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方〗脑梗塞、脑血栓 《补阳还五汤》
治脑梗神方补阳还五汤
治脑梗神方补阳还五汤
中风病案:雷某某,男,发表75岁,衡阳县人。
病史简介:患者因突发右侧肢体障碍伴言语蹇涩1天入住我院神经内科。
入院后经过头部CT:诊断为“左侧颞叶,顶叶脑梗塞”,经过西医相关处理后患者脱离生命危险,但患者右侧肢体不利,言语障碍等症状改善不明显,患者性格孤僻,不愿住院治疗。
特邀会诊寻求中医治疗。
会诊症见:患者神清,形体偏胖,精神较差,疲乏,头倾视深,半身不遂,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右侧肌力2级,肌肉松弛,口角歪斜,口中流涎颇多,舌淡,苔薄白,脉细。
气虚血瘀,与补阳还五汤原方主之。
秘方:黄芪40、当归尾10、赤芍10、川芎10、桃仁10、红花3、地龙15、川牛膝15、鸡血藤15。
十剂。
复诊:患者儿子前来复诊,代诉服用上方后精神转佳,下肢肌力明显好转,口角流涎明显减少。
舌脉不详,前方中病,守方再进。
再方:黄芪50、当归尾10、赤芍10、川芎10、桃10、红花3、地龙15、川牛膝15、鸡血藤15:十剂后痊愈如常人。
献方人:尹周安。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方剂名】补阳还五汤【出处】《医林改错》【分类】理血剂【组成】黄芪生,四两 (120g),当归尾二钱 (6g),赤芍一钱半(5g) ,地龙去土一钱(3g) ,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 ,桃仁一钱 (3g)【用法】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冲。
【功效】水煎服。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黯淡,苔白,脉缓无力。
【病机】本方证由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
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所言:“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气虚血瘀,舌本失养,故语言蹇涩;气虚失于固摄,故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而舌黯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象。
本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
治当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
1. 辨证要点:本方乃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
临床以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舌黯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现代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温经汤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促性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尤其是促进黄体生成素的分泌,具有调节性激素平衡作用,同时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本方作用是多靶点的,同时具有镇痛、抑菌等作用。
【禁忌】使用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王氏谓:“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
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痰阻血瘀,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方解】本方证由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脑血栓后遗症
海” 。“ 肾主骨生髓 , 于脑” “ 通 , 肾不生则 髓不 能满 ” 等
lg O 。随证 加 减 : 压 高 加 钩藤 1 g 夏 枯 草 1g 罗 布 血 5, 5,
麻 1 g 决 明子 1 g 血压低 加人 参 2 g 麦冬 1 g 五 味 5, 5; 0, 5, 子 lg O 。脉压 差大加南 五加 皮 , 味子 1 g 人 参 2 g 五 0, 0,
麦 冬 1 g 天麻 2 g 罗布麻 1 g 面神 经麻 痹 加 白附 子 5, 0, 5; l g 炙僵 蚕 1 g O, 5 。上肢 不用加 羌活 1 g 桑枝 1 g 桂枝 5, 5, 1 g 生姜 黄 l g 下肢 不 用加 牛膝 1 g 木 瓜 1 g 独 活 5, O; 5, 5, 1 g 狗脊 2 g 肾 虚 加 熟 地 黄 4 g 生 地 黄 2 g 山 药 5, 0; 0, 0, 2 g 山茱萸 2 g 茯 苓 1 g 牡 丹皮 1g 泽 泻 1 g 夜 尿 0, 0, 5, 5, 5; 多加熟地 黄 4 g 山药 2 g 山茱 萸 2 g 茯 苓 1 g 牡 丹 0, 0, 0, 5, 皮 1 g 泽泻 1 g 锁 阳 1g 巴戟天 1 g 鹿 角胶 lg 5, 5, 5, 0, O。 遗尿 加加 益智仁 1 g 桑螵 蛸 1 g 乌药 1 g 5, 5, 5。
心脑血管病必备:补阳还五汤
