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智慧:补气血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知识:中医调理气血的养生法

中医养生知识:中医调理气血的养生法

中医养生知识:中医调理气血的养生法气血是中医健康养生中非常重要的调节对象,是身体生命活动源头,亦是身体各器官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研究认为,气血亏虚是造成许多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对气血进行调理则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本文将介绍中医调理气血的养生法。

一、燥湿化气法燥湿化气法乃是中医圣人张仲景所创,其原理是通过中药材物质中特定生化成分,能够协助身体排除湿气,进而让身体内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环境。

经过实验研究及中医临床实践,中草药在协助身体燥湿化气方面效果显著,对身体的调整和养护也是相当有益。

燥湿化气的药材有茯苓、泽泻、六味地黄、甘草等。

六味地黄的主要成分是石斛、山萸肉、杜仲、枸杞子、丹参和牛膝等。

服用六味地黄可以消除身体内部的湿气,并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茯苓是非常好的消除湿气的草药,它的主要功效是清热利湿、利尿消肿。

泽泻可以清热生津、利湿通气。

甘草药则可以中和其它中药材的苦味和寒性。

二、养心安神法气血调理中,养心安神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它若能达成,便可以降低焦虑等情绪问题,并有助于平衡身体和内心。

平常若感到精神疲劳、心悸、失眠或者是多梦,都可以服用一些安神药材。

这些药材包括龙眼肉、枸杞子、百合、乌鸡、桂圆、绿豆、官桂、麦冬、玉竹、当归、银杏子等等。

这些药材可以协调和平衡身体的肝、心、脾、肺、肾等各个器官,从而起到养心安神的功效。

三、补气法中医学中,补气法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养生方法之一。

它的涉及面极广,包括食物、药物等多种方式。

中医推荐的补气药材有人参、黄芪、当归、女贞子、鹿茸、冬虫夏草等。

其中,人参是补气药材中最具代表性的,通过它可以帮助改善气血不足、调整身体状况,还可以缓解疲劳,提高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四、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法是中医中特有的调节气血方法。

由于身体气血不流通反而积聚,就容易引起各种疾病,因此采取活血化瘀的方法来促进气血循环是十分必要的。

活血化瘀的药材有桃仁、当归、红花、川芎、山楂、丹参、龟龄等等。

中医补气血的最好方法

中医补气血的最好方法

中医补气血的最好方法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气为阳,血为阴,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转化。

气主运行,血主养生。

气血充足,人体健康,气血不足,人体易生病。

因此,中医非常重视调理气血,使其保持相对平衡状态。

那么,中医补气血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呢?首先,调理饮食。

中医认为饮食是调理气血的重要途径。

气血不足的人应多食一些有益于气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山药、当归、猪肝等。

这些食物有益于补充气血,调理脾胃,促进气血的运行。

同时,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伤害脾胃,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其次,运动调理。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强体质。

中医推荐的气血调理运动有太极拳、气功、瑜伽等,这些运动可以调和气血,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内气血的运行和代谢能力。

但是,运动要适度,过度运动会耗伤气血,得不偿失。

再次,中药调理。

中医药认为气血不足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等原因引起的,因此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来补充气血。

常用的补气血中药有当归、熟地黄、人参、黄芪等,这些中药具有补气血、调理脾胃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气血不足的状况。

最后,调理情绪。

情绪对气血的影响非常大,情绪不稳定、压力过大会导致气血失调。

因此,调理情绪也是补气血的重要方法。

中医推荐通过养生保健、调理情绪,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过度波动,有利于气血的平衡。

总之,补气血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最好的方法是因人而异,要根据个人的体质、病情、年龄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调理饮食、适当运动、中药调理和调理情绪来维护气血的平衡,保持身体健康。

希望大家都能够拥有充足的气血,远离疾病,享受健康生活。

中医养生智慧补气血需遵循的四个原则

中医养生智慧补气血需遵循的四个原则

中医养生智慧补气血需遵循的四个原则中医养生智慧在补充和调理气血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在中医养生中,气血是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补气血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并预防疾病。

然而,在进行气血补充和调理时,需要遵循一些重要的原则。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智慧补气血的四个原则。

一、平补为主平补即适度补充和调理气血,以达到身体的平衡状态。

中医认为,过度补充气血可能会导致热盛或痰湿等不良体质的产生。

因此,在补气血时,应注重平补为主,避免过度的补益。

平补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合理安排休息和运动来实现。

饮食上,可以选择一些补气血的食物,如红枣、黑芝麻、绿叶蔬菜等,适量摄入,保持膳食的均衡。

此外,合理的休息和适度的运动也是平补的重要手段。

不过度劳累,有规律地进行适度的锻炼,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的调养。

二、辨证施治补气血需要根据个体的体质和具体的疾病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表现都可能不同,因此,在补气血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施治。

例如,对于气虚血瘀的人,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益气活血作用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等,进行调理。

而对于气虚阳虚的人,则可以采用一些温阳固表的中药,如人参、党参等,来进行补益。

辨证施治可以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疾病情况进行精准的调理,达到更好的补气血效果。

三、循序渐进补气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

中医养生智慧认为,气血的调理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能一蹴而就。

因此,在补气血时,需要循序渐进,缓慢进行,以避免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产生。

可以通过坚持长期的良好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中医养生调理等方式来渐进地补充和调理气血。

此外,如果出现一些疾病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四、综合调理补气血不仅需要针对具体的症状进行调理,还需要全面综合地进行身体调理。

中医强调身体整体的平衡和协调,认为人体的各个方面都会对气血产生影响。

因此,在补气血时,除了针对具体的症状进行调理外,还需要综合地进行身体调理。

中医养生如何促进气血和畅

中医养生如何促进气血和畅

中医养生如何促进气血和畅气血,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血和畅,身体方能健康;气血失调,则百病丛生。

在中医养生的理念中,促进气血和畅是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关键。

那么,如何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来实现气血和畅呢?饮食调养是促进气血和畅的重要一环。

