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派戏剧和贝克特(廖可兑)
荒诞派戏剧与贝克ppt课件
-
1
荒诞派戏剧概况
• 一、概念 •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法国、而后流
行 于西方、60年代末走向衰落的一个现代主义戏 剧流派,它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拒绝用传统 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诞的生活,而主张用荒 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人的存在。
• 荒诞派戏剧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
• (5)语言指涉功能的丧失。
-
20
《等待戈多》所体现的荒诞派戏剧的一般性特点
• 1.象征性。 • 2.无情节发展线索 • 3.循环式独特结构形式
-
21
-
22
11人生是一场盲目无望的等待人生是一场盲目无望的等待22现实的空虚无聊人的无能无奈现实的空虚无聊人的无能无奈等待戈多等待戈多以经典的荒诞派戏剧形式表现了以经典的荒诞派戏剧形式表现了现代人在上帝的缺席世界的荒诞时间的空洞现代人在上帝的缺席世界的荒诞时间的空洞历史的轮回中痛苦孤独求索沮丧麻木历史的轮回中痛苦孤独求索沮丧麻木无聊堕落反醒自欺健忘绝望期盼诸无聊堕落反醒自欺健忘绝望期盼诸般矛盾复杂的情绪在这部戏剧中几乎每一个般矛盾复杂的情绪在这部戏剧中几乎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道具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充场景每一个道具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充满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
-
15
• “戈多”究竟喻指什么?
• 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代表了生活在西方社会
中惶恐不安的人们对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即人 们在等待解救人痛苦的“希望”的到来,人们在 期望着未来能发生一点什么事,好给这沉闷、痛 苦、让人厌烦的生活带来一些“变化”。然而, 究竟应该是什么希望,什么变化?他们自己也不 知道。
-
11
• 荒诞戏剧作品: • 《等待戈多》 • 《剧终》(1957) • 《哑剧1》(1957) • 《最后一局》(1957) • 《最后一盘磁带》(1960) • 《啊,美好的日子》(1961) • 《哑剧2》(1964)
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贝克特(Samuel Beckett)是20世纪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他被公认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之一、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初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戏剧风格,以其对现实生活的荒诞、无意义和无目的性的描写而闻名。
贝克特的作品展现了荒诞派戏剧的许多特征,其中包括自我否定、无厘头的对话、虚无主义和人生的无意义等。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探索贝克特作品中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首先,贝克特的作品经常表现为自我否定。
他的作品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无可避免的自我失败和绝望。
在他最著名的作品《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中,两个主角弗拉达和埃斯特拉决定等待一个叫做戈多(Godot)的人,虽然他们并不知道戈多是谁,他会来干什么,或者是否会来。
这种反常的行为代表了人们等待意义和目的的绝望。
贝克特以一种无助、空荡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对幸福、安全和意义的绝望需求,从而呈现了自我否定的特征。
其次,贝克特的作品充满了无厘头的对话和情节。
他的剧本经常包含一些没有明确目标或目的的对话,这些对话涉及的主题常常是无关紧要的,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在《等待戈多》中,弗拉达和埃斯特拉通过无意义的对话填充了他们无聊的等待时间,这种对话不仅仅是揭示了他们的无助和绝望,还展示了荒诞派戏剧的特征,即对人生的虚无感。
此外,贝克特的作品也体现了虚无主义和人生无意义的主题。
他的剧本中经常出现的中心思想是人生没有固定的意义或目的,个体存在于一个没有定义的世界。
《等待戈多》和《疯子的早晨》(Endgame)两部作品的角色都处于存在的边缘,他们的行动似乎没有目标、没有意义。
贝克特的作品中反映了对现代科学和哲学的怀疑,并强调人类存在的无意义和混乱。
总之,贝克特的作品展现了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他通过自我否定、无厘头的对话、虚无主义和颠覆传统戏剧结构等手法,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绝望和混乱。
他的作品让观众反思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强调存在的无意义。
荒诞派戏剧与贝克特
重要作家:尤奈斯库
尤奈斯库(1912—1994 )是荒诞派戏剧 的奠基人。写了40多部剧本 。 《秃头歌女》(1950) 《未来在鸡蛋中》(1951) 《椅子》(1952) 《阿麦迪或脱身术》(1953) 《犀牛》(1958)
• 主题: 《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 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 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 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 人物分析: 剧中的主要人物两个流浪汉是被社会挤压扁了 的“非人”,卑微、低贱、丑恶。他们迷离恍惚, 浑浑噩噩,只会做些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 说些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只是按照动物的本能 生活,完全丧失了人类应有的尊严, “宇宙的精 华,万物的灵长”在他们面前只不过是天国的神 话。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 知道。他们已经离开了自己的本质,成了现代西 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失去了个性的小零件。爱斯 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只“是人类的缩影”。
