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威汉版《训诂学》笔记
许威汉版《训诂学》笔记
总论一、训诂与训诂学什么是训诂1:前人对“训”与“诂”的解说“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2015.10)。
“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总之: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大家共同的观点是,“训诂”为“解释”的别名。
唐代孔颖达综合许多人的说法,给训诂下了定义:“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按:“形貌”指词的含义),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2016.10)2:从古人的训诂实践考察两汉是训诂学广泛运用的时期,一般分两类:(1)根据书面语言的实际材料,随文逐字作出具体的语义分析,以毛亨注释《诗经》的《毛诗诂训传》为最早。
(2)从实际的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以《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集的字典)为最早。
《毛诗诂训传》和《尔雅》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3:黄侃的论述黄侃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对“训诂”的总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释例: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毛亨,认为“京”是“大”的意思,“大”是“京”的本义。
“京师”是“京”引申义。
4:新版《辞海》的定义用语言解释语言(包括方俗词语)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什么是训诂学我国传统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曾统称为“小学”。
训诂学和词义学有密切的联系,而不等于词义学。
训诂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2015.10)释例1:谁之西归?怀之好音。
(《诗经·桧风·匪风》)“西”是“栖”的古字,“栖”是“西”的本义。
训诂学读书笔记
训诂学读书笔记训诂学读书笔记怎么写学生读书笔记指导示例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怎样才能把书读好呢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话说:“最浅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做读书笔记当是一种传统而又高效的读书方法,只有多记勤写,才能加深对所阅书籍的印象,即所谓“眼过十遍,不如手过一遍”的道理就在此。
格式要求:1、读书笔记统一用活页纸来做,并在读书笔记的上方注明读书时间,纸张的右边留出四分之一的空间作为自己日后回读写感想。
2、倘若你要做读整本书(或整篇文章)的笔记,可按以下的格式读书时间_年_月_日书名_文章题目(书的章节或页数)_作者:_1、好词(可以是成语、形容词或生字词,若无则取消该项):形音义2、作品的内容概要3、佳句(1)┉点评:┉(2)┉4、精彩语段(1)┉点评:┉(2)┉5、其他(可以是对整部作品的读后感)训诂学真大成说“趁”之读书笔记怎么写读书笔记怎么写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赖记忆。
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记下重要的知识如有不懂可以再看一下。
帮忙想一个训诂学论文的主题训诂学性质研究述评内容摘要: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
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训诂学不属于语言学、语文学之范畴。
训诂学不等于语文学加语用学。
尘封已久的训诂学自本世纪80年代复兴以来,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术论著纷纷发表。
这门几成绝学的古老学科已经走出了曾经鲜为人知而备受冷落的窘境,又生机勃勃地立于当代中国之学林。
训诂学笔记
训诂学笔记1.1训诂: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主要是解释古籍中的语言。
1.2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研内容的一门系统科学。
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传统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语义学。
①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以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也要研究词、词义和词汇演变,但绝不仅止于词的研究,还要涉及比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②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训学虽然也研究语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如文字校勘、探求本字、审定声音,以及阐明文化背景等。
1.4训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
汉族历代文献是用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中的汉字。
文字学研究的内容,虽涉及音、义,但是主要是形,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语义。
训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1.5训诂学的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工作。
1.6训诂学的功用:(1)指导古文教学(2)指导古籍阅读和整理。
①古书注解往往异说歧出,训诂学知识课帮我们择善而从活另求正解。
②词典解释,罗列诸多义项,训诂学知识可帮我们准确选择义项。
