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汇总
概率与统计知识点总结
概率与统计知识点总结一、概率的基本概念概率,简单来说,就是衡量某个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数值。
比如抛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 05,意思是在大量重复抛硬币的实验中,正面朝上的次数大约占总次数的一半。
随机事件,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而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具有某种规律性的事件。
比如掷骰子得到的点数就是随机事件。
必然事件,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事件。
比如太阳从东方升起,这就是必然事件。
不可能事件,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比如在地球上,水往高处流就是不可能事件。
概率的取值范围在 0 到 1 之间。
0 表示事件不可能发生,1 表示事件必然发生。
二、古典概型古典概型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概率模型。
它具有两个特点: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计算古典概型中事件 A 的概率公式为:P(A) = A 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基本事件的总数。
例如,一个袋子里有 5 个红球和 3 个白球,从中随机摸出一个球是红球的概率,基本事件总数是 8(5 个红球+ 3 个白球),红球的个数是 5,所以摸到红球的概率就是 5/8。
三、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不同,几何概型中的基本事件个数是无限的。
比如在一个时间段内等可能地到达某一地点,或者在一个区域内等可能地取点。
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是:P(A) =构成事件 A 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举个例子,在区间0, 10中随机取一个数,这个数小于 5 的概率就是 5/10 = 05。
四、条件概率条件概率是在已知某个事件发生的条件下,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记事件 A 在事件 B 发生的条件下发生的概率为 P(A|B)。
计算公式为:P(A|B) = P(AB) / P(B) ,其中 P(AB) 表示事件 A 和事件 B 同时发生的概率。
比如说,已知今天下雨,明天也下雨的概率就是一个条件概率。
小学数学点知识归纳统计与概率的基础概念
小学数学点知识归纳统计与概率的基础概念在小学数学学科中,统计与概率是数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
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会进一步学习这两个概念,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然而,小学阶段的统计与概率的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中的统计与概率的基础概念进行归纳总结。
一、统计的基础概念在统计学中,我们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从而得出有关群体特征和规律的结论。
以下是统计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1. 数据数据是统计学中的重要基础。
它是我们通过观察、测量、调查等方式获得的信息。
数据可以是数字、图表、图形或其他形式。
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数据通常是一些简单的数字或实物。
2. 调查调查是我们收集数据的方式之一。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法,我们可以收集到一定数量的数据,并进一步进行分析和研究。
3. 数据整理和分类在统计学中,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含义和特征。
通过整理和分类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
4. 统计图表统计图表是展示数据的重要工具。
常见的统计图表包括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
通过绘制统计图表,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和比较数据,更好地理解数据背后的规律。
二、概率的基础概念概率是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学工具。
它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事件的结果。
以下是小学阶段学习中的概率基本概念。
1. 实验和样本空间实验是指为了研究某个现象而进行的操作或观察。
样本空间是实验可能结果的全体。
例如,投掷一枚硬币的实验,样本空间包含正面和反面两个可能结果。
2. 事件事件是样本空间的子集,它描述了我们感兴趣的某一种或几种结果。
例如,投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的事件。
3. 概率概率是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值。
概率的取值范围是0到1之间,其中0代表不可能事件,1代表必然事件。
例如,一个均匀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0.5。
4. 试验的规律性和随机性试验的规律性指的是在相同的条件下,多次重复进行实验,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小学数学知识归纳小数的统计与概率
小学数学知识归纳小数的统计与概率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小数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理解和熟练掌握小数的统计与概率运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中关于小数的统计与概率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应用。
一、小数的统计小数的统计主要包括小数的分类、比较和排序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数的分类规则。
小数可以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两种。
有限小数是指小数部分有限位数的小数,而无限循环小数是指小数部分存在循环位数的小数。
其次,比较小数的大小是我们统计小数的常见操作。
比较小数大小时,我们可以按照小数的整数部分先进行比较,整数部分相同时再比较小数部分。
另外,小数也可以转化为分数进行比较,将小数转化为分数后,可以通过分数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
最后,排序小数是指将一组小数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排序小数的方法可以通过比较大小来进行,也可以将小数转化为分数后进行排序。
二、小数的概率小数的概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小学阶段的概率计算主要涉及到简单事件的概率以及概率的加法和乘法规则。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简单事件的概率计算。
简单事件是指只含有一个基本结果的事件,其概率计算公式为“事件发生的次数/总的可能次数”。
在概率计算中,我们经常遇到的最简单的情况是“事件发生的次数=1”,此时事件的概率为1/总的可能次数。
其次,对于多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我们可以利用概率的加法和乘法规则进行计算。
概率的加法规则是指当事件A和事件B互斥时,事件A或事件B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发生的概率加上事件B发生的概率。
而概率的乘法规则是指当事件A和事件B相互独立时,事件A和事件B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发生的概率乘以事件B发生的概率。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中关于小数的统计与概率包括小数的分类、比较和排序,以及简单事件概率计算和概率的加法和乘法规则。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小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统计和概率小学知识点总结
统计和概率小学知识点总结1. 统计的概念统计是指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数据,比如身高、体重、年龄、成绩等,统计就是对这些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分析并得出一定的结论。
统计是用来描述和分析现象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2. 统计的方法统计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描述统计,另一种是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是对已有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频数分布等方式展现数据的特征和规律。
