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生态文学作业
杰克伦敦生态文学中的拯救与批判——以《野性的呼唤》为例
杰克伦敦生态文学中的拯救与批判——以《野性的呼唤》为例生态批评理论基于生态主义和生态系统的理论支撑,探析生态文学中的内在价值,以达到宣传保护生态的目的。
《野性的呼唤》作为杰克·伦敦生态文学著作中的代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主人公”巴克的成长过程,映射出人与自然关系的流变。
巴克与人的关系经历了“和谐-反抗-假象和谐-复仇”的过程,暗示人类征服自然必将取得“征服-生态危机-再征服-被反噬”的最终结果。
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向外扩张殖民的世界背景下,杰克·伦敦笔下的生态文学更是突破了单一自然主义的局限性,开启了殖民生态批评和动物福利论,升华了生态文学的格局,提高了生态批评的价值。
本文以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为例,在生态批评理论视角下探析其生态文学的内涵与价值。
一生态批评理论与生态文学(一)生态批评理论概述早在上世纪70年代,约瑟夫米克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中、威廉·鲁克特在《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中就提出了文学生态学与生态批评等术语。
上世纪90年代,帕特里克·墨菲为促进生态批评学派的形成,创办《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刊物,生态批评理论从而迈入新的里程。
随后,生态批评理论倡导者彻丽尔·格罗费尔蒂梳理了生态文学的研究篇目,将生态批评理论进行系统化整理,推动了生态文学的全球化发展。
自此,美国一些大学陆续开设“生态文学”的专项课程,而以爱尔兰“环境的价值”、英国“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为主的关于生态批评理论与生态文学的研讨活动也陆续开展,生态批评理论呈现持续性的流行局面。
(二)生态文学的价值与发展生态文学的目标是解决人的异化问题,它在解决自然环境危机、构建天人合一的地球家园的过程中,最终考察的仍是如何“还人性以自然”,体现了生态文学下的人学价值。
最初,生态文学价值多偏向于解决关于自然主义的问题。
而自帕特里克·墨菲、劳伦斯·布伊尔等学者扩大生态文学的学科维度后,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理论开始应用在哲学、社会、文学、生活、宗教学等领域中。
欧美生态文学发展进程阶段特点
欧美生态文学发展进程阶段特点《欧美生态文学》的第二章把欧美生态文学创作实践成果作了几个高峰时段的展示,我们可以归纳一下这几个时段内生态文学创作作品发展的特点。
一、上古至18世纪末的生态文学这个时期,“自然与原始人类的关系是和谐的”(《欧美生态文学》P80)。
因此,人们的生态观念是在最自然的状态下产生,以最淳朴的方式表达,因而也往往是最接近本质的生态观。
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的生态文学成果视作没有专门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成形的理论体系支撑下无意识创作的产物。
1.原始整体观的体现希腊神话:“宙斯用黏土造人,雅典娜给泥人以活力和生命”(《欧美生态文学》P81);奥维德记载“普罗米修斯用这土和清冽的泉水掺和起来,捏出了像主宰一切的天神的形象”。
阿尔衮琴印第安人神话:“人是用大地母亲的血肉创造出来的”(《欧美生态文学》P85)。
2.对规律的意识皮马印第安人创世神话:有一个时期,人们因为从来不生病而使地上人类繁殖过量,最后人们不得不相互吃掉对方。
这个时期的生态文学作品可以视作是此后创作的原始思想资源。
3.卢梭卢梭是被贝特称作的“第一位绿色思想家”,对上古至18世纪末,尤其是18世纪末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后的生态思想作了系统总结。
而由于这个阶段是生态文艺勃兴的第一个阶段,因此卢梭的六大生态思想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生态史的第一次生态思想理论提炼,并直接为下个阶段生态文学勃兴高潮的到来服务。
二、浪漫主义时代的生态文学浪漫主义发端于19世纪上半叶,是生态文学第二次勃兴的开始。
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中完成,人与自然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形成了人对自然质变性的征服,因而二者关系在该时期内出现了第一个较重大的转折。
以上个阶段末卢梭的六大生态思想的总结为开端,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意识开始在文艺文学领域凸显,分化出了对自然美好的颂扬和对破坏自然的厌弃这两种基本的意识倾向。
1.对自然美好的颂扬华兹华斯:自然“有一些力量能使我们的心受感染”“会用宁静和美打动(人们)”“引导我们从欢乐走向欢乐”,是人类“心灵的保姆、向导和护卫”。
美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述评
美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述评刘 玉Ξ古希腊人对待自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阿卡狄尔式(Arcadia)和帝国式(Imperial)。
前者以生命为核心,极富田园色彩,对自然平等以待,尊重且热爱她;后者以人类为中心,宣扬人类完全掌控自然,视自然为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原料大仓库。
反观步入21世纪的文明社会,我们这些所谓的“文明人”,竟然一直对大自然野蛮掠夺。
当我们开始正视自身的错误,积极投身毁坏后的建设时,我们惊喜地发现一些被湮没的声音。
其实这些声音一直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只是机器的喧嚣声和进步的脚步声充盈了我们的耳际,使我们对其充耳不闻。
