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组成、结构和热力状况
大气组成\热力状况
![大气组成\热力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d734d311fc4ffe473368ab6b.png)
2.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 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过大气的路程越短 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同量的太阳辐射越集中
•下垫面因素:不同性质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不同,从而 导致地面辐射差异,进而影响气温
•气象因素:影响日照时数
“春天孩儿面,一日三朝变”。请参阅今年3月1日至17日上海 地区气温曲线图,回答9-13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9.图中最低气温出现的日期是17天中的(A ) A.7日 B.10日 C.12日 D.17日 10.下列4天中,气温日较差最大的一天是( D) A.3日 B.6日 C.11日 D.16日 11.从3月17日起,再过10天,下列城市中白天最长的是( D) A.上海 B.北京 C.广州 D.哈尔滨
1.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B ) 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2.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D)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各时段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1880—1900 B.1920—1940 C.1958—1978 D.1978—1998 4.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 (B )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C.全球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加 D.南极地区降水量增加,大陆冰川面积扩大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1.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的保温效应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概念
相对于太阳辐射而言,地面和 大气辐射均以红外线为主,故 称为长波辐射。
大气的组成、结构与受热
![大气的组成、结构与受热](https://img.taocdn.com/s3/m/463bb55d3c1ec5da50e27038.png)
B 高
低
北半球近地面
C 北半球近地面
比较风速
A
B
1000百帕 1008百帕 1016百 帕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 梯度力越大,风力也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时,近地面 与高空、海面与陆地的风速?
练习:图中是北半球近地面,画出A、B两地的风向
1004 1002 A 甲 1000
B
1006 1008 1010 乙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一、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以及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大气组成 主要 干 成分 氧 洁 空 CO2 气 次要 成分 O3 水 汽 氮 主 要 作 用 生物体(蛋白质)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对地面保温
2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风向垂直等压线
风向
(hPa)
1010 1020 1030
2、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hPa)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468 476 484 492
50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4、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 力的影响 (hPa)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1000
地面 B A C
取暖机和空调的安装位置有何不同?为什么?
壁式空调
暖风片
一、热力环流的原理
低
高空
1020hpa
高
低
1060hpa
1100hpa
地面 高
低
受热 冷却
A C 注意:气压高低我们说的是“同一水平面” B
必修1第 8 讲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
![必修1第 8 讲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b10024d13186bceb19e8bbc8.png)
必修1第8 讲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双基回归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的。
干洁空气又是由氮、氧、二氧化碳和臭氧等物质组成的。
它们在大气中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2.人类对大气成分的影响:①改变大气成分的比例――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②增加大气的成分,改变大气成分的比例――氟氯烃物质的增加,导致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减少。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明:①自地面向上到大气上界,随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减小,大气压力降低。
②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气温的垂直分布特点,不同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不同,因而空气的运动也不同,对人类的影响也不一样。
③对流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这是天气现象多变的条件。
④对流层的高度因时因地而异。
一般来说,地面温度高,对流层厚度就大。
即低纬大于高纬,夏季大于冬季。
⑤电离层大气中的氧分子和氮分子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被分解为离子,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故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地面→大气→地面,即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
对流层大气受热状况主要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上,其实质是一个热量的连续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
理解“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削弱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和吸收作用)和保温效应(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和大气逆辐射)两大方面。
2.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它们是一个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因此要运用综合图表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抓住主干,化繁为简。
注意:在学习大气的热力作用时,一定要结合实例来理解掌握。
