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与国故
讲解十大国粹
讲解十大国粹
国粹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深刻内涵且被广泛传承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基石。
以下是我对十大国粹的讲解:
1. 诗词: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历史、人生等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2. 书法: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汉字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3.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围棋:围棋是一种古老的思维游戏,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中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哲学、文化、艺术等多种元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6. 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中国的饮食习惯、餐桌礼仪、食物文化等多个方面。
7. 武术: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哲学、文化、艺术等多种元素,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8. 篆刻:篆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和文化价值。
9. 经典:经典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础,它包括了《四书五经》、《老子》、《庄子》等多个经典著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10. 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价值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意义。
中国四大国粹讲解
中国四大国粹讲解
1、中国的四大国粹分别指的是中国京剧、中国武术、中国医学和中国书法。
2、中国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京剧的场景布置注重写意,伴奏是以锣鼓和胡琴为主,是中国戏曲三鼎甲的“榜首”。
京剧是清代四大徽班进京后与许多其他戏剧融合形成的,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于民国年间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也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3、中国武术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基础,拥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出现是在商周时期,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不断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一项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武术在定义上是停止战斗的技巧,可以用来自保,也可以强身健体。
4、中国医学简称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中医的理论已经基本形成。
在古代时中医学家通过收集各种各样的病例之后才在积累的经验之上逐步形成了中医的理论体系。
5、中国书法拥有更悠久的历史,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最早的中国书法是商代的甲骨文。
书法的基本形式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
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
国粹传承背后的故事
国粹传承背后的故事中国国粹是指那些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如京剧、曲艺、琴棋书画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美学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传统智慧。
在这些国粹艺术背后,隐藏着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京剧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
京剧集音乐、舞蹈、杂技、唱腔于一体,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和博大的剧目体系而闻名于世。
然而,京剧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
在上个世纪上半叶,京剧面临了断代传承的困境。
由于种种原因,年轻一代对京剧的兴趣逐渐下降,导致学习京剧的学生减少,戏曲学校纷纷关闭。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老一辈的演员因年老离世,他们是传统京剧文化的守护者和传递者。
然而,就在此时,一些京剧学校和艺术团体开始开展京剧普及和传承的努力。
他们深入学校、社区,开展京剧进校园、进社区的活动,展示京剧的魅力,激发年轻人对京剧的兴趣。
同时,一些年轻演员开始了艰苦的学习,投入到京剧的训练和演出中。
这样的努力渐渐取得了成果。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京剧感兴趣,戏曲学校也重新开设。
一些优秀的年轻演员脱颖而出,推动着京剧的传承和创新。
除了京剧,中国的其他国粹艺术也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类似的困境和挑战。
然而,国家和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国粹传承的重要性,纷纷出台措施和政策支持国粹艺术的发展。
这包括设立专门的机构、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举办艺术交流和展演活动等。
国粹传承背后的故事告诉我们,国粹艺术并不仅仅是文化遗产,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承和发展国粹艺术有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同时,国粹艺术也可以带给观众无穷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愉悦。
因此,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支持国粹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只有如此,才能保护和传承这些艺术形式背后的宝贵故事,让国粹艺术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国粹讲稿[教学]