早在《瓦尔登湖》里,梭罗就为我们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图景。
他以亲身经历,用简单的笔墨,把“田园生态学”的观念播撒到读者心中。
毫不讳言,梭罗在现代生态文学的发展史上雄踞一方,是名副其实、众望所归。
那么究竟何谓“生态文学”?生态文学(eco2literature)也称“自然写作”(″nature writing″)或“环境文学”(″environmen2 tal literature″),名称不同,内容大同小异。
①美国生态文学包括虚构文本和非虚构文本两大类,相形之下,国内的读者似乎对前者更为熟悉,本文限于篇幅的关系,仅介绍非虚构文本对生态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体裁需另文讨论)。
在美国生态文学非虚构文本的构建过程中,诸如梭罗、约翰・穆尔(John Muir)、约瑟夫・伍德・克鲁奇(Joseph Wood Krutch)、阿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爱德华・阿贝(Ed2 ward Abbey)、巴利・洛佩兹(Barry Lopez)、温德尔・贝里(Wendell Berry)、安妮・迪拉德(An2 nie Dillard)、加利・施奈德(G ary Snyder)等作家,都对生态文学的文体建构做出过贡献。
欧美后现代文学论文
欧美后现代文学论文美国的生态文学和生态电影是生态文艺发展的不同艺术形式和阶段,二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下面是欧美后现代文学论文,欢迎参考!欧美后现代文学论文一、欧美生态文学兴起及意义(一)生态文学批评的产生及影响由于生态文学旨在探寻和揭示造成生态灾难的社会根源和文化根源,因此,具有显著的文明批判的特点。
1972年,美国文学评论家约瑟夫?米克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一书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相继出版了大量生态文学批评的专著。
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最终形成促进了生态文学的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伦纳德?西格杰、帕特里克?穆菲以及劳伦斯?布伊尔等美国评论家从现当代西方哲学家和文论家那里汲取思想精华,运用巴赫金、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罗兰?巴特等人的批评理论构建当代生态诗学,把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推向了更高阶段。
(二)美国生态文学误区对于生态文学的认识,我们正在进入两个误区,一个是盲目扩大涵盖面,将许多并不是生态文化的作品,硬纳入其中。
另外一个是西方作家强行地用生态文学批评理论指导文学创造,在“微观政治学”的后现代语境中,“主题先行”这一作法,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作品的生态批评合法性带来困惑:生态文学批评试图将一切文本都纳入生态文学批评中来,从而使得所有文本都披上生态化的外衣,使其理论陷入由观念主导的伪感性文学批评漩涡中去。
生态文学在艺术形式上,与其他种类文学并无特别之处,只是日趋严峻的生态危机,使其具有越来越重大的价值。
随之产生的生态电影这一新生文学艺术业态在促进生态文学的发展的同时也带给人们视听冲击。
二、欧美生态电影的兴起在生态文学和生态文学理论不断成熟和发展的同时,西方生态电影异军突起,成为一种迅速扩大的电影类型。
(一)生态电影兴起原因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对生态电影发生、发展和繁荣产生了巨大动力。
欧美生态文学批评述略
生态批评是一种新兴的文学研究方法 , 一些理论与 研究还处于建设与尝试的状态 , 研究范围还没有形成详 细的界定 , 存在较大的弹性 。但基本上都围绕同一个前 提 : 人类文化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 它影响着自然界 , 同 时也受自然界的影响 , 生态文学批评的主题就是自然与 文化的相互关系 。作为一种批评立场 , 它一只脚踩着文 学 , 另一只脚踩着主题 。作为一种理论话语 , 它协调着 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 。生态文学批评通过文学研究 , 通 过对价值 、意义 、传统 、视角以及语言等的分析 , 来帮 助人们认识到全球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 制造的结果 , 是人类的行为破坏了地球的基本生命支持 系统 , 使其生态系统达到了承受的极限 , 在某种意义上 , 生态危机是文化的副产品 。总之 , 生态批评将维护生态 健康视为自身作为人类一分子与文学研究者的根本责任 , 将生态批评作为适合自身的一种途径尝试探索生态智慧 , 将文学研究与生态关注相结合 , 努力提升整个人类的生 态责任意识[3 ] (p192) 。
外国生态文学
外国生态文学
外国生态文学是一种关注自然、环境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形式。
这种文学形式在许多国家都有出现,并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生态思想和环境意识。
外国生态文学通常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这些作品通常描绘了自然的美好和神奇,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一些著名的外国生态文学作品包括:美国的《瓦尔登湖》、英国的《蝇王》、加拿大的《白噪音》和日本的《一九七0年后的繁荣》。
这些作品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总的来说,外国生态文学是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论欧美生态文学对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批判
