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十章~第十二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西方经济学试卷(附答案)许纯祯第三版

西方经济学试卷(附答案)许纯祯第三版

西⽅经济学试卷(附答案)许纯祯第三版西⽅经济学试卷⼀⼀、单项选择题(30)1、其他条件不变,⽜奶价格下降将导致⽜奶的(D )A、需求下降B需求增加C需求量下降D需求量增加2、某商品的消费量随着消费者收⼊的增加⽽减少,则该商品是(D )A、替代品B互补品C正常品D低档品3、按照需求规律,需求曲线是⼀条(D )A、垂直直线B⽔平直线C向右上⽅倾斜的曲线D向右下⽅倾斜的曲线4、均衡价格⼀定随着(B )A、需求与供给的增加⽽上升B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上升C、少和供给的增加⽽上升D需求和供给的减少⽽上升5、某消费者逐渐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直到实现效⽤最⼤化。

在这⼀过程中,该商品的(C )A、总效⽤和边际效⽤不断增加B总效⽤不断下降,边际效⽤不断增加C、总效⽤不断增加,边际效⽤不断下降D总效⽤和边际效⽤不断减少6、如果某种商品的边际效⽤为零,这意味这种商品(A )A、总效⽤达到最⼤B总效⽤降到最⼩C总效⽤为零D平均效⽤最⼩7、根据⽆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均衡是(A )A、⽆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相切之点B⽆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相交之点C 原点最远的⽆差异曲线上的任何⼀点D离原点最近的预算约束线上的任何⼀点8、当边际产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C )A、递减B不变C递增D先增后减9、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理性的⼚商⼀定会把⼀种可变的⽣产要素投⼊到(D)A、总产量递增的阶段B边际产量递增的阶段C 平均产量递增的阶段D平均产量最⾼点⾄边际产量为零的阶段10、当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相交时(C )A、总产量最⼤B总产量最⼩ C 平均产量最⼤D平均产量最⼩11、等产量曲线向右上⽅移动表明(B )A、成本增加B产量增加C产量不变D技术⽔平提⾼12、在短期平均成本上升阶段,短期边际成本曲线(B )A、等于平均成本B⼤于平均成本C⼩于平均成本D与平均成本曲线相交13、利润最⼤化原则是(C )A、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B边际成本⼩于边际收益C 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D边际成本⼤于边际收益14、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定(A )A、相等B两条曲线相交C前者⼤于后者D后者⼤于前者15、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商的需求曲线(D)A、与⼚商的边际收益曲线重合B与平⾏于数量轴的价格线重合C 位于边际收益曲线的下⽅D 向右下⽅倾斜⼆、多项选择题(20)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C⼤于AC时,AC下降B、MC⼩于AC时,AC下降C、MC等于AC时,AC下降D、MC等于AC时,AC达到最低点E、MC等于AC时,AC达到最⾼点2、⽣产函数表⽰了()A、投⼊和产出之间的关系B成本和产量之间的关系C⽣产的物质技术关系D ⼈与⼈之间的⽣产关系E 国民收⼊与价格总⽔平之间的关系3、等产量曲线的特征包括()A、凸向原点B两两不相交C离原点越远,产量越⼤D向右下⽅倾斜 E其斜率递增4、消费者均衡点的位置决定于()A、消费者的收⼊⽔平B商品的价格⽔平C消费者的效⽤曲线D 商品的质量E需求弹性的⼤⼩5、下列有关效⽤表述正确的是()A、效⽤是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或劳务中得到的满⾜程度B效⽤是客观的C 效⽤是主观的D同⼀数量的商品⼀定给不同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满⾜程度E 边际效⽤满⾜递减规律6、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A、总效⽤不断减少B每单位商品增加的总效⽤减少C边际效⽤递减D 边际效⽤总⼤于零E边际效⽤会⼩于零7、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移动是由于()A、商品价格的变化B互补品价格的变化C⽣产技术条件的变化D ⽣产这种商品的成本的变化E 产量的变化8、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A、随着本⾝商品价格的提⾼⽽减少B随着替代商品价格的提⾼⽽减少C随着替代商品价格的提⾼⽽增加D随着偏好的增加⽽减少 E 随着偏好的增加⽽增加9、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的供给量()A、随着商品本⾝价格的提⾼⽽增加B随着⽣产要素价格的提⾼⽽增加C 随着⽣产要素价格的提⾼⽽减少D随着⼚商对未来价格预期增加⽽增加E 随着⼚商对未来价格预期增加⽽减少10、需求的变化引起()A、均衡价格同⽅向变动B均衡价格反⽅向变动C均衡数量同⽅向变动D 均衡数量反⽅向变动E供给同⽅向变动三、名词解释(24)1、⽆差异曲线2消费者均衡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4等产量曲线5均衡规律6规模经济四、计算题(8)已知某商品的需求⽅程和供给⽅程分别为Qd=14-3PQs=2+6P试求该商品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

