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原文及教案
2022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精美立体课件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五、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 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 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不是不够“爱国”。所谓爱国,是指爱自己的国家,但 爱国并不是建立在劫掠其他国家、破坏人类文明文化成果的基 础之上的。“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 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所 谓“胜利”是建立在劫掠、破坏人类文明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的, 并不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的。作者作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对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是持否定态度的。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背景链接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略有改
动。作者在写作此文时,与来中国进修的美国汉学家
柯尔特先生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交流。柯尔特认
为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状精元成才路 髓”,又说“英
状元成才路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②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的地位:圆明园是东方幻想 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 能产生的一切成就,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它 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三、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 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阅读第4段,说说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等春回大 地、万物复苏的美好画面。
展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富有诗意,烘托 出一家人散步的祥和、欢乐气氛,为“散步” 这一行为设置了一个美好而幸福的背景。结构 上,承上启下。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点圆明园吧圆明园是圆明、万春、 长春三园的总称。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北部。始建于 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它是清朝五代皇帝倾心营造的 皇家营苑,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匠填湖堆山,种植 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 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 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世人冠以 “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 多美名。下图大约是圆明园的原建筑设计样式。
1.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巩 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固 练 习
【1】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的批判和讽刺,谴责了他们的强盗行径。
【2】作者先交代了写作缘由,然后通过描述圆明 园的美和英法两国政府对圆明园的破坏,表明了
他鲜明的立场,表达了他对英法两国政府的批判
作者这样说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 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 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 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 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 然。
6.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 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两个胜利者……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思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者用反语活画出了强盗的丑态,讽刺了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彻底揭穿了他们强盗的面目。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一句话有 什么特殊含义?
圆明园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属 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全人类。作者的这种见 解是非常深刻的,它表现了自己对人类文明成果 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更表现了自 己博大的胸怀。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PPT课文课件
写作手法
多种修辞手法
写作手法
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圆明园之 美;如夸张、设问,加之作者热烈的情感、 瑰丽的想象,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写作手法
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 来表达某意,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 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
写作手法
反语
(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 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 然无存。
深层探究 2.“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 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劫掠,不 容抵赖的事实。
总结课文 1.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 延残喘,这是历史的羞耻,民族的羞耻。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 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 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 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自学互研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 表。
(2)背代表景作链品接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等。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字音
从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 细致描绘了圆明园的盛景。
深入探究
3.作者为什么要写圆明园之美?
反衬英法联军毁灭圆 明园这一丑恶行径的 可鄙可耻,为下文谴 责英法联军的暴行做 铺垫。
深入探究
4.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为了各国人民而建?
部编版九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联军头目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威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的“胜利”捧场。
雨果站在人类正义的高度,于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的一年后,写下了这封谴责英法联军暴行的信,作为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文题不仅明确指出了本文的体裁——书信,而且全面交代了这封信的主要内容——评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更指出了信件的收件人——巴特勒上尉,一举三得,清晰明了。
二、作者简介雨果(1802一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赞誉yù:称赞恍huǎng若:①茫然;②仿佛,好像。
惊骇hài:惊慌害怕。
瞥piē见:一眼看见。
劫jié掠:抢劫、掠夺(财物或人)。
制裁:对违法者依法给予惩罚。
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
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二、主题概述本文通过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高度赞扬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遭受劫难的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作品结构第一部分(1):回复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第二部分(2、3):盛赞圆明园的艺术价值,突出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三部分(4~9):控诉、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对“文明人”的“体面”行为进行揭露和嘲讽。
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以反语表达自己的态度。