一、何为国学1、名称由来2、国学的现代意义1)一个误解2)个人经验与历史记忆二、国学之类目与门径1、经学、四部分类2、西方现代学术分类法三、国学要籍介绍1、小学、目录学、工具书2、经学3、史学4、诸子5、别集,,,,,,,,,,国粹国粹1是清末民初开始流行的一个含有价值判断色彩的概念,从词源上看,它是一个来自于日本的西语译词,最初含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国粹一词在甲午海战之后特别是1900年以后开始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并很快从政治思想领域流入到文化领域和艺术创作领域,民国时期的国粹画、2国粹剧等词目就明显的留下了这种印痕。
与国粹意义相近的词有国华、国光……等,而与国粹相对的则是一个恶词“国渣”,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一个中性词国故。
31902年7月,国内刊物《译书汇编》上刊发了一篇题为“日本国粹主义与欧化主义之消长”的佚名文章。
对明治中叶以后的日本思潮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日本有二派,一为国粹主义。
国粹主义者谓保存己国故有之精神,不肯与他国强同,如就国家而论,必言天皇万世一系;就社会而论,必言和服倭屋不可废,男女不可平权等类。
一为欧化主义,欧化云者,谓文明创自欧洲,欲己国进于文明,必先去其国界,纯然以欧洲为师。
极端之论,至谓人种之强,必与欧洲互相通种,至于制度文物等类无论矣。
,,,,,日本的国粹主义思潮出现在明治中期,与日本国内的欧化主义两相对立,,,,,,1888年,三宅雪岭、志贺重昂、井上丹了等人发起成立政教社,刊行《日本人》杂志,倡言“国粹保存”,以与欧风相抗。
日本的国粹思潮便由是发端。
4,,,,,国粹是英文Nationality的译词,据郑师渠考证,日本国粹思潮对中国的影响始于甲午战后中国留学生东渡之时。
1901年9月,梁启超在《中国史序论》中说:“中国民族固守国粹派之性质,欲强使改用耶稣纪年,1,,,,,关于国粹派的研究,请参阅丁伟志,《晚清国粹主义述论》,载《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二期。
我国的国粹是什么
我国的国粹是医学、汉字、功夫、书法、京剧、茶道等。
其中誉满中外的京剧、武术、书法、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四大国粹。
国粹,是指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
中国国粹,顾名思义是指完全发源于中国,中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独特内涵而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
四大国粹简介
1、京剧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京剧《武则天》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
2、武术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健身、护体、防敌、制胜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 3、书法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4、医学
中医药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四大国粹之一,在国际上有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热爱和欢迎。
五十年来中医药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国学通论
国学通论第一章什么是国学一、“国学”这个词最初指国立的学校;二、国学又称中学、国粹、国故、国故学、旧学、汉学;三、国学的分类1、考据之学:是事实求是地考察真相的学问;2、义理之学:是研究国学的思想理论,内涵精神之学;3、经世之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4、辞章之学:文学、艺术;四、国学的概念: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第二章儒学与经学一、经学指中国历代训解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学问,研究经籍中义理之学术称经学;二、汉人为经书作的注解称为“传”、“注”;后人再为注解作的注解一般叫做“疏”或“正义”;三、儒学的思想倾向1、人本思想;2、王道思想;3、德治思想;第三章十三经一、《易经》的内容:用自然现象的变化解释社会现象;二、《易经》的含义:简单、变、不变;三、《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和说明;四、《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五、《周易》把天下万物的运行规律归结为八卦,八卦又结合形成六十四卦;六、《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政书,是虞、夏、商、周时期“典”、“谟”、“训”、“诰”、“誓”、“命”的汇编;七、《尚书》的内容与政务有关;八、《尚书》按时代先后,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九、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1、《今文尚书》,作者为伏生,用隶书写作,共28篇;2、《古文尚书》,这本书被称为“孔壁本”,用先秦古文字书写;3、“伪尚书”,东莱张霸所献;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集了春秋中叶以前五百年间流传的诗歌;十一、《诗经》的内容有风、雅、颂三种形体,表达手法为赋、比、兴;十二、三礼指《仪礼》《周礼》《礼记》;十三、《周礼》原名《周官》,其最后一篇《冬宫》已失传,诸官以天、地、春、夏、秋、冬为类,分别归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六职管理,这本书成为后来变法的制度渊源;十四、《礼记》实质是“仪礼之记”;十五、《春秋》,鲁国的编年史,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十六、《左传》十七、《公羊传》《谷梁传》,阐发微言,《公羊传》属齐学,文风恢奇博弈;《谷梁传》是鲁学,文风纯谨细微;十八、《论语》,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礼”和“仁”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本点;十九、《孟子》将《论语》的“仁”发展成“义”,围绕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二十、《孝经》主要阐述孝道观念;二十一、《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最早的一部训诂学著作,特点:1、以标准语解释方言;2、是当代的语言解释古语;3、使用常用字解释生僻字;第四章史部概论一、史书分类1、班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中国十大国粹总结
中国十大国粹总结一、书法书法是中国独特的传统艺术,被誉为“东方美学的瑰宝”。
书法以汉字为基础,通过不同笔划和结构的组合,形成各种优美的字体和篇章。
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哲理。
从甲骨文、金文到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中国书法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和珍贵的书法作品。