首先,要保持饮食的均衡。

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禽畜肉类等都应适量摄入,不可偏废。

其中,一些具有补气血作用的食物更是不可忽视。

比如,红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桂圆肉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黑芝麻能补肝肾、益精血。

此外,饮食还应顺应四季的变化。

春季宜多食蔬菜,夏季适当多吃水果,秋季注重滋阴润燥,冬季可适当进补温热之品。

同时,饮食要有规律。

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饥过饱。

过饥则气血生化无源,过饱则会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的化生和运行。

还要注意饮食的温度,过冷过热的食物都会损伤脾胃,进而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适当的运动对于促进气血和畅也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阳气充足则气血运行通畅。

像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既能活动筋骨,又能调节气息,促进气血的流通。

以太极拳为例,其动作缓慢、柔和,注重呼吸与动作的配合,通过身体的舒展、扭转,可以促进经脉的气血运行。

八段锦则通过不同的动作,拉伸经脉,刺激穴位,达到畅通气血的目的。

而且,运动要适度,不可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会耗伤气血,反而不利于气血和畅。

睡眠也是影响气血和畅的重要因素。

中医认为,夜间是人体气血收藏的时候,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气血的恢复和涵养。

成年人应保证每天 7 8 小时的睡眠时间,并且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睡前应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和使用电子设备。

保持卧室安静、舒适、黑暗和凉爽的环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中医还讲究睡子午觉,即在子时(晚上 11 点至凌晨 1 点)和午时(中午 11 点至下午 1 点)入睡。

子时是胆经当令,此时入睡有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从而促进气血的化生;午时是心经当令,午睡片刻能养心阴,使气血调和。

女生如何通过中医调理补充气血

女生如何通过中医调理补充气血

女生如何通过中医调理补充气血中医学认为,女性身体中气血的充盈与否与其健康和美丽有着密切的关系。

气指的是人体产生的各种能量,而血则是维持身体正常运转的重要物质。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的充足与平衡对于女性的生理周期、生殖系统和外貌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如何通过中医调理补充气血对女性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饮食调理1.选择合适的食物:中医营养学认为,补血的食物一般为红色食物,如红枣、红豆、红糖等。

这些食物富含铁、维生素C和叶酸等补血的重要营养物质。

另外,瘦肉、动物肝脏、黑豆、芝麻、黑木耳等也是补血的好选择。

2.合理搭配饮食:女性在进食时应合理搭配食物,增加铁的吸收率。

例如,将富含铁的食物和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一同食用,可以提高铁的吸收效果。

同时,避免与含有鞣酸的食物同食,因为鞣酸会影响铁的吸收。

二、运动调理1.适度运动:女性可以选择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瑜伽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气血运行的能力。

但要注意运动量的控制,过度运动会导致身体疲劳和气血不足。

2.针对性运动:不同的女性体质和身体状况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运动调理。

例如,对于气虚体质的女性,可以选择气功和太极拳等练习,有助于平衡气血。

而对于经期过多的女性,可以选择腹式呼吸、盆底肌训练等运动,有助于调理身体的气血。

三、穴位按摩中医经络学认为,人体上有许多重要的穴位与调理气血有关。

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和调理。

例如:1.涌泉穴:位于足底心窝的凹陷处,按摩涌泉穴有助于补充气血和缓解疲劳。

2.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膝盖下方四指宽度,按摩三阴交穴可以调理月经不调和经痛问题。

3.太冲穴:位于足背跟腱的凹陷处,按摩太冲穴有助于调理气血和改善睡眠质量。

四、草药调理中草药具有温补和滋补的作用,可以通过中医师的指导选用合适的草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补血药物包括当归、黄芪、熟地黄等。

女性在使用中草药调理时应注意剂量和药物的选择,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中医养生补气血的四个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补气血的四个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补气血的四个基本原则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气血的充足与否密切相关。

气血充盈,身体健康;气血不足,容易导致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养生方法中注重补充气血,保持身体的平衡与健康。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补气血的四个基本原则。

一、调整饮食结构饮食是维持气血平衡的关键。

中医养生强调均衡饮食。

首先,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可以转化为气血,所以应选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的食物,如各类蔬菜、水果、海鲜以及豆类等。

其次,要注意饮食的调理,避免过度进食或暴饮暴食。

在饮食中,可以适量添加一些有益于气血的食物,如红枣、黑米、桂圆等。

二、合理运动锻炼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内气血。

中医强调运动要适度,不能过量或不足。

一般来说,早晨或傍晚是适合运动的时间段,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如慢跑、太极拳等。

此外,按摩也是一种有助于气血运行的方法,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来促进气血的流通,舒缓疲劳。

三、调节情绪状态情绪波动会对气血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医强调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过度的愤怒、悲伤、忧虑等消极情绪的侵袭。

可以通过适当的调节情绪来维持气血的充盈。

平时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旅行等方式来放松自己,减轻压力。

此外,中医还有一些调理情绪的方法,如针灸、艾灸等,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情绪状态。

四、合理调整作息时间良好的作息时间是补充气血的基础。

中医养生提倡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睡眠时,人体处于休息状态,有助于气血的恢复与补充。

此外,适度的午休也是补充气血的好方式。

另外,要注意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这样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总结起来,中医养生补气血的四个基本原则是调整饮食结构、合理运动锻炼、调节情绪状态和合理调整作息时间。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我们可以保持气血的平衡与充盈,提升身体的健康水平。

当然,每个人的体质有所不同,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案。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气血平衡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气血平衡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气血平衡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平衡则身体健康,气血失衡则百病丛生。

在中医养生中,调理气血平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那么,如何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来实现气血平衡呢?首先,我们要明白气血的概念。

气是一种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的物质,它无形而运行不息。

血则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具有濡养和化神的作用。

气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饮食调理是调养气血的基础。

我们应多食用一些有助于补气血的食物。

比如,红枣是常见的补气血佳品,它味甘性温,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

桂圆肉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对于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等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黑芝麻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有补血明目、生精通乳、益肝养发的功效。

