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重点总结消化系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学重点总结消化系统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消化系统
一、胃肠道正常表现(黏膜相,充盈相,加压相,气钡双对比相)
食管:食管入口平第六颈椎
食道上端正位:会厌、会厌谷、梨状窝
食道吞钡充盈相:示食管与贲门交界处轻度生理性狭窄区;
粘膜相:由上到下分别可见食道的主动脉弓、左主支气管及左房压迹(↑)
食管的蠕动:第一蠕动波:原发蠕动,下咽动作激发,钡剂数分钟进入胃内;
第二蠕动波:激发蠕动,食物对食管壁压力引起的
第三收缩波:食管环行肌局限性不规则收缩运动导致的
胃:胃粘膜相:粘膜皱襞透亮影,皱襞间沟条状致密影胃底粘膜交互交错网状胃充盈相:胃小弯及胃窦侧轮廓光滑整齐,胃体大弯侧锯齿状(横、斜行走向皱襞)
胃的类型:牛角型,钩型,长型胃,瀑布型胃
贲门星:食管入胃处
胃粘膜影像——小弯粘膜平行,大弯粘膜斜行,胃底粘膜弯曲,胃窦粘膜不定。

胃微皱襞影像—胃小沟和胃小区
胃的生理表现:紧张力静止长度和张力
运动蠕动和紧张性收缩
排空 2~4hrs
分泌 ~2L
十二指肠:球部 + 降部 + 水平部 + 升部
小肠皱襞以空肠段密集,高耸;以环行皱襞为主。

一般状态下呈羽毛状。

回肠段:皱襞显示稀少,肠管边缘较光滑,淋巴滤泡数目越多,体积越大。

结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粘膜皱襞密集、斜行和横行为主
降结肠稀疏、以纵行皱襞为主;粘膜无名沟,小区;24-48小时排空
结肠袋,半月皱襞,气钡双重相
二、异常影像学基本表现:
胃肠道的位置、轮廓、腔的大小、内腔、粘膜皱襞内部结构、胃肠道浸润程度和壁外侵犯(一)胃肠道轮廓变化
龛影:胃肠道壁溃疡充钡、切线投影呈现的钡斑影
憩室:胃肠道管壁向外膨出的囊袋状影,钡剂可充入,其内的粘膜及附近的粘膜正常。

充盈缺损:胃肠道壁向内突出而没有被钡剂充盈的影像
狭窄与扩张
(二)粘膜皱襞的改变
粘膜皱襞破坏:皱襞影像消失,代之为杂乱、不规则钡影粘膜平坦:皱襞的条纹状影变得平坦不明显或消失
粘膜皱襞增宽和迂曲:透明条纹状影像增宽、迂曲
粘膜皱襞纠集:粘膜皱襞从四周向病变区集中、呈放射状(三)管腔大小和位置的改变
(四)功能性改变
“激惹”征象:钡餐显示病变部“跳跃征异常CT表现
可显示管壁增厚、结节肿块、胃肠道壁周边、相邻器官、淋巴及远处转移;
三、消化系统疾病诊断
1、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并发症,常见肝硬化,呕血、便血
X线表现
早期:发生在下段,粘膜稍增宽、略迂曲、虚线状、管壁稍不整
典型期:中下段粘膜明显增宽、迂曲,蚯蚓状或串珠状充盈缺损,管壁呈锯齿状
严重时:以上表现更明显,且管壁张力降低,蠕动降低,钡剂排空延迟,病变累及上段鉴别诊断
食管裂孔疝:疝囊粘膜形成的假充盈缺损、充盈相可鉴别
食管下段癌:充盈缺损不规则、管腔僵硬(祥见下节)
食道平滑肌瘤:边缘光滑的充盈缺损,粘膜推移不破坏。

食道静脉曲张:管壁柔软可扩张
2、食管癌
病理类型:鳞状上皮癌多见,腺癌、未分化癌及鳞腺癌、小细胞癌
转移途径:侵犯邻近组织、淋巴道及血行转移
根据进展情况分为:早期食管癌和中晚期食管癌
早期食管癌:定义(1972年日本规定):癌仅浸润至食管粘膜、粘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统称浅表食管癌,其中无淋巴结转移者为早期食管癌。