二、茶艺茶艺是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茶艺注重茶叶的品质和泡茶的技巧,强调茶的色、香、味、形四个方面的完美结合。
茶艺不仅是品尝茶的艺术,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茶艺在国内外广受欢迎,成为人们交流和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
通过茶艺,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三、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被誉为“国粹”。
京剧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以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伴奏著称。
京剧的表演讲究手、眼、身、法、步五个方面的配合,以及唱腔和音韵的和谐。
京剧的剧目繁多,题材广泛,既有历史故事和传统小说,也有民间传说和社会讽刺。
京剧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四、中医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认为人体内部的气血津液必须保持平衡,一旦失衡就会导致疾病。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以及针灸、中药等多种治疗手段,来调理人体内部环境,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不仅在中国受到广泛欢迎,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剪纸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的民间工艺。
剪纸题材广泛,寓意丰富,风格独特,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
剪纸不仅具有装饰和美化的功能,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的精髓。
剪纸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围棋围棋是中国传统的智力游戏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类游戏之一。
围棋的棋盘为19×19的纵横线所构成,共有361个交叉点。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国粹文化艺术
精心整理中国最着名的十大国粹文化艺术说到十大国粹,你不要想到四大发明,虽然四大发明闻名世界,但是却算不上中国的国粹,所谓国粹当然是要能代表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东西,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书法,中国功夫.中医.京剧.丝绸.茶.“苏绣””。
除此之外,还有河南开封的汴绣、浙江杭州的杭绣。
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汴绣、杭绣,可以合称为“中国六大名绣”。
9.剪纸艺术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在我国流传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剪纸是我国的艺术瑰宝。
剪纸艺术这一中国民间艺术瑰宝,至今仍然绽放着绚丽的光芒。
中国在西汉以及东汉时代就发明了造纸术,以后就有了剪纸。
剪纸是我国最普及和最具有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艺术特色。
8.围棋围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
4000”,指“琴棋书画中国的瓷器制造技术传到世界各国,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也博得了“世界瓷国”的光荣称号。
6.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世界茶叶的祖国,这是世界公认的。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
饮茶、种茶、制茶都起源于我国。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着《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这说明,在距今7000年前的神农时代,中国就发现了茶叶,并且知道了茶叶具有神奇的药用作用。
因此,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神农是中国的茶叶鼻3700-前京剧,中国五大戏剧之首,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之一。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十大国粹相关知识点总结
十大国粹相关知识点总结一、京剧京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代表,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京师,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国粹。
它不仅在中国大陆独具特色,而且在香港、台湾以及海外华人社区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艺术化的表演手法,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二、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中国的书法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通过笔墨纸砚表现出书法家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是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
三、中国茶道中国茶道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
中国茶具有悠久的历史,历经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风格的中国茶文化。
茶道不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涵养身心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与生活的审美观念和态度。
