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功秦:为什么中国人追求的都是庸俗的成功
萧功秦:远离虚骄民族主义 “强国家-弱社会”模式须反思
萧功秦:远离虚骄民族主义“强国家-弱社会”模式须反思中国模式的两种用法问: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模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首先想请你谈一下,你是否认同有一个中国模式?如果有,你怎么描述这个模式?答:中国模式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用法。
一种是意识形态层面的用语,人们用其来证明中国发展道路的优越性,以起到鼓舞人心与宣传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作用。
一些西方学者在反思西方经济与社会困境时,往往把中国加以浪漫美化,以此作为参照物,来反思西方的毛病,这种西方的非主流思潮往往又与中国模式优势论来呼应,形成当下“中国模式观“的主流。
另一种用法是中性的社会结构分类学用法,即从体制内部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角度,对这种由特殊历史路径发展起来的国家与社会结构予以客观的学术定位,实事求是地考察其优势、弱点、内在矛盾与发展前景。
这种发展政治学意义上的中国模式,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从学理层面来反思,深化对现行体制的认识,也有助于对国际学术领域中的发展政治学本身作出贡献。
我在两年前出版的《中国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改革》一书中,曾对发展政治学意义上的中国模式,提出自己的分析意见。
我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体制,三十年来已经具有了相对稳定性,从分类学角度看,其基本特点是一种特殊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结构,即国家继承了全能主义时代的历史政治遗产,在保持强势国家行政力量对社会的控制的基础上,让社会成员与企业获得相当的经济自主性。
一方面,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企业、地方为自身利益竞争,活力得以释放,与此同时,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流动性增加,社会与文化领域获得一定的自主空间;另一方面,国家又作为大家长,对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领域发挥着强势的调控与引导作用。
这样,社会活力的释放与国家的有效调控之间,就有可能达到一种新的均衡状态。
更具体地说,一方面,由于中国采取了执政党主导的维新路径而不是革命路径,是从全能主义体制中蜕变过来的,因此它保留着强势国家行政能力的优势,而经济多元性与社会竞争力又提升了国家吸纳财富的能力,国家对社会的动员能力就有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历史路径的制约,自主性的公民社会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在国家大家长的呵护下,自身能力始终没有得到发育,甚至产生对国家的依赖,这反过来又不得不通过强化国家功能来解决社会自身功能不足,这种因果关联进而又影响了社会自身的发展,这样的体制也可以称之为“强国家—弱社会”结构。
高二历史上期末试题-宿州市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计50分)1.《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子所宜言。
”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
从文中可以看出()A.《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 B.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孟子》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2.清朝时期,某地方官府倡导乡饮酒礼,酒礼由州官担任主持人,行礼致辞为:“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
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
该致辞所包含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有()①宗法观念②忠孝观念③等级观念④神道观念A.①B. ①②C. ①②③D.①②③④3.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
”这一先哲思想当为()A.老子的“无为”思想 B.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C.庄子的“齐物”思想 D.墨子的“尚同”思想4.以下不符合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顾炎武思想主张的是 ( )A.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B.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C.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D.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5.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上是( ) 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C.前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6.中国古代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三大发明成就都取得重大突破是在 ( ) A.战国时期B.唐朝C.宋朝 D.明朝7.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
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①《清明上河图》②程朱理学③元曲④小说⑤汉赋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8.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根本上感觉不足。
2016高考历史二轮模拟题汇编——晚清一
晚清一政治1.(2016湖南六校)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
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D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2.(2016衡阳八中)《世载堂杂忆》载:“天王抵武昌,急欲渡江,直捣北京。
东王主张先下南京,效朱明建国故事,立定根基,再行北伐。
时届秋冬,将士亦惮北方严寒,故决东下。
”这说明太平天国 DA.逐渐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B.领导者的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C.大多将士参加革命是迫于生计D.在占领武昌之后产生战略分歧3.(2016湖北重点联考)1858年,英国侵华军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
