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对力和运动的观点

合集下载

力与运动、压强知识点

力与运动、压强知识点

第七章力与运动一、基本知识: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没有力物体就不能继续运动。

即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伽利略的观点:运动物体不受力也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的作用,物体照样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力的作用只是用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或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3.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采用的实验方法是:理想实验法,即实验+推理的方法。

采用同样方法的还有:研究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中要让滑块从斜面同一位置滑下的目的是:让滑块在斜面底部时具有相同的初速度。

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平面越光滑,滑块受到的摩擦力越小,滑块前进的距离就越大。

(推理:如果滑块足够光滑,滑块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4.惯性:物理学中,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5.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速度等其它任何情况都无关,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

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或惯性力、或惯性作用,只能说由于惯性或具有惯性。

6.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

合力和分力是等效的。

(这叫做等效替代法)7.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8.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可以大于任何一个分力,也可以小于任何一个分力,也可以等于其中一个分力,也可以比一个分力大,比另一个分力小。

(取决于这两个力的方向和大小)9.二力平衡:物体如果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介绍一些与牛顿运动定律相关的科学家和理论

介绍一些与牛顿运动定律相关的科学家和理论

介绍一些与牛顿运动定律相关的科学家和理论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与它相关的科学家和理论有很多。

以下是一些与牛顿运动定律相关的科学家和理论:
1.伽利略(Galileo Galilei):伽利略是牛顿之前的科学家,他对自由落体运动和抛体
运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他的研究为牛顿的运动定律奠定了基础。

2.笛卡尔(René Descartes):笛卡尔提出了坐标系的概念,使得描述物体运动变得更
为精确。

他还提出了动量守恒定律,该定律为牛顿的运动定律提供了基础。

3.开普勒(Johannes Kepler):开普勒是行星运动规律的发现者,他提出了开普勒三
定律,这些定律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提供了基础。

4.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莱布尼茨是微积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
数学成就为牛顿的运动定律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5.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这些理论
进一步发展了牛顿的力学理论,并解释了更广泛的现象。

6.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薛定谔提出了波函数的概念,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不同,但在某些情况下,量子力学的结果与牛顿的运动定律一致。

以上这些科学家和理论都与牛顿运动定律相关,他们的贡献进一步发展了经典力学,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物理知识点总结: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物理知识点总结: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1.历史上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过程:①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②伽利略的想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指出:如果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③笛卡儿的结论:如果没有加速或减速的原因,运动物体将保持原来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④牛顿的总结:牛顿第一定律2.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程序内容:①(事实) 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②(推论) 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释放的高度。

③(推论) 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④(推论) 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小球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直线运动。

⑤(推断) 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时并不需要外力来维持。

此实验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②同时说出了一切物体都有一种属性(运动状态保持不变....的属性)只有受力时运动状态才改变。

这种运动状态保持不变....的属性就称作惯性。

即:一切物体具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

3.对惯性的理解要点: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不能克服,只能利用。

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任何物体,无论处于什么状态,不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②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的一属性(即保持原来运动不变的属性)。

不能说“受到惯性”和“惯性作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惯性和力是两个绝然不同的概念。

③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因此惯性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力.④惯性的大小:体现在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即是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体领强弱),,其大小由质量来决定。

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质量大,运动状态较难改变,即惯性大。

⑤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惯性:是.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反映..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即不受外力或合外力为零)的运动规律....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称为牛顿三大定律)奠定了力学基础4.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笛卡尔
提出问题,引起争议
创立方法,引导方向
补充完善,深化认识



牛顿



牛顿第一定律:
系统总结,明确内涵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
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物体的惯性及应用
科学小论文 没有惯性的一天
牛顿第一定律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家)
2、伽利略的观点
外推法
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 (17世纪意大利)
3、笛卡尔补充、完善伽利略的观点
——如果运动物体在运 动方向没有受到力的作 用时,不仅速度大小没 有改变,运动方向也没 有改变,将做匀速直线 运动
4、牛顿的观点(1687年英国)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 变这种状态为止。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1、正确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不受力时: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受外力时:运动状态改变。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明确了惯性的概念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 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正因为如此,牛顿第 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
练习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B、D) A.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将始终静止 B.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C.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 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的结果 D.飞跑的运动员来的运动 状态
小结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 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引言: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对自然现象和力学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的观点对后世的物理学和科学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并探讨其对后世科学发展的启示。