心脑血管病必备:补阳还五汤导读:补阳还五汤,为什么是“还五”?还的是“五”什么呢?看看王清任自己怎么说的吧!补阳还五汤生黄芪120g(四两),归尾6g(二钱),赤芍4.5g (一钱半),地龙3g(一钱),川芎3g(一钱),桃仁3g(一钱),红花3g(一钱)功能: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下肢痿软,步履不利,口角流涎,口眼喎斜,语謇不利,小便失禁或频数,苔白薄,脉缓细,一派气虚症状者。
补阳还五汤一方,组方巧妙,由补气药为主,配合活血化瘀药组成,这一方法也是王清任临床治疗法则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方治疗主证为正气亏虚,瘀血阻络,治以补气活血通络。
方中重用黄芪至四两以补气,促使气旺血行,血行瘀化,佐以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以活血通络,共奏补气活血,逐瘀通络之效。
01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论述“半身不遂本源”中所说:“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夫元气藏于气管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十分元气,亏二成剩八成,每半身仍有四成则无病,若亏五成剩五成,每半身只剩二成半,此时虽未病半身不遂,已有气亏之症,因不痛不痒,人自不觉。
若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如右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左,则右半身无气;左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右,则左半身无气,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不遂者,不遂人所用也......。
”《灵枢·刺节真邪》指出:“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者,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王清任先生可能就是根据这一论断,而论其半身五分元气的偏并盛衰而立其论述的,加之他一生经验阅历而自然形成了补阳还五之说,非偶然也。
02近人应用本方治疗半身不遂、颈椎病、腰椎病等,大都获得满意的效果,我们应用此方认为:治疗中风后遗症:可加豨莶草、蜈蚣。
若神志不太清楚,答非所问:加石菖蒲、胆南星。
若腰膝痿软:可加川断、桑寄生、狗脊、鸡血藤。
若跗踝浮肿者:可加薏苡仁、防己、牛膝。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加减及功效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加减及功效补阳还五汤,源于医家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
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等功用。
由生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组成。
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以大补元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开创补气活血之先河。
该方原为治疗中风后遗症而设。
2008~2010年期间,笔者临证中尝用此方,随症加减,活用本方,扩展应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房室传导阻滞、脑梗塞和闭经等多种病症,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唯疏于全面收录,现将资料较为完整的4则案例,作一介绍,以供同道参考。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功效1 面神经麻痹张某,女,40岁,2008年9月1日初诊。
患者因睡觉吹电风扇,次晨醒后,发现左眼流泪、闭合不能,口角歪向左侧。
右侧鼻唇沟变浅,经某医院诊为面神经麻痹,先经抗炎、扩血管等治疗近1月,效果不显着,经加用中药、针灸等治疗月余,仍无明显进展,遂来我科治疗。
症见:面色萎黄、口眼歪斜、舌淡、苔薄润、脉细、按之无力、平素体质虚弱,易感冒,症属气虚邪中,脉络痹阻,拟补阳还五汤加味。
药用:生黄芪60g,桃仁、红花、赤芍各9g,葛根、当归尾各12g,白附子、地龙各10g,全蝎(研末吞服)3g,水煎湿服,连服5剂,右眼睑已能闭合,鼻唇歪斜基本恢复,续以原方去全蝎,再进7剂,面瘫基本恢复。
按: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多为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目,以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纵弛不收,本案久治乏效,实为气虚邪侵,络脉痹阻所致,经投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加以葛根、白附子、全蝎祛风通络,诸药配伍,共使正气回复,驱邪外出。
2 房室传导阻滞王某,女,58岁,2009年8月3日诊。
患者因劳累过度,情志失畅而心悸、气短,有时胸闷刺痛,头昏乏力,失眠纳差,脉沉迟,心率:40次/分,心电图示:3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供血不足。
