教室墙壁上悬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之类的标语,或者是一些蕴含德育元素的有趣图画;设置“班级文化展示窗”,将初中生的一些书法、绘画、作文之类的优秀作品陈列其中;设置“班级荣誉角”,将班级获得的一些集体荣誉奖状、锦旗等放置其中。
文化管理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渗透
文化管理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渗透摘要:小学阶段在对于学生进行的基础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随着社会教育的不断进步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在目前的小学阶段也开始注重于对小学生文化管理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文化管理的意识和教育,是目前大多数学校所重点关注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阶段;文化管理;学校教育在如今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不断提升的素质教育要求中,对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要求也逐渐增高,在这样发展的背景下,在小学这段时间文化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并且可以使小学生在基础阶段就可以学习到文化管理的有关知识,可以更加有效的保证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使文化管理渗透在学校的管理当中,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发展。
1 目前在小学阶段实行文化管理所存在的问题1.1学校管理层人员不够重视文化管理,文化管理过于表面现象在目前教育进行大改革的社会教育中,即使是小学,也面临着来自众多方面的竞争压力,学校不得不加重对学生知识教育的培养,从而忽略了对学生文化管理方面的意识,并且现在越来越高的社会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有非常高的学生素质和专业的知识能力,这就导致学校在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时,只注重了对学生的知识培养,而不注重对文化的管理,学校的管理人员对文化管理并没有过多的重视程度,这就导致了在进行文化管理的大浪潮中,很难顺利的开展文化管理工作,并且有些小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和提高自己学校的知名度,在宣传时说自己非常的重视文化管理,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却十分忽视对小学生文化管理方面的教育课程,只注重表面功夫,在日常教学中却不能很好的贯彻到学生的管理措施中,导致在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中文化管理过于表面,也就很难的开展接下来的工作,小学生的文化管理意识也没有得到加强。
1.2 教学方式很难得到转变,影响了文化管理的进度在多年来的小学教育工作进程中,讲课方式过于传统和固定,教师们在进行小学阶段的教育时,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同种的方式,都是过于的注重对学生知识的讲授,而不注重对文化管理的教育,在目前的小学教育阶段,文化管理并没有引起太大的重视,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都习惯了用传统的方式来进行,突然对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教师难以改变授课方式,学生也会对于这种方式感到迷茫,会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方式中渗透一些文化管理的形式,产生一些排斥抵触现象,这是因为小学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因此在学生教育方面的改革时就会很难开展工作,从而降低了文化管理的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渗透-
中、西方教育管理思想建立的思想基础不尽相同,中国学校的管理应该在借鉴别人的同时,注重发展自己的特色。
因此,需要管理者在中国传统思想根基上,结合学校组织权力结构是行政、学术二元化结构的特点,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本土学校管理思想之路。
中国传统文化学校管理传统思想我们的历史文化优久,传统管理思想已经渗透到了民族的血液中,对今天的学校管理者有着直接影响,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体现出来。
因此,需要今天的管理者在中国传统思想根基上,结合学校组织权力结构是行政、学术二元化结构的特点,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本土学校管理思想之路。
一、校长治魂,借鉴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是指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逆道行事,妄自作为。
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性。
管理也是一样。
在教育管理中,如果违背教育管理规律开展管理活动,管理越多,可能效果越糟。
在教育管理领域,类似的现象屡见不鲜。
比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强化对学校的管理,事无巨细都想控制,可学校主体发展的状况却每况愈下。
所以,当一所学校通过建章立制,取得稳定的运转之后,校长应借鉴道家思想,抱以顺其自然思想,对学校事情冷眼旁观,实现学校各部门自我管理。
校长无为的目的,是让部门有为,培养和锻炼出一个积极、干练的核心管理团体,发扬其团队精神,产生学校立体化管理力量。
校长是一校之魂,对于校长而言,想事比管事更重要,管事比做事更重要。
管事时,校长是符号,不同的情况当好不同的符号,便可以守中纠偏,确保方向正确、执行到位、效果良好。
当事情没有做好,校长是问号,把脉问诊,督促推进;当事情做结束了,校长是句号,总结反思,不断提升;当事情做好了,校长是感叹号,不吝表扬,团结前行。
二、副校长治校,借鉴儒家,刚健有为,仁者爱人
儒家始终坚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管理路线,强调自律化的管理,因而,要通过教育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道德实践能力,使百姓有耻且格。
才能达成社会的有序与和谐。
副校长负责学校一个块面或者一个条线的工作,是校长和基层干部及一线老师之间的桥梁,要将校长宏观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战略具体化、制度化;需要协调上下左右的关系,建立团队,化解矛盾,培训职工,开展活动,同心协力完成组织目标。
学校副校长贯彻儒家的管理思想,才能以人为本地制定政策,出台制度;才能有效地化解基层执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凝聚团队,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转;才能让校长摆脱烦琐的管理事务束缚,腾出时间和精力,做更重要的事情。
所以,副校长要强调自己以身作则,团结协作,示范引领。
切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另外,儒家还主张仁。
仁者,爱人也。
强调应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长期撒播有为和博爱的种子,再干涸的心田,也会成长出进取与和谐的绿苗。
三、主任治教,借鉴法家,法莫如显,成就方圆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若舍法从私意,则臣不饰其智能,则禁不立矣。
这是法家思想的一个关键。
其管理的精髓,暗合了现代法制管理的精神。
我们这里谈的主任指的是两方面,一方面指的是学校中层部门的主任,一方面指的是管理班级的班主任。
部门主任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执行者,把关的是学校教育教学最基本的流程和细节。
他们不需要深入基层就可以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教师备课是否充分,作业批改是否认真,各种规章制度落实是否到位,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他们能否严格执法和敢于顶真碰硬,是衡量一所学校执行力高低最重要的指标。
学校基层干部贯彻法家的管理思想,严格执法,制度第一,不做好好先生,才能做到令行禁止,实现组织的高效运作。
而作为班主任,更是学校管理的基石。
在班主任的引领下,学生心之有向,行之有范。
学校工作自然就和谐了。
四、教师治学,借鉴墨家,尚贤尚同,主动施教
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多智者不欺愚。
此必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
三利,无所不利。
墨家管理思想描绘出了一个组织的终极状态,处处体现着责权利的统一,只不过是以统一的方式出现,表述为尚贤追求贤良;尚同追求平等。
教师的治学包括三个方面,既要搞好学科建设,让学生对教师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的敬佩;也要身正为范,从成已立人方面让学生敬仰;同时创建师生平等、共同探究的平台,成就学生的人生。
教师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尚贤、尚同,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会成就整个团体,从而提升整个学校的师生的素养和教育质量。
墨家主张不强说人,人莫之知,这种以教人为已任的精神是很可贵的,强调教者积极主动。
其中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的观点,更是表达了对古代的优秀遗
产应当继承,但还要有创新的精神,就更吻合当今社会追求的创新本源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校组织管理中,道家、儒家、法家、墨家思想的先后运用,在拙文中虽然分成四个层次,但四个方面并非孤立运行,而是相互作用的。
在学校组织内部,管理是需要分层的,不同层级的管理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要求。
自上而下,战略管理依次淡化,过程管理依次增强;对人的管理依次淡化,对事的管理依次增强。
同时,在管理中更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便可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