重要作家:阿尔比
• 美国最著名的荒诞派作家是阿尔比(1928- )。 主要作品有《动物园的故事》(1959)、《美国 之梦》(1960)和《谁怕弗吉尼亚· 伍尔夫?》 (1962)。 • 《动物园的故事》
专节作家:贝克特
一、生平和创作
• 塞缪尔· 贝克特 (1906-1989) • 爱尔兰裔法籍剧作家、 小说家、欧美荒诞派 戏剧的主要代表。 • 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 学奖。
戈多代表什么?Godot
• • • • 象征希望; 象征恐惧; 象征救星; 象征荒诞。
荒诞派戏剧解析
荒诞派戏剧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的产物。 它体现的主题是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这 也是存在主义的重要命题之一。荒诞派戏剧着 力表现外部世界对人的压迫感、威胁感,人与 人之间的隔膜感、孤独感,人自身的尴尬感、 幻灭感等。这也是对西方现代社会人的精神危 机的真实写照。与存在主义不同的是,荒诞派 戏剧不表现人的“自由选择”,人面对荒诞的 存在和痛苦的人生,并不采取任何反抗行为。 以这一点上说,荒诞派戏剧是悲观主义的。
里都有梅毒一样,我们都有一种民主的传染病
和梅毒的传染病。
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主人公自愿感染梅毒。
《羊脂球》——梅毒隐喻
福楼拜:将其升华为时代流行病,以缓解梅毒给
自己的道德压力。——普遍化
波德莱尔:暗示梅毒也是一种反叛的政治激
情。——政治化。
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将其看作是艺术创造
力和精神原创性的源泉。——浪漫化
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
法籍移民作家贝克特(1906—1989)原籍爱 尔兰,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籍移民作家尤奈斯库(1912—1994)原籍 罗马尼亚。 英国戏剧家品特(1930—),2005年获诺贝 尔文学奖,代表作《升降机》。 美国剧作家阿尔比等。
尤奈斯库及其《秃头歌女》
到细致端详、施以暴力,
再到懊悔不已、反思自身
文学与动物
面对水槽边饮水的蛇,诗人的第一反应是“驻足等待 ”。在这一霎那,“我”放弃了打水的计划,选择默 默等候。“我”的规划被耽搁了,目标被延缓了,“ 我”的家变成了客栈,“我”的财富变成了礼物。这 次相遇中断了“我”的利己主义倾向。德里达强调, “我”看到这条蛇之后的“第一情绪”是欣喜不已, “第一欲望”是渴望与之交谈。这种情绪是原初的, 这种欲望是发自本能的,它早于一切知识和教育。这 种原初的情绪体验印证了蛇可以引发人类的伦理反应
从《终局》看贝克特戏剧中的荒原景象
从《终局》看贝克特戏剧中的荒原景象在爱尔兰籍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所有作品中,《终局》是对“荒原景象”最全面、最完美、最绝望的描绘。
《终局》也称《最后一局》,是贝克特的第二部作品,这部独幕剧始创于1954年,1956年定稿,1957年4月3日在伦敦皇宫剧院用法语首演。
像荒诞派戏剧的其他作品一样,此剧并没有任何明显的意义和主题,也没有任何明确的行动,剧中人分为两对:一对是哈姆和与哈姆不可分割的克劳夫,哈姆是一个又瞎又瘫的残疾人,克劳夫是哈姆的仆人兼儿子,他与轮椅上的主人一起等待着世界的“终局”;另一对是哈姆的父母――丧失了下肢的耐尔与纳格,他们被关在两只垃圾桶里,只有偶尔探出头来讨要一些残羹剩粥、说一些无聊往事。
《终局》是贝克特作品中最灰暗荒凉的一部,同时也是剧作家最喜爱的一部。
“终局”本是象棋中的一个术语,指象棋比赛的最后一个阶段。
而戏剧《终局》则一开幕就出现了“终局”的效果,没有任何进展变化:剧中四位主人公自始至终都是在荒凉世界中等待死亡,观众从一开幕看到的就是死亡世界中的“荒原景象”。
而剧中人物所处的环境,他们的行动,他们的语言都是在诠释和证明这“荒原景象”的触目惊心。
首先,贝克特在场景的设置上给了观众最为直接的“荒原”感受。
荒诞派作家非常强调舞台背景、道具、灯光等综合效果,贝克特把这种舞台语言称之为“直喻”,尤奈斯库称为“语言的延伸”,他们认为直观的舞台效果较之于语言更能引起观众的注意,激起观众的同情,所以荒诞派戏剧往往都会在剧本开头出现大段的场景提示。
但需要说明的是,在舞台场景的具体设置上,尤奈斯库和贝克特这两位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却是截然不同的,尤奈斯库喜欢让他的剧中人在热闹的场合出现,比如吵闹的街区,布置繁琐的房间等,而贝克特似乎更习惯于让他笔下的人物在荒芜的场景中出场。
观众最熟悉的也许是《等待戈多》中那条只有一棵秃树的乡村道路了,两位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戈戈)和弗拉季米尔(狄狄)就是在这样的荒野中相遇并等待。
贝克特与荒诞派戏剧
一、概况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初兴起于法
国、50-60年代风靡欧美剧坛的一个重 要的戏剧流派。又称为“反戏剧派”或 “反传统戏剧派”。
1950年5月11日巴黎梦游人剧场上演了
尤奈斯库的独幕剧《秃头歌女》 1952年《椅子》上演 1953年,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在巴黎 演出成功 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 埃斯林出 版研究荒诞派戏剧的经典性理论著作 《荒诞派戏剧》
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
人物的动作被压缩到最 低限度 独特的结构形式——循 环式结构。 人物语言荒诞不经,能 真实地表现人物的精神 状态和思想情绪。
三、代表作家、作品
1、尤奈斯库
尤奈斯库之墓
《犀牛》 贝兰吉 寓意: 1,法西斯主义反思
2,自觉与变形
《椅子》 寓意: 1,人与世界的虚无
与毫无意义 2,孤独 3,物对人的代替
2、贝克特
3、让· 冉奈 《女仆》
4、阿尔比 《动物园的故事》 《美国之梦》
《谁害怕弗吉尼
亚· 伍尔夫?》
四、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一)生平(190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89) 1969年获诺贝尔奖— —“他那具有新奇形 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 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 中得到振奋。”