根据浸润情况又分上皮癌、粘膜癌和粘膜下癌
X线表现
平坦型:切线位可见管壁边缘欠规则,扩张略差或钡涂布不连续,粘膜粗糙呈颗粒状或大颗粒网状(癌性糜烂),邻近粘膜粗细不均、扭曲或聚拢、中断
隆起型:病变呈不规则扁平状隆起(呈颗粒、结节状充盈缺损),可有溃疡
凹陷型:(切线位)管壁边缘轻微不规则,(正位)不规则浅斑,外周粘膜皱襞集中
只侵犯粘膜层及粘膜下层
粘膜增粗、迂曲、紊乱、毛糙或中断
小龛影~
小充盈缺损,约,<2cm
小段管壁柔软度及舒张度降低
中晚期食管癌
定义:癌肿已经累及肌层或达外膜以外(无浆膜层),有局部或远处淋巴结转移,大体病理分为以下四型
髓质型:肿瘤向腔内突起呈坡状、管壁明显增厚、表浅溃疡,边清
蕈伞型:肿瘤向腔内凸起呈蕈伞状、表浅溃疡、边清
溃疡型:累及肌层或穿透肌层的深大溃疡,边缘不规则
缩窄型(硬化型):肿瘤浸润食管环周引起环形狭窄、壁硬、狭窄近端扩张
X线表现
髓质型:肿瘤向腔内突起呈坡状(偏侧范围较扁长不规则充盈缺损)、
可有表浅溃疡(龛影),管壁明显增厚(管腔偏侧变窄)、边欠清、壁硬蕈伞型:肿瘤向腔内凸起呈蕈伞状或菜花状(偏侧范围较短高充盈缺损)、可有表浅溃疡(龛影)、边清、狭窄近端扩张
溃疡型:累及肌层或穿透肌层的深大溃疡(较大龛影、位于食管轮廓内),边缘不规则,狭窄近端轻度扩张
缩窄型:肿瘤浸润食管环周引起四周基本对称的环形狭窄、壁硬、
与正常分界清、狭窄近端扩张、钡剂受阻
混合型:兼有以上特点
食管癌X线诊断标准
不规则充盈缺损/龛影
粘膜破坏、中断
管腔狭窄
管壁僵硬
其它:结合食管镜病理
鉴别诊断
消化性食管炎伴溃疡与溃疡型食管癌:前者溃疡小、规则、无粘膜中断、壁不硬;
后者溃疡多大而不规则,粘膜中断、壁硬
腐蚀性食管炎伴良性狭窄与硬化型食管癌:前者狭窄呈向心性,有病史
贲门失弛缓症与硬化型食管癌:
前食管下端鸟嘴状改变、边缘光滑、粘膜正常、壁软、654-II解痉
食管静脉曲张与髓质型食管癌:前有肝硬化病史,蚯蚓状或串珠状充盈缺损,壁无僵硬
食管癌与食管静脉曲张的鉴别诊断
3、胃溃疡(gastric ulcer,duodenal ulcer)
好发于20~50岁,有25%的人曾患胃或十二指肠溃疡
病理改变:胃肠壁的溃烂形成缺损,直径5mm~20mm,深5mm~10mm,
溃疡周围炎症,粘膜水肿
穿透性溃疡------深达浆膜层
胼胝性溃疡------周围有坚实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复合型溃疡------胃和十二指肠同时溃疡
急性溃疡穿孔---穿入游离腹腔内
直接征象
龛影:小弯多见,切线位呈乳头状、锥状,边缘光滑整齐,底部平整,轴位表现钡斑龛影口部周围粘膜水肿带:
– 1.粘膜线—为龛影口部宽1-2mm的光滑整齐的透明线
– 2.项圈征—龛影口部的透明带宽,如一个项圈
– 3.狭颈征—龛影口部明显狭小,使龛影犹如具有一个狭长的颈粘膜皱襞纠集:均匀性、到达溃疡边缘
间接征象
痉挛性改变----对侧壁指状痉挛切迹
分泌增加-------胃潴留
张力、蠕动紊乱-----增加或降低
瘢痕改变-----“蜗牛胃”、“葫芦胃”(沙钟胃)或幽门狭窄和梗阻
胃溃疡的特殊表现:
穿透性溃疡:深和大, 均>1cm,周围较大水肿带
穿孔性溃疡:大如袋状,液面,气液钡分层
胼胝性溃疡:龛影大~2cm,深度<1cm,较宽透明带,粘膜纠集,与恶性难辨胃溃疡恶变征象
龛影周围出现小结节状充盈缺损,指压迹征
粘膜皱襞杵状增粗,中断