此外,动物肝脏如猪肝,含有丰富的铁元素,有助于补血。

除了食物,合理的膳食结构也很重要。

要做到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减少油腻、辛辣、生冷食物的摄入。

因为这些食物可能会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的生成。

运动对于调理气血平衡同样不可或缺。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

比如,散步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运动方式,它能让全身的气血得以流通。

瑜伽通过各种体式的伸展和扭转,能够调节身体的气血循环。

还有太极拳,其动作缓慢、流畅,能够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过,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以免耗伤气血。

而且,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

中医的经络养生也是调理气血的重要手段。

我们可以通过按摩、拍打经络来促进气血的流通。

比如,经常按摩足三里穴,这个穴位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是强壮保健的要穴,按摩它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调理脾胃。

还有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按摩此穴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有助于调节气血。

另外,艾灸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

可以艾灸气海穴、血海穴等穴位,来补充和促进气血的生成与运行。

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于气血平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补气血的中医理论

了解补气血的中医理论

了解补气血的中医理论补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根据中医理论,气和血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核心物质,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了解补气血的中医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补气血的理论,并介绍几种常见的补气血方法。

一、补气血的中医理论概述中医理论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气主动,具有推动、温煦、养生的作用;血主静,具有滋养、润泽、充盈的功能。

气血的相互关系十分密切,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气血的生成依赖于脏腑功能的协调。

脾主运化,能够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肺主气,能够引导清气下达,推动气血运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心主血,管涵血脉,维持气血的供应。

二、补气血的方法与途径针对不同的体质和疾病状态,中医提出了多种补气血的方法和途径。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补气血方法。

1. 食疗补气血食物是补气血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医认为,大部分的食物都可以起到补气血的作用,只需要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食材和搭配方式。

常见的补气血食物包括红枣、黑芝麻、桂圆、山药、糯米等。

红枣含有丰富的铁质和维生素C,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黑芝麻和山药富含铁和维生素B群,有助于补气养血;桂圆具有温中补气、养血安神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头晕等症状。

2. 中药补气血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可以用于补气血。

根据个体情况和病情,可以选择不同的中药组合进行补气血治疗。

常用的补气血中药有人参、当归、黄芪、党参等。

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具有补气养血、平补不足的作用;当归有调经补血的功能,适用于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经期过多等情况;黄芪则具有补气养血、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党参能够提高机体抵抗力,增强气血运行。

3. 运动补气血适当的运动也能够帮助补气血。

中医认为,气血的运行需要依赖人体的运动机能。

合理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中医推荐的补气血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散步等。

太极拳以柔和的动作和调息为主,有益于调理气血;气功通过调整呼吸和姿势,调养气血,增强体质;散步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可以促进气血循环。

补气血的方法

补气血的方法

补气血的方法补气血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指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的气血循环,增强人体机能和免疫力,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补气血的方法,希望对大家的健康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通过食疗来补充气血。

在中医养生中,气血主要来自于食物的摄取和消化吸收。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补充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豆类、黑米、红枣等,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有效地补充身体的气血。

此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药材,如党参、黄芪等,将其与食物一同烹煮,可以起到良好的养血效果。

其次,要补充气血还需要注重调节生活作息。

合理的作息时间能够保证身体有足够的休息和恢复时间,有利于气血的生成和循环。

建议大家每日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便身体能够得到充分的放松和恢复。

此外,还应该注意适量运动,可以选择一些轻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这样能够增强气血的循环,并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第三,进行适当的按摩和推拿也可以起到补气血的作用。

中医认为,通过按摩和推拿可以刺激身体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的循环,从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比如可以按摩一些经络穴位,如合谷穴、太冲穴等,每天坚持按摩数分钟,可以缓解疲劳,增加气血供给。

此外,也可以选择一些专门的按摩和推拿手法,如足部按摩、全身推拿等,可以进一步保护和调养身体的气血。

最后,要补充气血还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影响到身体的气血循环。

因此,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焦虑情绪,这样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维持气血的平衡。

可以选择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如冥想、听音乐、读书等,这些活动能够帮助放松身心,促进气血的运行。

综上所述,补气血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够帮助身体维持健康和平衡。

通过食疗、调节生活作息、按摩推拿和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可以有效地补充气血,从而拥有更好的健康和长寿。

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调理,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中医养生智慧女性补气血的时辰选择与调理

中医养生智慧女性补气血的时辰选择与调理

中医养生智慧女性补气血的时辰选择与调理在中医养生中,女性补充气血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压力,身体容易出现气血不足的情况。

合理选择补气血的时辰和进行相应的调理,对女性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智慧下关于女性补气血的时辰选择与调理方法。

一、早上:子时(23:00-01:00)中医认为,人的身体和自然界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子时这个时段,人体进入最为阳气收敛、阴气生发的时间段,此时正是补充气血的最佳时机。

为了使女性身体保持健康,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在子时进行补气血调理:1. 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在23:00-01:00入睡,早上05:00-07:00之间醒来。

这样做可以有助于调理气血,提高女性身体的免疫力。

2. 调整饮食:早上是胃阳最旺盛的时候,可以适当进食一些温热的食物,如糯米粥、红枣等。

避免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保持胃肠的平衡。

二、上午:寅时(03:00-05:00)至卯时(05:00-07:00)在这个时段,人体的阴阳气机逐渐转换,此时补气血对女性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以下是上午时段的调理方法:1. 慢慢起床:尽量避免突然起床,可以在床上做些舒展身体的运动,使身体慢慢适应清晨的气候。

这样有助于改善女性的气血循环,增加体内的活力。

2. 温和运动:上午是阳气初生,阳气旺盛的时候,适合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晨跑、太极拳等。

这样有助于促进气血的畅通,提高女性的身体免疫力。

三、下午:戌时(19:00-21:00)至亥时(21:00-23:00)在下午时段,人体进入阴气略显旺盛的状态,此时进行补充气血的调理,对女性的身体恢复和保健意义重大:1. 放松心情:下午是身体和心灵的疲劳累积的时候,应该注意放松自己的心情,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压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提升女性的气血质量。

