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欣赏_荒诞派戏剧

合集下载

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2、剧情: 、剧情: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 个 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 爱斯特 拉冈(又称戈戈 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 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 又称狄狄), 拉冈 又称戈戈 和弗拉季米尔 又称狄狄 ,奴隶主波卓和他的 奴隶“幸运儿” 音译为吕克 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音译为吕克), 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 ,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故事 发生在荒郊野外。 发生在荒郊野外。 第一幕。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 第一幕。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他们从何 处来,不知道,惟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 处来,不知道,惟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至 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道。在等待中, 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道。在等待中,他 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他们嗅靴子、 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他们嗅靴子、 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 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 误以为是“戈多”莅临, 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 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 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 晚不来了,明晚准来。第二幕。次日,在同一时间, 晚不来了,明晚准来。第二幕。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 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 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天发生 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 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 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想” 可以不听” 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想”、“可以不听”。等不 来戈

从《等待戈多》与《秃头歌女》中浅析西方荒诞派戏剧艺术特征

从《等待戈多》与《秃头歌女》中浅析西方荒诞派戏剧艺术特征

从《等待戈多》与《秃头歌女》中浅析西方荒诞派戏剧艺术特征荒诞派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荒诞派戏剧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荒诞文学”的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

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荒诞最有概括性的含义是: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人的存在方式是荒诞的,人被一种无可名状的异己力量所左右,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人与人、人与世界无法沟通,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

这种“荒诞”观集中体现了西方世界带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

这种普遍存在的危机和悲观情绪是西方荒诞文学产生的土壤。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主要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等等。

一、荒诞派产生原因荒诞派戏剧兴起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非偶然,它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给西方社会流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使西方世界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危机。

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特别是中小资产阶级和广大青年人的头脑中产生了一种全面的幻灭感,信仰彻底崩溃,理想完全破灭,失去了昔日的安全、稳定的感觉。

他们深感世界瞬息万变,动荡不安,不可捉摸,生活毫无意义,于是,苦闷、彷徨、悲观、绝望,对人的本身存在发生了疑问。

荒诞戏剧表现的正是西方社会这种危机意识。

荒诞戏剧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

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艾略特的《荒原》所揭示的就是一个荒诞的世界,指出现实世界是一个荒凉、寂寞、肮脏的所处。

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卡夫卡在他的著名小说《变形记》中,深刻揭示了人的荒诞而悲惨的处境,不合理的现实世界使人丧失“自我”,异化成了虫。

他在《城堡》、《地洞》等小说中都接触到了类似的主题。

西方现代文艺流派课件_荒诞派戏剧

西方现代文艺流派课件_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的兴起和发展荒诞派戏剧又称“反戏剧”或“反传统戏剧派”。

20 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于法国。

其先导是马戏场和民间集市的大众戏剧,如杂技、魔术、笑剧、闹剧等艺术,并明显受到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卡夫卡小说的影响。

但对它影响最大的则是存在主义哲学关于人生荒诞的思想,这是它的理论根据。

从字源上看,荒诞(ABSURD )一词,由拉丁文SURDUS (耳聋)一词演变而来,在音乐中用来指不和谐音,在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脱节。

在这个概念中,人既不是世界的主人,也不是社会的牺牲品;他对外部世界无法理解,他的任何行为和喜怒哀乐的感情都对它不起作用;世界只是呈现出冷漠、陌生的面孔。

“荒诞派”这个名称来自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谬的哲学随笔《西西弗斯的神话》,该文认为人类的境遇从本质上来说是荒诞的。

1950 年,法国作家尤金。

尤奈斯库的剧本《秃头歌女》第一次演出,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产生。

1953 年,法国另一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上演,获巨大成功。

此后不断有此类戏剧上演。

1960 年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斯林写了《荒诞派戏剧》,对之作了专门的研究,全面分析了此类戏剧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正式把它们命名为荒诞派戏剧。

此后,荒诞派戏剧就在西方的舞台和文学评论界传播开来。

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征思想上,它认为世界和人生都是荒诞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荒诞的。

人生下来有着种种期望、理想、追求,但这个世界却不能满足人们的愿望,一切传统的人生价值、尊严、荣誉、道德、礼貌等,都土崩瓦解了。

如果按传统原则和标准行事,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这个特征反映了战后西方社会普遍的思想危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严重脱节。

人们对充满灾难的世界无法理解,感到一片混乱。

艺术上,采取荒诞的、混乱的艺术形式。

尤奈斯库说,“人生是荒诞的,认真严肃地对待它则显得荒谬可笑。

”因此主张以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内容,反映荒诞的世界和人生。

为此,荒诞派作家采用了一套与传统戏剧截然不同的荒诞手法:打破了以情节和对白为基础的戏剧传统。

外国文学史(二)下名次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外国文学史(二)下名次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四、名词解释(20题)4、社会问题剧:1868—1891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舞台,引起一场戏剧革命。

5、自然派:1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领袖:果戈理)。

2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和专制制度。

3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即小官员、小职员、农民为主。

4体裁上,多以散文(即小说)为主,后来“自然派”便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

1、《拉辛与莎士比亚》:是斯丹达尔于1823和1825年出版的与学院古典主义论战的两本小册子的合集,是其重要的理论著作。

莎士比亚与拉辛分别作为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代表,表示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美学观点与封建贵族旧艺术的对立。

斯丹达尔在这部著作中为浪漫主义鸣锣开道,在20年代浪漫主义反对伪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因其观点明显地带有现实主义的倾向,该著作又被视为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2、人物再现法:它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他通过顺叙、倒叙、对比、侧写等再现方式,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

•《人间喜剧》中的再现人物共有400多个,散见在75部作品之中。

这样前后呼应,相互联系,既将数量庞大的作品联结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刻画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3、威塞克斯小说:19世纪英国作家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一类被他称作“性格与环境”的小说,因为这些小说都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的农村地区为背景,所以又称之为“威塞克斯小说”;这类作品的主题一般表现的均是人与社会、性格和环境的对立,特别是通过爱情、婚姻问题的描写,表现个人对抗社会陈规、宗教法律、道德风俗以及神秘力量的悲剧性冲突;代表作品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有何深刻的哲理性?
它表面上荒诞不经,实际上具有 深刻的哲理性。剧中的人物都是 寓意性的形象:两个流浪汉是处 于尴尬处境中的人类的象征,戈 多则是一种无望之中的希望象征。 一方面戈多是两个流浪汉生存下 去的唯一精神支柱,
戈多来了,他们就得救了, 因而他们日复一日地期待戈 多的到来;
另一方面,戈多又迟迟不见 踪影,使他们的期待成为泡 影。这个剧本揭示了“人类在 一个荒诞的宇宙中的尴尬处 境”
在创作方法上摒弃传统的戏 剧程式,没有完整的故事情 节和集中的矛盾冲突,人物 形象支离破碎,缺乏鲜明的 个性,对话也语无伦次,但 很重视道具的作用。代表作 家是法国的尤奈斯库和贝克 特。
四、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 (一)生平(19061989)
• 1969年获诺贝尔奖— —“他那具有新奇形 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 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 中得到振奋。”
《最后一局》(又译《剧终》) ( 1957 )、《哑剧》( 1957 )、《尸 骸》( 1959 )、《美好的日子》 ( 1961 )等 10 多个剧本。
贝克特获得 1969 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金, 获奖的原因是“他那具新奇形式的小说和 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 奋”。瑞典皇家学院的代表在授奖仪式上 称赞贝克特的戏剧“具有古希腊戏剧的进 化作用。”
• 《美好的日子》
• 3、让·冉 (1910—— 1986)
• 《女仆》