龛影周围不规则,尖角征
治疗过程中龛影增大
良恶性溃疡鉴别
4、十二指肠溃疡
直接征象------龛影,4mm~12mm大小,多为正位像,粘膜纠集
恒久的球部变形(瘢痕、痉挛所致),山字形、三叶形、葫芦形间接征象:①激惹征②幽门痉挛③分泌增加
④张力增高或降低⑤固定压痛
5、胃癌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在40岁~60岁,以胃窦、小弯及贲门区多见
分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
1)早期胃癌
定义:癌仅浸润至胃粘膜、粘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为早期胃癌
根据肉眼形态分以下三个基本类型与三个亚型
I型(隆起型):癌灶隆起>5mm
II型(浅表型):癌灶比较平坦
IIa型:浅表隆起型,癌灶隆<5mm
IIb型:浅表平坦型:与粘膜等高
IIc型:浅表凹陷型:癌灶凹陷深度<5mm
III型(凹陷型):癌灶形成溃疡,深度>5mm,但不超过粘膜下层;
X线表现
I型(隆起型):大小不等、不规则的充盈缺损、表面粗糙
II型(浅表型):胃小区和胃小沟破坏呈不规则颗粒状杂乱影,有轻微凹陷与僵硬边界清晰;
III型(凹陷型):龛影、不规则、粘膜中断、融合
注:采用胃双对比造影法,重点在于发现它的存在,需结合胃镜及活检
2)进展期胃癌(重点)
中晚期胃癌(进展期胃癌):癌肿已经累及肌层或达外膜以外(无浆膜层),常有局部或远处淋巴结转移;I型(蕈伞型)、II型(溃疡型)、III型(浸润溃疡型)、IV型(浸润型)
进展期胃癌病理及X线
I型(蕈伞型):肿瘤向腔内凸起呈蕈伞状(充盈缺损)、
表浅溃疡、外形不整、边清,转移较晚
II型(溃疡型):癌向壁内生长,中央深大溃疡呈火山口,边缘不规整,但界限清
X线表现:半月综合征+粘膜纠集、中断、破坏
*半月综合征:
不规则龛影,多呈半月形,外缘略平,内缘不整齐而有多个尖角;
龛影位于胃轮廓内;
龛影外围绕以宽窄不等的透明带即环堤,轮廓不规则,有指压状或结节状充盈缺损
III型(浸润溃疡型):为溃疡型和浸润型混合表现
与溃疡型不同在于:与邻近胃壁界限不清
与浸润型不同在于:出现溃疡
IV型(浸润型):肿瘤在胃壁内弥漫浸润生长但不向腔内形成肿块,也不形成溃疡
亚型I:局限胃窦及幽门管,致幽门管变窄
亚型II:
皮革胃:浸润型胃癌累及胃的大部分或全部导致整个胃弥漫性增厚、胃壁僵硬,称皮革胃X线表现:胃腔缩小、粘膜皱襞增宽、僵硬、边缘不整、与正常分界欠清
鉴别诊断:需要鉴别肥厚性胃炎、淋巴瘤(胃壁仍有舒张伸展性,祥见后)
3)特殊类型胃癌特点
A.胃底贲门癌------胃泡内肿块,钡剂分流、绕流
B.胃体癌------------无蠕动
C.胃窦癌------------“袖套”样套入狭窄段
D.弥漫性------------革袋状,排空快
贲门胃底癌
胃钡剂检查充盈相示胃底变形,胃壁僵硬,管腔狭窄,贲门区及食管下端受累变形、狭窄(↑),近端食管扩张;癌肿浸润的胃壁及食管轮廓毛糙,透视下可见钡剂走行异常
胃窦癌
胃钡剂检查(A~D)示胃窦粘膜破坏,管壁僵硬,管腔不规则狭窄(↑)
胃良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
胃窦癌与胃窦炎的X线鉴别诊断
胃癌CT、MRI
胃CT、MRI对进展期主要价值在肿瘤的分期