2. 适度进食:下午时段是消化系统最旺盛的时候,女性可以适当进食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避免熬夜或暴饮暴食,以免对胃肠造成负担。

中医养生秘方补气血的六种常见方法

中医养生秘方补气血的六种常见方法

中医养生秘方补气血的六种常见方法中医养生一直被视为一门神秘而古老的知识,其中有许多经验被广泛应用于补充人体气血。

气血是人体健康的关键,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下面将介绍中医养生中六种常见方法来补气血,帮助我们维持身体的健康。

1. 食疗:人们常说“药食同源”,食物对于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中有许多食物被认为有益于补气血。

首先是当归,它被称为“女人的补药”,对调节血气循环十分有效。

其次是桂圆,它能够补益脾胃,促进血液循环。

黄豆、红枣、黑芝麻等食物也都被广泛认为对补气血有益。

2. 足浴:足浴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通过热水泡脚来促进气血循环。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有许多穴位与脚底关联,而足浴可以通过刺激这些穴位,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补气血的效果。

可以使用加入红枣、当归等中药材的热水来泡脚。

3. 拔罐疗法:拔罐是一种通过在特定部位使用罐子产生负压力,促进气血循环的疗法。

这种方法被广泛运用于中医养生中,通过刺激皮肤,加速血液循环,帮助补充气血。

拔罐疗法需要专业的技巧和知识,因此在实施前必须咨询专业医生。

4.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补气血疗法。

针灸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插入细针,刺激经络系统,调整气血流动。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同时起到补气血的作用。

5. 中草药调理:中医草药是治疗和调理人体的重要手段,其中有许多草药被广泛应用于补气血。

例如,人参被称为“补五脏”的圣药,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体力。

它常常以煮汤、泡酒等方式服用。

此外,当归、枸杞、熟地、黄芪等草药也常被用来补气血。

6. 养生功法:中医养生非常注重调整人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

通过养生功法如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可以调整人体的气场,增强气血循环。

这些练习不仅可以改善身体健康,还可以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总结起来,中医养生补气血的方法有食疗、足浴、拔罐疗法、针灸疗法、中草药调理和养生功法等六种常见方法。

中医补气血的最好方法

中医补气血的最好方法

中医补气血的最好方法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为阳,血为阴,二者密不可分,共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气血充足,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精力充沛。

而气血不足,则会导致身体虚弱,易患疾病。

因此,补气血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那么中医补气血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呢?首先,中医强调调整饮食结构,合理膳食是补气血的基础。

中医认为,五谷杂粮是补充气血的重要来源,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应该多吃些稻谷、小米、玉米、糯米等粗粮,适当增加对蔬菜、水果的摄入,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均衡摄入,从而达到补气血的效果。

其次,中医强调调理情绪,保持心情愉快对补气血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认为,情绪不畅会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影响气血的运行。

因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对于补气血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音乐、阅读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此外,中医强调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补气血的效果。

适合的运动方式有气功、太极、瑜伽等,这些运动方式可以很好地调理气血,增强体质。

最后,中医强调药物调理,中药调理气血是中医补气血的重要方法。

中医认为,通过一些药物的调理可以很好地补充气血,如当归、黄芪、熟地黄等中药材都有着很好的补气血效果。

但是在使用药物调理气血的时候,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因为误服药物而导致不良反应。

总之,中医补气血的方法有很多种,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调理情绪、运动锻炼和药物调理等多种方式都可以达到补气血的效果。

但是在进行补气血的时候,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根据自身的体质和状况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希望大家都能够通过中医的方法,保持身体的健康,远离疾病的困扰。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气血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气血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气血延年益寿气血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于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倡导通过调理气血来延年益寿,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养生的方法和技巧。

一、贵泽食疗法根据中医理论,食物有补益气血的功效。

中医推荐的一些食物有助于调理气血、延年益寿。

例如:1. 黑米:黑米有滋补肝肾、益气补血的功效,可以煮粥或炖汤食用。

2. 红枣:红枣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可以用来煮粥或者泡水喝。

3. 蜂蜜:蜂蜜有润肺、滋阴、养颜的功效,可以用来代替糖加入到饮品或食物中食用。

4. 黑木耳:黑木耳可以养血滋阴、润肺止咳,适合多用于炖汤或凉拌食用。

二、调节情绪中医认为气血和情绪密切相关,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运行,而消极负面的情绪则会对气血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于调理气血、延年益寿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可以改善情绪的方法:1. 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释放身体内的疲劳,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助于提升情绪。

2. 打坐:打坐可以放松身心,静下心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3. 保持社交:与亲朋好友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分享快乐和悲伤,能够减轻内心的压力,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穴位按摩中医认为人体的穴位与气血相连,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穴位按摩方法:1. 曲池穴:曲池穴位于肘横纹上,按摩该穴位可以缓解胸闷、促进心血管循环。

2. 神阙穴:神阙穴位于胸骨上缘中间,按摩该穴位可以安抚情绪、平衡气血。

3. 商丘穴:商丘穴位于腕横纹上,按摩该穴位可以调理气血、舒缓疲劳。

四、中草药调理中草药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很多草药具有调理气血、延年益寿的功效。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草药:1. 人参:人参可补气养血、益精填髓,适用于气血不足、体虚乏力的人群。

2. 当归:当归具有活血调经、补血养颜的作用,适用于女性气血不足的情况。

3. 甘草:甘草有补中益气、和中养血的功效,适用于脾胃气虚、血虚的人群。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血虚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血虚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血虚血虚是中医常见的一种体质问题,指的是人体血液不足或质量不佳。

血液是人体的“营养之源”,血虚会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身体各个系统功能下降。

为了调理血虚,中医学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养生技巧。

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补血为先”,因此饮食是调理血虚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多食用一些有助于补血的食物,如红枣、糯米、黑豆、黑芝麻等。

同时,适量摄取富含铁、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也是必要的,如猪肝、鸡蛋、菠菜、豆腐等。

