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反复发作中医治疗经验方
哮病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中医诊疗方案哮病是中医学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反复发作性气喘。
中医认为哮病主要与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因此治疗哮病时,要从整体上调理五脏六腑,以达到平衡阴阳、调理气血的目的。
以下是针对哮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辨证施治中医将哮病根据病证的不同分为寒哮、热哮、阴虚火旺等类型,辨证施治具体如下:1.寒哮类型特点:咳嗽声低而稀,气息短促,喜温喜按,舌苔白腻,脉象虚弱。
治疗方案:宣肺化痰、温阳通络。
常用方剂:苓桂术甘汤、平喘丸。
2.热哮类型特点:咳嗽声重而粗,气息急促,喜凉喜开窗,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治疗方案:清热利湿、化痰止咳。
常用方剂: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3.阴虚火旺型特点:咳嗽声低而破,气息短促,口干咽燥,喜凉喜清淡,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治疗方案:滋阴降火、润肺化痰。
常用方剂:玉屏风散、清肺降金丸。
二、食疗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对于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哮病患者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自身体质,并减轻症状的发作。
1.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煎炸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2.增加蔬果摄入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可以提供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3.适量饮用蜂蜜水蜂蜜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可以减轻咳嗽和痰多的症状。
5.避免过冷过热的饮食冷热刺激容易引发症状发作,患者应避免饮用冰冷的饮料和食用过热的食物。
三、药物治疗中药治疗哮病主要通过调理肺气、化痰止咳、平喘开窍等作用来缓解症状,并达到根本治疗的目的。
以下是常用的中药治疗方剂。
1.参苓白术散主要成分为黄芪、茯苓、白术等,具有益气补中、温阳散寒、健脾利湿的作用。
2.玉屏风散主要成分为麦冬、石膏、黄柏等,具有滋阴润肺、清热降火的作用。
3.金银花露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利咽的作用,常用于热哮病例的治疗。
4.桔梗化痰丸主要成分为桔梗、杏仁、牛蒡子等,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哮病主要通过辨证施治、食疗调理和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并逐渐调理五脏六腑,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
中医治疗哮喘的常用方剂
中医治疗哮喘的常用方剂中医治疗哮喘的常用方剂人类用药的历史始于单味药,随着对药物认识和病因病机的理解不断深化,才逐渐将药物配伍使用。
从单味药过渡到复方,是中医中药学上的一大进步。
方剂学已成为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医防治哮喘病的最主要措施之一。
目前中医临床中常用治疗哮喘病的方剂如下:一、麻黄汤(汉·《伤寒论》)组成】麻黄6g、桂枝4g、杏仁9g、甘草3g。
功效】祛风散寒,宣肺平喘。
主治】主要用于XXX。
药理研究】主药麻黄含有多种生物碱,其中主要为麻黄碱,占总生物碱量的80%~85%。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并对痉挛状态的支气管有明显的解痉作用。
这些作用与其能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以及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关。
桂枝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杏仁所含苦杏仁甙在酶的作用下可水解并释出微量氢氰酸,通过抑制呼吸中枢而达到镇咳平喘作用;甘草有糖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且能祛痰镇咳。
二、小青龙汤(汉·《伤寒论》)组成】麻黄9g、芍药9g、细辛3g、干姜3g、甘草6g、桂枝6g、半夏9g、五味子3g。
功效】解表蠲饮、平喘止咳。
主治】主要用于XXX。
药理研究】动物实验表明,长期口服小青龙汤可上调β-肾上腺素能受体,增强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降低儿茶酚甲基转化酶的活性,从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药理研究表明小青龙汤具有拮抗组胺活性和抑制IgE合成的作用,从而产生抗炎和解除支气管痉挛等临床效应,从而缓解哮喘病的症状。
三、大青龙汤(汉·《伤寒论》)组成】麻黄12g、桂枝4g、甘草5g、杏仁6g、石膏12g、生姜9g、大枣3枚。
功效】宣肺发汗、清热除烦。
主治】主要用于寒喘。
分析】本方是麻黄汤基础上加石膏、生姜、大枣,发汗之力尤峻,且清热除烦,适用于寒哮属外感风寒、兼有里热者。
四、定喘汤(明·《摄生众妙方》)组成】白果21枚、麻黄9g、黄芩4.5g、款冬花9g、桑白皮9g、苏子6g、半夏9g、杏仁4.5g、甘草3g。
哮喘证中医诊断与治疗
哮证内科疾病概述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西医的支气管哮喘可按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1、发作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以及咳嗽、咯痰,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口唇指甲紫钳为特点。
2、呈反复发作性。
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胸闷等先兆。
3、常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辨证分析本证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
此后如遇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倦等多种诱因,均可引起发作。
辨证总属邪实正虚,发时痰阻气道,肺气失于肃降,表现邪实之证;如反复久发,气阴耗损,肺、脾、肾渐虚,则在平时表现正虚为主。
当大发作时,可见正虚与邪实相互错杂。
邪实当分寒痰、热痰的不同,正虚应审阴阳之偏虚,区别脏腑之所属,了解肺、脾、肾的主次。