③在既无古注又无词典解释的情况下,利用训诂知识,可以自谋其义④整理古籍,训诂知识更为重要。
(3)指导辞书编纂,因为字典辞书本身就是一种训诂专书。
2.1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的原因:(1)古今字: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使用的不同的字(“毋内诸侯”中的“内”与“纳”)(2)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音近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
类别:1)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2)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今称“通假”。
二者区别:前者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由有到有的过程;前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种借字与本字关系比较松散,不固定。
关于许威汉先生《训诂学教程》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文字音义关系是训诂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在《训诂学教程》中,许威汉先生对这一问题的阐述不够全面和深入 。
详细描述
许威汉先生在书中提到“音义互求”的关系,但仅从字典和辞典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未涉及更深层次的理论和实 际应用。实际上,文字音义关系涉及到语音和语义的相互关联和影响,包括古音今音的差异、方言与普通话的差 异、通假借字等问题。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01
02
03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深 入了解了训诂学的内涵 和应用,并对其未来研
究进行了展望
未来训诂学研究可以进 一步拓展到新的领域和 方向,例如与其他学科 的交叉研究、新技术的
应用等。
随着新材料和新方法的 出现,训诂学研究将会 更加深入和细致,为学 术界提供更多有益的成
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对《训诂学教程》的改进建议
针对书中存在的商榷问题,我 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对一些术语的界定进行更详细 的解释和说明,以增强其准确 性和可理解性。
对训诂实践中的具体案例进行 更深入的探讨,以便更好地反 映训诂学的复杂性。
对书中一些表述不清或存在争 议的观点进行修正和澄清,以 确保读者对训诂学的正确理解 。
05
结论和建议
研究结论总结
许威汉先生的《训诂学教程》是一部内容丰富 、结构严谨的学术著作,为训诂学研究提供了 重要的参考。
在对《训诂学教程》的仔细研究中,我们发现 了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包括一些术语的界定 、训诂实践的细节以及一些观点的表述。
尽管这些问题看似细微,但它们对于理解训诂 学的精髓以及正确应用训诂学知识具有重要意 义。
校勘和版本的问题
总结词
《训诂学教程》在引用文献和版本选择 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对校勘和版本问题 的处理不够完善。
许威汉版训诂学自考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谓:使用这个术语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前面。
它往往用来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
“谓”相当于“指的是”或“说的是”。
2谓之:“谓之”和“曰”、“为”的作用一样,可以任用其一。
即今叫做常用示意或以分辨同义词或近义词。
3曰:相当于现代的“叫”或“叫做”。
使用这些术语时,被解释的词在词的后面。
4 读为(读曰)这术语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时或用于注音。
5读若(读如)这术语多用于拟声注音。
段玉裁说:“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切,故为比方之词。
6 之言(之为言):这术语和前面讲的“言”不同。
使用这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和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与词义的推原有关。
其格式为“某之言某也”。
浑言、析言:浑言,笼统地说;析言,具体地说,这是指出同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破读、读破: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为“破”。
7训诂:以今语言释古语言之谓也。
或曰:以今语言释语言之谓。
凡以今通古皆曰训诂。
训者,顺也,诂者,古也。
训诂者,谓训顺古语言而通释之也。
8训诂学:今人求古语,或后人求前人语言真义之专门学问。
或曰中国传统小学之语义学分支。
亦为真正语义学之理论体系也。
训诂学之性质实为求真语言、真语义之真正学术或基础学术也。
9疏(正义):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
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做"正义”。
10传、笺:毛传、郑笺的"传”和”笺”,当时都各有特定的意义。
”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读者可以识别.11音义:既解释词义,又为文献注音。
12转语:指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词。
13互文:这个术语,说明上下文有互相交错补充的情况,必须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
“互文”又叫“互言”、“互辞”、“互语”、“互文见义”、“参互见义”。
训诂笔记——精选推荐
训诂笔记第⼀讲训诂概述⼀、什么叫训诂学?【训诂学】1作为⼀门科学训诂学是为阅读古代书⽬⽽服务的⼀门科学,它研究如何正确理解古代书⾯语的意义,从⽽准确地理解内容表达的意思(许嘉璐)。
训诂学是⼀门研究古代语⾔的语义和字义的⼀种专门学说(齐佩蓉)。