一、力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物体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他将力分为两类:自然力和非自然力。

自然力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力,非自然力则是外力对物体施加的力。

1.1 自然力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力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根据物体的本性和种类的不同,自然力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他将自然力分为四种类型:地球的重力、火的上升力、空气的浮力和水的浮力。

这些自然力可以解释为物体追求其自然位置的趋势。

1.2 非自然力非自然力是亚里士多德用来解释物体运动和改变运动状态的力。

他将非自然力分为两种类型:推动力和阻碍力。

推动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而阻碍力则是物体运动的障碍。

二、运动的概念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理解与现代物理学有所不同。

他将运动分为两种类型:自然运动和非自然运动。

2.1 自然运动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运动是物体根据其本性追求自然位置的运动。

他将自然运动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类型。

垂直运动是指物体朝向地球中心或远离地球中心的运动,而水平运动则是指物体沿着水平方向的运动。

2.2 非自然运动非自然运动是亚里士多德用来解释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运动的概念。

他认为非自然运动是由外力推动物体产生的。

三、力和运动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引起物体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则是力的结果。

他提出了三个关键观点来解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3.1 动力学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受到的推动力成正比,运动的距离与推动力成正比。

他将力和运动的关系描述为“力越大,运动越快;力越小,运动越慢”。

3.2 阻力观点亚里士多德指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阻碍力的作用。

他认为阻碍力会减缓物体的运动速度,并使物体最终停止。

牛顿一三定律

牛顿一三定律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一、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认识1.亚里士多德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

(运动需要力维持)2. 伽利略:若没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滚动的球将永远滚动下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 笛卡尔:除非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动。

这应成为一个原理,它是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础。

例:下列对运动认识不正确的是()A.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

B.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

C.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

D.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行下去。

二、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成立条件: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物体处于惯性参考系。

3.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⑴明确了惯性的概念:定律的前半句“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⑵明确了力的含义:定律后半句“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对力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点要切实理解。

⑶定性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它描述的只是一个理想状态,而实际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其效果与不受外力作用效果相同,因此我们理解为不受外力理解为合外力为零。

三、惯性1.概念: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第7章 力与运动的预习提纲2

第7章 力与运动的预习提纲2

萧县实验中学八年级物理寒假预习提纲第7章力与运动主要内容一.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1.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古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他的根据是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运动起来后必须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运动下去,失去力的作用,运动会停下来.初看起来,他的观点似乎符合实际情况,所以这个观点在人类的历史上统治了近一千七百年。

2. 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及结论:a、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和我们的教学实验:b、笛卡尔的补充c、牛顿的总结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第一条规律,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d、由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匀速直线运动不需要外力来维持。

(2)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3)任何物体都有一种性质,也就是保持自己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都有惯性。

它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系。

(4)惯性是维持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

(5)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6)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从实验中直接得出来的,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实验定律,当然也就不能用实验来验证。

但是它又有深厚的实验基础.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而得到的,由这个定律进一步得出的一切科学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早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3. 惯性与惯性现象任何物体都有一种性质,也就是保持自己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是物体本身一种固有的一种属性。

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都有惯性。

它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系。

一些惯性现象我们可以用玻璃杯,光滑塑料片,乒乓球,木棒,纸条,小车,金属块,木板,瓷碗,钩码等做如下操作:(1)在普通玻璃杯上,搁一块光滑的塑料片(或木片),塑料片上放一只乒乓球(乒乓球放在杯子的正上方,为防止乒乓球滚动,可在乒乓球下加一个小垫圈)。

高考必备物理学史总结

高考必备物理学史总结

2011届高考必备物理学史总结一.力学中的物理学史1、古希腊杰出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对待“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错误的认为“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

