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特之死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一部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作者是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耳闻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天主教的束缚,社会的守旧,政府对思想与出版的严厉控制与检查,都使他无法忍受.他曾经嘲弄那些在教堂里划十字的教徒:"一天,爱尔兰的狗也将会这样做.可能猪也会如此."大学毕业后,贝克特结识了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乔伊斯,担任过他的秘书,创作思想受到他的很大影响.贝克特设法逃出了爱尔兰,来到法国,1937年定居巴黎.在巴黎,他看到的是灯红酒绿与失业贫困的惊人对比.有一天晚上,他被一个流浪汉无缘无故地刺了一刀,当问及行刺的原因时,对方居然说"不知道".贝克特首次亲身体验到了荒谬的滋味.在德国占领期间,贝克特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活的空虚无聊,使他感到世界满目疮痍,到处"乱哄哄""一团糟".冷酷的社会使他感到人们丧失了理智,人间的不幸使他决意通过涉笔混乱社会中的一群可怜虫来揭示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他觉得生活就寓于阴暗和空虚之中,生即包含死,人自出生起,就向坟墓走去.在这漫长而痛苦的人生中,人时时受到某种巨大力量的支配与逼迫,因此,贝克特认为沉默是人所能持有的最适当的态度.他闭门谢客,拒绝采访,不问政治,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将自己关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过着孤独的生活.他的剧作流露出浓烈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为了表现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贝克特在创作上打破了传统戏剧的陈规,使剧本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结尾是开端的重复,终点又回到起点,可以周而复始地演下去.布景,道具极为简单.一片荒原,一棵枯树.但剧中的道具都有其寓意,像《等待戈多》中光秃秃的树上一夜之间新添几片绿叶,代表了时光的流逝.维妮手提包里的物品是她赖以生存的全部财产.贝克特剧中的人物大多是身残志缺的糊涂虫,而且人物少,动作单调.不少剧作只有一个人物.剧中人几乎与世隔绝,思维混乱,语言贫乏,活动幅度很小,观众甚至无法看到这些人物的完整外形与动作.在《喜剧》中,人们只看到装在坛子里,只有头露在外面的一男二女在争风吃醋,打情骂俏,演出一场"棺椁里的爱情三重奏".在《啊!美好的日子》里,看到的是半截入土的维妮在梳妆打扮,追忆她的"第一次舞会""第一次亲吻".在《剧终》里,看到的是被装在垃圾箱中的纳格,奈尔在乞讨食物和拥抱接吻.贝克特通过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表现了西方普通人的共同命运——徘徊在虚无缥缈的人生道路上,等待着不可知的命运,忍受着生与死的折磨.二.故事梗概《等待戈多》是一个两幕剧,基本内容大致如下:两个瘪三式的流浪汉在黄昏的乡间小道上等待从来没有见过的戈多,他们无聊地闲谈,做些机械的动作,讲些不知所云的故事.但戈多迟迟不来,以至于烦闷得想到自杀,但又不甘心,想等戈多来弄清自己的处境再死.等来等去,终于等到了来人,却不是戈多而是波卓.他手持鞭子,一手牵着被拴着脖子的"幸运儿".幸运儿扛着沉重的行李,拱肩缩头,脖子被勒得正在流脓,惨不忍睹.波卓气势汹汹,虽原谅了恐惧的狄狄和戈戈,但随意虐待幸运儿,称之为"猪",挥来斥去,幸运儿也惟命是从.波卓吃饱喝足,对黄昏作了一通"抒情"的解释,逼幸运儿为他们跳了一通舞.最后波卓才牵着幸运儿和流浪汉告别.总算磨掉了一个黄昏,天将黑时,一孩子来到,他传达戈多的旨意:今天不来了,明天一定来.次日的黄昏,还是同样的乡间小路,同样的两个流浪汉,同样的目的——等待戈多.等待得无聊至极,一个流浪汉唱了一支无聊的"狗"歌,他们追忆过去的往事,彼此争吵谩骂,但仍不见戈多来.他们反复着下面的对话:爱斯特拉冈咱们走吧.弗拉季米尔咱们不能.爱斯特拉冈为什么不能弗拉季米尔咱们在等待戈多.总算等到了人,却仍是波卓和幸运儿.这时的波卓眼睛瞎了,幸运儿成了哑巴.昨日气势汹汹的波卓,跌倒在地爬不起来.两个流浪汉好不容易才把他扶起来走了.接着还是孩子来,宣布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一定来.两个无望的流浪汉又想起了上吊,解下裤带子,但一拉就断了.死又死不成,只好明天再等,再等……三.相关评论1. 剧作在荒诞的背后,深刻地表现了现代文明中的人生处境:生活在盲目的希望之中.人们遥遥无期地等待着一个模糊的希望,到头来只是一场梦幻,只有失望,再等待,再失望,在期待中耗尽生命,在失望中饱尝痛苦.舞台上演出的是人类社会的抽象化缩影.两个流浪汉是人类的象征,他们生活在世上只有一件事:等待戈多.戈多是什么西方评论家绞尽脑汁,作出各种解释,从一个著名的摩托运动员到巴尔扎克的一部不出名的早期喜剧中的一个角色,进行种种类比评析.也有人问过作者:戈多究竟指什么作者回答:"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对戈多的含义无法也无须去作琐细的考证,但剧中戈多确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救星和希望.然而象征人类的流浪汉,等来的却不是救星,却是痛苦和压迫——幸运儿和波卓.幸运儿是痛苦的化身,他备受折磨,任人奴役.波卓是压迫的体现,他蛮横凶狠,傲气十足.第二幕中波卓瞎了眼,求救于流浪汉,表明了作者的另一观点:命运变化无常.用剧中人的话说:"天底下没有一件事情说得定."流浪汉等待的希望是渺茫的,今天等不到,明天还是等不来,永远得不到.剧作第二幕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幕的再现,加强了这种观念的直观性,要是继续写下去,第三幕,第四幕,照样还是等待,等待……痛苦加失望,悲惨加迷惘是《等待戈多》内容的突出之点.幸运儿的痛苦直接呈现在读者或观众面前,是看得见的痛苦.两个流浪汉的痛苦是通过他们的无聊,烦闷来表现的.他们徘徊在虚无缥缈的人生道路上,等待着不可知的命运,忍受着生与死的折磨.在他们眼中,什么都没有意义,一切都无需去记忆,连时间概念都没有.爱斯特拉冈说:"……今天是不是星期六今天难道不可能是星期天或者星期一,或者是星期五 "第二幕中弗拉季米尔问波卓什么时间瞎了眼,波卓大发其火:"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有一天,难道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有一天,任何一天.有一天他成了哑巴,有一天我成了瞎子,有一天我们会变成聋子,有一天我们诞生,有一天我们死去,同样的一天,同样的一秒钟,难道不能满足你他们让新的生命诞生在坟墓上,光明只闪现了一刹那,跟着又是黑暗."生存即是死亡,时间没有实在意义,是永远停滞的瞬间.为了填补这个单调的时间空白,减轻不断袭来的恐惧不安,他们总是做些机械的动作,说些无意义的话,借此证明自己可悲的存在.两个流浪汉在舞台上脱靴子,穿靴子,取帽子,递帽子,唱歌演戏讲故事,闲聊拥抱,互相谩骂,然而这一切都毫无意义.虽然满台热热闹闹,却"什么也没发生,没人来,也没人去,太可怕了".这些是他们内心痛苦的外部标志.等待戈多是萨缪尔贝克特的一部戏剧。
