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克的认识》精品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认识克》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认识克》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克》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单元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质量单位“克”,能够运用“克”作为单位进行简单的质量计量。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质量单位,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对计量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质量单位“克”的概念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掌握“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克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克”作为单位进行简单的质量计量。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克”的概念,能够运用“克”进行简单的质量计量。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克”进行质量计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实践活动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克”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物品,如水果、蔬菜、文具等,用于实践活动。
2.准备一些质量单位为“克”的标签,如1克、2克等。
3.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苹果、书包等,让学生猜一猜它们的重量,引出质量单位“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质量单位“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1克的意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准备好的物品和质量标签,进行质量的计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质量计量的题目,检查学生对“克”的掌握程度。
教师及时进行反馈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一下,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场合会用到质量单位“克”?让学生举例说明。
《认识克》(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克》(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的教案——《认识克》。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第五章《质量与重量》,具体内容是认识克这一质量单位。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克的概念,掌握克与千克、克与斤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克进行质量的计算和描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克的概念和换算关系,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克进行质量的计算和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克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物品,如苹果、书本等,以及一些计量工具,如电子秤、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学生们观察我手中的苹果,然后我会用电子秤称一下这个苹果的质量,让学生们感受一下质量的概念。
2. 新课导入:我会向学生们介绍克的概念,解释克与千克、克与斤的换算关系。
3. 例题讲解:我会用一些实际的例子来讲解如何运用克进行质量的计算和描述。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和描述。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克的概念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克与斤的换算关系如何运用克进行质量的计算和描述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个苹果的质量是200克,一个书包的质量是4000克,请问一个苹果和一个书包的质量相差多少克?2. 一块巧克力的质量是50克,如果这块巧克力被分成5份,每份的质量是多少克?答案:1. 一个苹果和一个书包的质量相差3800克。
2. 每份的质量是10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克的概念和换算关系掌握得比较好,但在运用克进行质量的计算和描述方面还需要加强练习。
在课后,我会继续给出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们进行练习,以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
同时,我也会让学生们进行一些拓展延伸,比如去称一称家里的物品的质量,尝试用克进行计算和描述,以此来加深他们对克的理解和运用。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克的认识》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克的认识》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和认识数字3,6,9,12,15的克数。
2.能够观察物品的数量,判断其是否有“克”的概念。
3.能够完成基本的克数练习。
4.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用克数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数字3,6,9,12,15的克数。
2.能够观察物品的数量,判断其是否有“克”的概念。
难点1.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用克数概念。
2.能够完成基本的克数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玩具球、铅笔、橡皮等物品,让学生观察并判断哪些物品具有“克”的概念,引入新知识。
2. 观察物品的数量让学生观察图片上的物品数量,判断其克数。
例如:3只鸟、6张椅子、9个篮球等,让学生猜测其克数,并让学生自己选择几个物品,判断其克数。
3. 数字的克数通过展示数字3、6、9、12、15,让学生认识它们的克数,可以使用三根铅笔、六个橡皮等实物进行展示和加深理解。
4. 完成克数练习让学生完成克数的计算题练习,如:3个西瓜,每个西瓜5克,共有多少克?12支笔,每支笔4克,共有多少克?要求学生自己算出答案,并在黑板上展示。
5. 应用克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克数概念,如:一袋面粉重800克,两袋面粉一共有多少克?一块蛋糕重200克,5块蛋糕一共有多少克?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在黑板上展示解题过程。
6. 总结和评价安排时间让学生自我评价,总结今天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有哪些难点?在哪个环节你做得比较好?四、作业布置随堂完成的克数练习和实际问题解决,可以作为课堂作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玩具、铅笔等实物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克数概念的真实含义。
完成克数练习和实际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认识克-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认识克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二章第二节“认识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的概念,学会用克作为单位进行简单的质量计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质量单位“克”,知道1克的意义,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克作为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质量单位“克”的概念,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2. 教学重点:运用克作为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计算机、投影仪、课件、克秤。
2. 学具:学生尺、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如称重、购物等情境。