女仆在侍候女主人穿戴装扮。女主人百般挑剔、恣
意辱骂;女仆则奴颜婢膝,终因忍无可忍,怒不可遏
地打了女主人一记耳光……突然闹钟响了,主仆相互
攻讦蓦地中断。整个情景继续不下去了。原来,这是
两个女仆的一场扮演。
扮演女主人的女仆叫克莱尔,而扮演克莱尔的叫索朗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的第二幕几乎是第一幕的完全重复。戏演完了, 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结尾又回到开头,时间像没有向前 流动。但剧情的重复所取得的戏剧效果,却是时间的无限延 伸,等待的永无尽头,因而喜剧也变成了悲剧。
二、戏剧对话独特丰富,具有深刻的哲理


弗:找句话说吧! 爱:咱们这会儿干什么? 弗:等待戈多。 爱:啊! 弗:真是可怕!……帮帮我! 爱:我在想哩。 弗:在你寻找的时候,你就听得见。 爱:不错。 弗:这样你就不至于找到你找的东西。 爱:对啦。
贝克特节

2006年是贝克特诞辰 100周年,在4月13日 他生日前一个月,都 柏林已经进行了持续 一个月的庆祝活动, 包括当天许多贝克特 迷或凑热闹者装扮成 《等待戈多》里的流 浪汉的模样,捧着书 在大街上大声朗诵台 词。
艺术特色
《等待戈多》是最能体现贝克特戏剧创作艺
术的一部作品,荒诞的思想内容和荒诞的艺 术形式,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一、就整体艺术构思来讲,贝克特将舞台 上出现的一切事物都荒诞化,非理性化。

在一条荒凉冷寂的大路中,先后出现了5个人物,他们记忆 模糊,说话颠三倒四,行为荒唐可笑。传话的男孩,第二次 出场时竟不知第一次传话的是不是他自己;幸运儿在全剧只 说过一次话,却是一篇神咒一般的奇文;波卓只一夜功夫就 变成一个瞎眼的残废,他让幸运儿背的布袋,里面装的竟是 沙土;两个流浪汉在苦苦等待,但又说不清为何要等待。在 布景设计上,空荡荡的舞台上只有一棵树,灯光突明突暗, 使观众的注意力旁无所顾,始终集中在几个人物身上,使荒 诞悲惨的人生画面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戈多

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 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 剧中没有说明,只有些模糊的暗示。两个流浪汉似 乎在某个场合见过他,但又说不认识他。那么他们 为什么要等待这个既不知其面貌、更不知其本质的 戈多先生呢?因为他们要向他“祈祷”,要向他提 出“源源不断的乞求”,要把自己“拴在戈多身 上”,戈多一来,他们就可以“完全弄清楚”自己 的“处境”,就可以“得救”。所以,等待戈多成 了他们惟一的生活内容,惟一的精神支柱。尽管等 待是一种痛苦的煎熬,“腻烦得要死”,“真是可 怕”,但他们还是一天又一天地等待下去。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荒诞派戏剧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荒诞派戏剧
《犀牛》的巨大成功使尤奈斯库真正声名鹊起,得到了评论家和 观众的广泛认可,他的作品也不断由小舞台走向大剧院,走向全 欧洲,走向全世界。
剧作家却部分抛弃了50年代那种单线式、漫画式、木偶式的缺少 心理描写的人物形象。一个新的人物“贝朗瑞”作为作者的代言 人出现了。
一、荒诞舞台上的末路英雄
尤奈斯库创作的主要特点:
少年时期在作家心底留下的另一个阴影则是孤 独和恐惧。成长过程中难以挥去的伤痛使尤奈 斯库在学会了反抗的同时,内心也滋生了一种 被过度夸大的负罪感。负罪感在作品中往往表 现为对强权的妥协。
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荒诞派戏剧的 黄金年代,也是尤奈斯库文学生命的辉煌期。
一、荒诞舞台上的末路英雄
50年代是荒诞派戏剧诞生、辉 煌和逐渐消亡的时期。作为荒 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50年代 的尤奈斯库是一位走在风口浪 尖的人物。一方面,作为一位
化动作、情节、心理描写、人物 性格,甚至人物的姓名、社会行 为和历史背景,以及引起并阐释 或缓解冲突的所有因素。
尤奈斯库和他的同伴们建立 的新型戏剧弱化了传统戏剧语言
对法西斯纳粹主义、专制主义、极权主义、 反人道主义,以及历史特殊时期所表现出的 非人性本质的思考与嘲讽
二、荒诞的变异——— 《犀牛》
剧作家选择犀牛这种猛兽作为象征体除了使作品产生夸张的漫画 式效果外,更在于它能体现出人类那种暗藏的、最原始的兽性意 识。
❖ 人具有理智,具有主宰自己行为的思想,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更具有作为人的尊严,即人性。但兽性却是人类骨子里难以去除 的顽疾。
一、虚空心灵里的自由回声
“等待死亡”是理解贝克特几乎 所有作品的一个重要线索,与 “死亡想象”相联系的神秘、恐 怖、荒诞、不安以及悖论性地指 向某种浪漫主义式的更高真实的 幻觉一直是文学不竭的灵感源泉。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33.狂飙突进运动(1)18世纪70至80年代,在德国发生的一场文学运动。

(2)要求个性解放,崇尚天才和叛逆,推崇自然和自我。

(3)代表作家有席勒和歌德。

34.荒诞派戏剧(1)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后流行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

(2)它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

(3)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品特和阿尔比等。

35.俳句(1)是日本民族创造的一种形式最短小的诗歌形体。

(2)由“五、七、五”句式共17个音组成,含蓄、凝炼,追求一种淡雅、静寂和隽秀的意境。

(3)代表作家是被尊为“俳圣”的松尾芭蕉。

32.神曲——中世纪诗人但丁的著名作品。

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形式,梦游“地狱”、“炼狱”和“天堂”,在中世纪神学体系的框架下,展示了人类经过迷惘和错误,在信仰(贝雅特丽齐)和理性(维吉尔)的指引下,经过苦难和考验走向光明与至善的历程。