论欧美生态文学对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批判摘要:生态文学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通过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
对生态文学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率先主张揭示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进而其他学者逐渐展开生态批评。
时至今日,对生态文学的研究已经和整个自然环境的发展紧密结合。
文章从探究人类征服自然和统治自然的欲望根源入手,深入分析欧美生态文学对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批判,尤其是对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批判。
关键词:生态文学欲望工业化科技发展一、引言在20世纪的生态思潮中,生态文学及其研究的繁荣是人类减轻和防止生态灾难的迫切需要在文学领域的表现,也是作家和学者对地球以及所有地球上的生命之命运的深深忧虑在创作领域里的反映。
生态思想的核心是生态系统观和整体观,生态思想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终极标准,而不是以人类或任何一个物种、任何一个局部的利益为价值判断标准。
因此,本文将从人类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出发,分析生态文学对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批判,尤其是对科技发展的工业化的批判。
二、欧美生态文学对人类欲望的批判欲望能够产生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因此,社会学家认为欲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在许多历史的关键时刻,欲望成为推动世界沧桑变化的主要力量。
然而,在欧美生态文学中,欲望被视为难以驯服的野马,一旦松开缰绳,欲望便难以控制。
欲望不仅支配了人们的意志,而且控制了人们的行为。
在欲望的怂恿下,人们失去了理智,变成了满足欲望的奴隶,不计后果地干预自然、破坏自然,直至面临灾难性的结果。
在欧美文学中,早在公元前奥维德的《变形记》中就出现了关于人们疯狂掠夺自然的描述。
《变形记》中记载了一则古希腊神话,神话中的忒萨利亚王子厄律西克同放肆地砍伐橡树,即使树流血也不为所动。
厄律西克同是最早在西方文学中出现的破坏植被、蹂躏自然的人。
在此后的数千年中,人类一直沿袭着他所开辟的道路朝前走。
生态文学创作作品样例
生态文学创作作品样例生态文学是一种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倡导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文学形式。
以下是一些生态文学创作的作品样例:1.《荒野之歌》这是一部由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所写的小说,讲述了一名城市工人来到荒野中寻找自己真正的存在意义的故事。
小说中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通过这部小说,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也可以深刻地反思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
2.《草木之歌》这是一部由中国作家三毛所写的散文集,以草木为主要创作对象,通过对草木的观察与描写,表现了自然的生命力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作品中透露出的生态意识,让读者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自然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作家对自然的深厚感情。
3.《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这是一部由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所写的小说,讲述了一只黄金色的北极狐狸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经历的冒险故事。
小说中,戈尔丁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反映了现代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作品中的生态主题深入浅出地表达了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4.《荒漠甘泉》这是一部由纳米比亚作家斯特拉·乌斯特霍夫所写的小说,讲述了在无尽的沙漠中,一名年轻的女子不断寻找生命之源的故事。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沙漠生态环境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和力量,同时也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
通过这部小说,读者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到自然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对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表达。
以上作品不仅表现了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也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对生态平衡的重视。
它们可以启迪人们的生态意识,更好地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欧美生态文学作业