2、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最早研究“匀加速直线运动”;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物理学家;利用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得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即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的结论;发明了空气温度计;理论上验证了落体运动、抛体运动的规律;还制成了第一架观察天体的望远镜;第一次把“实验”引入对物理的研究,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打开了人们的新思路;发现了“摆的等时性”等。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三大运动定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另外牛顿还发现了光的色散原理;研究光的本性并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

4、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微小形变放大思想)。

5、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即“宏观”、“低速”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6、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7、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二.电、磁学中的物理学史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借助卡文迪许扭秤装置并类比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2、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实验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

3、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4、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5、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6、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并从理论上得出光速等于电磁波的速度,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历史的回顾远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已经提出了运动和力的

牛顿第一定律历史的回顾远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已经提出了运动和力的

牛顿第一定律历史的回顾远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已经提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可是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才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在17世纪前人们普遍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根据这类经验事实得出结论说: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的两千年内,动力学一直没有多大进展.直到17世纪,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才根据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设想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进行推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来,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他推论说,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续运动下去.伽利略的实验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它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的.这类理想实验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伽利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1596—1650)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论点,他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笛卡儿为发展动力学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牛顿第一定律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并根据他自己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力学的知识,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其中第一条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这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当汽车突然开动的时候,汽车里的乘客会向后面倾倒(图甲).这是因为汽车己经开始前进,乘客的下半身随车前进,而上半身由于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的缘故.当汽车突然停止的时候,汽车里的乘客会向前面倾倒(图乙).这是因为汽车已经停止,乘客的下半身随车停止,而上半身由于惯性还要以原来速度前进的缘故.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任何物体都和周围的物体有相互作用,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物体不受外力的状态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不可能实现,但牛顿第一定律却正确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这就使人们的认识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为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一个物体,如果它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如果这个物体的速度发生了改变,即速度的大小和(或)方向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由此可以知道,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必定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列车出站时,在机车牵引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并且速度不断增大;列车进站时,由于受到阻力的作用,速度不断减小,最后停下来.抛出的手榴弹,射出的炮弹,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断发生改变,做曲线运动.可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于受到了力的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具有加速度,所以,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还跟物体的质量有关系.一辆空车和一辆装满货物的车,在相同的牵引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它们的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并不相同.空车的质量小,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达到某一速度,产生的加速度大,运动状态容易改变.装满货物的车,质量大,要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达到相同的速度,产生的加速度小,运动状态难改变.质量小的物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我们说它的惯性小.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难改变,我们说它的惯性大.可见,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惯性的大小在实际中是经常要加以考虑的.当我们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时,应该尽可能减小物体的质量.歼击机的质量比运输机、轰炸机小得多,在战斗前还要抛掉副油箱,以进一步减小质量,就是为了提高歼击机的灵活性.相反,当我们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易改变时,应该尽可能增大物体的质量.电动抽水站的电动机和水泵都固定在很重的机座上,就是要增大它们的质量,以尽量减小它们的振动或避免因意外的碰撞而移动.加速度和力的关系既然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那么,加速度和力存在着什么关系呢?研究表明:对质量相同的物体来说,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或者a∝F这个结论告诉我们,要使物体在短时间内速度的改变很大,即加速度很大,就必须提供很大的作用力.比如,竞赛用的小汽车,要求起动后几秒钟内速度由零达到60m/s以上,它们都装备功率很大的发动机,以提供大的牵引力.巨型喷气客机要求起动后在短时间内速度达到800km/h~900km/h,它们起飞的推力需达到几十万牛顿.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外力一定时,加速度和质量存在着什么关系呢?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牛顿第二定律总结上面的结果,我们对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得到下述结论: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和力都是矢量,它们都是有方向的.牛顿第二定律不但确定了加速度和力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还确定了它们的方向之间的关系:加速度的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牛顿第二定律也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这就是或者F ∝ma.上式可改写成等式F=kma.式中的k 是比例常数.如果公式中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单位,可以使k=1,从而使公式简化.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其实,牛顿这个单位就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的:使质量是1kg 的物体产生1m/s 2加速度的力,叫做1N.即1N=1kg ·m/s 2.可见,如果都用国际制单位,则k=1,上式简化为F=ma.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上面讲的是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情况.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牛顿第二定律公式中的F 表示外力的合力.这样,我们可以把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表述为: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写成公式就是F 合=ma.牛顿第二定律说明:只有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外力恒定不变时,加速度也恒定不变;外力随着时间改变的时候,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在某一时刻,外力停止作用,加速度随即消失,物体由于具有惯性,将保持该时刻的运动状态不再改变.【例题】一个物体,质量是2kg ,受到互成120°角的两个力F 1和F 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 ,这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分析 解答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要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考系,称为惯性参考系,简称惯性系。

