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导游基础知识-地方戏曲

合集下载

导游资格证考试:华东地区导游基础知识练习题及答案

导游资格证考试:华东地区导游基础知识练习题及答案

导游资格证考试:华东地区导游基础知识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8题,共16分)1.徽剧是()的主要源流之一,池州的傩戏号称“戏剧活化石”,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

A.评剧B.京剧C.豫剧D.湘剧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安徽被称为中国戏曲之乡,地方戏种现存()。

A.10余种B.20余种C.30余种D.40余种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A.黄梅戏B.徽剧C.花鼓戏D.话剧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4.安徽省因境内有皖山、()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A.战国B.春秋C.汉代D.齐国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建省之始,取安庆、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

A.贵州B.湖南C.安徽D.吉林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6.安徽省人口()。

A.6902万B.6903万C.6904万D.6905万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7.安徽省面积约()平方千米。

A.12万B.13万C.14万D.15万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8.安徽省会是()。

A.合肥B.池州C.亳州D.铜陵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二、多选题(共17题,共34分)9.福建是多种宗教并存的省份,传统的四大宗教有()。

A.全真教B.佛教C.道教D.伊斯兰教E.基督教正确答案:BCDE本题解析:福建省是多种宗教并存的省份,传统的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此地均有较悠久的传播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全省佛教寺院和僧尼总数均居全国汉族地区前列。

10.关于安徽地理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A.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B.居中靠东、沿江通海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C.南邻江西,北靠山东,省会为合肥D.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世称江淮大地E..地处中国东北部本题解析: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省会为合肥。

3.4-安徽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

3.4-安徽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教案




教师理论讲解:知识点2:历史沿革
古文化遗址。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出30万~4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在蚌埠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双墩遗址,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有力证据。这些文化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
清康熙六年(1667年),设安徽省,辖庐州府(今合肥)、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凤阳府、徐州府、广德府、和州府、滁州府。这是安徽建省之始,取安庆、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1949年4月20日,安徽全境解放,设皖北、皖南行署区两个省级行政18区。1952年8月,皖北行署区与皖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政府,并将省会设在合肥。1983年,安徽实行市管县体制,设立合肥、蚌埠、安庆等8个地级市。1987~2000年,增设黄山、滁州、阜阳宿州、六安、巢湖、亳州市、池州、宣城9个地级市。2011年,撤销地级巢湖市。




【历年真题】:
【2017年真题·多选】安徽省地跨( BCE )流域,被称为江淮大地。
A.黄河B.淮河
C.长江D.海河
E.新安江
通过学习通随堂练习功能让全班学生进行练习,回答正确+2分,回答错误0分,课堂积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让学生进行真题训练,从而加深对知识点掌握,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处:黄山市黄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池州市九华天池风景区;
国家地质公园13个,包含黄山、齐云山、大别山(六安)、天柱山等。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9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处。安徽江河湖泉兼有。长江横穿东西,江面辽阔。

安徽黄梅戏,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大全

安徽黄梅戏,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大全

安徽黄梅戏,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大全黄梅戏早期叫黄梅调,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曰“黄梅调”。

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形成于安徽、湖北、江西相邻地区的民间歌舞,吸收古老戏曲青阳腔等,以安徽安庆地区为中心发展而成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

黄梅戏大戏基本上由小戏,折子戏发展起来的。

小戏多用各自独立的唱腔;大戏有平词,火工、二行、三行、彩腔等。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四个历史阶段。

前三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大辞店》《过界岭》《告经承》《告坝费》等。

早期黄梅戏的表演,以载歌载舞为特点,着重自然生活的模拟,没有什么固定的程式。

当时黄梅戏演员绝大部分是农民和手工劳动者。

服装道具和锣鼓也是临时拼凑,往往是演到那里就向那里的观众商借。

演出剧目大多为老艺人自编自演的反映底层民间生活的小戏,基本上是农村劳动者一种自唱自乐的文艺形式。

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黄梅戏长于抒情,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富有浓郁的民间乡土风味,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也深受国际友人的欢迎,被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知识大全】。

安徽地方戏庐剧

安徽地方戏庐剧

庐剧,旧称“倒七戏”,合肥周边也有人称“小倒戏”,是我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

清末以来,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

它是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等唱腔发展而成的。

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很受当地群众喜爱。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以六安、芜湖和合肥为中心的上、中、下三路,即三个流派。