一、关于卢梭的一些生态思想1回归自然——让生活返回诗意美卢梭早就发出了拯救人的自然情感的呼喊,追求“回归自然”, 召唤“回到大自然中去!”住简朴的房子,经常参加田间劳动,农闲时和朋友一块儿出去打猎……尽量地接近自然,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感官的舒适;尽情欣赏当下季节的美而不打乱自然的秩序;恬静朴实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生活;“正月间,在壁炉架上摆满了人工培养的绿色植物和暗淡而没有香味的花,这不仅没有把冬天装扮起来,反而剥夺了春天的美;这等于是不让自己到森林中去寻找那初开的紫罗兰,不让自己去窥看那胚芽的生长,不让自己欢天喜地地喊道:…世人啊,你们不要灰心,大自然还活着咧!‟”在《爱弥儿———论教育》一开篇,卢梭强烈批判使自然万物远离自然状态的人类社会:“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人的无限创造力和破坏力使自然远离了我们,卢梭叹息:“大自然向我提供一幅和谐和融洽的图像,人所呈现的景象却是混乱和困惑!自然要素之中充满谐调,而人类却在杂乱无章中生活!”自然是人类惟一的栖息之地,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自己,人类必须学会与自然相处,并以自然为师,从少年期起,卢梭便酷爱自然,“他最伟大的教师,并不是任何一种书籍,他的教师是:…自然‟”。
2、遵从自然——让教育体现童真美卢梭大声疾呼:“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教育要符合自然规律,不应当揠苗助长。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他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应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使人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的思想。
卢梭认为教育应遵循儿童的成长的节律和周期:“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让教育体现自然的童真美,应根据儿童成长的阶段性自然而然地成长,卢梭认为2—12岁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官教育,通过感官训练使儿童积累丰富的感官经验,作为获得知识的工具和发展儿童理智、判断能力的基础。
17、18世纪美国生态文学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17、18世纪美国生态文学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作者:田云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7期摘要: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较为严峻,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和人民开始逐渐正视这一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极为重要。
本文从十七、十八世纪美国的生态文学为基础,探究其中的生态内涵,为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和中国生态观的建立提出新的尝试。
关键词:美国文学;生态文学;环境作者简介:田云燕(1992-),女,河北邢台人,天津外国语大学2015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美国社会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1关于生态文学的研究,王诺教授给出了比较较为确切的定义: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间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
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预警是其突出特点。
而就美国生态文学而言,其发展并不是从建国之初就发展起来的,在殖民地时期,“欧洲移民的大肆涌入使美国人此时的文学创作明显受到欧洲各国文化的影响,是欧洲在文化在北美大陆的延续,尚不能称其为美国文学,美国文学史上符合当代生态文学定义的最早作品是梭罗的《瓦尔登湖》”一、十七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生态思想如果说梭罗是美国生态文学的自然之子,那么美国生态思想的发掘可要追溯到殖民时期了。
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源源不断的欧洲移民涌入这片未经开拓的处女地。
十七世纪的英国移民约翰·史密斯的《新英格兰记述》、清教徒威廉·布雷德福的《普利茅斯拓荒记》以及巴罗威在其《北美大陆首航记》一书中写道,由海路接近新大陆时,会先有“阵阵清新怡人的香气入鼻,令新移民精神为之一振。
……这里森林茂盛,树木高大挺拔,果实累累。
即使是盛夏,随处可见成群的鹿、野兔和狐狸。
”正如《寻归荒野》一书中所言“总之,史密斯和布雷德福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人们有关新大陆和自然的种种影像:纯洁的处女地、富饶的伊甸园、恐怖的丛林、咆哮的荒野。
欧美生态文学
欧美生态文学欧美的生态文学是一种探讨自然环境的文学,它关注的主要议题包括自然环境的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平衡等。
从欧美的生态文学中,我们可以了解当代环境问题的状况,同时也可以得到关于人类如何与自然共存的启示。
欧美的生态文学最初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时人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不可逆转地改变着自然环境,使气候变暖、动物灭绝、森林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
在这一时期,一些作家和思想家开始对自然环境进行深入的反思,并写出了一些生态文学作品。