四、鉴赏品读1.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在信的开头并不是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具有极浓的讽刺意味。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材分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是部编版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
本文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
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去,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有了一定了解,这对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特点奠定了基础。
信息技术2.0的推广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方便,字词积累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完成,品味语言,反复推敲重点词句是难点,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示范和学生互动交流的策略来共同完成。
文本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的表达效果非常明显,适合改编成课本剧即兴表演,在活动中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教学设计中有对对联环节,既可以引导学生知道对联知识,还可以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2、通过视频资源、朗读来把握文章的内容:盛赞圆明园的美;谴责侵略者的丑。
3、品析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表达效果。
4、体会雨果的博大情怀,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1、品味精彩语言。
2、体会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世界奇迹:展示圆明园的美(一分钟视频),老师画外音:这是圆明园,一个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有迷人的风景,宏伟的宫殿,玲珑的楼阁,里面还有无数的珍奇,它堪称人类文明的宝库。
但是这个奇迹消失了。
(出示课题及作者雨果的照片,吸引学生,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知道是谁干的吗?(英法联军)。
对,雨果先生斥责他们为两个强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雨果先生的一封信。
题目很长,谁来读一下?一起读这封信的题目。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3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一、教材分析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作者在流放根西岛时候所写的文章,1984年2月26日第一次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题目为《文明与野蛮》,后选入人教版教材战争主题单元,与《荷花淀》等文章放在一起。
此次统编版教材将本文放在议论文单元作为精读篇目来处理。
从教材的编写定位来看,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展开。
本文侧重用铺排去表达赞美,用反语表达讽刺,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从写作背景来看,圆明园激起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强思考在当下仍有现实意义。
因此,从教材分析的角度来看,本文宜引导学生由语言入手去体味文章中表达的观点与蕴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单元,本篇文章是第二篇精读文章。
学生初次明白论点、论据等文体知识。
需要进一步指导论证思路,同时也要进一步对“站在何种立场提出观点”做出指导。
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接触,因此对圆明园的被劫掠破坏并不陌生,但是要想达成情感共鸣,必须构筑细节圆明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建造的,它又应该被如何看待唯有如此,才能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三、教学目标1.描述想象中的圆明园并与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对比,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
2.通过探究作者赞美圆明园的目的,理清思路,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3.通过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足够高的高度与立场上表达观点。
四、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难点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立场上表达观点。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近圆明园教师引导:出示圆明园残破图片,请同学用词语或者句子描绘画面中圆明园的被毁现状。
学生活动:(示例)一颗陨落的东方明珠,一朵凋零的艺术奇葩,也是一道民族心灵的伤痕。
2022年部编版语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精品教案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课题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响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了解信件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运用反语、衬托、比照等手法表达强烈情感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信中流露出的爱憎情感 ,发奋努力 ,为祖国的富强奉献自己的力量 .课前准备课前预习作者简介雨果〔1802 -1885〕 ,法国作家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诗集<惩罚集> ,剧本<欧那尼><国|王寻乐>等 .写作背景鸦片战争后 ,英、法两国不满足于在华的既得利益 ,分别制造借口 ,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 ,英法联军攻占天津 ,进逼北京 .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让他的弟弟奕担任议和大臣 ,留守北京 .10月 ,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 - -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 ,之后又放火烧毁 ,从此这座被誉为 "万园之园〞的园林变成了一片败瓦颓垣 .读准字音赃.物〔zānɡ〕给.予〔jǐ〕制裁.〔cái〕琉璃..〔liú lí〕珐琅..〔fà lánɡ〕晨曦.〔xī〕劫掠.〔lüè〕瞥.见〔piē〕箱箧.〔qiè〕令人惊骇.〔hài〕眼花缭.乱〔liáo〕辨清字形教学过程【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局部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两大局部:赞美圆明园;挖苦侵略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 ,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1〕站在人类的立场 ,立场明确 ,态度坚决 ,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挖苦 .〔2〕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 ,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感悟精彩句子】1.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句中的 "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不好 .雨果称圆明园是 "世|界奇迹〞 ,是以全球的眼光 ,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表达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2. "圆明园在梦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提 "巴特农神庙〞 ?〕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代建筑 ,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 .与巴特农神庙相比拟 ,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 ,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 ,了解圆明园 .人类最|杰出的成就 ,却都被强盗消灭 ,强盗的行径之卑劣 ,令人发指 .3. "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 ,但归根结底 ,是属于人类的 ,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 ,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 ,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 .结合全文分析 ,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义正辞严 ,批判力强 .4.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 ,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 ,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 ,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 ,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 ,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 .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 ,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分析主体形象】1.文中的 "两个强盗〞指谁 ?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 .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 ,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说明 .