2. 讲解质量单位“克”的概念,演示克秤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称重过程。
3. 引导学生认识1克的意义,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练习。
4.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如“一个苹果重200克,两个苹果重多少克?”引导学生运用克作为单位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出示不同质量的物品,让学生用克作为单位进行计量。
6.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克作为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如“超市购物时如何计算总价?”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认识克2. 板书内容:质量单位“克”的概念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实际问题解决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一个苹果重200克,两个苹果重多少克?一包方便面重100克,三包方便面重多少克?妈妈买了2千克水果,用克作为单位表示是多少克?2. 答案:两个苹果重400克。
三包方便面重300克。
2千克水果用克作为单位表示是2000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质量单位“克”的概念,能够运用克作为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2课《克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2课《克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克的认识》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的第2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够运用克作为单位计量物体的质量。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还不够清晰。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能够运用克作为单位计量物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能够运用克作为单位计量物体的质量。
2.难点: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单位转换。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子秤、砝码、实物、课件等。
2.学具:学生电子秤、练习册、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称量比赛”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质量单位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物,让学生用电子秤进行称量,感知质量的存在。
学生汇报称量结果,教师总结质量的计量单位——克。
3. 操练(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砝码,让学生亲自动手摆放砝码,感知1千克=1000克。
(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电子秤称量1千克物品,体会千克与克的关系。
4.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情境图片,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进行解答。
(教案)第二单元 认识克-三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二单元认识克-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克”这个数学单位。
(2)学会用“克”这个单位来表示物品的重量。
2.技能目标(1)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使用“克”来表示物品的重量。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克”。
(2)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克”这个数学单位,了解它与重量的关系。
(2)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克”计算物品重量。
2.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让学生知道如何使用“克”来测量物品的重量。
三、教学方法:1.激励性讲解法2.实验课法3.讲解法4.小组合作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向学生出示“克”这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让学生看到“克”这个字应该如何写。
然后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有哪些重量小的物品可以使用“克”来表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拨和补充。
2.讲解“克”(1)让学生对“克”这个单位进行理解。
教师可以使用从生活中带来的轻质物品,例如棉花、小石子等,让学生手抚它们感受它们的轻重。
(2)教师用例子来说明“克”的概念。
例如,一支铅笔的重量是多少克,一本小说的重量是多少克等等。
(3)让学生自己试着测量一些物品的重量,并用“克”来表示。
3.讲解“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教师用实例来说明“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例如1千克=1000克。
(2)让学生自己试着进行换算实践,例如一个苹果的重量是500克,它的重量是多少千克。
4.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分成小组,在实验室中试着进行不同材质物品的重量测量。
然后让学生讲解各组的测量结果和操作过程。
5.教师点评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6.作业安排(1)在课外时间探究更多实际应用“克”的例子。
(2)完成和巩固课堂上学的知识点。
五、教学反思此次课程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克”这个数学单位,如何使用“克”来测量物品的重量,以及“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2《认识克》教案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2《认识克》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克》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质量单位“克”,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克的概念,掌握克与千克、克与克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基础,但对于质量单位“克”的概念和换算关系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克的概念,逐步掌握克与千克、克与克的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的概念,了解克与千克、克与克的换算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和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的概念,了解克与千克、克与克的换算关系。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克的概念和换算关系进行实际的质量和重量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克的概念。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任务驱动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如水果、蔬菜等,用于展示和操作。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练习题和计算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如苹果、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它们的质量和重量。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质量单位“克”。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克的概念和克与千克、克与克的换算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总结克的特点和换算规则。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实际的质量和重量计算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计算。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克的认识》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克的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克的认识》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质量与重量》中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以及求物体的质量与重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具体的物体质量的认识,到用天平称量物体,再到质量单位的转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对质量单位“克”的理解。
