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点专题练习7
基础知识综合练习 -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专项必刷题(江苏南京)(原卷版)

基础知识综合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根据语境完成题目。
春芽破土,雏鸟新啼。
自然之趣令我们喜出望外;殷殷..嘱托,絮絮叮咛,家人之爱使我们柔情满怀;璀璨银河,深邃星空,宇宙之奇引我们异想天开;山河日新,英雄辈出,时代之歌更让我们心潮澎湃……万千的情思汇聚,róng合,将化作我们漫漫成长路上的点点精彩。
(1)从下面两幅字中任选一幅临写。
_____________(2)给加点字注音:殷( )(3)看拼音写汉字:róng_____________(4)下列词语中的“漫”与画线词同义的是( )A.漫天B.漫长C.漫步D.漫溢2.根据语境完成题目。
盛一碗小米粥,调.一碟豆瓣酱,剥一只茶叶蛋,来一个三丁包……民风chún朴的小村拉开了一天生活的序幕。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
”经过漫长的夜晚,面对喷香的食物,人的食欲会油然而生。
千百年来,世外桃源、不辞辛劳的乡民们持之以恒地守着一条简单的健康准则——认真吃早饭!(1)从下面两幅字中任选一幅临写。
(2)给加点字注音:调()(3)看拼音写汉字:chún□朴(4)画直线的“计”字的意思是()A.计谋B.计数C.计划D.计议(5)画波浪线的词语不准确,应换作()A.自怨自艾B.埋头苦干C.前仆后继D.诚惶诚恐3.根据语境完成题目。
玩是人的天性。
远古的人们,白天打猎采摘,夜晚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是玩;王羲之与好友会于兰亭,吟诗作赋饮酒绘画,兴.之所至,佳作迭出,是玩;我们小时候用橡皮泥捏出各种造型,无xiá吃饭,刨根问底,也是玩。
(1)看拼音写汉字:xiá( )(2)语段中加点的“兴”字念______。
它是一个容易读错的字,与下面( )选项中加点字容易读错的原因最接近。
A.污秽.B.称.职C.惩.罚(3)下列词语中的“迭”与画线词同义的是()A.迭起B.更迭C.忙不迭(4)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不当,应换作()A.心不在焉B.任劳任怨C.乐此不疲生肖.(),又叫属相,是指中国代表十二地支用来记人的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是我们古代对动物图腾崇拜的缩影,历经沧桑,演绎成我国一套jì()年符号和属相方法,成为一种特殊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考语文 文学常识专题练习(2021-2022学年)

2017文学常识【典型试题】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A.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我的叔叔于勒》。
B.诗仙李白是盛唐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C.保尔敢于向命运挑战,自强不息,他崇高的革命理想、忘我的献身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让我们解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的精髓。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2。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A.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内涵.端午日吃粽子、赛龙舟相传是纪念屈原,清明节扫墓为了祭奠祖先,元旦各家以新桃换旧符寄寓了对新一年的期盼。
B.古代用地名称人,柳宗元又称柳河东;以官职称人,所以杜甫称杜少府;也用字称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就是刘禹锡阔别多年的诗友白居易.C.对联从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成。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此联的上联概写岳阳楼自然景观,下联暗引《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两两相对,整齐优美。
欣赏这样的对联,可以陶冶情操,学到推敲锤炼语言的方法。
D.“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记录了他对家人、朋友、师长的真挚情感,这里有迷信却善良的长妈妈、质朴而率真的双喜阿发、严谨且正直的藤野先生……3。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人物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C )A。
曹操在正史的记载中颇受赞誉,而在《三国演义》中则被塑造成难以捉摸、复杂多面的形象。
B。
外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有四个著名的吝啬鬼,他们是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
C.香菱学诗体现了贵族女子附庸风雅的特点,更体现了一个诗性女子对诗性情怀和诗性人格的执着追求。
D。
简·爱的人生理想体现在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念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4.请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谦称。
2020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点专题讲练汉字起源与形体演变(含解析)

汉字起源与形体演变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汉字的起源1.劳动创造说关于汉字起源的“劳动创造”这一说法在古代文献上有多种记载,如“结绳”。
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给绳子打结的方式来记数、记事和传递信息。
如下面的图一和图二。
图一图二2. 仓颉造字说先秦典籍中记载,汉字是黄帝史官仓颉创造的。
仓颉,称苍颉,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绩。
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3.学术界观点——字之初,本为画中国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提出:“文字的起源是图画。