2作为⼀门课程。
训诂学是带有⼯具性的专业基础知识课。
⼆、训诂释义1、段⽟裁《说⽂解字注》训、诂是⽀配关系。
《说⽂解字》中训(故⾔也)诂(说教也)是解释古⾔。
2、黄侃:训诂两个语素之间不是⽀配关系,是并列关系。
3、许嘉璐“训诂”是解释语⾔的⼯作,训诂的萌⽣原因是社会语⾔上有了交际障碍。
训诂学⼏乎是和古籍整理同步产⽣的。
今天,⼀直认为产⽣于汉代。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整理古籍的第⼀个⾼潮。
训诂学家的成就容易使⼈误解为训诂学是解释故⾔。
训诂开初⽆时空限制。
三、训诂学任务。
(汉代古⽂经学和经⽂经学的⽃争促使训诂学迅速发展)中国的学术⼀个最⼤的特点是务实。
-------许嘉璐1、研究语⾔的规律2、研究解释语⾔的规律2、研究训诂学本⾝的规律(和古籍整理有密切关系;和政治形势密切相关)训诂学分期(北⼤陕西师⼤郭芹纳)(北⼤)三⼤任务:许威汉1释古今之异⾔2通⽅俗之殊语3道物之貌以告⼈也四、训诂学的性质1、【综合性】(1)与语⾔关系密切:⾳韵学、⽂字学的研究成果最终要被训诂学吸收;训诂学的发展⼜丰富了⾳韵学、⽂字学;⾳韵学、⽂字学是训诂学的两只翅膀(黄季刚)宋陈彭年《⼴韵》----《锯宋⼴韵》按四声编排的(2)与语⾔学以外的学科关系密切(经学史学)2、【实⽤性】所谓训诂学的实⽤性,就是要把训诂学从经学附庸的旧框⼦⾥解放出来,使之为语⽂教学、古籍整理、辞书编纂等⼯作服务,并为⼴⼤读者所欢迎。
(郭芹纳)始⼀终亥----《说⽂解字》布局的部⾸从⼀开始到亥结束。
五、训诂学的特点:1、重视语义2、重视语义与语⾔环境的关系3、注意语义的多层次结构(义素--词义--句义--话语义--语段义--篇章义……)4、训诂学的客观性5、怎样学习训诂学6、训诂学注意到语⾔的历史发展,同时注意到共时和泛时,注意到语⾔的宏观,同时也注意到语⾔的微观第⼆讲训诂内容1、解释字义、词义古汉语的特点之⼀:单⾳节词占优势约定俗成的词义⼀般分为三个层次:(1)概括义:词处在存储状态或静⽌状态时,词的意义是概括的(2)具体义:词进⼊⼀定的语⾔环境,有具体所指(3)修辞义:在具体语⾔环境中运⽤,不是具体地指某个事物,⽽是利⽤它所代表语⾔的特点来增加语⾔的⽂采。
许威汉版训诂学自考 训诂二百例
所以兒(貌)之也—兒,“完”误,完全义志—志,草书“者”误股掌—山东方言“巴掌”哀窈窕—哀,爱,怜悯谓行多露—谓,畏辟私怨—辟,除,除了君子安雅—雅,夏,中国劝王行:“”—省“曰”字毋听寝兵,则莫敢言兵—语急省句,省“听寝兵”商君、白公、吴起—白公即白起,避重复富而可求…如不可求—而,“如”字,避重复不足与权变—与,以,避重复室于怒市于色—倒句,于室怒于市色赐尔女士…从以孙子—女士、孙子,倒文以协韵弄之瓦—瓦,陶器通名,指纺锤班邑于从者—班,分玉,分报囚—罪犯服罪之意,報,作为铐,右为服成得药去,五六岁—去,储藏意,应断句为“成得药,去五六岁”门衰祸集,一旦草土,残息复罹—应断为:祸集一旦,草土残息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应断为: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
以,而白题—题,额头衝—交叉路口虚左—以左为尊;驾者右手执鞭,易伤右人叁乘—sheng,陪乘法家拂士—拂,弼,双声通假无虑—连绵词,不可拆解,大约意虑亡不帝制—虑,无虑;亡,无温蠖—连绵词,急读为污写范蠡之状—写,摹画女子贞不字—字,生孩子;唐以后字义为许嫁暂腾—暂,突然,古义,今失舍于家人—家人,平民百姓,不是家庭采薪之忧—有病的谦称结草—典故桃李…树兰—典故俱为盍各—盍各言志耳,砍尾,但仍用原整句义;友于:兄弟,同理巨滔天—巨,王莽,字巨君,砍君用巨画龙不成反类犬—龙,避李渊祖父李虎讳农力以事其上—农,厚义,勉力;从声求之,戮力亦可提秦王—提,擿通假,掷夫齐,虽隆薛之城—夫,“失”误於邑—呜唈、呜咽鱼价今年逐渐强—强,便宜,吴方言深入不毛—毛,苗通假毋内诸侯—内,使之内月离于毕—毕,毕宿何命焉为—为,有;焉,宾语前置标志不如识一丁字—丁,个误,今从误汉青—历史杀青—定稿有亭翼然临与泉上—临,居高出朝向低处长怕花开早—长,常常,引申义皆以美于徐公—以,谓眈眈相向—相,称代动作行为受事者,单向唧唧复唧唧—唧唧,织布机声出郭相扶将—爷娘相互搀扶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而,表并列诛杀—诛,谴责,引申为杀戮,处死有罪的人,与杀连用,意更重视其行步—视,察看(动作);见,看到(结果)会猎—委婉说法盖以十舰最著前—以,带、率领;著,在从华容道步走—步走,从陆路逃跑钩以写龙—以,于胥怨者民也—胥,相,共同,一起于彼计得—计,打算,考虑;从对方考虑是合适的摩顶放踵—放,至,到吾村亡无日矣—无,没有;无日,不久,常指坏事不久人物略不相睹—略,稍微;略不相睹,看不见为其来也—为,在通假不足以極其深—極,尽达、尽得不为加损—加,更加跳梁—梁,踉通假缺甃之崖—zhou,缺落砖头的井壁適適然—惕惕通假,心跳声,惊讶、害怕样规规然—闚闚通假,偷看样则如勿伤—如,不如,丕如,丕,大获则取之—获,获得;取,取左耳为俘孰与—比较高下、得失而有取舍种树之书—种,种庄稼;树,种树。
自考汉语言文学-训诂学笔记自考
北京自考“训诂学"复习题一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
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
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
“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
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比如(诗经。
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而解释作“大"。
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义里引申出来的。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毛亨所作的系统解释《诗经》的《毛诗诂训传》,就是这种训诂最典型的样式。
训诂学复习整理
训诂学复习整理训诂学复习整理一、训诂学简介阅读书目:杨伯峻:《论语译注》许慎:《说文解字》陆宗达:《训诂简论》张永言:《训诂学简论》郭在贻:《训诂学》许威汉:《训诂学导论》齐佩瑢:《训诂学概论》鲁迅1934年12月20日《致杨霁云》的信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胡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
”这句话里的“齐天太圣”,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注释为“原作‘齐天大圣’,即孙悟空。
”这个注释有无问题?查看鲁迅手稿,本来就是写作“齐天太圣”,注释者所谓“原作”的说法,并无依据。