他们在二年级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人民币单位,初步建立了计量单位的概念,这为他们在本节课学习质量单位“克”奠定了基础。
此外,学生在本节课需要使用天平进行实验操作,这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克”,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学会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掌握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2.教学难点: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以及质量单位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天平、学习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质量单位“克”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让学生观察实物,感受质量的存在,引导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并学会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3.巩固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巩固对质量单位“克”的理解。
4.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质量单位“克”的认识。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克的认识》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能用克作为单位计量物体的质量。
内容主要包括克的意义、克与千克的关系以及如何用克作为单位进行计量。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质量观念,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质量单位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但对于质量单位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
在生活实际中,他们可能更多接触到的是千克、斤等较大的质量单位,对克的概念相对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克的大小,建立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单位克,能用克作为单位计量物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能用克作为单位计量物体的质量。
2.难点:克与千克的关系,以及如何用克作为单位进行计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子白板、投影仪、教学卡片、实物等。
2.学具:学生作业本、计算器、称重仪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兴趣,如:“小小的秤砣,大大的地球,称称重量,你知道多少?”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怎样计量物体的质量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质量单位克。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克的概念。
如:一颗鸡蛋大约有50克,一瓶矿泉水大约有500克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克与千克的关系,如:1000克等于1千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称重仪器测量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并用克作为单位进行记录。
《认识克》(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克》(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建立1克的观念,知道1克有多重;使学生初步建立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验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内容1. 1克的观念及1克有多重2. 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及换算3. 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克的观念,知道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初步学会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
2. 教学难点:1克观念的建立及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天平、1克和1000克的砝码、一些轻物品(如橡皮、铅笔、回形针等)2. 学具:天平、砝码、轻物品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与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克。
2. 探究新知:组织学生观察1克和1000克的砝码,让学生掂一掂、比一比,初步感受1克有多重。
然后,让学生用天平称一称,亲自体验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5. 巩固提高:设计一些有关质量单位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强调重点内容,提醒学生注意难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认识克》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学过程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用天平称一称家中物品的重量,并进行克与千克的换算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实验、验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了1克的观念,知道了1克有多重,并能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克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3mdash; 35 页.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亲身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2.知道克与千克的关系,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时要用克作单位.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导入:我们知道生活中有的物体很重,有的物体很轻•我们称比较重的物体时用千克作单位,那么称比较轻的物体时,又要用什么作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单位mdash; m dash; 克.(板书课题:克的认识)提问:关于克,你已了解些什么你想进一步知道些什么二,实践新知认识克活动一:初步了解克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带来的各种食品,在包装袋上面看一看,找一找,你看到那些与克有关的信息(学生观察并汇报)小结:从这些包装袋上看出,克可以用字母quot;g quot; 表示(板书:克g)•这些包装袋上都标有具体的克数•等等. 活动二:感知1克有多重掂一掂:一枚2分一硬币大约重1克•用手掂一掂2分硬币,感受1克的重量.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大约有1克重.(学生举例)小结:通过用手掂一掂2分硬币,我们感觉1克的重量是比较轻的.提问: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大约重1克认识天平(出示一枚回形针)提问:这一枚回形针的重量是不是1克重,你有什么办法知道(掂一掂,称一称)追问:你觉得用什么样的秤来称比较合适为什么(学生议论)(岀示天平)介绍:天平是一种教精密的秤,我们常用天平来称比较轻的物体.