”文字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为满足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在原始图画记事的基础上,共同创造出来的。
以传世的实物看,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西安半坡村等地的仰韶文化遗址和大汶口文化遗址中的陶器上的“文字符号”样式。
原始刻画符号具有绘画和文字的双重性,可以认为是汉字的雏形。
如下图图三:图三仰韶彩陶花纹(二)汉字的发展演变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商代主要用甲骨文,周代用金文(又称钟鼎文);秦代主要用小篆,而以隶书为日用字体;汉代主要用隶书,而草书和行书也已经流行;魏晋到现代主要用楷书(真书),而以行书为辅助字体。
总而言之,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我们又以隶书为界,将前三种划为古文字,将后四种划为今文字。
见图四。
图四1.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是殷商后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文字,据考证,甲骨文已有3500左右的单字。
见五和图六。
有近一半的字已经认出。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新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练习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咬文嚼字》公布2018十大流行语,“锦鲤”“店小二”“巨婴”“教科书式”均是其中之一,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锦鲤,本是一种高档观赏鱼,极富观赏价值,深受人们喜爱。
现已经成为“好运”的象征。
随着热度增长,“锦鲤”开始泛指在小概率事件中运气极佳的人。
B. 店小二,原指旧时茶馆、酒肆、旅店等处负责接待顾客的伙计。
当下,“店小二”便逐渐演化出新义,指推进经济发展、为当地经济繁荣作出贡献的小微企业和小老板。
C. 巨婴,本是指体形巨大的婴儿。
近年来,人们用“巨婴”指心理滞留在婴儿阶段的成年人。
这类人以自我为中心,一旦出现超乎自己预期的情况,就会情绪失控,产生过激的非理性行为,给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D. “教科书式”是人们用它来指“规范的”“典范的”“经典的”“示范的”“完美的”等,形容某事做得非常标准、规范,如“教科书式表演”“教科书式避险”“教科书式设计”等等。
【答案】 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流行语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分析评选《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基于的社会学价值原则所蕴含的道理,属于体现类型题。
B、错误;店小二,原指旧时茶馆、酒肆、旅店等处负责接待顾客的伙计。
当下,店小二”便逐渐演化出新义,指推进经济发展、为企业提供周到服务的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流行语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对一些流行语做一些理解和积累是做题的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两篇名文的作者分别是范仲淹、欧阳修,他们都是宋代的文学家。
B.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故乡》《社戏》等。
C. “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庄子》《孟子》。
D. 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专题练习(及答案)(7)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专题练习(及答案)(7)一、初中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1.九年级开展“走近现当代诗歌”的语文综合性活动,请你参加。
走进书的世界金波翻开书本的每一页,都像走进一个新的世界,眼睛变得应接不暇,心灵体验着发现的喜悦。
书像大海,我们像一条鱼,书像蓝天,我们像一只鸟,美丽的成长记忆,就从这里开始闪耀。
书页里夹着白天的阳光,书页里夹着夜晚的月光,无论多久,每一次翻开,生活都会在这里飘香。
日子因阅读变得丰满,阅读像吸吮生命的甘泉,知识让心灵长出了双翼,我们从书的世界里飞起。
(1)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我们从书的世界里飞起。
(2)诗歌第三节的韵脚是________,押________韵。
(3)请你仿照示例,写两行小诗。
示例:日子因阅读变得丰满,阅读像吸吮生命的甘泉,(4)刘畅同学在参加活动后写下的心得体会,有一些问题,请按要求帮他修改。
诗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妙趣横生、雅俗共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A】能否弘扬诗歌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事。
【B】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围绕诗歌文化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学习。
此次活动使我对诗歌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①【A】处划线句子有两面对一面的语病,应将________删去。
②【B】处划线句有句式杂糅的语病,应修改为________【答案】(1)我们/从书的世界里/飞起。
(2)光、光、香;ang(3)略(4)能否或否;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围绕诗歌文化,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学习。
或: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以诗歌文化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学习。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诗节奏的划分。
要求学生:根据意思划分。