高中物理学史大总结(收藏级)

高中物理学史大总结(收藏级)

高中物理学史大总结(收藏级)一物理史1、伽利略(1)通过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2)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2、开普勒: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3、牛顿(1)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2)发现表万有引力定律;4、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5、爱因斯坦(1)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2)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

(3)提出质能方程E=mC2,为核能利用提出理论基础6、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7、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8、奥斯特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9、安培:研究了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规律10、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1、法拉第(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2)提出电荷周围有电场,提出可用电场描述电场12、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13、亨利:发现自感现象。

14、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5、赫兹:(1)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2)证实了电磁理的存在。

16、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假说”——解释物体热辐射(黑体辐射)规律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17玻尔:提出了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

18、德布罗意:预言了实物粒子的波动性;19、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葡萄干布丁模型)。

20、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15 m。

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

第四章 第一节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

第四章 第一节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

第四章 第一节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一、重点难点聚焦1、力和运动的关系:(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说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观测方法、手段很有限,主要凭“直觉”和“观察”得出这样一条∙∙误错的结论(2)伽利略的观点: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设想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说明]伽利略用“实验”+“科学推理”的方法推翻了亚里士多得的观点。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这个实验反映了一种物理思想,它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的。

以事实为依据,以抽象为指导,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深刻地提示了自然规律。

(3)笛卡尔的观点: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的物体将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永恒地运动下去。

[说明]笛卡尔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说明]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3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2)对于惯性要正确理解以下几点: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②惯性与运动状态无关;不论物体是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惯性总是存在的,当物体原来静止时,它一直“想”保持这种静止状态;当物体运动时,它一直“想”以那一时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无关,与物体速度大小无关,仅由物体的质量决定。

@@@二、方法技巧平台如何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解答]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明确了惯性的概念:定律的前半句话“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2)确定了力的含义:定律的后半句话“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实际上是对力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点要切实理解。

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山东省淄博市金城中学初三一班唐国强周先菊摘要:力与运动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曾经困扰了人们数千年,并由此引发了科学史上一场意义深远、影响广泛的思想革命,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引发这场革命的三个代表人物,分别生活在不同的时代。

如果把他们对力与运动问题的观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如同聆听三位智者之间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关键词:运动;力;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牛顿第一定律一、物体运动是力来维持吗通过学习力及其作用效果,我们知道,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止,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所以一些同学脑子里就产生了两个想法: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那么物体运动是力来维持吗?二、物理学上的发展历史力与运动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曾经困扰了人们数千年,并由此引发了科学史上一场意义深远、影响广泛的思想革命,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引发这场革命的三个代表人物,分别生活在不同的时代。

如果把他们对力与运动问题的观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如同聆听三位智者之间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最早研究这个问题的是古希腊公元前1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物体没有力是不能运动的,这是一位最早给物体运动真的需要力来维持下结论的科学家。

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流传到16世纪时,意大利的伟大学者伽利略最先悟出了它使人们误入歧途的原因——地球上物体运动时,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

不过,在伽利略的那个时代,科学还处于启蒙阶段,人们对物体所受重力的原因尚且懵懂,更不用说设想在太空中进行。

地球上的任何实验,都只能在重力环境中进行,而且无法排除摩擦力和空气影响。

而伽利略凭借他深邃的思维和超人的睿智,巧妙设计了一个斜面的理想实验,成功地揭示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真谛。