比如,约翰·穆厄利(John Muir)在19世纪末撰写的《我的首次夏季在落基山脉的长途旅行》(My First Summer in the Sierra)描述了他对西部落基山脉的探险经历和他对自然之美、自然之灾害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愿景。
此外,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在《瓦尔登湖》(Walden)中描述了他在马萨诸塞州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两年时光,这本书成为了现代环境文学的经典之作。
20世纪初,生态学科的兴起以及环保组织的成立使得生态文学的影响力迅速增大,欧美的文学作品开始更加广泛地涉及自然环境的议题。
在这一时期,瑞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是一本引起轰动的书,它揭示了农业化学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伤害,引发了全世界的环保运动。
此外,爱德华·艾比(Edward Abbey)的《沙漠荒旅》(Desert Solitaire)和华莱士·斯蒂文斯(Wallace Stegner)的《大西部》(The Big Rock Candy Mountain)等作品,也描绘了自然环境的美丽和人们对其破坏的矛盾,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欧美的生态文学也开始涉及到更深层次的议题。
在21世纪初期,气候变化成为了一个最为紧迫的问题。
美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2)
他曾写到“ 堆得高高的装垃圾的平底驳船,色彩 他曾写到“……堆得高高的装垃圾的平底驳船 色彩 堆得高高的装垃圾的平底驳船 艳丽,上有白色斑点 臭气熏天,这会儿正朝一边倾斜着 上有白色斑点,臭气熏天 这会儿正朝一边倾斜着, 艳丽 上有白色斑点 臭气熏天 这会儿正朝一边倾斜着 把它装载的东西倾倒进蓝色的海水里,当这些东西在水 把它装载的东西倾倒进蓝色的海水里 当这些东西在水 面上散开来时,将海水变成蓝绿色 直到四五英里的深处, 将海水变成蓝绿色,直到四五英里的深处 面上散开来时 将海水变成蓝绿而那些漂浮物如棕榈叶、 那些容易下沉的东西往下沉去 而那些漂浮物如棕榈叶、 软木塞、瓶子和用过的电灯泡……相映成趣 相映成趣……” 软木塞、瓶子和用过的电灯泡 相映成趣 回归自然的思想贯穿于他的许多作品中。 回归自然的思想贯穿于他的许多作品中。《最后一 方静土》中的尼克,为躲避守林人的追捕而躲进原始森 方静土》中的尼克 为躲避守林人的追捕而躲进原始森 以躲避战争、 林;《大二心河》中的尼克来到大二心河 以躲避战争、 《大二心河》中的尼克来到大二心河,以躲避战争 治疗心灵和精神创伤;《永别了,武器 武器》 治疗心灵和精神创伤 《永别了 武器》中的亨利和凯瑟 在小说结尾逃离战场,前往瑞士的蒙特尔山林 琳,在小说结尾逃离战场 前往瑞士的蒙特尔山林 寻找 在小说结尾逃离战场 前往瑞士的蒙特尔山林,寻找 安身立命之地;《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乔丹,在生命的最 安身立命之地 《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乔丹 在生命的最 后一息,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后一息 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海明威回归自然的思 想代表着现代主义回归自然的倾向,这种回归是积极的 这种回归是积极的、 想代表着现代主义回归自然的倾向 这种回归是积极的、 主动的,旨在对抗虚无 异化和绝望。 旨在对抗虚无、 主动的 旨在对抗虚无、异化和绝望。
20世纪50年代关于生态的英美文学作品
20世纪50年代关于生态的英美文学作品蕾切尔.卡森,美国著名的自然文学作家,被世人称为现代环境保护主义和环境保护运动之母,于1962年完成了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
在其作品中,蕾切尔.卡森首次揭露了人类为追逐利益而滥用农药的事实;抨击了人类因滥用农药而致使生物及人体受害的实情;唤起了人类的生态环保意识。
1992年,其作品被誉为全美近5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在其作品《寂静的春天》的"明天的预言”一章中,蕾切尔.卡森对原生态的美国小镇以及小镇生态因以DDT为代表的农药滥用所发生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小镇坐落在农场的中央,环绕其周围的是生长茂盛的庄稼地和郁郁葱葱的生态林;洁净清凉的小溪从山中潺潺流出,种类繁多的鱼儿在小溪中嬉戏;鸟儿在丛林中欢歌,鹿儿在草地上跳跃;春天,繁花似锦,秋天,色彩斑斓;小镇的生物多样性让游客们目悦神怡,流连忘返。
但突然有一天,这里的一切发生了令人惊恐的变化:植物枯萎、鸟儿消失、居民不明原因地不断死去。
究竟是什么东西使小镇的春天变得寂寞无声了呢?在卡森的作品《寂静的春天》里我们可以找寻到这一问题的答案。
一人类是大自然中众多成员之一,破坏大自然就是破坏人类自己在大自然整个生态体系中,所有物种都有很强的适应性。
如果人类肆意地破坏自然生态,导致大量物种消失,那么现存的各物种之间就会缺乏相互的适应性。
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推进,人类一度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而且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万物之灵,人类能够改变自然、控制自然,甚至战胜自然。
因此,人类所倡导的风靡全球的以工业现代化为目的的现代化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灾难频繁发生。
在其作品《寂静的春天》中,卡森认为,一直以来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态度都是"征服"而不是"共存"。
为了满足自己对物质利益的贪欲,人类试图永不停歇地榨取大自然中的每一份资源,因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美国当代生态诗作欣赏