此外,避免过多食用寒凉食物,尽量选择温补性的食材。

2. 草药调补中草药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调理血虚也有一定的功效。

常用的中草药有当归、熟地黄、白芍等。

这些草药具有补血养血的作用,可以通过煎煮或者熬煮成药膏、药汤等形式服用。

但要注意,中草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3. 气功调理气功是中医中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通过调节呼吸、运动和意念,来达到调理人体气血的目的。

常用的气功练习有“气功八段锦”、“五禽戏”等。

这些气功练习能够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体质,改善血虚症状。

4. 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中医的一种疗法,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来改善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

对于调理血虚,可以按摩一些与血液循环相关的穴位,如中庭穴、三阴交穴等。

按摩时要用力适中,以轻柔的方式按摩,每天坚持几分钟即可。

5. 合理运动适当的运动对于调理血虚也非常重要。

中医养生推荐一些适合血虚人群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气血的质量。

总结起来,中医养生对于调理血虚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合理的饮食、草药调补、气功调理、穴位按摩和合理运动,可以改善血虚症状,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但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方法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错误使用或者过度使用。

最终,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通过中医养生的方式,调理血虚,拥有健康的身心。

中医补气血的最好方法

中医补气血的最好方法

中医补气血的最好方法在中医理论中,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是人体内的精气之源,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而补气血正是中医治疗各种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那么,中医补气血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呢?首先,中医补气血的最好方法之一是通过食疗来调理。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即许多食物本身就具有药用价值。

在中医中,有许多食物被认为具有补气血的功效,比如枸杞、红枣、当归、党参等。

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能够滋补气血,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因此,通过科学合理的膳食搭配,可以达到补气血的效果。

其次,中医补气血的方法还包括针灸和推拿。

针灸和推拿是中医特有的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补气血的目的。

针灸和推拿能够促进气血的流通,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助于治疗气血不足所致的各种疾病。

此外,中医补气血的方法还包括草药调理。

中草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许多草药被认为具有补气血的功效,比如黄芪、人参、当归等。

这些草药中含有丰富的有效成分,能够调理气血,改善机体的微循环,增强脏腑功能,从而达到补气血的效果。

最后,中医补气血的方法还包括调节情绪和生活作息。

中医认为情绪和生活作息对气血运行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调节情绪和生活作息也是补气血的重要方法之一。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情绪波动对气血的影响;合理安排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等不良习惯,都有利于调节气血,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中医补气血的最好方法包括食疗调理、针灸推拿、草药调理以及调节情绪和生活作息等多种手段。

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可以达到补气血、增强免疫力、改善健康状况的目的。

当然,在进行中医补气血治疗时,应该根据个体情况,结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的原则,由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具体的诊断和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补气血的五种中医疗法

补气血的五种中医疗法

补气血的五种中医疗法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维持人体健康的两个重要要素。

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血是滋养身体组织的营养物质。

如果气血不足,就会导致身体各种功能紊乱,表现为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等不适症状。

因此,补充气血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介绍五种中医疗法,有助于补气血,提升身体健康水平。

一、食疗法食疗是中医中常用的调理身体的方法之一。

通过正确选择食物,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气血,提升免疫力,促进身体康复。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补气血食物:1. 黑枣: 黑枣是补血的极好食物,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益于补充气血储备。

可以直接食用或者泡水饮用。

2. 当归: 当归是中医中常用的补气血药材,具有调节经血、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可以用于煮汤、炖煮等菜肴中。

3. 红枣: 红枣滋补养颜的作用广受认可,也是补气血的好帮手。

可直接食用或煮粥、炖汤中使用。

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循环,恢复身体的平衡。

对于补气血来说,下面的几个穴位可以尝试刺激:1. 百会穴: 位于头部最高凸起点,刺激百会穴可以提升气血循环,改善脑供血,缓解头晕、失眠等症状。

2. 血海穴: 位于小腿内侧,距胫骨前缘3横指。

刺激血海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不足引起的面色苍白、四肢乏力等症状。

三、草药疗法中草药是中医常用的补气血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煎汤、泡水等方式服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补气血的功效:1. 人参: 人参是中草药中的宝贵药材,被广泛应用于补气血的治疗中,可提升人体免疫力,调节气血平衡。

2. 枸杞子: 枸杞子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具有补益肝肾、滋阴补血的作用。

四、气功疗法气功疗法是利用特定的气功动作和呼吸控制来调节身体的气血循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补气血的气功练习:1. 大横抱: 全身放松,将手从胸前和背后经过肚脐抱在一起,深呼吸。

重复数次,有助于提升气血循环。

2. 行气疗法: 双手抱拳,挥动臂膀,配合呼吸,有助于调节气血畅通,提升气血质量。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气血增强体质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气血增强体质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气血增强体质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关键。

气血充盈、运行通畅,人体就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抵御外邪的侵袭;反之,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则容易出现各种健康问题,如疲劳、虚弱、失眠、面色苍白等。

那么,如何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来调理气血、增强体质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

一、饮食调理饮食是调理气血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医认为,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合理选择食物可以补充气血、促进气血运行。

1、多吃补气血的食物红枣:红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是补气血的常用食物。

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煮粥、煲汤。

桂圆:桂圆肉有益心脾、补气血的功效,可用于心脾虚损、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眩晕等。

黑芝麻:黑芝麻具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的作用,对于气血不足引起的头晕眼花、须发早白等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猪肝:猪肝富含铁、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具有补肝明目、养血的功效,适合气血虚弱者食用。

2、注意饮食均衡除了上述补气血的食物,还应保证饮食的多样性,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谷类、豆类、肉类等,以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避免挑食、偏食,以免造成营养失衡,影响气血的生成。

3、饮食有节不过饥过饱,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的化生。

少吃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妨碍脾胃的消化功能,影响气血的运行。

二、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强体质。

1、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这些运动较为柔和,不会过度消耗气血,同时又能促进气血循环。