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能达到现实科学实验无法达到的极度简化和纯化的程度。

伽利略的实验和论证,使人们对力与运动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人教版牛顿第一定律(3)

人教版牛顿第一定律(3)

二、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 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 速直线运动状态。
1、研究对象-----一切物体 2、总-----一直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没有受到外力时-----成立条件 (理想实验法)
例题分析:
例1.正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若 它所受到的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 将(C)
方法:转换法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冰面 理想面
粗糙 较粗糙
光滑 更光滑 绝对光滑
最大 较大 较小
更小 阻力为零
最短 较长
最长 更长

实验结论:
如果没有阻力,运动 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
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到力的作用,它 的速度大小将保持不变。
这个结论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 通过科学推理而得到的,它不可能通过实 验来证实,但是它的结论是符合科学道理 的。
的运动状态将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
勒内·笛卡尔 Rene Descartes
1596——1650
4、牛顿的观点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或静止状态。 除非外力迫使 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艾萨克 牛顿 Issac Newton 1642年~1727年
运动和力发展史 伽利略:运动物体不受力,速度大小不变
笛卡尔:运动物体不受力,方向不变 牛顿: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柯受良驾车飞跃黄河
运动和力
牛顿第一定律
现象一:用力推小车
力推物动 力撤物停
现象二:风吹树叶
刮风-树叶动 风停-树叶停
思考:以上物理现象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一、力和运动的关系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才能使物体保持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解答 这个设想不符合物理原理,不可行.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 态,都具有惯性。
3、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外力突 然消失,则它将( D ) A. 立即停止 B. 速度减小,最后停止 C. 运动方向变为与原来相反 D. 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物体不受力作用就一定静止. B.物体不受力作用就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C.物体受力才能运动. 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解:因为当瓶子从静止状态突然向右加速运动时,瓶 中的水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相对瓶来说 是向左运动,气泡也有惯性,但相比水来说质量很小, 惯性小可忽略不计,所以气泡相对水向右移动。
有人设想,乘坐气球飘在高 空,由于地球的自转,一昼夜就 能周游世界,请你评价一下,这 个设想可行吗?
分析: 因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包括地球周围 的大气)都随着地球一起在自转.气球升空后, 由于惯性,它仍保持原来的自转速度.所以升 空的气球与它下方的地面处于相对静止的状 态.不可能使它相对地球绕行一周的.
伽利略· 伽利雷 (1564~1642) “近代科学之父”
突破
维持运动可以不需要 外力
把实验的方法与数学方 法、逻辑论证相结合的 科学研究方法。 是直线运动?还是圆周 运动,或者。。。
依据
不足
伽利略理想实验
理想实验
事实依据 + 合理外推
揭示事物本质
笛卡尔(1596~1650) 如果没有其他原因, 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 原来的速度沿着同一 条直线运动,既不会 停下来,也不会偏离 原来的方向。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一、力与运动的关系 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外力吗?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高中物理备考知识清单--运动和力的关系

高中物理备考知识清单--运动和力的关系

高中物理备考知识清单--运动和力的关系【思维导图】【知识清单】一、牛顿第一定律(一)理想实验的魅力1.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某个地方。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1)斜面实验:如图所示,让一个小球沿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运动,小球将“冲”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到达原来的高度.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运动的距离更长,但所达到的高度相同。

当第二个斜面最终变为水平面时,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

(2)推理结论:力不是(选填“是”或“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笛卡儿的观点: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二)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运动状态改变即速度发生变化,有三种情况:(1)速度的方向不变,大小改变。

(2)速度的大小不变,方向改变。

(3)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

3.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1)定性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②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3)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得出的,是在理想实验的基础上加以科学抽象和逻辑推理得到的,但其得到的一切结论经过实践证明都是正确的。

(4)牛顿第一定律无法用实验直接验证.它所描述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即不受外力的状态。

4.惯性(1)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作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被叫作惯性定律.(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三)惯性与质量物体惯性大小仅与质量有关,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惯性大小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快慢等因素均无关。