71外国文学美国当代生态诗作欣赏吴梦姣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诗人简介:莱里•乐维斯(Larry Levis),美国生态诗人,曾任《密苏里报》联合编委。
温德尔•贝里(Wendell Berry),美国著名生态诗人、生态思想家。
译者简介:吴梦姣(1990-),英语系硕士研究生,单位: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
致看不见的动物温德尔•贝里我女儿:“我希望世上有这么一种动物,没人曾见过它,也没人能看见。
”在我们目光下你的肉体会消融你了知算数度量的奥秘,你一直在这儿,栖息在最古老的西克莫槭树,流连于忠诚的小溪,当夜幕降临,狐狸爬向了水边。
我来到沿溪的小池,这里被树荫林影遮蔽,我知道你曾在这儿休憩,我注视着静止于流水中的小鱼;可当我走近,它们便如同你清晰脑海中的颗粒,倏忽间消隐于石缝岩隙。
清晨我曾在树林深处苏醒,肯定,我沉睡时你的视线穿越过我的身体。
我们对你的薄闻浅知是你的完美之处是我们的希望。
黑暗让我们与你贴近。
洛杉矶最古老的生物莱里•乐维斯在威尔希尔和圣莫尼卡,我看到一只负鼠试图穿过马路。
天色暗去,街道灯火通明,负鼠几步前行,又被穿流的汽车尾气逼退。
酒吧里出来的人们靠近,似乎想好心为助。
可它会撩起那黝黑的唇向人露出湛红的齿龈,长长的一排门牙,长长得绵延越过特洛伊和迦太基的战火,越过羊群啃草的乱石丘,圣维塔莱草地的碎片废墟。
它会轻巧地避开,步子一如既往地小心。
它撕裂你的手只需二十秒。
给你烙下永远的残疾。
从手腕上把手掌完全扯下,只要四十秒。
让你无药可医。
你或别人,或要上报洛城警局,警局上报动物协管中心,中心弄醒一个司机,而后司机戴上钢甲手套,过去打仗的小骑兵带的那种东西又在杆头上装备好了索套,一种专捕负鼠的轻便钢网,可他祈祷到场之后,可万万别撞见那家伙的影。
评述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大自然
评述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大自然第一篇:评述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大自然评述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大自然18世纪末,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了激烈的、反复的搏斗,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出了19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思潮——浪漫主义文学。
在资本主义逐渐兴起的浪潮下,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也都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时代洪流下产生的浪漫主义此时无疑起到了稳定社会,启迪心智的作用。
从根本上说,浪漫主义作家都不满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都具有愤世嫉俗和向往大自然的倾向,幻想回到人类社会最原始的生存状态下,利用自然的宁静来治疗工业文明带来的心灵创伤。
在浪漫主义漫延欧洲大陆时,英国无疑成了浪漫主义文学最典型的代表,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其中,最具影响力要数真正开创浪漫主义潮流的“湖畔派”三大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湖畔派”诗人从起初歌颂法国大革命到产生的抵触情绪,蛰居到英国西北湖区,寄情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农村生活。
虽然,同为湖畔诗人,都以歌颂大自然为诗歌题材,但其风格却各有不同,其中最具有比较性的便是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这对曾一起出版过英国浪漫主义奠基作《抒情歌谣集》的密友。
华兹华斯之所以选择以自然作为自己的诗歌题材,是有其自身的生活环境和复杂的哲学思想背景的。
华兹华斯出生在英国坎伯兰郡的考克茅斯,这地方位于英格兰西北角的湖区内,以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秀丽的山色而闻名。
奇秀的湖光山色深深的影响了华兹华斯对于自然形象的想象和喜爱。
而随后在豪克斯海德的求学经历更进一步滋养了他在自然中嬉戏游荡之情。
除此之外,他也亲身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全程,曾在法国革命急流中生活了一年多,目睹了大革命的残酷、暴力,这些都是导致了他寄情于自然原因。
同样,柯勒律治也有其复杂的人生经历,幼时倍受父母喜爱的柯勒律治在七岁时由于亲人的逝去而使性情变得优郁、孤僻。
在孤儿学读书期间,柯勒律治只有从大量的古典作品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欧美生态文学读后感
欧美生态文学读后感篇一欧美生态文学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些欧美生态文学的作品,真的是让我感慨万千啊!你说这生态环境,咋就变得这么糟糕了呢?那些欧美生态文学作品里描写的场景,简直让我触目惊心!也许是人类太贪婪,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把大自然当成了无限索取的宝库。
就像《寂静的春天》里说的那样,农药滥用,鸟儿不再歌唱,春天变得寂静无声。
这难道不是我们自找的吗?我觉得吧,这些作品其实就是在给我们敲响警钟。
它们用生动的文字,把大自然被破坏后的惨状呈现在我们眼前。
我读的时候就在想,我们是不是真的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了?也许我们应该停下脚步,好好看看周围的世界,听听大自然的声音。
就拿我自己来说,以前我也没太在意垃圾分类这些小事儿,觉得麻烦。