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兴趣选择运动项目,坚持长期锻炼。

2、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耗伤气血。

以运动后感到身心舒畅、微微出汗为宜。

3、运动时间合理早晨阳气生发,适合进行一些轻度的运动;傍晚时分,气血归于内,可进行一些较为舒缓的运动,如散步。

三、起居调理良好的起居习惯有助于保持气血的正常运行。

补气血的中医养生理论阴阳平衡调理

补气血的中医养生理论阴阳平衡调理

补气血的中医养生理论阴阳平衡调理中医养生理论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认为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维持阴阳平衡。

在中医养生中,补气血是调理阴阳平衡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介绍补气血的原理和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如何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来维护身体健康。

一、中医对补气血的理解1. 气气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能量源泉。

中医认为,气的生成、运行和变化,决定了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转。

2. 血血是人体内部的液态物质,主要由血液、脉络、器官等构成。

血液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养分,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

3. 气血的关系气和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中医认为,气的运行依赖于血的滋养,而血的运行则需要气的推动。

因此,补气血就是在中医养生中常提到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阴阳平衡与补气血的关系1. 阴阳理论中医养生中的阴阳理论是基础,它描述了事物的两种相互依赖和制约的对立面。

在人的身体中,阴阳的相对平衡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

2. 阴阳失衡与疾病阴阳失衡是引起人体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补气血可以调理阴阳失衡,从而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

3. 补气血的方法补气血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调整饮食结构,合理搭配营养物质;运动锻炼提升体力,改善气血循环;中药调理,选择具有补气血功效的药材等。

三、补气血的方法与建议1. 调节饮食结构饮食是补气血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医建议多食用一些具有补气血功效的食物,如红枣、大枣、黑米、紫菜、猪肝等。

同时,避免过多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气血。

2. 运动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坚持锻炼有助于提高气血质量。

3. 中药调理中药对于补气血有独特的作用。

例如,人参、黄芪、当归等药材被广泛应用于调理气血不足的情况。

但是,在选择中药调理时,应咨询专业医师的建议,按照科学的方法使用。

四、补气血与生活习惯的关系1.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规律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养生。

中医养生智慧女性补气血的食物禁忌

中医养生智慧女性补气血的食物禁忌

中医养生智慧女性补气血的食物禁忌中医养生智慧:女性补气血的食物禁忌在中医养生中,女性身体的补气血一直是重要的课题。

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我们可以达到调养身体、补充气血的目的。

然而,不同的食物在中医的观点下,有一些禁忌的概念。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女性补气血过程中需避免的食物以及相关建议。

一、生冷食物根据中医理论,女性在补气血过程中需要保持体内的阳气,而生冷食物对阳气具有抑制作用。

因此,生冷食物在补气血阶段应该避免食用。

具体而言,如生冷水果、冰品、生冷沙拉等,应尽量减少摄入。

二、辛辣刺激食物辛辣刺激食物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影响女性的补气血效果。

此类食物包括辣椒、姜、蒜、胡椒等,它们的辣味成分容易使人燥热,从而不利于气血的调养。

在女性补气血期间,尽量避免或限制这些辛辣食物的摄入。

三、咖啡和茶咖啡与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但中医里认为这两种饮品对于女性补气血并不合适。

咖啡因和茶碱等物质会对女性的气血循环产生干扰,从而影响补气血的效果。

所以在补气血期间,咖啡和茶的摄入量应该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四、油腻高热量食物一些油腻、高热量的食物,如炸鸡、油炸类零食以及脂肪含量高的肉类,虽然能够提供能量,但摄入过多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进而影响女性补气血的效果。

因此,这类食物在补气血期间可以适量减少或避免。

五、冷饮和甜食中医认为过量的冷饮(如冰淇淋、冷饮类)及甜食(如糖果、巧克力等)会损伤脾胃,导致脾胃阳气不足,从而对补气血的目标造成影响。

因此,在女性补气血期间应尽量减少冷饮和甜食的摄入。

综上所述,女性在进行补气血的过程中有一些食物应当避免。

这些食物包括生冷食物、辛辣刺激食物、咖啡和茶、油腻高热量食物以及冷饮和甜食。

避免这些食物的摄入有助于保持女性体内的阳气,提高补气血的效果。

当然,合理搭配食物,均衡营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祝愿女性朋友们在补气血的道路上都能够获得健康和美丽。

中医养生补血方法二十则

中医养生补血方法二十则

中医养生补血方法二十则中医养生补血方法二十则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一种液体,具有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的作用,驱动人体细胞进行生命活动。

而缺血缺氧、贫血、血瘀等症状,则往往会影响人体健康。

为此,中医养生中也有许多补血的方法。

下面将介绍二十种中医养生补血方法。

1、食补法。

中医养生中讲究食补为先。

补血的食品有红枣、黑枸杞、黑木耳、菠菜、豆腐等。

2、补肝法。

肝脏是人体血液的附属器官,补肝有助于补血。

中医认为,若肝脏气血虚弱则会出现贫血的症状。

补肝的方法有黄芪、当归、川芎等。

3、补肾法。

肾脏还有制造血液的作用,所以补肾也可以有助于补血。

补肾的方法有枸杞、山药、肉苁蓉等。

4、穴位按摩法。

按摩命门穴能够补肾益气,也能够滋养血液。

穴位还有三阴交、大椎等。

5、足浴法。

足浴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补血。

可使用草药如枸杞子、当归、熟地黄等入浴。

6、防范贫血法。

身体虚弱、不爱运动、过多失血,都是导致贫血的因素。

因此应注意锻炼身体、加强营养、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7、红枣蜜水法。

方法是将红枣煮沸后加入适量的蜂蜜,有着活血益气的功效。

8、葡萄干蜂蜜法。

将葡萄干泡软后加入适量的蜂蜜,也可以起到补血的作用。

9、水果补血法。

可选择柿子橙、苹果、猕猴桃、樱桃等富含营养的水果。

10、营养餐法。

合理搭配食材,增加血红蛋白的合成。

例如,鸡汤、墨鱼等。

11、中药调节法。

可食用名贵中药如龟板、雪蛤等,以及应用中药材或方剂制作成补血汤剂。

12、枸杞牛奶法。

可将枸杞泡浸牛奶,既可养血。

13、深呼吸法。

每日进行深呼吸,将充分氧气输入身体,促进血液循环。

14、运动调节法。

适量的运动能够提高血红蛋白的合成和锻炼身体免疫机制,有助于补血。

15、珍珠粉调节法。

珍珠粉是一种中药材,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多肽等物质,对骨骼、血液、肌肉等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16、红酒调节法。