四、中国舞蹈中国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中国舞蹈以其独具特色的编排和表演方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中国舞蹈的形式多样,包括民族舞蹈、古典舞蹈和现代舞蹈等,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和包容,是中国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五、传统音乐中国的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和戏曲音乐等多种形式,通过不同的演奏方式和表达手法,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传统音乐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六、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中国绘画主要包括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等多种形式,通过不同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绘画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中国绘画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人民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的反映,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国粹简要介绍范文
国粹简要介绍范文国粹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
国粹常常以文化内涵深厚、承载历史传统、具有独特审美风格等特点而受到推崇和传承。
下面将以中国的国粹为例进行简要介绍,对其进行1200字以上的论述。
中国国粹是指在中国文化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如京剧、中国画、中国茶艺、太极拳等。
它们不仅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重视和喜爱。
京剧是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国粹的代表之一、它起源于北京,历史悠久,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京剧融合了唐朝音乐、宋代杂剧、元杂剧、明代昆曲等多种戏曲元素,兼具唱、念、做、打、舞的表演艺术。
京剧表演不仅注重歌唱的音乐美,还重视动作的表演美和言辞的修辞美,以其精湛的演技和深厚的艺术内涵,吸引了全球众多观众。
中国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总称,也是中国国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画以墨、水、笔、纸为主要工具,注重表现意境和笔墨的运用。
中国画的特点是追求意境和气韵的表现,强调笔墨韵味和构图结构的独特美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总结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画风,不仅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
中国茶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国粹的代表之一、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中国茶的饮用品鉴源于三国时期的《茶经》,中国茶的饮用方式讲究品味茶叶的香气、滋味,注重礼仪和养生精神。
中国茶艺的特点是注重品味、注重沟通,通过品茶、煮茶等仪式,将茶艺与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运动和养生方式,也是中国国粹的体育项目。
太极拳源于古代中国的道家文化,强调内外相合、动静相济。
太极拳的动作柔和流畅,注重身心调和和内功修炼,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身体协调性、增强体质,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国粹与国故
近年来,随着我综合国力渐强,国人自信度大增,对本国传统文化之重视、热爱程度不断攀升。
被冷落多年的国故、国粹、国学等固有名词重现身影,日益受到青睐。
现就所知,将三词来龙去脉及相互关系予以梳理,并对如何复兴国学之途径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考“国故”一词,于正史中最早出处见于《晋书·哀帝纪》,乃指“国之变故”。
其有云:“显宗成皇帝顾命,以时事多艰,弘高世之风,树德博重,以隆社稷。
而国故不已,康穆早世,胤祚不融。
朕以寡德,复承先绪,感惟永慕,悲痛兼摧。
夫昭穆之义,固宜本之天属。
继体承基,古今常道。
宜上嗣显宗,以修本统。
”《晋书·隐逸传·伍朝传》有云:“xx胡济奏曰:‘臣以为当今资丧乱之余运,承百王之遗弊,进趋者乘国故以侥幸,守道者怀蕴椟以终身,故令敦褒之化亏,退让之风薄。
案朝游心物外,不屑时务,守静衡门,志道日新,年过耳顺而所尚无亏,诚江南之奇才,丘园之逸老也。
不加饰进,何以劝善。
且白衣为郡,前汉有旧,宜听光显,以奖风尚。
’”《宋书·文帝纪》有云:“上(文帝)答曰:‘皇运艰弊,数钟屯夷,仰惟崇基,感寻国故,永慕厥躬,悲慨交集。
赖七百祚永,股肱忠贤,故能休否以泰,天人式序。
猥以不德,谬降大命,顾己兢悸,何以克堪。
辄当暂归朝庭,展哀陵寝,并与贤彦申写所怀。
望体其心,勿为辞费’。
”以上数例,皆取“国之变故”之意。
时至清末,西学东渐,史家开始用“国故”一词以指“国之掌故”。
《清史稿·代善传附昭槤传》有云:“昭梿好学,自号汲修主人,尤习国故。
”即为此意。
《清史稿·魏源传》有云:“(魏)源兀傲有大略,熟于朝章国故。
论古今成败利病,学术流别,驰骋往复,四座皆屈。
”学术大师章太炎先生曾撰《国故论衡》,此处之“国故”者,专指中国本土学术。
因太炎当时身在异国日本,会新学如潮之时,此国故已由掌故而升华扩展为学术之含义。
而论衡者,评衡古今学术,使各就其位,分而言之,盖取自东汉王充著作之名以赋新义。
国故名词解释
国故名词解释“国故”一词在辞海中的释义为,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
现一般认为其起源于胡适的整理国故思潮,1923 年胡适创办《读书杂志》和《国学季刊》,提出“少说点空话,多读点好书”的口号,提倡以所谓科学方法从事“国故学”,并拟定一近 200 部的“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称青年排队游行,高喊打倒英日强盗,算不得救国事业。
要安心独坐图书馆,踱进研究室,整理国故。
此主张遭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文化界人士的反对。
世殊事异,和平年代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评判其观点,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对于“保存国粹”的主张,胡适作出激烈批评:“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现在许多国粹党,有几个不是这样糊涂懵懂的?这种人如何配谈国粹?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几年后他写道:“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国故’这个名词,最为妥当;因为他是一个中立的名词,不含褒贬的意义。
‘国故’包含‘国粹’;但他又包含‘国渣’。
我们若不了解‘国渣’,如何懂得‘国粹’?”这些可说是他提倡“整理国故”的本意,也可说是“整理国故”的纲领。
亦即要通过“整理国故”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糟粕,去芜存菁,再造新的文明。
这一思路有存有去,有舍有取,重视传统,却意在创新,相当平稳。
同时,采取评判的态度来研究中国的旧时代文学作品,弘扬国粹的同时也对“国渣”加以批判,也正是笔者开创此公众号的缘由。