分为3部,每部33歌,加序曲,共100歌。

33.社会问题剧——19世纪七八十年代,挪威剧作家易卜生随着对资本主义社会认识的加深,把创作的重心从中古的历史传说转移到迫切的社会问题上来。

他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创伤了一系列剧本,这些剧本中借助艺术形象和情节提出有关政治、法律、宗教、家庭、婚姻、伦理道德、妇女命运等问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资产阶级的虚伪骗诈、自私自利等到恶迹败行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由于这些剧本挖掘了社会的弊病,提出许多尖锐深刻的社会问题,所以有“社会的问题剧”之称。

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主要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等到。

34.新感觉派——新感觉派标志着日本现代派的诞生,也标志着西方现代派文学开始在日本生根发芽。

打捞感觉派刚刚诞生时,完全模仿西方现代主义。

横光利一认为:“未来派、立体派、达达派、象征派、构成派以及如实派一部分,都是属于打捞感觉派的东西。

15荒诞派戏剧

15荒诞派戏剧
外国文学史· 后现代主义
荒诞派戏剧概述 贝克特和《等待戈多》
一.概述
1.定义: 荒诞派戏剧(theatre of the absurd)是 欧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有影响的戏剧流 派,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从法国兴 起,随后逐渐在欧美各国流行,50年代末到 60年代中期是它的全盛阶段。荒诞派主要代 表作家包括塞缪尔· 贝克特、欧仁· 尤涅斯库、 阿尔蒂尔· 阿达莫夫、让· 热奈、哈罗德· 品特、 爱德华· 阿尔比等。
三.荒诞派艺术特点
3. 反语言: 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尼采则认为,“经常出现在 眼前的内心境况是没有文字可表达的,但恰恰是这 种境况织出我们的性格和命运之网”。在他看来语 言并不能实现人与人的真正沟通。
分析哲学的创始人维特根斯坦用语言游戏说阐述语 言的本质:语言就象游戏一样是一种没有共同本质 的复杂的现实活动,语言的用法、词的功能和语境 等都是无穷多的,游戏和语言的规则在一定意义上 都是随意的。因此,传统对语言是明确而理性的认 识遭到了挑战。
贝克特戏剧
贝克特的戏剧创作始于1947年的《埃琉瑟里尔》,该剧没有 发表。《等待戈多》于1948年完成,1952年发表,1953年 1月5日在巴比伦剧场首演,由著名的先锋派导演罗歇· 布兰执 导,引起轰动,从此贝克特一举成名。此后创作的剧本(包括 广播剧、电影、电视剧本)有《剧终》(1956)、《哑剧一》 (1956)、《克拉普最后的磁带》(1958)、《哑剧二》 (1959)、《炭灰》(1959)、《啊,美好的日子》 (1961)、《歌词和乐曲》(1962)、《卡斯康多》 (1963)、《喜剧》(1963)、《电影》(1964)、《来 来去去》(1965)、《迷失的人》(1966)、《喂,乔》 (1965)等。其后期作品包括《不是我》(1972)、《脚步声》 (1976)、《那时》(1976)、《三个鬼魂》(1977)、 《只有云彩》(1977)等。

第十三章 20世纪文学(四)--荒诞派戏剧

第十三章 20世纪文学(四)--荒诞派戏剧

“反戏剧”
荒诞派戏剧的最大特点是“反戏剧”。主要 体现在四个方面: 1.反现实主义 2.反思想意识 3.反英雄、反性格 4.反逻辑、反语言
1. 反现实主义
他们认为现实是无法认识的、变幻莫测的,真实只存 在于梦境和幻想之中,艺术就是“内心外化”,否定了从 古希腊到莎士比亚的一切戏剧,认为他们都是某些虚假的 东西。 荒诞派戏剧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他们认为, 世界上的一切都已经颠倒混乱,人类已完全丧失了理性, 丧失了正义感和变得没有逻辑,人被物化,为物所役导致 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沟通,人只能受痛苦、受折磨。因此, 他们就在自己的作品里集中表现世界荒诞和人生痛苦的种 种现实,展示世界混乱、精神混乱和人生混乱的可怕图景。
重复的情节
《等待戈多》的第二幕几乎是第一幕的 完全重复。戏演完了,好像什么也没有发 生过,结尾又回到开头,时间像没有向前 流动。但剧情的重复所取得的戏剧效果, 却是时间的无限延伸,等待的永无尽头, 因而喜剧也变成了悲剧。
戈多是谁?
“戈多”是决定人物命运的首要人物, 成为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戈多似乎会来, 又老是不来。关于“戈多”的象征寓意一 直是评论的焦点。有人说戈多是从英语GOD 借用而来,暗示神、上帝、造物主;有人 认为戈多象征“死亡的结局”;还有人认 为剧中的波卓就是戈多,或是生活中的某 个人等等。当问及贝克特时,他则说: “我要是知道,早就在戏里说出来了。”
《秃头歌女》
《秃头歌女》中以多个场景展示现实世界的荒诞性。比如说,门铃响,应 该是有人按了门铃,应该有人来,这是常理。可是剧中门铃响了三次,却都 没有人来;第四次门铃响了,史密斯太太认为前三次都没有人来,着一次肯 定也没有人来,因为事实才是正确的,常理是不对的,结果她有错了。由此 看来,门铃响,有时有人来,于是没有人来,也就是人们“还是不知道门铃 响是表示有人还是没人”。这个情节告诉人们,现实世界太荒诞了,总是捉 弄人,它没有逻辑,没有理性,没有规律可寻。再有,剧中的挂钟始终在胡 乱地敲,在9点的时候敲17下,刚敲过有敲29下,让人很难知道现在究竟是 什么时间,它也是变幻莫测的,说明世界是没有次序的,是不可知的,人的 理性在这样的时间面前也是无能为力的。史密斯夫妇谈到已故的熟人勃比. 华特森时,结果发现名叫勃比.华特森的人竟有十几个,夫妻、父子乃至亲 戚都叫勃比.华特森。这说明在西方现代社会里,人是没有个性、没有自我 的,因此也是没有区别的。这种描写暗示人的异化现象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 程度。马丁夫妇虽然结婚多年,朝夕相处,却互不相识,只感觉曾经在哪里 见过面,但有不能确定,最后经过反复交谈,才突然醒悟,他们原来是夫妻。 这个荒诞清洁的背后显示的是现代工业社会所导致人类人格的丧失。他们在 冷酷的现实生活中,越来越远,越来越无法沟通。