由于它的流行区域是在皖中古庐州一带,1955年3月,经省委宣传部批准,“倒七戏”正式更名为“庐剧”。

庐剧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个部分,主调富于叙事,也可抒情,用于表现较复杂的戏剧感情;花腔曲调绝大部分是民歌小调,一般曲式固定,反复演唱。

传统庐剧唱腔没有丝、管乐器伴奏,只有锣鼓。

早期庐剧表演比较简单,基本唱一段舞一段,舞蹈动作一般不结合剧情。

这种状况直到解放后才得以改变,庐剧的表演方式和台词也更加丰富。

1957年安徽省庐剧团赴京演出了传统剧目《休丁香》、《借罗衣》和《讨学钱》等,赢得首都各界的好评。

并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徐志纯)。

安徽戏曲旅游文化:文南词

安徽戏曲旅游文化:文南词
——
第 七 文章 南第 词五 节

各 地 剧 种 闻 香
徽 戏 曲 百 花 开

目录
contents
0
02
03
1












文南词
除了安徽本土发源的戏曲外,也有不少传自外地却落地生花的戏曲,文 南词就是这一类戏曲,文南词又被称为文词戏、文词腔,是流行于安徽省东 至县、宿松县等地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的名称来源于它的主要唱腔文词和 南词,最早起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渔鼓小调,大约在清末民初的时候,由当 地的逃荒艺人传入安徽。
课程内容与职业结合
安徽戏曲安徽得占地利,各种戏曲艺术在地域文化的滋养下融合吐纳, 孕育发展出众多地方声腔。据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显示,目前,安徽仍 有30余种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活跃在舞台上,花鼓戏、含弓戏、嗨子戏、 坠子戏、文南词等都深受百姓喜爱。了解安徽地方戏曲的发展和文化特色, 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地学习安徽历史人文。
课程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的内容是安徽戏曲各地剧种文化,其主要 包括花鼓戏、含弓戏、嗨子戏、坠子戏、文南词等的演化传承和风格特点。 每一部分内容值都值得大家仔细品味。
思考题
最后,为大家留下一个作业,“请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完整观看一部 安徽地方戏曲。第七源自本 章 结文章 南第

词五

——
安 徽 各戏 地曲 剧百 种花 闻开 香 来
一、历史溯源
1850年前后,宿松县出现了灯歌、灯舞,后来演变成灯戏,文南词就是在这种 曲艺和地方灯戏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1947年,湖北黄梅县盲艺人胡金山流 落到了至德县青山乡的梅塘村,也就是现在的东至县境内。算命糊口,放牛为生, 放牛之时,浅吟低唱,教会了村里的青年唱文南腔。在此基础上,文南词结合本土 特色,融合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锣鼓等戏曲艺术,并和宿松县当地的灯戏结合, 逐渐从田间地头走向台前幕后,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后与时俱进不 断发展,在1978年,现代戏《喜事》、《印》在安庆戏曲会演中荣获音乐创作、表 演、导演等诸多奖励。而在1982年,现代戏《抢木匠》参加省、地会演,获得了音 乐奖和表演奖,由此契机,该剧种被正式称为文南词。

黄梅戏详细介绍

黄梅戏详细介绍

黄梅戏详细介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它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的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其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的音乐唱腔分为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

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

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黄梅戏的妆容和服饰也极具特色。

妆容重眉眼,通过不同的眉形和眼妆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绪状态。

服饰则结合了剧情和时代背景,色彩鲜艳,图案精美,且注重细节的处理,以增强舞台效果。

在表演方面,黄梅戏注重演员的身段和动作。

演员通过细腻的动作和姿态,生动地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同时,黄梅戏也善于运用虚拟的表演手法,如以桨代船、以鞭代马等,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黄梅戏的经典剧目众多,如《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

《天仙配》讲述了七仙女和董永的爱情故事,其中“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的唱段广为流传。

《女驸马》中冯素珍为救李兆廷,女扮男装冒名赶考,中状元被招为驸马的情节扣人心弦。

《牛郎织女》则描绘了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以及他们被银河阻隔的凄美遭遇。

黄梅戏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过去,它曾是民间的小戏,游走于乡村田野之间。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黄梅戏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一方面,它保持了传统的艺术特色,传承经典剧目和表演技巧;另一方面,积极融入现代元素,创作出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新作品。