16,中世纪的英国
失地王约翰
失去在法国的领地 被迫签订《大宪章》,成为君主立宪的 基础
亨利三世
议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御前会议 1258年,《牛津条例》,迫使国王每年 召开三次议会,由15名贵族领导国家事 务。 1264年,蒙特福特领导贵族叛乱,爆发 内战。
爱德华一世
1295年模范议会,有骑士和市民参加 征服威尔士;同苏格兰战争未胜;与法 国争夺加斯科涅 王室政府完善:1,大法官法庭;2,财 务署; 3,王室咨议会; 4,锦衣库 (王室财政部门)
爱德华一世与威廉· 华莱士
14世纪的政治和议会发展
发展出上院(贵族和高级教士)和下院 (骑士和市民阶层) 公私政府进一步发展:作为国家机构的 大法官法庭和财务署;作为国王私人的 内廷(咨议会)和财务部门(锦衣库)
都铎王朝
亨利七世 亨利八世 伊丽莎白一世
阿拉贡的凯瑟琳 安妮· 博林 珍· 西摩 克里维斯的安妮 凯瑟琳· 霍华德 凯瑟琳· 帕尔
美剧《都铎王朝》
书目
马克尧:《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5 孟广林:《英国封建王权论稿》,人民出版社, 2002 施诚:《中世纪英国财政史研究》,商务印书 馆,2010 钱乘旦:《英国通史》《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沈汉:《英国议会政治史》南大出版社,1991
盎格鲁-诺曼文化的形成 强化对封臣的管辖:索尔兹伯里誓言 地方监管: 1,财务:末日审判书,财务署 2,法律:巡回法庭,监管郡法庭 与教会分享教职任命权
1100年的英格兰
亨利二世
开创安茹帝国 发展普通法,司法权集中于国王 继续推广巡回法庭,开创陪审团 同教会斗争:贝克特之死
贝克特的代表作
贝克特的代表作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1989年)是一位爱尔兰作家和戏剧家,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而闻名,他的代表作品反映了人类存在的孤独、绝望和悲剧。
《等待戈多》《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是贝克特最著名的戏剧作品之一,首次于1953年在巴黎上演。
这部戏剧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剧作的杰作,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绝望的主题。
剧中的两个主角,弗拉基米尔(Vladimir)和埃斯特拉冈(Estragon),在一个荒凉的道路上等待着一个叫戈多(Godot)的人。
他们希望戈多能带来意义和目的,但是戈多从未出现。
在漫长的等待中,两个主角展开了许多对话,探讨了生命、死亡、时间和人类存在的本质。
贝克特通过戏剧中的荒谬和幽默来表达他对人类存在的无聊和绝望的看法。
《等待戈多》的剧本简洁而具有挑战性,多层次的对话和象征主题使观众深思。
这部戏剧对于现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贝克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爱尔温》《爱尔温》(Endgame)是贝克特的另一部重要戏剧作品,首次于1957年在伦敦上演。
它是一部象征性的戏剧,以孤独和绝望为主题,在探索人类存在的无聊和虚无中引人深思。
剧中的四个角色分别是:哈梅(Hamm)、克洛卓(Clov)、尼尔 (Nagg) 和尼尔伯 (Nell)。
这些角色被困在一个废弃的房子里,他们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依赖和互相厌恶的关系。
他们生活在一个末日般的世界中,与战争和破坏相伴随。
《爱尔温》的舞台布景简单,剧本中的对白充满象征和隐喻。
贝克特通过幽默和谐和荒诞的对话,传达了他对人类存在的饱受折磨的观点。
这部戏剧挑战了传统戏剧的观念,并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闻名于世。
《等待戈多》和《爱尔温》对贝克特的影响《等待戈多》和《爱尔温》是贝克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他们体现了贝克特独特的戏剧形式和创作风格。
等待戈多 PPT课件 13 人教版
海报欣赏
剧照欣赏
剧照欣赏
•
1、再长的路一步一步得走也能走到终点,再近的距离不迈开第一步永远也不会到达。
•
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
3、现在决定未来,知识改变命运。
•
4、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
•
5、龙吟八洲行壮志,凤舞九天挥鸿图。
•
6、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
7、当你把高尔夫球打不进时,球洞只是陷阱;打进时,它就是成功。
•
52、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
53、年少时,梦想在心中激扬迸进,势不可挡,只是我们还没学会去战斗。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学会了战斗,却已没有了拼搏的勇气。因此,我们转向自身,攻击自己,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
•
54、最伟大的思想和行动往往需要最微不足道的开始。
•
5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8、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
9、永远不要逃避问题,因为时间不会给弱者任何回报。
•
10、评价一个人对你的好坏,有钱的看他愿不愿对你花时间,没钱的愿不愿意为你花钱。
•
11、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
•
12、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会需要他们。
•
•
