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与“权力”的辨析
高中语文词语辨析
![高中语文词语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5a3a1232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d2.png)
⾼中语⽂词语辨析词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义词语辨析⼜往往是词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下⾯店铺给你分享⾼中语⽂词语辨析,欢迎阅读。
⾼中语⽂词语辨析(⼀)保障/保证【保障】强调保护(⽣命、财产、权⼒),使不受侵犯和破坏。
【保证】指担保,确保既定的要求标准,不打折扣。
【例句】(1)资本主义的两党制不过是维护资产阶级专政的⼀种⽅法,它绝不能保障劳动⼈民的⾃由权利。
(2)该校采取各种措施,保证每⼀个教师有⼀定的时间进修业务,提⾼专业⽔平。
包含/饱含【包含】是事物本⾝所含有的意思。
【饱含】是充满的意思。
【例句】(1)⽂章的这⼀段落包含着好⼏层意思。
(2)他的胸中饱含着对祖国⼤好河⼭的热爱。
必须/必需【必须】副词,表⽰事实上情理上必要;⼀定要。
在句⼦中作状语。
【必需】动词,⼀定要有,不可少。
在句⼦中可作谓语中⼼语、定语。
【例句】(1)他们只⽤了⼀年多时间、四万多元资⾦,就添置了各种必需的设备,建起了⼀座⼩化⼯⼚。
(2)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的任务提到⾸要地位。
暴发/爆发【暴发】是突然发作,如⼭洪暴发,可引申为发财得势之意,多含贬义;【暴发】不能带宾语。
“爆发”本指⽕⼭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如⽕⼭爆发,可引申为⼒量、情绪忽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爆发”可以带宾语。
【例句】(1)1919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2)⼭洪暴发给⼈民⽣命财产造成了很⼤的损失。
摈弃/抛弃【摈弃】有抛弃意,但多⽤于抽象。
【抛弃】多⽤于具体。
【例句】(1)摒弃旧观念,接受新思想。
(2)为了⾦钱,他抛弃了家庭,这种做法为⼈唾弃。
波及/涉及【波及】强调影到;【涉及】强调关联到。
【例句】(1)对伊战争所耗费的⼤量军费开⽀必然波及美国经济的发展,继⽽引起全球经济的震荡。
(2)这起案件涉及好⼏个⼈。
不⽌/不只【不⽌】是超出⼀定数量或范围,动词。
【不只】是不但的意思,属连词,⽤在递进关系得复句中。
【例句】(1)他恐怕不⽌六⼗岁了。
词语辨析(适用公考)
![词语辨析(适用公考)](https://img.taocdn.com/s3/m/368a73b369dc5022aaea0076.png)
词语辨析1.攫(jué)取:掠夺。
攫,抓,夺。
2. 寒伧(chen):寒酸,破陋.贫穷.不体面。
3. 艳羡:十分羡慕。
4. 自惭形秽:看到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形秽,形态丑陋,引申为感到自身的缺点或者不足。
5. 面面相觑(qǜ):互相望看,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觑,偷看。
6. 怨天尤人:指遇到不顺心的是时责怪别人。
尤,责怪.归罪。
7. 沽名钓誉: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骗取名誉。
沽,买。
8.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9. 尴尬: ①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②(神色.态度)不自然。
10. 惬(què)意:满意.称心.舒服。
11. 癖(pǐ)好:对某种事物特别爱好。
12. 咂摸(zā mo):仔细辨别。
13. 鞠躬尽瘁: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14. 弥留:病重将死。
15. 敕(chì)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16. 不经之谈:不合情理,近乎荒诞的言论。
17. 放诞:放纵,不守规范。
18. 嫡(dí)亲:血统接近的(亲属)。
19. 乖张:偏执.不驯服.与众不同。
20. 犄角之势:把军队分驻几处,作战时互相支援,这种形势叫做“犄角之势”。
犄角,原指捕鹿的时候,有人抓住鹿的角,有人扭住鹿的脚,协力合作。
21. 国色天香:形容美丽出众。
22. 萍水相逢:像浮萍在水面上碰着一般,偶然见面。
23. 诟(gòu)骂:辱骂。
24. 汗涔涔(cén):形容汗水不断的流下。
踉跄(liàng qiàng):走路不稳。
25. 窥伺(sì):暗中观察动静,等待机会。
(多含贬义)。
26. 回光返照:比喻人临死前精神忽然兴奋的现象,也比喻旧事物灭亡之前暂时兴旺的现象。
29. 风烛残年: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晚年。
30. 悲恸(tòng):非常悲哀。
31.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32. 谂(shěn)知:深切体会,深知。
政治学原理(全)
![政治学原理(全)](https://img.taocdn.com/s3/m/51302ae9172ded630b1cb6ff.png)
C、关系说 《不列颠百科全书》:“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另 一个人或其他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
【2】权力含义★ 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强制力和控制力。
【3】权力形成的条件
权力双方力量的不对等,使得一方能够控制另一 方,强制另一方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如果双方力量处于均衡状态,那么,双方互不具 有对对方的权力。 在力量极不对等的情况下,弱势一方或许会对强 势一方产生影响力,影响对方的决策和行动,但这构 不成权力。
政治学的含义和内容构成
一、政治学的含义 (一)关于政治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 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权力 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
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决策和政策
(二)政治学的含义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政治学与哲学 2、政治学与经济学 3、政治学与法学
政治权力集团之外的其他团体如果试图分享最高 权力,必须经过政治权力的许可。
【3】范围:特定区域
政治权力都是有其作用范围的。 政治权力如果超出自己的作用范围,就会与别的政治 权力发生碰撞。 政治权力碰撞的结果是冲突。 政治权力在自己的作用范围内不发生作用便是失职。
在相邻的政治权力之间的空白地带管理难度增大。
代表人物: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
“人类社会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 地、大批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林彪之类如上台,搞点资本主义很容易。” “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 产 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 走!”