西方经济学第十章答案word精品

西方经济学第十章答案word精品
* B.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C.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D.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题目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选择一项或多项:
二A.劳动市场处于均衡而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处于非均衡
口B.人才市场处于均衡
C.产品市场处于均衡
D.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处于均衡而劳动市场处于非均衡
E.货币市场处于均衡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The correct an swers are:
产品市场处于均衡,货币市场处于均衡
题目19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因B.总供给与价格水平反方向变动
C.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反方向变动
炒D.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总供给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
题目4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总供给曲线垂直的区域表明()
选达到了极限
C.国民收入减少
D.国民收入增加
同C.政府支出的增加
D.消费的减少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政府支出的增加
题目14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的因素是(

选择一项:
A.消费的增加
錨B.政府支出的减少
銅C.私人投资的增加
D.政府支出的增加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习题一一、选择:1、经济物品是指( D)。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C.该国可能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D.一种生产品最适度产出水平。

4、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分析命题?( C)A.1982年8月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B.1981年失业率超过9%;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在已超过30,000美元。

5、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属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B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D.某一行业中雇佣工人的数量。

6、经济学家提出模型的主要理由是( B)?A.一个模型为验证一种假设所必需;B.一个模型可帮助弄清和组织对一个论点的思考过程;C.一个模型为决定一个指数所必需;D.只有模型中才可使用实际变量二、简释下列概念:稀缺、机会成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局部均衡1、一般均衡三、简述题:1、你认为研究人们的消费问题是属于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的对象?2、您给出的答案是实证性的还是规范性的?3、经济学中均衡的含义是什么?习题二一、选择:1、如果商品A和商品B是替代的,则A的价格下降将造成(b )。

A. A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B. A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C. B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D. B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2、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最直接的影响是(a )。

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B.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C.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D.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二、解释下列概念:需求、需求的变动、需求规律、供给、供给的变动、供给规律、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供给弹性、均衡价格、供求定理。

三、分析讨论题:1、下列情况发生时,某种蘑菇的需求曲线如何移动?A.卫生组织发布一份报告,称食用这种蘑菇会致癌。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课后答案完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许纯祯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课后答案完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许纯祯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课后答案完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许纯祯回复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即可获取资源第一章绪论一、思考题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如何看待这一问题?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3.经济学能否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4.经济学研究能否保持“价值中立” 原则?经济研究是否需要价值判断?5.西方经济学的价值取向能否妨碍西方经济学家正确认识经济规律?参考答案:一、思考题1.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性问题引起的,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概念。

稀缺性是指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所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

” 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

人的欲望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

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资源与人们的欲望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是稀缺性。

由稀缺而产生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如何将稀缺性的、竞争性的和生产性的资源在现在和将来、在生产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做出选择,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

这是关于稀缺资源配置问题。

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这就是说,在可供选择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务中,生产哪些种和生产的数量是多少?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用于某一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太多,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必然会减少。

社会是以怎样的次序和什么样的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第二,如何生产?即应用何种技术来生产物品? 是用蒸汽还是用水力或原子能发电?多用劳动少用资本和土地,还是恰恰相反?生产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怎样区别一种生产方法是高效率的还是低效率的?第三,为谁生产?即社会总产品以何种尺度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和家庭?谁得什么得多少?为什么穷人仅有一点点,而富人拥有的太多? 这种分配是公平的吗?由稀缺性而引起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能否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在资源、需要和技术的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和劳务?这是关于经济效率问题。

(完整版)西方经济学第10章-马工程教材答案

(完整版)西方经济学第10章-马工程教材答案

西方经济学(下册)第十、十一、十二章习题答案参考要点(2011、7、19)第十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的均衡1.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定为0?答案要点:当计划供给与计划需求一致,计划需求与实际需求也恰好相等时,计划存货投资可以为0,计划存货投资必定为0。

但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企业往往不会将其计划存货投资安排为0,因此,宏观上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会为0。