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胡适还提出了整理国故的具体方法:一是“用历史的眼光来扩大国学研究的范围”,突破传统朴学仅把义理之辨的儒学经典作为研究对像的狭窄范围,将一直被视为不入流的古代各类稗官野史、街谈巷议、“三教九流”与这些经典一样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这就使研究对象极大地丰富,并且必然填补许多研究的空白。
国学之统宗与国渣——论章太炎晚年的国学观念
或理 学所体现 的传 统文 化思 想是 国学 的菁华 ;他们 主张通
经致用 ,但却未提 出较 为具 体 的政 治伦 理规 范 ,因 为他们 毕竟 是学者。章太 炎 曾长期从 事 国学 的普及工 作 ,以信 古 的态 度和 旧的方法 进行 国学研 究 ,在 晚年其 国学 观念 发生
道 ,大抵在是矣 。 ” 它们集 中 了儒 家经 典 的要 义 ,简 明易
学 ,具有 切实的道德实践的指导意义 、文学等 整个 的传 统 文化 ,从爱 国 的立 场保 存 国粹 , 汉 民族便可复兴 。他 的国学普 及工作 的意 义 即在于通 过系 统学习 国学 基础 知识 ,以承传 中国文化 ,弘扬 国粹 。然而 章太炎深习儒 家经学 ,所 受儒 家经世 致用 的观念 牢 固,不 可避免 地 在 治 学 与人 生 道路 上 徘徊 于求 是 与致 用 之 间。 1 9 2 0年他将 治 学分 为 “ 求是 ” 与 “ 致 用 ” 两 种途 径 ,以 为 :“ 求 是之学 高深而不切实用 ,致用之学 浅显而易求 ,被 愈精微则愈 无用 矣 ,致 用之 学则在 与社会 相适合 ,无所用 其高也 。 ” 【 3 这 时 ,他对 求是 与致 用 二者 未作 优 劣的 判断 , 但 反映出已感到求是 之学无 实用 的价值 ,在学术 思想上 处 于矛盾 的状 态。顾颉 刚曾于 1 9 1 3年在北平听过章 太炎讲 国 学 ,到 1 9 2 6年 即发 现 章 太炎 的学 术 思 想 正 在 发生 转 变 : “ 他薄致用而重求是 ,这个主义我始终信守 ,但他 自己却胜
就是 ‘ 国故学 ’ ;省称 为 ‘ 国学 ’ 。 ‘ 国故 ’这个 名词 ,最
I 一)
中国十大国粹综合简介
中国十大国粹综合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国粹便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国的国粹包括文化、艺术、文学、传统手工艺等诸多方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气质。
下面将为大家简要介绍中国的十大国粹。
第一、中医药: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早在几千年前就已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独具特色,被誉为世界医学宝库。
第二、书法: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中国人情感和思想的载体,传承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三、茶文化: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誉为国粹之一。
中国的茶文化丰富多彩,既有茶道、茶艺表演,也有茶文学、茶艺术等。
第四、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代表,有“华夏之音”之称。
京剧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以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赢得了世界的喜爱。
第五、中国画:中国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技巧。
中国画以“写意”、“工笔”为主要风格,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物的独特理解。
第六、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团圆。
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走亲访友、贴春联、放鞭炮等。
第七、功夫:中国功夫是中国人的骄傲,代表中国武术之一。
功夫不仅是一种身体技能,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融入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精髓。
第八、汉服: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汉服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展现了中国人对传统的珍视和传承。
第九、茶道:茶道是中国传统茶艺的代表,强调茶的烹饪、饮用和品尝的过程。
茶道是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活的品味。
第十、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用龙、狮形象表达人们对祥瑞之意。
舞龙舞狮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
中国的国粹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中国十大国粹综合简介
中国十大国粹综合简介中国的十大国粹综合简介如下:1.书法: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也是唯一将古老文字作为艺术的国家,书法在保护和传承文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刺绣:这是中国的传统民间手艺,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四大名绣为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它们利用丝绸和丝线在布匹上绣出各种装饰图案,可以做成成衣、装饰、小饰品、手绢等。
3.剪纸:这是中国非常普及的民间手工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至今已流传了1500多年。
新春佳节到来时,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图案的窗花,烘托节日气氛。
4.围棋:这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围棋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具有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磨炼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的特点。
5.瓷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著名的中国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和创造,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瓷器历经千年,至今仍然被视为珍贵的艺术品。
6.茶道:中国的茶叶世界闻名,喝茶不仅是品味天然、健康的饮品,还象征着文化底蕴和修身养性的方式。
茶道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7.汉服与丝绸: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绸的国家,丝绸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8.京剧:作为中国五大戏剧之首,京剧被视为中国国粹之一。