一般来说,一个意思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就是一个节奏。
所谓相对独立,是指在诗句中可以单独拿出来,表示一个意思。
一般来说,一个单个的词或意思紧密的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意思紧密就是不能拆开来读,如果拆开读听起来就会显得不连贯,缺乏诗的韵律;根据意思划分。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第7讲、现代文阅读——说明文基础知识

说明文基础知识梳理【精准突破】一、说明文分类二、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理清说明顺序的思路:明确文章说明对象→抓住标志性词语(时间词语、空间词语、逻辑词语)→按顺序归纳※注意事项:有时一篇文章不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方式揉合起来,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序,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
※说明文说明顺序的作用:按xx顺序说明xx(说明对象),使得说明条理清晰,有序可寻,符合认知规律,便于读者认识和理解xx(说明对象)。
三、说明文的结构四、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五、说明文的语言【精讲精练】一、阅读下面文本,回答文后问题。
元宵节俗古人以月亮的变化作为记时的历法依据,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太阳历的历法体系。
太阳历将正月定为一年之首月,正月初一为元正,正月十五晚上升起的自然是新年的第一轮圆月,这就是元夕(元宵)的意义。
元夕处在新岁之首,其地位因此超过一般的望日(月圆之时)。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虽然太阳历颁行之后,元宵节俗有了发展的契机,但作为一个民族大节,它的出现还要有适宜的社会历史条件。
据一般的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汉武帝正月初八夜祭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以后。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西城记》称鳊摩竭陀国正月十五会聚僧众,“观佛舍利放光雨花。
”东汉永平年间,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的节俗意义与岁首密切相关,这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与元旦连接,是年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它传承了古代太阳历的岁首部分习俗,因此在元宵节俗中年味浓郁。
如果说春节是一台由家庭向乡里街坊逐次展开的社会大戏的话,那么元宵节就是这台大戏的压轴节目,它是社会民众情感、意愿、信仰的集中表现。
“闹元宵”之闹,就生动地映射出元宵节俗活跃的文化精神。
“东风夜放花千树”,元宵的锣鼓、元宵的灯火、元宵的游人编织着元夕的良宵美景,构成了中国传统节俗的独特景观。
中考 上学期语文文学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下列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按传统说法是属狗人的本命年。
据此推算,2019年是农历丁酉年,是属兔人的本命年。
B. 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代月亮。
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阳。
C. 《故乡》《社戏》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D. 泰戈尔,印度诗人,著有诗集《吉檀迦利》《园丁集》等。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答案】 A【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的掌握。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
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A项有误,2019年应该是农历己亥年,是属猪人的本命年。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识记与辨析能力。
解答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
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
2.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艾青,现代诗人,其代表诗作有《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等。
B. 普希金,俄国诗人,其代表诗作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自由颂》《致大海》等。
C. 律诗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其中首联和颔联的上下句必须对偶。
D. 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
【答案】 C【解析】【分析】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最新完成】2022年云南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重点素材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文化常识专题1、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①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指家乡、例如:“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______)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赋”“比”“兴”六部分。
(_______)【答案】①√ ②×【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能力。