例如:反射作用——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散射作用——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吸收——臭氧层因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升温;大气逆辐射——有云的夜晚比晴天温暖。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0007b27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f7.png)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科学是研究地球大气系统的科学,它包括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大气动力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
以下是对大气科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
1.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78%)和氧气(21%)组成,还包括少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其中,水蒸气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2.大气的结构:大气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
从地球表面向上分别为对流层(0-12公里)、平流层(12-50公里)、中间层(50-80公里)和外层层(80公里以上)。
3.大气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大气通过对流和平流两种方式进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则是由气压梯度力和科氏力驱动的。
4.大气的循环:大气循环是指大气中能量和物质的不断交换和运动。
其中,全球性的大气循环有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两部分构成,这些循环起到了全球温度和气候的调节作用。
5.大气的辐射:大气与地面和太阳之间发生的辐射交换是大气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大气光学是研究大气层对可见光和红外辐射的吸收、散射和透射特性的学科。
6.大气的热力学:大气的热力学是研究大气中能量和热量传递的学科。
其中,气候系统的热力学过程对了解气候变化和天气预报非常重要。
7.大气的化学: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对于大气质量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大气中的臭氧层对于过滤太阳紫外线的作用至关重要。
8.大气中的云和降水:云是大气中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水滴或冰晶的集中表现,降水是指水滴或冰晶从云中下降到地面的现象。
云和降水对于气候和水循环有重要影响。
9.大气的天气:天气是大气瞬时状态的表示,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等要素。
气象学是研究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10.大气的气候:气候是大气长期统计性质的表示,反映了一定地区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情况。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以上就是对大气科学基础知识的梳理,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大气的构成、运动、循环以及与地球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73c02d0916fc700aba68fc03.png)
反射 无选择性 作用 散射 有选择性 作用 散射 无选择性 作用
各种波长的 太阳辐射 波长较短的 蓝、紫光
各种波长的 太阳辐射 紫外线、 红外线
吸收 有选择性 作用
1、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蔚蓝色, 而早完呈红色?
2、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
原来,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均匀媒质的分界面 时, 会产生反射和折射现象。但当光在不均匀媒质 中传播时, 情况就不同了。由于一部分光线不能直 线前进,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形成光的散射现 象。地球周围由空气形成的大气层, 就是这样一种 不均匀媒质。因此, 我们看到的天空的颜色,实际 上是经大气层散射的光线的颜色。科学家的研究 表明, 大气对不同色光的散射作用不是“机会均等 ”的, 波长短的光受到的散射最厉害。当太阳光受 到大气分子散射时, 波长较短的蓝光被散射得多一 些。由于天空中布满了被散射的蓝光, 地面上的人 就看到天空呈现出蔚蓝色。
同样道理,旭日初升或日落西山时,直接从太 阳射来的光所穿过的大气层厚度, 比正午时 直接由太阳射来的光所穿过的大气层厚度 要厚得多。太阳光在大气层中传播的距离 越长,被散射掉的短波长的蓝光就越多,长波 长的红光的比例也显著增多。最后到达地 面的太阳光, 它的红色成分也相对增加。因 此,才会出现满天红霞和血红夕阳。实际上, 发光的太阳表面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
3、请将图中字母对应到下面的内容中: 大气上界 L 、太阳辐射 ABCDEF 、地面辐 射 I、K、J 、大气辐射 H 、大气逆辐射 G 、 大气吸收太阳辐射 E 、反射 C 、散 射 F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 J 。
A
L
C B E F J H K
D
G
I
大气的垂直分层:
平流层:大气中臭氧的 主要分布区。因其大量 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所 以气温随高度递增。空 气做平流运动,大气平 稳,天气晴朗,有利于 航天飞行。
大气组成、分层、热力作用
![大气组成、分层、热力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b20003d0b4c2e3f5727634e.png)
大气(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 碳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依 靠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增温
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的 主要直接的能量来源 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实 现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画一画
大气的受热过程我们可以简单的 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 气”、“大气还大地”三个过程,你 能用最简单的图形来说明其过程吗?
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
(2)各层特征比较
垂直分 高度(KM) 层
A____ 层
气温特点
大气运 动状况
与人类关系
平均厚度 随高度增加而 ________ ________ 随高度增加而 ________
最为密切,合飞机飞行 为主 有_______, 能反射短波无 线电波
思考: 在“大气的 垂直分层” 图中,对流 层的气温为 什么会随海 拔的升高而 降低。
太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阳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 辐 哪个部分? 射 集中在可见光区 光 谱 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示 意 图 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
物体温度越低,辐射的波长越长。
思考
1、大气主要吸收太阳 辐射中的哪些波段的 能量? 2、大气增温是不是依 靠大气直接吸收太阳 辐射增温的? 3、低层大气主要直接 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4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 作用主要是通过什么 途径实现的?