25、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於虚伪的过日子。
•
26、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
27、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
•
28、有时候,生活不免走向低谷,才能迎接你的下一个高点。
•
29、乐观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乌云后面依然是灿烂的晴天。
塞缪尔 贝克特 马龙之死 读后感
《马龙之死》(Malone Dies)是塞缪尔贝克特的一部小说,发表于1951年。
这部小说是贝克特所写的《摩尔菲》三部曲的第二部。
读完《马龙之死》,我被贝克特所创造的独特叙事风格和对人类存在的思考所深深吸引。
小说以一位行将就木的男人马龙马龙(Malone)的内心独白为主线,他在自己的房间里回顾着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在他的独白中,贝克特运用了无休止的流言、内心对话和旁白,以及大量的反复修正和自我怀疑,使得改变的连续和不断瓦解的自我成为小说的主要特征。
首先,贝克特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而又富有挑战性。
他以长长的句子和大量的修辞手法营造了一种浩瀚而复杂的叙事氛围。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挑战了读者的思维和理解能力,还深入探索了人类内心的迷惑和不确定性。
我不得不放慢阅读的节奏,投入到马龙的思维世界中去,感受他孤独、无助的内心抒发。
其次,贝克特在小说中对于人类存在的思考令人深思。
马龙不仅回顾了自己的生活经历,也思索着死亡、时间和生命的意义。
他提出了许多关键问题,例如人们为什么生存,存在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死亡是否会带来解脱。
这些问题挑战了传统的哲学观点,引发了我对人生价值和存在的思考。
最后,贝克特在《马龙之死》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主义和隐喻手法。
马龙的房间和他所描述的物品成为了象征和意象的载体,反映了内心世界的混乱和瓦解。
这种象征性的描写使小说更加丰富和复杂,也增加了探索人类存在的多重层次。
总的来说,读完《马龙之死》让我对贝克特的创作风格和他对人类存在的思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这部小说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以及象征主义的运用,以一种独特而又挑战性的方式探讨了生命的意义、死亡的困境以及人类内心的孤独。
贝克特的作品引发了我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也使我欣赏他作为作家所带来的独特文学体验。
英国亨利二世被誉为欧洲法律之父的原因
英国亨利二世被誉为欧洲法律之父的原因英国亨利二世建立了普通诉讼法庭,提高了司法机构的固定性和专门性。
由于亨利二世的领土过大,他一直在不断前往各地进行管理,以下是店铺为你提供的英国亨利二世被誉为欧洲法律之父的原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英国亨利二世被誉为欧洲法律之父的原因英国亨利二世,是亨利一世的外孙,建立了金雀花王朝,被誉为欧洲的“法律之父”。
这个称号来源于亨利二世改革。
在这一系列针对司法的改革和治理中,他的国家日渐强盛。
再加上,他不断地开阔领土,使他成为当时欧洲少数的霸主之一。
早期的英国并没有设立稳定的独立司法机关,这直接导致国王处理案件的时间过多。
后来,亨利二世加冕之后,发现了这一状况。
亨利二世是在法国出生,法国长大,对于英格兰的语言一窍不通,到死都没有学会。
语言不通导致他处理案件的流程更加繁杂。
在此基础上,亨利二世改革开始了。
他建立了普通诉讼法庭,提高了司法机构的固定性和专门性。
由于亨利二世的领土过大,他一直在不断前往各地进行管理。
因此,他在驻地留下能够代表国王审判的法官。
遇到法官不能判定的案件,就由智者会议进行讨论。
这些举措大大调高了英格兰国内的司法意识。
在令状制度上,将案件当时人带至法庭,由法官审判,从而提高了民众的信任感。
亨利二世通过颁布更多的令状来完善王室的司法权。
他不断颁布新的法令,例如《克拉伦登条例》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亨利二世稳定的当时英格兰的局势,加强的王权,。
之后,他以“誓证法”来代替“神命裁判法”,规定未经国王允许,案件不得随意上诉教廷,削弱了宗教对政权的控制,限制了教会的权限。
英国亨利二世被誉为欧洲法律之父的家庭情况亨利二世的母亲是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
他的父亲是玛蒂尔达的第二任丈夫,是安茹伯爵。
在他长大后,他的领土不断地扩大,他从母亲那里得到大名鼎鼎的诺曼底,又在父亲那里继承了安如。
之后,他又娶了埃莉诺,得到了她的嫁妆阿基坦。
这时,他的领土已经非常的大了。
之后,又由于他母亲与斯蒂芬的协定,他最终登上了王位,成为了英格兰的国王。
命运的悖论——评悲剧《曼弗雷德》
《 弗雷 德 》 剧 运用 多种 手 法 来 达 到这 一 悖 论 。 曼 一 首 先 . 间 和 时 间 的遥 远 性 . 在 本 剧 中 , 弗 雷德 所处 时 空 . 曼 代 为 中 世 纪 . 点 为 雄 伟 的 阿 尔 卑 斯 L 上 。 中 世 纪 离 拜 伦 所 地 h 处 的 十 九 世 纪 已有 几 百 年 了 . 尘 封 的故 事 堆 中 挖 m这 么 一 在 个 人 物 , 当时 的观 众 . 或 是 当代 的 观 众都 遥不 可及 。瑞 士 对 抑 的 阿 尔 卑 斯 虽 然 闻 名 遐 迩 , 也 有 人 迹 罕 至 之 处 , 以成 为 却 可 曼 弗 雷 德 寂 静 的家 园 。 可 是 , 弗 雷 德 骨 子 里 流 着 的 却 是 高 曼 傲 的 浪 漫 主 义 诗 人 的 血 液 , 是 中世 纪 时 期 的 贵 族 应 有 的 叛 不 逆 性 格 。在 理 性 之 树 、 知 欲 已 然 消 退 的 时代 , 伦 要 求 的 已 求 拜 不是书本知识所 能给的 . 而且 . 走 到 了另 一 个 极 端 , 曼 弗 他 让 雷 德 在 忘 记 自己 的 罪 与 痛 苦 的 同 时 , 记他 拥 有 的一 切 知 识 忘 与 法 力 。这 对 中世 纪 的人 而言 , 至 是 当 时 的 观众 , 是 绝 对 甚 都 不能理解的。 其次 , 物与情节的非常性质。在本剧巾 , 人 主人 公 只有 一 个 , 他 角 色 均 为他 而 服 务 , 中 充 满 了他 的 独 自 、 思 及 其 其 剧 反 它 的 感 慨 。 他是 尊 贵 的伯 爵 , 管 这 一 片 领 域 , 在 高 高 的城 统 住 堡 中 。 的地 位 与 能 力 在一 般 人 之 上 , 身 上 有 一 股令 神灵 也 他 他 畏 惧 的力 量 . 向任 何 人 低 头 . 论 是 山 间 精 灵 . 是 地 狱 魔 不 不 还 王: 拒绝 来 自宗 教 的诱 惑 . 拒 绝 融 入 现存 的 社会 秩 序 。这 样 也 的一 个 人 物 . 天生 孤 独 , 有 极 大 的意 志 和 力 量 , 而 却 无 法 拥 然 忘 记 过 去 。 且 这 样 的 一 个 人 连 自杀 也 没 能 成 功 , 是 莫 名 其 而 先 妙 的力 量 制 住 了 他 . 后 被 他所 轻 视 的凡 人 制 止 。 爱 上 了 亲 然 他 人 . 又 造 成 她 的 死 亡 : 受 着 良心 的折 磨 却 义 无 能 为 力 , 却 他 不 能 忘 却 过 往 :爱 人 最 终 也 没 有 明 确 说 是 否 已 经 原谅 他 或 者 是 否 还 爱 他 : 与 她 见 了一 面 . 却 宣 布 了 他 的 死 期 。 他 不 愿 他 她 向精 灵 屈 服 , 可死 后 的 身 体 还 是 沦 为它 们 的所 有 物 。 不 愿 听 他 贝克 特 对 人 类 最 终 极 的 关 怀 。 所 以, 贝克特 不仅 仅 是 背 叛 , 有 超 越 , 有 拯 救 。 还 更