可看了这些书之后,我突然觉得,我那点怕麻烦的心思,可能会给环境带来大麻烦!这能行吗?当然不行!我在想,我们是不是非得等到大自然彻底崩溃了,才知道后悔?难道就不能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做出一点点改变?我觉得只要我们愿意,可能还是有希望让大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
你们说呢?篇二欧美生态文学读后感哇塞!读了欧美生态文学之后,我这小心脏真是被狠狠撞击了一下!你瞧瞧那些书中描述的,曾经美丽的森林被砍伐得七零八落,清澈的河流变得污浊不堪,动物们失去了家园,四处流浪。
这能不让人心疼吗?我不禁要问,我们人类到底在干些啥呀?也许有人会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可难道发展就一定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吗?我看未必!就像书里写的,当大自然开始反击的时候,我们才傻眼了,洪水、干旱、疾病,一个接一个地来,这难道是我们想要的生活?我记得有本书里讲了一个小村庄,原本山清水秀,人们安居乐业。
可后来因为开矿,环境被破坏得一塌糊涂,村民们也纷纷患上了怪病。
这难道不是自食恶果吗?我就在想,要是当初他们能多为子孙后代考虑考虑,也许就不会是这个结局了。
说真的,读这些书的时候,我心里一会儿愤怒,一会儿又觉得无奈。
愤怒的是人类的短视和自私,无奈的是有些破坏已经无法挽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卢梭的一些生态思想1回归自然——让生活返回诗意美卢梭早就发出了拯救人的自然情感的呼喊,追求“回归自然”, 召唤“回到大自然中去!”住简朴的房子,经常参加田间劳动,农闲时和朋友一块儿出去打猎……尽量地接近自然,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感官的舒适;尽情欣赏当下季节的美而不打乱自然的秩序;恬静朴实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生活;“正月间,在壁炉架上摆满了人工培养的绿色植物和暗淡而没有香味的花,这不仅没有把冬天装扮起来,反而剥夺了春天的美;这等于是不让自己到森林中去寻找那初开的紫罗兰,不让自己去窥看那胚芽的生长,不让自己欢天喜地地喊道:…世人啊,你们不要灰心,大自然还活着咧!‟”在《爱弥儿———论教育》一开篇,卢梭强烈批判使自然万物远离自然状态的人类社会:“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人的无限创造力和破坏力使自然远离了我们,卢梭叹息:“大自然向我提供一幅和谐和融洽的图像,人所呈现的景象却是混乱和困惑!自然要素之中充满谐调,而人类却在杂乱无章中生活!”自然是人类惟一的栖息之地,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自己,人类必须学会与自然相处,并以自然为师,从少年期起,卢梭便酷爱自然,“他最伟大的教师,并不是任何一种书籍,他的教师是:…自然‟”。
2、遵从自然——让教育体现童真美卢梭大声疾呼:“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教育要符合自然规律,不应当揠苗助长。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他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应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使人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的思想。
卢梭认为教育应遵循儿童的成长的节律和周期:“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让教育体现自然的童真美,应根据儿童成长的阶段性自然而然地成长,卢梭认为2—12岁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官教育,通过感官训练使儿童积累丰富的感官经验,作为获得知识的工具和发展儿童理智、判断能力的基础。
从感性知识基础上探索事物的规律,并“不一定要使他成为一个野蛮人,一定要把他赶到森林中去”。
“他长大为成熟的儿童,他过完了童年的生活,然而他不是牺牲了快乐的时光才达到他这种完满成熟的境地的,恰恰相反,它们是齐头并进的。
在获得他那样年纪的理智的同时,也获得了他的体质许可他享有的快乐和自由。
如果致命的错误毁掉我们在他身上所种的希望和花朵,我们也不至于为他的生命和为他的死而哭泣,我们哀伤的心情也不至于因为想到我们曾经使他遭受过痛苦而更加悲切;我们可以对自己说:…至低限度,他是享受了他的童年的;我们没有使他丧失大自然赋予他的任何东西‟”。
大自然的美是遵循顺序与规律的,卢梭认为,人生来就与自然有着息息相通的密切关系。
童年状态是天赋的自然状态,要抓住孩子一生发展中最重要的关键期,让教育多些自然美、体现童真美。
童年的巨大价值还在于童年期对人类发展的适应价值,童年期的存在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我们怜悯婴儿的处境,然而我们还不了解,如果人不是从做婴儿开始的话,人类也许是已经灭亡了。
”教育应该遵循人的自然本性,追寻人的培养和发展规律,关注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
3、尊重自然——让生命展示纯朴美早在18世纪中叶,卢梭就说过,回到自然中去的人类才是最为完善的人类。
卢梭非常崇尚自然,他认为自然是美的观念的源头,“趁早给你的孩子的灵魂周围筑起一道围墙,别人可以画出这道围墙的范围,但是你应当给它安上栅栏。
”卢梭把自然赋予的美看成世上真正的美。
卢梭说:“在人做的东西中所表现的美完全是摹仿的。
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是存在大自然中的”。
美存在于自然中,自然美高于人工美。
“一个女人可以用化妆品使她一出风头,但要获得别人的喜爱,还要依赖于她的人品....真正的美,是美在她本身能显出奕奕的神采”。
回归大自然的一种境界,不需要刻意粉饰天生丽质自然美!卢梭说:“在人做的东西中所表现的美完全是摹仿的。
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是存在在大自然中的。
我们愈是违背这个老师的指导,我们所做的愈不象样子。
因此,我们要从我们所喜欢的事物中选择我们的模特儿;至于臆造的美之所以美,完全是由人的兴之所至和凭借权威来断定的,因此,只不过是因为那些支配我们的人喜欢它,所以才说它是美。