在天京江面,太平军与其交火。
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
这主要说明了太平天国(C)A.反对帝国主义的态度不坚决B.受《北京条约》的影响较深C.对西方列强存在某种幻想D.急于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4.(2016衡水四调)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
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
文中的“当时”是指 ( A )A.清朝末年 B.民国初年 C.民国后期 D.“文革”前后5.(2016湖师附月考)1863年,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在与各国公使洽谈时提到:“除去为了保证我们条约上的权利,我们不会要求增开通商口岸的领土,我们不会通过任何方式干涉中国对内管辖及领土完整,我们将抵制任何超越此约定的行为。
”蒲安臣提出该主张的根本原因是CA、美国深陷南北战争,无暇东顾B、各国侵华行为受太平天国阻挠C、美国需要建立一个有利的通商环境D、美国尚未具备独自侵略中国的能力同质题(2016临川一中)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
福建省福鼎四中11-1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专题训练(2)
福鼎四中高二历史周专题训练(2)Ⅰ.选择题部分1.(2011年5月某某市质检)1840年10月,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密折中指出:“自道光元年(1821 年)至今,粤海关已征银三千余万两。
收其利者,必须预防其害。
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由此可见他 ( )①批评朝廷的闭关锁国政策②主X利用海关税收加强海防建设③视“制炮造船”为“制夷”的重要手段④希望扭转鸦片战争的被动局面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2011年1月某某市调研)某某师X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X D.新文化运动的“某某与科学”思想3.(2010年高考某某单科)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X? ( ) A.魏源 B.李鸿章C.康有为 D.孙某某4.(2011年3月某某市一模)1911年11月,严复在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的信中,指责“推翻满清帝制的革命党人选择某某国体是草率的,缺乏某些常识”,“根据文明演进的规律,最好的办法是拥有一种较高形式的政府,即保留君主制,以适当的宪法条款加以约束。
”这反映出严复()①反对在中国实行某某政体②赞同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③与革命党人分属不同的阶级④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5.(2011年5月某某市质检)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甲午中日战争后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D.抗日战争后6.(2011年4月某某百校样本分析)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一)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必修三专题一: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选择题1.(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33题)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
下列观点出自顾炎武的是A.“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B.“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尔矣!”D.“无其器则无其道”“非器则道无所寓”2.(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32题)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2011年10月陕师大附中月考5题)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4.(2011年11月广东六校联考5题)“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③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④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2011年11月沂源县期中23题)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是:A.经世致用B.工商皆本C.民主科学D.重农抑商6.(2011年12月衡阳市六校联考22题)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山西高二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山西高二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史记·货殖列传》曰:“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
”在作者看来,当时()A.应鼓励追求财富改善民生B.应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形成重义轻利思想2.清代帝王尊礼朱熹,认为孔孟之后,只有朱熹“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精确,归于大中至正,经今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功劳“最为弘巨”。
这表明清朝统治者()A.认为朱熹对儒学的弘扬超越了孔孟B.融合满汉文化以实现民族同化C.沿袭前代文化政策以维护统治秩序D.弘扬理学并使之处于独尊地位3.伏尔泰认为,罪恶是暂时的,“无论人欲兴盛,在内心深处常常有法则和道德俨然存在”,并用清冷之泉作譬喻:“因风而波起,水必浊;,但在风平波静之时,就是坏人也可以在水中看到自己的面貌”“与此观点最为接近的思想家是()A.荀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4.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不存在一个相对正确的观点,他们可以论证任何观点的正确性;而柏拉图认为,只有寻求智慧的人,即哲学家才有能力进行统治。
这些观念()A.为古罗马法治观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B.可能导致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C.对专制主义思想从根源上进行了批判D.成为了雅典民主政治改革的理论指导5.“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