Samuel-Beckett
在所有荒诞派艺术家中,萨缪尔·贝克特是最独特、也
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在他的作品里,人的灵魂的孤苦、
肉体的衰老和精神世界的虚幻是永恒的主题。这位客居巴
黎的爱尔兰籍剧作家最成功的作品是著名的《等待戈多》,
这部作品连同他的《最后一局》、《快乐时光》一起成为
荒诞派戏剧的扛鼎之作。本文拟从这三部作品出发略析荒
荒诞派剧作家拒绝象存在主义的剧作家那样,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
来反映荒诞的生活,而是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荒诞派戏剧
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
逻辑性、连贯性;②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③用轻松的喜剧
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荒诞派剧作中最先引起注意也是最典型的,
• 张红军 •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 • 硕士论文
2021/4/4
3
• 背景介绍 • 一、主题意义:生存的尴尬 • 二、艺术形式:游戏、虚幻、时间 • 三、荒诞实质:现实的真 • 作者评论 • 参考文献
2021/4/4
4
背景介绍
20 世纪50 年代初,西方舞台上出现了一种新型戏剧品 种,它既没有连贯的情节,又没有明晰的人物形象,甚至人 物对话、独白也显得颠三倒四,近乎梦呓。但它却致力于 表现人为了明了人生目的,为了找到自我,抑或是仅仅在这 荒谬的世界里为了逃避生活的重负所进行的挣扎。传统 的戏剧手法在这里被肢解、扭曲甚至变形,传统的戏剧评 论方法和准则在他们的作品面前失去了效用。这一新的 戏剧品种被称为荒诞派戏剧。
20诞21/4派/4 戏剧的特征。
5
一、主题意义:生存的尴尬
《等待戈多》关注的是人的文化根基被切断、人对未来
希望深感渺茫的困境。《最后一局》揭示的是困陷着人的
加勒比海盗观影随笔
《加勒比海盗1—3观影随笔》《加勒比海盗1—3》部是连贯的故事情节,所以这里也只写到第三部。
一、《加勒比海盗》十大经典人物(一)TOP10:瑞盖提和平特尔瑞盖提就是那个木假眼的瘦子海盗,当然平特尔就是和他一起出场并一直是搭档的矮胖子海盗,他们两个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所以在十大经典人物评选时要放在一起说。
他们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第一部里黑珍珠号夜袭皇家港之时,瑞盖提用刀雕刻了几下他的木头眼珠直接摁进眼眶里,而平特尔一枪干掉了总督府的管家,至此他们已经给大家留下了面目狰狞,心狠手辣的海盗形象。
他们的任务是去找带着“被诅咒金币”的人,结果把伊丽莎白抓上了黑珍珠号。
此后他们扮演的都是小喽啰的角色,不是拖地板就是看守犯人,只是在后面他二人穿着贵妇服划着小艇的样子让人捧腹大笑,随着诅咒解除他们两个不用多说也知道肯定是被皇家海军抓起来了。
本来这两个人已经可以交代掉了,谁知在第二部中他们又出现了,这次出场他们一改往日狠毒的形象,因为他们通过智慧利用叼钥匙的狗成功的从监狱逃了出来,而在第一部里他们是倒霉透了到了第二部上帝都开始眷顾他们,他们走了鸿运,一逃出来就遇到了因潮汐搁浅的“黑珍珠号”,瑞盖提那句话也成为经典:“哪怕是不识字,拿着《圣经》也会得到上帝怜悯的。
”正当他二人准备利用涨潮驾驶珍珠号出海时杰克等人从土著手中成功逃脱,他们很肃敬的给杰克披上衣服,立正敬礼顺其自然成为了杰克手下的一员。
其实从这时开始一直到第三部结束他们都是英勇作战而忠诚可靠的,不论是对战“挪威海怪”还“飞翔的荷兰人号”,不论是枪对枪炮对炮还是短兵相接他们都很勇敢,可以说他们二人是杰克船上除了吉布斯之外的第三把交椅。
他二人在影片中另外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调侃气氛。
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第三部杰克在摇晃船准备把船翻过来时他们把自己倒着绑在桅杆上,他们只知道船倒过来之后自己会顺着,但没想到倒过来是为了回到现实世界,结果船还是正的,他们还是头朝下的倒着,看到这一幕时很多观众都爆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声,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贝克特及其作品
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贝克特及其作品塞缪尔·贝克特塞缪尔·贝克特是爱尔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等待戈多》。
他和尤奈斯库一样,都是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他号称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他于196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等待戈多》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等待戈多》《等待戈多》在戏剧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堪称开创了二十世纪现代话剧的新纪元。
该剧现已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讲的两个流浪汉,一个叫戈戈,一个叫狄狄,两个人不知道什么身份背景,也不知道他们过往的经历,只知道他们现在是两个什么都没有的流浪汉,处于社会底层。