而推断统计则是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的性质和规律,比如进行民意调查时,只对一部分人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这部分人的回答推断出整个群体的意见。
3. 统计中的常用术语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小学生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统计术语,比如频数、频数分布、中位数、平均数等。
频数是指某一数值在数据中出现的次数,频数分布是将数据按照不同数值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别频数的分布情况,中位数是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中间位置的数值,平均数是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4. 概率的概念概率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它是用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规律性和不确定性的概念。
比如掷骰子、抽签、抛硬币等都是基于概率的随机实验。
5. 概率的计算在学习概率的过程中,小学生需要学会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
概率的计算是通过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统计,并计算出每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然后将这些可能性相加得到最终的概率。
比如抛硬币的概率是1/2,掷骰子的概率是1/6等。
6. 概率事件的规律概率也有一些基本的规律,比如互斥事件、独立事件、互逆事件等。
互斥事件是指两个事件不能同时发生,比如掷骰子出现1和出现2是互斥事件;独立事件是指一个事件的发生不受另一个事件的影响,比如抛硬币的正反面是独立事件;互逆事件是指两个事件相加的概率为1,比如抛硬币的正反面相加的概率为1。
7. 统计和概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统计和概率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天气预报就是基于历史数据对未来天气的概率进行预测,股市交易也是基于历史数据对股票价格的概率进行分析和预测,民意调查就是通过样本数据对整个群体的意见进行推断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概念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概念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概念数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充满了各种有趣的知识和概念。
在六年级下册数学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与统计与概率相关的基本概念。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统计的概念和方法统计是对一定范围内的事物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的过程。
统计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数据、频数、频率和统计图表等。
1. 数据:数据是用来描述和表示一定范围内事物的特征或属性的符号记录,可以是数字、文字或符号等。
2. 频数:频数是指某种数据在样本或总体中出现的次数。
3. 频率:频率是指某种数据在样本或总体中出现的概率,通常用百分数或比率表示。
4. 统计图表:统计图表是用来直观地展示和描述数据的图形表示。
常见的统计图表有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二、统计调查与统计分析统计调查是进行统计工作的基础,通过收集信息和数据来获取有关问题的相关信息。
统计分析则是对已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进行预测。
1. 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可以通过观察、问卷调查、实验等方式来进行。
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和内容,选择适合的调查方法非常重要。
2. 统计分析过程:统计分析可以通过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计算统计指标等步骤来完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
三、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的发生规律和可能性的数学分支。
学习概率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随机现象。
1. 随机事件和样本空间:随机事件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情。
样本空间是指随机事件的所有可能结果的集合。
2. 概率的计算:根据随机事件的发生次数与样本空间中事件总数之比,可以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
概率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频率法和几何法。
3. 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乘法原理适用于多个事件按特定次序同时发生的情况,加法原理适用于多个事件至少发生一个的情况。
小学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知识点详解
小学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知识点详解概率与统计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领域,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学习概率与统计,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学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知识点,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一、概率概率是研究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学分支。
在小学数学中,概率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试验与事件:试验是指具有明确结果的活动,例如掷骰子、抽卡片等。
而试验的结果就是事件,事件可以是单个结果,也可以是一组结果的集合。
2. 样本空间与事件的概率:样本空间是指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的集合。
事件的概率表示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常用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数表示,概率越大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高。
3. 相关概率概念:学习概率还要了解一些相关的概念,例如互斥事件、对立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等。
互斥事件指两个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对立事件指两个事件只有一个会发生。
4. 概率的计算:通过计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以得到事件的概率。
在小学数学中,常用的计算方式有等可能概率和几何概率。
等可能概率是指所有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例如掷骰子时,每个数字出现的概率都是1/6。
几何概率是指利用几何图形来计算概率,例如计算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某一区域面积与总面积之比。
二、统计统计是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过程,通过统计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小学数学中的统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数据收集:统计数据需要先进行数据收集,可以通过观察、测量、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
收集到的数据可以是数量型数据、描述型数据、分类型数据等。
2. 数据整理与展示: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常用的整理方式有制作表格、绘制图表等。
表格可以清晰地展示不同数据之间的关系,图表可以直观地反映数据的分布情况。
3. 数据分析与解释: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一些结论和规律。
可以通过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指标来描述数据的特征。
小学数学总复习统计与概率知识点
不渴书店小学数学总复习统计与概率知识点
一、统计图表
1、统计表
分为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
表内一般包括表头、横标目、纵标目和数据四个方面,表外一般包括总标题、单位说明和制表日期三个方面。
2、统计图
(1)条形统计图:特点是容易反映出各种数量的多少(如各班人数统计图)。
分为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两种。