胃CT/MRI:胃壁增厚/腔内结节肿块,显着强化、壁僵硬
胃癌CT分期
I期:局限于腔内的肿块,无胃壁增厚,无邻近或远处转移
II期:胃壁厚度>,但癌未超出胃壁
III期:胃壁厚度,并直接侵犯邻近器官,但无远处转移
IV期:有远处转移的征象
胃癌鉴别诊断
I型:其他良性(边缘光滑)、恶性肿瘤
II、III型:良性溃疡(见前)
IV型:肥厚性胃炎及淋巴瘤:粘膜无破坏、壁无明显僵硬(见后表),注:食管癌、肠癌的鉴别诊断可参考后表
空肠、回肠鉴别
异常表现
(1)肠管的改变:狭窄、扩张
(2)肠腔轮廓和粘膜改变:充盈缺损、肠管受压、变形,管壁僵硬;
粘膜破坏、中断消失,粘膜展平等
(3)位置和功能改变:肠管受推压、移位,肠管粘连固定;蠕动增强、减弱,分泌增多6、肠结核
好发于回盲部,常伴升结肠受累,病人可长期低热、腹痛、腹泻及消瘦等
溃疡型:多在回肠末端,肠黏膜下淋巴滤泡病变、干酪坏死并破溃形成溃疡;
后期修复可伴炎性息肉和瘢痕狭窄
增殖型:多在回盲部,肉芽增生形成结节、肿块并致肠壁增厚、管腔狭窄;混合型;
溃疡型肠结核X表现
典型:患病肠管的痉挛收缩,钡剂到达病变区时,不能正常停留,而迅即被驱向远侧肠管,因此常见到末端回肠、盲肠和升结肠的一部分充盈不良,只有少量钡剂充盈呈细线状,或者完全没有钡剂充盈,称之为“跳跃”征*
粘膜皱襞紊乱,小点状突出腔外的龛影,管腔变形、狭窄
增殖型肠结核 X表现
末端回肠、盲肠和升结肠的狭窄、缩短和僵直
粘膜皱襞紊乱、消失
常见多数小息肉样充盈缺损
盲肠内侧壁凹陷变形(若回盲瓣受侵犯继发增生肥厚)
CT与MRI表现
肠管壁明显增厚、范围多较长
增强:肠壁明显增强且有分层现象
如并发腹腔淋巴结结核者,还可见肿大淋巴结呈圈状增强
鉴别诊断
•Crohn’s病
•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癌
7、结肠直肠癌
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大便习惯改变,黏液血便,腹部肿块及肠梗阻症状等增生型:肿瘤向腔内生长,呈菜花状,表面可有浅溃疡,肠壁增厚
溃疡型:深而不规则的溃疡
浸润型:癌瘤主要沿肠壁环形生长、浸涧,使肠壁增厚呈环形狭窄
影像学表现
不规则充盈缺损
粘膜破坏
肠腔一侧或环形狭窄,钡剂通过受阻
肠壁僵硬、蠕动消失
较大的龛影
增生型:肠腔内肿块(不规则充盈缺损),粘膜中断破坏、该处肠壁僵硬、结肠袋消失溃疡型:形状多不规则的较大龛影,边缘多不整齐,具有一些尖角,龛影周围常有充盈缺损,粘膜中断破坏,肠壁狭窄,壁僵硬,结肠袋消失
浸润型:小段偏侧或环形肠管狭窄,病变界限清楚,粘膜中断破坏,肠壁僵硬结肠气钡双重造影示肠腔环形狭窄(↑),呈“苹果核”征
CT:发现结、直肠内较小、隐蔽的病灶
评估肿瘤与周边组织的关系、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分期,观察癌性梗阻以上肠管情况MRI:直肠癌、DWI
食管癌蕈伞型溃疡型缩窄型髓质型混合型
胃癌蕈伞型溃疡型浸润型浸润溃疡型
小肠癌增生型浸润型
消化道肿瘤的异同
8、急腹症
消化道穿孔,肠梗阻,胆石征,泌尿系结石症(X线)
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阑尾炎,腹部外伤( CT平扫)
肠系膜栓塞,主动脉破裂(CT增强)
宫外孕(MRI)
正常腹部立卧位平片
双膈位置正常,膈下未见游离气体。