”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A.鄙视贫穷B.认为财富即道德C.揶揄上帝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6.“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
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导与练】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
专题十八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高考试题考点一维新思想1.(2013年天津文综,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仅摭拾泰西皮毛”批评的是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批评洋务派“不识国民之原理……政治之本原”即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政体,这是维新派的主张,故D项正确。
2.(2013年四川文综,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特征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西方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
A、C两项与前两个历史环节不符;B项与三个历史环节都不相符。
3.(2013年安徽文综,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从关键信息“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可知康梁反思了戊戌变法,认识到了开启民智的重要性。
高三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
高三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1.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C.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D.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的信息,联系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之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符合题干中最初觉醒的要求,故C项正确;A项与题干“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的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B、D项与题干要求“最初觉醒”不符,故排除。
2.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
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80年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明治维新以学习西方发展自身为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宣传忠孝精神”可以排除B项;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废除了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宣传忠孝精神”“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可判断,D项符合题意。
【考点】历代改革变法·日本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3.春秋战国时代,许多诸侯国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
春秋时,齐国市税在各国中最高,为总货物的2%,关税为1%。
到了战国,各国的市、关税总和可达到总货值的10%。
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B.税收制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C.诸侯争霸为商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D.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业繁荣带来巨大财富,工商业税成为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B项错误,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C项错误,错误在“必要条件”。
【步步高】(四川专用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案
【步步高】(四川专用 通史版)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案[考纲要求] (1)“师夷长技”、中体西用与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考点1 “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必修三内容]1.背景⎩⎪⎨⎪⎧1 清朝国势渐衰,社会矛盾尖锐。
2 读书人埋头读经,远离现实。
3 读书人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4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代表人物⎩⎪⎪⎨⎪⎪⎧林则徐⎩⎪⎨⎪⎧①地位: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著作:《四洲志》、《华事夷言》。
魏源⎩⎪⎨⎪⎧①著作:《海国图志》。
②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 学习西方的口号。
洋务派⎩⎪⎨⎪⎧ ①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②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思维导图] 地主阶级三个派别对西学的态度[选修二内容]⎩⎪⎪⎨⎪⎪⎧ 1 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的“师夷长技以 制夷”。
2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
4 资产阶级维新派: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5 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
史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序》 解读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以抵抗外来威胁,维护清政府统治。
史料二 时任驻英法公使的郭嵩焘多年出使外国,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考察和学习曾尖锐批评“中体西用”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
”张树声则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明确提出:“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