同时,通过现代媒体的传播,黄梅戏得以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传承方面,黄梅戏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戏曲的观众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黄梅戏的了解和兴趣相对较低。

安徽地方戏剧PPT课件

安徽地方戏剧PPT课件
5
地位和现状
❖ 地位: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现状:21世纪以后,凤阳县高度重视对凤阳花鼓这 一充满浓郁民间传统和地方特色的艺术进行保护与 传承,于去年9月成功举办了主题为“敲凤阳花鼓, 唱经济大戏”的第一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 。
❖ 目前,原生态的凤阳花鼓已经趋于衰亡,其中蕴涵 的丰富艺术资源还远没有被挖掘出来,这份珍贵的 民间艺术遗产,需要保护。
8
简介
❖ 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渊源于唐初,十八世 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 民间小戏。
❖ 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 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 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 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 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 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 演员:严凤英、王少舫、张辉、黄新德、吴琼、马 兰、韩再芬是著名的黄梅戏演员。
10
余秋雨及其夫人—马兰
❖ 马兰 第六届“金鹰奖” 最佳女主角奖(主演黄 梅戏电视连续剧《严凤 英》)
❖ 马兰 第四届全国戏曲 梅花奖(主演莎士比亚 戏《无事生非》)
11
唱腔伴奏
❖ 唱腔: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 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 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 “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 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 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 “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 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

安徽地方戏 黄梅戏

安徽地方戏  黄梅戏

安徽地方戏----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因人民的社会交往逐渐向东流传到安徽。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的安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那还是近代的事。

在这段时间内,他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使自己逐渐完善起来而成为一个名剧。

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其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而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在剧目方面,黄梅戏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

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同时,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

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

缘于此,黄梅戏又分为两大声腔体系———花腔体系、平词体系。

花腔体系脱胎于民歌小调,属曲牌体;平词体系渊源于高腔、弹词、罗汉桩、道情、吹腔、徽调、京剧等声腔,属板腔体。

这两大声腔体系,都植根于安庆地区的声腔土壤。

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在学习借鉴昆曲、京剧、徽剧等大剧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早期黄梅戏的演出剧目,大多为老艺人自编自演的反映底层民间生活的小戏。

本世纪50年代,一大批有志于戏曲事业的知识分子加入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发掘与再创造的行列,他们的加入,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真正迎来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

安徽地方名戏曲

安徽地方名戏曲

又见xx一台人生戏一曲xx腔文/璇子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历史上也称戏剧。

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

世界上把它和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戏曲始终扎根于中国民间,为人民喜闻乐见,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的观众对象。

远离故土家乡的人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一种表现。

安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遗产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安徽曲艺约有60种,其中源于安徽和流行较广的约20种。

除了闻名中外的黄梅戏;成就了国粹经典的徽剧。

本文还将重点为大家介绍一些不大为众人所知却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安徽传统地方戏曲。

傩戏: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

它是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佩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戏曲艺术形式。

目前流传于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

清代贵池人郎遂所编《杏花村志》记载,贵池傩戏源于对昭明太子的祭祀活动;明嘉靖《池州府志》对贵池傩戏活动内容有较明确的记载:“凡乡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像,或滚球灯,妆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于庙。

”贵池傩戏一般只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祀时择日演唱,演员和观众都是本宗族成员。

各宗族之间在演出日期安排、剧目顺序、演出形式,以及剧本、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这与当地的习俗风尚、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有密切关系。

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

整台“正戏”,饰演既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又有脚色行当和舞台砌末等戏曲特征的“本戏”。

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春祭”即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择日进行,“秋祭”即农历八月十五进行,平时不演出。

演唱艺术的传授,大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民间传袭方式,父子相传和宗族师承。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徽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地方。

安徽以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闻名,这些项目代表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 徽剧 (Huìjù)徽剧是安徽省的地方戏曲剧种,被誉为中国四大剧种之一。

徽剧以其细腻的表演方式和充满传统气息的音乐声著称。

其独特之处在于婉转悠扬的唱腔、优美的舞蹈和精湛的表演艺术。

徽剧在传承和发展中始终保持着其原汁原味的风格,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

2. 安徽花灯(Huādēng)安徽花灯是一项流传已久的手工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些花灯以其精巧细腻的制作工艺和艳丽多彩的外观而著称。