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 ,一个强盗放火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 ,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最|后 ,两个胜利者 ,一个塞满了腰包 ,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 ,作者持什么态度 ?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 ,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和辛辣的嘲讽 .4.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说说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 ,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荣耀的 ,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 .雨果在愤慨之下 ,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 ,挖苦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如 "漂亮〞 "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 "文明〞 "野蛮〞等等反语正是抨击强盗的口吻 ,有辛辣的挖苦意味 .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 "全部赞誉〞 ,有极其锋利的嘲讽意味 .5.雨果不帮着自己国|家的人 ,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写这封信的 ?这表达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人类的立场 .〔正义的立场 ,中|国的立场 ,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他是一个有清醒的头脑 ,正直的良知 ,公正的立场的人 .【把握文章主旨】作者在这封信中针对巴特勒来信中认为的远征中|国是 "体面的〞 "出色的〞这一谬论 ,义正词严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盛赞了圆明园的神奇壮丽 ,痛斥了英法联军消灭圆明园的罪行 ,指出所谓的 "文明人〞干的事其实是野蛮的 ,表现了作者不畏强暴、仗义执言的魄力 .【深入研读 ,探究方法】1.巧用反语进行辛辣的挖苦 .对于英法联军对世|界奇迹圆明园所进行的劫掠 ,作者异常愤怒 ,在谴责时用了不少反语 .例如 ,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 ,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 ,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 ,更漂亮 ,以至|于荡然无存〞 ,这句话表达出作者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强烈愤慨 . "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 !〞这两句话强烈挖苦了英法联军的丑恶行径 . "先生 ,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 "全部赞誉〞这一反语的运用实际上是对英法联军的侵略本质的揭露和控诉 .2.多用比照表达强烈的爱憎 .作者巧妙地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相比 ,突出了圆明园巨大的艺术价值;将圆明园的华美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比 ,揭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 .作者还将欧洲人的 "文明〞和中|国人的 "野蛮〞进行比照 , "野蛮〞的中|国人民 "消耗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创立了 "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 ,而 "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 , "一个强盗洗劫财物 ,另一个强盗放火〞 ,使圆明园荡然无存 .这一比照 ,将英法联军的野蛮与中|国人的文明表现得淋漓尽致 .屡次运用比照 ,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 ,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突出了文章主题 .【方法活用 ,片段作文】试把你自己当成已经读过雨果来信的 "巴特勒上尉〞 ,给雨果写一封回信 .提示:可以写认识到自己的罪恶 ,表达对全人类的忏悔 ,也可以写继续执迷不悟 ,恼羞成怒 ,然后 "义正词严〞地痛斥雨果是胳膊肘往外拐 ,竟然嘲讽自己的国|家 .教学板书课后反思本课的教学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局部 ,到达了省时、高效的目的 ,使学生在极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消化吸收 ,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强化了阅读训练 .注重了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 ,设计 "给雨果回信〞的教学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 ,同时及时反响了教学成果 .第二课时课题列夫·托尔斯泰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响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文中生字词 ,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 ,包括他的国别、身份、主要作品名称等 ,认识他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3.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 ,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文中细致的描述手法 ,尤其是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2.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玩味夸张及妙喻的情趣 ,揣摩其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 -1942〕 ,奥地利作家、评论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其代表作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成功的秘诀><象棋的故事> ,传记有<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写作背景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 ,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 .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 ,称其坟墓为 "世间最|美的坟墓〞 .感受到了托尔斯泰的伟大 ,回国后 ,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 .读准字音陀.〔tuó〕脸庞.〔pánɡ〕胡髭.〔zī〕长髯.〔rán〕两颊.〔jiá〕黝.黑〔yǒu〕脸膛.〔tánɡ〕一绺.〔liǔ〕鬈.发〔quán〕粗劣.〔liè〕藏污纳垢.〔ɡòu〕穹.顶〔qiónɡ〕貂.皮〔diāo〕禁锢.(ɡù)锃.亮〔zènɡ〕甲胄.〔zhòu〕粲.然〔càn〕广袤.无垠〔mào〕辨清字形理解词语黝黑:黑;黑暗 . 炽热:极热 .滞留:停留不动 .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气概;风度 . 禁锢:束缚 ,限制 .犀利:锋利;锐利 .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为难:处境困难 ,不好处理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 ,气度非凡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 ,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文中比喻皮肤粗糙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 ,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 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 ,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古代以东西长度为 "广〞 ,南北长度为 "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疑心 .黯然失色:阴暗而失去本来的色彩 .新课导入设计一:同学们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 ,他长相平平 ,却有一双锐利异常 ,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 ,就让我们跟随作者 ,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 ,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以文前的导言作为本文的导语〕设计二:同学们 ,你们喜欢看世|界名著吗 ?你能否说出几部你所喜欢的名著及其作者 ?是否有同学看过<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你们知道这几部名著的作者是谁吗 ?是的 ,他们的作者就是托尔斯泰 .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茨威格所写的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 .新课展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请用原文的词语答复〕失调、崎岖、平庸 ,甚至|粗俗 .2.针对托尔斯泰的外表描写了哪些内容 ?突出的特征是多毛的脸庞、浓密的胡髭 ,轮廓、结构丑陋 ,面容表情可憎 ,长相普通 ,身材矮小敦实、侏儒 ,眼神犀利的目光、丰富的感情、眼睛的威力 .3.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 ?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 ,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比喻效果:生动形象 ,突出特征 .夸张效果:特征突出 ,形象鲜明 .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再读课文 ,梳理结构】1.学生默读课文 ,以四人一组合作的形式理出文章结构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全文共分为两局部〔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要求学生一段一段地读 ,总结并且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同桌合作 ,可以直接以文章中的语句作为答案 ,提高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点的能力〕第1自然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 - -面部多毛 ,浓密胡须 .