”解读 史料充分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即遭到了一批有识之士的严厉批评。
它实在不是一条富国强兵之路。
史论1 “睁眼看世界”思想的影响(1)积极影响:新思想的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形成了社会思潮,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2018高中历史选修2作业:第六单元第1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作业含解析
一、选择题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解析:选B。
萧功秦认为,由于民族危机而激发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与题目中的民族危机无关,故排除A。
B、C、D三项都与民族危机有关,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出现于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出现在1915年以后,故B项符合“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
2.(2014·大庆调研)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下列人物的思想主张与这一观点相似的是()A.洪仁玕B.张之洞C.严复D.胡适解析:选B。
题干体现的是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洪仁玕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与题意不符;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胡适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抨击封建正统思想;张之洞为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题意相符,因此选B。
3.“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思想或指导原则,曾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体西用”产生的积极作用有()①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②起到了强化民众国家民族观念的作用③起到了启示人民思想的作用④为西学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解析:选A。
本题通过“中体西用”的作用这一知识点考查学生对“中体西用”的深化理解。
“中体西用”虽然坚持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纲常,但改变了“贱夷狄而独贵中华”的局面,破除了“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禁锢,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坚持“中体”,呼唤民族意识、整合民众国家民族观念,同时要求在向西方学习时注意中国国情,起到启示人民思想的作用;“西用”降低了争议,便利了西学进入中国和在中国的传播。
2020高考历史新一线大一轮专题岳麓版精练:课时检测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含解析
课时检测(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解析:选B抓住题干中“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故B项正确。
2.(2019·邯郸期中)“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在19世纪后期的中国风头甚健,洋务派以“体用”“本末”的关系来努力论证中西文化可以相容,能够互补,极力证明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
洋务派极力宣扬“中体西用”文化观的根本目的是()A.调和中西文化冲突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C.推动中国的近代化D.遏制革命形势发展解析:选B19世纪60年代由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机,为了挽救清政府危局,洋务派开展了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洋务运动,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并不是调和中西文化冲突,故A项错误;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是洋务运动的客观影响,故C项错误;遏制革命形势发展是洋务运动直接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
3.曾国藩说:“余以为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上着眼。
……吾辈着眼之地,前乎此者,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
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
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为下手工夫。
”曾国藩这段话旨在()A.用外交的挫败来宣扬内政改革的必要性B.主张处理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C.宣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D.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解析:选A材料“余以为欲制(夷)人……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反映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曾国藩主张改革,故A项正确。
2020年北京第八一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0年北京第八一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的一场运动时说:“它汲取过去由上层精英推动社会变革的局限,试图把学习西方文化的潮流推向广大民众。
这一努力是有效的,它孕育了一代新人,催生了一个新型的政党。
”据此推知,该运动A.旨在宣传马克思主义B.认为东西方价值理念有相通之处C.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参考答案:D【详解】根据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此场运动应该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故选择D项;新文化运动旨在维护民主共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才开始宣传,故A选项排除;B选项没有反映题目主旨,故排除;新文化运动时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C排除。
2. 下图是根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绘制。