“太”和“大”是今字和古字的关系,“太”后来表示“大之极”“尊于大”,鲁迅这里是戏称“齐天太圣”,表示比“齐天大圣”还大,大到真的能翻出如来掌心的程度。
由此可以推究,“太庙”“太上皇”“太学”“太子”“太孙”“太叔”“太弟”……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自考0819《训诂学》资料笔记(一)
自考0819《训诂学》资料笔记(一)《训诂学》自考笔记(一)填空单选题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经传释词》《方言》。
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1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的注本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13.关于注音,早期一般用直音法,反切注音。
14.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使用的术语是当为(当作)17.使用之言(之为言)这个术语时,表示的是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与区别的术语是浑言、析言。
19.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的是《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3.《读书杂志(记)》作者王念孙。
24.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训诂学初稿》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一、训诂与训诂学1.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何谓“训诂”?(1)训、诂,散言时,都是“解释”之意,析言才有区别;(2)由于散言无别,所以对语言的解释,可以单言“诂”或单言“训”,也可连言为“训诂”或“诂训”;(3)“训”和“诂”本身兼具动词、名词两种用法,解释词义叫“训诂”,解释的词义也叫“训诂”。
浅显的说,“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3.※何谓“训诂学”?※“训诂学”即是指以解释词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4.“新训诂学”20世纪40年代王力先生便提出要建立新训诂学的想法,主要目标就是让训诂学能从历史上观察语义的变迁。
二、训诂学的任务及其目的1.指导训诂实践,培养继承文化遗产的人才;2.指导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水平;3.辨析词义,使人们增强运用词语的准确性;4.沟通方言,促进汉民族语的统一;5.研究汉语词义系统和词义发展的规律,建立科学的训诂学。
三、※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及其与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1.先看在语言学中的地位现代语言学根据语言三要素分为“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此外还包括方言学、语源学、修辞学、词典学等学科,其中与词汇学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训诂学”了。
传统语言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三部分,分别就汉字的形、音、义三方面进行研究,是一门以研究语言意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具有实用意义的学问。
2.训诂学与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一,与语义学的关系。
训诂学与语义学的关系最密切,但不等于说训诂学就是语义学,只能说训诂学属于语义学范畴。
因为训诂学和语义学还有比较明显的区别:训诂学经常要涉及语法结构、篇章大意、修辞手段等,而语义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语言的涵义及其演变规律。
第二,与语源学的关系。
训诂学复习整理
训诂学复习整理一、训诂学简介阅读书目:杨伯峻:《论语译注》许慎:《说文解字》陆宗达:《训诂简论》X永言:《训诂学简论》郭在贻:《训诂学》许威汉:《训诂学导论》齐佩瑢:《训诂学概论》鲁迅1934年12月20日《致杨霁云》的信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胡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
”这句话里的“齐天太圣”,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注释为“原作‘齐天大圣’,即孙悟空。
”这个注释有无问题?查看鲁迅手稿,本来就是写作“齐天太圣”,注释者所谓“原作”的说法,并无依据。
“太”和“大”是今字和古字的关系,“太”后来表示“大之极”“尊于大”,鲁迅这里是戏称“齐天太圣”,表示比“齐天大圣”还大,大到真的能翻出如来掌心的程度。
由此可以推究,“太庙”“太上皇”“太学”“太子”“太孙”“太叔”“太弟”……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训诂学》训诂的内容复习要点
《训诂学》训诂的内容复习要点一、训诂工作包括哪些内容?(一)注音。
即给古籍中的生僻字词注音。
古籍上的注音方法概括起来有四种:A﹑描写法。
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B﹑“读若”法。
“读若”法是以某字的读音为标准,指示人们照这个字的音去读即可知其音的方法。
C、直音法。
以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
D﹑反切注音法。
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二)释义。
包括 A﹑训释词义。
词是句子组成的基本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词的意义。
因此准确的解释词义,就成了训诂的重要内容。
B﹑释句。
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1)翻译。
这又分为两类:a 直译:直译指译文与正文词义大致相应,语法结构基本相当的翻译。
b意译:不拘正文和语法结构的翻译。
(2)串讲:就是把句意连贯起来,作概括的讲述。