住人本院诊治,经用阿托品口服乏效,后改用异丙基肾上腺素1MG,静滴,配合能量合剂,营养心肌l周后,心率46次/分,停药后,心率减慢至42次/分,改为中药施治。
补阳还五汤治脑梗塞效果,及加减应用
补阳还五汤治脑梗塞效果,及加减应用脑梗塞,又称脑血栓形成,是供应脑部的动脉系统中的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局部脑组织坏死,临床上常表现为偏瘫、失语等突然发生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脑梗塞主要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常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半天达到高峰,不少病人在睡眠中发生。
起病时可有轻度头痛,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发生偏瘫时,意识常很清楚;如果起病时有意识不清,要考虑椎一基底动脉系统梗塞;大脑半球较大区域梗塞、缺血、水肿可影响间脑和上脑干的功能,而在起病后不久出现意识障碍。
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和一般检查,全面地进行分析研究。
必要时,应结合一些特殊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首先选用非损伤性的脑成像检查,包括CT、MRI等,即可确诊。
脑梗塞属于中医中风范畴,有中经络、中脏腑、后遗症之分,病理机制与血瘀有关,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为其主要治法。
在中经络与后遗症阶段,补阳还五汤都是首选处方之一。
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克,红花12克,桃仁12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地龙15克,赤芍12克。
语言不清者,加菖蒲12克,远志9克;肢体疼痛者,加元胡12克、丹参15克;肢体麻木者,加络石藤15克,牛膝12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克,或番泻叶3克;气短多汗者,加党参12克;血瘀明显者,加水蛭粉3克冲服;头晕较重者,加草决明12克,菊花9克;口干咽干者,加石斛12克,麦冬12克。
(1)根据《浙江中医杂志》,1988,(9):393,蔡宛如等报道:采用补阳还五汤合镇肝熄风汤治疗脑血栓形成71例,痊愈26例,好转3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8.7%。
处方:黄芪30克,当归9克,川芎9克,赤芍9克,桃仁6克,红花6克,生代赭石3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怀牛膝12克,天冬9克,地龙9克,丹参30克。
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若偏于痰浊阻络者,加制胆南星、天竺黄、郁金、石菖蒲;偏于肝肾阴虚者,加炙龟板、川石斛、女贞子、旱莲草、山栀子(炒焦)、黄芩;偏于脉络瘀阻者,加大丹参、桃仁、川芎用量。
补阳 还五汤的临床运用
方药组成:生黄芪20g,当归尾、赤芍各6g,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3g、脾胃虚寒加桂枝9g,良姜、吴芋、香附各6g,胃阴不足加北沙参、麦冬各12g,生地15g,玉竹10g,疼痛重者加醋元胡15g,川楝子12g,炒白芍25g。
脾胃论曰“脾胃气虚、元气不足,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这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理机制,治则补气祛淤为主,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补气,补气行血,兼健脾益气祛淤之功,佐以活血化淤药味,加大行气活血之力,从而达到气行淤散,升降浮沉的脾胃生理机能得以恢复,溃疡愈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消化等溃疡有明显抗复发作用。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的范畴,阴虚为本,燥实为标,阴虚则津不载气,燥热则克伐正气,久之则气阴两虚,气为血之帅,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行不畅,缓慢涩滞而成淤血,即气虚浊留,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津亏血少则血液粘稠不畅亦可成淤,即阴虚血滞,津液失于敷布,加重病情,产生并发症,加味补阳还五汤,降血脂、降血粘、降血糖、减少并发症产生,明显改善血液粘稠度,缓解诸症。
2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
方药组成:黄芪120g,赤芍、归尾、川芎各15g,桃仁、红花各12g,地龙10g,头晕重者加天麻10g、蔓荆子15g、菊花15g,血压偏高者加黄芩24g、夏枯草15g、泽泻15g,睡眠不佳者加炒枣仁30g、丹参30g、加威灵仙15g、通行十二经。临床表现多为旋转性眩晕,常伴有共济失调,但多无耳鸣、听力下降。视觉症状多见,因脑干及大脑缺血,引起视力模糊、复视、单眼或双眼同侧视野缺损、出现黑蒙甚至失明。大脑症状多见剧烈头痛,跳痛或炸裂样痛多大枕部弯腰或憋气时加重,常伴有神智迟钝,昏厥或言语障碍,记忆力减退,本病常伴有四肢麻木,感觉异常。