至于非计划存货投资,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的非计划存货投资往往不为0,所以,宏观上的非计划存货投资也往往不为0。

2. 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是否总是大于0 小于1?答案要点:由于边际消费倾向是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因此,它至多等于1,而无论如何不能大于1;如果不消费也只能等于0,而不会小于0。

平均消费倾向则在短期内有可能大于1,因为可以借贷消费(如购买耐用消费品或自己住居住的住宅);但也不会小于0,因为人们至少需要基本的生活花费。

3. 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增加储蓄对于均衡国民收入有什么影响?答案要点:首先是减少了消费需求,其次是增加的消费能否全部转变为投资很难确定。

所以,增加储蓄的直接作用是减少了总需求,进而降低了均衡国民收入。

4. 简单的凯恩斯消费函数有何不足之处?答案要点:简单的凯恩斯消费函数仅仅考虑了最直观的短期情况,忽略了消费也要有长期考虑,也忽视了不同社会收入层次对总体消费的影响,以及社会消费与居民消费、企业消费、政府消费的情况。

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概念强调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有一定的道理,但太笼统,局限性不小,忽视了它在不同层次中的作用。

有关消费的内容可以参看教材p75-77 的内容。

5. 投资是如何决定的?怎样看待其决定因素的地位和作用?答案要点:投资决定的原则是收益大于成本,在考虑边际成本的情况下,至少要使投资的收益等于成本。

影响投资成本和收益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都是在进行实际投资决策时需要考虑的。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寡头市场与博弈)【圣才出品】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寡头市场与博弈)【圣才出品】

第六章寡头市场与博弈一、基本概念寡头古诺模型斯威齐模型伯川德模型价格领先模型斯泰克伯格模型卡特尔占优策略纳什均衡答:略。

二、思考题1.说明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与优缺点。

答:寡头是指某一市场上只存在少数几个卖者,这些卖者各自对价格和产量的决定有影响能力,也可以认为是某个市场被几个厂商所控制的一种市场组织结构。

(1)寡头垄断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如果市场上每个寡头所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钢铁、水泥等),则为纯粹寡头垄断。

如果寡头厂商的产品的差别性特征明显的(汽车、计算机等),则为差别寡头垄断。

若一个市场上只有两个卖主,那就是双寡头垄断。

类似的还有三头垄断、多头垄断等。

在寡头市场上,寡头之间的行为是相互依存的。

寡头市场上少数几个厂商生产一个产业的全部或者绝大部分产量,因此,每个厂商的行为都会对该市场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某一个厂商的产品价格降低势必引起其他厂商的相应对策,厂商扩大产量也会引起对方的对策行为。

厂商之间的竞争行为由此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的竞争行为使得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型来进行分析是不可能的。

(2)寡头市场的优点和缺点①寡头市场上少数几家企业的竞争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a.由几家企业提供绝大多数的产量,企业的生产规模一般较大,可以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

实现了规模经济,厂商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投资昂贵但可变成本较低的先进技术,而且还反映在企业有能力利用和发展现有生产要素的潜力,经营多种相关产品。

这样就可以向消费者提供较低的产品价格和较多的产出,而且能得到较为丰富的产品品种。

b.在有较多企业竞争的环境里面,各个企业规模较小,并且竞争压力太大,企业的决策往往只着眼于短期利润,而较少有能力和信心从事长期的技术革新和产品革新策略。

而在少数企业参与竞争的条件下,大型企业有决心和能力承担技术革新的研究和开发。

这在客观上对于促进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有一定的作用。

c.大型企业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多方面表现出来。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3章~第15章【圣才出品】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3章~第15章【圣才出品】

第13章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一、名词解释1.经济周期答:经济周期又称经济波动或国民收入波动,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

现代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的论述一般是指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减少。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也可以称为扩张、持平、收缩、复苏)四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在衰退阶段,经济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高度,进入繁荣。

衡量经济周期处于什么阶段,主要依据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指数、就业和收入、价格指数、利息率等综合经济活动指标的波动。

经济周期的类型按照其频率、幅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长周期三类。

对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解释,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是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论、消费不足论、资本边际效率崩溃论、资本存量调整论和创新论。

2.经济增长答: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

具体理解,经济增长有以下两层含义:(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体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增加,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2)经济增长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指实际国民经济总产出的持续增长,还可以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加。