臭氧:1.14×10
-6
1、大气圈(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组成 作用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干 洁 空 气
氮 氧
CO2
O3
水汽
绿色植物进行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热力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热力状况和大气的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bdef486bf46527d3240ce027.png)
返回
(2)气温的年变化 北半球 南半球 最低气 温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最高气温
陆地
海洋 2.气温水平分布
7月 8月
1月
2月
1月 2月
7月
8月
受太阳辐射影响,全球气温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递减 。
返回
六、大气运动及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获得的 太阳辐射能 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
2.风的形成 类型 受力情况 风向 与等压线 平行
高空的 水平气压梯度力 和地 风 转偏向力 转偏向力和 摩擦力
近地面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
的风
与等压线斜交
返回
返回
[考点一线串] 1.大气的垂直分布 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
次划分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返回
层次
特点
原因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递减,
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降 热量绝大部分
低0.6℃;②对流运动显著; 来自地面,上 对流层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④ 冷下热;水汽 厚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 杂质多,对流
低纬厚,高纬薄;夏季厚, 运动显著
冬季薄
返回
层次
特点
原因 臭氧吸收紫外线; 上热下冷;水汽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
平流层 高,在22~27处形成臭 氧层;②以平流运动为 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
杂质少
高层大气 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
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太阳紫外线和宇 宙射线的作用
返回
2.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其危害 (1)逆温含义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
大气环境—组成、分层、热力作用(2017)
![大气环境—组成、分层、热力作用(2017)](https://img.taocdn.com/s3/m/a25726122f60ddccda38a032.png)
此河流在山麓地带形成地貌名称是 _冲__积_扇___此地按 干湿状况划分属于__半__干_旱____区。
(2) 描述图示地区城镇的分布特点, 分析该地区大量种植番茄的社会经济因素
分布特点:沿河流、沿交通线分布。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大,交通便利,国家西 部大开发政策支持,土地租金便宜及有廉价的劳 动力
1、逆温概念
高度m
高度m
正常现象
温度℃
温度℃
逆温现象
高度m
逆温层
温度℃
逆温现象
2、逆温形成的因素:
有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1)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 很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 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 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如下图:
读下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逆温层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地面辐射冷却;二是 空气平流冷却;三是空气下沉增温;四是锋面上形成的逆温。此地冬季 往往形成明显的逆温层结。逆温产生于10月,消失于翌年4月。以1月 份的层结为最大,达3000米左右。
材料2: 此地降水冬春季节较多,最多 年份可达1000mm以上,平均降水在 500mm以上。 材料3:此地大量出产番茄,是我国著名 的番茄产地,出产番茄以有机质含量高 而出名。有多家饮料公司在此设厂。 (1)该地区种植番茄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两大过程
2.大气的增温(即“大地暖大气”):地面长以波辐射 的形式向 大气传递热量,大气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增温。
二、大气的热力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大气(1)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大气(1)](https://img.taocdn.com/s3/m/b0949a17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88.png)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大气(1)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见表9-5)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尘埃组成。
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其要紧成分是氮和氧,约占干洁空气容积的99%。
表9-5 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大气组成作用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地球上生物体的差不多成分;有冲淡氧气,减弱氧化等作用。
是坚持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有氧化和助燃作用。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大量吸取太阳紫外线辐射,使地球上生物免于损害。
水汽成云至雨的必要条件;对气温有调剂作用。
尘埃成云至雨的必要条件;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2)大气的结构(垂直分层,见表9-6)。
依照大气的热力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表9-6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大气分层高度位置要紧特点与人类的关系备注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其高度因纬度而异,8~18千米高度。
1.气温随高度增加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与人类关系最为紧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该层。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高度。
1.下层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专门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2.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3.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天气晴朗。
大气平稳,能见度高,有利于高空飞行。
距地22~27千米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
中间层平流层顶到85千米高度。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2.垂直对流运动强烈。
