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念,他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各国人民在面临共同挑战、共同利益受到影响时,应该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形成一个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的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渊源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来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阶级斗争并不是唯一的社会矛盾,也意识到了人类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
马克思主义关注阶级斗争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忽略了人类命运的共同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推动的,而人类的实践活动受制于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革命来改变社会现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理念是建立在人类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的,因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是消除阶级矛盾,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马克思主义逐渐意识到人类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国际社会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人民的利益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也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
这些问题超越了国界,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更深层次理解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类社会实践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方法,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从更广的视角看待人类社会发展和国际关系,强调了人类共同利益和命运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进步性,对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实现人类共同繁荣具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的理想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框架,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既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也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进步方向的主张。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为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而奋斗,它呼唤着全人类的团结和共同进步。
在今天的世界,面对着各种全球性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意义更加重要。
一、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人类社会所有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体现了人类命运的共同性和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践,克服社会的剥削和压迫,人类才能真正实现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同时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只有在一个公平、正义、平等的社会里,人们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摆脱剥削和压迫,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未来。
三、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意义与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国内的社会变革理论,它具有强烈的国际意义。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增强。
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马克思主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和共同努力,各国才能共同应对挑战。
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与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为本国的命运共同体奋斗,也要为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通过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与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具有持久的时代价值。
在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日益复杂和深刻的挑战,如贫困、不平等、战争等。
马克思主义为探索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启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与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思考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下面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考。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与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全球化背景下,全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理念。
它强调人类共同性,并主张各国和民族应该超越利己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共同构建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世界。
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等,促进人类命运的共同进步。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1. 辩证唯物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动态的、矛盾的统一体,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辩证唯物主义提醒我们要正视和解决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通过矛盾的斗争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2. 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产生和变迁的。
它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过程,各个社会形态都有其历史使命和特定的发展阶段。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通过历史经验和教训来指导我们解决当今存在的社会问题,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
3. 公有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
这种公有制的实现有助于消除私有制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和剥削,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公有制有助于解决贫富差距、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
4.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即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马列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全球视野
马列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全球视野马克思主义是马列主义的理论基础,它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为基础、工人阶级为先导,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共产主义社会。
随着世界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马克思主义的全球视野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围绕“马列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全球视野。
一、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和联动性,尤其是对于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关系和相互依存进行了深入剖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是共同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彼此之间密不可分。
通过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与共荣。
二、全球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思考1. 全球化与无产阶级的崛起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日益深化。
这使得无产阶级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加强,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争取利益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指导。
全球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思考,致力于推动无产阶级国际团结,共同对抗资本主义的剥削与压迫。
2. 资本主义与社会不平等的全球化全球化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现象。
马克思主义通过识别和分析这种不平等现象的产生机制,提出通过社会主义改革和国际合作来实现经济的公正与均衡。
3. 文化差异与全球化全球化带来了各种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也引发了文化认同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差异是人类社会的正常现象,但反对将文化差异作为划分人类的界限和剥夺人权的借口。