它可以针对一个句子,也可以针对一群句子。
c点明含意。
点明含意,指不解释句子的字面意义,只是指明句子内容的实质,即所谓“言外之意”。
(3)阐述章旨。
章旨,指诗文篇章大旨。
(4)、释成语典故。
a解释成语。
古籍中的成语,多是前人的名篇或名人的语句,也有不知来源的古语,也有流传的谚语、俗语和格言。
历代训诂学家或解释其来源,或解释其意义,或解释其引用者的用意等。
B解释典故。
其中包括两项内容:解释某些诗文中隐含的故事;指出诗文中某些典故的出处。
(三)(三)说明语法修辞和分析句读。
为了准确解释词义和文义,训诂工作还常解释相关的内容,包括一解释语法 a、解释词语的顺序b、解释介词与宾语的位置c、解释否定句宾语的位置d、解释押韵倒语二、讲解修辞a、指明比喻 b、指明替代 c、指明避忌 d、指出双关三、分析句读。
分析句读,就是给古书断句标点。
二、古代有几种注音方法?举例说明。
(1)、描写法。
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如:A横口踧口(《释名·释天》):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
……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B长言短言《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训诂学考试重点笔记
训诂学考试重点笔记一、字词的形音义关系那可是重中之重啊!你想想看,就像盖房子,字词就是那一块一块的砖头,形音义就是砖头的形状、质地和用处。
比如说“解”这个字,它在古文中有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解(jiě)”可以表示分解、解开,像“庖丁解牛”,这是我们常见的用法。
而“解(xiè)”在古文中还能表示姓氏或者官名呢。
要是搞不清楚这个,就像盖房子用错了砖头,整个理解都会垮掉的呀!二、训诂的方法可得好好掌握。
有互训、递训、同训这些。
这就好比是解密的钥匙啊。
互训就像两个人互相指着说,“这个是那个,那个是这个”。
比如“老,考也”“考,老也”。
递训呢,就像是接力赛,一个传一个。
像“崩,薨也;薨,卒也;卒,死也”。
同训就像是一群小伙伴有共同的名字,像“初、哉、首、基”都有开始的意思。
要是没掌握这些方法,就像在迷宫里乱转,找不到出口的。
三、古代的注释书也是考点满满呢。
像,那可是训诂学的宝藏啊。
你要是把它当成一座宝山,里面的每一条注释都是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
比如说郑玄对的注释,那详细得就像给穿上了一件厚厚的棉袄,把每一个字的含义、每一首诗的背景都解释得清清楚楚。
要是忽视了这些注释书,哎呀,那简直就像守着金山却去讨饭一样傻啊!四、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这几个概念可不能混淆啊。
古今字就像是祖孙关系,新的字是从旧的字发展出来的。
像“莫”和“暮”,以前用“莫”表示日暮,后来为了区分,就有了专门的“暮”字。
异体字呢,就像是双胞胎,虽然长得有点不一样,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像“泪”和“涙”。
通假字就像是借东西,本来该用这个字,却临时借了另外一个字来用。
比如“蚤”通“早”。
要是把它们弄混了,就像把自己的亲戚都认错了,多尴尬呀!五、词义的引申和演变也很关键哦。
这就像一颗种子长成大树,不断地发展变化。
比如说“兵”这个字,最初的意思是兵器,像“弃甲曳兵而走”里的“兵”就是兵器的意思。
后来引申为拿着兵器的人,也就是士兵的意思。
再后来又有了战争、军事等意思。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训诂学简答题P91、训诂学功用:古文教学、古籍阅读、古籍整理、辞书编纂2、训诂学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与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体例、方式方法、原则和运用。
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诂学要研究这些,但还要研究比这些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4、训诂学不等于语义学: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的学科,训诂学涉及到语言的意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
如文字是校勘、探求语源等内容。
5、训诂学既古老又年轻:从中国古代语言学发展历史来看,训诂学创始得最早。
所以古老。
但就语方科学成长的时间来看,科学的训诂学的产生是比较晚的。
6、训诂不等于训诂学:训诂是一种工作,训诂学是研究训诂这门工作的一门学术。
7、训诂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
汉族历代文献是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汉字。
文字研究内容涉及到音义,但主要是形,训诂学研究主要内容是语义。
训诂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P338、互文见义在所表达的意义上和修辞手法应怎样理解:一是上下两句的词语要相互补充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意义。
如:公入而赋,姜出而赋,是指二人在入洞和出洞时都是吟赋。
二是上下两句交替使用不同的词语以避免行文的单调枯燥。
如:贽币不通,言语不达。
通和达就是互文见义。
9、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障碍: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
10、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讹误字、避讳字。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距关,母内诸候,秦地可尽王矣中的内和纳的关系就是古今字。
通假字: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多称通假。
前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从有到有的过程。
前一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
《训诂学新篇》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0 6
附录(三) 《说文解 字》释义 方法研究 (摘...