荒诞派戏剧塞缪尔贝克特所著《等待戈多》经典赏析读书心得交流分享PPT模板

荒诞派戏剧塞缪尔贝克特所著《等待戈多》经典赏析读书心得交流分享PPT模板

剧本赏析
《等待戈多》突破文学描述的固有模式,戏剧情节几乎没有发展变化,舞台场景同位 叠合,戏剧动作机械呆板,以此象征生活内容循环往复,却无异于什么也没有发生; 人物对话则悖逆追求妙言隽语的技巧规范,多用无聊的下意识独白和不知所云的废话 对白,以此喻示荒诞社会造成的人类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极度混乱。
剧作《等待戈多》通过荒诞的人物、荒诞的情节、荒诞的语言、荒诞的舞台设计和荒 诞的戏剧效果,表现了荒诞派戏剧的一个基本主题:世界不可知,命运本无常,人是 低贱的,行为无意义。 在形式技巧上,《等待戈多》则充分体现了荒诞派戏剧场面单 调,既无冲突、更无高潮的“反戏剧’’特征,其艺术感染力主要来自于闹剧式的外包装 和对观众期待视野的突破。
。量
R T

, 有 一 个 人 ,
2简

戏剧简介
《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译作《等待果陀》,是爱尔 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
《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 去’’的悲剧。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 动障碍。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 《等待戈多》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 戏剧
。量
R T

, 有 一 个 人 ,
1介

作者介绍
塞缪尔·贝克特,爱尔兰作家,出生 于爱尔兰都柏林,毕业于都柏林圣 三一大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之一。他创 作的领域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 尤 以 戏 剧 成 就 最 高 , 1953 年 凭 借 《等待戈多》声震文坛,成为法国 文坛上的风云人物。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

创作过程
受英语读物(会话手册)的启发而写。 因为他发现自己读的不是英语,而是一些令人 吃惊的真理。例如:“一周有七天”,“天花板在 上,地板在下”等等,这些就是普遍的真理,又如 史密斯夫妇和马丁夫妇谈到的“乡村比城市更安 静”,“但在城市里,人口更稠密,商店更多”等 等……也是一些复杂的真理。 他越是往下写,越是感到眩晕和恶心,因为他感到 这些语句是那样平庸,那样荒诞不经;所以他经常 要中断写作,陷入沉思,最后才完成了这部剧作。 尤奈斯库自认为写了一部滑稽模拟剧,是一部“语 言悲剧”。
思想特征
——表现“人生荒诞” 生存环境的荒诞:主人公生活的世界不是 给人安全感和生存发展空间的世界,而是 与人为敌的陌生世界 生存方式的荒诞:人丧失了其本质和价值。 他们无尊严;无作为;无个性;孤独,无 法与人沟通。
代表作家
艾思林认为荒诞派主要人物有:S.贝克特、 E.尤内斯库、J.热内等。代表作品有《等待 戈多》1953、《秃头歌女》1950、《椅子》 1952等。 荒诞派戏剧在西方剧坛享有极高声誉,但作 为一种强大的戏剧潮流则已成陈迹。
作者在答复有些评论家问到《秃头歌女》的主题时 曾说过,他要表达的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的古怪 感情,这种古怪的东西是在司空见惯的平庸中显示 出来的”。 作者还提到他所以写这个剧也是为了向传统戏剧开 火。剧本的缺乏情节,人物的可有可无,语言的毫 无意义,剧名的古怪,以及作者原来设想的结尾处 理等,都是为了达到他原来的创作意图。但实际的 结果却使他和贝凯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一 起为开创新的戏剧——荒诞戏剧迈开了第一步。
荒诞派戏剧
absurd theatre
史称“先锋派”,又称“反戏剧派”。是 20世纪50年代初兴起于法国,50-60年代 风靡于欧美剧场的一个重要的后现代主义 戏剧流派。 它是“二战”后,西方令人感到绝望的社 会现实在戏剧舞台上的反映,是对传统戏 剧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和突破。 不是任何社会制度使我们感到荒诞,而是 人本身——尤奈斯库

苦等的人生--小论荒诞派戏剧及代表作《等待戈多》

苦等的人生--小论荒诞派戏剧及代表作《等待戈多》

苦等的人生--小论荒诞派戏剧及代表作《等待戈多》“荒诞派”戏剧是指二次世界大战后旅居法国巴黎的一批剧作家开创的一种戏剧流派。

它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达到了高峰。

二战的噩梦刚刚过去,战争给整整一代人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创伤,上帝不复存在了,旧日的信仰坍塌了,美好的希望和理想破灭了。

世界让人捉摸不透,社会令人心神不安。

劫后余生的人们,抚摸着战争的伤疤,开始了痛苦的反思,对传统价值观念和现存的秩序持否定的态度。

往日的精神支柱瓦解了,新的信仰尚未找到,这种精神上的空虚反映到文学艺术上,自然形成了一个“没有意义,荒诞,无用的主题”。

法国剧作家兼评论家艾伯特?加缪早在1942年就对后来的“荒诞派”剧作家心目中的世界进行过生动的描述:“当一个世界可以用一般的理论方式来解释时,即使这种解释有其失误的一面,这个世界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所热悉的。

但是,当一个世界突然失去了幻想和光明,人们就会把它当成一个怪物。

对于人们来说,这个世界就成了一个无可挽回的流放地,因为,就像人们己经丧失了对未来的天堂所抱的任何希望一样,他们又被剥夺了对已经失去的家园的任何美好的回忆,这种人和生活、演员和剧中世界的分离就产生了一种不协调的感觉。

在加缪的这段评论中,他使用了“不协调的感觉”这个词,显而易见,他并没有使用这个词的一般词义。

法国著名“荒诞派”剧作家欧仁?尤内斯库于1957年对“荒诞”这个词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荒诞指的是丧失了目标,被割断了宗教、抽象的和超自然的根基,人垮了,人的所有行为都变得没有意义,毫无用处,不协调”。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它不仅奠定了“荒诞派”戏剧的基础,而且还影响了包括英国剧作家在内的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几代剧作家。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在这部剧中,贝克特从哲理的高度,严肃地考察了西方世界的最紧迫、最困惑的问题: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人对未来的希望到底有没有意义。