(二)政治的定义? 1、主体:是否只是国家机关或政治团体? 2、内容:是否所有的公共管理都是政治?
中职春考语文易错近义词辨析
![中职春考语文易错近义词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81778f31b765ce04081483.png)
暴发:突然猛烈的发生或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
如山洪、流行病、雪崩。
爆发:由于爆炸而突发或发生重大事变。
如战争、火山、革命、大笑。
辨正:辨明是非,纠正谬误。
如“辨正发音”,可写作“辩正”。
辨证:辨析考证,如“经学者多方辨证”。
亦为中医术语,“辨证医治”。
辩证:哲学术语,如“辩证唯物主义”。
亦同“辨证”第一义。
哺养:喂养,使长大。
抚养:抚育、照料并教养。
不至[不至于]:不会达到某种程度,如“决不至于不知道”。
不致[不致于]:不会引发某种后果,如“决不致犯错误”。
苍茫: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
引申为模糊不清。
苍莽:多指树林、山岭、大地等广阔无边。
引申为意境心胸开阔。
长年:一年到头,整年。
如“长年积雪”、“长年劳作”。
常年:终年、常期,如“常年坚持体育活动”。
平常年份,如“常年产量200斤”。
陈规:过时的、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如“陈规陋习”。
成规:现行或行之已久的规则、方法,如“墨守成规”。
弛缓:放松、缓和,如“紧张的情绪慢慢~~下来。
迟缓:缓慢,与”迅速”相对,如“~~地迈着步子”。
处世:指人事交往、参加社会活动,“~稳健”、“为人~”。
处事:办事、处理事务,如“~认真,从不马虎”。
醇厚:口味纯正浓厚;亦用于人的品质或风俗,此时同“淳厚”。
淳厚[纯厚]:只指品质风俗质朴敦厚。
伺候[ci.hou]:可用于人,不分地位高低;也可用于牲畜等。
侍候:用于对长辈或地位高者。
窜改:对文本、文件、成语、古籍等的改动。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历史、理论、政策等。
度过:用于时间方面。
渡过:用于有水面的空间;难点、危机、困难时期。
法制:名词,法律制度。
法治:名词或动词,依法终古治国的思想、方法妨害:使受损害。
如“妨害健康”、“妨害要表达的义理”。
妨碍:使不能顺利进行,如“妨碍交通”、“妨碍政策的实施”。
分辩:辩白、解释,如“不由分辩”、“不和你分辩”。
分辨:区分辨别。
肤浅:人的(学识)浅,对事物理解不深。
浮浅:(思想作风、文章风格)浅薄、不切实。
公文中常用错的词语辨析
![公文中常用错的词语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18cb5429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c.png)
公文中常用错的词语辨析一、容易混淆的词组1、截止、截至。
“截止”是指到一定期限为止或停止,“截至”是指截止到某个时候。
二者不能混用。
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止”,即在计时点上,所进行的事情已经完结或基本完结;后者则不强调事情的完结,强调的是该计时点上的事态。
2、制订、制定。
“制订”是指创制拟定,“制定”是指定出。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方案、计划等的形成过程,而后者则强调法规等的定型和拍扳定案。
3、权利、权力。
“权利”是指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应享受的利益,后者则单指政治强制力和支配力,不一定包括利益。
4、以至、以致。
“以至”是指事物扩展、延伸或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效果,“以致”是指事态发展所形成的结果。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以至”用于事物程度的升级,而后者用于原因导致的后果。
5、急待、亟待。
“急待”是指紧急待办,“亟待”是指极须,急迫待办。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后者则更强调意义重要性。
另外,亟待还包含问题的严重性已达极点,否则不宜用“亟待”一词。
6、决不、绝不。
“决不”是指决心不,“绝不”是指绝对不。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就本身而言,强调的是意志上的控制,多用于表决心或表示心愿;而后者是没有任何条件限制的,不管人的主观意志如何,虽然也适用于自身,但多适用于对普通对象作出限制规定。
7、记取、汲取。
“记取”是指记住,“汲取”是指吸取。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强记;后者强调在加工、提高基础上的吸取。
二者适用对象和情况有所不同:对自己或内部的事或现成的经验教训,多用记取;对他人或外部的经验教训、营养等,则用汲取。
8、检察、监察。
“检察”是指审查被检举的犯罪事实,“监察”是指监督各级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并检举违法失职的机关或工作人员。
检察与监察的区别有三:第一,方式不同。
一个是审查,一个是监督。
近义词辨析高中
![近义词辨析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094bbda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2.png)
近义词辨析高中1.暴发·爆发二者都有突然发展的意思。
“暴发”强调突然性,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还指洪水、疾病等突然发作。
“爆发”强调爆炸性,既可用于具体事物,如“火山~~”;也可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战争、运动、力量、情绪等,如“~~政变”“怒火~~”“~~力”。
2.必需·必须“必需”,动词,指一定要有的,必不可少;“必须”,副词,指事情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
3.窜改·篡改二者都有改动的意思,但适用对象不同。
“窜改”指文字上的改动;“篡改”不限于文字,且手段卑劣,也指曲解理论、政策等。
4.法制·法治“法制”指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政治机关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法治”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5.反映·反应“反映”指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反应”指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6.分辨·分辩“分辨”指分清辨明;“分辩”指用语言辩白。
7.工夫·功夫“工夫”指时间、空闲时间、时候。
“功夫”也可以指前者的意思,但一般指本领、造诣。
8.勾通·沟通二者都有使双方相通的意思,但感情色彩不同。
“勾通”是暗中串通、勾结的意思,含贬义;“沟通”是使两方能通连的意思,不含贬义。
9.化装·化妆“化装”,一指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形象而修饰容貌;二指改变装束、容貌,假扮。
“化妆”指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
10.检查·检察“检查”指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检察”指检举核查,考察。
11.交纳·缴纳两词都有交付的意思。