参考书目
后记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0 6
附录(一) 唐五代史 料笔记训 诂研究 (摘要...
第四章 术语篇
第一节 训诂 术语的产生
和发展
第二节 训诂 术语简介
第五章 方法篇
0 1
第一节 训诂方法 研究的现 状
0 2
第二节 训诂方法 宜分为求 义方法和 释义方法
0 3
第三节 求义方法
0 4
附录(二) 古韵三十 部常见谐 声表
0 5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训诂学新篇》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名义
专著
释义
术语
正文
研究
新篇
方法
内容
训诂学 摘要
全书
训诂
语言
共五
体式
原因
笔记
内因
目录
01 序
03 第二章 内容篇
02 第一章 名义篇 04 第三章 体式篇
目录
05 第四章 术语篇
07 参考书目
序
第一章 名义篇
第一节 训诂和训 诂学
第二节 训诂的产 生
第三节 训诂的功 用
第四节 怎样学习 训诂学
第二章 内容篇
第一节 语言 方面的内容
第二节 语言 以外诸方面 的内容
第三章 体式篇ຫໍສະໝຸດ 0 1第一节 正文训诂
0 2
第二节 传疏训诂
0 3
第三节 专著训诂
0 4
训诂学读书笔记教学内容
训诂方法之声训摘要:训诂学是以训诂为基础,在长期的训诂过程中积累而得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是解释词义。
在解释词义的工作中,声训(因声求义)是重要的训诂方法之一,这一方法在训诂学中可以解决明通假,考方言,求语源的问题。
对训诂学的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影响。
关键字:训诂方法声训关于声训的解释对于声训的解释也有不同说法,通常解释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声义同源”理论)寻求或证明语义的一种训诂方法。
唐代训诂学家孔颖达的解释:“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诗经·周南·关雎》疏)。
他还综合起来给训诂下了定义:“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训诂的两个法则:1、用词释词(解释词的概括意思,相当于哪个词,用今语解释古语、用当时的标准语言(雅言)解释方言),2、疏通文意(解释词的具体含义、具体色彩,句子的含义,解释句、段、篇)。
近代学者黄侃的解释:“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推求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总体说就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学问”。
它同因形求义的方法一样,通过语言的形式去研究容。
但是在释训词义的方法中,因形求义的训诂方法不能说明语源。
黄侃先生说的“小学徒识字形,不足以研究言语文字之根本”①就指出了形训的不足。
训诂学家在实践中发现,语音在词义的训释上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他们不断地探索,也常常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训释词义。
声训一直被认为是训诂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该方法在探求语源有着重要的价值。
但是对于声训,各家一直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声训的定义和性质加以界定,我们这里转引严奉强《试论声训的目的和范围》中所述的有关声训的各家的不同定义。
②王力《同源字典》:声训是以同音或音近的字作为训诂.这是古人寻求语源的一种方法。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用音近义通的词来作解释,以达到探求词义来源的目的叫声训。
训诂学:3.训诂学的内容
例8:论语·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 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 乎?”
(二)分析篇章
1.解释篇题
《淮南子·原道》高诱注:“原,本也(本 性、本质),本道根真,包裹天地(一切), 以历(经过)万物,故曰原道,因以为题。”
(许威汉《训诂学》,P16)
2.点明章旨
《孟子·梁惠王上》赵岐注:“章旨:圣王 之德,与民共乐,恩及鸟兽,则忻戴其上,太 平化兴。无道之君,众怨神怒,则国灭祀绝, 不得保其所也。”
(许威汉《训诂学》,P16)
3.串讲大意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 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梁惠王上)
赵岐注:“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父也 。孟子去(离开)齐,老而之魏,故王尊礼之。曰: ‘父不远千里之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 除害者乎?’”赵岐这段话从“曰,辞也”到“犹父 也”,是逐个词进行训释,从“孟子去齐”到“为寡 人兴利除害者乎”则串讲这一节的大意。
1 释词和解句
2 辨析古书异例
3 说明文化常识
(一)释词和解句
1.释词:就是解释古书中字和词的含义,这是 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黄侃:训诂之事,在解明字义和词义。 (注意:字和词的区别)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 首先要搞清楚“关关”“雎鸠”“之”“洲” 这样的词语的意思。
解释字词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往往认为是比 较简单的事情,只要翻开字书、词书,问题就都 解决了。其实用训诂学眼光看,并不那么简单。
这段话从什么角度来解释语法的?