以全球视野来看待文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强调尊重和平等,要求社会主义国家与全球社会各个成员之间实现文化的平等交流。
4. 环境保护与全球视野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理念,对环境问题关注甚深。
全球视野下,马克思主义更关注全球范围内环境资源的公平利用和保护。
通过推动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试图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马克思主义与共享人类命运的实践1. 社会主义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倡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的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全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意识和全球视野,提出了建设一个和谐世界的愿景。
这一思想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强调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性,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性,认为所有社会成员应当共同负责和分享社会生活中的一切。
在马克思主义中,人类被理解为一个整体,每个人都具有动态的社会属性。
人类的利益是相互关联的,无法脱离其他人的利益而单独存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的,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方的行为都会对其他方产生影响,因此必须考虑到其他方的利益。
这些基本的观点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概念: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
共同利益意味着所有人都应当为了人类整体的利益而共同努力,不应该只关心自己狭隘的利益。
这不仅包括物质利益,还包括文化、精神、环境等方面的利益。
相互依存则指出了人类社会中的相互关联性和相互影响性,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承担起责任,共同创造和维护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这些概念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贡献还表现在其对全球视野和国际关系的探讨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变革和发展是相互联系的,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
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作,共同解决全球性的问题。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类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的全球视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不仅在于其对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的强调,还在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进程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哪个国家可以脱离其他国家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旨在解决人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推动社会变革。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出发,复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探讨其对当代世界的意义和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强调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斗争的必要性。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全球各国和各类社会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共同面对全球性问题并共同努力解决。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要求我们超越国家界限,强调全球合作和共同发展。
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安全、环境和发展等问题都呈现出高度关联性和相互依赖性。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延续了马克思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精神,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现代转化,强调了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和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面对全球性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追求共同发展和繁荣。
其次,它强调了各国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各国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承担应有的责任。
然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思维和政治利益的碰撞,以及不同国家间的经济差距和文化差异等。
五、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为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体系,特别是在对世界历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方面。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社会主义的实现等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未来命运的看法。
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他强调了历史的辩证法和历史的必然性。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一种客观的、规律的过程,其发展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强调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阶级斗争是生产关系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指出,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而且每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都是由支配阶级的利益所决定的。
他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的主要动力,不可避免地要导致社会的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私有制的矛盾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它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拥有和劳动力的商品化,从而导致了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对立。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剥削和压迫,它使得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和剩余价值,而工人只能卖力量为生活而劳动。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公平的、不稳定的,它必然导致了阶级斗争和社会的动荡。
马克思主义也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和未来命运的构想。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解决资本主义矛盾和实现人类共同体的根本途径。
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由劳动者自己经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而建立起来的,它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基础,实行社会主义的分配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马克思认为,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造和建设,人类可以解放生产力、消除剥削、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历史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人类共同的利益为基础的理念,强调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的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和共享繁荣。
这一理念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构建,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共产主义理想的核心是人类共同的利益,即没有剥削的社会关系和无阶级的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整体利益和历史发展的理论相联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一种有规律的过程,从原始共产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人类整体利益逐渐凸显,人类命运日益紧密相连。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观念有关。
马克思主义主张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共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国际主义的核心是全人类的利益和命运的联系,无论国籍、种族、阶级等差异,人类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平等、自由、民主和人权等价值观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础。
只有人类共同尊重和坚守这些普世价值观,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与马克思主义对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批判的立场相关。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使得资本和资源的集中归并,导致贫富差距和不平等现象进一步加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强调全球经济发展的共同性和互利性,要求全球各国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可以从共产主义理想、人类整体利益、国际主义观念、普世价值观和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批判立场等方面来理解。