(二)创作
《剧终》 《最后一盘磁带》 《啊,美好的日子》
(三)《等待戈多》
1、创作情况 1948-1952年
“荒诞派戏剧力图使人正视人所面临的现
实,荒诞派戏剧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现 实主义戏剧。”
二、基本特征
1、思想上: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
表现“人生荒诞” 生存环境的荒诞 生存方式的荒诞
荒诞派戏剧及其理论与探索
荒诞派戏剧及其理论与探索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戏剧流派之一,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戏剧的规范和模式,为戏剧创作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对荒诞派戏剧进行概述,通过代表作品分析其特点,并对基本概念进行解析,以期读者能更深入了解这一戏剧流派。
荒诞派戏剧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阿伊诺普(Anouilh)、贝克特(Beckett)和尤内斯库(Ionesco)等。
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点是反理性、反逻辑、反传统,它以独特的语言、修辞、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来展现人类存在的荒诞性,为观众带来极具冲击力的视听体验。
在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中,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和尤内斯库的《犀牛》是其典型。
以《等待戈多》为例,该剧的情节荒诞无序,人物无法确认身份,风格抽象而怪异。
观众在欣赏这部作品时,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荒诞性,这也是荒诞派戏剧的标志性特点。
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语言往往模糊、含混,充满歧义和不确定性,让观众难以捉摸。
修辞手法夸张、变形,以超现实的方式呈现现实,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叙事结构颠覆了传统的线性模式,采用碎片化、非线性方式,让观众自行拼凑剧情。
情感表达则是冷漠、迟钝的,给观众带来疏离感。
荒诞派戏剧的基本概念主要围绕对人类存在的思考。
它认为人类存在是荒诞的,毫无意义和目的。
荒诞派戏剧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类在面对无限重复和无法解决的困境时的无奈和无助。
它还质疑了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一种反叛的方式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荒诞性。
荒诞派戏剧以其独特的理论探索和作品实践,打破了传统戏剧的束缚,为我们展现了人类存在的荒诞性。
它的美学价值在于它勇敢地揭示了现实的虚无和荒诞,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
荒诞派戏剧不仅为戏剧界带来了一场革命,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考方式。
在当代社会中,其理论和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荒诞派戏剧是一种文学和艺术形式,它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戏剧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贝克特及其作品
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贝克特及其作品塞缪尔·贝克特塞缪尔·贝克特是爱尔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等待戈多》。
他和尤奈斯库一样,都是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他号称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他于196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等待戈多》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等待戈多》《等待戈多》在戏剧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堪称开创了二十世纪现代话剧的新纪元。
该剧现已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讲的两个流浪汉,一个叫戈戈,一个叫狄狄,两个人不知道什么身份背景,也不知道他们过往的经历,只知道他们现在是两个什么都没有的流浪汉,处于社会底层。
这两个流浪汉在一个黄昏的傍晚,在一条荒凉得只剩一个矮土堆和一棵柳树的乡村小道上,他们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
为什么要等待戈多,据说戈多能带给他们希望,让他们决定是否还需要活下来。
等待的日子是漫长的,无聊的,于是戈戈和狄狄闲聊起来,反正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至于说的内容则毫无逻辑,完全语无伦次。
就在二人闲聊高兴的时候,一个叫波卓的人来了,还带着他的仆人——幸运儿。
幸运儿被波卓用绳子拴着,波卓可以随意侮辱和殴打幸运儿。
这对主仆的到来有什么意义呢?完全没意义,反正就是来了又走了,顺便进行了一连串无厘头的谈话。
主仆二人退场,此时报信的孩子告诉戈戈和狄狄:“戈多先生今天不会来,但是明天肯定能来。
”戈戈和狄狄又开始陷入到纠结之中,到底还要不要等待呢?带着纠结到了第二天。
第二天依旧跟昨天一样。
同一个时段,同一地点,戈戈和狄狄一直在等待,波卓和幸运儿依旧路过,只是此时的主仆二人分别失明了和失聪了。
主仆二人走后,依旧是昨日报信的孩子带来一样的消息。
戈戈和狄狄这两个流浪汉决定离开,明天再来,但他们没有动弹。
故事结束,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总之,整部戏的剧情都很荒诞,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人物形象,只有毫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