若用Y t表示t时期的总产量,Y t-1表示(t-1)期的总产量,则总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G t=(Y t-Y t-1)/Y t-1若用y t表示t时期的人均产量,y t-1表示(t-1)期的人均产量,则人均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g t=(y t-y t-1)/y t-1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出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第三章【圣才出品】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第三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西方绎济学的研究对象1.经济学的定义及其产生和发展(1)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经济有关,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经济行为的科学。

按照“经济”一词的字面含义来理解:①它是指人们从事与物质资料生产有关的活动;②它是指效率、节省或节约,即通过仔细地使用有限的资源避免浪费,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满足。

(2)经济学定义的产生与发展①经济一词的产生“经济”一词源于希腊语,由家庭和管理两个词组成。

古代的奴隶制经济以家庭为基本的生产单位,而规模较大的奴隶主庄园往往役使成百上千的奴隶进行劳动。

由此产生了最初的经济学,其主要内容是探讨奴隶制经济应如何组织生产、管理奴隶,以增加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总量。

严格地说,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前,不可能有真正的经济学。

②政治经济学从15世纪开始,特别是到了16和17世纪,许多人开始对研究经济问题感兴趣,“政治经济学”这一著名的术语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意思是:现在的经济学已经与个人的发财致富无关了,因为它讨论的是与整个国家有关的富裕问题。

政治经济学的大目标在于富国裕民。

在斯密之后,许多经济学家,继续补充、发展和完善政治经济学体系,使政治经济学成为关于财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科学。

③边沁与帕累托的定义到了19世纪下半叶,关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阐述。

这也许是因为国民财富或物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更大目的的手段。

这个更大目的就是福利。

帕累托则把福利最大化与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联系起来。

他提出的标准被后人称之为“帕累托改进”和“帕累托最优”,是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效率标准。

④马歇尔的经济学定义马歇尔为经济学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日常生活事务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行为的一部分,即研究其中同取得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关系最密切的那一部分。

他强调,经济学不仅是研究财富的科学,而且是研究人的学科的一个分科;即经济学不仅涉及物质财富本身,也涉及一定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福利。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宏观经济核算)【圣才出品】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宏观经济核算)【圣才出品】

第九章宏观经济核算一、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循环模型漏出注入国民收入GDP GNP NDP NNP NI PI PDI 流量存量名义GDP 实际GDP 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人均GDP 人时GDP。

答:略。

二、思考题1.划出并说明宏观经济循环模型(包括二、三、四部门)。

漏出与注入的含义和意义是什么?答:(1)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假定经济中只包括家庭和厂商两个部门。

家庭又称居民户,是消费者(商品需求者)与生产要素所有者;厂商也称企业,是生产者(商品供给者)与生产要素使用者。

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如图9-5所示,图中箭头表示收入流向。

模型由两主体、三市场组成。

图9-5 两部门收入循环流动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家庭向厂商提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厂商那里获得收入。

在商品市场上,家庭购买商品与劳务的消费支出构成厂商的销售收入。

在金融市场上,家庭不用于消费的收入,即储蓄流入金融市场,厂商则从金融市场获得贷款,用于投资。

如果投资和储蓄相等,循环模型中的收入流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处于均衡状态。

模型中的社会总需求(即总支出、总产出)用表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即。

社会总供给(即总收入、总成本)也用代表,是工资、地租、利息、利润的总和,可用于消费()和储蓄()两部分,即。

均衡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这也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恒等式。

(2)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在真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政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经济主体,政府一方面向厂商与家庭征税,构成政府收入;另一方面购买厂商的商品与家庭的生产要素,构成政府支出。

在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引入政府部门,便成为如图9-6所示的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图9-6 三部门收入循环流动在模型的社会总需求项下增加一个政府需求(即购买),则。

社会总供给项下增加一个政府税收(),则。

均衡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移项后,Y C I Y C I =+Y C S Y C S =+C I C S +=+I S =G Y C I G =++T Y C S T =++C I G C S T ++=++I G S T +=+,是政府财政收支差额,差额为存在财政盈余,差额为负存在财政赤字。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宏观经济政策)【圣才出品】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宏观经济政策)【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宏观经济政策一、名词解释1.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答:货币政策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例如,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

反之,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可通过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些或增长慢一些。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

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

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

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2.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答: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它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从其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收,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

财政政策从其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和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 凯恩斯模型)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  凯恩斯模型)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第十章凯恩斯模型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基本概念萨伊定律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有效需求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摩擦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边际储蓄倾向投资边际效率投资乘数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IS曲线LM曲线答:略。