例6: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豳风·七月) 《毛诗诂训传》说:“火,大火也;流,下也。
九月霜始降,妇工成,可以授冬衣矣。”陈奂《诗 毛氏传疏》说:“流火,火下也,火向西而下,暑 退将寒之候也。”(按:火,火星,夏历的七月, 火星向西下,故是暑退将寒之际)陈奂解释“流火” 为“火下也”,就说明“流火”是主谓结构“火流” 的倒置,这样,人们才不会误解其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一、训诂与训诂学什么是训诂1:前人对“训”与“诂”的解说“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2015.10)。
“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总之: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大家共同的观点是,“训诂”为“解释”的别名。
唐代孔颖达综合许多人的说法,给训诂下了定义:“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按:“形貌”指词的含义),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2016.10)2:从古人的训诂实践考察两汉是训诂学广泛运用的时期,一般分两类:(1)根据书面语言的实际材料,随文逐字作出具体的语义分析,以毛亨注释《诗经》的《毛诗诂训传》为最早。
(2)从实际的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以《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集的字典)为最早。
《毛诗诂训传》和《尔雅》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3:黄侃的论述黄侃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对“训诂”的总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释例: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毛亨,认为“京”是“大”的意思,“大”是“京”的本义。
“京师”是“京”引申义。
4:新版《辞海》的定义用语言解释语言(包括方俗词语)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什么是训诂学我国传统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曾统称为“小学”。
训诂学和词义学有密切的联系,而不等于词义学。
训诂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2015.10)释例1:谁之西归?怀之好音。
(《诗经·桧风·匪风》)“西”是“栖”的古字,“栖”是“西”的本义。
释例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庄子·逍遥游》)古代“马”与“塺”(指尘)同音,可以互借。
《庄子》用“野马”和“尘埃”的重复说法来加强对污浊环境的描写。
释例3: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丘迟《与陈伯之书》)“屈”与“申”(伸)对文。
《玉篇》“伸,舒也”,“舒”有“施”“布”等义。
“吞舟之鱼”是用来比喻梁朝对犯人过分宽大。
“吞舟之鱼”省说成“吞舟”并提到动词“漏”之前加以强调,这一省略和语序的分析,关系到语法学知识的运用。
释例4: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之。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的“曰”、“以为”之间,结构关系和意义关系有衍文,应删“曰”、“以为”。
这是校勘学知识的运用。
训诂学的任务1:“释古今之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晋·郭璞《尔雅·释诂》注)2:“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释方言。
(晋·郭璞《尔雅·释诂》注)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毛诗诂训传》唐·孔颖达疏)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二、训诂的内容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释例1: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格物”即“来于物”(格,即“”,汉魏之际古文字家邯郸淳《三体石经》以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春秋》《尚书》二经,都有“”)(2015.10)。
朱熹:“格”→“来”→“来”→“至”→“至”→“极”→“穷极”,“穷极”即“彻底研究”之意。
训诂应当揭示词义的概括意义,这种概括意义有其客观性,必须防止臆测。
释例2:兵:(1)擐甲执兵:武器(2)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3)夫兵,犹火也:战争解释文句(2016.10)1:分析句读释例1: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
墓远。
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
周公曰:“岂不可。
”史佚行之。
“岂……”就是“岂有此理”的略说,“不可”是不许之辞。
但召公断为“岂不可”,于是变成了允许的意思。
一年视离经辨志。
(《礼记·学记》)“离经”就是断文章的句读,“辨志”就是审明文章的思想内容。
释例2:孔墨之弟子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世,然而不免于儡,身犹不能行也,又况能教乎?(《淮南子·俶真训》)高诱以“儡身”二字连读,王念孙却说:“‘儡’字上属为句,‘不免于儡’,谓躬行仁义而不免于疲。
”释例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释例4:微我无酒,以遨以游。
(《诗经·邶风·柏舟》)毛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
”毛传的解释表明诗句虽然在音节上分成两截,而意义上只能连成一个整体,“以遨以游”的主语仍然是“我”。
2:疏通句意释例5: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睢》)《毛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逑,区也。