腹部大肠可见散在气粪影分布,大、小肠管未见扩张或液平;
双侧腹脂线清晰,肝胆区及泌尿系行程未见明确阳性结石影。

异常影像学表现
腹腔积气(气腹);腹腔积液;胃肠道积气、积液并管腔扩大
腹内肿块影;腹内高密度影;腹脂线及盆脂线:
1、腹腔积气(气腹)
游离气腹:气体随体位改变而游动,游离气腹常见于胃肠穿孔、腹腔术后或合并感染立位透视,气体可上浮到膈与肝或胃之间,显示为透明的新月形气影;
侧卧水平位投照,气体则浮游到靠上方侧腹壁与腹内脏器外壁之间;
仰卧前后位时,气体浮聚于腹腔前方
局限性气腹:腹腔内气体局限于某处,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实质脏器内(如肝内有脓肿)、血管内(如门静脉内有积气)、胆管内(如胆肠瘘或吻合术后)以及胃肠壁内(如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均可有积气征象
2、腹腔积液
少量腹液:集于盆腔和上腹腔内的肝肾隐窝最低,其次为两侧结肠旁沟
大量腹液:胀气的肠曲浮游于腹中部,肠间隙加宽,腹脂线模糊
3、胃肠道积气、积液并管腔扩大
胃扩张:幽门梗阻,麻痹性扩张
十二指肠扩张:双胃泡征(胃及十二指肠各见一较长液气平面)
小肠、大肠扩张(肠曲位置、排列形式、活动度以及肠粘膜皱襞增粗、肠壁增厚)空肠:肠腔内环状皱襞密集,左上腹、弹簧
回肠起始段:肠腔内较多环状皱襞,右下腹、光滑管状
回肠末段:肠腔内不见环状皱襞
结肠:可见结肠袋的间隔,花边或波浪状
肠曲积气积液:肠梗阻
4、腹内肿块影
肿块在相邻充气肠曲对比下可显示为均匀的软组织块影,有较清晰的边界
“假肿瘤”征:两端闭锁的绞窄肠段,即闭袢内充满大量液体的表现,其密度较高,致使仰卧正位片上呈肿块影像
5、腹内高密度影
•阳性结石:泌尿系结石、胆石、阑尾粪石
•钙斑:卵巢畸胎瘤
•异物
6、腹脂线及盆脂线:腹脂线模糊:外伤、炎症、积液
扩大肠腔的鉴别要点
造影检查
1.钡剂、空气灌肠
(1)急性肠套叠杯口状、半圆形充盈缺损,弹簧状套鞘征
(2)乙状结肠扭转削尖状、鸟嘴状狭窄甚至完全阻塞
(3)结肠癌不规则狭窄、环形狭窄、阻塞
2.泌尿系造影
(1)肾破裂肾盂、肾盏连续性中断,对比剂外溢
(2)膀胱破裂膀胱外缘模糊,对比剂进入腹腔内或盆腔外筋膜间隙内
常见急腹症影像表现
1、胃肠穿孔
气腹
胃、十二指肠球部及结肠穿孔:大都有游离气腹
胃后壁溃疡穿孔:气体则可局限在网膜囊内,立位照片于中腹显示气腔或气液腔
腹膜间位或腹膜后空腔器官穿孔:腹膜后间隙充气
小肠及阑尾穿孔:少有游离气腹征象(没有游离气腹征象并不能排除胃肠道穿孔)腹液
腹脂线模糊
麻痹性肠胀气
2、单纯性小肠梗阻:梗阻后3~6小时可出现X线表现
a.积液平面超过三个
b.胀气肠曲呈弓形,肠腔气柱渐高征
c.立卧位肠管变化大,短拱形,长管形
d.肠壁、粘膜皱襞一般无明显增厚
e.梗阻点以远肠管萎陷
3、绞窄性小肠梗阻:原因:扭转、内疝、套叠、粘连X线表现
a.无肠腔气柱渐高征(但偶有)
b.立卧位肠管变化不大,固定
c.假肿瘤征,咖啡豆征,长液面征,空回肠换位
d.肠壁增厚、粘膜皱襞增粗
e.直肠、结肠可积粪、充气
4、结肠梗阻:原因:结肠癌、乙状结肠扭转
X线表现
1.结肠癌所致的肠梗阻
梗阻近段结肠高度扩张、积液
结肠造影检查示不规则充盈缺损
2.乙状结肠扭转
马蹄状扩张的肠袢,直径达10cm,内含大量气体与液体
肠曲壁呈三条纵行致密线,向左下方集中
结肠造影检查示削尖状、鸟嘴状狭窄
5、麻痹性肠梗阻
原因:急性腹膜炎、脓毒败血症、腹部术后、低钾血症、严重外伤、外伤性休克及腹膜后间隙感染或血肿等
X线表现
普遍性胀气,大小肠均受累
气多液少呈蜂窝状,液面低
肠运动减低
短期内复查胀气肠曲多无变化
肝脏、胆系、胰腺和脾
一、正常影像学表现
正常X线表现
肝脏正常X线表现:X线价值不大
DSA:肝动脉造影:动脉呈树枝状,静脉较粗;动脉期清晰显示肝固有动脉、
左、右肝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密度均匀,走向自然
胰腺和脾不能显示
胆管正常X线表现: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
胆囊:长约7~10cm,宽约3~5cm,分底部、体部、颈部,胆囊管
肝内胆管:树枝状、内径~
胆总管:内径~,超过1cm为扩张
正常CT表现
肝脏: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前占25%,后占75%
平扫:均匀密度,CT值40~70Hu,高于脾
动脉期:肝动脉显着强化
门脉期:实质显着强化
平衡期:肝内静脉密度高
胰腺:胰头、钩突,胰体、尾,钩突呈楔形,尖向内,前方有一对血管。