这两个流浪汉在一个黄昏的傍晚,在一条荒凉得只剩一个矮土堆和一棵柳树的乡村小道上,他们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
为什么要等待戈多,据说戈多能带给他们希望,让他们决定是否还需要活下来。
等待的日子是漫长的,无聊的,于是戈戈和狄狄闲聊起来,反正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至于说的内容则毫无逻辑,完全语无伦次。
就在二人闲聊高兴的时候,一个叫波卓的人来了,还带着他的仆人——幸运儿。
幸运儿被波卓用绳子拴着,波卓可以随意侮辱和殴打幸运儿。
这对主仆的到来有什么意义呢?完全没意义,反正就是来了又走了,顺便进行了一连串无厘头的谈话。
主仆二人退场,此时报信的孩子告诉戈戈和狄狄:“戈多先生今天不会来,但是明天肯定能来。
”戈戈和狄狄又开始陷入到纠结之中,到底还要不要等待呢?带着纠结到了第二天。
第二天依旧跟昨天一样。
同一个时段,同一地点,戈戈和狄狄一直在等待,波卓和幸运儿依旧路过,只是此时的主仆二人分别失明了和失聪了。
主仆二人走后,依旧是昨日报信的孩子带来一样的消息。
戈戈和狄狄这两个流浪汉决定离开,明天再来,但他们没有动弹。
故事结束,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总之,整部戏的剧情都很荒诞,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人物形象,只有毫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
但这就是荒诞派,塞缪尔·贝克特就是通过这种荒诞的形式和内容来完成对现实的批判——这是一个荒诞、异化的世界,畸形、病态的社会。
贝克特:一个被等待的戈多
《 等待戈 多( 节选 ) 是人教版高 中语文第 五 5q, 》 , 上海人 民出版社 出版 了名为《 贝克特 肖像》
册课 文之一 ,在戏剧单元 里 ,跟 中国戏剧 《 雷 的图文书 . 该书 除了詹姆斯 ・ 诺尔森撰写 的三篇
雨》 《 、城南 旧事》和莎士 比亚 的 《 哈姆雷特》 一 纪念文章 . 大部分篇幅是贝克特本人 的玉照 以及
《 荒诞派戏剧集》1 8年 外国文学 出版社又 出了 中收入 贝克特 的短篇小 说 《 , 3 9 一个黑夜》 裘志康 (
一
种《 荒诞派 戏 剧选》 1 9 年 再版 ) 这两 个选 译 ) 它 像 一 个 细 小 的 饰 品 , 失在 缀 有 无 数 亮 ( 98 , 。 消 20 年是 贝克特 译介 的惟 一转机 .借助诞 06
19 0
维普资讯
Hale Waihona Puke 为《 世界与裤子》《 、马龙之死》 阮蓓 、 中先译 ) 性 , ( 余 主题的层层 深入和形式 的自我重构。耐人寻
( 昌京 等译 )《 郭 、 等待 戈多》 郭 昌京译 )《 ( 、 是如 味 的是 .该论著是作 者在其博士论文基础 上扩 何》 赵家鹤 、 ( 曾晓阳 、 中先译 ) 《 余 和 看不清道 不 充修 改而成。它意味着 在高校扩招和大 规模高
本部 收录 了施咸 荣的《 待戈 多》 等 译本 , 意味 片 的 华丽 礼服 的皱 褶 里 。 这
贝克特与后现代主义
贝克特与后现代主义作者:贺一舟来源:《美与时代·下》2022年第01期摘要:塞缪尔·贝克特是20世纪西方文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与他广为人知的现代主义文学先驱者的身份相比,他对后现代主义的开创之举却鲜为人知。
贝克特与极简主义、解构主义和欲望政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其文学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还包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贝克特不仅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开创者,还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的启蒙者,其文学作品具有无穷的阐释空间,充满了诗学的张力之美。
关键词:塞缪尔·贝克特;后现代主义;诗学张力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塞缪尔.贝克特的空间诗学研究”(WGW161002);2019年新余学院校级科研课题“当代西方文艺美学视域下的塞缪尔·贝克特研究”研究成果。
塞缪尔·贝克特是20世纪西方文学史上一个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人物,他开创的荒诞派戏剧被认为“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甚至有学者把贝克特的戏剧与莎士比亚戏剧相提并论。
2005年布克奖得主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及剧场导演哈罗德·品特等人都对贝克特赞誉有加。
对于贝克特,目前国内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有学者认为:贝克特是“最后一个现代主义者,第一个后现代主义者”[1]89“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属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2]“贝克特的著作一直受到后现代哲学家的关注,福柯、德里达、拉康他们都对贝克特的著作赞不绝口”[3]。
“《瓦特》标志着贝克特实验小说的开端,其中对写作本身的关注,也让我们看到他写作风格的后现代主义转变。
”[4]35贝克特的“文学创作与批评思想具有……超前性和预言性[1];他的文艺美学思想代表了20世纪西方文坛的一个坐标,一个转折。
塞缪尔.贝克特研究,在中国2000-2013
《塞缪尔.贝克特研究,在中国:2000-2013》摘要:本文通过回顾新世纪以来的贝克特的译介、研究特点、研究现状,对贝克特研究中的得失进行了简单的批评考辨,对未来贝克特研究趋势和现实意义进行展望,鼓励争鸣,典型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文本研究、对比研究,发散研究等,刘丽霞(2011)的《艺术创作的元戏剧式指称》中运用元戏剧理论分析了贝克特克特的两部剧《言语和音乐》和《卡斯康多》对艺术创作本身的元戏剧式的指称摘要:爱尔兰裔旅法作家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剧作家之一,1969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中国的贝克特研究虽起步较晚但成果喜人,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国内贝克特研究见证了更富有洞察力的研究方法以及置于各种语境中、视野更为开阔的重大议题,迈上新的高峰。
本文通过回顾新世纪以来的贝克特的译介、研究特点、研究现状,对未来贝克特研究趋势和现实意义进行展望,鼓励争鸣。