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性眩晕,主要病理为淤阻脉络,气血不通,气虚则血淤。本类患者血液处于高粘状态,血粘高导致血淤,用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逐淤通络改善血液粘滞度,恢复血液动力,血管壁弹性,加速血流速度,从而疗效显著。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一得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一得朱某,男,55岁。
患高血压病史10余年,1997年曾患缺血性中风,经救治调理好转。
2012年2月6日晚上再次出现右侧肢体不遂,舌强言謇,若无人搀扶,寸步难行。
经检查诊断脑梗塞。
患者面白不华,遍体松浮,舌质淡暗,舌体胖,舌边齿迹深陷,舌苔浊腻,脉弦缓沉细。
证乃气虚而瘀痰交阻,治予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60g,当归须6g,赤芍6g,地龙9g,莪术6g,桃仁6g,红花3g,川芎3g,僵蚕12g。
用药5天,患者精神渐振,患肢较前有力,不需搀扶,已能在病室内跚跚而行,诊脉较前稍有力,舌质仍淡。
药证合拍,前方续进,重用生黄芪至90g。
投方后,在10天内进步明显,行步更加灵便,而脉苔变化不大。
此后数日又平平而过,症情未见进一步改善。
尝试加重莪术以活血化瘀,虫类以入络搜剔,依然收效不显。
方药对证,而疗效却停滞不前。
此时病者舌脉同前,依然一派气虚而瘀浊交阻之象。
窃思补阳还五汤一方,王清任所谓“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浊用桃红”,是以黄芪益气扶元为主,兼以宣化瘀浊之方,笔者虑其补气之力不足,改原来汤药由一般方法改为久煎浓煎。
服药3天,病情明显改善,上下3层楼竟然不用他人搀扶。
后黄芪加至120g,续服20天,至此口齿清晰,活动灵便,行动自如,几近常人。
回顾治疗过程,影响本例疗效的无疑是黄芪。
用60g、90g而120g,由普通煎煮为久煎浓煎,每一变换,均获得跳跃式的进步。
而加重化瘀通络之味,增效却并不明显,反映了本病例气虚与瘀浊的标本关系。
那么辨为气虚血瘀的半身不遂,补气的黄芪是否越多越好?也不尽然。
曾治另一患者林某也患缺血性中风,轻度左侧半身不遂,脉迟舌淡暗,属气虚而瘀浊交阻,投补阳还五汤,生黄芪由30g、60g而90g,收效显著。
为求进步,黄芪加至240g时,即感头目不爽,血压由正常而偏高,急将黄芪减至120g,直至病痊。
上述案例说明,补阳还五汤特别是其中的黄芪,一定要谨慎使用。
本方补气益元复阳还五为主,兼能熄风祛瘀化浊通络。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卷下)[组成] 黄芪生四两(120g) 归尾二钱(6g) 赤芍一钱半(4.5g) 地龙去土一钱(3g) 川芎一钱(3g) 桃仁一钱(3g) 红花一钱(3g)[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尿遗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病机分析] 王氏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医林改错》卷下)。
气虚不能行血,以至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故致半身不遂,口眼喁斜;气虚血滞,舌体、面肌失养,故语言謇涩,口角流涎;气虚失于固摄,气化失司,则小便频数,甚或尿遗不禁;苔白、脉缓为气虚佐证,舌黯淡为气虚血滞之征。
综上所述,本方病机为气虚血滞,因虚致瘀,瘀阻脑络;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本虚标实。
[配伍意义] 本方由补气药与活血祛瘀药相配伍,治疗中风所致半身不遂,舌强语謇。
因其病机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故方中重用生黄芪为君药,大补脾胃中气以资化源,固摄经络真气以节散流,使气旺则血行,祛瘀而不伤正。
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为臣药。
佐以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以治标;更佐性善走窜、长于通络之地龙,与生黄芪配合,增强补气通络之力,使药力能周行全身。
诸药合用,则气旺血行,瘀消脉通,筋肉得以濡养,痿废自能康复。
本方配伍用药特点有三:一是重用生黄芪(四两),量大力专,既可资生脾胃化源又能顾护经络真气,使营卫之气充足,方能鼓动血脉,可谓“开源节流”。
二是活血通络之药用量较小,六味药的总量仅为黄芪的五分之一,既使全方祛瘀而不伤正,又体现了补气为主,化瘀为辅的立法宗旨。
三是在黄芪运用上,不仅量重,还要求渐增,愈后继服、久服,以补“阳”还“五”。
[类方比较] 本方与血府逐瘀汤均为理血剂中名方,同为王清任所创,二方所用活血化瘀药物皆有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其不同之处在于:①病机不同。
补阳还五汤
论“补阳还五汤”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方剂配伍及临床应用的科学,是中医的基础科学之一。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是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之一。
在中医方剂学理血剂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剂,它就是“补阳还五汤”。