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对于力与运动有着深刻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促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而运动则是一个物体经过一段时间后位置的变化。

在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中,物质是有本质的,它们具有惯性。

因此,任何物体都需要外力才能运动,而且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物体在空间运动的情况。

同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在运动中不会无限制地涵盖空间,而是具有一定的限制。

这一点可以通过他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来解释。

他认为,时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性,而空间则是无限的,但在特定的情况下,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是有限制的。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两种运动的类型:自然运动和强制运动。

自然运动是自然物体所具有的运动,如石头落地,水从高处流下等;而强制运动则是通过外力所产生的运动,如小汽车驶过路上的坑洞。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强调了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同时给予了物质本质的概念,并为后代的物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_对力和运动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_对力和运动的观点

当时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后来又被科学实验否定,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是敢于挑战所谓权威的众多人之一,从下面仅供的两个例子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科学与谬误针锋相对斗争的一个侧面。

一、关于运动与力1、亚里士多德。

观察现象:马用力拉车,车前进;马停止用力,车就停止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解释: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才能运动;不受力,物体就静止不动2、伽利略。

理想实验:小球沿一个斜面的某一固定高度从静止开始滚下,如果没有摩擦力,小球将运动到另一个斜面上,其最后高度与小球原来静止时的高度相同。

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解释: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小球,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若没有摩擦力,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正确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现代验证实验:气垫导轨模拟实验,在无摩擦的条件下,物体的运动与是否受力无关二、关于自由落体运动1、亚里士多德。

观察现象:石头与小木片从统一高度从静止开始往下落,结果石头先落到地面。

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大小决定,物体越重,下落的越快。

解释:物体的运动速率同物体所含的物质多少成正比,由于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含的物质多,所以重的物体要先落地,即速度与重量成正比2、伽利略。

逻辑推论:假如速度与重量成正比,取一个大石头、一个小石头,从相同的高度同时从静止开始落,大石头下落的快,小石头下落的慢;如果将它们栓在一起,情况如何呢?结论一:快的会被慢的拖着而减速,慢的会被快的拖着而加速,因而它们将以比原来哪个较重的物体小一点、比较轻的快一点的速度下落。

结论二:栓在一起后,它们的总重量大于大石头的重量,它们的下落速度应该比大石头的速度还快。

焦点:两个结论很明显自相矛盾。

分析:只有假定物体运动速度与重量无关才能消除这一矛盾。

正确结论:无论轻重物体,只要只受重力作用,都是初速度为0的匀速直线运动3、后期验证实验:比萨斜塔实验,大小不同的两个金属球,从同一高度同时静止开始下落,结果同时落地。

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全章知识点填空

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全章知识点填空

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全章知识点填空4.2牛顿第一定律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认为力是______________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是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

这一错误判断持续了近两千年,直到三百多年前,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打破了凭直觉得出的力是____________的原因的错误观点对人们的束缚。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1.伽利略注意到,当一个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它的速度增大,而向上运动时,速度减小。

他由此猜想:当球沿水平面运动时,它的速度应该_______。

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即使沿水平面运动,球也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伽利略认为,这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因为他同样还观察到,表面越光滑,球便会运动得越远。

于是,他推断: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___________。

2.伽利略为了说明他的思想,设计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实验: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向下运动,小球将“冲”上另一个斜面,如果___________,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达到同一高度,但这时它要运动得远些。

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球达到同一高度时就会离得更远。

于是他问道:若将第二个斜面斜面放平,球会到达多远的位置?结论显然是:球将永远运动下去,却不再需要什么力去推动。

这就是说,力不是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

3.当然,我们不能消除一切阻力,也不能把第二个斜面做得无限长,所以伽利略的实验是个“理想实验”。

4.与伽利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也研究了这个问题,他指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他还认为,这应该成为一个原理,它是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石。

二、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由于时代的局限和科学条件的限制,提出了许多观点,当时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后来又被科学实验否定,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是敢于挑战所谓权威的众多人之一,从下面仅供的两个例子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科学与谬误针锋相对斗争的一个侧面。