但这就是荒诞派,塞缪尔·贝克特就是通过这种荒诞的形式和内容来完成对现实的批判——这是一个荒诞、异化的世界,畸形、病态的社会。
荒诞派戏剧及贝克多
惊人的诙谐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
以捉摸,其中的《马洛伊》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
,被称为2O世纪的杰作。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
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1957) 、《哑剧I》(1957)、《最后一局》( 1957)、 《最后一盘磁带》(1958)、《 尸骸》(1959)、《哑剧II》(1959)、 《 呵,美好的日子》(1961)、《歌词和乐谱 》(1962)、《卡斯康多》(1963)、《 喜剧》(1964)、电视剧《迪斯•乔》( 1968)等, 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 说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 “反戏剧”。
支离破碎。 (3)语言非理性,非逻辑,混乱、矛盾,不
合语法,枯燥重复。
主要作家作品
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荒诞 派的经典作家。主要剧本《秃头歌女》、 《椅子》、《犀牛》;
让•热奈的《女仆》; 哈罗尔德•品特的《生日晚会》; 艾德华•阿尔比的《美国之梦》; 阿瑟•阿达莫夫的《弹子球机器》。
开始时,由于荒诞派戏剧的反传统 与反理性,常常被人称为“先锋派戏剧 ”。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埃 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第一 次对他们进行理论概括,将这一流派 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荒诞派戏剧使荒诞本身戏剧化,使戏剧形式 荒诞化。
(1)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故事,不讲结构。 (2)剧中没有具有个性的人物 ,舞台形象
其中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 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 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贝克特为此名噪 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由于 “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 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 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历史趣谈:塞缪尔贝克特哪年获诺贝尔奖?贝克特与荒诞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塞缪尔贝克特哪年获诺贝尔奖?贝克特与荒诞派导语:通过塞缪尔贝克特的简介得知,塞缪尔贝克特曾经在爱尔兰和法国两个国家生活,那么贝克特是哪个国家的呢。
要想弄清贝克特是哪个国家的,我们通过塞缪尔贝克特的简介得知,塞缪尔贝克特曾经在爱尔兰和法国两个国家生活,那么贝克特是哪个国家的呢。
要想弄清贝克特是哪个国家的,我们需要从塞缪尔贝克特的生平经历入手。
在记载塞缪尔贝克特人物经历的资料中写到,塞缪尔贝克特于1906年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出生。
塞缪尔贝克特的父母一直都是都柏林生活。
那么,从出生地来看,贝克特应该是爱尔兰人。
但是,在记载有关塞缪尔贝克特生平经历的书籍中,大多写到塞缪尔贝克特的国籍为法国。
那么以此来看,塞缪尔贝克特到底是哪个国家的呢。
塞缪尔贝克特早年间曾到法国巴黎游学,等他大学毕业之后,还到巴黎大学任过教。
此后,贝克特不断在爱尔兰和法国游走。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的欧美文学家都将法国巴黎看作是创作文学作品的圣堂。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也曾到巴黎定居搞创作。
或许塞缪尔贝克特早年间受到巴黎浓厚文学氛围的熏陶,才会对法国巴黎情有独钟。
当他决心创作文学时,便开始到法国巴黎定居生活。
有人说,虽然塞缪尔贝克特后半生在巴黎定居生活,但是塞缪尔贝克特却没有获得法国国籍。
关于塞缪尔贝克特国籍归属问题,如今我们也无从得知。
只知道,塞缪尔贝克特在巴黎定居期间,一直沉醉于文学创作。
最终于1969年摘获诺贝尔文学奖。
塞缪尔贝克特的作品至今仍然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推崇,从一方面可以看出塞缪尔贝克特作品的优秀之处,同时也可看出塞缪尔贝克特的影响程度深远而又持久。
说起塞缪尔贝克特的影响,不得不说的就生活常识分享。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荒诞派戏剧
剧作家却部分抛弃了50年代那种单线式、漫画式、木偶式的缺少 心理描写的人物形象。一个新的人物“贝朗瑞”作为作者的代言 人出现了。
一、荒诞舞台上的末路英雄
尤奈斯库创作的主要特点:
少年时期在作家心底留下的另一个阴影则是孤 独和恐惧。成长过程中难以挥去的伤痛使尤奈 斯库在学会了反抗的同时,内心也滋生了一种 被过度夸大的负罪感。负罪感在作品中往往表 现为对强权的妥协。
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荒诞派戏剧的 黄金年代,也是尤奈斯库文学生命的辉煌期。
一、荒诞舞台上的末路英雄
50年代是荒诞派戏剧诞生、辉 煌和逐渐消亡的时期。作为荒 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50年代 的尤奈斯库是一位走在风口浪 尖的人物。一方面,作为一位
化动作、情节、心理描写、人物 性格,甚至人物的姓名、社会行 为和历史背景,以及引起并阐释 或缓解冲突的所有因素。
尤奈斯库和他的同伴们建立 的新型戏剧弱化了传统戏剧语言
对法西斯纳粹主义、专制主义、极权主义、 反人道主义,以及历史特殊时期所表现出的 非人性本质的思考与嘲讽
二、荒诞的变异——— 《犀牛》
剧作家选择犀牛这种猛兽作为象征体除了使作品产生夸张的漫画 式效果外,更在于它能体现出人类那种暗藏的、最原始的兽性意 识。
❖ 人具有理智,具有主宰自己行为的思想,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更具有作为人的尊严,即人性。但兽性却是人类骨子里难以去除 的顽疾。
一、虚空心灵里的自由回声
“等待死亡”是理解贝克特几乎 所有作品的一个重要线索,与 “死亡想象”相联系的神秘、恐 怖、荒诞、不安以及悖论性地指 向某种浪漫主义式的更高真实的 幻觉一直是文学不竭的灵感源泉。