该层有高空对流层之称。
热层中间层顶到500千米高度。
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外层热层顶以上空气质点经常散逸到星际空间,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又称为散逸层电离层距地面60~800千米高度范畴的大气,因受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大气中的氧和氮分子被分散为离子,大气处于电离状态,这一范畴被称做电离层。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https://img.taocdn.com/s3/m/116b82a8bceb19e8b8f6bae9.png)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四:常见的天气系统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º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
高中地理:大气的组成的垂直分层及大气的热力状况
![高中地理:大气的组成的垂直分层及大气的热力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66f4485ca0116c175e0e4805.png)
一、大气的组成二、大气的垂直分层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四、大气的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地面辐射: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月球和地球温度变化的差异:五、全球的热量平衡就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地面和大气)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即热量收支平衡,这就是全球的平均气温比较稳定。
例.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能量转换,形成的各种辐射。
说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各种辐射名称:解析:图中(1)表示太阳辐射,(2)表示地面辐射,(3)表示大气辐射,(4)表示大气辐射中的大气逆辐射。
总结一、知识要点二、重难点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难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的关系三、学习方法指点通过对数字的分析可以揭示一些地理事物的规律。
拓展大气的散射:当我们避开太阳朝天空张望时,看到的是蔚蓝的天空,这就是说,在那个方向的天空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帘,从太阳发射过来的光线,在天空的某个地方改变了方向,不然的话,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就只不过是星际空间的黑暗,或者是来自某个遥远星辰的亮光。
原来,当光线穿过地球周围的大气时,它的一些能量就向四面八方反射,这样的过程就是散射。
因此,光波在遇到大气分子或气溶胶粒子等时,便会与它们发生相互作用,重新向四面八方发射出频率与入射光的相同,但强度较弱的光(称子波),这种现象称光散射。
子波称散射光,接受原入射光并发射子波的空气分子或气溶胶粒子称散射粒子。
当散射粒子的尺度远小于入射光的波长时(例如大气分子对可见光的散射),称分子散射或瑞利散射,散射光分布均匀且对称。
当散射粒子的尺度与入射光波长可比拟时(例如飘尘粒子对可见光的散射),散射光的强度分布不对称而是分布复杂,称为米散射。
光在大气中散射的上述性质,造成了许多绚丽多彩的光象。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1)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1)](https://img.taocdn.com/s3/m/e68cbd52a32d7375a5178014.png)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三、大气的热力状况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四、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大气的组成(精)
![大气的组成(精)](https://img.taocdn.com/s3/m/4c37a13e482fb4daa58d4b8f.png)
• 3、近地面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的形 成的主要天气
低压(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沉,常出现晴朗干燥 天气,如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的伏旱
• 4、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特点
七、气候
•1、气候形成因子:
①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源,是造成气 候差异最基本的因素。 ②大气环流: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是造 成全球降水差异的最重要因素。 ③下垫面:包括海洋和陆地表面,是大气的直接热 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如海陆、地形、洋流),对太
(1)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大气水 平运动的影响: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980 1000
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1020 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作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②地转偏向力——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的力
地转偏向力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 在南半球向左偏。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
多锋面雨和气旋雨 降水少
六、天气
• 1、锋面的概念
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 团在锋面上面;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 差别;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 2、冷锋、暖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1)冷锋: ①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②过境时: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冷 锋 降水在锋后 ③过境后:冷气团占据,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晴朗 例如:东北、华北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 秋冬春影响我国的寒潮 (2)暖锋: ①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②过境时: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降水多在锋 前
大气分层和热力状况
![大气分层和热力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ffb9a71c6bd97f192279e9bd.png)
太 阳 大气反射
大 气 辐 射 大气上界 大气 吸收
大气增温
辐 射
大 气 逆 辐 射
地面辐射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
地面增温
地
面
合作探究 3.大气还大地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 气 辐 射
太 阳
大气反射
大气上界 大气 吸收
1、什么是大气逆辐 射?它和大气辐射有 什么关系? 2、大气是如何起到 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 3、保温作用的强弱 与天气有何关系?