“缴纳”,意思是交出,交付,着重于履行义务,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交纳”一般指向政府或上级团体交付规定数额的实物、金钱,着重指下级向上级主动的自愿的付给。
12.朦胧·蒙眬二者都有模糊不清的意思,但适用对象不同。
“朦胧”,形旁为“月”,表明与“月亮”有关,其意义为: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
话语“权利”抑或“权力”辨析与再认识
![话语“权利”抑或“权力”辨析与再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4181d9e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fe.png)
©学术大视野THE SCHOLARLY VIEW话语“权利”抑或“权力”:辨析与再认识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云霞【摘要】在对话语权的研究中,对“权”一词有多种解释,包括权利论、权力论、权利与权力统一论等。
这些理解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会影响话语交流的平等性、交互性,不利于话语的有效传播,容易引发对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误读,不利于中国在交往关系中提升话语权。
对于话语权,应将其界定为一种基于话语传播或实践力量而产生的话语的影响力,是动态的过程,其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最终表现为情感或价值上的认同。
【关键间丨话语权权利权力意识形态领导权影响力【中图分类号】G122/G206 【义献标识码】A【DOI 】10.16619/ki.rmltxsqy.2020.30.023话语权在已有研究中的界定和解读话语权(power of discourse)—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于1970年在 其发表的演说《话语的秩序》中提出来的。
其后,话语权成为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 关系学等诸多学科及实践中常用的专业词汇。
根据对话语权的不同理解,学者们对话语权的含义分别做 了不同的界定。
第一种观点认为,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发言权、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亦即说话和发言的资格和权 利。
例如,对已有事态的解释权、对自我利益要求的申诉权、对违法违规的举报权、对欺骗压迫的抗议 权、对政治主张的阐发权、对虚假事件的揭露权、对罪恶事实的控诉权、对错误观点的批判权等,都属于话语权。
111第二种观点认为,话语权是一种权力。
如有人认为话语权是一种影响他人的权力,也有人认为是公 民以话语的方式自由表达诉求、影响他人、社会乃至政策决策的权力、手段。
在一些研究中,为了界定杨云霞,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 究中心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劳动关系。
字词辨析与改错
![字词辨析与改错](https://img.taocdn.com/s3/m/5ed464ee551810a6f52486db.png)
的权柄或职权,一般是国家机关或有关部门 负责人所具有的。 ϒ 权利:侧重于被规定可以享受的利益,一般 权利: 是广大民众所具备的。
截至与截止
ϒ 10月11号(),全国铁路旅客运输量达到18亿人次 ϒ ()昨天,我国铁路旅客运输量达到18亿人次 ϒ “截止”含有“停止”的意思,从用法上来说,后
)
ϒ A.因地制宜 不屑置辩 巧妙绝纶 ϒ B.郑重其事 改邪归正 威武不屈 ϒ C.别具匠心 世外桃源 政通人和 ϒ D.抑扬顿挫 纵横决荡 急中生智
ϒ 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ϒ
)
ϒ A.自圆其说 通宵达旦 专心致志 ϒ B.漠不关心 咳不容缓 与时具进 ϒ C.丰衣足食 川流不息 垂头丧气 ϒ D.恹恹欲睡 争相斗妍 赫赫有名
[毕竟◇到底] 毕竟◇到底 毕竟
ϒ 新方法
试验成功了 ϒ 姜还是老的辣,这个人这样难缠 说服了 ϒ 这部书虽然有缺页, 是珍本
ϒ 都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
叫你给
ϒ 但“到底”还表示经一番曲折后才实现的情 “到底”
况。
[品味◇品位] 品味◇品位 品味
ϒ 节目的艺术()较高 ϒ 他经过细细(),才明白了那句话的含义 ϒ 品位:指物品质量,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 。 品位: ϒ 品味:尝试滋味;品尝;仔细体会。 品味:
一般指大规模地、全面地、原则地安排配置, 多指上级安排任务。 ϒ “布置”指在一些活动中作出安排,多指具 布置” 体的安排、配置等。
[淡泊◇淡薄] 淡泊◇淡薄 淡泊
ϒ 淡泊明志 ϒ 浓雾渐渐地()了 ϒ 他对象棋的兴趣逐渐() ϒ “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 淡泊” ϒ “淡薄”①(云雾等)密度小;②(味道)不浓;③(感情、 淡薄”
第二节常见近义词辨析
![第二节常见近义词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dd969dd6a58da0116c1749c0.png)
第二节常见近义词辨析1. 包含——包涵辨析:“包含”,包容含有,多用于抽象事物,如“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包含着殷切的希望”;“包涵”,请人原谅的礼貌用语,如“招待不周,多多包涵”。
2. 本义——本意辨析:“本义”,文字学用语,和引申义相对应,如“天的本义指头”;“本意”,原始的想法,最初的出发点,如“我的本意是为公司留住人才”。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强调本意往往是因为本意未被认识或理解。
3. 必须——必需辨析: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必须”强调的是“一定得要”,非做不可,有强制、命令的口气,如“你必须一起去”;“必需”强调的是“一定得有”,少了不行,如“这是孩子必需的生活用品”。
前者和动词搭配,后者和名词搭配。
4. 不齿——不耻辨析:“不齿”,不愿提及,不与为伍,在感情上表示极大的蔑视,如“一味逢迎的做法为人所不齿”。
“不耻”的意义与之相反,是不以为耻,如“要真正学一点东西一定要做到不耻下问”。
5. 不以为然——不以为意辨析:然,正确的意思。
“不以为然”,即对别人的意见持否定态度,不以为是正确的,含轻视意,如“他对班长的意见不以为然”,“他嘴上虽然没有说对,心里却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是不当一回事,不放在心上,如“他对医生的劝告不以为意”。
前者是不同意,后者是不重视。
6. 不孚众望——不负众望辨析:孚,使人信服。
“不孚众望”即和众人的期望不相称,无法使人信服。
负,辜负、违背。
“不负重望”即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
前者是失望,后者是喝彩,两词的意义正好相反。
7. 沉醉——沉湎辨析:两者都指沉于酒。
“沉醉”是中性词,强调的是醉态,比喻享受的程度,如“沉醉于眼前的美景”;“沉湎”是贬义词,多用于形容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沉湎于网络游戏”。
8. 出身——出生辨析:“出身”的“身”是指身份,它和一种特定的背景相联系,如“他出身于工人家庭”,“他是教师出身”;“出生”的“生”是指诞生,即胎儿从母体中分娩出来的过程,如“他出生于上海”,“他一出生便给全家带来了欢乐”。