06荒诞派戏剧
《犀牛》是尤奈斯库的代表作。 小公务员贝兰吉对生活不满,对未来感到茫然,时常有一 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孤独感,但能保持独立人格。犀牛 刚刚在生活中出现,人们深为惊讶,或高谈阔论,或漠然 置之。一旦演变犀牛成风,追随者又络绎不绝。这种异常 的突变反而使贝兰吉头脑清醒起来,他一边挣扎,一边反 抗,决不随波逐流。 剧本通过人蜕变为犀牛,揭示了西方社会现实中的异化现 实,以及人格丧失、精神堕落带来的社会灾难。
悲剧
自希腊悲剧开始,在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的剧作中就 有对人类的命运、人类的生存条件的残酷与荒诞性表示关 注的一面。
20世纪的存在主义文学家、戏剧家萨特和加缪在他们的许
多小说和剧本中,从理性出发,揭示了人的存在的荒诞性。
荒诞派戏剧家则更进一步对人生的荒诞性表示强烈的反感
和深刻的讽刺,为了揭示世界的荒诞,戏剧家们借助语言、
通过这个形象,阿尔比揭露了美国社会道德崩溃、家庭关
系瓦解的现实,而且当众捅破关于美国美好无比的神话,
暗示了“美国梦”的破灭。
品特《房间》
剧作描写一幢大楼的一个房间中住着一对年迈的夫妇,他们离群索居, 与上下左右的邻舍毫无往来,这个房间就是他们的全部世界,他们不了 解房间外的世界,对外在的一切本能地感到恐惧。寻找出租空房的桑兹 夫妇突然出现,让赫德夫人感到恐惧,住在地下室的盲黑人赖利带来她 父亲要她回去的信息,并坚持要她回家,被他丈夫赫德打死。这时她的 双目突然失明。
象,用滑稽可笑、荒谬绝伦的语言体现人生的荒诞性。
荒诞派戏剧是战后西方社会的一面镜子,它曲折地反映
了战后一代的人们从内心深处对于现实生活感到的荒诞
和虚无。
荒诞派戏剧解析
《羊脂球》——梅毒隐喻
梅毒,疾病一种: 性污染所致 被假想为外来的疾病:英国人称其为“法国花柳病”,巴
黎人称其为“日耳曼病”,日本人称其为“支那病”。
先入为主的感染人群:穷人,妓女等 恐惧被传染
延伸:恐惧——憎恶这种病——排斥那些假想的感染人 群
《羊脂球》——梅毒隐喻
关于梅毒的正面联想: 福楼拜:“梅毒,谁都或多或少携带着它。” 波德莱尔:要从两方面来感受革命。我们所有人
文学与动物
探讨文学中的动物问题,意在打破人类中心主 义,重塑人与动物之关系。 动物理论:尼采 :新的划分方式
德勒兹:生成—动物 德里达:动物是“他者”,他者中 心主义 哈拉维:伴侣动物
文学与动物
在一个炎炎夏日 我着一身睡衣 一条蛇来到我的水槽饮水 茂密的角豆树散发着异香 在树之浓荫的遮蔽下 我提着水罐走下台阶 我必须等待,必须等待 因为他先我而来(he was at the trough
《等待戈多》
狄狄和戈戈是现代受难者的典型。他们的流浪汉身 份象征着人在精神上没有归宿,他们的处境痛苦、 难堪,除了等待,生活毫无意义,而且这种无望的 等待还会继续、循环下去。
剧本的中心是“等待”,但等待什么、为什么等待、 等待的结果是什么,人们一无所知,而放弃等待又 不可能,所以“等待”本身就成为极大的荒诞。
文学与动物
然而我必须承认,我十分喜欢他 他安静地来到我的家门,到我的水槽边饮水 像一个宾客一样 对此我欣喜不已 然后再悄然离去,没有答谢(thankless) 返回到燃烧的大地深处 是因为怯懦吗? 我不敢将他置于死地 是精神错乱了吗? 我渴望与他交谈 是一种谦卑(humility)吗? 我感到如此荣幸(honoured) 我竟感到如此荣幸
何谓荒诞派戏剧
何谓“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是本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
荒派派由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有贝克特、尤奈斯库、阿达莫夫和热内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统的道德观念、传统的美学原则受到更加激烈的挑战,法国戏剧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繁荣。
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要数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戏剧,特别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及其剧作,在欧洲乃至世界各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和追随者。
萨特一生创作十余部戏剧,其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睿智、犀利的笔触,以及充满戏剧性危机和寓意性、哲理性的内涵而见长。
他的境遇剧强调人在一定境遇中的自由选择。
加缪的剧作表现了西方现代世界的荒诞性,以及人类命运的荒诞性。
他的《卡里古拉》和《误会》等剧告诉观众,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荒诞的、异己的、不合理的、非理想的,仅仅停留在西西弗斯式的清醒意识上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反抗的行动,即面对荒诞,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还要藐视它,用行动来反抗它,“我反抗故我存在”。
荒诞派戏剧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剧作家们用荒诞的、非传统的表现形式所反映的基本观点就是:人的孤独、绝望,命运的反复无常,世界的不可知和人生的无意义。
总之,“荒诞”就是荒诞派戏剧的母题。
在艺术处理上,因《等待戈多》而赢得国际声誉的贝克特往往采用闹剧的手法来表现具有悲剧色彩的主题,这是一种清晰而又痛心疾首的表现。
丑与荒诞的变奏:荒诞原指西方现代派艺术中的一个戏剧流派,兴起于本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一九五三年,贝克特《等待戈多》上演成功,使荒诞戏剧红极一时。
最初这一流派还被统称之谓先锋派戏剧,到了一九六一年英国马丁·埃斯林的名著《荒诞派戏剧》一书的问世,荒诞派戏剧的名称才被固定下来,流传开来。
我这里所说的荒诞,虽然与荒诞派戏剧有关,但它已远远超出戏剧的范畴,已上升为一个普遍的深刻的重要美学范畴。
它不仅包括荒诞派戏剧,而且包括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所有的文学艺术,乃至一切文化现象,是这一时代的美学主潮,是这一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美学范畴。
第十六章贝克特与荒诞派戏剧
大的作品之一。在小说里,贝克特思维的触须得以无
限延伸。作为小说家的贝克特,在这里达到了更为玄 奥、复杂、彻底的境界。[1] [1] 参阅 2004年12月21日11:33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1.元叙事:当一部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关 于小说本身的叙述的时候,这种叙述就是 元叙述。 2.元小说:关于小说的小说。