外国文学欣赏荒诞派戏剧

外国文学欣赏荒诞派戏剧
• 接着谈到博比·沃森的死:史密斯先生说:他去世 已经两年了。我们参加他的葬礼已经一年半了。 人们谈起他的死已有三年了。可怜的博比,他去 世已经四年了,尸体还有热气。……后来发现博 比夫妇一家及其亲属全叫博比·沃森……
• 夫妇俩谈论的尽是诸如此类颠三倒四、语无伦次、 彼此矛盾的乏味话题。
• 第一幕寓意
• A、毫无意义,仅仅表现思维的无理性;
• B、有意义:鞋油是工业产品,是商品,是 现代社会的标志,该句因而成了一句革命 口号,即打倒异化人性的时代,打破沉闷, 荒诞的生活,是被压抑生活的揭竿而起, 具有反叛意义。
• 结尾1及寓意
• 剧本接着描写:黑暗中全体成员举起拳头愤怒到 极点,狂呼:不从那儿子走,从这儿走…… “那 儿”指恶劣的生存现状,死水般的生活;“这儿” 指希望和新生活。——这是对荒谬生活的突围。
• (一)剧情 第一幕:等待
• 两幕剧:
• 第一幕:黄昏乡间小路旁。四野空旷,只 有一棵秃树。两个流浪汉弗拉季米尔(狄 狄)和艾斯特拉冈(戈戈)在等待戈多。 但不知道戈多是谁,什么时候来。为了消 磨时间,脱靴子,察看帽子,斗嘴。
• 来者不是戈多
• 不久来了波卓和幸运儿。前者是奴隶主, 后者是奴隶。波卓用绳子牵着幸运儿,用 鞭子打着幸运儿,声言要卖掉他。幸运儿 哭泣。 一男孩上场,说戈多今天不来,明 天准来。
• 英国的哈罗德·品特 法国的尤奈斯库
《秃头歌女》赏析
• (一)剧情及寓意 第一场
• 独幕剧:分11场。 • 第一场:史密斯夫妇的“英国式”生活琐事: • 在英国伦敦郊区:接近大自然,但史密斯夫妇都关在屋里,
过着封闭、乏味的生活。
• 住着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饮食终日,无所事事。 一间英国式的中产阶级起居宅。

荒诞派文学

荒诞派文学

荒诞派戏剧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当存在主义文学方兴未艾之时,法国又出现一种完全打破传统戏剧写法的资产阶级文艺流派,这就是荒诞派戏剧。

1950年5月n日,在法国首都巴黎梦游人剧院上演尤金·尤奈斯库的独幕话剧《秃头歌女))H寸,据说剧场里仅有三名惊愕的观众。

剧中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戏剧冲突,也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只有两对英国中产阶级夫妇在进行一些琐碎无聊、颠三倒四的对话。

其中的马丁夫妇,虽然已结婚多年,并有了一个孩子,相互却视若路人,只是在谈话中才突然发现他们是乘同一次车次来到伦敦,住在同一个旅馆,睡在同一张床上的夫妻。

结尾时,不过是两对夫妇调换了一下位置,继续重复原来的对话。

戏剧是因为对话中一句台词,“秃头歌女哪里去了”而得名的,与剧情根本无关。

不难想象,它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嘲笑和攻击。

两年后,尤奈斯库推出另一部戏剧《椅子》,第二年,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也在巴黎上演,却引起了巨大反响,博得社会上越来越广泛的共鸣。

从此,一个新的戏剧流派在欧洲崛起,并在欧美各国涌现出一批追随者,终于成为战后西方世界最重要的戏剧流派之一。

在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中,众多流派都是打着“反传统”文学的旗号出现的。

在戏剧领域里,如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的作家都对传统的戏剧形式进行了各种革新和实验,运用象征、夸张、怪诞的手法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幻灭感。

荒诞派戏剧正是对二十年代以来各种现代派戏剧的一个新发展。

最初,这种戏剧与其它实验性戏剧统称为“反戏剧派”或“先锋派戏剧”。

1961年,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第一次称它为“荒诞派戏剧”,这个名称很快被人们普遍接受。

“荒诞”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聋的”,原意是指音乐中的“不谐调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它解释为荒谬可笑。

但对于荒诞派戏剧来说,却有着远为深刻的含意。

总的看来,荒诞派戏剧显然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产阶级的精神危机和阴霭密布的生活环境,他们认为人生瞬息万变,世界不可理解,一切都是荒谬怪诞、毫无意义的。