大抵本证初发,声高、气粗、痰稠、舌苔黄、脉滑数者多属实、属热;病程日久、声低、痰稀白、舌质淡者,多属虚、属寒。
治疗当根据“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发作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平时治本,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
因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故尤以补肾为要着,精气充足则根本得固,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辨证论治发作期Ⅰ、寒哮【证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痰白稀薄,口不渴,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
舌苔白滑,脉浮或弦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1、主方:射干麻黄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处方:射干12克,麻黄6克,干姜10克,细辛3克,法半夏15克,紫苑12克,五味子6克,款冬花12克,甘草6克,大枣5枚。
水煎服。
若久病阳虚者,可选加熟附子10克、肉桂3克、补骨脂15克。
2、中成药(1)复方咳喘片,每次4片,每日3次。
(2)哮喘姜胆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麻杏平喘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麻黄9克,杏仁12克,苏子9克,地龙10克,川芎10克,三七3克(冲服),全虫2克(研末分吞)。
哮病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哮病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哮病系脏气虚弱,宿痰伏肺,复因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过激、劳倦过度等触动,以致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而发病,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的顽固发作性肺系疾病。
【范围】西医学中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其它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心原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等具有本病证候特点者,皆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痰的产生是在脏腑功能失调的基础上,复加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过激、劳倦过度等因素而诱发。
一、病因1.脏气虚弱禀赋薄弱,易受邪侵,如婴幼儿患哮病者多因于此,其脏气虚弱多,以肾虚为主。
此外,病后体弱,伤于肺脾肾,致痰饮留伏,成为宿根。
2.外邪侵袭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与外界气候有密切的关系。
哮病属于肺系痰患,故在气候突变,由热转寒之时,深秋寒冬季节,发病率较高。
(1)外感风寒、风热或暑湿等邪气,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气不布津,聚液成痰。
(2)嗅吸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致使肺气宣肃失常,津聚痰生。
3.饮食不当过食生冷,伤及脾阳,津液凝聚,寒饮内生;嗜食酸咸肥甘厚味,痰热内蕴;进食海膻鱼蟹虾等,引动宿痰而发病。
4.情志、劳倦所伤情志抑郁,惊恐恼怒,或月经期前,或剧烈运动后,劳累乏力,皆可致气机失调,肺失宣肃而发病。
上述各种病因,既是导致哮病的原因,也是哮病发作的诱因。
二、病机1.发病由于哮有“夙根”,一般认为,主要是痰,但与水饮、瘀血、气滞、火郁以及本虚等密切相关,故在哮的发病过程中,痰、瘀、虚最为主要,每因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而诱发本病。
发病前可有喷嚏、鼻塞等先兆,亦有骤然起病而无先兆者。
2.病位病位在肺,涉及脾肾。
肺主气,司呼吸,上通气道、咽喉而开窍于鼻。
“肺为贮痰之器”,若肺有宿痰,必为诱因所触发,以致痰气交阻,壅塞气道,肺失宣肃,喘促痰鸣,发为哮病,故哮病的主要病位在肺。
肺与脾、肾关系密切,生理上相互资生,病理上也互有影响。
哮病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中医诊疗方案引言哮病是一种呼吸系统常见病,并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传统中医学认为,哮病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肺气虚、痰热内蕴、湿阻肺脾等病理变化。
因此,中医在哮病的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哮病中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中医的诊断方法、常用药物和饮食调理等内容。
一、中医诊断方法1.望诊:通过望察患者的舌苔、舌质、面色等来判断哮病的证型。
典型的证型包括舌苔黄厚、舌质红、面色潮红等。
2.闻诊:通过闻患者咳嗽时的音响来判断哮病的证型。
典型的证型包括喘息音、喘鸣音等。
3.问诊: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发作频率、病程等,从而判断哮病的证型。
典型的证型包括气急、咳嗽、痰多等。
二、中医常用药物1.百部丹:主要成分为瓜蒌、桔梗、半夏等,具有宣肺、化痰、止咳的作用。
适用于肺气虚、痰热内蕴型的哮病。
2.杏仁石膏汤:主要成分为杏仁、石膏等,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适用于痰热内蕴型的哮病。
3.苦杏仁: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适用于肺气虚型的哮病。
4.胆南星散:主要成分为胆南星、明矾等,具有清热解毒、平喘止咳的作用。
适用于痰热内蕴型的哮病。
5.半夏石膏汤:主要成分为半夏、石膏等,具有宣肺化痰、清热止咳的作用。
适用于痰热内蕴型的哮病。
三、中医饮食调理1.多食蔬果:蔬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素,可以增强体质,改善免疫力。
尤其是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如柠檬、橙子等,对于清热化痰、平喘止咳有较好的效果。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容易加重痰热内蕴,使哮病症状加重。
因此,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葱蒜等。
3.适量摄入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可以提供能量和修复组织。