对流层
3、在不同纬度,对流 层的高度是否一样? 为什么?
对流层
对流层的高度取决于空气对流运动的强度,空气 对流运动的强度又取决于近地面空气温度的高低 和空气上下层温差的大小。因纬度而异,低纬度 地面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可达17~18 千米;中纬度对流层高度为10~12;高纬度地面受 热少,对流运动弱,对流层高度仅8~9千米。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一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热力状况
学习目标
1 明确低层大气的组成,了解大气的垂直分 层及各层的主要特点。 2、能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太
阳辐射,大气,地面三者之间的能量传递过
程
3、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 面的保温效应。
却吸收得很少
)。
大气逆辐射
第二节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
![第二节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50af944d89eb172dec63b715.png)
你知道吗
(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地面散失的热量多,地面气温较低)
★ 在晚秋或寒冬, 霜冻为什么多出现 在晴朗的夜晚?
★ 为什么人造烟 幕能起到防御霜 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 地面热量的损失,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地球的遮阳伞
大气反射
太阳 短波辐射
(34%)
云层、尘埃 空气分子、尘粒、云滴
大气散射
大气吸收(19%)
固体杂质、水汽、O、O3、CO2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47%)
大气几乎削弱了一半的太阳辐射 .
学以致用--解释现1、象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
蔚蓝色?
3、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 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 是明亮的?
.
5、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 夜间多云,气温又比晴天高?
.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球的保温被
水汽、尘埃、 CO2截留大部分 长波辐射(75%-90%)
太阳辐射(短波)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长波辐射)
地面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47%) 大气逆辐射使得近地面大 气始终保有一定的热量。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起凝结核作用
.
列表归纳
大气的垂直 分层与气温 曲线
特点
成因
与人类 关系
50km 12km
气高 层 大
1、密度小气压低 2、有若干电离层
1离地面远,引力小 2太阳紫外线和宇宙 射线的作用下,使 大气电离
电离层反 射无线电 波
层平 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内部资料,请勿外传
大气的组成、结构和热力状况
5.形成图中a 、b 两线太阳辐射强度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6.人类大量燃烧煤炭,会使
A.
①部分增大
B.②部分缩小
C.③部分增大
D.③部分缩小
(2010 •杭州联考)9月中旬,浙江地区一般进入秋季
(如果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 22C ,则被
认为进入秋季)。
读杭州2008年9月中下旬几日的天气状况表
日期
15
16日 17日 18日 19日 20日 21日 22日 23日 24日
、选择题
美国宇航局2009年2月11日称,美国1997年发射的一颗 卫星(铱33),在美国东部时间10月11时55分,与俄罗斯一颗 1993年发射的、现已报废的卫星相撞,地点位于西伯利亚上空,
相撞时轨道高度约 790 km (在空间站上方),倾角74°;这是历 卫星相撞事故。
据此回答 1〜3题。
1.卫星相碰事故发生时,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A.太阳辐射接近一天中最强烈时 B.气温仍在逐渐降低 C.对流层中对流运动显著 D.影响了我国的无线电短波通讯
2.关于卫星相碰地点的正确叙述是 ■ 400
Ion
史上首次
A.气温很高
B.有大量电离层
C.大气密度很小
D.臭氧含量最多
3.1997年美国发射铱 33卫星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卫星依次穿越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B.卫星在穿越大气过程中,气温越来越低,最后进入宇宙空间
C.卫星在穿越大气过程中,运动方向发生偏右现象
D.卫星在穿越大气过程中,大气密度由大到小,气压越来越低, 最后进入宇宙空间
4.(2009 •上海高考)2008年初的雪灾与大气的逆温现象有关。
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
高的现象。
下列四图中表示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是
、■
J 4>J rq
為咆
—
<
1卜
-
1 J
F 图表示某一时刻地面(a 线)和大气上界(b 线)的太阳辐射强度与波长关系。
A.正午太阳高度
B.大气状况
C.地面状况
D.