一、关于运动与力
1、亚里士多德。

观察现象:马用力拉车,车前进;马停止用力,车就停止
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解释: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才能运动;不受力,物体就静止不动
2、伽利略。

理想实验:小球沿一个斜面的某一固定高度从静止开始滚下,如果没有摩擦力,小球将运动到另一个斜面上,其最后高度与小球原来静止时的高度相同。

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解释: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小球,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若没有摩擦力,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正确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现代验证实验:气垫导轨模拟实验,在无摩擦的条件下,物体的运动与是否受力无关
二、关于自由落体运动
1、亚里士多德。

观察现象:石头与小木片从统一高度从静止开始往下落,结果石头先落到地面。

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大小决定,物体越重,下落的越快。

解释:物体的运动速率同物体所含的物质多少成正比,由于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含的物质多,所以重的物体要先落地,即速度与重量成正比
2、伽利略。

逻辑推论:假如速度与重量成正比,取一个大石头、一个小石头,从相同的高度同时从静止开始落,大石头下落的快,小石头下落的慢;如果将它们栓在一起,情况如何呢
结论一:快的会被慢的拖着而减速,慢的会被快的拖着而加速,因而它们将以比原来哪个较重的物体小一点、比较轻的快一点的速度下落。

结论二:栓在一起后,它们的总重量大于大石头的重量,它们的下落速度应该比大石头的速度还快。

焦点:两个结论很明显自相矛盾。

分析:只有假定物体运动速度与重量无关才能消除这一矛盾。

正确结论:无论轻重物体,只要只受重力作用,都是初速度为0的匀速直线运动
3、后期验证实验:比萨斜塔实验,大小不同的两个金属球,从同一高度同时静止开始下落,结果同时落地。

由上面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尽管一生成就卓越,开拓了科学研究的新时代,但是由于只凭观察、推理,过分夸大了形式逻辑的作用,忽视了实验验证这一重要手段,导致了许多错误,在学习时,我们必须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在力学上,笛卡尔发展了伽利略的运动相对性的思想,例如在《哲学原理》一书中,举出在航行中的海船上海员怀表的表轮这一类生动的例子,用以说明运动与静止需要选择参考系的道理。

笛卡尔在《哲学原理》第二章中以第一和第二自然定律的形式比较完整地第一次表述了惯性定律:只要物体开始运动,就将继续以同一速度并沿着同一直线方向运动,直到遇到
某种外来原因造成的阻碍或偏离为止。

这里他强调了伽利略没有明确表述的惯性运动的直线性。

牛顿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其研究领域包括了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学科。

牛顿的主要贡献有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设计并实际制造了第一家反射式望远镜等等,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为了纪念牛顿在经典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牛顿”后来成为衡量力的大小的物理单位。

第—运动定律是伽利略发现的。

这个定律阐明,如果物体处于静止或作恒速直线运动,那么只要没有外力作用,它就仍将保持静止或继续作匀速直线运动。

这个定律也称惯性定律,它描述了力的一种性质:力可以使物体由静止到运动和由运动到静止,也可以使物体由一种运动形式变化为另一种形式。

此被称为牛顿第一定律。

力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物体在类似情况下如何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了这个问题;该定律被看作是古典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描述了力能使物体的运动产生变化。

它说明速度的时间变化率(即加速度a与力F成正比,而与物体的质量里成反比,即a=F/m或F=ma;力越大,加速度也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就越小。

力与加速度都既有量值又有方向。

加速度由力引起,方向与力相同;如果有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就由合力产生加速度,第二定律是最重要的,动力的所有基本方程都可由它通过微积分推导出来。

此外,牛顿根据这两个定律制定出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总是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

对于两个直接接触的物体,这个定律比较易于理解。

书本对子桌子向下的压力等于桌子对书本的向上的托力,即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

引力也是如此,飞行中的飞机向上拉地球的力在数值上等于地球向下拉飞机的力。

牛顿运动定律广泛用于科学和动力学问题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