制作花灯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他们手工雕刻和上色,创造出栩栩如生的灯饰。

每年春节期间,安徽的街道都会挂满精美的花灯,照亮城市,给人们带来喜庆和享受。

3. 徽州木雕(Huīzhōu mùdiāo)徽州木雕是安徽的传统工艺之一,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以精湛的雕刻技术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徽州木雕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常常以人物、花鸟和传统建筑等题材为主题。

这些木雕作品栩栩如生,根据传统的工艺方法,手工雕刻而成。

徽州木雕也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之一。

4. 安徽民间舞蹈(Mínjiān wǔdǎo)安徽的民间舞蹈多种多样,各具特色。

其中著名的有秧歌舞、花鼓舞等。

这些舞蹈以其欢快的节奏和精彩的动作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安徽的民间舞蹈通常以庆祝丰收、表达喜悦和祈福为主题,既能展示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又能传递深厚的文化内涵。

5. 炒底锅(Chǎo dǐ guō)炒底锅是安徽传统的烹饪器具,用于制作当地著名的菜肴徽菜。

炒底锅由铁铸成,具有传热均匀、炖煮入味的特点。

在使用炒底锅烹饪徽菜时,锅底的油脂能够与食材充分交融,使菜肴更加美味,独具徽菜的风味。

总之,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独具特色,代表着这个地方丰富多彩的文化。

安徽省导游基础知识(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安徽省导游基础知识(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安徽省导游基础知识(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多选题多项选择题1.徽州三雕指的是()。

A.花雕B.石雕C.木雕D.砖雕E.锡雕正确答案:B,C,D解析:徽州三雕指的是:砖雕、石雕和木雕。

2.下列属于合肥市的新十景的是()。

A.三河古镇B.苏堤春晓C.曲院风荷D.天鹅湖畔E.琥珀流火正确答案:A,D解析:合肥新十景:包园清风、三河古镇、李府春秋、翡翠环城、天鹅湖畔、逍遥古津、墨荷琼林、蜀山览胜、科学绿岛、瑶岗风云。

3.下列关于李鸿章故居的说法正确的有()。

A.李鸿章故居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B.李鸿章故居由南向北依次分为大厅、前厅和中厅三部分C.1999年度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提名奖D.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E.李鸿章故居的线路安排:牌坊—墓园区—享堂区—仓房正确答案:A,C,D解析:B项,李鸿章故居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由南向北依次分为大厅、前厅、中厅、走马楼四部分。

E项,李鸿章故居的线路安排:前厅一中厅一走马楼一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展厅。

4.下列哪些属于二夹弦的杂曲?()A.《满江红》B.《西厢记》C.《白蛇传》D.《红楼梦》E.《西游记》正确答案:B,C,D,E解析:二夹弦又名两夹弦,“大五音”,国家非物质文化剧种之一。

亳州二夹弦特色鲜明,清音唱腔优美、婉转悦耳。

曲牌除正牌《满江红》等外,还有杂曲十多首。

曲目有《西厢记》《白蛇传》《红楼梦》《西游记》等。

5.下列属于淮北戏曲的有()。

A.淮北梆子戏B.大班会C.二夹弦D.淮北琴书E.泗州戏正确答案:A,D,E解析:淮北梆子戏原名沙河调或沙河梆子,当地人俗称“高梆”。

源于河南豫剧东沙河调,主要流行在皖北、豫东和苏北等地。

淮北琴书是安徽省地方曲艺曲种之一,流行于安徽淮河、涡河两岸及合肥等地。

泗州戏源于苏北鲁南地区,传入淮北。

6.下列哪些属于夹沟乡稻米的药用价值?()A.抗高血压B.防癌抗癌C.滋补养颜D.温胃补肾E.明目醒肝正确答案:C,D,E解析:夹沟乡稻米产于夹沟镇头寺呵泉灌区。

导游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十二章辅导:安徽省基本概况

导游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十二章辅导:安徽省基本概况

导游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十二章辅导:安徽省基本概况安徽,简称皖,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省名以当时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组成。

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1937年日军侵占安庆之前,安庆一直作为安徽省会。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合胖成为安徽省省会。

【地理环境】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华东腹地,居中靠东、襟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约450千米,南北长约570千米,总面积13.9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l.45%,居第22位。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称为江淮大地。

长江流经安徽境内416千米,淮河流经省内约430千米,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千米。