戏剧光辉所掩盖的小说大师:贝 克特小说三部曲
贝克特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最具原创性的作 家之一。这位以荒诞剧名世的作家富于先锋 实验精神的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龙 之死》和《无法称呼的人》,呈现出别具一 格的后现代叙事风格与特色,甚至具有超越 其戏剧的丰赡内涵与重要性。从西方文艺美 学维度来看,贝克特又是在从现代主义诗学 向后现代主义诗学转型中具有重要而特殊意 义的人物,他的文学观念和小说创新实践, 与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潮及美学旨趣密切相关。
(六)哈罗尔德·品特与“威胁的喜剧”《一 间屋》、《看管人》(戴维斯/阿斯顿两兄 弟)、《送菜升降机》
(七)爱德华·阿尔比《动物园故事》彼得与 杰利;《谁怕维吉尼亚·伍尔夫》玛撒与乔治
后现代主义小说与贝克特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1.先锋性: 2.实验性: 3.文类和文体的杂糅性: 4.拼贴风格: 二、元叙事和元小说:
派的文学实验。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这个三部曲比
《等待戈多》更强有力更重要,很少有哪部现代文学 作品对于人类经验的理解如此深刻。
贝克特健在时,国际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 博尔赫斯、纳博科夫、贝克特是存世的三位 最伟大作家。”[1] 他们代表了小说领域的现 代主义诗学向后现代诗学旨趣的转型。福柯 曾经说过:“我属于那一代人,当他们还是 学生时,都被囊括在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现 象学、存在主义等为标志的视域内……我像 那时所有其他的哲学学生一样,而对我而言, 裂变是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一块来临的, 那是一出令人激动的场景。”[2]
外国文学史荒诞派戏剧
(四)舞台形象的象征性和抽象 性使得作品的主题思想具有多义性和 普遍性。
(五)荒诞的思想内容和荒诞的 艺术形式的高 的思想主题的? (二)说说《等待戈多》反传 统戏剧的艺术特征。
贝克特
一、生平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是 当代爱尔兰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荒 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1969年获诺贝 尔文学奖。
二、创作
贝克特的文学创作力图通过某种追寻 和这种追寻的一无所获来说明世界的荒诞 和无意义。戏剧代表作有《等待戈多》 (1952)、《剧终》(1956)、《克拉普 最后的磁带》(1958)以及《啊,美好的 日子!》(1961)等。
贝克特在这出戏中以反传统的 艺术形式更新了人们的戏剧观念, 开辟了“过去艺术家从未勘探过的 新天地。” (一)人物形象 异化了的人变成了“非人”,人的形象 被降低到最低限度,被剥去了一切作为人的 特征,成了没有个性的“非人化”了的人。
(二)戏剧情节 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无意义的;因此 在这出戏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情节。 (三)戏剧语言 在荒诞的世界中语言作为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类交流的 工具失去意义了 ,因此在该剧本中出现了许多答非所问 的对话、没有语法结构的“电报式”语言、往返重复的对 白以及语无伦次的呓语。
荒诞派戏剧
一、产生背景
它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在思想 上吸取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某些观点。
二、代表作家及作品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尤奈斯库 (1909—1994)的《秃头歌女》(1950)、阿 达莫夫(1908—1970)的《弹子球机器》 (1955)、品特(1930—)的《生日晚会》 (1953)等。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 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在西 方引起极大轰动。
荒诞派戏剧塞缪尔贝克特所著《等待戈多》经典赏析读书心得交流分享PPT模板
剧本赏析
《等待戈多》突破文学描述的固有模式,戏剧情节几乎没有发展变化,舞台场景同位 叠合,戏剧动作机械呆板,以此象征生活内容循环往复,却无异于什么也没有发生; 人物对话则悖逆追求妙言隽语的技巧规范,多用无聊的下意识独白和不知所云的废话 对白,以此喻示荒诞社会造成的人类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极度混乱。
剧作《等待戈多》通过荒诞的人物、荒诞的情节、荒诞的语言、荒诞的舞台设计和荒 诞的戏剧效果,表现了荒诞派戏剧的一个基本主题:世界不可知,命运本无常,人是 低贱的,行为无意义。 在形式技巧上,《等待戈多》则充分体现了荒诞派戏剧场面单 调,既无冲突、更无高潮的“反戏剧’’特征,其艺术感染力主要来自于闹剧式的外包装 和对观众期待视野的突破。
。量
R T
剧
, 有 一 个 人 ,
2简
介
戏剧简介
《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译作《等待果陀》,是爱尔 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
《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 去’’的悲剧。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 动障碍。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 《等待戈多》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 戏剧
。量
R T
者
, 有 一 个 人 ,
1介
绍
作者介绍
塞缪尔·贝克特,爱尔兰作家,出生 于爱尔兰都柏林,毕业于都柏林圣 三一大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之一。他创 作的领域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 尤 以 戏 剧 成 就 最 高 , 1953 年 凭 借 《等待戈多》声震文坛,成为法国 文坛上的风云人物。
•
荒诞派戏剧家塞缪尔贝克特简介