第2自然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 - -总的印象是失调 ,崎岖 ,平庸甚至|粗俗 .第3自然段:进一步刻画面部特征 ,重点描写面容表情 -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荣耀可言 .第4自然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 ,是俄国普通群众的一员 . - -从穿戴和职业两方面来看 .第5自然段: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 - -身体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方式 .【感悟精彩句子】①段第|一句话说明了什么 ?它在整段话中的作用是什么 ?〔1〕这句话点出了托尔斯泰的总体特点 - -面部多毛和胡须浓密 .〔2〕它是全段的中|心句 ,下文就托尔斯泰的这两大特点展开描述 . "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 ,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句话 ?这句话中暗含的意思是托尔斯泰的脸庞实际上是 "传播智慧的庙堂〞 ,只是外表上看不出 .这句话明贬实褒 ,刻意强调托尔斯泰相貌的平庸 ,是为了突出他的智慧 ."直到年纪大了以后……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几句话的含义 ?把晚年托尔斯泰的面部表情比作 "悲凉之地解冻〞 ,揭示了其内心世|界的巨大改变 .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 ,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 ,对富裕而腐朽的阶级|生活及其根底 - -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认 ,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 .他反对暴力革|命 ,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 ,主张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这段肖像描写是对应托尔斯泰晚年的这一变化而写的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 - -胡子、眉毛、头发 ,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句话 ?课文前半局部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 ,原来粗俗的外表是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的 .这是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 .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 ,正是用来反衬他眼睛的非同寻常 ,反衬他灵魂的高贵 ."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 "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这是否矛盾 ?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 "幸福〞的含义 ?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 ,说说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福 ?作者说 ,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 ,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这句话与 "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 ,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 .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 ,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 ,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 .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 ,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 ,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 ,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 ,但总是事与愿违 ,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分析主体形象】课文前半局部描写了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 ,但联系全文看 ,读者仍然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非凡之处 .这是为什么 ?前半局部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前半局部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 ,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 ,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 ,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做真实的刻画 ,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群众的普通一员 ,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联系全文看 ,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 ,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 ,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 - -作者已一语道破: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 - -胡子、眉毛、头发 ,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 "形〞 "神〞做了独到细致的刻画 ,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这样 ,前半局部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 ,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相互衬托 ,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把握文章主旨】如何理解作者竭力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俗、丑陋的一面 ?作者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 ,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 ,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写他面容粗俗、丑陋的一面 ,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 .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如果进一步探究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写他外貌的矛盾统一 ,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 ,连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 .列宁就说过 ,他既是伟大的 ,又是可笑的 .同时 ,作者写托尔斯泰平庸、粗俗、丑陋的一面是为了引出写他的眼睛 ,这是本文的重点 .作者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锐、深刻 ,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 ,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 ,探究方法】1.欲扬先抑 .托尔斯泰是作者崇拜的艺术大师 ,可作者却用近一半的篇幅来描写自己心目中的伟人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特征 .但联系全文可知 ,写他外貌的平庸、粗陋 ,其实正是为了反衬他眼睛的精美绝|伦 ,反衬他灵魂的高贵 .前半局部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 ,反而起到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先抑后扬 ,相互衬托 ,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巧用比喻和夸张 .作者在刻画托尔斯泰的肖像时 ,运用了大量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如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 ,又稳又准 ,击中要害〞一句 ,运用形象的比喻突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 .又如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一句 ,运用巧妙的夸张 ,突出了托尔斯泰眼睛里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更有力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的眼睛有敏锐的洞察力 .比喻和夸张的运用 ,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 ,特征突出 ,更使读者回味无穷 .【方法活用 ,片段作文】试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写一段话 ,要求安排合理 ,抑与扬之间过渡自然 ,详略得当 .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本钱课时对应练习 ,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本文只是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可是文中却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内涵也非常丰富 ,有些地方需要提供一些背景资料 ,如果仅仅拘泥于课文本身 ,有些地方就难以理解 .