脾脏:动脉期为花斑状,后期均匀强化
脾大:超过5个肋单元或超过肝下缘水平
正常MRI表现
T2WI:肝灰黑信号,低于脾,血管呈低、等、高信号,胆管呈高信号
T1WI:肝灰白信号,略高于脾,血管呈低信号,胆管呈低信号
胰腺: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总是指向胰腺体部,和脾静脉一起是判断胰腺的解剖标记。

二、异常影像学表现
肝脏异常x线表现(DSA)
肝动脉增粗或变细,血管受压移位,异常新生血管:肿瘤血管、行走紊乱、粗细不均;血管浸润、血管壁的狭窄、闭塞、走行僵硬;
肿瘤染色、对比剂廓清延迟、静脉期仍呈密度增高影;
充盈缺损:病变区无血供,静脉期为无对比剂染色,见囊肿或液化坏死;
静脉早显,动静脉短路;门静脉充盈缺损;
胆系异常X表现(MRCP类似)
管壁不规则增厚、狭窄、闭塞或管腔内充盈缺损造成梗阻,以上胆系继发扩张
胆道炎性病变:梗阻处由粗变细移行性狭窄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道病变范围较广、病变区胆管呈粗细相间的节段性分布
胆管结石:梗阻端呈倒杯口状
恶性梗阻:梗阻处呈突然截断或椎状狭窄、伴以上胆道软藤状扩张
胰腺和脾异常X线表现
胰管阻塞、狭窄、边缘不规则、腔内充盈缺损、分支僵直、排列不齐粗细不均呈串珠状改变;
肝脏异常CT表现
大小异常:肝脏增大、萎缩
边缘与轮廓异常:肝轮廓凹凸不平、边缘呈波浪状(多见于肝硬化、占位)
弥漫性病变:全肝、某一叶、段密度降低(脂肪肝)、增高
局灶性病变:肝囊肿(无强化)、脓肿(环形强化)、血管瘤(逐渐填充)、肝癌(速升速降)
血管异常:受侵犯、移位,门静脉、肝静脉癌栓,动静脉瘘
胆系异常CT(MRI)表现
胆囊增大;横径超过5cm
胆囊壁增厚:均匀增厚、结节状增厚(炎症、肿瘤)
胆管扩张:胆总管>
胆管狭窄
胆管结石(高、等、低密度结石及环状结石),MRI T2WI多呈低信号
胆道软组织增厚
胰腺及脾异常CT(MRI)表现
胰腺大小和外形异常:胰腺弥漫增大(急性胰腺炎);局部增大(多为肿瘤);
胰腺萎缩、或轮廓呈羽毛状改变(脂肪浸润)
主胰管的异常:扩张(如慢性胰腺炎胰管呈串珠状或囊状扩张)
胰腺密度异常:胰腺癌(低密度,强化不明显)胰岛细胞瘤(明显强化)
脾脏异常CT表现:>5肋间或下缘超肝下缘水平,为增大
三、肝脏、胆系、胰腺和脾疾病
(一)肝内占位性病变:肝脓肿,肝囊肿,海绵状血管瘤,腺瘤,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
1、肝脓肿