二、思考题1.凯恩斯怎样批判了新古典经济学?答:凯恩斯的经济学说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主张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史上是一次革命。

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批判:(1)指出真实工资不等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因为在货币工资没有变动,真实工资随物价上涨而下降时,工人仍然愿意受雇而不退出劳动市场,这说明真实工资大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效用。

(2)传统理论认为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失业只有两种: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

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暂时或局部的不可避免的摩擦而导致的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而导致的失业。

凯恩斯指出这与实际不符,新提出了另一种失业—不自愿失业,这种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仍然找不到就业机会而出现的失业。

这种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只要消除了不自愿失业,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

这是凯恩斯充分就业概念的特殊含义。

(3)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认为这是把物物交换的规则,或者把支配鲁宾逊经济的规则简单地搬用到现代经济生活中。

按萨伊定律,传统的利息理论认为:储蓄代表货币资本供给,投资代表货币资本需求,由于利息率的自动调节作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使储蓄永远等于投资。

凯恩斯否定这种观点,认为储蓄与投资是不同人分别作出的不同决策,不能简单地自动地联在一起,更不可能永远相等,所以萨伊定律不能成立。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课后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许纯祯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课后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许纯祯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课后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许纯祯第一篇:西方经济学第三版课后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许纯祯西经课后答案第二章一、思考题1.什么是需求和供给?影响需求和供给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说明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的区别及供给量变动和供给变动的区别。

3.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市场价格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如何理解弹性原理在价格机制理论中的作用?5.运用供求原理解释“丰收悖论”(即丰收通常会降低农民的收入)。

6.什么是供求定理?结合现实经济生活的实例给予说明。

7.分析价格管制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

8.什么是恩格尔定律?分析该定律所具有的经济意义。

9.运用蛛网定理解释对农产品的支持价格政策。

参考答案:一、思考题1.答:(1)需求(Demand)是指消费者在某个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它以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为基础。

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如该商品本身的价格高低,与该商品相关商品的价格高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市场流行的时尚和消费者的偏好,人口以及由此决定的市场范围,历史传统、民族风俗、社会风尚、地理气候、文化习惯、消费示范和攀比、广告的影响,等等。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商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多数商品来说,如果消费者的收入提高,即使价格不变,消费者也有能力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购买更多的商品。

因此,收入提高将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

然而,对某些商品来说,情况恰好相反。

这些商品主要是穷人赖以为生的食品,如土豆、面包等等。

收入水平提高后,对这些物品的需求量反而会下降,因为当穷人变得更有钱时,他们将会更多地消费更有营养的食品,而相应地减少对价格低廉且营养较差的食品的消费。

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收入的减少而减少,那么我们就称这种商品为正常品(normal good),如果这种商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收入的减少而增加,那么我们就称这种商品为低档品(inferior good)。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章节题库(通货膨胀和失业)【圣才出品】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章节题库(通货膨胀和失业)【圣才出品】

第12章通货膨胀和失业一、名词解释1.滞胀与通货紧缩答:(1)滞胀指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率同时并存情况下的状态。

滞胀最初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西方发达国家。

这种经济状态超出了凯恩斯主义和菲利普斯曲线所能解释的范围。

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并存的,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

滞胀现象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不呈交替关系,因此凯恩斯主义政策不能调整滞胀状态。

(2)通货紧缩指在经济均衡的状况下,由于企业债务负担加重、货币供给锐减或银行信贷收缩等原因造成投资需求突然下降或泡沫破灭,居民财富萎缩造成消费需求突然剧减等原因使总需求下降,从而出现供给大于需求,于是物价水平显著、持续地下降。

2.菜单成本答:菜单成本是指不完全竞争厂商每次调整价格要花费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重新编印价目表、将新价目表通知销售点、更换价格标签等所支付的成本,是厂商在调整价格时实际支出的成本。

因为产品价格的变动如同餐馆的菜单价目表的变动,所以,新凯恩斯主义者将这类成本称为菜单成本。

另有一类成本是厂商调整价格的机会成本,它虽不是厂商实际支出的成本,但同样阻碍着厂商调整价格,也被称为菜单成本。

菜单成本理论认为,经济中的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能够选择价格,而菜单成本的存在阻滞了厂商调整产品价格,所以,价格有黏性。