它的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表演手法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9.中医: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医的理论基础和源泉是“黄帝内经”,中药源于神农时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10.武术:中国武术起源于商周时期,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累和丰富的一项文化遗产。
武术不仅具有自卫防身的功能,还强调“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
这些国粹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象征和重要组成部分。
国粹是什么,中国的国粹都有哪些
国粹是什么,中国的国粹都有哪些你知道国粹是指什么吗,我们的国粹又有哪些呢。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中国的国粹都有哪些,谢谢阅读。
中国的国粹都有哪些国粹,是指完全发源于中国、起源于中国、并属于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
中国共有20大国粹,这20大国粹是:1、《易经》《易经》是我国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经》最早是由伏羲创制(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伏羲所创的八卦称之为“伏羲八卦”或“先天八卦”,以后,又有神农作《连山易》,轩辕黄帝作《归藏易》,殷商末年出现了《周易》。
由此可见,《易经》这部哲学经典是由我们中华民族的三位伟大始祖伏羲、神农、轩辕黄帝共同开创完成的。
《易经》至今已有5000年——10000年的历史。
到春秋时期,孔子为易经作《易传》。
《易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对中国古代的哲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易经》也是中国哲学的源头。
2、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是中国古代春秋末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或聃(因而人称老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人。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著有《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共81章。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老子的《道德经》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老子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的《道德经》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非常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也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国粹文化艺术
中国最着名的十大国粹文化艺术说到十大国粹,你不要想到四大发明,虽然四大发明闻名世界,但是却算不上中国的国粹,所谓国粹当然是要能代表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东西,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书法,中国功夫.中医.京剧.丝绸.茶.陶瓷技术.围棋.剪纸艺术.刺绣技艺等,国粹,指的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
中国国粹,完整发源于中国,并属于我国固有文化中的,并对世界产生一定影响的精华、精髓。
今天为大家盘点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0大国粹。
10.刺绣技艺刺绣:刺绣是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
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史。
刺绣织物主要是丝绸和丝线。
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在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常常将产于江苏省的“苏绣”、湖南省的“湘绣”,广东省的“粤绣”、四川省的“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中国的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便已达到很高水平,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
中国最为突出的刺绣是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四川的蜀绣。
除此之外,还有河南开封的汴绣、浙江杭州的杭绣。
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汴绣、杭绣,可以合称为“中国六大名绣”。
9.剪纸艺术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在我国流传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剪纸是我国的艺术瑰宝。
剪纸艺术这一中国民间艺术瑰宝,至今仍然绽放着绚丽的光芒。
中国在西汉以及东汉时代就发明了造纸术,以后就有了剪纸。
剪纸是我国最普及和最具有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艺术特色。
8.围棋围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
围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围棋是中国“五帝”之一的尧帝发明的,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围棋最早被称为“弈”或“棋”。
后来,有人根据下棋时黑白双方总是互相攻击,互相包围的特点,称“下棋”是“围棋”。
国粹的意思
国粹的意思国粹国粹是中国固有文化中特有的现象。
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找不到的。
“国粹”一词来源于国学大师章太炎。
1912年,为了表示反对袁世凯窃国的行为,章太炎发表《正仇满洲衣冠》一文,提出了“存汉灭满”的口号。
他将汉代与清代相比较,指出“汉人之心理,历数千载之演进,其最末之形态,必将复返于赤县神州。
此理至是,万难沮遏”。
他说:“夫汉族者,我中国之所以为汉族也。
今夫欧罗巴人,曾何足以自为汉人也。
”这就是说,我们汉族从前是在赤县神州的地面上产生的,以后将重新“复返”于神州大地,并说“欲返之而不可得”。
因为汉人的种族意识已根深蒂固地溶化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中,所以这种说法被看作是振聋发聩之论。