关键词:塞缪尔·贝克特;回顾;展望爱尔兰裔旅法作家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剧作家之一。
由于“他以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不仅深刻影响着戏剧创作和表演方式,而且在小说、散文、诗歌、电影、电视、广播等领域都颇有成就。
中国的贝克特研究虽起步较晚但成果喜人,经过文革的浩劫和改革开放头十年的躁动后,我们的社会已经相对成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国内贝克特研究见证了更富有洞察力的研究方法以及置于各种语境中、视野更为开阔的重大议题,赋予贝克特研究新的生命,展现了当代研究的异彩。
本文通过回顾新世纪以来的贝克特的译介、研究特点、研究现状,对贝克特研究中的得失进行了简单的批评考辨,对未来贝克特研究趋势和现实意义进行展望,鼓励争鸣。
回顾:一、译介情况:21世纪以来,贝克特作品的译介日渐繁荣,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未译作品的新译。
等待戈多1
戈多到底是什么呢? 戈多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 中的一位神秘人物。 中的一位神秘人物。 有人认为他是上帝。 有人认为他是上帝。 还有人认为他是“ 虚无” 或 “ 死 还有人认为他是 “ 虚无 ” 亡”。 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 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 答说: 答说: “我要是知道 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我要是知道 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他们实际上是在等待解救人生痛苦 的希望的到来, 的希望的到来,期望未来发生点儿什 么事,给这沉闷,痛苦, 么事,给这沉闷,痛苦,厌烦的生活 带来哪怕些微的变化。然而什么希望, 带来哪怕些微的变化。然而什么希望, 什么变化,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什么变化,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只是 习惯使然,本能使然, 习惯使然,本能使然,他们只觉得必 须日复一日地等待下去。 须日复一日地等待下去。这种等待具 有多种含义: 有多种含义:它意味着碌碌无为的人 这种虚无的等待的累积, 生——这种虚无的等待的累积,或无 这种虚无的等待的累积 限的日常琐碎动作的机械反复, 限的日常琐碎动作的机械反复,即人 它象征着虚无飘渺的希望。 生;它象征着虚无飘渺的希望。
第二幕写的仍是那个时间, 第二幕写的仍是那个时间,还是那个老地 方,只不过在原来已有的那棵枯树上长出了四 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又走到一起了, 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又走到一起了,他们又 在原地等待戈多。戈多是谁?干什么? 不清楚。 在原地等待戈多。戈多是谁?干什么? 不清楚。 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 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他们模模糊糊回 忆昨晚的事。昨晚谈得很多, 忆昨晚的事。昨晚谈得很多,今晚似乎无话可 沉默,长时间的沉默。 说,沉默,长时间的沉默。但无名的恐惧使他 们无法保持沉默,于是两人同时说话, 们无法保持沉默,于是两人同时说话,说话只 是为了“不听” 不想” 是为了“不听”和“不想”。波卓和幸运儿又 来了,一夜之间波卓瞎了,幸运儿哑了。 来了,一夜之间波卓瞎了,幸运儿哑了。他们 四人先后倒地,象蛆虫一样爬来爬去, 四人先后倒地,象蛆虫一样爬来爬去,象白痴 一样呼言胡语。波卓和幸运儿死了, 一样呼言胡语。波卓和幸运儿死了,男孩又来 传话:戈多今晚不来,明晚准来。他们绝望了, 传话:戈多今晚不来,明晚准来。他们绝望了, 两次上吊都未能如愿。他们只好继续等待, 两次上吊都未能如愿。他们只好继续等待,永 无休止地等待。 无休止地等待。
拆书-《环太平洋雷霆再起》前作主角莱利在哪里续作有望回归吗
《环太平洋雷霆再起》前作主角莱利在哪里续作有望回归吗由查理杭南饰演的机甲猎人驾驶员莱利贝克特是2013年《环太平洋》中的英雄,但在这次的《环太平洋:雷霆再起》中反倒很难不令人总之注意到地完全缺席,让粉丝大吃一惊好奇百思不得其解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虽然《环太平洋:雷霆再起》的电影并不会带给我们解答,但导演史蒂芬迪布莱恩奈特则提出了解释。
以下文章带有《环太平洋:雷霆再起》的重要剧透,请斟酌阅读喔!在这次的续作中,贝克特仅仅只在主角杰克的发言中被提及。
他的名字大战与上次攻防战中的另外两名英雄森真子(菊地凛子饰)以及史塔克潘达考斯特(伊卓瑞斯艾巴饰)一同被提到,暗示着他与上述的两人一样都已经殒落。
但他的照片却并没有在先前的照片墙出现,这对一名拯救了世界的英雄来说,是个微妙的忽略。
关于这点,导演迪奈特解释道他们一度想把贝克特这个角色赐死,不过最后决定不这么作─以免想他们后想在把他找回来演《环太平洋3》:「我们原本有一个版本去解释、让难以避免角色讨论莱利身上会发生的事情。
我们测试了这个发行版,但我们发现这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我们后来决定我们不想设限自己,像是──噢,莱利已经死了;或者噢,他退休了之类的,这会让人感到很廉价。
我们想留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为了在第三集角落里里我们可能需要他回归的可能性作准备。
但对于查理杭南来说,他没有回归的唯一理由就是因为唯一档。
他有一个他心目中的梦幻作品要拍,那就是《恶魔岛》的重制电影。
我们当时原本已经完成了一个里面有他的剧本此时了,但他还是决定要去拍过《恶魔岛》,然后两部片的拍摄档期完全卡到。
因此我们很遗憾他无法在这次的续作里现身,但我们望未来的续作中能再把他找回来。
」Ok所以,莱利还没死,而第六集假使有拍的话应该会有他的戏份,然后剧组还得好好解释「结婚典礼为什么莱利不能参加真子的葬礼?」或是「当世界需要机甲猎人驾驶员的时候,你跑去哪了?」未来某些的剧本一定会给出某种解释,但根据这一集约翰对新主角杰克的诠释,也许这系列后面大梁就交给他来挑起大梁,也不见得全是坏事。
无声的音符,空白的世界
无声的音符,空白的世界2005年布克奖得主、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曾说:“今天的爱尔兰作家就分为两派,要么是乔伊斯派的,要不就是贝克特派的。