根据所学的知识,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第②句表述错误,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2、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A句与“清明节”有关;B句与传统节日无关;C与“重阳节”有关;D与“春节”有关。
据此,答案为B。
3、古诗文名句默写。
(10分)诵读经典诗文,可以怡情悦心。
读一读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余落日,① ”让我们徜徉在宁静和谐的田园之间;读一读李清照的《如梦令》,“争渡,争渡,② ”让我们沉醉在风光旖旎的荷塘深处;读一读晏殊的《破阵子》,“ ③ ,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让我们流连在生机勃勃的春日里。
诵读经典诗文,可以修身养性。
读一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④ ,⑤ ”启迪我们在水光山色之间净化心灵,保持本真;读一读李白的《行路难》,“ ⑥ ,⑦ ”激励我们乘风破浪,施展抱负;读一读《孟子》,“ ⑧ ”告诉我们在生命与大义发生冲突时该如何选择;读一读周敦颐的《爱莲说》,“ ⑨ ,⑩ ”提醒我们要像莲花一样做到洁身自爱,不显媚态。
[来源:学科网]【答案】①墟里上孤烟②惊起一滩鸥鹭③池上碧苔三四点④山光悦鸟性⑤潭影空人心⑥长风破浪会有时⑦直挂云帆济沧海⑧舍生而取义(者也)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⑩濯清涟而不妖【解析】试题分析:1—4小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根据提示,写出恰当的句子。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下列不是东山魁夷的作品的是()A. 《一片树叶》B. 《听泉》C. 《冬天之美》D. 《与风景对话》【答案】 C【解析】【分析】东山魁夷,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
1908年7月生于横滨。
原名新吉,画号魁夷。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听泉》《和风景的对话》《探求日本的美》等。
著有《东山魁夷》11卷。
《一片树叶》(节选)被选入苏教版初中教材。
故答案为:C【点评】《冬天之美》是法国乔治·桑的一篇散文。
表达了作者厌弃奢侈、挥霍的所谓大都市生活,向往朴实、和谐、自然的乡村生活。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新闻的特点是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语言简明。
B. 四种文学样式分别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C.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矛盾冲突。
D.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答案】 C【解析】【分析】C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
改为: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各类文学体裁的相关知识点都要熟,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积累的知识判断正误即可。
3.下列对汉字“宁”的书法字体鉴赏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颜真卿的“宁”字是楷书,横画细竖画粗,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
B. 《曹全碑》中的“宁”字是隶书,笔画正行,字体扁平匀称,奔放豪逸。
C. 王羲之的“宁”字是行书,笔画遒劲稳健,整体上刚健娟秀、朴素精巧。
D. 张旭的“宁”字是草书,笔画连绵不断,跌宕起伏,奔突游走,如龙蛇飞动。
【答案】 B【解析】【分析】B项中,奔放豪逸是奔放洒脱的意思。
但“笔画正行,字体扁平匀称”,更多是方圆相济,轻重有致,“奔放豪逸”这个鉴赏便不符合。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素质能力及文化素养。
专题07《经典常谈》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导读知识一点通练习

《经典常谈》名著概况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于1942年出版,几十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经典佳作。
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分别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通俗流畅,见解上鞭辟入里,可以使读者对古文更亲近、更有熟悉感,从而产生兴趣,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阅读的入门佳作。
作者概述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情节梳理朱自清先生在这本小书里不仅讲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五经四书,而且讲了历史的经典《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以及诸子的经典,辞赋的经典,诗的经典,文的经典,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
他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了解整个传统文化,造就通才。
书中的语言极其地通俗,而条理又是那样的分明,留心的读者不仅会感到经典流变的基本脉络,更会学到做学问的一般方法。
本书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
全书见解精辟,史笔卓越,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已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的朱自清,不但以其清隽沉郁的文风、洗练秀丽的文笔著名,他对中国的古代典籍亦有极深的造诣与研究。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选择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选择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A.勘探队员经常在人迹罕至....的大山探宝。
B.对待学习应采取认真的态度,那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