哮病患者应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豆类等。
4.忌食油腻食物:油腻食物容易导致脾胃湿滞,加重哮病症状。
因此,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
5.适量饮用温热水:温热水可以起到润肺止咳的作用。
哮病中医护理方案
哮病中医护理方案哮病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咳嗽、喘息和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认为,哮病的发生与肺气虚弱、气血亏虚、痰湿阻滞等因素有关。
下面是一种中医护理方案,供参考。
1.调理气血哮病患者常伴有气虚血弱的情况,中医认为气血不足是哮病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通过调理饮食、运动及草药来调理气血。
饮食上可以适量摄入补气养血的食物,如枸杞子、红枣、糯米等。
运动上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加气血的运行。
2.化痰祛痰哮病患者常伴有痰湿阻滞的情况,中医认为痰湿是哮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可以通过调理饮食和草药来祛痰化痰。
饮食上可以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
草药上可以选择一些化痰祛痰的中药,如半夏、百部、枳实等。
3.湿化燥痰哮病患者常伴有痰瘀阻滞的情况,中医认为湿瘀是哮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可以通过调理饮食和草药来湿化燥痰。
饮食上可以避免食用油腻、生冷等食物,增加水分、蔬果的摄入。
草药上可以选择一些湿化燥痰的中药,如葶苈子、藿香、茯苓等。
4.调理情绪中医认为情绪不稳定、忧郁等情绪因素对哮病的发作有一定的影响。
可以通过调理情绪来缓解哮病症状的发作。
可以选择一些调理情绪的方法,如放松训练、冥想等。
5.避免诱因哮病患者的发作往往与一些诱因有关,如室内外空气污染、过敏原等。
可以通过避免诱因来减少哮病的发作。
可以注意室内通风,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污染环境中,避免接触过敏原物质。
6.规律作息哮病患者的作息规律对疾病的稳定也有一定的影响。
可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充分休息,避免过劳累。
总之,中医认为哮病是一个复杂的病证,需要综合治疗和调理。
以上只是一个中医护理方案的简单介绍,具体的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哮病(方剂学,中医名方歌诀,肺病证)
前胡夏朴归桂好,
姜枣苏叶同煎煮,
上实下虚痰涎扰。
热哮
方剂:平喘汤
功效:宣胃平喘,清热化痰。
歌诀:定喘白果麻黄杏,
夏苏草款桑白芩,
痰热内蕴风寒束,
肺寒膈热喘哮平。
方剂:麦门冬汤
哮喘痰鸣服之灵。
方剂:补肾平喘汤(趁超)
功效:补肾益肺,平喘止咳化痰。
主治: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歌诀:补肾平喘苏胎盘,
夏陈麦味滋石搬,
地龙参桃补骨脂,
乌梅敛肺气不喘。
方剂:加味六君子汤(王正公)
功效:补益肺脾,清肺化痰止咳。
地龙冬花桔梗草,
桑白紫菀矾百部,
地骨鱼腥配伍巧。
第二节 哮 病
发作期
寒哮
方剂:射干麻黄汤
功效:温热化饮,止咳平喘。
歌诀:《金匮》射干麻黄汤,
细辛五味枣生姜,
紫菀冬花半夏人,
气逆痰鸣一归光。
方剂:小青龙汤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歌诀:小青龙汤桂芍麻,
芩泽低萸怀丹皮,
肾阳亏虚四肢冷,
引火归元消阴翳。
《济生》加入车牛膝,
温阳利水肿胀去,
七味都气去附桂,
五味添入虚喘医。
名医验方
方剂:二麻四仁汤(陈苏生)
功效:调整肺气,排痰止咳,散风脱敏。
主治:哮证
功效:益胃生津,降逆下气。
歌诀:麦门冬汤草人参,
粳米半夏大枣斟,
肺胃阴亏气上逆,
养阴生津降逆珍。
缓解期
肺虚
方剂:玉屏风散(见感冒篇)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哮病西医病名:支气管哮喘二、概述哮病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情志等失调,引动内伏于肺的痰气而阻塞气道,使肺气不得宣降。
以突然出现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主要表现。
相当于西医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三、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 条或4、5 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病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6位名老中医治哮喘病的绝招
6位名老中医治哮喘病的绝招1、姜春华:喘汗出不忌麻黄江南过去某些医生倡言“南方不比北方,夏月不可用麻黄”。
于是夏天哮喘发作当用痳黄而不用;又有些人说,仲景明训,“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认为凡汗出者均忌用麻黄。
于是,哮喘发作时汗出者不用麻黄。
临床上很多病人在哮喘大发时常大汗出,一旦喘平则汗亦少出,当以平喘为主,不平喘则汗不得止,因为有汗避开麻黄,则喘不得止,汗亦不得止。
前人有鉴及此者,如王旭高麻杏石甘汤注:“喘病肺气内闭者,往往反自汗出”;“用麻黄是开达肺气,不是发汗之谓”;“且病喘者虽服麻黄而不作汗”;“麻黄乃治喘之要药,寒则佐桂枝以温之,热则加石膏以清之,正不必执有汗无汗也。
”诚有识之见,可以推论,凡对某病证,有良好作用的药物,不必因有某种副作用而避开不用,也不必受非主要症状的牵制而不敢用。
当然用量应斟酌,中病即止。
2、焦树德:治喘两纲六证三原则喘是临床常见而难治的一种病证,古人有“内科不治喘”之说。
根据多年临床实践,认为治喘必须掌握两纲、六证、三原则:两纲由于体制、病因、年龄、环境等不同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基本上可归纳为虚、实两大纲。
一、实喘“邪气盛则实”,实喘的特点为呼吸有力,胸满气粗,声高息涌,膨胀然若不容,欲长呼以为快,两胁胀满,张口抬肩,摇身颉肚,神情不衰,舌苔厚腻或黄或白,脉数有力。
二虚喘“精气夺则虚”,虚喘的特点为呼吸短促难续,气怯声低,荒荒然若气断绝,欲深吸以为快,精神倦怠。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大无力。
六证一、寒实证二、热实证三、痰实证四、肺虚证五、脾虚证六、肾虚证三原则一、发作时要以祛邪为主,多从实证论治,以除其标。
二、喘证缓解时,要扶正为主,多从虚论治,以治其本。
三、喘证兼见哮证,要注意用祛痰药。
如冷哮丸、紫金丹、小萝皂丸、白矾、皂荚等。
3、傅再希:治哮以开窍排痰为主哮症感冷而发者谓之冷哮,感热而发者谓之热,临床验之,冷哮居多。
无论冷哮、热哮,究其内因,,皆宿痰久伏所致,所以丹溪有“专主于痰”之说。
名中医治疗哮病经验概述
名中医治疗哮病经验概述文中主要列举”冷哮证、热哮证、风痰哮证、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等临床证型,论述了诸多名医对哮病的治疗经验。