荒诞派戏剧家塞缪尔贝克特简介塞缪尔·贝克特,活跃于20世纪的法国作家,创作的领域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最高。
他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荒诞派戏剧家塞缪尔贝克特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塞缪尔贝克特简介提起塞缪尔贝克特,相信很多人都很陌生。
而说起影片《等待戈多》,相信大部分喜爱欧美电影的人都看过这部影片。
值得一提的是,《等待戈多》的作者便是塞缪尔贝克特。
如今,在记载塞缪尔贝克特生平的书籍资料中,都详细记载了塞缪尔贝克特简介。
通过塞缪尔贝克特简介我们得知,塞缪尔贝克特是法国作家,他生于1906年,卒于1989年,享年83岁。
塞缪尔贝克特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出生,父母都是犹太人。
塞缪尔贝克特的父亲是一名测量员,母亲是一名虔诚的教徒。
塞缪尔贝克特青年时期,曾经到法国巴黎游学。
塞缪尔贝克特在巴黎生活期间,认识了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担任过詹姆斯乔伊斯的助理。
1927年,塞缪尔贝克特时年19岁,他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毕业,并且获得法文硕士学位。
次年,塞缪尔贝克特前往巴黎大学任教。
在他教学期间,还帮助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整理书稿。
1931年,塞缪尔贝克特从巴黎回到了都柏林,并在三一学院担任法语教师一职。
1932年,塞缪尔贝克特开始了漫游欧洲之旅。
1937年,塞缪尔贝克特决定从事写作,随后塞缪尔贝克特决定在巴黎定居生活。
1938年,塞缪尔贝克特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莫菲》。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塞缪尔贝克特再次回到巴黎,继续撰写文学作品。
塞缪尔贝克特在1953年发表的《等待戈多》,让他在法国文坛声名鹊起。
对塞缪尔贝克特的评价1969年,塞缪尔贝克特凭借戏剧上的不俗建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当时,诺贝尔文学奖对塞缪尔贝克特的评价是:“由于他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的境地得到了振奋。
”从奖颁奖词来看,世人承认了塞缪尔贝克特在戏剧上的贡献,同时也肯定了他在荒诞派文学上的建树。
贝克特—荒诞的艺术
第三,寓意与象征。这部戏剧的主题是“等待”。 等待,寓意着没有意义的生活。这正是荒诞概念中 的人类生存条件,即缺乏意义。两个流浪汉象征着 战后生活在苦难中的人类。人类,作为社会存在的 支柱,在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特别是在战 后的西方社会里,已经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社 会的罪恶和灾难,使得人格丧失,个性毁灭。社会 已成为一个不适合于人类居住的世界。他们只不过 生活在荒野中的一棵没有枝叶的枯树下,“生活在 空虚之中!”他们处在一种生死不能的尴尬难堪的 境地。明明知道戈多不会来,还是要等待,在等待 中死去、消亡。
无论贝克特是在故弄玄虚,还是他真不知道,这一 回答正好道出了该剧的真实含义,即人对生存在其 中的世界,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无论戈多将会 是谁,从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到来,将会给 剧中人带来希望,戈多是不幸的人对于未来生活的 呼唤和向往。是当今社会人们对明天某种指望的代 表,象征着“希望”、“憧憬”。
一出两幕剧,登场的 人物共有五个:两个 流浪汉——爱斯特拉 冈和弗拉季米尔,波 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 还有一个小男孩,故 事发生在荒野的路 旁……
第 一 幕
第一幕开始时正值黄昏时分,在一条荒凉的
乡间小路旁有一颗光秃秃的树,两个流浪汉爱斯特 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正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 们一边说着语无伦次的废话,一边做着机械无聊的 动作。等了多时,戈多没有来,却来了陌生人波卓 和他的仆人幸运儿。波卓在他们面前大吃大喝,大 发议论,肆意嘲弄和折磨幸运儿,然后用绳子牵着 幸运儿要到奴隶市场去卖掉。两个流浪汉又在继续 等待,戈多还是没有来,但来了一个小男孩,他告 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 此时,夜幕降临,第一幕结束。
因此,在贝克特早期的小说创作中,他绝少涉及真实的社会 生活场景和具体的社会问题,而是致力于揭示人类生存的困 惑、焦虑、孤独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们丧失自主意识后的悲哀。 他喜欢用一些生活的碎片和幻象来负载哲学思想。他的小说 没有连贯的情节和动人的故事,其晦涩程度和当时勃兴的意 识流小说并无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诞派戏剧和贝克特(廖可兑)
荒诞派戏剧在20世纪各种流派的戏剧当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这种戏剧并非一时形成的,而是有着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的。
作为一个流派,它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西方各国。
和其他的一些现代戏剧流派不同,荒诞派没有它自己的纲领,也不曾掀起过运动,而是由一群认为现实生活荒诞并将这种生活反映到戏剧创作中来的戏剧家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带来的严重破坏和可怕的灾难,首先就使敏感的知识分子感到痛苦、惶惑、迷惘、压抑、孤独、失望,甚至满腔愤怒,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认为现实世界已经走进死胡同,窒息着人们的生命,并且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荒诞派戏剧家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着力反映的大体上是下列的一些问题:
第一,人们被荒诞的生活所奴役,被各种非人的因素所控制,处在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地,人类的智慧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第二,现实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狭隘,人们彼此隔绝,互不来往,互不通气,互不了解,互不关心,没有交流,过着孤独生活。
第三,人们被各种虚伪的口号、意识形态,甚至各种艺术风格所约束,而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政治统治则是最可怕的奴役人们的力量。
第四,人们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彼此敌视,把生活变成了战场。
如此等等。
荒诞派不仅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而且反对资产阶级文化传统。
荒诞派戏剧被称作“反戏剧”。
也就是说它是反对戏剧传统的。
这是一种笼统的提法,不科学,也不符合事实。
荒诞派戏剧和20世纪西欧的其他戏剧流派一样,主要是反对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戏剧,而不是反对所有的戏剧传统。
当然,这也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才能作出恰当的结论。
可以肯定地说:荒诞派戏剧要求重新评价西欧戏剧传统,对于19世纪的现实主义戏剧传统更要有所突破,以便在创作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所谓“荒诞”,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942年加缪写的《西西弗斯神话》中。
它表明人类的处境艰难。
因此,荒诞派戏剧便将反映某种特定的生活情境这一内容提高到作品中的首要地位。
这种情境也不是一般认为的真实生活写照,而是带有夸张性质的某些生活问题。
事实上,在这一点上,荒诞派戏剧和残酷戏剧多少有些类似之处;不同的是,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更是一些不连贯的事件,它们往往处在一种静止状态,人们仿佛生活在梦中,原地踏步不动。
如果说,这也算得上是故事情节,那无论如何不是通常意义的故事情节,而是利用某些事件来表现各种困难问题或表达剧中人物焦急不安的心情,以说明人类被难于认识的生活现实或周围世界所困扰。
由此可见,荒诞派戏剧是不重视故事情节的。
与此同时,荒诞派戏剧也不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
它的人物缺乏行动,更谈不上有什么斗争行动,因此不能形成真正的戏剧动作。
要说有行动,那往往也只是叙述某种观念,而且并不一致。
他们讲得很多,却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甚至几乎和他们的行动无关。
他们的行动也缺乏明确的动机,使人难于了解其中的意义,结果反映的问题是严肃的,其表现形式却并非如此,有时近乎游戏文章。
在荒诞派戏剧中,以喜剧性或闹剧性的人物居多。
这些人物从阿里斯托芬、莫里哀、即兴喜剧直到现代马戏团那里都可以看到;但是一般说来,他们也赋有他们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
他们彼此需要,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他们无事可做,在一处絮絮叨叨,讲些废话、假话,一再加以重复,有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颇有闹剧色彩,使人感到可笑;但是他们却是以此来消磨时间,忘掉烦恼,忘掉他们自己的。
在这种喜剧或闹剧的表现形式中,包括着深刻的悲剧性质的内容。
他们的处境很像古希腊悲剧或中世纪神秘剧所表现的情况,人们的生活前途仿佛不能由他们自己来决定,而是掌握在命运或神的手中。
须知荒诞派戏剧家并不相信命运,也不相信上帝,更没有表现超自然的东西。
他们所表现的是他们对人类的看法,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
或者一种预言式的思想内容。
在荒诞派戏剧家看来,人类想从生活的死胡同中走出来是很困难的。
所以他们的戏剧结构是圆形的,人们从头到尾只是转了一个圈,即从什么地方开始,就到什么地方结束,或者说剧本的结局就是它的开端。
在剧本中,作者注意创造紧张情境和悬念,提出问题,不作答案,由读者和观众自己去思考,去理解,去加以解释。
综观上述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荒诞派戏剧的一些基本特点。
下面让我们首先谈谈贝克特及其主要的戏剧创作。
贝克特.S.(1906—1989)是爱尔兰──法国诗人,评论家,小说家和戏剧家,1906年生于都柏林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艺术系,第二年被学校送往法国讲学深造,从此和法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巴黎结识了许多朋友,包括鼎鼎有名的詹姆斯·乔伊斯在内,这位意识流文学大师对他有着深刻影响。
1930年,贝克特回到三一学院任教,并继续读得文学硕士学位,到了1932年便离开学校去从事专业创作活动。
他从都柏林去伦敦,法国和德国,最后决定永久地定居法国;但是他的第一部短篇故事集和第一部小说都是用英文写的,而且是在伦敦出版的。
1939年,正当贝克特返回老家去探望他的母亲时,忽然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于是很快就怀着对纳粹德国的刻骨仇恨,赶回法国参加抵抗运动去了。
大战结束以后,他集中精力写作,有一段时间几乎完全用法文写,并将他的第一部小说译成法文。
他开始写戏的时间较晚,第一个剧本系从1946到1948年写的,它既未出版也未上演,因此他1952年写的第二个剧本《等待戈多》往往被看作是他的第一个剧本,这时他已46岁了。
但是这个剧本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却使他成了最有影响的荒诞派戏剧家之一。
它于1953年在巴黎上演,一演就是四百场,轰动了西欧各国,此后在二十多个国家上演,五年间拥有观众一百多万人,这应该说是现代西欧戏剧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半个世纪的创作活动中,贝克特写下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作品,包括二十多个剧本,其成就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1969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他的戏剧创作当中,《等待戈多》无疑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许多评论家也把它看作最有代表意义的荒诞派戏剧。
不管怎么说,它是一部值得研究的作品。
(选自《西欧戏剧史》第十五章,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