外国文学知识点

外国文学知识点

外国文学知识点整理名词解释:1.荒诞派戏剧:出现于50年代法国,是二战后影响最大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它在思想上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强调表现抽象的主观感受,喜欢采用漫画式的夸张和比喻,情节没有连贯性,人物缺乏鲜明个性;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贝克特和英国的品特;2.湖畔派: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位诗人;因三人曾隐居于英国昆布兰湖区而得名;其反对古典主义的平板;有迷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的倾向;从外部世界转向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关怀;3.意识流小说:20世纪初在英国兴起,20-3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种文学流派; 特征: 1不注意外部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行动表现和情节的连贯与完整,而致力于表现人物意识的流动状态; 2打破传统小说按情节发生次序或逻辑联系而形成的直线发展的结构,不受时空或逻辑制约,时空跳跃、多变; 3多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和暗示等表现手法;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代表人物有乔伊斯尤利西斯等;4.表现主义: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创作上批判现实,否定传统,具有强烈的革命和反叛情绪,反对模仿外在世界,主张表现内在主观现实;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和表现性,常采用象征、荒诞的手法;表现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抽象的概念;代表作品为奥地利的卡夫卡的变形记;5.卡夫卡式:“卡夫卡式”即把荒诞的故事叙述与其现实本质的揭露结合的风格;作品大多描写人的内心状态,揭示现代西方人个性丧失、人性异化的主题,展现物化状态下人们的精神痛苦和孤独;在艺术上,“卡夫卡式”追求荒诞下的细节真实,具有象征、怪诞等的特点;6.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年代由德国一批青年作家发起的文学运动;充分肯定个人地位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崇尚感情,肯定自然,推崇天才,带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倾向和反叛精神;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产生过巨大影响;纲领制订者是赫尔德尔,代表作家是青年歌德和青年席勒;7. “包法利主义”:在理想生活与现实灰色生活的差异中,不切实际地追求理想生活,是平庸的现实和渴望超越实际的幻想相冲突的不切实际的产物;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追求文学的客观性与真实性;避免将作者的主观情绪带入到作品中;2、具有揭露性与批判性;作家大多是中小资产阶级出身,善于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境遇,揭露并批判社会的阴暗面;3、遵循典型化原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①歌德浮士德艺术特点:1在诗歌体裁上,采用多种多样的诗歌形式来表现复杂的内容;2在艺术方法上,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运用,及象征手法;3在艺术结构上,以浮士德探索理想为中心,跨越时空界限;4在形象塑造上,从矛盾发展的辩证关系中刻画人物形象;5在语言上,用语个性化,富有民歌特点、哲理性和抒情性;②卡夫卡变形记:1作品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表现“现代人的困惑”;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是20世纪“反英雄”主人公的开端;2变形的根本原因是人性的丧失;是现代人丧失自我价值和个性的悲剧;3艺术特色:1真实与荒诞的结合;借大量细节描写,将荒诞故事叙述得真实可感;2冷漠平静的叙事方式;采用极其客观、平静的语调描述变形经历,暗示了异化问题的普遍性,激发读者进而思考人的存在境遇;3运用意识流手法,极力渲染人物的内心世界;联想、幻觉的运用,既展示了人变成甲虫以后的恐惧、焦虑、觉悟和痛苦,也表现了常人的心理,揭示了异化主题;③福楼拜包法利夫人1.福楼拜艺术主张:真实性、客观性、追求艺术美;2.艾玛悲剧的原因:1爱玛始终生活在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中,但又心地单纯善良;不满平庸生活,但富有同情心;但可悲的是,爱玛并未对自己的悲剧有清醒的认识; 2资本主义社会的崇尚虚荣和注重浮华,造成了爱玛追求浪漫幻想的性格;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猖獗,影响着道德风尚,左右着人际关系;3.艺术特色:1重在塑造典型环境里的典型性格; 2客观冷漠地对人物进行细致的描写; 3语言准确精炼、有高度的表现力; 4叙述角度富于变化;采用人物主观视角来叙述;4.副标题:外省风俗:通过写包法利反映了外省许多像包法利夫人一样的人;5.第一个情人:罗道尔夫;第二个情人:莱昂;④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多种反叛传统、追求新奇的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众多相对独立的流派,其中,最重要的是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三位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爱伦·坡,博德莱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思想上,现代主义文学富有强烈的反传统精神,提倡非理性,善于表现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主题,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性;在艺术上,现代主义文学着重表现潜意识、欲望、幻觉和直觉等非理性心理,开掘了审丑、变形等现代审美观念;基本特征:1思想上:表现现代人的异化感;是反叛传统的理性主义,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 2艺术特征上:强调表现内心世界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⑤开创现实主义:果戈里⑥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⑦浪漫主义文学之父:卢梭⑧浪漫主义发源地:英国、德国⑨呼啸山庄——艾米丽:弃儿希刺克厉夫和主人的独女凯瑟琳相爱,受到凯瑟琳的哥哥辛德雷的敌视和阻挠;凯瑟琳和画眉山庄的林顿结婚,希刺克历夫含恨出走;三年后,他发财回到呼啸山庄,凯瑟琳仍爱着他,因不能和希刺克历夫结合,生孩子时死去;从此希刺克历夫采取报复手段,占有了两个山庄的财产,虐待辛德雷、凯瑟琳以及自己的儿女;但仍然不能忘怀凯瑟琳,他感到越来越难适应这人间的世界;最后他放弃了复仇,郁郁而死,临终留下遗言,死后把他和凯瑟琳葬在一起;凯瑟琳贪恋物欲嫁给了画眉山庄的林顿,背叛了自己的希刺克厉夫的灵魂;希刺克厉夫为凯瑟琳的背叛而陷入残忍的报复中;艺术特色:1叙述方式创新,选择1801年的冬天作为叙述起点; 2叙事角度多样化;断断续续地将一个故事叙述完毕; 3中途倒叙的叙事时间;“戏剧性结构”; 4三重叙事文; 5象征手法的运用;“呼啸”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内地形容词,形容这地方在风暴的天气里所受的气压骚动;⑩德国启蒙运动的奠基者:莱辛;拉奥孔汉堡剧评①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席勒阴谋与爱情②浮士德五个悲剧:1知识悲剧;浮士德是老博士,博览群书,却不断厌倦繁琐僵化的知识,甚至想自杀; 2爱情悲剧;浮士德与市民少女玛甘泪相恋,其却误用安眠药毒死母亲,又差点溺死新生儿,被关进监狱后拒绝了浮士德的相救; 3为统治者服务的悲剧;资产阶级自强不息与向封建贵族妥协的双重性,最终将导致他们的政治悲剧; 4美的悲剧;与海伦生下欧福良,但跳跃时跌入天火烧死,海伦也飘逝了; 