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生态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生态安全

刘宗超贾卫列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以生态公正为目标、以生态安全为基础、以新能源革命为基石的全球性生态现代化运动。生态安全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安全需求,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优先任务,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当今国际社会,由生态问题引发的国际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方面冲突与摩擦的比例日益增大,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一大隐患。因此,生态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已不单纯是经济问题或科技问题,生态安全应当提到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同一层次上,构成国家安全的又一种外延。

一、什么是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指与国家安全相关的人类生态系统的安全,是指人类及其生态环境的要素和系统功能始终能维持在能够永久维系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安全状态,是通过人类社会对于生态环境的有效管理,确保一个地区、国家或全球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即由水、土、大气、森林、草原、海洋、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的支持功能,使其不至于减缓或中断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的进程。

“生态安全”分为“要素安全”和“功能安全”两类。“要素安全”是指宇宙辐射、阳光、土壤、水、空气、植被等参数中任何一个或多个参数的变动导致的安全问题。“功能安全”是指局域或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的功能性指标,如人类及动植物生长适宜度、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状态等有序及紊乱程度等参数的变动导致的安全问题。

生态安全是一个人类生态系统不断从要素安全问题向功能安全问题的演化过程,发生原因上既有地球表层演化的自然因素,也有人类经济活动导致的非自然因素,20世纪末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首次超过自然界演化的影响。生态安全的要素不安全往往具有局域性,生态安全的功能不安全往往具有整体性,甚至具有全球性。一个国家既不能独善其身,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安全问题。要确保自身的生态安全往往要着眼于一个地区、区域、国家乃至全球。因此,基于生态安全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是全球化的,只有树立全球生态文明观,生态安全的全球化才有可能实现。这种生态全球化趋势逼迫人类从现有的国家政治转向全球政治。

不同层次的生态安全问题,需要不同层次的解决框架,低层次、小范围制度建设只能解决局部问题,全球性生态安全问题的彻底解决只有期待于全球性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全球性生态安全问题的出现,成为整个人类向生态文明进化的转折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全球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提供了足够容量和速度的“超级大脑”,从互联网到互感网的信息范型转变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了全新的管理手段,能够完成全人类的沟通,能够形成共同的生态价值观,能够高效熟练地掌握符合全球运行规律的协调管理配置全球资源的“超级工具”。

二、当前的主要生态安全问题

1.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包括全球变暖和全球变冷。全球变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使全球气候变暖。主张全球

变暖的科学家指出,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气温是过去1 300年中最为暖和的50年;过去100年间,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74℃;最近50年间气温上升的趋势是过去100年间的两倍左右;全球范围冰川大幅度消融;世界各地暴雨、洪水、干旱、台风、酷热等气象异常事件频发;20世纪中,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7厘米。这种趋势如不扭转,意味着到21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4℃,海平面将上升60厘米。全球性的气候变暖,不仅会造成自然环境和生物区系的变化,并对生态系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类健康和福利都将产生重大的有害影响。但也有科学家对全球变暖提出疑问,最新研究表明,2013年北极夏季造成冰封海面的面积比2012年同期增加近161万平方千米,增加了60%。一些科学家认为,世界正向一个变冷的时期发展,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变暖已经停止,全球气候变暖的预报具有危险的误导性。2012年初北半球开始出现酷寒,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臭氧层耗损与破坏

1985年,英国科学家在南极哈雷湾观测站发现,在过去10~15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就会减少约30%,有近95%的臭氧被破坏,高空的臭氧层已极其稀薄。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国家曾联合观测发现,2000年来,北极上空臭氧层也减少了20%。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正在以每10年2.7%的速度减少。臭氧层遭到破坏,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巨大的危害: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强紫外线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3.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生物多样性是环境好坏的指示灯,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环境越稳定,受破坏的机会越少。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人口数量膨胀和经济快速发展,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联合国有关报告显示,1970—2000年,物种的平均数量丰富性持续降低了约40%,内陆水域物种降低了约50%,而海洋和陆地物种均降低了约30%。在今后二三十年内,地球上将有1/4的生物物种陷入绝境;到2050年,约有半数动植物将从地球上消失。每天有50~150种、每小时有2~6种生物灭绝。

4.酸雨蔓延

酸雨具有很大的破坏力,会使土壤酸性增强,导致大量农作物与牧草枯死;破坏森林生态系统,使林木生长缓慢,森林大面积死亡;使河水、湖水酸化,微生物和以微生物为食的鱼虾大量死亡,成为“死河”、“死湖”;酸雨还会渗入地下,致使地下水长时期不能利用;会对桥梁楼屋、船舶车辆等造成严重侵蚀;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酸雨使欧洲30%的林区因酸雨的影响而退化,造成美国75%的湖泊和大约一半的河流酸化,加拿大43%的土地和1.4万个湖泊呈酸性,导致中国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3%左右。

5.城市热岛效应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以上。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据统计,世界上在1 000多个不同规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