因此 ,课前要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 ,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方法指导: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衬托人物的突出特点 ,说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章中社会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 ,要与文章中|心、人物个性、命运联系起来 ,要思路开阔 ,从不同角度思考 .公众号:惟微小筑素材积累:世间最|美的坟墓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 ,上面开满鲜花 ,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 ,没有墓志铭 ,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 ,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 ,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 -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 ,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 ,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 ,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 .这里 ,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欣赏的闲情 ,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 .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 ,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人们重新感到 ,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第七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在希腊首都雅典卫城的古 城堡中心,石灰岩的山岗上, 耸峙着一座巍峨的长方形建筑 物,这就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 著名的帕特侬神庙。巴特农
神庙是雅典最著名的古迹 之一,也是举世闻名的古 代七大奇观之一。
希腊 巴特农神庙
这座神庙历经两千多 年的沧桑之变,战火已经 使得庙顶坍塌,雕像荡然 无存,浮雕剥蚀严重,但 从巍然屹立的柱廊中,还 可以看出神庙当年的丰姿。
岁月抹不去 你的痕迹, 孤独的历史巨 人, 你是民族耻辱 的象征, 让每一个中华 民族的子孙感 到深深的 震撼……
北京的圆明园
相关背景资料:
1850—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侵略战争, 1858年5月攻陷大沽炮台,同年6月签订《天 津条约》。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8月攻陷 大沽,进占天津,直攻北京,10月英法联军 控制北京,焚掠圆明园,并签订了一系列不 平等的条约。 这一世界园林艺术的伟大杰作,分别于 1860年、1900年两次遭英法联军、八国联军 的劫掠和焚烧,使一代名园化为废墟。
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流失的文物仅就绘 画而言,美国收藏最多,仅华盛顿弗利尔博物 馆就有1200余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 绘画近500幅;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 在瓷器方面,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最佳,馆里 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 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 有,且多为精品。就地方志和古籍而言,美国 最多,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 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就 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国家,在流失 海外的近3万片甲பைடு நூலகம்片中,日本有近13000 片……
能抢的都抢了, 能烧的都烧了, 就剩下这些石头 了!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章。
巴特勒上尉本想利⽤⾬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代表了⼈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烧圆明园的强盗⾏径。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七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教学⽬标: 1、培养学⽣快速默读课⽂,整体感知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
2、体会⽂章中铺陈和反语⼿法的表达效果,揣摩⽂章的语⾔。
3、感受⾬果的博⼤胸怀和伟⼤的⼈格魅⼒,接受真是⼈类⽂明成果、热爱全⼈类⽂化的情感熏陶。
教学过程: ⼀、背景导⼊ 法国作家⾬果先⽣说:“在世界的某个⾓落,有⼀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同学们都听说过圆明园吗?哪位同学能给⼤家介绍⼀下你所了解的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的,现在⼜变成什么样了? 1860年10⽉6⽇,英法联军闯⼊圆明园⼤肆抢掠,并将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堆废墟。
作为当时法国统帅将领之⼀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的、出⾊的,并征求⾬果的意见。
那么⾬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起来学习⾬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资料助读 1、作者介绍 ⾬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法国⽂学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道主义、反对暴⼒、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圆明园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
清王朝倾全国物⼒,集⽆数精⼯巧匠,填湖堆⼭,种植奇花异⽊,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物。
被世⼈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
令中华民族抱恨千古的是,这⼀世界园林艺术的伟⼤杰作,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的野蛮的劫掠和焚烧,使⼀代名园化为废墟。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4)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封由清朝官员丁汝昌在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期间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信中表达了中国人的抗争精神和对侵略者的愤怒。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领悟作者的爱国情怀以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这封信中,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历史背景和专有名词不够熟悉,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解释。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信中的抗争精神和爱国情怀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信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领悟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信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2.难点:领悟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写作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内容。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3.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论据,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4.感悟爱国情怀: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讨论作者的爱国情怀,并撰写感悟。
5.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据,以及自己的感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1.中国人的抗争精神2.对侵略者的愤怒作者的爱国情怀:通过信中的表述,展现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抵抗精神。
统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在世界文化宝库里,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中国有圆明园。
但是,享有“万园之园”美誉的中国圆明园,1860年(清咸丰十年)却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烧为灰烬。
从此,人类尽失亚洲文明。
英法联军的罪行,其根源是什么?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觉悟和进步?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坚定民族自信心?请你带着这些思考,与我一同走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体味本文特色鲜明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一、新课导入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作为侵略者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他以人类的良知,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写下了这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珐琅..(fà láng) 脂.粉(zhī) 惊骇.(hài)箱箧.(qiè) 野蛮.(mán) 瞥.见(piē)晨曦.(xī) 眼花缭.乱(liáo) 朱鹭.(lù)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说明。