权力与权利思考
![权力与权利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55e3fd6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6.png)
权力与权利思考汇报人:2023-12-11•权力与权利基本概念•社会中权力与权利现状•思考:如何平衡权力与权利目录•案例分析:历史上权力与权利冲突事件•反思:如何避免滥用权力和侵犯权利•总结与展望01权力与权利基本概念权力定义权力是指个人或组织通过控制资源、影响他人行为以达到自身目标的能力。
权力来源权力的来源包括法定权力、强制权力、奖赏权力、专家权力和参照权力等。
其中,法定权力是由组织赋予的正式权力;强制权力是通过惩罚或威胁来影响他人行为;奖赏权力是通过奖励来引导他人行为;专家权力是基于个人知识和技能产生的权力;参照权力是由于个人魅力、品质等因素而产生的权力。
权利是指个人或群体在法律、道德或社会规范下所享有的合法权益和主张。
权利分类权利可分为基本权利和非基本权利。
基本权利是人人都应享有的权利,如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非基本权利则是在特定条件下才享有的权利,如政治权利、社会权利等。
权力和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依存的。
权力的行使应当以保护和实现权利为目的,而权利的享有也需要权力的保障和维护。
相互依存权力和权利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如权力滥用可能侵犯个人权利。
因此,需要在法律和社会规范下对权力和权利进行协调,确保二者在合理范围内行使。
冲突与协调两者关系辨析02社会中权力与权利现状政府机构在宏观层面拥有决策、立法和执法等权力,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机构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在经济活动中拥有较大话语权,通过市场手段影响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
民间组织和专业协会在特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能够维护成员权益和参与政策制定。
030201社会中权力分布情况不同群体权利保障程度弱势群体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程度有待提高,如平等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存在差距。
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文化传承、语言使用、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权利需得到进一步关注和保障。
农民工农民工在劳动权益、社会保障、城市融入等方面面临挑战,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治生活中不同主体享有“权利”和“权力”辨析
![政治生活中不同主体享有“权利”和“权力”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e9523e5901020207409c43.png)
政治生活中不同主体享有“权利”和“权力”辨析作者:赵磊来源:《青苹果·高一版》2016年第04期“权利”和“权力”是《政治生活》教材中的高频词汇,对“权利”和“权力”有关知识的考查常见于各类考题中。
政治生活中不同主体享有“权利”和“权力”的内容是有差异的,而很多学生不太注重主体的差异性,缺乏对不同主体所享有“权利”和“权力”的鉴别能力,从而导致答题出现错误。
其实,只要抓住主体,善于捕捉试题中的关键信息,积极调动相关的学科知识,这一难题便可迎刃而解。
一、政治生活中不同主体享有“权利”和“权力”的内容差异。
政治生活中的主体按微观个体来分,主要有公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按宏观组织来分,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政府、法院、检察院、中国共产党、政协、国际组织、主权国家等。
不同的主体其所享有的“权利”和“权力”内容有所不同,掌握这些不同的“权利”和“权力”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1.从微观个体来看2.从宏观组织来看二、典型例题1.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2014年12月,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正式成立,负责管辖审理跨行政区划的民商事、行政和资源诉讼案件。
建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旨在()。
①健全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②排除地方对司法活动的干扰③提升司法公信力④推动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司法机关的相关知识。
我国的司法机关包括法院和检察院,抓住这一关键信息,明确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就能迅速把④排除掉,从而在A、C两项之间进行选择。
通过审题,我们发现①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择C项。
2.2014年8月,66名高中生参加了“首届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比赛”,经过调研和论证,撰写并提交了11份“提案”。
其中,《关于完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体系的提案》和《关于完善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立法的提案》于2015年3月由政协委员正式提交给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
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3e9720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5a.png)
4.中国共产党和法律的关系? P5-1
宪法里面提到:“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 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P4(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做 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立法执法司法守法)
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②党的性质、宗旨、目标决定: 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理想和目标: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③地位、作用: •A.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补】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C.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党章就可以了,不必遵守宪法,党纪高于国法!