C.春天到了,公园里,男女老少个个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在明媚的春光里漫步。
D.哪怕是孩子的任何一点点进步,爸爸和妈妈都看在眼里,都让他们喜出望外....。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语言幽默风趣,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B.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变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让人另眼相看....。
C.岳池多风光,绿树葱茏的金城山、碧波荡漾的翠湖……令人目不窥园....,流连忘返。
D.张丽莉老师在危急时刻鞠躬尽瘁....,她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激发了社会各界的爱心传递。
3.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②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③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⑤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⑥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A.①②⑤③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C.④①②⑤③⑥ D.④⑥①②⑤③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震憾轻蔑一筹莫展川流不息B.滑稽栖息谈笑风声苦心孤诣C.恣睢堕落锋芒毕露委屈求全D.狡黠摇曳吹毛求疵不假思索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农民伯伯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兀兀穷年....地辛苦了一年,到头来却收获不了几个钱。
B.他的作品虽称不上完美,但也自出心裁....,别有一番风味。
湖北省2023年九年级中考备考语文专题复习:基础知识练习题(含解析)

湖北省2023年九年级中考备考语文专题复习:基础知识练习题1. 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 酝酿.(liàng)缄.默(jiān)妖娆.(ráo)振聋发聩.(kui)B. 憔悴.(cuì)矗.立(chù)踌.躇(chóu)殚.精竭虑(dān)C. 襁.褓(qiáng)摇曳.(yè)静谧.(mì)吹毛求疵.(chī)D. 炽.热(zhì)亵.渎(xiè)叱.咄(chù)强聒.不舍(ɡuō)2. 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阔绰.(chuò)校.对(jiào)自出心裁.(cái)一代天骄.(jiāo)B. 热忱.(cén)翘.首(qiáo)屏.息凝神(bǐng)消声匿.迹(nì)C. 濒.临(bīng)熏陶.(táo)取义成.人( chéng)前仆.后继(pū)D. 徘徊.(huái)拘泥.(ní)抑扬顿挫.(cuò)轻歌慢.舞( màn)3.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莅.临(lì)驰骋.(chěng)花团锦簇.(zù)拈.轻怕重(niān)B. 热忱.(chén)宽宥.(yòu)刨.根问底(páo)锲.而不舍(qì)C. 校.对(jiào)绰.号(chuò)忍俊不禁.(jìn)坦荡如砥.(dǐ)D. 纤.维(xiān)缄.默(jiān)间不容发.(fà)诲.人不倦(huì)4.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稽.首(jī)蓦.然(mò)惟妙惟肖.(xiāo)箪.食壶浆(dān)B. 彩釉.(yòu)羸.弱(léi)仰之弥.高(mí)彬.彬有礼(bīn)C. 殉.职(xùn)鲜腴.(yú)笔耕不辍.(zhuì)吹毛求疵.(cì)D. 豢.养(juàn)龟.裂(guī)拈.轻怕重(niān)接踵.摩肩(zhǒng)5.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朗润矜持见义思迁家喻户晓B. 遨游娴熟和颜悦色因地治宜C. 斟酌荣膺人情世故相辅相成D. 聪颖鼎盛穿流不息取义成仁6. 下列选项中,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揣度取决铢两悉称销声匿迹B. 竹篾崎伛目炫神迷正襟危坐C. 骈进羁绊千均之力段章取义D. 荣鹰轩谢不言而喻随机应变7. 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山青水秀诡计多端B. 心无旁鹜发愤图强C. 不假思索销声匿迹D. 暗然失色变本加厉8.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春雷响起,生灵们蓦.(mò)然掀开暖暖的棉被,迎着料峭..的春寒,在风雨中洗漱梳妆。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练习七年级上册

三、理解词语。(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成语) 1.泯灭:丧失。 2.猝然:突然。 3.陷入绝境的时候又有了生路。( 绝处逢生 ) 4.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可望不可即 )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 二十一分。
四、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填空。 1.《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 苏扬州人。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 游杂记》等。 2.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本册我们 学了他的散文《济南的冬天》。
收敛.( liǎn ) 贪婪.( lán ) 蜕.变( tuì) 厄.运( è) 酝酿.( niàng ) 水藻.( zǎo )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 二十一分。
贮.蓄( zhù) 骸.骨( hái ) 喑.哑( yīn ) 犄.角( jī ) 并蒂.( dì) 霎.时( shà) 女娲.( wā )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1)落困难难..nnàánn
(2)卖弄.弄堂.nlòònngɡ
(3)黄晕.晕倒.yyùūnn
(4)匀称.称呼.