荡然无存:指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富丽堂皇:宏伟美丽,体面,气派大。
3.了解作者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伟大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4.了解背景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圆明园的毁灭①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②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③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④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⑤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附文:①……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寺迹就是圆明园。
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
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圈明园。
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可能有原型的话。
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
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12、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 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以被压迫者的过错为借口,以此 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 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强盗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 脸昭然若揭
二是语言中饱含感情。作者或直接表达感情,或在叙述中表达感情,或 在讽刺中表达感情。如“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一句,在看似平静的叙 述中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被毁坏的万分痛惜的感情,也为下文谴责两个 盗贼做好了铺垫。
板块七、拓展延伸 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觉悟和进步?
已成为人民群众凭吊和游览的场所。
5、书信格式 一般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六部分。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体裁,目的是养成学生阅读的良好
习惯,同时为下文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板块二、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3、阅读标题,你从标题中获得了哪些重要信息 ? 预设:回信背景、回信对象、回信目的 追问:巴特勒上尉期待一封怎样的回信? 预设:“赞誉”
教法:本文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初读、细读、总结读书、扶放结 合等方法,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理解课文。 学法: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因此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 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陶冶高尚道德情操,提升道德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 (共2课时)
第一课时 板块一、导入新课 “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这是雨果先生说过的一句话, 说的就是火烧圆明园的事。圆明园毁灭了,它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 毁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它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 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也要挨打的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不想欺侮其 他民族,但也决不能允许别人欺侮我们,只有强盛的国家才有可能维护 自己的尊严。少年强,则中国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先生: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
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
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不过,我要*,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的机会。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维克多·雨果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教案◆知识与能力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掌握文中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
4.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重点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3.引领学生回顾文中的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
◆难点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疑点作者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用了不少反语,这些反语有何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
◆学生准备1.查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那段历史。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看着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
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1、雨果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3、圆明园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理清第三段的思路。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用反语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5.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学生朗读所划的语句,细细体味语言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点词)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五、拓展练习1.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
而雨果能够这样做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了,请具体说说他的难能可贵之处有哪些?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都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
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了文明的创造者。
2.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
这实在非常了不起。
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六、小结全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中心: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地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
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七、布置作业1.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圆明园。
2.运用“富丽堂皇”“荡然无存”各写一句话。
3.预习下一课写作背景法国:这封信写于1861年,当时正是路易波拿巴在位的法兰西第二帝国。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
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
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
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
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
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
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
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
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
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舰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
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
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
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
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媾和。
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
后奕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中国东北和西北共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