这一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价值体现。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其中包括关于世界历史进程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世界历史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进程,由生产力的发展驱动,历经剧烈的社会变革,以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始终贯穿其中。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驱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包括技术和工具的进步,还包括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例如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方式的变化等。
这些变化带来了经济上的成功和繁荣,但也引起了社会冲突和矛盾。
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以革命性的变革为标志,以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为目标。
在马克思的看法中,人类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
社会是由各种相互联系的人群组成的。
社会成员的利益是相互关联的。
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因此,人们的行为和选择是对社会环境和制度的反映,而不只是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很重要。
该概念指的是全球化和国际联系的共同体,其中每个成员都受到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影响。
马克思的理论强调了经济和社会的相互依存性,认为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都是由全球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所驱动的。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愿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尽可能减少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依赖,并在国际社会中积极寻求合作和支持。
总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都表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全球联系和相互依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在团结和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长期的社会进步和全球共同繁荣。
马克思主义情怀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马克思主义情怀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马克思主义一直以来都强调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意识,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追求人类共同的利益和幸福。
在当今世界面临日益复杂的全球性问题时,更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人类共同体的内涵、构建的必要性,以及实现的路径。
一、人类共同体的内涵人类共同体是指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命运紧密相连的现实和理念。
它强调人类命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呼吁各国和民族共同追求和谐、和平、繁荣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共同体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共同的人类价值观。
人类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共同的人类价值观作为指引。
这种价值观应该摒弃利己主义、唯利是图,弘扬合作、共享和公平的精神。
2. 共同的人类利益。
人类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关注所有人的共同利益,包括社会公平、经济繁荣、环境可持续等方面。
只有通过共同发展,才能实现人类全体的幸福。
3. 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人类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每个人都承担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这包括保护环境、维护和平、促进文明交流等。
每个人都应该为人类共同体做出贡献。
二、构建人类共同体的必要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和问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贫富差距等。
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全球性要求我们寻找共同的解决方案。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构建人类共同体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全球挑战需要全球合作。
许多问题已经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需要各国共同合作来解决。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全球性问题。
2. 促进人类社会的长期稳定。
人类共同体的构建是为了实现全球长期稳定和和平。
只有通过共同追求和平与发展,才能避免战争和冲突带来的破坏和灾难。
3. 实现人类全体的福祉。
构建人类共同体旨在推动全球贫富差距的缩小,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福利和幸福。
三、构建人类共同体的路径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和革命的力量,提供了一条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1. 引言1.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强调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演变,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阶级斗争的激化,最终将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而世界历史的发展也会不断向着更加平等和公正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的理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在于,人类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
只有当每个个体都能够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时,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共同体。
而马克思的理论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对历史的敏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更好地面对当代世界的挑战和机遇。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密切相关的。
他的理论不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积极参与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与公正的世界。
2. 正文2.1 马克思关于历史发展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他主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阶段进行的。
马克思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
他认为,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化引发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
马克思还强调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是存在着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他们之间的阶级斗争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
马克思的历史观强调了历史的连续性和不可逆转性。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过程,每个阶段都包含着它自身的矛盾和解决方案。
历史的发展是朝着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向前进的,这是人类社会最终的归宿和追求。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彻底解放,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强调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是他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人类历史可以被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
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结构会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在历史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无数的古代帝国、现代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和倒塌了。
然而,最后才有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这标志着人类社会取得了一个高度的发展水平。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全人类在面对共同问题时,共同承担责任,共同解决问题。
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为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当我们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当我们把所有国家和民族看作一个命运共同体时,我们才能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面临的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紧缺、贸易保护主义、国际关系紧张等。