chèn chēnɡ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 二十一分。
(5)号哀.角号.hhàáoo
(6)忍 禁.俊 止不 jì禁n. jīn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点 二十一分。
惊 huáng( 惶 ) sè( 瑟 )缩
chāi( 拆 )散
dǎo( 祷 )告 tuǒ( 妥 )当
赏 cì( 赐 )
2.用“____”画出并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一丝不荀 ( 苟 )
问心无魁( 愧 )
惊慌失错( 措 )
晃然大悟( 恍 )
【最全制作】2021年昆明市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重点素材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文化常识专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射者中,弈者胜。
”其中的“射”,指射箭,与“六艺”中的“射”含义相同。
B.“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常用的谦辞还有: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赐教、寒舍、见谅等。
C.《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张”是姓,“十八”是他的排行。
唐代以称人排行为高雅的风尚。
D.“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 其中“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六;“既望”,农历十五。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A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六艺”中的“射”是指射箭。
B“赐教”是对他人指教或来信的敬称。
C正确。
D望日,指月亮圆的那一天。
通常指旧历每月之十五日。
“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
据此,答案为C。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清代科举的正式考试分三种: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考中后称举人,会试考中后称进士,殿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B.“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其中“和”是连词,“如”是动词。
C.律诗每首八句,其中二、四、六、八句要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韵脚可平可仄;颔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
D.“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杂文颇为相似,如《爱莲说》《马说》等。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项错误,没有颔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这一说法。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恰当的一项是()A.谦辞:家君、在下、愚见、寒舍B.法国:莫泊桑、普希金、法布尔、都德C.小说:《儒林外史》《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D.律诗:《游山西村》《春望》《木兰诗》《钱塘湖春行》【答案】A【解析】B项,普希金:俄国;C项,《朝花夕拾》是散文集。
D项,《木兰诗》是乐府古诗。
故选A。
4、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7-9年级上册常考古诗文默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7-9年级上册常考古诗文默写汇编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八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1、《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 uē)处。
重(c hón g)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至于夏水襄(x iān g)陵,沿溯(sù)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z hāo)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j iān)千二百里,虽乘奔(bēn)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 uān)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yǎn)多生怪柏(bǎi),悬泉瀑布,飞漱(s 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j iàn)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 hǔ)引凄异,空谷传(c h uán)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c hán g),猿鸣三声泪沾裳(c hán g)。
1、分别写出《三峡》中描写春、夏、秋、最具有特色的句子春冬: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夏:夏水囊陵,沿溯阻绝。
秋: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2《三峡》中与李白《朝发白帝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三峡》中扣“素、绿、清、影”句子是: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描写泉水瀑布句是: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5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6描写三峡群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7侧面烘托三峡山势险峻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8描写夏季水势大,交通被断绝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9总括三峡春冬之时景色的句子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0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1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2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选择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选择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阅读议论文要把握论据。
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B.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复句可以分为因果类复句和非因果类复句。
因果类复句主要有因果复句、假设复句、转折复句和条件复句等。