红酒中含有多种对血液循环有益的成分,具有增加血红蛋白的作用。

17、按揉足底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智慧:补气血中医养生智慧:补气血作者:陈颖君第一章角落里的钻石(1)关于中医到底科学不科学的争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早在民国时期,有很多当时知名学者、政要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觉得中医不科学、中医很糊涂,较之理论周详的西医,中医就被看成是“封建迷信”思想的代表,是“落后愚昧”的典型,应该立即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当时的文化人,以喝酒、吃肉、骂中医作为比较时尚的活动,不管懂不懂中医的人,都站出来骂上两句中医,以示自己追求科学的决心。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胡适,他提倡新文化,主张“充分世界化”,主张科学,在他看来中医是不科学的,所以他也就成为20世纪初反对中医的重量级人物。

可是事情发生了变化!1920年11月,胡适患上了肾炎,在现在看来肾炎是可以治疗的,但当时西医对这种病束手无策,胡适住在北京协和医院,久治不愈,被西医判为“无法挽救,速备后事”。

胡适家人闻讯后焦急万分。

友人建议请中医医治,胡适称:“中医之学不是‘赛先生’,不足信也。

”(所谓‘赛先生’,是“五四”时期的流行语,意思是“科学”)。

就是说他觉得中医不科学,不能相信。

友人劝道:“西医已下定论,与其坐以待毙,何不试之?”重病的胡适无奈,只好勉强答应,于是请名中医陆仲安为其诊治。

这位陆仲安是上海名医,有“陆大黄芪”之称,因擅长用黄芪为人治病而得名,他用黄芪剂量之大超出了一般大夫的想像力,许多人看了处方都是摇头吐舌。

他为重病的胡适诊断后,开出了药方,胡适服药后即见转机,病情有了起色,直至康复。

随后,胡适又去协和医院,经多位专家会诊,所下结论均为痊愈。

后来胡适又活了四十多年,此事让他十分尴尬。

他一方面反对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另一方面,中医却治好了他的重病,在事实面前任何解释的语言都显得苍白。

后来胡适只好退而认为“中医不科学,很糊涂,但是能治病”。

这也算是他对中医价值的领悟吧。

现在的人,为了理想,为了家庭,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辛勤奋斗。

总是有太多的思虑、太多的奔波、太多的应酬,有些应接不暇,甚至感到力不从心,觉得自己处在透支的状态,当然这不完全是人们的主观感觉,也存在一些客观的症状表现,比如头晕、头疼、心悸、失眠、健忘、乏力、疲倦、气短、皮疹、手脚冰凉、月经不调、肥胖、嗳气、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脱发、便秘等等。

这些问题如果交给西医,他们会认认真真给你做各项检查,如果精密仪器也测不出什么的话,即认为你没有病,很可能是精神压力过大,思想过度紧张了。

多建议你注意休息,放松心情,实在无法自我调理可以去求助心理医生。

但实际上这些症状不一定都能从心理层面得到缓解,人们整天忙忙碌碌的,充分的休息和放松好像是一种奢求。

我的许多朋友或多或少都有着上述一两种不适症状,只是大家都有,也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久而久之,这些小毛病成了老毛病,老毛病最终可能演变为大问题。

既然身体出现了不适的症状,就说明它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只是我们现在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将细胞分子的各种细微变化都能通过仪器设备外显出来,即便是发现一些参数出现异常,由于没有临床意义,也就放过去了。

一般是认为没有病,或者说是虚弱,当然现在的时髦说法叫“亚健康”。

我认为真正需要提高警惕的就是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人,他们误认为自己还属于健康的范畴,每天还是像上满了发条的时钟,一刻不停的运行着,各种不适症状层出不穷,又苦于没有解决问题、缓解痛苦的办法……第一章角落里的钻石(2)这个时候,时常被大家拿出来当话题讨论的中医似乎有办法。

中医不是糊涂,而是一门更为高深的智慧,是一门传承数千年的经验科学,它是可以帮助我们找回健康的。

中医既像是疾病预报员,又像是优秀的调度员。

在中医看来,所谓的“亚健康”就是生病了,这种病不一定是白细胞升高,或是红细胞减少,而是人体的运行出现不协调、不畅通。

中医大夫会根据你的脉搏、面部的颜色、舌头的颜色等,判断哪个器官出现了问题,并且帮你疏导这些不通畅的部位,平衡这些不协调的器官。

所以说它是优秀的预报员和调度员,使疾病消灭于无形。

经过中医方法调理好的病人会有一种浑身轻松,心情愉悦的感觉。

一般研究西医的人不太相信中医,因为中医没有西医那样系统而完备的理论体系,就连中学生物课上都会讲到的人体解剖知识,在中医这里都无法严格对应。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医所说的脾,不能单纯与人体的脾脏画等号,它还包括胰脏的一部分功能。

中医所说的肾,也不能简单的等同于人体的肾脏,它还包括生殖和内分泌系统的一些功能。

由于中医与西医所言一物,而并非一物,大家理解起来确实比较困难,因为人们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人体结构体系被打乱了。

经常会听到一些西医与中医的争论,不过多数情况下由于西医能够严谨详实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一般在历次讨论中都站上峰。