坚持宪法至上,党纪严于国法,而不是党纪高于国法
领导立法:应党的十九 届五中全会精神中绿色 发展的远景目标,长江 保护法诞生。
保证执法:监察体制改革、打 虎拍蝇、海外追逃,整治群众 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无不 体现了从严治党的决心。
支持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 带头守法:通过宪法宣誓对人 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 民作出庄严承诺,更能激励宣 范司法行为,保证司法机关 誓人压实责任、明确目标,为 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权。 党和国家事业奋斗前行。
基层协商民主会 网络问政
居民议事厅
听证会
公民还可以通过选举、投票、协 商、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批评、 建议、通过平面媒体和网络讨论国家 政务等途径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校对版)中考语文典型近义词辨析
![(校对版)中考语文典型近义词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af9c915cbe23482fb4da4c4f.png)
中考语文近义词辨析【幽静•寂静】“寂静”的意思是没有声音。
给人一种寂寞,冷清的感觉“幽静”一词是幽静寂静的意思,在静的基础上给人一种很雅致的感觉。
【约略•大约】“大约”可指数量或时间。
“约略”多指心理活动,有“稍微”“稍稍”的意思,表示某种感觉隐约粗略,如“对于那篇文章的意思,我已经约略知道一些”。
【制定•制订】“定”指决定、使确定,有完成了的意思,多强调行为的结果,可见和“了”连用。
“订”则有“拟”的意思,未必形成最终结果,多强调行为的过程,一般不能和“了”连用。
【摸索•探索】“摸索”意为试探着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
“探索”指尝试、试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扶助•抚养•赡养】“扶助”是帮助的意思,即给予他人在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援。
“抚养”指抚育、教养,多指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教养。
“赡养”指成年子女对年老父母或长辈的照料。
【惨淡•凄楚】“惨淡”指凄惨悲凉;“凄楚”指凄惨可怜;【铺通•开通】“铺通”是铺设完成;“开通”是指交通、通讯等线路开始使用。
【侵吞•鲸吞】侵吞:暗中非法占有别人的东西或公共的财物、土地等;用武力吞并别国领土。
鲸吞:多用来比喻吞并土地。
【树立•竖立】树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物。
竖立:多用于具体的事物。
【质疑•置疑】质疑:提出疑问。
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句。
如:不容置疑。
【姑息•迁就】姑息:无原则地宽容。
迁就:将就别人。
【典雅•高雅】典雅:优美而不粗俗。
高雅:高尚而不粗俗。
【弥补•填补】弥补:常与缺陷、损失、弱点搭配。
填补:常与空白、亏空、缺额搭配。
【威信•威望】威信:声威和信誉。
(侧重信誉)威望:声誉和名望。
(侧重名望)【违反•违拗•违犯】违反:不遵守,不符合(法则、法程)违拗:违背、有意不依从(上级和长辈的主意)违犯:违背和触犯(法规)。
【变化•变幻】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和内容转换成另一种。
变幻:不规则的改变(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调节•调剂】调节: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
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权利与权力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b46829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40.png)
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在社会中,权利与权力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权利是指人们根据法律法规所享有的合法权益,具有合法性和保护性;而权力则是指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控制、支配和决策他人行为的能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相互影响。
一、权利和权力的定义及特点权利是个体或组织依法享有的一种合法权益,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合法性:权利是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所保障的,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2. 平等性:每个人都拥有基本权利,并且应当受到平等对待。
3. 保护性:权利的实现和保护应得到社会和法律的保障和支持。
权力是指个人或组织对他人行为进行控制和支配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掌控性:权力的持有者能够决策、指导和控制他人的行为。
2. 不平等性:权力的分配存在差异,有些人或组织拥有更大的权力。
3. 影响性:权力的行使能够对他人产生重要影响,包括积极或消极影响。
二、权利和权力的关系权利和权力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权利的实现需要权力的保障和支持,而权力的行使必须以保护和尊重权利为前提。
1. 权利与权力的相互制约社会权利的保护和实现需要政府或组织行使权力,对违反权利的行为进行制裁和保护。
例如,个人权利的侵犯需要政府通过执法权力进行制止和惩处,而政府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法规,不能侵犯个人权利。
权力的滥用可能导致权利的受损和侵犯,因此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以确保权力的正当与合理。
2. 权力对权利的保障和促进权力的行使可以促进权利的实现和保护。
政府或组织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行使权力来保障人民的权利,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例如,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对人权进行保障,禁止歧视和虐待,提供教育、医疗等基本权利,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3. 权利对权力的限制和约束权利的存在和行使对权力的行使有一定的限制和约束,避免权力滥用和不当行使。
权利的行使可以通过合法途径来阻止或改变权力的行使,维护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权利”与“权力”之辨析素材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权利”与“权力”之辨析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ffb7a3a4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3d.png)
“权利”与“权力”之辨析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权利”和“权力”两个概念频频出现。