标签:哮喘;治疗;名医经验哮病是一类以发作性的痰鸣气喘为特征的肺系疾病[1]。
从病程上,哮病可以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
文中主要通过列举多位医家治疗哮病的经验,以便能汲取精华、融会贯通,为临床更有效地治疗开阔思路。
1发作期1.1冷哮证本证发病急,以喉中哮鸣如水鸡声,急促喘憋,咯痰色白而多泡沫为特征[1]。
赵坤教授认为此证的病机关键在于寒痰阻肺、肺气上逆,常以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2]。
并且麻黄、细辛用量较大,可佐生白芍以缓其温燥[2]。
梅国强教授擅长使用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治疗,化热时可酌加鱼腥草、黄芩、白英等清肺化痰[3]。
刘谟梧医师则喜用三拗汤合止嗽散、苏沉九宝汤化裁治疗[4]。
临证时,还常用牛蒡子、射干、麻黄、细辛等有抗炎、扩张支气管等作用的中药[4]。
王烈教授提出本病的夙根在于”气虚、血瘀、痰积”,自拟”温肺止哮汤”(包括前胡、苏子、白屈菜、地龙等治哮主药)治疗小儿寒哮[5]。
1.2热哮证本证以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身热,面赤等为特征[1]。
刘小凡教授治疗此证,风热者,麻杏石甘汤加减;痰热者,热胜于痰,清金化痰汤加减;痰胜于热,新制六安煎加减[6]。
徐志瑛老中医喜用黄芩、野荞麦根、佛耳草、老鹳草清肺热,寒水石、海浮石、桑白皮、天竺黄等以祛老痰[7]。
王九一医师擅用加味清肺汤治疗,本方由《医宗金鉴》”清肺汤”加连翘、苏子、前胡、茯苓而成[8]。
柯新桥教授常用越婢加半夏汤加味治疗,并提出冷哮和热哮方中,都可加巴戟天、补骨脂、仙灵脾等温补肾阳之品,从而提高疗效[9]。
1.3 风痰哮证本证发作前多有鼻、咽、喉发痒等征兆,以喉中痰涎壅盛,声如哨笛为特征[1]。
刘谟梧医师常用苏子降气汤、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此证[4]。
史锁芳教授认为风痰阻肺、胸阳痹阻乃发作之关键,宜祛风宣痹,以射干麻黄汤合瓜萎薤白汤为主方化裁治疗[10]。
倪海厦治疗哮喘的医案
倪海厦治疗哮喘的医案
医案:倪海厦治疗哮喘
患者男性,年龄40岁,患有多年的哮喘病史。
主要症状为气喘、咳嗽、胸闷,发作期间会出现呼吸困难和痰多。
多次就诊于不同医院,常规治疗效果有限。
倪海厦医生对该患者进行了综合中医治疗,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质特点,倪医生确定其属于寒湿内盛型哮喘。
寒湿内盛型哮喘以气喘、咳嗽、痰多为主要症状,常见于湿重或寒湿外感入侵肺经气化失宣所致。
倪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中医四诊方法,确定了患者的证型,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依据。
2. 清热祛湿:倪医生采用中药调理,以清热祛湿为主要方向。
处方包括黄岑、茯苓、白术、半夏、柴胡、羌活等中药,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剂。
这些中药具有温经散寒、利湿化痰的作用,能够改善患者体内湿气重、痰湿内盛的病理状态。
3. 调理脾胃:根据中医理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运可以帮助排除体内湿气。
倪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调理患者的脾胃功能,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合理配伍药物等方法,提高脾胃消化吸收功能。
4. 配合其他疗法:倪医生还建议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增
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此外,倪医生也针对患者的家庭环境进行了调查,指导患者避免接触触发哮喘发作的刺激物,如花粉、尘螨等。
经过持续的治疗,患者的哮喘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气喘、咳嗽、胸闷的发作频率减少,呼吸困难情况明显改善,痰的量明显减少。
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能够更好地进行工作和日常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医案仅供参考,每个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特点是不同的,所以请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哮喘
中医治疗哮喘已故老中医朱星江擅长小儿内科和内科杂病,对哮喘尤多心得,我跟随朱老多年,现将哮喘治疗经验简介如下:学术经验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朱老对哮喘治疗有十分丰富的经验。
他认为哮喘病患者多虚实夹杂,而以“本虚标实”更为常见,单纯属虚属实的较少。
他提出了哮喘治疗的法则为三句话,九个字。
即:泻肺气(平气化痰);保元气(健脾利湿);纳肾气(温补肾阳)。
哮喘主要病机在于体内伏痰,遇诱因而触发,使气机升降出纳失常所致。
实喘则为邪气壅肺,气失宣降;泻肺气就是泻肺行水,痰水去则喘平。
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
脾主运化,输布水液,脾虚则水湿停滞,停于肺部可凝聚为痰,故健脾以运化水湿,杜绝生痰之源。
脾为后天之本,脾健则元气足,而病体自复。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哮喘日久,病深及肾,肾为气之根,下元不固,失于摄纳,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温肾使肾气得以封藏,以助阳纳气。
朱老治哮喘的基本方为:葶苈子30~60g,大枣30~60g,炙马兜铃9g~肾气丸12g(包),生白术30~60g,生甘草9g。
方中葶苈子、大枣为葶苈大枣泻肺汤为方中主药,有泻痰行水、下气平喘作用。
葶苈子,辛,苦,大寒,泻肺平喘,用于肺经邪实之喘咳痰多,且有利水消肿作用。
据现代药理实验证明,葶苈子具有强心甙作用特点,能使衰弱心脏收缩力加强,输出量增多,静脉压降低。
因此对于因哮喘年久而影响心脏功能者,更为适用。
大枣缓中补脾,以防泻痰伤正。
葶苈子常用量为3g~9g,而朱老实践证明,只要配合得当,辨证正确,用量可以适当加大,一般不会出现副作用,尤其是对于个别顽固性哮喘可用到60g。
此时有些病人可能出现腹泻,极个别病人出现呕吐。
如有呕吐,剂量应适当减少;如腹泻,一般剂量不减,再加煨诃子9g。
一般病人用量在30g左右时,就可达到明显的泻肺平喘作用。
生白术健脾补中,善能燥湿。
脾主运化,其性善燥恶湿。
生白术功偏除湿,白术配红,加强其健脾补中之力,有培土生金之意,用量同葶苈子。
老中医祖辈家传60个秘方,专治疑难杂症!
老中医祖辈家传60个秘方,专治疑难杂症!冬天是各种哮喘病和痨病的多发季节,各地医生用我的这个秘方治疗此病的较多,都收到了很好的疗效,好多大夫打电话感谢我,感谢我的这个药方忒好用,现在再次公开发表该秘方,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该方余已用30余年,方宏力效,每每无不得心应手,绝对给广大哮喘痨病患者带来福音。