C.许多诗本身侧重于虚写,读诗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要通过意象的表面呈现,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
D.演讲稿,内容要有针对性。
演讲者应根据听众的身份、心理、需求以及演讲的场合,有针对性的准备演讲的内容。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旨在倡导人们尊重自然、融入自然、享受自然。
B.要知道任何优雅都不会让人厌烦,优雅是“社会共享的”。
C.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D.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B.作为一种新媒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C.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
D.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个学校的共青团员,决心响应团委开展“阳光体艺”。
B.晚上9点了,还没有看到他的身影,我断定他今晚大约不会来了。
C.改版后的《新闻联播》,一改过去相对严肃的形象,显得更有亲和力,让人耳目一新。
D.特快列车驶过大桥时,我站在窗前看到了正在桥头日夜站岗的战士。
5.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血肉之躯荡气回肠不动生色好吃懒做B.膀阔腰圆芒刺在背勾魂索命望眼欲穿C.一气呵成无精打采异想天开白废功夫D.舍生取义德隆望尊慧星袭月俗子胸襟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B.“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C.那些男孩子已经爬到了距离悬崖顶部三分之二路程的岩脊上,那里大约有五、六英尺深,15英尺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0:诗文默写(讲案)一讲考点——考点梳理《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背诵的考查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
背诵名句名篇,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为同学们的写作储备了更多的语言精华。
古诗文名句默写是中考语文命题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
要求学生对古诗文名句、名段、名篇记诵。
中考语文试题在古诗文名句默写方面涉及到的考点有:1.默写教材中的古诗文名段、名句。
这一考点是诗文默写的最基本最常规的查考,所有类型的考试中都会考到。
这一考点考查的是学生在诗文记背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题目的内容相对比较容易,只要平时认真背诵,注意记字即可解答,是学生获得成绩的得分点。
2.理解教材中古诗文名段、名句。
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提示学生学习古诗文记背名句要注意理解其含义,所以这一考点往往与直接默写名句在一起考查,要求学生了解名句与原文内容的关系,属于哪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名句(段)的基本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3.记诵比较熟悉的课外古诗文名句。
初中古诗文学习,除了要求学生学习课内古诗文外,也要求学生了解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古代一些著名诗篇,加强课外学习。
所以古诗文考查中有时也考一点这方面的内容,但题量少,内容简单易记。
这类古诗文名句一般出现在各种传媒中,像俗语一样,流行于人们的口头。
5.由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思想情感联想古诗文名句。
语文学习最强调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社会理解生活。
所以这一考点的考查现在很流行,一般是设拟一段有关现实事件或生活现象的文字,要求学生用一句古诗来表达这段文字的思想内容。
这一考点的考查常与古诗文其它考查方式同时设题。
二讲题型——题型解析(一)直接型默写题【例题1】古诗文名句默写((1)~(4)题必做,(5)(6)题任选一题)。
(1)国破山河在,。
(杜甫《春望》)(2),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4)云横秦岭家何在?。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表达了他心系天下、先忧后乐的情怀。
(6)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的千古名句是:,。
【答案】(1)城春草木深(2)沉舟侧畔千帆过(3)只有香如故(4)雪拥蓝关马不前(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类题一般四至八小题,每小题要求填写一小句或两小句,一空一分。
有的要求选答。
本题就是一道选做题,共六个小题,前四个必做,后两个选做一个。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不同的要求,其次要利用每个小题题后注明的作者及篇名唤起相应作品的记忆,最后正确填写相应的诗文名句。
【例题2】按要求填空。
(以回答正确的三道题计分)(1)一代天骄,,。
(毛泽东《沁园春·雪》)(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王安石《登飞来峰》)(3),,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答案】(1)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自)缘身在最高层(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直接默写题是传统题。
它要求考生直接默写出题干所指定的古诗文文句(一般为名篇名句)。
直接型默写题形式大多是提供上句,要求考生默写出下句,或者提供出下句,要求考生默写出上句,或者提供文章的前后句,要求考生默写出中间的文句。
有的题目后注明作者和出处,作为提示。
只要平时按要求完成背诵任务,就能比较容易地填出正确答案。
本例题把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放在一起考查,也是一道很有创意的选做题,共四个小题。
试题并没有规定必做题和选做题各为多少,而是以三个正确的题给分。
造成考生此题的失分,是对题干要求没有认真分析,按题序而做,这样造成时间上的紧张。
应该先把题目浏览一遍,然后选择不会出错的三个小题先做,其余上个可做可不做。
(二)判断正误题【例题】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4分)A.莫言下岭便无难,行人赚得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B.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点,湖心亭一痕,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E.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F.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徨恐滩头说徨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答案】B E——这是比较新的一种题型,难度大。
此题型是考查学生平读记背古诗中文字的熟记能力。
从易错字、多字少字、句子顺序等方面考虑,不考标点符号的正误。
解答时先要了解诗可的出处,背诵诗句,进行比较。
本题用反选排除法,A句中应该是“赚得行人空喜欢”;,C句应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D句中应该是“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F 句中“徨”应是“惶”。