正确使用天平称物品重量的方法是:第一步,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天平右边的托盘里•教师在左边的托盘里放10克黄豆,先让学生猜猜这些黄豆重多少第二步,把舷码放在天平右边的托盘里•教师在托盘上先放不到10g的耘码,再放1 Og祛码.第三步,当托盘里的物品和祛码同样重时,天平的指针正好停在刻度的中央,这是祛码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 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克(出示舷码)提问:用天平称物品时需要用万去码.看看这些硅码各重多少克呢学生分组用天平称一枚回形针,一枚2分硬币,一根羽毛, 一根塑料直尺以及自己带来的小物品.讨论:通过天平称这几样东西,你有什么发现(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塑料直尺比1克重•)3,感受几克的质量谈话:(抓前面称过的10克黄豆)同学们猜一猜10克重的黄豆有多少粒呢想不想自己称出10克重的黄豆(学生分组活动)(1 )用天平称出10克重的黄豆,数一数大约有多少粒,再把10克重的黄豆放在手里掂一掂.(2)用天平称出一块糖有多少克(3)用台秤称出一个苹果,一只哈密瓜各重多少克讨论:通过称这几样东西,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0克重的黄豆有几十粒,一块糖约重1 0克,一个苹果约重15 0克,一个哈密瓜约重X X克,这些都说明1克的质量很轻.体会克与千克的关系(1)分别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和1克重的硬币掂一掂, 感觉有什么不同(2)说说:称物品的重量时,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3)猜一猜1千克等于多少克呢(4)验证:先推算q uot; —袋盐重500克,2袋盐重多少克qu ot;,后把这两袋盐放在台秤上称一称,看看是几千克, 从而得出结论: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二100 0)小结: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I千克等于1000克,平时在称较轻的物品时就用克作单位,而称较重的物品时就用千克作单位.三,巩固拓展1, quot;想想做做quot;第一题.(1)让学生观察图,说出图中的物品各有多重.⑵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食品包装袋,说说他们各重多少克2, q uot;想想做做quo t;第二题.用手掂一掂一根牛皮筋,一包手帕纸,卷笔刀削出的一片铅笔木屑比1克重还是轻.3, quot;想想做做quot;第3题.(填在课本上)4,q uot;想想做做quo t;第4题.(1)观察图,说说这两幅图的意思.(2)怎样看出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3)先估计自己带的杯子能装多少克水,再用天平照样子称一称.5,填空:(补充练习)(1)一枚2分硬币重1克,5枚2分硬币重()克.(2)一袋洗衣粉重50 0克,2袋洗衣粉重()克是()千克四,总结延伸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1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延伸:课后请大家称一些常用的物品,例如文具盒,数学书等,看看它们大约各重多少千克。
学校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克》教学设计
学校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克》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克”,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克,知道1克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质量的简单换算。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质量单位“克”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克”进行质量的简单换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克的意义,以及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克的意义,以及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换算。
2.难点:理解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游戏教学法等,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学生活动材料等。
2.学具:学生自带的生活物品(如糖果、文具等),用于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小猴卖水果”,让学生观察水果的质量标签,引出质量单位“克”,让学生对“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同时讲解1克的意义。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自带的物品进行实践活动,感受不同质量的大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克”。
如“猜猜我是几克”、“克的大小比较”等。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
如“小明有200克糖果,他想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克?”、“妈妈买了300克水果,吃掉了100克,还剩多少克?”等。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克的认识-苏教版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克的认识苏教版教案:克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七章“质量”的第三节“克的认识”。
教材中通过日常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克及其与其他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克的概念,知道1克的重量。
2. 学习克与千克、克的换算关系。
3. 运用克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克的概念,知道1克的重量。
2. 学会克与千克、克的换算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克与千克、克的换算关系。
2. 重点:运用克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秤、砝码、质量单位卡片。
2. 学具:学生尺、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如购物时使用的千克、克等。
2. 讲解克的概念:介绍克的概念,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通过实际操作电子秤,让学生认识并学会使用克作为质量单位。
3. 学习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讲解1千克等于1000克,让学生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4. 学习克与克的换算关系:讲解1克等于1000毫克,让学生掌握克与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5. 例题讲解:运用克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某个物品的重量,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克的认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克的概念、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克与克的换算关系、实际问题解决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题:1千克等于1000克。
()1克等于1000毫克。
()(2)选择题:一个苹果的重量大约是()。
A. 200克B. 300克C. 400克(3)计算题:一包方便面的重量是120克,两包方便面的重量是多少千克?()2. 答案:(1)判断题:√ √(2)选择题:B(3)计算题:两包方便面的重量是0.24千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克及其与其他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克》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克》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能用克作为单位计量比较轻的物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单位的大小,以及能够进行质量的简单换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对单位换算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质量单位的概念、大小及应用还比较模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用克作为单位计量比较轻的物体的能力。