他认为:只有“复返”到汉代的形态,才是真正的汉人。
所以,这个“汉族”观念,实际上包含着一个如何使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重要问题。
所谓“国粹”,通常指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它是在世界文化潮流激荡中民族文化的精华。
“国粹”的称谓也由此而来。
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国粹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典型意义和独特风格的文化遗产;广义的国粹是指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任何形式,我们都可以冠以“国粹”的称谓。
“国粹”,往往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同义语。
例如,著名学者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对中国古代器乐、诗歌、绘画、戏曲和医学分别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认为只有“国粹”才是最值得保存的。
他还举了文学、历史、医学等方面的多种实例。
1.国粹与传统医学和艺术2.国粹与经济学3.国粹与教育事业4.国粹与历史文物5.国粹与社会生活,这些形式对中国文化艺术影响极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们是构成中国文化艺术特色的基本内容。
“国粹”的意义实际上包含两层:一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成就,二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精华部分,或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精髓的内容。
国宝国粹
爱·交流·成长 济南奥数网
[我们是e 度,我们是e 度济南站,让我们的爱在交流中成长]
济南e 度社区: 济南奥数网: 2013年济南小升初时政百科——我国的国宝和国粹
1..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 长城 天坛 故宫 颐和园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陕西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甘肃 敦煌莫高窟
西藏 布达拉宫
山东 曲阜孔庙 孔林 孔府
江苏 苏州古典园林
湖北 武当山古建筑群
四川 峨眉山—乐山大佛 青城山—都江堰
重庆 大足石刻
山西 平遥古城
云南 丽江古城
江西 庐山
河北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庙宇
2.万里长城,东起辽宁省的鸭绿江,西到甘肃省的嘉峪关,全长约六千多千米,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防御工程。
3.京剧是我们的“国粹”,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4.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5.两千多年前,神医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望、闻、问、切”诊断疾病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6近年来,随着我综合国力渐强,国人自信度大增,对本国传统文化之重视、热爱程度不断攀升。
被冷落多年的国故、国粹、国学等固有名词重现身影,日益受到青睐。
现就所知,将三词来龙去脉及相互关系予以梳理,并对如何复兴国学之途径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考“国故”一词,于正史中最早出处见于《晋书·哀帝纪》,乃指“国之变故”。
其有云:“显宗成皇帝顾命,以时事多艰,弘高世之风,树德博重,以隆社稷。
而国故不已,康穆早世,胤祚不融。
朕以寡德,复承先绪,感惟永慕,悲痛兼摧。
夫昭穆之义,固宜本之天属。
继体承基,古今常道。
宜上嗣显宗,以修本统。
”《晋书·隐逸传·伍朝传》有云:“xx胡济奏曰:‘臣以为当今资丧乱之余运,承百王之遗弊,进趋者乘国故以侥幸,守道者怀蕴椟以终身,故令敦褒之化亏,退让之风薄。
案朝游心物外,不屑时务,守静衡门,志道日新,年过耳顺而所尚无亏,诚江南之奇才,丘园之逸老也。
不加饰进,何以劝善。
且白衣为郡,前汉有旧,宜听光显,以奖风尚。
'”《宋书·文帝纪》有云:“上(文帝)答曰:‘皇运艰弊,数钟屯夷,仰惟崇基,感寻国故,永慕厥躬,悲慨交集。
赖七百祚永,股肱忠贤,故能休否以泰,天人式序。
猥以不德,谬降大命,顾己兢悸,何以克堪。
辄当暂归朝庭,展哀陵寝,并与贤彦申写所怀。
望体其心,勿为辞费'。
”以上数例,皆取“国之变故”之意。
时至清末,西学东渐,史家开始用“国故”一词以指“国之掌故”。
《清史稿·代善传附昭槤传》有云:“昭梿好学,自号汲修主人,尤习国故。
”即为此意。
《清史稿·魏源传》有云:2 / 6“(魏)源兀傲有大略,熟于朝章国故。
论古今成败利病,学术流别,驰骋往复,四座皆屈。
”学术大师章太炎先生曾撰《国故论衡》,此处之“国故”者,专指中国本土学术。
因太炎当时身在异国日本,会新学如潮之时,此国故已由掌故而升华扩展为学术之含义。
而论衡者,评衡古今学术,使各就其位,分而言之,盖取自东汉王充著作之名以赋新义。
太炎治学以小学为本,故上卷为小学十篇。
《略说》谓“异域之文谓声,中国之文象形,此徒明其大较,非复刻定之论”。
太炎运用西学之方法论与我中华固有学术相结合,每一立论,多以小学为其正名,而后条分缕析直陈而下,此中西学术结合之典范。
此后,“国故”一词始大著。
考“国粹”一词,乃“国之精粹”之简称,最早见于《清史稿·张仁黼传》。
其有云:(光绪)三十三年,补大理院正卿,奏请敕部院大臣会订法律,略言:“法律主要在乎组织立法机关,而所以成之者有三,曰:定法律宗旨,辨法律性质,编法律成典。
中国数千年来,礼陶乐淑,人人皆知尊君亲上。
此乃国粹所在,必宜保存,用各国之法以补其不足。
尤须造就法律人才。
治法治人,相因为用,然后可收实效。
”《清史稿·选举志四·制科条》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御史俾寿请特开制科,政务处大臣议以“孝廉方正、直言极谏两科,皆无实际,惟博学鸿词科,康熙、乾隆间两次举行,得人称盛。
际兹文学渐微,保存国粹,实为今日急务。
应下学部筹议”。
以“国粹”形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殆无疑义。
考“国学”一词,最早乃指国家所设学校。
据《周礼》,“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西周时,设于王城及诸侯设于国都之学校,皆称“国学”。
至汉武帝时,从董仲舒之议,立太学,为国家最高学府,故又可以“国学”称之。
西晋武帝设“国子学”,与太学并立,以教王公大臣之子,简称“国学”;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
北齐改名国子寺。
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
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唐宋亦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
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分别设监领学。
明清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遂废。