哮喘断根方:苏叶、五味子、麻黄、平贝、槟榔、乌梅肉、前胡各15克,法半夏、松花粉、橘红、苦杏仁、知母、海石、米壳、生石膏、柯子肉、薤白、竹茹各20克,黑豆、枸杞、枳壳、麦冬、瓜蒌各30克,白果仁50克,上述药材共粉碎成细末,早上和中午饭前半小时每次用温开水冲服10克中药粉。
该方治疗成人各种哮喘、喘卧不宁、老人久咳、痰中带血、肺痨肺瘘,忌辛辣烟酒,百用百验,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一个秘方。
好多同行都在用我的药方,效果很好,也给朋友们带来了很好的效益,更是给很多的病人带来康复。
便秘这个方子非常好用,就是赚不到钱,为人民服务也是应该的:生姜切碎取少许放在肚脐上,然后,滴上2滴白酒,再用伤湿止痛膏贴上,一般12小时揭下。
一天一次。
提醒大家:舒服的时候就停止,不舒服的时候再贴上。
花钱不多,相比较打针吃药肛门给药,既省时又不遭罪。
乳糜尿治疗乳糜尿的秘方:仙鹤草、白芨、射干、川芎、石韦、赤芍、生地各等份共粉细末,每天3次,每次10-15克温开水冲服,不足一月即愈。
忌:辛辣、酒、腥。
二黄治疗口腔溃疡秘方:黄芪1份,黄柏2份共粉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将药粉撒患处,可治好一切口烂,这是我祖辈留下来的。
30多年来,根据经验,用此法治疗口腔溃疡,的确神效,给患者撒患处每次15分钟留药,每天5次,直至痊愈(5天左右)。
想让你的口腔溃疡患者彻底痊愈吗?那就在用这个方子的同时加服维生素B2,记住,VB2绝对可以预防口腔溃疡复发。
根治小孩尿床的秘方这个药方我用了快30年了,是专门治疗小孩尿床的。
中药配方:覆盆子、金缨子、菟丝子、五味子、仙茅、山茱萸、白芷、蜂房、补骨脂、桑螵蛸、丁香、肉桂各等份,上药共研粉装瓶,用时每患者给药600克。
从经典到临床: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经验
从经典到临床: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经验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治疗20余年,采用自拟哮灵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取得了显著疗效。
现结合临床治验,将哮灵汤治疗哮喘的经验介绍如下。
1.基本方哮灵汤组成:桑白皮12g,苏子12g,冬瓜子24g,炙麻黄9g,杏仁12g,地龙18g,熟地18g,党参18g。
方中桑白皮、炙麻黄、杏仁宣降肺气;冬瓜子、地龙利痰解痉;熟地、党参补肺健脾益肾。
治疗中可随证加减:有热或在夏季发作者加石膏;便秘加瓜蒌;咳嗽加冬花、百部;经常感冒者加黄芪、防风;每因郁怒而导致哮喘发作者去党参、熟地,加香附、白芍、枳壳、沉香;兼见食后腹胀,不欲饮食者加陈皮、半夏、白术等。
2.典型病例例1:梁某某,女,16岁,1988年7月24日初诊。
患支气管哮喘8年余。
自幼体弱,每因遇热则感冒,且常引发哮喘,近日胸憋、气喘明显加重,伴食欲不振,倦怠无力,舌淡、苔白,脉数。
就诊前每日口服氨茶碱、异丙嗪、地塞米松各2片,每日3次维持治疗。
治予哮灵汤加减治疗。
处方:炙麻黄10g,生石膏24g,杏仁12g,甘草9g,桑白皮12g,熟地18g,苏子18g,莱菔子15g,党参24g,陈皮12g,半夏12g。
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停服西药。
7月27日二诊:服药3剂,并遵嘱停服西药,哮喘未再发作,现仍感食欲不振,倦怠无力,手足心热。
上方继服3剂。
服药后精神明显好转,食欲增强,唯仍感手足心热。
上方加地骨皮30g,黄芪18g,继服以巩固疗效。
按:该患者虽无典型的肾气虚表现,但自幼即喘达8年之久,且遇热而发,故治疗时除宣降肺气以平喘外,还须加用石膏清热,佐以补脾肾之品方能取效。
例2:赵某某,男,29岁,1992年9月21日初诊。
患者自幼体弱,素易感冒,每因感冒或过劳而引发支气管哮喘,近1年哮喘发作频繁,伴咳嗽,痰多不利,夜间胸憋而喘,并伴有腰背酸困,舌苔薄白,脉数。
药用哮灵汤加减:桑皮15g,苏子18g,天花粉30g,冬瓜子30g,杏仁15g,地龙18g,甘草10g,炙麻黄10g,紫菀15g,党参24g,黄芪30g,防风9g,熟地21g,山药15g。
支气管哮喘总反复,试试中医联合治疗
支气管哮喘总反复,试试中医联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且近年来患者数量不断增加。
西医机理认为,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是因为多基因遗传疾病、环境因素及患者生活习惯等造成,病理表现为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液分泌量增加及气道黏膜水肿等,患者具有呼吸困难、咳嗽等临床症状,西医以抗炎、对症及免疫治疗为主。
但是支气管哮喘患者通常患病时间较长,发病机制复杂,单一西医治疗的方式下,患者恢复效果不佳,且易于产生耐药反应或者药物副作用,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也会加重患者的痛苦感受。
中医联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有利于调节患者的身体状态与免疫能力,强化治疗效果,预防患者病症的复发。
什么是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 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患者临床症状主要包含喘息、咳嗽及胸闷等,症状反复发作。
支气管哮喘患者常在夜间和清晨发作、病症加重,多数患者的症状可自主缓解或者在治疗后缓解。
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具体可以划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支气管哮喘。
其中轻度支气管哮喘病患者,在步行或者上楼梯期间会产生呼吸频率加快,具有散在哮鸣音;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轻微活动状态下则感觉气短,具有清晰的哮鸣音,心率加快;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在休息期间也会具有气短的症状,大汗淋漓,哮鸣音显著。
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患者可能会发生气道结构变化,即为气道重塑。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治疗方式有哪些?1.西医治疗方法1.1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为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常用药物,可快速控制患者的哮喘炎症反应,特别是对于急性、重症发作期的哮喘病患者而言,疗效较好。
临床常用的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包含倍氯米松、布地奈德及丙酸氟替卡松等。
1.2 β2受体激动剂β2受体激动剂可通过兴奋气道上β2受体的方式,促进环腺苷酸的合成,进而达到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效果。