”卢梭认为要留给世人一个不虚假的纯朴的美,他坦率自陈:“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
二、关于梭罗的一些生态思想梭罗创作的《瓦尔登湖》是第一部生态文学作品。
梭罗在这本书中首先批评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至上,人的心灵被物质奴役的状况:“诸君生活在这个人世之间,度过了什么样的生活哪;你们生活得如此糟糕是否必要呢;这种生活是否还能改善改善呢?我在康科德曾到过许多地区,无论在店铺,在公车里,在田野,到处我都看到,这里的居民仿佛都在赎罪一样,从事着成千种的惊人苦役。
……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国土上的人们,也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载着虚构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
……劳动的人一天又一天,找不到空闲来使自己真正地完整无损;他无法保持人与人之间最勇毅的关系;……除了一架机器以外,他没时间来做别的。
”从梭罗那时代起到今天,人的心灵被外物所奴役,人的精神空间被金钱所挤压的命运一直没有改变过,而且愈演愈烈。
梭罗深刻地看到了人类这种不幸的命运。
“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
所谓听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绝望。
……在人类的所谓游戏与消遣底下,甚至都隐藏着一种凝固的、不知又不觉的绝望。
”[3]人类要摆脱这种被金钱奴役而带来的绝望,只有彻底抛弃旧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过一种简单而拥有丰富内在精神的生活。
“简单,简单,简单呀!我说,最好你的事只两件或三件,不要100件或1000件;不必计算100万,半打不足够计算了吗?总之,帐目可以记在大拇指上就好了。
……简单化,简单化!不必一天三餐,如果必要,一顿也够了;不要一百道菜,五道够多了;至于别的就在同样的比例下来减少好了。
”在日记中,梭罗对他的简朴有明确的解释:“世上有两种简朴,一种是近乎愚昧的简朴,另一种是明智的简朴。
智者的生活发生,是外在简朴而内涵丰富,野人的生活方式则是内外都简朴。
”可见,梭罗这种简朴生活的观念,并不是要求人们去过“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一种源于更高的内心生活的要求,免除人们为庞大的数字而疲于奔命忙碌为金钱所奴役。
为了过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生活,人应该“根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划出一块刈割的面积来,细细地刈割或修剪。
”也就是说,人的生命中应该有一块是属于精神心灵的空间,使人能感受到自由、诗意与美。
这种观点对于今天的人类来说,也是一副最好的清醒剂!《瓦尔登湖》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的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以真挚纯朴的感情描述出了一个生机盎然、洋溢着生命气息的活生生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是没有一处不是有机的、富于生命活力的;梭罗不仅欣赏狐狸的子夜曲、蚂蚁的撕斗、潜水鸟的“狂笑”、瓦尔登湖冰块分裂的“咳嗽声”。
梭罗不仅把动物、植物视为与人一样有着生存的权利,而且还把无生命的自然物也视为富有生机活力的生命有机体。
“世上没有一物是无机的。
路基上的叶形的图案,仿佛锅炉中融滓,说明大自然的内部…烧得火旺‟。
大地不只是已死的历史的一个片段,地层架地层像一本书的层层叠叠的书页,主要让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去研究;大地是活生生的诗歌,像一株树的树叶,它先于花朵,先于果实;——不是一个化石的地球,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地球;和它一比较,一切动植物的生命都不过是寄生在这个伟大的中心生命上。
”[7]在梭罗看来,一切动物、植物和人都是平等的,都不过是地球这个中心生命的寄生物,谁也没有权利去剥夺另一个生命的存在价值与存在权利。
一切动物、植物、人和其他无机物都是一个生命主体,都应该值得尊重和关怀。
其内在结构是一致的。
“人是什么?难道不是一团融解的粘土?人的手指和足趾从身体这团融解的泥土中流出,流到了他们的极限。
在更有利的环境之中,谁知道人的身体会扩张和流到如何的程度呢?手掌,可不也像一张张开的有叶片和叶脉的棕榈叶吗?”在梭罗眼中,“一片树叶、一滴水、一块水晶、一个瞬时,都同整体相联,都分有整体的完美。
每一个颗粒都是一个小宇宙,都忠实地表现了世界的相似性”。
所以梭罗下的每一自由与事物都是富有诗意的,都有着生命的律动,都是美的存在:“一条鱼跳跃起来,一个虫子掉落在湖上,都这样用圆涡、用美丽的线条来表达,仿佛那是泉源中的经常的喷涌,它的生命的轻柔的搏动,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
那是欢乐的震抖,还是痛苦的颤栗,都无从分辨。
……每一支划桨的或每一只虫子的动作都能发出一道闪光,而一声桨响,又能引起何等的甜蜜的回音来啊!”]“人类的存在又与自然生命的悸动何干?这里,梭罗表达了一种明显的生态中心论的思想。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
”]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则是展现梭罗生态文学思想的“眼睛”,从这优美的“眼睛”流泻出了人与自然万物作为共同拥有生命尊严、价值主体和道德关怀的生命有机体而闪烁出来的熠熠光辉。
梭罗正是以自己在瓦尔登湖用整个心灵与自然万物生命相交融的精神体验,描写了在地球这个中心生命上寄生的各种生命的美、自由、诗意的存在,表达了自然万物作为一个有着内在价值和生命尊严的生命体都有着不受伤害的存在权利,为当时开始沉沦在精神和生态危机的人类带来一股清新健康的空气,为在“文明的沙漠中保留一小片荒野的绿洲”而呼唤,并以此开创了生态文学创作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