这些问题都不是单个国家或民族可以解决的。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发展、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合作越来越紧密,进一步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被彰显出来,对于解决当前紧迫的问题、实现繁荣和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我们理解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认识全球化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应该在把握人类历史规律和推进各国之间平等、互惠、合作的基础上,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理论体系,但在其思想体系中也蕴含着对人类共同体的深刻思考和构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应当朝着共同富裕、平等和自由的方向发展,因此对共同体的构建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以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他并没有直接阐述共同体的概念,但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未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构想。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共同体的构建将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必然趋势。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将创造出一个统一的社会生产的共同体。
他认为,在这种共同体中,人们将不再受制于私有制和阶级压迫,而是能够自由地合作共同劳动,共同享有生产成果,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和平等。
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并非简单地指属于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团体,而是面向全人类的共同体。
在他的思想中,人类共同体是一个不受国界、种族、宗教等限制的普遍共同体,是一个集体的全人类命运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实现共同富裕和和谐共处。
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种思想强调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命运。
在当代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利益已经日益紧密相连。
全人类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和困境,例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贫富分化等问题都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来应对。
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强调了全人类应该联合起来,共同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人类命运的共同体。
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也强调了人类社会应该朝着共同富裕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在当代世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贫困、饥饿、疾病等问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
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提出了要求,即人类社会应该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基本的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追求。
马克思主义人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和历史使命。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角度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蕴,并提出相应的方略和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人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的发展和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目标。
在当前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背景下,各国人民的利益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空前频繁,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学提出,要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推动各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学强调人的平等和团结。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平等和团结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差距和分歧仍然存在,不平等、不公正现象时有发生。
为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和剥削,推动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
马克思主义人学主张,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合作、共同发展,通过平等对话和互利共赢的方式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人学强调人的自觉和自我解放。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解放是人自我解放,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人们自觉认识和积极行动。
在当今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愈发频繁,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的发展为人们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渠道。
马克思主义人学主张,要加强广泛的国际交流和人文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促进人类的共同精神家园的建设,增强人们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和归属感,从而更加自觉地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和实践中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旨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论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指全人类共同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依存关系。
人类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无论是经济、环境还是社会问题,都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进程,各个国家和民族应该通过合作和互助来实现共同的发展。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在当代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无论是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还是经济危机,都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共同解决。
只有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有效应对这些全球性问题。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促进国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国际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只有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各国才能和平相处、互利共赢。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与挑战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并面临一些路径与挑战。
首先,各国应加强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
其次,各国应加强交流与交往,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合作。
同时,要建立开放、包容和互利共赢的全球经济体系,促进资源和利益的共享。
然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各国之间的利益分歧和地区冲突仍然存在,需要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加以解决。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现实和社会变革的理论体系,而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不仅是对人类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更是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指引和启示。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出发,探讨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命运。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共同体,社会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更加依赖于其他人的劳动和产品,而个体间的共同利益和命运已经变得更加密不可分。
马克思主张人类社会应该建立在互助、合作和共享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这种共同体思想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因为它提醒人们要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强调了人类社会应当实现的共同人类性和平等。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中的个体应当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并且尊重彼此的人类尊严和人身权利。
而实现这种共同人类性和平等需要在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上进行全面的重塑和变革。
这种共同体思想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因为它提醒人们要思考如何消除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对立,实现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从而建立起一个真正平等和和谐的人类社会。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强调了人类社会应当实现的共同历史和文化。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中的个体都是属于一个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而这种历史和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马克思主张人类社会应当正确认识和尊重这种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以及在这种传统中寻找到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启示和方向。