菜单成本的存在是新凯恩斯主义为反击新古典主义的批判并证明其所主张的价格黏性的重要理由。

关于菜单成本能否引起价格的短期黏性,经济学家们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菜单成本通常非常小,不可能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另一部分经济学家却认为,菜单成本虽然很小,但由于总需求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名义价格出现黏性,从而对整个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引起周期性波动。

3.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答: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得出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替换关系,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 通货膨胀和失业)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  通货膨胀和失业)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和失业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基本概念通货膨胀 爬行通货膨胀 温和的通货膨胀 奔腾式的通货膨胀 超级通货膨胀 平衡的通货膨胀 非平衡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经济资源配置效应 非效率效应 结构性通货膨胀 北欧模型 奥肯定律 失业 结构性失业 自然失业率 工资粘性 价格粘性 菲利普斯曲线 滞胀答:略。

二、思考题1.怎样从需求、供给和结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答:(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是流行较早的、比较重要的一种理论。

把通货膨胀的原因归结为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即“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用图12-8的AS AD 模型来说明。

图12-8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图12-8中,AD 与AS 曲线分别表示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

AS 开始一般呈现水平状态,说明在总产量较低时,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引起物价上升,总产量增加到1Q 前,一直保持稳定的物价水平。

1AD 与AS 相交于1E 时,决定了1P 、1Q 。

当总产量达到1Q 而继续增加总供给时,就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所谓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上涨。

1AD 继续提高,向右上方移动时,AS 便开始逐渐向右上方倾斜,一般物价水平也逐渐上升。

2AD 与AS 相交于2E 决定了较高的产量和物价水平2Q 、2P 。

当总产量达到最大时,整个社会经济资源全部得到利用,这时产量称为做充分就业的产量。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效用论与消费者行为)【圣才出品】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效用论与消费者行为)【圣才出品】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答: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 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
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设消费者的总效用为U q ,则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用公式可表 示为: dMU q / dq 0 。
3 / 5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入效应也引起消费者购买数量增加。然而在低档物品的情况下,收入效应为负,收入效应会 引起消费者购买数量的减少。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总效应为负,价格下降反而引起商 品需求量减少,这种商品称为吉芬物品。
二、判断题 1.货币的边际效用随着货币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 【答案】T 【解析】边际效用递减是一个普遍规律,货币边际效用也存在递减规律,但在货币变化 的较小范围内,可以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
2.边际效用增加时,总效用必然增加。( ) 【答案】T 【解析】边际效用增加时,总效用必然增加,并且在边际效用减少且大于零的条件下, 总效用也是增加的。
3.经过单调变换,效用函数仍能反映原有的偏好。( ) 【答案】T 【解析】根据序数效用理论的基本性质,效用函数的单调变换仍表示相同的偏好。
4.在商品空间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是因为消费者收入水平时高时低。( ) 【答案】F 【解析】无差异曲线与收入无关,商品空间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是由偏好完备性、可
图 3-1 价格—消费曲线
5.收入效应 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 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即是指在商品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于收入 水平的相对变化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收入效应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 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 效应两个部分,即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收入效应一般比替代效应小,在正常商品 的情况下,两种效应的方向是一致的,即价格下降,替代效应引起消费者购买数量增加,收

西方经济学练习答案第十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练习答案第十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十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三、判断题四、名词解释1.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按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钱总额。

2.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按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钱总额。

3.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扣除折旧后的余额,即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

4.国民收入(NI):广义的国民收入是指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一按时期经济活动业绩的数量指标,既可以指GDP也可指GNP、NDP、PI、DPI等;狭义的国民收入是指一国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按时期内从生产中所取得的全数收入,在数量上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减去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即狭义的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5.个人收入(PI):是指通过收入再分派以后的国民收入,数量上等于国民收入减去转移支出(如公司未分派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等)再加上转移收入(如政府的养老金、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津贴等),即个人收入=国民收入—转移支出+ 转移收入。

6.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是指个人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即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

7.存货投资:是指统计期内存货价值的变更额8.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 GDP):是指按产品和劳务的昔时销售价钱计算的全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9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是指按产品和劳务某一基年的价钱计算的全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0.GDP缩减指数:是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即GDP缩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