在糖皮质激素单独应用且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则可以联合使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有利于快速控制患者的哮喘症状。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辩证论治哮病分证论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辩证论治:哮病分证论治哮病分证论治:一、发作期: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 表寒里饮者用小青龙汤;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
2、热哮期: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热盛伤阴用麦冬汤;痰气壅实用三子养亲汤。
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附: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二、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紫斑辩证论治:1、血热妄行证:主症: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或兼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有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十灰散。
2、阴虚火旺证:主症: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方药:茜根散。
3、气不摄血证:主症:皮肤反复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久病不愈,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舌淡,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
脾胃病证常见证型及治法:一、胃痛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良附丸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保和丸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柴胡疏肝散4、肝胃郁热: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丹栀逍遥散5、胃阴亏虚:滋养胃阴、和中止痛-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6、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 失笑散合丹参饮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黄芪建中汤二、呕吐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 藿香正气散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保和丸痰饮内阻: 肝气犯胃:脾胃虚寒:胃阴不足: 噎膈 痰气交阻: 津亏热结: 瘀血内阻: 气虚阳微: 呃逆 胃中寒冷: 胃火上逆: 气机郁滞: 脾胃阳虚: 胃阴不足: 腹痛 寒邪内阻: 湿热壅滞: 中虚脏寒: 饮食积滞: 气滞血瘀: 泄泻 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 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疏肝和胃、降逆止呕 - 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 理中丸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 麦门冬汤 滋养津液、泻热散结 破结行瘀、滋阴养血 温补脾肾、益气回阳 - 沙参麦冬汤 - 通幽汤 - 补气运脾汤或右归丸 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丁香散 清热和胃、降逆止呃 - 竹叶石膏汤顺气解郁、降逆止呃 - 五磨饮子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 理中汤益气养阴、和胃止呃 - 益胃汤 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通腑泄热 - 大承气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 小建中汤 消食导滞 - 枳实导滞丸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 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 开郁、化痰、润燥 - 启膈散3、 4、 5、 6、 三、1、 2、 3、 4、 四、 1、 2、 3、 4、 5、 五、 1、 2、 3、 4、 5、六、1、感受寒湿: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藿香正气散2、湿热内盛:清热利湿- 葛根黄芩黄连汤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 保和丸4、肝气乘脾:抑肝扶脾- 痛泻要方5、脾胃虚弱:益气健脾化湿- 参苓白术散6、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四神丸七、痢疾:1、湿热痢:清热解毒、清肠化湿、调气行血- 芍药汤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 白头翁汤3、寒湿痢:温中化湿、调和气血- 胃苓汤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桃花汤或合真人养脏汤5、阴虚痢:凉血滋阴清肠- 驻车丸6、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连理汤八、便秘: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麻子仁丸2、气秘:顺气导滞通便- 六磨汤3、虚秘:气虚:益气润肠- 黄芪汤血虚:养血润燥- 润肠丸4、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大黄附子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哮病反复发作中医治疗经验方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内科常见病证之一,在我国北方更为多见,一般认为本病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左右。
中医药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方法多样,疗效显着,它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时的症状,而且通过扶正治疗,达到祛除夙根,控制复发的目的。
《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喘鸣”、“够贻”之类的记载,与本病的发作特点相似。