这种共同体思想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因为它提醒人们要思考人类社会中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这种传统中寻找到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经验和智慧。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政治理论。
它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民解放的理论框架,旨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及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一种思想体系。
它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理念,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坚信社会应该朝着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以消除阶级对立和剥削,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二、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解放,将无产阶级视为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无产阶级的解放意味着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对自己命运的掌控。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无产阶级的利益,更是为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全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共享资源、面临挑战和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通过无产阶级解放的途径,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了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意识,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和剥削。
因此,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消除贫困、不平等的可能性。
它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努力实现全球资源的公平分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一种思路。
四、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国内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国际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思路。
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也有着重要影响。
它强调国家间应该平等相待,避免强权政治的施加。
通过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可能。
五、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问题当前,全球面临着诸多严重的挑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贫穷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是人类共同的理想目标。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观点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契合,对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强调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社会不平等问题突出。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消除阶级对立,促进社会的共同富裕。
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使每个人都能够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共同享有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其次,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将导致社会的自我毁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致的。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密切相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国家和后代的利益为代价。
只有通过合作与共赢,建立起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再次,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国际主义和社会公正。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制度,国际关系的发展必然受到经济关系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倡导国际主义,强调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平等和互利合作。
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致的,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国际主义观念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密切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一致,强调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可持续发展、国际主义和社会公正。
马克思主 义如何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马克思主义如何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人类面临着诸多共同的挑战和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疾病传播、经济发展不平衡、战争与冲突等。
这些问题超越了国界和种族,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了时代的呼唤和人类的共同愿望。
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
然而,由于各国之间的生产关系存在差异,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利益分配的不均,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在尊重各国国情的基础上,推动全球生产关系的调整和优化,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是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的。
这一观点启示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还要注重社会关系的和谐与人类的全面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世界。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和价值观的不同,也引发了一些文化冲突和误解。
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加强文化交流与互鉴,尊重各国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从而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这一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导向。
在当今世界,虽然阶级矛盾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各国之间仍然存在着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为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而努力。
马克思主 义如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马克思主义如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共同挑战和机遇。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了时代的呼唤和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国界的限制。
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体系。
这种经济上的相互联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必然要求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在当今世界,虽然阶级对立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不平等、不公正的问题仍然存在。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成为了影响全球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主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这要求我们在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时,要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既要看到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也要认识到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既要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消极悲观,而是要以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各种挑战。
在国际关系领域,马克思主义倡导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原则。
各国应该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的观念,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
通过平等协商、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例如,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应该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共同营造开放、包容的贸易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宋朝龙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第04期