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与太学,名称虽异,历代制度亦有变化,但俱为国家最高3 / 6学府,皆曾简称“国学”。
清末民初,学术前辈有不少人留学日本,而日人将专门以中国传统学术为研究对象之学科称为“支那学”,而我华夏学子将其引进时,取其意而移译改称为“中国学”,简称“国学”。
章太炎先生曾撰《国学讲习会序》,中有“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持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
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夫一国之所以存立者,必其国有独特之治法,施之于其国为最宜,有独特之文辞,为其国秀美之士所爱赏。
立国之要素既如此,故凡有志于其一国者,不可不通其治法,不可不习其文辞”之语,其意旨不难理解,“国学”本质特征即“一国固有之学”,且是“一国自立之本”。
而当今多数学者则更强调国学于思想方面的内容,认为“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对应外来之学术,又可称“汉学”;对应新传入之学术,又可称“旧学”。
关于“国故”、“国粹”与“国学”之关系,“国故”一词包含着中国固有的历史与文化之全体,所指范围最为宽泛;而其中之精华者称“国粹,所以“国粹”所指范围小于国故,乃国故之一部分;以国故为研究对象之学问,称“国故学”,简称“国学”。
“国学”可大致理解为“国故学”之简称,“国故”与“国学”有相通之处。
但仔细探讨,二者又有区别。
前者主要表述客观存在之旧物,而后者则已升华为主观能动之学术追求。
二、目前,被冷落已久的国学之兴起已初露端倪,有人热衷,有人反对,有人困惑,有人麻木,但这是历史的必然。
国故之整理,国粹之弘扬,国学之复兴,必不是旧有模式之还魂与复述,而是对传统文化之振兴与升华。
而优秀文化的回归,则是国运昌盛之征候。
尽管“复兴国学”之理念已深入人心,如何复兴国学,以及复兴国学之意义,则绝难一言蔽之。
有一种观点认为振兴国学即振兴儒学。
面对西方文化理念日益大行其道的事实,国内振兴儒学的呼声日高,甚至有呼吁将儒教定为国教者。
而仔细想来,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信仰的危机。
信仰是所有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人们必不可少的精神寄托。
社会流动的提速,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生存竞争日趋激烈,各种压力难以化解,使得当代人的精神更加躁动不安,经常游离于崩溃的边缘。
而信仰无疑是一种绝佳的镇静剂。
宗教可以提供信仰,但信仰不一定必然来自宗教。
国人宗教情感一向阙如,轻来生而重今世,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特点。
而恢复和提升曾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的地位,无4 / 6疑是医治当前信仰缺失综合症的良方。
历史上儒学虽有“儒教”之说,但平心而论,此教属教化之教,与宗教仍有距离。
在儒学体系中获得终极关怀,绝非易事。
然而静心感悟,儒学对人生也确有一种类似宗教的情怀,即对人终极关怀愿望的满足以及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诠释。
从儒家经典《大学》所云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关系言之,儒学应具有三个层次。
“修身、齐家”属于家庭伦理,即私德层次;“治国”属于社会伦理,即公德层次;最后是平天下,意即使天下众生万物和平相处,则属于终极伦理,即达德。
这个层次已超越个体存在、社会存在,而达到了精神漫游的境界,甚至带有些许彼岸性的色彩。
当然,只有对儒学具有高深修养和感悟的人们才得以获得这种准终极关怀。
所以,仅仅读几句经书,背几首诗词,断不能获得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
信仰要以坚信为前提,对信仰对象断不可轻易置疑,不然任何信仰体系皆有可能在审慎的推敲中土崩瓦解。
且要想使某种学说占据国人的心灵,就必须让其在总量和比重等方面显现出明显优势。
而现行教育体系的内容和方式,传统文化内容所占比重明显偏小,且我们于不自觉中早已习惯于对传统的批判,对其评价取舍过于轻率。
人文科学从来就是以混沌、模糊为特征,绝不可用自然科学领域通常采用的方法精确计量。
经过文明史上数千年积淀的文化典籍,被简单地进行价值判断甚至被轻易否定,无疑是我们古老民族的悲哀。
世代传承下来的文化典籍,是国人精神世界的归宿,是涵养国人心灵的源泉。
而所谓“模糊”与“不确定”的特性,是具有博大精神魅力的具体体现,正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目前国学萎缩、人文教育缺失的状况,已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重视,诚“物极必反”之铁律。
但在实用主义和工具理性的驱遣之下,仍成积重难返之势。
造成上述后果的原因除直接受制于利益驱动的因素外,“一国固有之学”的体系发生崩溃和断裂,使我们失去精神依托,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又恰逢社会转型,经济腾飞,千头万绪,零碎纷乱,于急功近利、招架应对之中,难免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而重中之重无疑是要修复业已断裂的国学体系,必可收纲举而目张之效。
回顾往事,早在20世纪30年代,先知先觉者便有“接续国学”之呼吁。
当时尚有一批国学大师硕果仅存,但当时国难当头,救亡图存实属第一要务,且不具备复兴传统所必须具备的较为宽松的国际国内环境。
当今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过程,我国已摆脱困境,国势不断提升,经济日渐繁荣,可谓东隅已逝,桑榆未晚。
笔者认为,其中最为重要者,必须下大气力开发利用先秦时期之古典经籍,因其所蕴涵之中华文化精华取之不尽,是“国学”之依托,国5 / 6魂之所系。
而秦汉以后形成的文化遗产,几乎皆为对先秦文化的解读、稀释与阐发而已。
一纲举而众目张,此乃实现国学复兴之关键。
国学·国故·国粹“国学”对当代一些青年显然已经很陌生了,但它在过去是门显学,有过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源远流长。
旧时的读书人,若要做点学问,都离不开它,这是治学之根本。
“十三经”是学子们都要熟读记背的。
从十三经到小学训诂以至蒙学,从广义来说都是属于国学的范畴。
“国学”一词考其源,最早乃指国家设立的学校。
西周设于王城及诸侯设于国都的学校称“国学”。
据《礼记》、《周礼》等记载,西周国学分大学与小学,礼、乐、射、御为“大学”,书、数为“小学”,两者合称“六艺”。
国学在汉代称“太学”,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明清时期称“国子监”,相当于晚清的京师大学堂和后来的北京大学。
“国学”的现代义指“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那是因为有了日本“支那学”一词之后产生的新词。
在晚清一些东渡日本的留学生把日本人研究中国文化的学问移译为“支那学”。
后来凡外国人研究中国学问的称“汉学”或“中国学”。
汉学也称“朴学”和“旧学”。
“朴学”指汉儒考据训诂之学。
它对训诂考据、整理古籍、辨别真伪有不少贡献,但后来形成了一种为考据而考据的脱离实际的学风遂不为所取。
“旧学”指义理、考据、词章等学,是对明后从外国输入的资本主义文化,即“新学”的相对之词。
据胡适称,“国学”是“国故学”的简称,所以“国学”又称“国故”。
据他说,所谓“国故”是包含着过去中国的一切历史与文化,也即包含着“国粹”,也包含着“国渣”,研究这些历史与文化的学问,就叫“国故学”。
胡适后来对青年学生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