它的组成是:黄芪120g、当归尾6g、赤芍6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它主要是用来治疗“中风”后遗症的。
方解中说:方中重用生黄芪取其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袪瘀而不伤正,并助诸药之力,为君药,配以归尾活血,有祛瘀而不伤好血之妙,是为臣药。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使药,诸药全用使气旺血行,瘀袪络通,诸症自可痊愈。
我们都知道“中风”这一病的患者很多而且预后很差,复发率也相当的高。
在现代的中西医治疗中对它的主导思想就和“补阳还五汤”一样在疏通脑血栓,在活血化瘀。
但是中西医的疗效为什么都不理想呢?记得在上中学生物课时,有一次老师抓了一只青蛙,让我们看青蛙蹼上的毛细血管中的红细胞通过的情景。
因红细胞的直径略比毛细血管的直径大,故红细胞在通过毛细血管时是排着队一个一个“挤”过去的,并且流速很慢,看起来很不通畅。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房屋中人很多而门很小(大血管中的血液很多,大血管就像我们的房屋,红细胞就像房屋中的人,毛细血管就像房屋的门一样),当房屋中没有什么紧急情况发生时,人们会很自觉地排队进出,不会造成拥堵现象。
如果房内失火,大家都想着往外逃生,想想看这时是不是会造成房门拥堵谁也都难出去的现象,这时火势越危急房门就会堵的越严重。
古人当时的科技不发达,当然不会知道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的情形,有时立方治病就会想当然,认为血凝聚在那里不运行了,那就补气活血,就像后浪推前浪一样,把它往前推挤过去,结果却帮了倒忙。
在我遇到的患者中因服“补阳还五汤”而加重病情的患者不在少数。
很多人会问你遇到的患者服“补阳还五汤”后病情加重,是不是医生在没有辨清症候的情况下服用而引起的。
“补阳还五汤”,中风偏瘫脑梗神方
“补阳还五汤”,中风偏瘫脑梗神方导语:中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该病死亡率高、病残率高、再发率高,临床采用多元化治疗,鸡尾酒疗法,最佳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笔者常选名方“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TIA发作和脑出血的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取得较好的效果。
下面浅谈三个问题,供同道者参考。
补阳还五汤简介处方组成:生黄芪15~60g,当归尾9~15g,赤芍9~15g,川芎6~12g,桃仁9~18g,红花3~9g,地龙6~15g,水煎服。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清朝军机大臣卢荫溥中风后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语言不利、小便失禁,经皇上派来的太医久治无效。
这时,有人推荐在北京菜市口一带悬壶的王清任。
王清任应允前往探究,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后,胸有成竹地准备纸墨,铺纸下方。
这时,卢荫溥结结巴巴地问:“依你之见,以前服用的药方是否恰当?”王清任边看太医的药方边说:“当归通经活络、赤芍和川芎利血活血,红花和桃仁活血祛瘀,地龙化瘀通络,的确是剂活血通络方剂。
”家人又问:“服了这些药,却没有什么效果,原因又何在呢?”王清任不慌不忙地回答:“因这方剂缺君药,方无主药何谈见效,因为人体五脏功能依赖气血运行。
气为阳,血为阴,阴阳调和则人体正常无病。
病者属中风之后遗症,多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气滞血瘀所致。
该方缺一味黄芪,故缺乏补阳之动力药,如果重用黄芪,气行则血行,人体方可复元。
”一习话,卢荫溥及家人听后连称高明。
于是,果断遵王清任改方,加用黄芪,量重,三剂之后,症见好转。
服药半个月后,便可下床移步,又通过王清任开方调理,外加功能锻炼,顽疾逐渐趋于康复。
事后,胡太医对王清任医术精深俩服得五体投地,特地登门求教:“请问你拟的方剂名称?”王清任答:“人体阳气有十成,左右各五成。
凡一侧偏废,则已丧失五成之阳。
本方意在补还五成之阳,故取名'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治脑血栓后遗症效果甚佳
补阳还五汤治脑血栓后遗症效果甚佳
时间:2018-12-14 10:40:29
配方及用法:黄芪120克,当归、川芎、丹参、赤芍各20克,桃仁、红花各15克,地龙、牛膝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剩余药渣加水煎熬后还可以烫洗患侧肢体,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方解:药方中黄芪补气,当归、川芎、丹参、赤芍活血补血行血,桃仁、红花破血散淤,地龙、牛膝疏通经络,强筋健骨。
诸药合之,组成一剂气血双补、疏通经络的良方,对脑血栓引起的偏瘫、痴呆等后遗症效果甚佳。
荐方人:山东省东平县梯门卫生院王淑云。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信息方源: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
组成:黄芪生,四两[125g];当归尾二钱[6g];赤芍一钱半[5g];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及中风后遗症。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折叠编辑本段方解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本方所治证候,半身不遂,系由气虚血瘀所致。