汉·《金匮要略》将本病称为“上气”,不仅具体描述了本病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提出了治疗方药,而且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堪称后世顽痰伏肺为哮病夙根的渊薮。
隋·《诸病源候论》称本病为“呷嗽”,明确指出本病病理为“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治疗“应加消痰破饮之药”。
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不仅把本病从笼统的“喘鸣”、“上气”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病名,而且确定了本病的施治要领。
明,《医学正传》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
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哮喘”,为-与喘病区分故定名为“哮病”。
根据本病的定义和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西医学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所致的哮喘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肺气上逆,痰气搏击而发出痰鸣气喘声。
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
《临证指南医案·哮》说:“宿哮……沉痼之病,……寒人背腧,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
”他如吸人风媒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发,以致津液凝痰,亦为哮病的常见病因。
2.饮食不当具有特异体质的人,常因饮食不当,误食自己不能食的食物,如海膻鱼蟹虾等发物,而致脾失健运,饮食不归正化,痰浊内生而病哮,故古有“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醋哮”等名。
3.体虚及病后体质不强,有因家族禀赋而病哮者,如《临证指南医案·哮》指出有“幼稚天哮”。
部分哮病患者因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病,以致肺气亏虚,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病后阴虚火旺,热蒸液聚,痰热胶固而病哮。
体质不强多以肾虚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脾虚为主。
上述各种病因,既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亦为每次发作的诱因,如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俱可诱发,其中尤以气候因素为主。
诚如《症因脉治·哮病》所说:“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巢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丹溪云:“哮病专主于痰。
”痰的产生,由于上述病因影响及肺、脾、肾,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化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因各种诱因而引发。
哮病发作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邪气触动停积之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壅塞于气道,气道狭窄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而喘促,痰气相互搏击而致痰鸣有声。
《证治汇补·哮病》说:“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医学实在易·哮证》也认为哮病为邪气与伏痰“狼狈相因,窒塞关隘,不容呼吸,而呼吸正气,转触其痰,鼾驹有声。
”由此可知,哮病发作时的病理环节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
由于病因不同,体质差异,又有寒哮、热哮之分。
哮因寒诱发,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属寒痰为患则发为冷哮;若因热邪诱发,素体阳盛,痰从热化,属痰热为患则发为热哮。
或由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则为寒包火证。
寒痰内郁化热,寒哮亦可转化为热哮。
若哮病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伤及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
于是,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布津,则痰浊内蕴,并因肺不主皮毛,卫外不固,而更易受外邪的侵袭诱发;脾虚不能转输水津上归于肺,反而积湿生痰;肾虚精气亏乏,摄纳失常,则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生痰,因肺、脾、肾虚所生之痰上贮于肺,影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
可见,哮病为本虚标实之病,标实为痰浊,本虚为肺脾肾虚。
因痰浊而导致肺、脾、肾虚衰;肺、脾、肾虚衰又促使痰浊生成,使伏痰益固,且正虚降低了机体抗御诱因的能力。
本虚与标实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故本病难以速愈和根治。
发作时以标实为主,表现为痰鸣气喘;在间歇期以肺、脾、肾等脏器虚弱之候为主,表现为短气、疲乏,常有轻度哮症。
若哮病大发作,或发作呈持续状态,邪实与正虚错综并见,肺肾两虚而痰浊又复壅盛,严重者因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命门之火不能上济于心,则心阳亦同时受累,甚至发生“喘脱”危候。
【临床表现】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引起的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等,是哮病的基本证候特征。
本病呈发作性,发作突然,缓解迅速,一般以傍晚、夜间或清晨为最常见,多在气候变化,由热转寒,及深秋、冬春寒冷季节发病率高。
发作前或有鼻痒、咽痒、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
发作时病人突感胸闷窒息,咳嗽,迅即呼吸气促困难,呼气延长,伴有哮鸣,为减轻气喘,病人被迫坐位,双手前撑,张口抬肩,烦躁汗出,甚则面青肢冷。
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几小时或更长。
由于感受病邪的不同,发作时病人除具上述证候特征外,还可呈现或寒或热的证候。
哮病反复发作,正气必虚,故哮病缓解期多表现为肺、脾、肾虚的症状。
【诊断】。