不止是学生不甚明了,就是教师有时也会混淆,对教材中“限制国王的权利”“代表人民行使权利或监督权利的实施”一类错误表述也往往是照搬照说而不作区分。
权利与权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权利属于法律上的概念,《法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12月第2版第267页)是这样定义的:“‘义务’的对称。
①法律上关于权利主体具有一定作为或不作为的许可。
如法律赋予人们享有的某种权益,权利人有权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义务),在必要时可请求有关国家机关(法院、行政机关)以强制性的协助实现其权益。
权利与义务密不可分,一方有权利,他方必有相应的义务,或者互为权利义务。
②泛指社会组织规定的权利。
如工会章程规定其会员的权利。
此种权利不具有法律意义,是各社会组织赋予其成员享有参与或从事该组织某种事项的行为能力。
”权力则属政治上的概念,关于其内涵的界定,中外学者众说纷纭,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将权力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些人在某一社会活动中,甚至是在不顾其他参与这种行动的人进行抵抗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认为权力是“获得未来任何明显利益的当前手段”;而在英国思想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看来,权力是“预期效果的产生”。
虽然着眼点不同,但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权力”的特性:权力是一种力量,借助这种力量可以或可能产生某种特定的预期局面和结果。
权利与权力是存在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
第一,享有者范围的大小不同。
作为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法律权能和利益,其享有者的范围是广泛的;作为政治意义上的权力,是同一定的职务相联系的,其享有者的范围是特定的。
第二,得以实现的前提不同。
权利是一种请求他人合作的利益,其实现必须以别人履行义务为前提;而权力则是要求他人执行自己命令的利益,其实现以权力执行者掌握足够的强制力为前提。
整理普通话常见易错读音词语
![整理普通话常见易错读音词语](https://img.taocdn.com/s3/m/a9716b07360cba1aa811dad7.png)
普通话常见易错读音词语20 年月日A4打印/ 可编辑常见易错词语的辨析使用本信息已浏览次添加时间:1. 权力——权利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权利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力和利益。
纠错:“依法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权利”本身就有“利益”的意思。
2. 品位——品味品位主要是对物品质量等级的评定;品味多用做动词,指仔细体会,用做名词时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
3. 反映——反应反映多指客观事物所引起的主观感受和看法;反应指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等。
4. 法制——法治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指依靠法律制度治理。
5. 营利——赢利营利指主观上谋求利益;赢利指获得利润。
6. 以致——以至以致做连词用,因果关系表结果;以至也是连词,表程度。
使用时可以用“以至于”,但不可以出现“以致于”。
7. 截止——截至截止是不及物动词;截至是及物动词,后面多跟“到”字。
如:报名日期已经截止。
报名日期截至到1月1号。
8. 观照——关照观照指观察审视;关照指关心照顾。
9. 雇佣——雇用雇佣主要是指某种关系或状态,如:雇佣军、雇佣关系;雇用主要是指具体的行为,如:雇用一个保姆。
10. 首当其冲:本指处在首要位置,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
不能误用为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先做某事。
11. 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使人满意”。
其中“尽”的意思是“都、非常”,“如”的意思是“符合”。
当前经常见到的“不尽人意”为错误用法。
12. 差强人意:意思是“大体上能使人满意”,因此这个成语不能用于“不符合主观意愿或者不满意”的情况。
13.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出自苏东坡的《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不可写成“昨日黄花”。
14. 始作俑者:多比喻恶劣风气的创造者,因此在描述美好的事物时不可用此成语。
15. 皇皇巨著:“皇皇”用来形容“盛大”,不可写成“煌煌巨著”。
整理丨尼克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法理学名词辨析
![法理学名词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30fd7fb4daa58da0114a66.png)
法理学名词辨析一、权利与权力(注意权力强调的是强制性和支配力量)权利:1.指公民依法应享有的权力和利益,或者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为满足其特定的利益而自主享有的权能和利益。
权力:狭义的权力是指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阶级利益和建立一定的统治秩序而具有的一种组织性支配力,即国家权力,广义的权利是指特定主体将他的意志强加于他物,使之产生压力进而服从的能力。
区别:从主体上来看,权利的主体是个人或一般集体,而权力的主体是公民全体、国家机关;从意志关系来看,权利强调权利人自身的意志相对自由,而权力则强调意志的服从性;从内容上来看,权利的内容可以是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生活的,而权力的内容则主要是政治的;再次,在法律没有明确禁止或强制的情况下,可以做出权利推定,即“法不禁止即可为”。
而非有正当、合理而充分的理由,权力不得推定,即“法不授权即禁止”;最后,权利一般与机构和职位无关,而权力则与机构和职位相联系。
二、法的渊源与法的起源法的渊源:其基本涵义主要是指法的来源或法之栖身之所,也有著述称法的渊源主要指法之产生的原因或途径。
法的起源:法的起源又称“法的产生”,是指法在历史上的形成过程。
区别:法的起源是指法的形成过程而法的渊源是指法的各种表现形式。
三、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又称英国法系、普通法系、判例法法系,指中世纪以来至今的英国普通法为基础的,以及在其法律传统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各个国家与地区的法律的总称。
大陆法系:也称罗马-日耳曼法系、民法法系、法典法系等,指以古罗马法为基础,以1804年公布实施的《法国民法典》和1896年指定的《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以及在其法律传统的影响之下而仿造它们而制定的各国法律体系的总称。
区别:1.判例地位不同。
(判例法在英美法系中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形式。
)2.制定法编纂观有差异。
(大陆法主要是法典化国家,而英美法系大多不具有法典形式。
)3.司法诉讼制度上有差异。
(大陆法系采取职权主义诉讼模式,而英美法系则采取“庭辩式”。