3.通过对质量单位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难点:用克作为单位计量比较轻的物体。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实物、天平、砝码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称水果”的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我们平时是怎么称水果的?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质量单位——克。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1千克和1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1千克=1000克。
3.操练(10分钟)(1)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天平称量1千克和1克的物体,让学生亲身体验质量单位的大小。
(2)学生自主完成教材第28页的“做一做”,巩固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书本、铅笔等,让学生用克作为单位进行计量,并交流分享。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克,我们还可以用哪些单位来计量质量?让学生了解还有千克、吨等质量单位。
《认识克》(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克的概念;2.学会读写克的符号“千克”;3.能够用万、千、百、十、个等单位来描述克的数量;4.通过实际操作和情景模拟,认识不同质量的物品与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掌握克的概念及符号;2.能够使用万、千、百、十、个等单位来描述克的数量。
三、教学难点1.能够通过实际比较和比较题,掌握克的数量大小关系;2.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前准备1.教师:教案、计量杯、食品、小球等物品;2.学生:克的概念及符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新知识呢?(板书“克”字)请看这个字,它代表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质量单位”、“重量”的意思)是的,克表示的是物体的重量或重量的单位。
请听一下它的发音、“千克”的发音是什么。
2. 讲解新知识教师: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千克”这个词,它是由“千”和“克”两个字组成的,表达的意思是“一千克”。
请大家仔细看一下百分之一千克的材料,这就是千克的重量单位。
再看一下百分之一万克的物品和多少个一千克的物品相当。
3. 实践操作教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些实践操作。
请大家看一下这个计量杯,里面有多少克的物品?请使用自己的手指在杯子上移动,直到杯子里有 500 克的物品,再倒入 500 克的物品。
请大家观察,现在我们一共有多少克的物品。
请问 1 克是多少?请问 100 克是多少?然后,教师将食品、小球等物品交给学生,让他们分别按照 100 克、200 克、300 克、400 克、500 克的重量计量。
4. 实际应用教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些实际应用。
假设你拿到了一袋苹果,要将它分给你的三个朋友。
请你将每个人得到的苹果数目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人物数量小明小红小南总计苹果数请大家注意,苹果的重量不一样,所以得到的苹果的数量也是不一样的。
你们都掌握了克的概念和符号,可以使用万、千、百、十、个等单位来描述克的数量,因此,你们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认识克》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认识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克》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质量单位“克”,能够正确使用克作为单位进行质量的计量。
通过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克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长度、面积等基本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质量单位方面,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操作、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克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克作为单位进行质量的计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克作为单位进行质量的计量。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并掌握克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克进行质量的计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克的概念。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如水果、糖果等,用于教学演示。
2.学具:准备一些小称量工具,如电子秤、天平等,供学生实际操作。
3.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购物情境,引发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关注。
例如,教师展示一些水果和糖果,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重量,从而引出质量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质量单位“克”,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了解1克的重量。
同时,教师解释在生活中为什么需要使用质量单位,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的重要性。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克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克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克的认识》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克”,能够准确地称量和估算物体的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克的概念,能够将日常生活中的质量问题与克单位联系起来。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质量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可能对于克的准确概念和运用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他们熟悉的事物来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克的概念,能够用克作为单位来称量和估算物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克的概念,能够用克作为单位来称量和估算物体的质量。
2.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使用称量工具,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实践活动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称量工具、质量单位卡片、实物等。
2.学具:学生自带称量工具(如电子秤)、记录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怎么知道商品的质量的呢?”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教师总结引入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克,理解克的概念。
如展示一颗苹果,让学生猜测它的质量,并用克作为单位来表示。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称量工具(如电子秤)来称量实物,并记录质量。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不当之处。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质量问题,让学生运用克单位进行解答。
如“妈妈买了200克的苹果,你帮妈妈算一下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思考后,分享答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克》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克》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认识克》这篇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品重量,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理解克作为质量单位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克的重量,为后续的千克等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克,知道克是质量的一个单位。