1.呈发作性,发无定时,以夜间为多,但有个体差异,发作与缓解均迅速,多为突然而起,或发作前有鼻塞、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每因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疲乏等因素而诱发。
2.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
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3.哮病的发作常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于秋初或冬令者居多,其次是春季,至夏季则缓解。
但也有常年反复发作者。
4.缓解期可有轻度咳嗽、咯痰、呼吸急迫等症状,但也有毫无症状者;久病患者,缓解期可见咳嗽、咯痰、自汗、短气、疲乏、腰膝酸软等症状。
5.大多起于童稚之时,有反复发作史,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6.发作时,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哕音。
7.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8.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影象改变,查体可见肺气肿体征。
[鉴别诊断11.喘病哮病与喘病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喘以气息言,以呼吸急促困难为主要特征;哮以声响言,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为主要临床特征。
哮为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证并发于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2.支饮支饮虽然也有痰鸣气喘的症状,但多系部分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界限不清,咳和喘重于哮鸣,与哮病间歇发作,突然发病,迅速缓解,哮吼声重而咳轻,或不咳,两者有显著的不同。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本病属邪实正虚,发作时以邪实为主,未发时以正虚为主,但久病正虚者,发时每多虚实错杂,故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以辨明虚实主次。
虚证当进一步明确虚之阴阳属性和虚之脏腑所在。
2.分寒热实证需分清痰之寒热以及是否兼有表证的不同。
治疗原则《丹溪治法心要·喘》:“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
”故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是本病的治疗原则。
发作时痰阻气道为主,故治以祛邪治标,豁痰利气,但应分清痰之寒热,寒痰则温化宣肺,热痰则清化肃肺,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
乎时正虚为主,故治以扶正固本,但应分清脏腑阴阳,阳气虚者予以温补,阴虚者予以滋养,肺虚者补肺,脾虚者健脾,肾虚者益肾,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至于病深日久,发时虚实兼见者,不可拘泥于祛邪治标,当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寒热错杂者,当温清并用。
《景岳全书·喘促》说:“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
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火。
然发久者,气无不虚……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堪为哮病辨治的要领、临证应用的准则。
分证论治『发作期』·寒哮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窒,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白色粘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遇寒而发,形寒怕冷,或有恶寒,喷嚏,流涕等表寒证,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
·本方用射干、麻黄宜肺平喘,豁痰利咽;细辛、半夏、生姜温肺蠲饮降逆;紫菀、款冬花、甘草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和中。
痰涌喘逆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苏子、杏仁泻肺降逆平喘。
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可用小青龙汤解表化痰,温肺平喘。
若痰稠胶固难出,哮喘持续难平者,加猪牙皂、白芥子豁痰利窍以平喘。
若哮喘甚剧,恶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舌苔白而水滑,脉弦紧有力,体无虚象,属典型寒实证者,可服紫金丹。
本方由主药砒石配豆豉而成,有劫痰定喘之功,对部分患者奏效较快,每服米粒大5—10粒(病久阳虚,发作频繁,发时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当标本同治,温阳补虚,降气化痰,用苏子降气汤,酌配黄芪、山萸肉、紫石英、沉香、诃子之类;阳虚者,伍以附子、补骨脂、钟乳石等温补肾阳。
·热哮症状: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张口抬肩,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
方用麻黄、杏仁宣降肺气以平喘;黄芩、桑白皮清肺热而止咳平喘;半夏、款冬花、苏子化痰止咳,降逆平喘;白果敛肺气以定喘,且可防麻黄过于耗散之弊;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全方合用,宣、清、降俱备,共奏清热化痰,宣降肺气,平喘定哮之功。
若痰稠胶粘,酌加知母、浙贝母、海蛤粉、瓜蒌、胆南星之类以清化热痰。
气息喘促,加葶苈子、地龙泻肺清热平喘。
内热壅盛,加石膏、银花、鱼腥草以清热,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通腑利肺。
表寒里热,加桂枝、生姜兼治表寒。
若病久热盛伤阴,痰热不净,虚实夹杂,气急难续,咳呛痰少质粘,口燥咽干,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又当养阴清热,敛肺化痰,可用麦门冬汤。
偏于肺阴不足者,酌加沙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川贝母;肾虚气逆,酌配地黄、山萸肉、胡桃肉、紫石英、诃子等补肾纳气定喘。
若哮病发作时寒与热俱不显著,但哮鸣喘咳甚剧,胸高气满,但坐不得卧,痰涎壅盛,喉如曳锯,咯痰粘腻难出,舌苔厚浊,脉滑实者,此为痰阻气壅,痰气壅盛之实证,当涤痰除壅,降气利窍以平喘逆,用三子养亲汤加葶苈子、厚朴、杏仁,另吞皂荚丸以利气涤痰,必要时可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泻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