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域。

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约800平方千米。

【气候特征】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主要特征是:气候温顺,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全年无霜期200一250天,全年平均气温为14C~17C,1月平均气温为-1℃一4℃,7月平均气温为28℃~29℃,全年平均落水量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

夏季落水丰沛,占年落水量的40%一60%。

【行政区划】截至2017年4月,安徽有16个地级市、55个县、6个县级市和44个县级区。

【历史沿革】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繁昌县人字洞发觉了距今约250万年的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觉了40万-30万年前1日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在蚌埠发觉的距今约7000年的双墩遗址,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觉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有力证据。

这些文化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

夏商周时期,安徽分属不同的部落和诸侯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一前476年),分属宋国、楚国、蔡国、徐国。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真题1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真题1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真题1一、判断题1. 京剧是唱、念、做、打有机综合的统一艺术形式。

正确答案:A2. 我国彝族所使用的老彝文是梵文拼音文字。

正确答案:B[解析] 老彝文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江南博哥)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其文字总数达万余字。

3. 北京四合院中南房也称倒座房。

正确答案:A4. 苏州园林冠云峰是江南园林湖石之最,具有肥、漏、透、平四大特色。

正确答案:B[解析] 苏州园林冠云峰具有瘦、漏、透、皱四大特色。

5. 黄山毛峰主要产于安徽黄山景区及周围地区,特级毛峰又称黄山云雾茶。

正确答案:A6. 天宁寺塔为中国密檐式砖塔比较典型的一座,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佛塔,建于辽代天庆年间。

正确答案:B[解析] 文峰塔又称天宁寺塔,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古城内西北隅,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

7.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

拙政园假山分别使用太湖石、黄石和宣石叠成,因此有“拙政园以山胜”之美誉。

正确答案:B[解析] 扬州个园假山分别使用太湖石、黄石和宣石叠成,因此有“扬州个园以山胜”之美誉。

8. 黑龙江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陆地通往俄罗斯和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

正确答案:A9. 绢花又称“京花儿”,北京崇文门内的市花大街就是当年“京花儿”生产和售出的聚集地。

正确答案:A10. 上海本帮菜指的是上海本帮饭店的菜肴。

正确答案:B[解析] 上海本帮菜指的是上海本地风味的菜肴。

11. 泰山雄踞山东省中部,主峰海拔1532.7米,为山东省最高点。

正确答案:A12. 中关村被誉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硅谷。

正确答案:A13. 连云港的市郊云台山玉女峰为江苏第二高峰。

正确答案:B[解析] 云台山玉女峰为江苏最高峰。

14. 明清北京城的城墙为夯土芯,外包城砖结构。

正确答案:A15. 1985年北京市政府规定每年3月的第一个星期日为“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日”。

正确答案:B[解析] 1985年北京市政府规定每年4月的第一个星期日为“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日”。

黄梅戏介绍课件

黄梅戏介绍课件

黄梅戏介绍课件黄梅戏艺术介绍课件一、引言黄梅戏,又称黄梅调,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基本概念黄梅戏以安庆地区的黄梅调为基础,吸收了青阳腔、楚剧、高腔、昆曲等众多剧种的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文戏、武戏、传统戏、现代戏等。

黄梅戏的唱腔质朴自然,旋律优美动听,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三、代表剧目黄梅戏的代表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其中《天仙配》是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讲述了七仙女和董永的爱情故事,成为了黄梅戏的经典之作。

四、艺术价值黄梅戏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首先,它继承了中国戏曲的传统元素,同时又吸收了现代元素,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次,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和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能够反映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人民的情感诉求。

最后,黄梅戏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交流和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五、教学应用在戏曲教学中,黄梅戏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通过学习黄梅戏的基本知识和表演技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表演水平,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堂讲解、示范表演、唱腔训练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结语黄梅戏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性剧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黄梅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和欣赏黄梅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戏曲文化,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黄梅戏也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保护和传承,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安徽地方名戏曲

安徽地方名戏曲

又见徽州一台人生戏一曲徽州腔文/璇子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历史上也称戏剧。

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

世界上把它和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戏曲始终扎根于中国民间,为人民喜闻乐见,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的观众对象。

远离故土家乡的人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一种表现。

安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遗产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安徽曲艺约有60种,其中源于安徽和流行较广的约20种。

除了闻名中外的黄梅戏;成就了国粹经典的徽剧。

本文还将重点为大家介绍一些不大为众人所知却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安徽传统地方戏曲。