-能够用克作为单位来表示一些物品的质量。
-学会使用天平来称量物品的质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直观感知、实际操作等方法,形成对克单位的初步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克的概念,理解克作为质量单位的意义。
-学会使用天平进行简单的称量。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克这个抽象概念的直观感知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但对于质量单位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直观感知和实际操作,通过具体的物品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对克单位的直观认识。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具辅助教学。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克的重量。
-采用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来完成任务。
2. 教学策略:-情境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克的概念。
-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克的概念和应用。
-及时反馈,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比如询问学生平时购买食物时是否注意过包装上的重量标注,如“500克”等。
接着提问:“你们知道‘克’是什么吗?它代表了多少重量呢?”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 新课讲解a. 概念介绍:向学生解释“克”是重量的一个单位,常用于衡量较轻的物品。
苏教版数学克的认识的教案
篇一: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克的认识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体会1克有多重,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 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1克有多重。
预习自学:看书自学p 33——35,完成想想做做的铅笔填书练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体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吗?2. 小结:千克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通常用它作单位。
还有一些比较轻的物品又用什么单位来称量呢?3. 讲述: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来作单位。
克的符号是g。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1. 认识天平(1)出示天平并介绍。
(2)认识砝码2. 称出10克的黄豆(1)学生分组活动称出10克重的黄豆。
教师巡视。
(2)1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交流汇报。
(3)根据我们数出的结果,你又想到了什么?感受1克黄豆的重量。
3. 感受1克的重量(1)分组掂一掂准备好的2分硬币。
2分硬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2)再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比,哪个更轻些?一把学生尺和一枚2分硬币比呢?交流汇报。
一根羽毛比1克重还是轻?一把学生尺呢?4. 学习用克称物品的重量。
多媒体展示p34水果图(1)你能看出图中物品的重量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小结:我们在称物品重量或是看图了解物品重量时,首先要观察什么?再怎么看秤读出重量?5. 了解千克和克的进率(1)出示一袋食盐,这袋食盐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食盐是多少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2)把这两袋食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食盐有多重?(3)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千克=1000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的认识》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悟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1千克=1000克。
2.初步建立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重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实际意义,知道1千克=1000克。
难点: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知识回顾
引言:前面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知道了1千克的概念,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质量的另一个单位。
练习:看图说说下列物体有多重?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借助图上的相关信息解决问题。
答案:冬瓜8千克,大白菜3千克,大米5千克。
二、探究1:认识克
1.出示例题中的图片:这袋小食品有多重呢?
2.引导学生说说如何知道一袋小食品有多重。
3.用盘秤称称一袋小食品的重,观察盘秤上指针所指的刻度,可以看出这袋小食品不足1千克。
4.师告诉学生:称比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
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5.用小型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看看大约各重多少克?
(1)组织学生先用手点一点每种面值的硬币的轻重,给学生一个非常轻的印象。
(2)再用电子秤逐一去称,并统计结果:
一枚2分的硬币重1.1克,一枚1角的硬币重3.2克,一枚1元的硬币重6.1克。
三、想想做做
感受1克的概念。
1.每个小组发一枚2分的硬币、一枚回形针。
2.组织学生分别把2分的硬币拿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体会1克东西的分量。
3.用电子秤称量1克的黄豆和1克的大米,再数一数,1克黄豆有5粒。
1克中的大米大约有30粒。
四、练习1
1.出示练习题目及图片,说说这些水果有多重?
2.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每个盘秤上的刻度。
答案:
香蕉重500克,梨重600克,苹果重200克。
五、探究2:克与千克的关系
1.出示1袋食盐,在台秤上称出它的重量(500克),那2袋这样的食盐是多重呢?
(1)让学生用数学计算的方法算出2袋食盐重:500+500=1000(克)
(2)用台秤称称看是多少?
(3)台秤称出2袋食盐重1千克。
2. 得出克与千克的关系:1千克=1000克
或:1kg = 1000g
六、想想做做
根据克与千克的关系填空:
1千克=( )克4千克=( )克7千克=( )克
1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8000克=()千克答案:
1000 4000 7000 1 5 8
七、练习2
1.看图说说这些物品有多重。
答案:
70克90克
2. 用手掂一掂下面的物品,估计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
答案:皮筋比1克轻,橡皮比1克重,铅笔屑比1克轻。
3. 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答案:对、错、错
八、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指名汇报,教师汇总:
克和千克是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1千克=1000克
1kg =1000g
九、达标检测
1.填空。
答案:50克
2. 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1)一只鸡大约重5()。
(2)一块巧克力重20()。
(3)妈妈的体重是55()。
(4)一个桃子大约重300()。
答案:千克克千克克
3. 连一连。
答案:
4.一瓶矿泉水连瓶重500克,倒出一半后,连瓶还重260克,这瓶矿泉水中的水重多少克?瓶重多少克?
解:(500-260)×2
=240×2
=480(克)
500-480=200(克)
答:这瓶矿泉水中的水重480克,瓶重200克.十、课堂作业
课本第33页4、5、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