半身不遂变称中风。
肝主风又主藏血,喜畅达而行疏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为血之帅,本证中风半身不遂,一属中气不足则邪气中之,二属肝血瘀滞经络不畅,气虚血瘀发为半身不遂。
治宜补气活血为法。
气虚属脾,故方用黄芪120克补中益气为主;血瘀属肝,除风先活血,故配伍当归尾、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入肝,行瘀活血,疏肝祛风;加入地龙活血而通经络。
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
折叠编辑本段运用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
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七药组成。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功在益气活血,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笔者根据其益气活血通络功效,广泛用于临床难治之症,常获良效。
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名老中医方剂医案》补阳还五汤】
【《名老中医方剂医案》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组成】黄芪生,四两(120g) 归尾二钱(6g) 赤芍钱半(4.5g) 地龙去土,一钱(3g) 川芎一钱(3g) 红花一钱(3g) 桃仁一钱(3g)【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证治机理】本证之中风,由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
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
正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言:“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气虚血瘀,舌本失养,故语言謇涩;气虚失于固摄,则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征。
本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非独用活血化瘀或益气补虚之所宜。
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
【方解】方中重用生黄芪,甘温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
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为臣药。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为佐药;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并引诸药之力直达络中,为佐使药。
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可愈。
【配伍特点】重用补气,佐以活血,气旺血行,补而不滞。
【运用】本方为益气活血法之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之常用方。
以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本方久服方能显效,故取效后多需继服,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方中生黄芪用量独重,宜先用小量(30~60g),效果不显者逐渐增量;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可根据病情适当加量。
【方论选录】至清中叶王勋臣出,对于此证,专以气虚立论,谓人之元气,全体原十分,有时损去五分,所余五分,虽不能充体,犹可支持全身。
而气虚者经络必虚,有时气从经络处透过,并于一边,彼无气之边即成偏枯。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赵洪钧医学真传(续)——方药指迷》·第七章理血直解·第三节理血要方·补阳还五汤三、补阳还五汤[1][1]补阳还五汤:黄芪(生)四两归尾二钱赤芍钱半地龙(去土)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水煎服(《医林改错》)【按:1两≈36.9g;1钱≈3.7g】此方首见于《医林改错》,也是清代名医王清任创制的方剂。
它的适应证,就是中风所致的半身不遂,以及常常伴有的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等。
问:补阳还五汤这个方名是什么意思呢?答:“补阳”在这里就是补气。
“还五”就是要补还偏枯侧的五分元气。
王清任以为:人之元气,全体原十分。
有时损去五分,所余五分,虽不能充体,犹可支持全身。
而气虚者,经络必虚,有时气从经络处透过,并于一边,彼无气之边,即成偏枯。
问:此方适用于所有半身不遂患者吗?答:此方补气为主,活血为辅,故适用于气虚明显的半身不遂。
自西医角度看,此方适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特别是血压不高者。
顺便说明,即便患者的血压高,也可以用此方。
当然,最好是中西医结合治疗。