词语辨析2
![词语辨析2](https://img.taocdn.com/s3/m/6be166e67c1cfad6195fa71f.png)
56偶尔/偶然①山区人烟稀少,沿途偶尔能见到几处炊烟。
②隧道施工的时候,偶然在这里发现了一座古墓。
【辨析】“偶尔”跟“经常”相对,表示次数少。
“偶然”跟“必然”相对,表示意外。
57启示/启事①征文启事登出以后,收到了近千份来稿。
②他的成就启示我们:一分汗水,一分收获。
【辨析】“启示”是启发,使人有所领悟,为动词。
“启事”指为了声明某事而登在报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为名词。
58起用/启用①这座新建的港口下个月正式启用。
②领导干部要大胆起用德才兼备的青年人【辨析】“起用”是指提拔使用或重新任用已退职免职的官员。
“启用”是开始使用,常指事物。
59情义/情谊/情意①姐姐省吃俭用,供他读书,待他很有情义。
②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事业中互相支持和帮助,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③《贺新郎》这首词表现了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深厚情意。
【辨析】“情义”指亲属、同志、朋友相互间应有的感情。
“情谊”指人与人相互关切、爱护的感情。
“情意”是指对人的感情,如“情意绵绵”。
60祛除/驱除①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祛除疾病。
②爸爸新购买的“雷达杀虫剂”可以直接驱除蚊蝇,而且对人体无害。
【辨析】“祛除”是除去的意思,一般指除去疾病、疑惧或迷信等;“祛除”一般用于抽象事物。
“驱除”是赶走、除了的意思;“驱除”一般用于具体事物。
61日前/目前①日前他曾来过一次。
②“保卫钓鱼岛”网站遭受黑客袭击,目前仍在修复当中。
【辨析】“日前”指几天前,“目前”指说话的时候。
62日见/日渐①有关法规对日渐泛滥的网络语言发出了“封杀令”。
②他的病日见好转。
【辨析】“日见”一天天地显示出,多用于具体事物。
不能与“泛滥”搭配。
“日渐”指一天一天慢慢地。
63权利/权力①企业扩大权力后,必须通过立法来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
【辨析】“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权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权利”是应当享有的权力和利益,相当于“权益”,跟“义务”相对。
64人生/人身①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词语辨析
![词语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57cf35376baf1ffc4fadad.png)
词语辨析:一、愿望希望盼望期望渴望指望奢望欲望期望--> 对人或事物的未来有所等待和希望渴望 -->迫切地希望;殷切盼望盼望--> 以愉快或满足的心情期待愿望-->心中期望实现的想法希望-->心里想着实现某种事情这组词都包含“心里想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的想法、要求、意愿等”意义,但具体来说,它们在词性、表义程度、表义范围、适用对象、感情色彩等方面有所不同。
下面可以分为几小组从这些方面进行辨析。
(1)愿望、欲望都是名词,多是希望、意愿。
其区别是:愿望:指主观心愿,希望时期向某个方向发展,多用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一般用于褒义方面。
欲望:①大都指心理上的要求或想获得(钱、财物等),多用于贬义。
②生理、性方面的需求,表义范围比“愿望”大。
(2)愿望、希望词性:“愿望”是名词,“希望”动名词性兼有表示程度:“愿望”比“希望”程度较深些对象:“愿望”的主体可以是集体或个人。
“希望”的主体出集体或个人外,还可以是事物、世界、人间等范畴,如说“毫无希望”,表示某种可能性。
(3)希望、盼望、期望、渴望词性上都可以是动、名词兼有,从表义程度,对象上看,希望:一般的愿望;对象可以是别人或自己,也表示某种可能性。
如,“完成计划的希望很大。
”盼望:期望达到某种目的的心情更急切,语意比“希望”重;对象可以指事物,也可以指人。
如,“她盼望亲人早日康复”“她盼望着春天的到来”。
期望:期待、盼望,突出殷切地想望或期待出现美好的未来或前途;对象只用于对别人。
如,“不辜负您的殷切期望”“你不要对他期望过高”。
(4)盼望、渴望词性上都可动、名词兼有,都表示非常希望。
盼望:指非常想望,着重于怀着深情地希望、期待;对象是事物或人。
渴望:强调迫切地、如饥似渴地希望,语意比盼望程度深;对象一般是事物。
如,“我渴望成功”“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5)指望、奢望词性上都可动、名词兼有指望:一心期待,盼望。
如,“指望你有出息,为家族争光”。
公文中一些词语的词义辨析及用法问题
![公文中一些词语的词义辨析及用法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f5fe0ae7524de518964b7d2c.png)
公文中一些词语的词义辨析及用法问题用词准确是起草公文的基本要求,但是达到这个要求有时并不容易。
究其原因,往往是对一些词语的词义及用法不甚了解。
笔者根据工作实际,挑出公文中容易用错的一些词语试加辨析、讨论,或许有益于减少公文用词不当的硬伤。
讨论主要依据商务印书馆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和《人民日报》等。
1.称谓问题(1)介绍领导,有时职衔在前、姓名在后,如“局长××”;有时姓名在前、职衔在后,如“××局长”。
两者在表达效果上有些区别:前者是客观性表述,后者则含有敬意(敬称)。
公文一般采用前一种方式,即客观性表述;当然,如果介绍上级领导,也可使用敬称。
介绍离职领导经常用到“原”字,“原”的位臵也有讲究。
例如,“原××局局长××”和“××局原局长××”,前者表示这个局已不存在,当然××也不是局长了;后者表示虽然局长换了,但这个局仍然存在。
所以,“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的用法是正确的,因为现在已经没有冶金工业部了;“海南文昌市委原书记××”的用法也是正确的(可参见《人民日报》2008年8月28日第10版),因为不存在的只是这个书记而已。
与此类似的还有“前”字,如“前苏联”、“××(国家)前总理”。
但是“前”只用于国家、政党及其政要等,我们的“级别”不够,只能用“原”而不能用“前”。
(2)采用客观性表述时,很多人习惯在职务和姓名之后加上“同志”二字,如“局长××同志”。
其实,这是口语的习惯说法,书面语中这个“同志”是多余的。
我们看《人民日报》介绍党和国家领导人,职务和姓名之后也没有“同志”。
“职务+姓名+同志”的用法,常见于讣告、悼词(可参见《人民日报》2008年8月28日第4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利”不是“权力”
山东临沂市郯城一中马久正
“权利”和“权力”这两个概念,在高中历史教材中频频出现。
不止是学生不甚明了,就是一些专家也会不慎出错。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历史必修①第37页写道:“《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
..,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第90页最后一段这样叙述:“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不仅拥有行政权和司法权,而且拥有立法权。
这次大会后,一批工人、农民和士兵
的代表走上了各级苏维埃的领导岗位,代表人民行使权利
..的实施。
”笔者认为,
..或监督权利
文中三个加着重号的“权利”当为“权力”之误。