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C.社会安定创造了有利条件D.反帝爱国运动的大力推动参考答案:B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经济。
本题考查图片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图片材料中时间1920以及1936年说明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此时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存世民族经济快速发展,故选B 项。
其他选项时间均不符合题意。
3.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
”这实质上是主张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限制君权C.民主共和 D.人民主权参考答案:B4. 下列最能代表法国大革命变化规律的基本线索是()A.巴黎人民第一次武装起义→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装起义B.保留国王→处死国王→保王党叛乱C.大资产阶级掌权→吉伦特派掌权→雅各宾派专政→热月政变D.国内外反动势力勾结→普奥武装干涉→第一次反法同盟参考答案:C5. 建国前后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改革开放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关于这两次改革的评价正确的是()① 前者是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后者是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② 前者彻底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后者则推动了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③ 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④ 都体现了“一大二公”的特点A. ①②③B. ②③C. ①②④D. ①③④参考答案:A6. 下列关于四大发明的评述,正确的是:()A、造纸术发明于东汉;B、现存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作品是唐朝的《金刚经》;C、雕版印刷术省时省物,效率很高;D、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属于木活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功秦:为什么中国人追求的都是庸俗的成功庸俗的“成功”不久以前,我们去看一位从美国回上海探亲的朋友。
这位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二十年前赴美国留学,他谈到多年以来在美国生活,感触最深的是,在美国的中国人的生活追求,与西方人相比,有一个相当大的区别,那就是旅美中国人无论事业成功与否,无论属于哪一个阶层,似乎都非常重视物质生活方面的追求,只要中国人在一起,无论是台湾人、香港人、大陆人还是多年旅居美国的华侨,都非常实际,讲求生活的享受与安乐,中国人平时谈话的内容不外乎是房子、汽车,在世俗生活的享受方面似乎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不像西方人在人生追求方面那么多元化。
在西方,确实有不少人只关心自己的物质生活,但也确实有为数不少的人在追求其他东西,例如有的人喜欢冒险,而在日常物质享受方面则相当随便,有的人成了事业上的亿万富佬,但生活却十分朴素,始终开一部普通的车子。
钱赚得再多也不会想到买什么高级轿车。
他们对于别人以何种方式生活,追求什么,物质生活得如何好,可以完全不在乎。
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己觉得值得追求的价值。
换言之,中国人的人生追求相对而言则十分单一,而且很在乎别人如何看自己,既然社会上以物质生活为中心,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人们也就自然会去摆阔,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成功。
西方人的生活追求则比较多元化。
甚至连日本人也比中国人生活价值的多元化追求方面要丰富得多。
这位朋友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文化问题,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在人生目标追求上中西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反差,我过去也隐约感觉到了。
就拿我所接触到的文科研究生与大学生来说,就我多年教学所知而言,其中相当强烈地出于对本专业由衷的热爱而选择这一专业的学生实在并不多。
前不久我见到的一位来上海开会的美国女教授。
十八年以前,我在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就与这位研究中国历史的留学生成为好朋友。
她现在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一所不太有名的大学任教,她说,她希望的是提早退休,这样,她就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自由地研究中国文化与历史,因为她现在上课太忙了,最缺少的是自由支配的时间。
她还说,她生活很简朴,只要再积一些钱,提前退休以后的生活不会有问题。
这种把学术视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价值追求的生活态度,在美国并非少见。
在美国大学里,人文学科的助理教职的收入并不那么有吸引力,然而往往会有数十个博士或博士后宁愿不要去公司赚大钱,而要前来应聘,大学教职竞争非常激烈。
我曾向一位美国朋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获得一个大学文科教职是如此困难,为什么在美国还是会有那么多人选择去读文科学位呢?这位朋友告诉我,这是因为他们确实有志于哲学、历史、文学与艺术专业,确实以此种学科当作为自己由衷的爱好,他们才会做出这种选择。
当下中国人的价值追求的单一化、同质化,我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深切的体会。
记得有一天晚上,我的自行车坏了,正在车摊修车时,放在车架上的一本《西方哲学史》的书名给一位路旁休息的中年人看到了,他好像是突然发现外星人似的惊讶地看着我,并自言自语地说:“哈!哲学!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居然还有人在读哲学!”这件事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一是这位市民周围确实长期以来没有人对于纯粹属于人文领域的事物有兴趣,否则他不会把我看成异类,并如此真切地感到惊讶。
其次,他非常自然地认为,所有的人都理应追求与他所追求的同样的价值。
他无法理解别人追求一种与他不同的价值是合理的、自然的。
他的表现正是他的人生态度的一种最自然的反应。
我用这个例子只想以此来说明,中国人在人生价值方面,确实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元化、板块化、同质化现象,中国人的价值观分化程度很低。
用这个例子可以从反面来说明,什么是“特立独行”的生活态度。
另一个例子是,去年有一天,我的一个发了小财的初中同学请我和其他几位同学吃饭,在开往一家大饭店的出租车上,他突然大发感叹,说我们当中最可怜的就是笔者本人了,他说这是因为笔者现在还在拼命读书。
在他看来,在当今中国读历史书又能赚多少钱?对此我一时语塞。