乔伊斯总是想方设法把世界填得满满的,而贝克特刚好相反,总是给世界留空,等人们思考‘怎么办’。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爱尔兰著名戏剧家、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公认的荒诞派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涵盖诗歌、短篇小说以及评论文章,表现出作家非凡的观察力和反传统的艺术特征,同时也使其作品具有现代派的特点。
笔者认为,贝克特荒诞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下,间或出现的沉默及停顿,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世界的注视,以及诙谐、调侃语言之中的一种严肃态度。
一贝克特的世界上个世纪20年代的巴黎,是捧着破碎的理想移居到此的青年们心目中的圣地。
他们无论是在文艺、社会还是伦理中,都能找到各自的乐土。
贝克特于这片乐土中得到了滋养,正如下文所述:“新艺术中,视觉意象和声音形象比比皆是。
它们对贝克特的创作影响深远。
多年以后,他无论为戏剧写舞台布景,还是在小本上自己作画,竟都能凭记忆重现当时见过的某个画面。
画家们拾起破碎的意象,渲染梦幻般的场景,甚至有意留出空白,以实现画面的非线性效果;就好比作曲家用近乎随机分配的方式排列音符,还不时插入无声的片断,从而谱写出无调性音乐。
贝克特写对白,写动作,写布景,无不受到这些技法的影响。
有趣的是,他每每要带一个节拍器,才肯去看演员排自己的戏。
给他的思想留下印记的还有先锋派剧作家,以及电影革新大师。
艺术革新层出不穷,科学也在大步向前。
相对论、语言模糊学说的提出,都扩展了贝克特的视野。
”(《贝克特在巴黎》)从上述文字不难发现,新兴的现代派文学创作对身居巴黎的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例如,其中提到的破碎的意象、无声的片段、有意留出的空白等等,都与其作品之中人物的沉默、情节的停顿,有异曲同工之效。
新艺术中的这些创作手法折射出战后满目疮痍的外部世界及伤痕累累的内心世界。
存在主义
2 、存在主义站在中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对资 本主义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和和揭露。
3、 萨特认为人应当主动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 对全人类负责。在世界道德水平下降,逃避责 任、推卸 责任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时期具有 积极意义。
(二) 错误
1 、唯心主义--------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
2、存在先于本质,一方面抬高了人的地位, 但它否定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且把 存在和本质割裂开来;从政治上看,存在 先于本质既是宣扬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人 生观,又是为资本主义制度、为其社会不 平等作辩护的理论。
第二幕。写的仍是那个时间,还是那个老地方,只不过在 原来已有的那棵枯树上长出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 又走到一起了,他们又在原地等待戈多。戈多是谁?干 什么? 不清楚。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他们模模 糊糊回忆昨晚的事。昨晚谈得很多,今晚似乎无话可说, 沉默,长时间的沉默。但无名的恐惧使他们无法保持沉 默,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 想”、“可以不听”。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 仆再次出场。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戈 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 来。两位老流浪汉玩了一通上吊的把戏后,决定离去, 明天再来。
加缪的作品
小说:《局外人》(1942)、《鼠疫》(1947)、 《堕落》(1956),《放逐与王囚》(1957)
戏剧:《误会》(1944)、《卡里左拉》(1945)、
《围城》(1948)、《正义者》(1949)
哲学:《西西弗斯的神话》(1942)
《反叛者》(1951)
《西西弗斯的神话》
西西弗的故事取自希腊神 话:柯林斯国王西西弗死后 获准重返人间去办一件差事, 但是他看见人间的水、阳光、 大海,就再也不愿回到黑暗 的地狱,触怒了众神,神决 定对他予以严厉惩罚:把一 块巨石推上山顶,石头因自 身的重量又从山顶滚落下来, 屡推屡落,反复而至于无穷。 神认为这种既无用又无望的 劳动是最可怕的惩罚。
亨利二世与托马斯贝克特之死
亨利二世与托马斯贝克特之死作者:邢之国来源:《卷宗》2016年第02期摘要:关于亨利二世与坎特伯雷大主教贝克特的故事在英国几乎是尽人皆知的事情。
很多文艺的作品都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著名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的剧作《大教堂谋杀案》反映的很全面。
王权与教权的斗争贯穿其中,这种斗争简化为了亨利与贝克特两人之争,使得整个事件中精彩纷呈。
亨利二世是为一代雄主,贝克特亦是大主教中的典范,两雄相争,必有一伤。
本文意在说明,中世纪欧洲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关键词:王权;亨利二世;教权;贝克特1 贝克特登台亨利二世即位之时俨然是集风光大权于一身。
在其治下是一个从囊括不列颠、诺曼底、安茹、布列塔尼、阿奎丹等从苏格兰直到比利牛斯山的大帝国。
其在欧洲大陆的领地甚至比法王还要多,势力极其强大。
然而在这庞大帝国的背后,不列颠刚经历过亨利二世之母与其表舅争权的内战,中央权力并不如威廉时代那样强大,大贵族藐视王室,营造城堡,拥兵自重,攻伐兼并,扰乱乡里,致使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司法体制失效,政令不行,岁入不继。
亨利二世励精图治通过一系列的改革逐步恢复了中央集权。
建立完善的司法体系的建立是亨利二世改革的重点。
在建立司法体系的时候,亨利碰到了极大的阻碍。
这些阻力,有来自地方贵族的,但更多是是教会势力的阻碍。
斯蒂芬在位时,教会的势力也一步步增长,英王与罗马教廷的斗争很早就有,在强横的威廉一世时期,威廉敢于规定:没有他的批准,教皇的文件、使节不得进入英格兰,同时,英格兰教士也不得赴大陆参加与宗教有关的活动。
但此时的教会势力在英国发展迅速由于教会人员的迅速更换、高层神职人员地位的加强以及宗教机构财产的增加,刺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教会和修道院,致使修道院和修行布道的人数与时剧增。