5理想悲剧;③分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1、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着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2、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意义:向人们指出了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④浪漫主义理论的策源地:德国⑤白鲸:艾哈伯、以实玛利、莫比迪克、季奎格;白鲸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或三个不同的层次来理解和阐释:第一个层次,这部小说通过“披谷德号”捕鲸船出航捕鲸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血腥来源,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反映了捕鲸工人危险而又艰苦的生活,歌颂了工人们机智、勇敢、互相支援等高贵品德;第二个层次,是它的特殊的宗教意义;麦尔维尔生长于加尔文教的环境里;强调宿命论,强调“原罪”,人类只有通过上帝的慈悲,而不是人本身的力量,才能得到拯救;霍桑作品中所表现的丑恶面对麦尔维尔受霍桑的影响较大;第三个层面,是它的复杂的象征意义这是一部象征小说;小说的这种复杂的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白鲸“莫比,迪克”和船长埃哈伯这两个形象身上;有人把白鲸看作“善”的象征,有人认为它是“恶”的体现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身,还有人说它是不善不恶的永恒的大自然的代表;1.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安妮勃朗特艾格尼丝·格雷;2.19世纪后期的文学流派:自然主义文学、唯美主义文学、前期象征主义文学;3.自然主义: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在法国兴起,以真实描写客观现实和人性、人的机体为目的,要求作家不介入,不作价值评判对社会进行冷静客观的描写;其理论倡导者为左拉,代表作家莫泊桑等;4.唯美主义: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种文艺思潮;主张艺术要追求纯粹的美,但它过分强调美的纯粹性,割裂了形式与内容、艺术与生活的联系;5.象征主义: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注重借助外在的具体事物,挖掘内心世界赋予抽象观念,大量运用联想、暗示与通感;马拉美为早期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6.恶之花波德莱尔的艺术特点:①发掘丑恶、病态中的美;作者描绘了大量丑恶的事物,揭示了残酷丑恶的现实,革新了传统美学观念,扩展了文学表现的题材;②独创了通感手法;他在诗歌中将各种感觉互相打通,去解读自然万物;③象征手法的运用;作者通过生动、坚实的意象,来揭示自己隐蔽的心灵世界;④语言极为精炼,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7.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的奠基人:果戈里8.变形记卡夫卡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作品大多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表现“现代人的困惑”;现代人丧失自我价值和个性的悲剧;变形后的悲苦精神世界,现代人彼此间的疏远与隔离;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变形的根本原因是人性的丧失,人失去了自己本来应有的东西,就异化为非人了;内在的,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反映了“人”的自私、冷漠与残忍;——主旨所在9.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三个阶段:早期:站在贵族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探索贵族地主的出路,也涉及农民问题;幻想以改良的办法协调地主和农民的关系,改善农民的处境;童年少年青年中期:思想发生激变,开始过平民化的生活,立场由贵族地主向宗法制农民转变;他努力探索俄国的出路,农民、贵族青年的命运问题和生命的意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晚期:完全站在宗法制农民立场,主张回归东方农业文明,歌颂群体主义和顺从意识,宣扬“勿以暴力抗恶”;与贵族决裂,向人民靠拢;复活10.安娜卡列尼娜伸冤在我,我必报应:一方面写了安娜·卡列尼娜和渥伦斯基之间爱情婚姻的纠葛,展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方面写了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提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图画;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的躁动不安,展现了农奴制改革后“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那个时代在政治、经济、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体裁:传记史诗、社会小说、心理小说意识流的艺术技巧“心灵辩证法”:描写心理过程本身,展示人物心理发展的自然过程,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特点:1注重描述人物心理活动、变化的过程;列文经历了爱情上的迷恋、挫折、失望到婚后的欢乐、焦虑、猜忌、痛苦,最后在宗教中找到了心灵的宁静;2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外部特征来揭示其内心世界;描写安娜的眼神、笑容等展现她的美丽,揭示她渴望爱情的心理感受;3通过内心独白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自杀前安娜的内心话语的描写;艺术手法:1运用“心灵的辩证法” 2以自然风景展示人物内心;如列文在一个晴朗寒冷的日子里来到溜冰场, 希望在这里见到吉提; 3通过人物的语言,反映出了他们的教养、经历、文化水平和精神面貌;艺术风格:1)全景式的史诗性叙述艺术;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多层次的叙述真实地展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内心世界;2)独特的心理描写;开创了“心灵辩证法”的心理描写技巧;在作品中注重展示人物心理变化的规律与形态,表现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和内在联系;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把揭示人物对环境的反抗、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性格对环境的超越作为创作的重要任务,从而展示出性格的自主性特点;10.陀思妥耶夫斯基VS列夫托尔斯泰相同点:1、都关心贵族的出路问题,关心贵族的出路也即关心俄国的前途命运问题;2、都厌恶西方现代文明,试图使俄国避开走资本主义道路,向往缅怀宗法制田园生活,走俄国的村社社会主义道路;3、对待政治都想建立神权政治来解决俄罗斯的未来问题,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宽恕、忍让和爱;实践证明这种政治观是不科学的、不文明的、落后的;区别:创作风格迥异1、小说结构•托:充满变化,三部长篇小说的结构各有特点,但都常成功;•陀:整体上都具有“对话性”特征;小说的故事常被淡化,人物内心和不同思想观念形成的激烈冲突是小说描写的主要对象,不同内心力量和思想观念之间形成的对话关系,构成了其小说结构的独特之处;2、人物心理描写,与性格塑造结合在一起,但描写的内容和方法却不同;•托:人物合乎逻辑和理性的心理变化过程;长篇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变化的心理过程;•陀:人物的病态心理或濒临分裂的内心世界;将简短的内心独白夹杂在人物思想、内心活动的叙述和描写过程中,或交织在对话之中,使得心理描写呈现出更加紧张激烈和凌乱跳跃的特征;陀氏还常常通过潜意识、梦境和幻觉来捕捉人物混乱、白热化的心理状态心理描写方法更具创新性;3.小说的叙述•托:常常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进行,在叙述的过程中穿插大量的议论;•陀:放弃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常常从不同人物的视视角审视世界,削弱作家叙述的主观性,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主体性;•总之,托尔斯泰的小说创作在术风格上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顶峰,而陀思妥耶耶夫斯基的小说更多地呈现出现代主义气息的新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28-1930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英语, 担任双目失明的意识流大师乔尹斯的助手, 参与整理《芬内根的觉醒》手稿。 • 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研 究笛卡儿哲学,获哲学硕士学位。 1938年定 居巴黎,二战期间因参加抗德运动,被迫 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战后一直在巴黎写 作。 • 1989年贝克特在一家简陋的养老院悄然去 世。