五、简答题1.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应该遵循哪些原则?答:一、GDP统计的是用货币来衡量的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而不是实物的数量;二、GDP只计算最终产品的价值,不计算中间产品的价值;三、是GDP测算的是当期生产出来的价值,不是销售的价值,企业存货视为厂家购买自己的产品,保证总支出等于总收入;四、是GDP只核算市场活动致使的价值,非市场活动致使的价值不计入GDP;五、是GDP只核算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六、是GDP衡量的是一国领土范围内或境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按国土原则来进行统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凯恩斯模型一、基本概念萨伊定律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有效需求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摩擦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边际储蓄倾向投资边际效率投资乘数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IS曲线LM曲线答:略。

二、思考题1.凯恩斯怎样批判了新古典经济学?答:凯恩斯的经济学说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主张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史上是一次革命。

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批判:(1)指出真实工资不等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因为在货币工资没有变动,真实工资随物价上涨而下降时,工人仍然愿意受雇而不退出劳动市场,这说明真实工资大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效用。

(2)传统理论认为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失业只有两种: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

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暂时或局部的不可避免的摩擦而导致的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而导致的失业。

凯恩斯指出这与实际不符,新提出了另一种失业—不自愿失业,这种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仍然找不到就业机会而出现的失业。

这种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只要消除了不自愿失业,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

这是凯恩斯充分就业概念的特殊含义。

(3)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认为这是把物物交换的规则,或者把支配鲁宾逊经济的规则简单地搬用到现代经济生活中。

按萨伊定律,传统的利息理论认为:储蓄代表货币资本供给,投资代表货币资本需求,由于利息率的自动调节作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使储蓄永远等于投资。

凯恩斯否定这种观点,认为储蓄与投资是不同人分别作出的不同决策,不能简单地自动地联在一起,更不可能永远相等,所以萨伊定律不能成立。

因此,凯恩斯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由于社会的有效需求或总需求不足而出现不自愿失业,实现的均衡也不可能是充分就业的均衡,经常状态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资本主义经济不可避免地出现经济危机和失业。

2.说明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失业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社会经济活动中总需求不足,市场上商品滞销,价格下跌,存货增加,资本家将会缩减生产,裁减工人,造成失业人员增加。

如果总需求增加,就业将会增加,人们收入也增加,随之消费也增加,但是消费增加没有收入增加得快,二者之间出现一个越来越大的缺口。

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收入与消费的缺口就必须由增加投资来弥补。

一般情况下,由于投资不足,总需求决定的就业水平就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整个经济也就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状态。

有效需求不足,这是凯恩斯就业理论要回答的中心问题。

围绕这个中心问题构建了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体系。

凯恩斯就业理论主要由以下要点:(1)总收入决定于总就业量。

(2)按照消费倾向,消费支出量决定于收入水平,从而决定于总就业量(根据上述第一条定理)。

(3)总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D),有效需求是由消费支出(D)和投资支出(2D)1两部分构成的(12D D D =+)。

(4)在均衡时,总需求(D )等于总供给(Z )。

因此,总供给超过消费有效需求部分等于投资有效需求(21D Z D =-)。

(5)在均衡时,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总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与投资量。

因此,就业量决定于总供给函数、消费倾向和投资量。

(6)总供给函数主要决定于供给的物质条件,它与消费倾向都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就业波动主要与投资量有关。

(7)投资量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

(8)资本边际效率决定于预期利润收益与资本资产的重置成本。

(9)利率决定于货币数量和流动偏好状态。

3.简要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与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

答:有很多因素都影响消费,如收入、价格、利率、资产、制度、风俗等,凯恩斯假定收入是决定消费支出的唯一因素。

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其特点是0APC >,10MPC >>,且APC MPC >。

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提出后,西方经济学界根据大量统计资料开展了广泛研究,论述了收入与消费关系的各种收入假说,修正、补充了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并提出了新的消费函数。

(1)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了长期消费函数。

边际消费倾向在长期中不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库兹涅茨的长期消费函数特点是:长期消费曲线为出自原点的直线,没有收入就没有消费;消费与收入保持固定比例K ,即斜率不变;在纵坐标上截距为零,表示收入为零时,消费也为零;由于K 为固定比例,因而MPC APC =。

库兹涅茨认为,在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消费倾向也会发生变动。

一般地说,长期平均消费倾向高于繁荣时的平均消费倾向且低于危机时的平均消费倾向。

(2)美国经济学家斯密西斯提出的短期消费函数也称为绝对消费函数。

认为长期消费函数是实际上发生的消费和收入的实现值。

由于短期消费曲线随时间向上移动,因而不能用一条短期消费曲线连接起来,只能用长期消费曲线连接(3)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提出的短期消费函数,也称“相对收入假说”,消费决定于相对收入水平。