傩戏: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

它是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佩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戏曲艺术形式。

目前流传于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

清代贵池人郎遂所编《杏花村志》记载,贵池傩戏源于对昭明太子的祭祀活动;明嘉靖《池州府志》对贵池傩戏活动内容有较明确的记载:“凡乡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像,或滚球灯,妆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于庙。

”贵池傩戏一般只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祀时择日演唱,演员和观众都是本宗族成员。

各宗族之间在演出日期安排、剧目顺序、演出形式,以及剧本、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这与当地的习俗风尚、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有密切关系。

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

整台“正戏”,饰演既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又有脚色行当和舞台砌末等戏曲特征的“本戏”。

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春祭”即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择日进行,“秋祭”即农历八月十五进行,平时不演出。

演唱艺术的传授,大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民间传袭方式,父子相传和宗族师承。

导游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练习题:安徽

导游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练习题:安徽

学习攻略—收藏助考锦囊系统复习资料汇编考试复习重点推荐资料百炼成金模拟考试汇编阶段复习重点难点梳理适应性全真模拟考试卷考前高效率过关手册集高效率刷题好资料分享学霸上岸重点笔记总结注:下载前请仔细阅读资料,以实际预览内容为准助:逢考必胜高分稳过2021年导游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练习题:安徽一、判断题1.安徽商帮文化发达,徽商又称为安庆商人。

()2.安徽省建始于明朝,取安庆、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

()3.安徽被称为中国戏曲之乡,地方戏种现存30余种,影响较大的有黄梅戏、微剧等。

()4.徽州菜起源于歙县。

()5.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 -,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

()6.黄山茶道有15道程序。

()7.微文化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流派。

()8.徽菜素以重油、重色、重火功,色香味形俱全而盛行于世。

()9.安徽在中国交通干线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地位。

()1.错2.错3.对4.对5.对6.对7.对8.对9.对二、单选题1.徽商名人以( )最为著名。

A.张小泉B.胡开文C.胡炳衡D.胡雪岩2.有江南第一泉之称的安徽名泉是( )。

A.龙泉B.憨憨泉C.圣泉D.白乳泉3.淮河两岸流行的( ) 被誉为“东方芭蕾”。

A.秧歌B.花鼓灯C.黄梅戏D.南戏4.下列安徽名湖中被称为东方8内瓦湖的是( )。

A.太平湖B.龙子湖C.巢湖D.太湖5. 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 )。

A.双墩遗址B.钱山漾遗址C.金沙遗址D.三星堆遗址6.淮北相山庙会,每年农历( ) 举行。

A.正月十五B.二月二C.三月三D.三月十八7.安徽池州的()号称“戏剧活化石”。

A.采茶戏B.傩戏C.徹剧D.花鼓灯8.微剧是( )的主要源流之一。

.A.京剧B.豫剧C.越剧D.晋剧9.目前,安徽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家。

A.10B.11C.12D.1310.安徽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 )。

其他地方戏曲1

其他地方戏曲1
目录:
• 黄梅戏
• 越剧 • 评剧
黄梅戏
•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剧种,发 源于以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皖江流域 (上至皖鄂交界的大别山地区,下至安 徽安庆宿松、岳西、太湖、望江、潜山、 怀宁、安庆市区、枞阳、桐城及安徽池 州在内的广大皖江流域),并最终以完 整的独立剧种的形式诞生于安庆地区、 成长于安庆地区、兴盛于安庆地区。 黄 梅戏原名黄梅调、怀腔或府调等,现主 要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及其周边地区。
越剧剧照
评剧
• 评剧,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在华北、 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 • 1909年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蹦戏"或"落子 戏",又有"平腔梆 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 子“、”平戏“、”评戏“等称谓。1935年蹦蹦戏 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 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 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 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 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 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
• 本组组员:常可欣、王丽娜、韩雨和、 吴羽嘉、郭艺婷、孙雯、闫珅
黄梅戏的定名与源头 :
• 黄梅戏的最早源头是来自湖北与安徽交界的大 别山地区(目前此观点较为普遍)。清朝乾隆 时期,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大别山采茶调传入 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 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 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 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 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 “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 (19世纪初至解放前)的发展,黄梅戏成为 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安徽戏剧剧种全介绍