〔作者简介〕宋朝龙,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北京 100871。
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于2018年5月5日在北京大学召开。
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120多名国外学者和国内知名学者等共1100余人参加了大会。
大会以“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设十个分论坛和四个高端论坛。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夏伟东、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徐光春以及厉以宁、欧阳淞、于鸿君、顾海良、李慎明、林毅夫等国内著名学者,第三世界论坛主席萨米尔·阿明、意大利前总理马西莫·达莱玛以及哈维、科兹、比岱、卡弗、布兹加林、阿尔卡利布、迈弗路德斯、奥尔汉加济、安德森、达莱玛、塞耶斯、胡比耶夫、赛义德、米尔勒、迦凯、奥伊蒂宁、吉乌拉斯、布伦特、舍甫琴科、考普夫、施拉潘托克、哈夫纳维、哈利勒、希梅内斯、德雷等、考普夫等国际学者参加了各论坛的活动。
在对“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中,如下五个议题成为学者们热烈讨论的焦点:
第一,金融资本引领全球化的限度。
概括学者们的发言,可以发现学者们实际上是在金融资本悖论逻辑的框架下揭示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原因和诊断金融资本引领全球化的限度。
所谓金融资本的悖论逻辑,是指当金融资本的生产性积累不可避免地遇到危机时,金融资本试图以非生产性积累的扩张来解决生产性积累的困境,结果却是饮鸩止渴,导致更为严重的金融、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
所谓金融资本的生产性积累,是指金融资本作为职能资本的集中表现,是推动生产革命、流通革命和信用革命的引擎;所谓金融资本的非生产积累,是指金融资本通过价格的垄断操作、证券投机、信用欺诈、地产投机、国债和主权信用操弄等一系列手段而实现的圈钱机制。
当金融资本的生产性积累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而陷入困境时,金融资本试图以非生产性积累的扩张解决生产性积累的危机,结果不但不能解决反而加深和扩大了危机,这就是金融资本的悖论逻辑。
金融资本的悖论逻辑所造成的经济危机又必然向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和国际关系危机转化。
在过去五六百年的世界历史中,每当世界体系中的核心国家处于上升时期时,自由贸易和国际合作就成为主流;每当核心国家处于下降期时,就会出现矛盾激化、积累中心转移、保护主义不断上升以及国际矛盾尖锐化等问题。
从荷兰到英国再到美国,积累中心和霸权更替都经历了相当大的社会动荡,甚至伴随着世界大战。
从1970年代起,资本主义就已进入到第二波衰退中。
资本主义现在面临的危机,不是局部性危机,而是资本主义自身的危机。
当下的资本主义制度,意味着资本主义体系已经进入长期衰退之中。
未来二三十年乃至五六十年,我们将处于一个大动荡、大改组时期。
现在美国在全球挑起矛盾的政策,就是美国霸权处于下降期的表现。
特朗普政权则是美国垄断资本主义趋于衰败的表现。
此次资本主义自身危机的真正答案是如何逐步走出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人类如何跨越资本主义。
马西莫·达莱玛、迈弗路德斯、欧兹·奥尔汉加济、阿明、如姆鲁·图阿松、大卫·施瓦茨曼
教授、许建康研究员、李慎明研究员、丁晓钦教授、宋朝龙研究员等国内外学者对金融资本的悖论逻辑及其所引起的结构性危机、对金融资本引领全球化的限度做了发言和讨论。
第二,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政策体系的危机。
与会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是金融资本的政策体系和意识形态;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国家逐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和制度理念。
新自由主义从抽象的个人出发,把人理解为脱离生产关系的经济人、理性人、公民和自由意志的主体等;它使人脱离生产关系并进入一个由孤立个体组成的契约社会;它把自由意志之间的契约关系设定为唯一合法的社会关系,而契约关系背后的生产关系,是这种形式主义制度体系难以理解、掌握和应对的。
金融资本积累机制是在契约论的基础上且不违背契约原则时发生的,因而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策体系无法诊断和医治金融资本积累所造成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
新自由主义政策放任了金融资本的非生产性积累,既导致金融贵族的寄生集团势力剧增、产业资本成本增加、制造业转移海外、产业空心化和工人失业,也导致了中产阶级的衰落,使边缘国家陷入债务危机,更导致新民粹主义兴起和全球化逆转。
在金融资本积累所导致的经济、社会、政治和世界体系危机面前,新自由主义所打造的中产阶级支配社会的神话、新自由主义“最小国家”观念、新自由主义关于“人权高于主权”、关于“历史终结论”的观念纷纷破产。
阿明、亚历山大·布兹加林、马西莫·达莱玛、简·奥托·安、法特稀·阿尔卡利布、宋丽丹和陈人江等学者围绕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围绕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政策体系的危机做了发言和研讨。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能力和实践能力。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理解资本主义的概念工具,提供了分析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基本逻辑,提供了分析资本主义危机的方法论。
与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讨论,从《资本论》提供的分析逻辑出发,对当代资本主义危机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从唯物史观角度对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策体系进行了解析和批判,从科学社会主义角度对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制度替代问题进行了阐发和研讨。
学者们还对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野和交汇,马克思主义的策略思想和主张,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遇到的挑战,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当代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能力、现实化的调教功能和道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萨米尔·阿明、大卫·哈维、马西莫·达莱玛、博卡拉、欧阳淞、于鸿君、顾海良、李慎明、赵敦华、丰子义、赵家祥、潘维等学者对此主题做了发言和探讨。
第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世界意义。
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在方法论层次上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不同于新自由主义的原子论和经验主义世界观;在核心价值观上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而不同于新自由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在经济制度上强调既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又限制和克服其消极影响;在政治制度上强调既发挥人民民主,又确保国家能力对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调节;在全球化新阶段的顶层设计上,集中表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与践行。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包含着东方大国自身的发展逻辑、共产主义运动与社会主义实现形式的探索逻辑,以及人类命运反思的探索逻辑等。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上述逻辑轨道上经过艰辛探索而确立的,這些逻辑轨道是世界历史的内在逻辑轨道,而中国的
命运在一定意义上和全球化时代多数发展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也为处于西方核心文明区的人们反思西方文明提供了参照。
因此,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必然具有世界意义。
郑长忠、迈克尔·唐迈、提瓦纳、李玲、许建康、舍甫琴科、特里克·德雷、本纳德·福诺、冯颜利等学者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世界意义进行了确认和讨论。
第五,全球化转向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复兴。
金融资本全球化的系统性危机以及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政策体系的失效,意味着全球化正在发生转向,新的时代呼唤着马克思主义的复兴。
自《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历经从西方到东方、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挫折到重新崛起,已经变得更具解释力和实践力。
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对金融资本的扬弃能力,具有带领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能力,具有引领全球化新阶段的能力以及替代新自由主义重塑人类文明的能力。
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面临艰巨的任务。
与会学者认为,国际金融资本的统治体系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博弈是长期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复兴的中坚力量,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引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复兴,关键在于巩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把中国共产党建成使命型和自我革新型政党。
谢里夫·穆罕默德·菲亚德、穆阿塔法·哈夫纳维、莱恩、希梅内斯、迦凯·布伦特、亚当·赫什、亚历山大·布兹加林、阿德汉·赛义德、田心铭、黄蓉生、何怀远、章忠民、邓纯东等学者对全球化转向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复兴的必然性、途径和前景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讨论。
综上所述,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的中外学者们对金融资本引领全球化的限度、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政策体系的危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能力和实践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世界意义、全球化转向以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复兴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在当代资本主义危机和全球化转向的基础上,勾画了一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方案。
(责任编辑: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