不知如何回答才好,我确实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对他的想法提出反驳,因为这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而是一个不同的生活价值态度问题。
这个例子之所以特别有意义,是因为这位朋友在中学时期是全校最杰出的优等生,他的作文常常被语文教师当作全校高中生的范文印出来让大家欣赏。
而现在他却非常真切地把金钱与享受,作为人生唯一值得的追求的价值来确认,并相当自然地认为,可以以此作为唯一的尺度,对别人幸福与否或可怜与否来进行评价,丝毫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
至少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这种一元论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世俗化的价值观如同潮水一样已经渗透在我们活着的一代人中。
以至于这种价值优势已经取得可以指点江山、臧否人物的霸权地位了。
再有一个例子是,去年七月我在旧金山硅谷参加了一个中国新侨民举办的家庭聚会。
我满以为这些旅居海外的朋友会由于我这位刚从国内的老乡的到来,而问及有关中国的一些话题。
然而在整个聚会中,人们谈的只是各自如何赚钱,刚买不久的房子又涨价了,附近什么地方的托儿所最便宜,等等。
人们几乎完全没有注意到一位中国大陆来客的存在。
也根本没有想到问问自己的故乡有什么新鲜有趣的事情,中国有什么变化,中国有什么问题,未来会怎么样。
回来的路上,我对此十分感叹,询问带我来参加这次聚会的朋友,这是为什么,我的朋友一时也回答不上来,只是说,“这里大多数中国人圈子谈的都是这些。
不谈这些他们还有什么可谈的?”对于“超越性”追求的漠视为什么会这样?是由于中国人的国民性中缺乏超越性的价值追求?是由于中国文化中有问题?还是是一时的、过渡性的现象?有人说,这是由于中国人长期以来太穷了,穷怕了。
所以会以十倍的努力来追求自己从来没有真正享有过的东西。
因为人毕竟是有欲求的动物。
从古北新区访友返回家后,我通过电话向我当年的一位中学老师谈及这个问题,这位老师用杰克伦敦的一部小说里的情节来说明这一点:当一个落水者在海水中被救起时,这个被救者会不自觉地把船上的水与食品偷偷藏到怀里去。
因为他在海水中实在渴怕了。
正因为如此,这位老师认为,将来中国人富了以后,一切都会变的。
人们的追求会多元化的。
但这种解释却不能说明,为什么那些已经相当富裕的海外中国新侨民中产阶层仍然如此强烈地追求实惠,在他们身上,似乎丝毫看不出有什么新的价值观出现的迹象。
就拿越来越富有的台湾来说,金钱至上潮流,已经发展到越演越烈的地步。
就拿香港来说,我在香港作了三个月的访问学者,使我最惊异的一大发现是,号称为世界上第一自由港的香港,拥有六百万高素质人口的特大都市,除了香港中文大学办了一份《二十一世纪》外,居然找不到一本本地人办的纯人文刊物。
这是不是表明,香港的中国人比日本人更像是经济动物呢?有人说这与中国文化中缺乏宗教因素有关,这样的解释也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宗教对来世,对超越性的彼岸世界的追求与信仰,往往能培育人们超越功利的价值观。
中国人与其他民族相比,宗教心理确实是相对淡漠的。
佛教并不是中国的国教,本土的道教与其他宗教相比其实也相当功利化,自古以来,包括历史代帝王在内的相当多人们信此教的目的,也只是追求现世的长生,对来世与彼岸世界并没有兴趣。
在中国,人们即使信佛,也往往是怀着某种相当具体的功利的目的来求神拜佛的。
一个结婚几年没有生儿子的中国人去观世音象前烧几柱香,与其说是出于对超然世界的追求,不如说是一种对神灵的贿赂,体现的恰恰是最功利的态度。
一个缺乏彼岸观念的国度里,讲求实惠、注重于现世的生活,务实而少幻想,便成为我们中国人的民族性品格。
如今又处于一个商品世俗化成为潮流的时代,那么,走向全民性的物质财富的追求也就自然而然了。
有人说中国人的价值同质化这种现象与大一统的儒家价值有关,因为儒家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例如与伊斯兰文化、东正教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相比,由于没有宗教作为自己的形而上的存在基础,儒家缺乏强烈的宗教情怀,缺乏超越功利的价值。
深受儒家影响的中国文明,因而与其他文明相比,无疑是一种世俗化程度最高的文化。
然而,当我们追溯到孔子的思想中去时,却会发现孔子恰恰是一个具有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的人。
孔子本人是有强烈的超越功利的价值追求的。
例如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儒家先贤那里,对形而上的道的信仰与追求是相当执着而且强烈的。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一个像颜回那样的有精神信仰的君子,会生活得相当充实并具有人格力量。
孔子从来对超功利的艺术与精神领域的追求看得远比物质上的收获更重要,他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他还意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他看来,贵在自得之乐,一个人的追求才具有真正的动力。
他对音乐的热爱可以使他“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
在《论语》中,人们可以找到这方面的许多言论。
另一方面,孔子对“道”的追求又并没有使他成为禁欲主义者,他从来没有单纯地拒绝过物质上的享受。
他并没有像后世的佛教徒那样,一般意义上反对“富且贵”。
他只是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无宁说,他主张在现世生活中,在追求崇高的超越性的“道”同时,仍然保持着一种有节制的世俗物质生活。
这是一种相当乐观的、积极向上的、既有精神追求又有物质享受的人生图画。
一个以原典意义上的儒家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础的君子,他希求的是在精神与物质方面达到的平衡和谐状态。
这使我想到了我的祖父。
直到六十代年初期过世,可以说他属于中国最后一代的受儒家影响的老式读书人。
根据家人的回忆与我小时候对他的依稀的记忆,他是一个乐天的老人,自命为“谑翁”,喜欢喝酒,喝得过量也会发酒疯,对人非常善良。
读书甚勤,拥有万卷藏书,购书成为生活中最大的爱好。
每次发薪水就用来购书,购书之后往往是身无半文。
反过来还要向子孙辈“借钱”。
吃的则基本上是粗茶淡饭。
高兴时会眼泪纵橫。
对子女又非常宽容,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就鼓励自己的女儿(即我的姑妈)去读易卜生的《傀儡家庭》,去追求自由恋爱,他从来不以自己的意志要求他人。
朋友很多,见到别人有难总会尽力相助。
记得我小时候,哥哥笑话祖父填写表格时把“宗教信仰”一栏填写为“信仰儒教”,哥哥说,“儒家怎么能算是宗教呢!”现在想来,祖父正是在精神上最接近于孔子原本意义上的那种儒者了。
他对他所理解的“道”的诚挚信仰,与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对现世价值的享受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并达到和谐的地步。
他从来没有压抑自己的个性,用“发舒”这两个字来形容这位谑翁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他的这种自由舒展的个性与他的人生意义的追求结合到一起,形成一种乐天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态度的意义就在于,对天道的尊崇,使一个人可以摆脱那种单纯的物质金钱的追求,而对现世人生的热爱与乐天的态度,又使人不至于变成“道”的殉葬者而不自知。
我想,这种和谐的生活,可以产生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人格,一种不是刻意包裹与修饰自己,以迎合世俗生活的人生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