以下列举此方验案。
案1:中风(范文甫医案)陈老师母,风中于脏腑,卒然而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喉中痰鸣,遗溺。
证已到危险极巅,按脉幸尚不散,还有希望。
先用苏合香丸1粒,鲜竹沥24g,生姜汁1匙灌服。
醒后服下方。
生黄芪30g,赤芍9g,归身6g,地龙6g,淡附子9g,炙甘草3g,半夏9g。
二诊:见效,神清。
惟半身偏瘫,舌强言謇。
补阳还五汤。
(《近[1] 苏合香丸:苏合香、安息香、冰片、乌犀屑、麝香、檀香、沉香、丁香、香附、木香、乳香(制)、荜茇、白术、诃子肉、朱砂。
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集》)洪钧按:此案留下了后遗症,故实际上没有治愈,只是急性期没有死亡。
案2:中风(窦伯清医案)陈某,男,40岁,干部,1972年8月门诊。
近日来兰州探亲,访友会客,甚为疲劳。
一日晨起,突感右侧颜面麻木,口眼歪斜,右半身活动力弱,步履迟缓,语言略有謇涩,今来就诊。
脑梗.补阳还五汤
脑梗.补阳还五汤脑梗.补阳还五汤脑梗.补阳还五汤+张仲景活血化瘀法研究+ 当归独活汤.股骨头坏死+周仲瑛再生障碍性贫血+ 徐景藩泡脚疗法治胃肠病 +慢性肾衰的名家学术观点辑要+龙虎追尪汤.类风湿性关节炎脑梗.补阳还五汤方剂组成:地龙 10g,红花lOg,桃仁 10g,川芎 10g,赤芍 lOg,归尾10g,黄芪120g,每日 1剂,水煎服,均分 2 次。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倦内伤、积损正衰等因素有引。
本病或始于气虚、气阴两虚,或“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终则气虚而血瘀,殊途而同归,故益气活血法为其主要治法。
在多年理论与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气血相关理论,我们认为“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各期的病理基础。
益气活血法是治疗中风病的基本治法,益气为治本之法,活血为治标之法。
益气包括补益人体肺、脾、肾气,使人体气机充沛,功能正常,气血调和,正气强盛。
活血化瘀可使经络通畅,脑髓经脉得以濡养,气血调畅,痰浊、郁火不生,清窍、脑络不受蒙蔽。
治宜补气为主,兼以活血通络。
根据“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采用补阳还五汤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取得满意效果。
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
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当归尾具有活血祛瘀、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
补阳还五汤可以调节脑组织能量代谢而发挥抗缺血作用,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而减少脑梗死体积。
中风偏瘫黄芪 60g,地龙 10g,当归10g,川芎6g,赤芍 6g,桃仁 6g,红花 6g;气虚血瘀者,加大黄芪用量,可用 90~ 120g;阴虚阳亢者,酌加白芍 15g,天麻 10g,龟板 20g;淤血阻络者,可加全虫 6g,蜈蚣 1条、丝瓜络 15g;挟痰者,酌加胆南星 10g,天竺黄 10g。
患者,男,62 岁,2008年 12 月初诊,主诉:两周前突发左侧肢体瘫痪,头颅 CT 示脑梗死,在外院对症治疗两周,病情无好转而来我院诊治。
补阳还五汤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心脑血管疾病
补阳还五汤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心脑血管疾病……试试这首清代传世名方!原创医路同行呀杏林明医 1月28日收录于话题#通讲50首经方68个仲景神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治癫痫、阳痿、甲亢等几十种病……最全解读来了!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写在前面的话:上世纪90年代,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对卫生部和人事部认定的500名全国名老中医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名老中医临床常用方不超过30首,其中经方及其变方高达21首,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充分说明了经方在中医临床中重要地位。
但是,在很长时间里,经方被严重忽略,经方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
本人有一个初步设想,欲挑选临床的常用50首经方来讲解,理论结合临床,力图做到通俗易懂。
如果能够把这50首经方掌握并灵活的运用于临床,这个医生已经很了不得了!中医的学习并不难,中医其实是非常大众化、生活化的东西,坚决反对神话中医!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经方学苑>姊妹号<杏林明医>正式开通,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每天一期,助力中医人的成长!)临床该如何使用补阳还五汤呢?赶快看看!1方证、病机本方是清代名医王清任针对中风半身不遂而制的方剂。
王氏指出:“人之半身不遂,由元气亏损。
夫人之元气,分布周身,若亏损过半,经络自然空....故半身不遂”。