安徽戏剧剧种全介绍

安徽戏剧文化徽剧明末清初形成于安徽徽州、池州、太平(今歙县、贵池、当涂)一带。

徽剧有其辉煌历史,四大徽班进京曾对京剧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为徽昆、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

以演唱武戏为主,气势宏伟。

唱腔结构体制比较复杂,有曲牌、板式变化加曲牌体、板式变化体三类。

拨子以枣木梆击节,初用弹拨乐器伴奏,与吹腔结合后改用唢呐、笛和徽胡。

吹腔和拨子结合使用,抒情时唱吹腔,激昂处唱拨子;文戏唱吹腔,武戏唱拨子,交替使用,丰富多彩。

脚色行当早期为末、生、小生、外、旦、贴、夫、净、丑9行。

浙江徽班又衍化为15行,表演上具有动作粗犷、气势豪壮的特点,有翻台子、跳圈、窜火、飞叉、滚打、变脸等许多特技。

传统剧目非常丰富,京剧风行后逐渐衰落。

1949年后重建了安徽省徽剧团。

60年代再次进京,公演了《水淹七军》等剧,获得好评。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是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

其中一支东移到以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用当地语音歌唱,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的发展大致经过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代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

初从歌舞发展成“两小戏”和“三小戏”,后又吸收当地流行的一种叫“罗汉桩”的说唱艺术,并受青阳腔和弹腔(指徽调)的影响,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这一阶段,积累的剧目,号称“大戏三十六本。

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多表现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断,如《打猪草》、《卖斗箩》等。

演唱时,只用打击乐器伴奏,人声帮腔,以载歌载舞为特点,表演着重对自然生活的细致模拟,而无固定程式。

这个时期的黄梅戏,基本上还是农村劳动者一种自唱自乐的文艺形式。

第二阶段,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

黄梅戏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

1926年,著名演员丁永泉(旦)和曹增祥(生)、丁和寿(丑)等进入安庆市区,先是分散清唱,影响日渐扩大,后进入固定场所,作营业性演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名花鼓小锣、双条鼓,为两人表 演剧种
➢流行域:凤阳、怀远 ➢起源于明代,以凤阳县民间小曲为
基础形成 ➢“东方芭蕾”(周恩来)
• 淮北梆子
➢原名“沙河调”、“沙河梆子” ➢流行于淮北地区 ➢由河南梆子发展而来
作业:介绍安徽的民俗风情
• 1.根据书本知识或其他资料,以PPT形式介绍安徽的民俗风情 • 2.分小组进行,课堂展示,每组10分钟,所有组员上台展示 • 3.分数=小组整体分数(50分)+个人表现十五
➢贵池傩戏:“戏曲活化石” ➢贵池被誉为“中国傩戏之乡
• 黄梅戏
➢原名“采茶戏”、“黄梅调”,又称 “怀腔”
➢全国最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 ➢严凤英的“天仙配”,让黄梅戏声誉
大振 ➢法国影评家杜勃安叶赞誉《天仙配》、
日本戏曲专家波多野太郎称赞黄梅戏 唱腔
• 庐剧
• 徽剧
➢多声腔古老剧种,源于明代的“徽池雅调”(青阳腔) ➢徽剧的先声:徽州腔(吸收了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四大声
腔的特点)
➢徽剧音乐的组成部分:唱腔、曲牌、锣鼓 ➢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无石不成班” ➢程长庚:“京剧鼻祖”、“徽班领袖”
• 傩戏
➢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 驱邪纳福为目的,以佩戴面具为 表演特征的古老剧种
第二节 地方戏曲
戏曲之乡,大小剧种约20种左右
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阳腔、岳西高腔、徽剧、庐剧、黄梅戏、泗州戏、 徽州目连戏、池州傩戏、凤阳花鼓
• 目连戏
➢黄山市各地及附近各县的古老剧种, 盛行于祁门、石台
➢内容:源于佛教经典故事 ➢《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明代徽人郑
之珍创作):最完整最权威的演出本 ➢具有乡土气息
➢旧称“小捣戏”、“稻季戏” ➢流行范围: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
和大别山区 ➢题材和唱腔来源于民间 ➢唱腔分主调和花腔
• 泗州戏
➢旧称“拉魂腔”,板腔体系音乐 ➢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 ➢流行于淮北及淮河沿岸地区 ➢最大优势:故事情节来源于基层,
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特点:明快、爽朗、粗犷、有力
• 凤阳花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