人类活动
2 内部资料,请勿外传
8.2008年9月24日,杭州地区
9. 该实验主要是测试
10. 甲箱温度计示数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
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图回答11〜14题。
===、帝=
至必型仝
沁® .
fO
d
……亜…
« n
11. 若①②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2 500米,则两地气温相差约
12. ①地的各种辐射,以可见光为主的是
日
最低气
温 23 C 23 C 24 C 25 C 26 C 27 C 28 C 28 C 28 C 25 C
最高气
温 31 C
32 C
33 C
34 C
35 C
36 C
37 C
38 C
38 C
30 C
天气
多云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晴
阴 风力 弱 弱 弱 弱 弱 弱 弱 弱 弱
较强
偏北风
年月〜日,杭州
日温差的大致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
A.1.5 C
B.2.5 C
C.15 C
D.25C
A.A 1
B.B 1
C.C 1
D.D
A.日温差降低、天气状况
B. 日温差增大、地面状况
C.日温差增大、风力状况
D.
日温差增大、天气状况
A.气温变化与风向、风力无关
B.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C.开始进入秋季
D.阴晴变化与副高北移有关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
(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
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 土的足足咼了 3 C 。
回答
9〜10题。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 大气的热力运动
C.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010 •南昌模拟)下图中,①②两地纬度相同,
海陆位置相近,各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形式。
读
乙
3 内部资料,请勿外传
13.
如果②地云量增多,则 A 与D 的变化
表现为
A.两者均增大
B.两者均减小
C.前者减小,后者增大
14. ①②两地热力状况比较可知
B.B 1>B 2
C.C 1<C 2
D.D 1>D
A .若在苏南盛夏,甲图中此日闷热难当
B.若在苏北冬季,乙图中此日比较暖和
C.丙图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
D. 假设四图连续出现于某地的四天中,则丁图中的那天气温日较差最小
二、综合题
16.下图表示海、陆表面气温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值。
(2) 这种变化是由于
(3) 比较图中两条曲线,A 线表示
表示
(4)海陆表面气温日变化的不同特点:
① 气温日变化幅度:
② 陆面、海面昼夜变化特点: ③ 气温极值出现的时间:
17.(2008 •广东高考)我国四川盆地是有名的雾区。
重庆冬季无云的夜晚或早晨,几乎
80%是雾日,有时终日不散,有“雾都”之称。
表较
概念与特征
形成条件
辐 是由地面辐射冷却,使近地面大 ①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②地面 射 气降温而形成的雾。
多出现在冬 辐射使近地面气温降低,利于水汽 雾
半年晴朗、微风的夜间和清晨
凝结;③风力弱,近地面大气稳定,
15.根据图中昼夜的阴晴情况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1,4
T 乙引
亍
(
D.前者增大,后者减小
A.A I
>A
2
(1)这里指气温的
变化,它体现了
24小时之内出现气温
的变化而造成的。
资料1 :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千米的现象。
雾多出现
在晴朗、 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或清晨。
资料2 : 见下表。
34 补
(1)辐射雾和平流雾中,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的是雾。
(2)海洋上暖湿的空气流到冷的洋面上,一般形成雾。
(3)气象谚语“十雾九晴”中的“雾” 一般指雾。
(4)重庆的雾大多属于辐射雾还是平流雾?分析形成原因。
答案:B答案:C答案:D答案:A答案:5.B 6.C答案:D答案:B答案:D答案:B答案:C答
案:A答案:C答案:A答案:A 答案:⑴日最高最低⑵一天中海陆表面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
(3)陆面气温的日变化曲线海面气温的日变化曲线
(4)①陆面气温日变化幅度大于海面气温日变化幅度
②在同一纬度,白天陆面气温高于海面气温,夜晚相反③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海面比陆面滞后答案:(1)辐射(2)平流(3)辐射(4)辐射雾。
形成原因:①位于我国的湿润地区(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汽充足(空气湿润);②夜晚地面辐射强
(夜晚温度低或夜晚降温快):③位于四川盆地,空气比较稳定(近地面水汽积存);④城市附近尘
埃多,凝结核多。
4 内部资料,请勿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