• 第十场:讨论《火》诗。马丁太太认为毛骨悚然; 马丁发生认为诗中有某种热情;消防队长认为十 分出色:“是我的世界观,我的梦想,我的理 想。”消防队长临走前点题:“秃头歌女怎么样 了?”史密斯太太:“她总是照老样子打扮,戴 着帽子。” • “秃头歌女”的寓意 • “秃头歌女”一词来源于演员念错的台词,本无 意义,但贝克特以此为剧名,便有了意义: • 隐喻生存的悖谬。喻指剧本所描述的生活一如 “秃头歌女”:怪诞、丑陋、可憎、荒谬。“老 样子”喻指生活一如既往的乏味;“戴帽子”喻 指生活丑恶的真相被掩盖,不为人们所认识。
• C、戈多即戈杜。戈杜是巴尔扎克喜剧《自 命不凡的人》中一个神秘人物,人人谈论 又不曾露面,但他不露面胜似露面,就象 卡夫卡《城堡》中的C伯爵,操纵、把握着 很多人的命运,实际上隐喻一种神秘异己 的社会力量,比如命运。 • D、戈多即希望,即“淑女”、“伊人”、 “马林鱼”等理想化的事物,是幻灭的西 方人心中渺茫的救星。但“希望迟迟不来, 苦死了等的人。” • E、戈多即未来 。
• 三、主要作品介绍 • 贝克特的创作以《等待戈多》(1952)为 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写诗歌 和小说,后期主要写剧本。贝克特的文学 成就主要在戏剧方面。同时用两种语言写 作,早期用英语,后期用法语。较有代表 性的诗集有:《回声之骨》(1936)等。
• (一)剧情 第一幕:等待 • 两幕剧: • 第一幕:黄昏乡间小路旁。四野空旷,只 有一棵秃树。两个流浪汉弗拉季米尔(狄 狄)和艾斯特拉冈(戈戈)在等待戈多。 但不知道戈多是谁,什么时候来。为了消 磨时间,脱靴子,察看帽子,斗嘴。 • 来者不是戈多 • 不久来了波卓和幸运儿。前者是奴隶主, 后者是奴隶。波卓用绳子牵着幸运儿,用 鞭子打着幸运儿,声言要卖掉他。幸运儿 哭泣。 一男孩上场,说戈多今天不来,明 天准来。
• 第二幕:继续等待 • 第二幕:第二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同样的人物。把第一幕的情景重演一遍。 • 所不同的是,时间过去一天,树上长出几 片树叶,狄狄,戈戈在等待戈多的现实痛 苦上,又增加了记忆的痛苦。感到可怕。 • 戈多又不来 • 波卓主仆上场,前者已盲目,后者气息奄 奄。 信使男孩上场,说戈多今天不来,明 天准来。场上人物失望而归。
• • • •
《等待戈多》: 1 无望的等待是现代人的根本精神生活。 2 希望是幻觉,压迫和痛苦是人生的主调。 3 由于无法发现真相,现代人无法选择死亡。
• 第七场 • 第七场:主客相见。马丁夫妇分别讲了所谓“特 别和更特别”的故事。 • 故事一:在咖啡馆旁边,看见一位衣冠楚楚的先 生,50上下年龄,单膝跪地,身子前倾。我走近 他身边,看看他在干什么。原来他鞋带松了,正 在系。 • 故事二,在地铁里看见一位先生坐在长椅上静静 地看报。对如此普通的事感到“特别”,说明贫 乏现实之乏味。 • 寓意 • 马丁夫妇的故事,说明现实之乏味无聊,没有 “特别”的事,没有传奇和诗意。 正如《圣 经· 旧约· 传道书》所言:“日光底下并无新事”。
• 墙上大钟按英国方式打了17下。 • 史密斯太太打破了英国式的长时间的沉默说:啊, 九点了。 接着以英国式的冷静、索然无味的口气, 沉完没了地谈着晚饭时的菜肴:土豆肥肉片真好 吃,英国色拉油不错,鱼挺新鲜,汤里的盐比史 密斯身上的还多…… • 接着谈到博比· 沃森的死:史密斯先生说:他去世 已经两年了。我们参加他的葬礼已经一年半了。 人们谈起他的死已有三年了。可怜的博比,他去 世已经四年了,尸体还有热气。……后来发现博 比夫妇一家及其亲属全叫博比· 沃森…… • 夫妇俩谈论的尽是诸如此类颠三倒四、语无伦次、 彼此矛盾的乏味话题。
• 第八场 • 第八场:消防队长前来拜访,五个人物之间(玛 丽不在场)毫无意义地就无聊琐事进行争论,对 话充满悖谬、荒唐、反逻辑特征。消防队长讲的 故事:“一头小牛吃了过多的碎玻璃。因此,他 不得不生产了。他生下了一头母牛。可是小牛是 个男孩,母牛不能叫他‘妈妈’。母牛也不能叫 小牛‘爸爸’,因为小牛太小了。所以,小牛只 得和一个人结了婚,市政府当时采取的所有措施 都是按时行的情况所规定的。” • 该剧表明:世界是荒谬的,毫无理性,毫无逻辑 的。因此人对荒谬世界的描述也必然是荒谬的。 而荒谬中包含的“寓意”,需要象消防队长所说 的那样:“要由你们把它找出来。”
• 英国的哈罗德· 品特
法国的尤奈斯库
《秃头歌女》赏析
• (一)剧情及寓意 第一场 • 独幕剧:分11场。 • 第一场:史密斯夫妇的“英国式”生活琐事: • 在英国伦敦郊区:接近大自然,但史密斯夫妇都关在屋里, 过着封闭、乏味的生活。 • 住着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饮食终日,无所事事。 一间英国式的中产阶级起居宅。 • 史密斯先生靠在英国式的壁炉边。 • 坐在英国式的扶手椅上。 • 抽着英国式的烟斗。 • 看着一份英国报纸。 • 他妻子坐在他身边,正缝补着英国式袜子。
• 第一幕寓意 • 反复强调“英国式”,即强调生活的 单调、沉闷、乏味、枯燥、无聊。 对 博比· 沃森死讯的荒谬谈论,则表现了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以及对死亡的淡 漠。
• 第二至四场 • 第二至三场:玛丽报告马丁夫妇来访。 • 第四场:马丁夫妇对白。但二人不认识, 经过烦琐、曲折的对话,最后发现原来二 人“住在同一间房,而且睡同一张床,有 一个共同的女儿,是夫妻”。 • 寓意 • 说明人与人之间惊人的隔膜。 • “夫妻形同路人”,便是这种隔膜最深刻 的写照。
Hale Waihona Puke • 戈多是谁?有人问贝克特,他说他也不知 道,如果知道,早就在剧中说出来了。 • A、戈多即上帝, • B、戈多即波卓,代表爱情权力地位荣耀等 世俗理想。 • 剧本第二幕波卓上场,戈戈和狄狄以为是 戈多,觉得得救了。剧本的法文手稿中, 波卓也自称是戈多。 可以如是理解:波卓 是世俗化了的戈多,是理想戈多的现实化 身,表明即使等来了戈多,生活也未必美 妙。
• 《秃头歌女》: • 1 现代人的绝对孤独不可交流导致的 人伦关系的荒谬感。 • 2 生活的庸俗乏味,人生的抗争以及 无可抗争。
• 《椅子》: • 1 人在意义追寻中在反抗荒谬中最终依然沦 为荒谬,丧失自我,追求奋斗也是荒谬的。 • 2 人和人无法沟通,即使真的有拯救人类的 途径和希望,即使真的有真理,也和现代 人毫无关系。
• 第十一场:两对夫妇相对而笑,各说各的, 无法勾通、交流。史密斯先生突然大喊: “打倒鞋油!” • A、毫无意义,仅仅表现思维的无理性; • B、有意义:鞋油是工业产品,是商品,是 现代社会的标志,该句因而成了一句革命 口号,即打倒异化人性的时代,打破沉闷, 荒诞的生活,是被压抑生活的揭竿而起, 具有反叛意义。
• 第九场 • 第九场:玛丽与消防队长重温旧情,玛丽朗诵诗 歌《火》:各种灰烬在树丛中闪耀发光,/一块石 头起了火,/城堡起了火,/森林起了火,/男人们 起了火,/女人们起了火,/鸟儿起了火,/鱼儿起 了火,/水起了火,/天起了火,/灰起了火/,烟起 了火,/火起了火,/一切都起了火,/起了火,起 了火。 • “火”的寓意 • 正面意义:激情、理想;反面意义:欲望、愤怒、 狂躁、灾难。佛家所谓“三界如火宅。”消防队 长“灭火”的寓意:一为熄灭热情、活力;一为 消灾。 剧本描述了现代生活的两个极端:灰烬和 火;无聊、乏味和狂躁、反悖。
• 第五至六场 • 第五、六场:马丁夫妇睡着。玛丽向观众 旁白:他们不是夫妻,马丁的女儿右眼白 左眼红,而马丁太太的女儿左眼白右眼红。 • 寓意 • 其一再次重申人与人之间之隔膜,人际关 系之虚伪甚至恶劣,好朋友竟然不能确定 对方的身份;连对方身份都不能确定,却 登门造访,佯装亲密;既然是好友,何必 趁其熟睡,发人隐私。 其二说明世间真相 之难明,从观众角度看,始终不能确认马 丁夫妇关系之真伪
• 结尾1及寓意 • 剧本接着描写:黑暗中全体成员举起拳头愤怒到 极点,狂呼:不从那儿子走,从这儿走…… “那 儿”指恶劣的生存现状,死水般的生活;“这儿” 指希望和新生活。——这是对荒谬生活的突围。 • 结尾2及寓意 • 当喊声停止,灯光复明,马丁夫妇重复着史密斯 夫妇开头的生活,准确无误地重复着史密斯夫妇 的对白。 说明反抗失败,希望幻灭,混乱、乏味 的生活在继续。
• 一、荒诞派戏剧的奠基者 • 塞缪尔· 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剧作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 • 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原因: “由于他的作品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性 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 • 二、生活简史 • 1906年4月13日,贝克特出生在爱尔兰都柏 林一个犹太家庭。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三 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学士学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