权利与权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权利属于法律上的概念。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12月第2版《法学词典》第267页对“权利”是这样定义的:“义务”的对称。
①法律上关于权利主体具有一定作为或不作为的许可。
如法律赋予人们享有的某种权益,权利人有权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义务),在必要时可请求有关国家机关(法院、行政机关)以强制性的协助实现其权益。
权利与义务密不可分,一方有权利,他方必有相应的义务,或者互为权利义务。
②泛指社会组织规定的权利。
如工会章程规定其会员的权利。
此种权利不具有法律意义,是各社会组织赋予其成员享有参与或从事该组织某种事项的行为能力。
权力则属政治上的概念。
自古至今,中外学者对权力内涵的界定,众说纷纭。
什么是权力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将权力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些人在某一社会活动中,甚至是在不顾其他参与这种行动的人进行抵抗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认为权力是“获得未来任何明显利益的当前手段”。
而对英国思想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来说,权力是“预期效果的产生”。
以上几种对权力的解释虽然着眼点不同,但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权力”的特性,即:权力是一种力量,借助这种力量可以或可能产生某种特定的预期局面和结果。
权利与权力是存在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
第一,享有者范围的大小不同。
作为政治意义
上的权力,是同一定的职务相联系的,其享有者的范围是特定的;作为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法律权能和利益,其享有者的范围是广泛的。
第二,两者得以实现的前提不同。
“权利”是一种请求他人合作的利益,其实现必须以别人履行义务为前提;而“权力”则是要求他人执行自己命令的利益,其实现以权力执行者掌握足够的强制力为前提。
第三,两者包含内容的广泛性不同。
权利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等。
权利往往并不限于法律的规定,法律所规定的一般也只是基本的权利;权力的内容是严格以法律的规定内容为限的,超出了法律的规定范围,即构成对于其他权力或者权利的侵犯,即构成违法。
第四,两者行使的可选择性不同。
权力不仅是享有者在职责范围内有从事一定行为的资格,而且意味着享有者必须从事该行为,它既不能转让,也不能放弃,否则就是渎职或失职;而权利虽是法律规定或保护其享有者从事一定行为的资格,但并不意味着法律要求其享有者必须从事该行为,其权利有的可以放弃或转让。
如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继承人有权接受遗产,也可以放弃继承。
权利和权力又是不能完全割裂的两个概念。
第一,权力来源于权利。
在原始时代,人们已经有了原始的权利,它涉及氏族内部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只是那时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别,也无法分别的。
而权力的情形则不同,在最初是没有权力的存在的。
由于人的认识发展和社会的逐步生成,就逐步产生了一些社会公共事务需要一定的人来担任和完成。
当初总是由氏族首领来进行的,是全体氏族成员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委托首领来进行的。
于是,根据全体氏族成员的委托和信任,他就享有了对于氏族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力量。
这种力量也就是最初的权力。
第二,权力是为维护权利而产生的。
在私有出现,权利义务逐步分离以后,权利就不时遭到侵犯。
如果完全听由受害者自由复仇,就难免会导致混乱。
而且一旦遇到受害者是弱者,复仇也就会成为困难。
为了防止因自主复仇导致的混乱和保护弱者,就必须要产生一种公共权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保护弱者,使人们的权利得到保障。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在保护权利中,首先保护的当然是有产者的权利。
具体地说,首先是奴隶主的权利。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权力和权利的阶级性。
第三,权利优位于权力。
由于权力是来源于权利的,也由于权力的目的在于维护和实现权利,相对于权利,权力就是手段和工具,而不是目的。
谁要背离了这一点,也就是对于权力的反动和对于权利的否定。
权利和权力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权力既可以充当权利的保护神,也可能蜕变成权利的
刽子手。
在英国,还早在13世纪,崇尚自由和权利的英国人就通过斗争把国王的权力约束在以《大宪章》为代表的法律的可控范围之内,使得专制王权与人民权利达到了暂时的妥协与平衡。
17世纪后,相信“君权神授”的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却不断加强王权专制,利益的天平急遽向膨胀的权力一端倾斜。
日益强大起来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捍卫权利与专制王权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斗争,终于在1689年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
在《权利法案》中,国王是“权利”对立物“权力”的化身,而不是作为权利主体的普通公民。
作为普通公民的国王,其权利应当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不应受到限制和剥夺。
法案限制的是作为国家权力机构的国王的权力,因为不受限制的国王权力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资产阶级、新贵族同国王的斗争,其实质就是权利和权力的斗争,是法治同人治的斗争。
资产阶级的胜利,就是权利的回归,是权利和权力在新的基础上的新的平衡。
所以说,人教社教材中“限制国王的权利”实为“限制国王的权力”之误。
在苏维埃俄国,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一批工人、农民和士兵的代表走上了各级苏维埃的领导岗位,代表人民行使权利或监督权利的实施”。
这些苏维埃的领导岗位,无疑是被赋予了无产阶级专政权力的国家机构,而不是一般的社会组织,他们代表人民的意义只是说明国家的阶级属性,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法律代理;他们行使“权利”的行为和这种“权利”的实现并不需要明确的对方以履行义务相配合,而是被赋予了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执行力量;他们的“权利”既不能放弃也不能转让,否则就意味着这些人的渎职、失职;这种“权利”的行使不以具体明确的法律权益为目标,而是要代表全体人民全面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
显然,这里的“权利”已经超越了我们能够理解的权利,置换成“权力”才能体现教材的本意。
在经过了漫长的权利缺失时代后,我们更容易感受到权利的价值。
然而现实社会中,权力和权利又无处不是如影随形地存在着。
我们不能漠视权利,也不能忽视权力。
两者应当共生于自由、民主和法治的社会中,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两个车轮。
“权利”是好东西,“权力”也是好东西。
不好的是“权利”和“权力”的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