存在着一种消费的“示范效应”的情况下,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可能不是递减的,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

(4)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消费函数称为持久收入假说。

家庭或个人的收入和消费都包含两部分。

收入分为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消费分为持久消费与暂时消费。

即p t Y Y Y =+和p t C C C =+(下标p 表示持久,t 表示暂时)。

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具有固定比例,即p p C KY =。

K 不依赖于持久收入的绝对水平,而取决于利息率等非收入因素。

在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持久消费与暂时消费、暂时消费与暂时收入之间不存在联系。

(5)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用生命周期来论述的消费函数,称为生命周期假说。

他认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取决于一生所获得的收入和财产。

人们总是想把一生的全部收入作最佳分配,以获得一生消费的最大满足。

他假设人们的储蓄主要是为了老年消费的需要。

强调了人们在储蓄与现期满意的消费之间必须权衡选择。

4.什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答:(1)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部分所占比例,也就是消费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即/MPC C Y =∆∆或/b C Y =∆∆。

一般情况下,消费增量总是小于收入增量而又不会等于收入增量,这样,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即01MPC <<,即人们收入的增加必然要带来消费的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总是小于收入的增加,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即资本边际效率会随着社会投资的不断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是凯恩斯理论体系中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

①从供给价格看,社会经济活动中投资越多,对资本设备的需求越多,资本设备的价格越高,为资本设备而付出的成本就越高。

如果其他不变,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必将下降。

②从预期收益看,随着投资的增加,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的未来供给会越来越多,带来销售困难或者降价,引起投资的预期利润率降低。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有着特殊意义: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削弱了投资的吸引力和私人投资的信心,会引起对资本品的需求不足,即投资不足。

私人投资不足必须由国家承担起投资的责任,维持一定的有效需求,解决经济危机与失业,使资本主义经济能很好发展。

5.简单凯恩斯模型中均衡收入是怎样被决定的?答:局限于商品市场的简单凯恩斯模型分为两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三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和四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

(1)两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社会经济中假设只存在家庭和厂商两部门,不考虑政府和国外部门。

两部门凯恩斯模型有两个行为方程:Y C I =+,Y C S =+。

其中Y 表示总支出或总收入,C 、S 表示家庭预期的消费、储蓄,I 表示厂商预期的投资。

均衡国民收入是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时的收入,所以,决定两部门均衡收入的条件是:C I C S +=+,消去C ,则I S =,投资等于储蓄时的收入就是均衡国民收入。

(2)三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在两部门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政府则构成三部门凯恩斯模型。

在存在家庭部门、厂商部门和政府部门情况下,模型中总支出与总收入公式可分别写成:Y C I G =++、Y C S T =++。

这时,总支出(Y )由消费(C )、投资(I )和政府支出(G )三部分构成,总收入(Y )由消费(C )、储蓄(S )和政府税收(T )三部分构成。

三部门凯恩斯模型的均衡收入是总支出和总收入相等时的总收入。

均衡条件是:C I G C S T ++=++。

两边消去C ,得I G S T +=+。

其经济含义是,投资和政府支出的总和等于储蓄和税收的总和。

移项可变为:I S T G -=-。

它的经济含义是投资与储蓄之差额等于政府支出与税收之差额。

(3)四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引入对外经济关系,增加一个世界市场或国外部门。

模型中总支出和总收入公式扩展为:Y C I G X =+++,Y C S T M =+++。

式中X 、M 分别表示出口与进口。

总支出Y 分成四部分:消费(C )、投资(I )、政府支出(G )和出口(X )。

总收入Y 也分成四部分:消费(C )、储蓄(S 、税收(T )和进口(M )。

四部门凯恩斯模型的均衡收入仍然是总支出和总收入相等时的总收入。

均衡条件应写为:C I G X C S T M +++=+++。

公式两侧消去C ,则得:I G X S T M ++=++。

6.简述乘数理论。

答:乘数理论是考察和分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某一因素的变化或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状态和结果,即研究一个因素或变量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

凯恩斯在论述收入与投资之间的关系时,提出的投资乘数概念,是指投资增加与国民收入增加的比例关系,表明投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数倍的变动。

乘数原理运用于不同的领域和方面,就有不同的乘数。

除就业乘数和投资乘数外,还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