后世将此说法归纳为“气虚血瘀”。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血液循环的动力是“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亦血瘀。
气虚不能行血,以至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故致半身不遂,口眼咽斜;气虚血滞,舌体、面肌失养,故语言謇涩,口角流涎;气虚失于固摄,气化失司,则小便频数,甚或尿遗不禁;太白、脉缓为气虚佐证,舌黯淡为气虚血滞之征。
综上所述,本方病机为气虚血滞,因虚致瘀,瘀阻脑络;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本虚标实。
2药证补阳还五汤便是一张补气活血的方剂。
方中主要以大剂量黄芪补气,当归、赤芍药、川芎、地龙、红花、桃仁等药物活血化瘀。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
【处方组成】黄芪50g,赤芍、当归、甘草各20g,川芎、桃仁、红花、葛根各15g,地龙25g,丹参、白芍各30g,全蝎6g,蜈蚣2条。
加减变化:伴头晕目眩者,加天麻15g,钩藤20g;气虚不甚者,黄芪用量为20g;瘀阻甚者,加乳香、没药各6g,元胡15g;肌肉萎缩明显者,加熟地、鸡血藤各30g,何首乌、菟丝子各20g;小便失禁者,加益智15g,桑螵蛸20g;便秘者,加大黄15g;语言不清者,加石菖蒲20g,远志15g。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治疗方法】水煎,每日1剂,日服2次。
1个月为1疗程,停药3-5天后再继续下一疗程,共3个疗程。
【功效注治】补气活血,祛瘀通络,主治脊髓型颈椎病。
【临床疗效】用本方加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2例,服药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结果:显效(肢体活动灵活,麻木及疼痛消失,恢复日常生活能力者)7例;有效(肢体较治疗前活动灵活,留有轻度肢体麻木,日常生活无明显障碍)3例;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2例。
【经验体会】刘柏龄教授认为年老肝肾亏虚,正气不足,瘀血内阴,督脉瘀滞,筋骨失养乃本病的病机关键,治宜“补通”:补气活血,祛瘀通络。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气旺血行;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赤芍活血被瘀开通经络;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和拘挛;全蝎、蜈蚣、地龙具有较强的通络作用;葛根为引经药,也是治颈椎病的要药。
综观全方,补中有通,通中有补,补通结合;气血充足,瘀祛络通,筋骨得养。
临床应用顺注意:若连续服药3个疗程无效或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者,应行手术治疗。
另外,在服药期间可配合针灸及推拿等疗法。
临床运用1 脑血管病后遗症组成黄芪生,四两[125g];当归尾二钱[6g];赤芍一钱半[5g];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西医的脑梗塞、脑血栓、脑溢血,中医统称为中风。
根据患病程度分为中经、中腑、中脏、中血。
其中,中脏最为紧急,预后最差。
中经中经:就是脑血栓形成、脑栓塞,是病在经脉,会不昏倒而出现半身不遂,手足麻木,口多痰涎,言语不利等症。
脑血栓患病前期,都有手指发麻,西医叫脑梗塞(脑梗、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
对于脑血栓患者,先用大剂参附汤(人参和附子各60g以上并浓缩)救急,然后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四逆汤治之。
补阳还五汤中的生黄芪必须用至120g。
补阳还五汤加四逆汤生黄芪120g,当归尾6g,赤芍6g,川芎6g,桃仁泥3g,南红花3g,广地龙3g,附子30g,干姜30g,甘草30g。
此等用量只会嫌其少而不会嫌其多。
治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4-5剂后去之。
补阳还五汤中“还五”二字的意思,是王清任将人身的元气分为10份儿,人的元气损失了5份儿,只剩下一半,所以就会半身不遂,“补阳还五”就是“归还人身缺损的另一半儿的元气”,只此一句,道破天机,指明中风就是元气亏损,必须在恢复元气上用功。
补阳还五汤中120g黄芪,是恢复元气的动力,用来加速气血运行,其它破瘀血的药物在气血的推动下,瘀血会很快被破除掉的。
补阳还五汤第二次改良:通过大量的(近100例同类病人)临床应用,经改良后的补阳还五汤尚有不足之处。
中医认为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和脑血管痉挛病人,均属中风的中经络范畴,中风病因是风痰入络而致瘀血阻滞。
所以,又改良为:改良后补阳还五汤黄芪500克,当归20克,赤芍20克,地龙25克,川芎20克,桃仁20克,红花50克,陈皮20克,僵蚕20克,蝉衣5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半夏10克。
而后又用于临床,效果更加显著,甚至无后遗症。
脑血栓患者在发病几天后,也会发生浑身抽筋、痉挛的现象,这是由于脑部有瘀血,中枢神经会激发一些肾阳上升到脑部破瘀,但由于患者阳气衰微,一经激发,便大部上升于脑,下焦空虚,致使二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