中医呢,争论不过就用事实说话。

就像陆仲安大夫为胡适先生治病,事实胜于雄辩。

讲到这里,正好有个真实的故事。

我有一位同事,四十来岁,一向身体健康,可是前一阵子突然觉得眼睛疼,他立即去大医院就诊,经过仔细的检查,最后发现他的眼眶后面长了一个肿物。

医生提出两种办法,要么在肿物的部位注射激素,达到消肿的目的,或者是手术取出肿物。

虽然激素治疗存在弊端,但同事还是选择了这个方法。

起初,注射激素后,肿物明显缩小,但是一停用激素,要不了多长时间这个肿物又会像韭菜一样长出来,再次注射之后,也都是用药时缩小,停药就会增大。

这个肿物似乎比想象的要顽固许多。

大家都知道眼里不揉沙子,这么一个肿物长在眼睛后面,本人痛苦的程度可想而知。

于是他准备选择手术,本以为就是一个眼部手术,但是外科专家认为肿物长的位置比较特殊,不能从眼部手术,而是要开颅,具体来说就是取下位于眼睛后面、耳朵上面的一块颅骨,取出肿物。

对于普通人来说,开颅还是要下很大的决心的,我同事本身是学西医的,从事的专业是解剖生理,尽管知道手术的风险,但如果这是解除痛苦的惟一办法,也别无选择了。

为了慎重起见,他找了多家大医院的知名专家会诊,最后专家建议他暂时不要进行开颅手术,继续保守治疗。

可保守治疗的方法又是什么呢?总不能长期依靠激素吧?这时候有人建议他求助中医,他原来对中医也不太信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辗转找到了一位中医。

这个中医大夫为他进行了调理,但调理的方向并不是针对眼睛,而是从肝调起,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眼睛和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经过几个月的服药治疗,肿物还真的消失了,而且不再复发。

经过了这一场疾病,他对中医佩服不已。

险些要开颅,却被一百多剂汤药给彻底治愈了。

难道说中医不是一种更高深的智慧吗!来求助中医的多为两类人:患有顽疾,西医已经无技可施的人;被西医判为没病的人,也就是“亚健康”人群,同样也需要依靠中医中药的调理重拾健康。

第二章漫话中医理论精华(1)由于中医对人体的认识与西医有差异,甚至有的存在很大的差异,请尽量抛开西医理论先入为主的影响,重新建立一个人体架构。

一、人体的结构(一)五脏——最重要的维持生命的器官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它们是人体的核心组成,关系可谓亲密无间,谁也离不开谁。

一个受难,其他四脏器也跟着遭殃。

聪明的人体拥有一套非常精密、科学、高效、智能的运行机制,它会随时根据各种突发情况调节和平衡。

往往一个脏器的功能下降了,为了整体的和谐运行,其他四脏器的功能水平也相继有所降低。

而一个脏器的功能提高了,为了整体的和谐运行,其他四脏器的功能水平也相继有所提高。

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五脏之间存在着彼此依赖又彼此制约的微妙关系。

这个关系不是古人凭空想像出来的,而是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摸索出来的。

为什么总是说学中医要有悟性呢?就是因为中医的研究方式是依据许多客观存在的真实表现,通过学习者的逻辑推理,继而获得的宝贵知识。

即是要将大量的仿佛是巧合一样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并用一整套理论来解释这些联系。

在这种不断发现联系,不断解释联系的过程中,中医的基本理论也就逐渐形成了。

在阐述五脏之间的微妙关系时,中医用自然界五种物质来加以解释,希望以此来揭示出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这个理论就是非常经典的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以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人的肺、肝、肾、心、脾,借助这五种元素的特性,进而展示出五脏的关系。

我们先来看一个图:这个五边形的图形,勾连出五种物质的相互关系。

五条实线箭头都是由一个元素出发指向另一个元素。

比如“木”,这个图形显示木能促进“火”的产生,在自然界中木头就是生火取暖的材料;再来看“火”,这个图形显示“火”可以促进“土”的产生,在自然界当中物质经过燃烧之后就化成灰烬了,这灰烬就是土;再来看“土”,这个图形显示“土”可以促进“金”的产生,事实上,金属矿藏大多数都是深埋于地下的。

依此类推,这个依存关系是成立的。

古人根据五脏的特点,将他们与这五种物质一一对应,也同样可以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

我们看实线箭头从一个脏器出发指向另一个脏器,同样代表了一个脏器对另一个脏器的促进生长的作用。

依据箭头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到,肝可以促进心的生长,肝的功能提高可以使心的功能加强。

依此类推,心可以促进脾的功能提高,脾可以促进肺的功能提高,肺可以促进肾的功能提高,肾又会促进肝的功能提高。

它们这种促进关系是井然有序的、次递的,这就是五脏之间的促进关系、依赖关系。

举个例子:中医在调理的时候,面对心方面的症状,不单单是调理心的功能,往往会下很大的力气去帮助病人调理肝的功能。

比如心悸,有一部分病人就是因为长期情绪不佳,引起肝的气机不舒畅,导致肝的功能下降了,无法很好地滋养心,继而连累了心,使得病人出现心悸的症状。

如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面对这种病人,就事论事的诊断方法就略显得有些无从下手了。

围着心脏查一圈,没发现什么异常,只好将病人归为体质虚弱的范围。

相比较而言,整体把握、辨证论治的方*收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第二章漫话中医理论精华(2)五行理论的经典之处,不仅揭示了五脏之间彼此促进、彼此依赖的关系,还阐述了它们的另一种重要关系,就是制约关系。

这种制约不是盲目的、随机的,而是固定的、有序的、次递的。

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个图:这回换了个五角星。

这个五角星图形,体现了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条虚线箭头都是由一个元素出发指向另一个元素。

比如“木”,依照箭头方向,它指向了“土”就是说古人认为“木”可以制约“土”。

在自然界中树木确实可以起到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

现在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就是因为树木的根系可以固定住土壤。

再来看“土”,依照箭头方向,它指向了“水”。

古人认为“土”能制约“水”,这个道理很简单,土壤可以阻挡水流,成语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再来看“水”,依照箭头方向,它指向了“火”,就是说“水”可以制约“火”。

依此类推,这个图形所阐述的制约关系是真实存在的。

同样的元素,还是对应同样的五脏,也就间接的表现出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