释例6: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约也。
(《孟子·离娄下》)赵岐注:博,广。
详,悉。
广学悉其微言而说之者,将以约说其要。
意不尽知,则不能要言之也。
3:阐明语法释例7: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诗经·小雅·常棣》)《毛传》说:求矣,言求兄弟也。
“兄弟”是“求”的宾语,结构关系就很清楚了。
释例8: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孔子)曰:“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矣。
’非一足矣。
”(《韩非子》)“夔有一”是个语言结构单位,“足”用以陈述“夔有一”的。
分析篇章训诂学既要研究怎样解释词义、阐述内容,也要在解释篇题、点明章旨、串讲大意的同时,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史记》这样记载:定公五年,……孔子不仕。
退而修诗、书、礼、乐。
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可以看出,原来这一章就是孔子自述定公五年整理诗、书和制定礼、乐,教育学生的心情的。
“学而时习之”,是指“修订诗、书、礼、乐”说的;“有朋自远方来”,是指“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说的;“人不知而不愠”,是指“不仕”说的。
分析表达方式说明文章的修辞方式,也是训诂学的内容之一。
释例9:牂(zāng)羊坟首,三星在罶(liǔ)(《诗经·小雅·苕之华》)《毛传》:牂羊坟首,言无是道也。
三星在罶,言不可久也。
前一句是“歇后语”,后一句是借喻。
分析时空关系文章中涉及的时间和地点,是训释古书时必须十分重视的。
比如“上古”,按我国现在的历史分期,一般指商周秦汉时期。
可是先秦时期的《韩非子》中所说的“上古”则是指有巢氏、燧人氏时期。
三、训诂的范围传统训诂学以经书为中心(2015.10)传统的训诂的范围,则以经书为中心。
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
传统训诂学的局限传统训诂学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先秦的字义,差不多成为小学家惟一的研究对象。
甚至现代方言的研究,也不过是为上古字义找一些证明而已。
训诂范围必须扩大王力在《新训诂学》一文中说:“前人所讲字的本义和引申假借(朱骏声所谓转注假借),固然也是追求字义的来源及其演变,可惜的是,他们只着重在汉代以前,汉代以后就很少道及。
新训诂学首先应该矫正这个毛病,把语言的历史的每一个时代看作有同等的价值。
汉以前的古义固然值得研究,千百年后新起的意义也同样值得研究。
无论怎样‘俗’的一个字,只要它在社会上占了势力,也值得我们追求它的历史。
(2016.10)四、训诂实践的形式解释语义的专著(3类,2015.10)解释语义的专著可以分为三类(1)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小尔雅》(也叫《小雅》)、《释名》(东汉▪刘熙)、《广雅》(魏▪张揖)、《经籍纂诂》(清▪阮元))、《读书杂志》(清▪王念孙)、《经义述闻》(清▪王引之)、《群经平议》(清▪俞樾)、《诸子平议》(清▪俞樾)等等。
(2)专释一书语义的。
《毛诗传义类》(一称《毛雅》,清▪陈奂)、《说雅》(清▪朱骏声)、《选雅》(清▪程先甲)等等。
(3)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通俗文》,《训俗文字略》,《恒言录》(清▪钱大昕),《通俗编》(清▪翟灏),《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三国▪吴▪陆玑),《助语》(元▪卢以纬),《虚字说》(清▪袁仁林),《助字辨略》(清▪刘淇),《经传释词》(清▪王引之),《方言》(汉▪扬雄),《续方言》(清▪杭世骏),《新方言》(近人章炳麟)。
音义兼注的专著音义兼注的专著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单注一书的音义;一是注释群书的音义:《经典释文》(唐▪陆德明)(2016.10)、《群经音辨》(宋▪贾昌朝)、《玄应音义》(原名《一切经音义》,唐代和尚玄应)、《慧琳音义》(原名也作《一切经音义》,唐代和尚慧琳)、《华严音义》(唐代和尚慧苑)等。
形音义合解的专著(分2类,2016.10)形音义合解的专著分为两类一是每解一字都说形、说音、说义:《说文解字》(东汉▪许慎)(2015.10)、《字林》(晋▪吕忱)、《玉篇》(南朝陈▪顾野王)、《类篇》(宋▪王洙、司马光等)、《字汇》(明▪梅膺祚)、《正字通》(明▪张自烈)、《康熙字典》(清▪张玉书等)、《辞源》(陆尔奎、方毅等)、《辞海》(舒新城等,现修订新版)一是书中包含着说形、说音、说义三部分,但并不是逐字说解形、音、义:《匡谬正俗》(唐▪颜师古)、《通雅》(明▪方以智)。
注释书汉代郑玄遍注群经,《周易》、《毛诗》、《周礼》、《礼记》、《论语》等,他都作了注释。
唐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
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读者可以识别。
其他类古人有时以某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寄寓训诂的内容而被人们忽视。
比如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和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之类就属上述情况。
五、训诂的原则历史的1:段玉裁“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
(2016.10)2:重先秦一段的语义训释,是属于平面的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当然必要,而单靠静态分析不能达到真正建立训诂学的科学体系的目的。
语言的稳定性和渐变性决定了古今汉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在语义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
因此,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解释现代书面语有时也需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现代书面语吸收了不少古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