一种死亡率较高的肝脏感染性疾病,按病源不同,可分为细菌性肝脓肿、阿米巴肝脓肿、霉菌性肝脓肿、肝结核病和包虫病等,其中以细菌性肝脓肿较多见,结核性肝脓肿少见。

临床多有体温升高、腹痛、白血球升高等感染症状。

偶有肝大,但很少出现黄疸。

肝脓肿小者可经肉芽组织包裹,腔内脓汁脓缩或钙化而治愈。

大者则需手术排脓后,始可望治愈。

未经引流的脓肿死亡率高。

偶尔脓肿可穿通横膈,引致胸腔积脓或肺脓肿。

X线表现
腹平片:肝区含液气平面脓腔影;
右膈膨隆,右下肺盘状肺不张;
右侧胸膜增厚及右胸腔少量积液,脓胸、肺脓肿等。

CT表现
1、平扫:
肝脓肿都是低密度,故平扫即能发现,表现为大小不一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较清楚,可单房或多房性,CT值20-29Hu,脓腔周围可见密度低于肝高于脓腔环形脓肿壁影。

急性期脓肿壁外可见环状水肿带,边缘模糊。

约20%病例脓腔内可发现小气泡,表现为多发小气状或伴有液平的大量气体积聚。

若见到气体,可以肯定肝脓肿的诊断。

2、增强:
脓腔内及周围水肿带无强化,仍是低密度;
脓腔壁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表现为不规则的厚壁环形影。

环征:
强化脓腔壁和无强化周围低密度水肿带构成(多为双环征)。

周围无低密度水肿带则为单环征。

三环征:
(脓腔壁内层为坏死组织无强化,外层为肉芽组织明显强化,无强化周围低密度水肿带构成)
3、肝双期扫描肝动脉期多无强化,门静脉期多呈环形强化。

4、小气泡及环征是肝脓肿特征性表现。

5、早期无液化,呈软组织肿块,与肿瘤不易区别。

MRI表现
1、脓腔 T1WI低信号,T2WI极高信号。

2、脓腔壁:
T1WI信号高于脓腔,低于肝实质,呈较厚的圆环状稍高于脓肿的异常高信号区(晕环征);晕环征周围肝水肿T2WI呈明显高信号。

3、增强:脓腔壁环形强化及分房脓肿间隔也强化。

2、肝囊肿
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病变,起源于肝内的迷走胆管、淋巴管等。

发病率约占%。

可单发、多发或无数个囊肿形成多囊肝,多囊肝可合并肾脏等其它器官囊肿。

多见30岁-35岁,一般不引起病状,常在B超或CT检查时偶尔发现。

囊肿巨大
或破裂、感染时可有上腹部不适、腹痛、发热、恶心及黄疸等临床症状。

CT诊断
1.平扫:肝内球形病灶,外形光滑,边界清楚,壁薄而规则,水样低密度,CT值为0~15H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