故选BE。
(三)理解型默写题【例题】根据要求填写古诗。
(1)《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2)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爱国思想的句子,请写出你最欣赏的连续的两句。
,。
(课内外均可)(3)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诗句,虽只字未提送别,却饱含依依惜别之情,请写出连续两句这样的诗:,。
【答案】(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示例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示例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示例: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②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此类理解型默写题一般都在题干中给出要求,考生解答时必须根据题干“要求”作答。
理解型默写题比直接型默写题难度要大些,考生不仅要熟悉识记默写的内容,还要对课文有较好的感知能力。
此题型是对平时阅读背诵能力的巧妙检测,因为它摒弃了“死记硬背”,考生要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进行回答。
如本题第一小题要联系原文内容来作答,第三、第四小题要从古诗表达某种思想或情感内容作答。
(四)迁移型默写题【例题】按要求填写古诗在古代诗歌史上,“酒”是诗人吟咏的灵感源泉。
请你写出古诗词中含有“酒”字的完整的两句:,。
(课内外均可)【答案】示例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示例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迁移型默写题是近几年中考语文试题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直接默写型、理解默写型都要高些。
迁移默写型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要求考生根据自己日常所学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规定的答案。
这类题型的迁移性和综合性比较强,属于归类记忆背诵默写题。
解答这类题目,考生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而且需要有较强的联想能力,答题时要能够根据题干的要求默写出若干诗句。
本题就是从生活中常见事物“酒”迁移到有关的古诗,要求学生根据这一事物迁移联想作答。
(五)运用型默写题【例题】按要求写出诗文句子。
(1)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谦虚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曾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则》)【答案】(1)三人行,心有我师焉。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运用型默写题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默写题。
运用型默写题往往创设一种具体的语言环境(文字或图画),要求考生根据语言环境展开联想,选择恰当的古诗文语句填入其中,使它与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谐调吻合。
设题时古为今用,与现实联系紧密,属于学以致用的题型。
这类默写题综合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和联想能力。
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课文,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其特点是:结合现实,古为今用,学以致用,检测学生运用名句的能力。
对这样的题目,不要急于下笔,应先进行分析,再结合课文中的名句进行取舍。
本题两小题就是创设了一种语言环境“表明谦虚”“对待别人优缺点”,要求学生根据语境联想作答。
(六)仿句型默写题【例题】按要求填写古诗。
(1)写出与“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写法手法相同的古诗句:,。
(2)写出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句式相同的古诗句:,。
(3)写出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格律相同的古诗::,。
【答案】(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水向东流。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类题型难度很大,不仅考查考生的迁移能力、理解能力,还着重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可谓一箭双雕,仿句时力求自然流畅,色彩、风格、句式趋于一致,仅记住一些诗句还远远不够,还要学会综合、润色、修改。
仿句型默写,有仿句式的,有仿写作手法,有仿格律,如本题第一小题是仿写作手法“借景抒情”,第二小题是仿句式“设问”,第小题是仿格律“七言”。
三讲方法——方法点睛默写古诗文,它一直出现在语文试题中,且占有一定的比例。
近几年默写古诗文及运用的试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已成为考生基础知识积累部分得分的关键。
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重视这一部分内容并且要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
诗文默写试题重在考查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和默写诗文的能力。
解答诗文默写题,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课标要求背诵的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弄清楚具体题型的要求,按要求默写;第四是记清楚诗文名句的关键字词,默写诗文名句尤须注意不能写错字。
客观题一定要把背诵默写的课文熟记于胸,不能有错字、添字、漏字、颠倒字句的现象发生;对理解型题目要注意结合注释、练习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对于迁移性的题目,要加强对名言名句的理解,把握深层含义,找到与现实的结合点,学会学以致用,把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具体来说:1.注重课本。
对于规定必考的古诗文篇目,一定要了然于胸,熟读熟记。
2.全面把握。
对于古文部分,不仅要全面掌握字词意义(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了解重要的文言句式。
对于古诗词部分,机械性默写只是最基本的,还要注重考试中的理解性默写和迁移性默写。
这就要求我们在老师讲解和复习这类诗歌的时候,要注重细节,把每一个可能考查的地方都想到。
3.重点记忆。
古文一般不考全篇默写,古诗词全篇默写也少,所以要重点记忆诗文中有关思想情感的重要句子(如主旨句)、内涵上有深刻含义的句子,语言上精彩的句子(如借景抒情)、表达方式上有特点的句子(如用典)。
4.关注开放性试题。
学生要关注这篇古文与当今社会热点的关系,关注能否从更新的角度对古文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解读。
解答时要找到社会热点事件古诗在内容上的联系点,发挥联想,解答此类题。
5.解答细心。
不管解答什么类型题,要把题目的要求看清,抓好已给出的信息点(如篇名、作者名、内容点示),不在写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