而且在格里高利七世改革以后的教会显然更加强势,自由选举神职人员,教产不可侵犯,教士可像罗马教廷提出申诉,神职人员不受世俗法庭的审判。
“卡诺沙觐见”的阴影依旧飘荡在欧洲各君主心中。
贝克特—荒诞的艺术
《等待戈多》在艺术上表现出反传统戏剧倾向,具有浓郁的 荒诞性特征。首先,戏剧的情节内容是荒诞的。没有开端高 潮,也无结局。两个流浪汉从何而来,为何要等戈多,我们 都一概不知。整个内容情节以人物无聊的小动作,语无伦次 唠叨,含糊不清、支离破碎的讲述小故事和人物的杂耍来代 替。脱下靴子,往里看看,伸手摸摸又穿上。抖抖帽子,在 顶上敲敲,往帽子里吹吹又戴上,充满滑稽与无聊。两个流 浪汉在一起等了一天,第二天见面时却互不相识。一夜之隔, 枯树长出了叶子,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儿变成了哑巴。幸 运儿替主人成天套在脖子上的那只沉甸甸的箱子,里面装着 沙土。戏剧只展示了两个傍晚,但次日却是个不定数。戈多 托小孩带来口信,说明天要来,却又总不来。失望的戈戈和 狄狄想上吊,却没吊成,老说要走,但始终没付诸行动。杂 乱的荒诞不经的内容与情节,表明了生活的荒诞,人生的荒 诞。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荒诞”的艺术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 -1989年11月10日),活 跃于20世纪的法国作家, 创作的领域包括戏剧、小 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 最高。他是荒诞派戏剧的 重要代表人物。1969年, 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 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 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
2、荒诞派的高峰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之一和集大成者,贝克特一生共创 作了30多个舞台剧本,其中《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 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之作。它于1953年在巴黎首演,立刻 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在比较不宽容的伦敦上演后,引发评论 家群起而攻。1956年在纽约上演,被美国评论界讥称为“来 路不明的戏剧”。直到70年代才开始被评论界接受并赞誉, 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剧本之一。 西方评论界对《等待戈多》 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而贝克特始终拒绝对自己的这部作品做 出解释。 贝克特后期的剧作,如《剧终》等,基本也都延 续了《等待戈多》所奠定的风格基调。从某种程度上看,贝 克特的创作思路深受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作家的影响。 而由他和尤奈斯库所开创的荒诞派戏剧的传统,也可以看作 是存在主义小说在戏剧舞台上的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克特之死
作者:刘仲敬
来源:《小康》2016年第07期
贝克特为教会的权力和特权牺牲了生命,他的血没有白流,他去世两年后就被亚历山大教皇封为圣徒,据统计,每年有十万以上的朝圣者前往坎特伯雷,朝拜大主教的坟墓
近代关于市民社会的讨论中,非政府组织(NGO)占了极大的份额。
WTO和NGO的关系,一度构成东西方学界的热门话题。
现代人往往不假思索,把非政府组织看成次于政府的角色。
其实从历史发展的顺序看,两者的关系恰好相反。
所有文明都是首先产生没有公共权力性质的非政府组织以后,才产生政府的。
近代文明的源头在西欧。
他们首先经历了数百年近乎无政府状态的社会演化,然后才产生具有管理能力的君主,最后才把君主的私人权力转化为国家的公共权力。
没有国家,并不意味着社会无法管理,只是意味着社会同时存在许多自我管理的团体,各自伸张自己的正义。
无论在近代国家产生以前还是以后,最大的非政府组织莫过于教会。
教会除了宗教事务以外,还承担了许多社会职能,其中包括今天福利国家办理的大多数业务。
社会底层无形的力量,因此也融入了宗教文化传统。
英国文学的鼻祖和杰作《坎特伯雷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坎特伯雷故事》来自一群结伴朝圣的香客。
他们为了打发旅途的时间,轮流讲故事给大家听。
他们朝拜的目标,就是圣徒托马斯·贝克特的坟墓。
贝克特最初是亨利二世的大臣,亨利二世在英国历史上以英锐著称,很想扩大王室法庭的管辖范围,这样必然会压缩其他社会势力的空间,教会法庭首当其冲。
亨利需要在教会内部安插靠得住的自己人,才拿出了唆使老朋友贝克特出家的锦囊妙计。
贝克特在大臣任内以豪奢著称,并不是一个严守清规戒律的善男信女型人物。
他出家前的名声相当于国王的最佳损友,私生活密切到不分彼此的地步。
国王没有料到:这样的人进了教会,照样振振有词地反对自己。
人之常情,老朋友的反目比陌生人的反对更令人难受。
国王一怒之下,完全丧失了政治上的审慎,结果把原先的花花公子变成了殉道者和圣徒。
约克大主教提醒亨利,只要贝克特还在人世,王国就不会太平。
国王在狂怒之下,向侍从们叫道:难道忠臣已经不可复得,才让他没完没了地遭受这个忘恩负义的傲慢僧侣的折磨?四位内侍认为国王的发作是暗示他们除掉贝克特,彼此商量了一下,发誓为主君报仇,秘密离开了宫廷。
他们流露出一些敌意的表现,引起人们对他们计划的怀疑。
国王派使者追赶他们,命令他们不得伤害大主教的人身。
但命令来得太迟,已经不能阻止致命的计划。
四位刺客分道前往英格兰,大约同时抵达坎特伯雷附近的萨尔特伍德,增加了一些助手,迅速向大主教府前进。
他们发现大主教完全信赖自己圣洁的人格,对一切威胁责难不为所动,根本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直接前往圣本尼迪克特教堂听晚课。
刺客们尾随而至,在祭坛前行刺。
大主教噩耗传来,国王大惊失色。
他立刻明白了这种结局的危险性,有理由担心这一意料之外的事件。
”
别的圣徒只是为基督教义而受苦,贝克特却为教会的权力和特权牺牲了生命。
大主教的血没有白流,他名垂青史有赖于此。
贝克特的圣德载在口碑,永无止境。
他的遗物可以创造奇迹,数量、荒诞、无稽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忏悔者或殉道者。
他去世两年后就被亚历山大教皇封为圣徒。
为纪念他的圣德,举行了大赦年。
他的遗体移往壮丽的圣殿,装点着各地基督徒献上的礼物。
朝圣者祈求他向上苍陈情。
据统计,每年有十万以上的朝圣者前往坎特伯雷,朝拜大主教的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