(2)折线统计图:特点是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如各月销售量统计图)。
分为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两种。
(3)扇形统计图:特点是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总数的关系(如各品牌销量占总量百分比统计图)。
二、统计特征量
三、可能性
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是不确定的,这些都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事件分为确定事件(描述词:一定、不可能)和不确定事件(描述词:可能)。
2、有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有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小。
小学数学 统计与概率 知识点归纳汇总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归纳汇总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归纳汇总:统计与概率一、统计表1.意义:将统计数据填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这样的表格就叫做统计表。
2.组成部分:表格外部分包括标的名称、单位说明和制表日期;表格内部分包括表头、横标目、纵标目和数据四个方面。
3.种类:单式统计表:只含有一个项目的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
百分数统计表:不仅表明各统计项目的具体数量,而且表明比较量相当于标准量的百分比的统计表。
4.制作步骤:1)搜集数据2)整理数据:要根据制表的目的和统计的内容,对数据进行分类。
3)设计草表:要根据统计的目的和内容设计分栏格内容、分栏格画法,规定横栏、竖栏各需几格,每格长度。
4)正式制表:把核对过的数据填入表中,并根据制表要求,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写上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二、统计图1.意义:用点线面积等来表示相关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2.分类:1)条形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线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2)折线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优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注意: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时,不同时间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
小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
小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小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统计学是一种研究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
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研究一些基本的统计和概率知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数据。
1.三种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用于表示各个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于表示数量多少和反映增减变化,扇形统计图用于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平均数是几个数量的和除以数量的个数;中位数是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最中间的一个或最中间的两个的平均数;众数是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事件的发生:事情的发生有三种情况: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也叫可能事件)。
必然事件一定会发生,概率是1;不可能事件一定不会发生,概率为0;随机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概率是大于0小于1.统计与概率练题:一、填空。
1.在一幅条形统计图上,如果纵轴用2cm长的直条表示20 t,那么用4cm长的直条表示35 t。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统计图名称。
1)描述某地五年粮食产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应该用折线统计图。
2)描述某个学校各年级的人数情况,应该用条形统计图。
3)描述某市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情况,应该用扇形统计图。
3.口袋里有9张数字卡片,从中任意摸出一张。
1)摸到奇数的可能性大。
2)摸到偶数的可能性小。
4.六(2)班第一小组同学踢毽子的成绩如下(单位:个):144、143、135、150、137、135、161、135、136、148.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42.二、选择。
1.要反映某车间下半年每月完成生产任务的情况,应绘制折线统计图。
2.果园要清楚地表示各种果树占果树总数的百分之几,应绘制扇形统计图。
3.要反映某地区2015年全年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应绘制折线统计图。
4.XXX连续抛一枚硬币,前4次都是反面朝上,抛第5次,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一样大。
三、下面是XXX六年级三个班报名参加春季运动会的情况统计表。
为鼓励各班同学积极参与,学校决定从这三个班级中选出一个班级进行表奖,根据六年级各班同学的参与人数情况,结合百分数的知识,在“积极参与奖”的奖状上写上合适的班级。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与概率知识点归纳
一、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统计学的定义: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一门科学。
2.数据的定义:数据是对事物或现象的观察结果或实验结果的记录。
3.总体和样本:总体是指研究对象的全部个体或事物;样本是指从总体中选取出来的一部分个体或事物。
4.数据的分类:数据可以分为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两种类型。
定量数据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数据,例如身高、体重等;定性数据是无法用数值表示的数据,例如颜色、性别等。
5.调查和实验:调查是收集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或访问来获得数据;实验是通过人为干预,观察事件的变化来获得数据。
二、统计图1.条形图:用矩形的高度表示数据的大小,横轴表示数据的类别。
适用于比较不同类别数据的大小。
2.折线图:用折线连接各数据点,横轴表示时间或其他连续变量。
适用于展示随时间变化的数据。
3.饼图:用扇形的面积表示数据的比例关系。
适用于展示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占比情况。
4.散点图:用坐标点表示数据的分布情况,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两个变量。
适用于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5.帕累托图:用累计曲线表示数据的累计百分比,纵轴表示数据的累计百分比,横轴表示数据的类别。
适用于查找主要原因。
三、统计的描述与分析1.集中趋势: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常用的描述一个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
平均数是所有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中位数是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的中间值,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值。
2.离散程度:极差是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标准差是各数据与平均数差值的平方平均数的算术平方根,方差是标准差的平方。
3.概率:概率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事件是指一个或多个基本结果的集合。
概率的计算方法包括频率法、古典概率法和几何概率法。
四、统计调查的步骤1.制定调查目标:明确研究目标和问题。
2.设计问卷或实验方案:构建问题和实验的具体方案。
3.选择调查样本:根据总体选择适当的样本。
4.数据收集:实施调查或实验,收集数据。
5.数据整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
小学数学 统计与概率 知识点归纳汇总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归纳汇总统计与概率一统计表(一)意义*把统计数据填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这样的表格就叫做统计表。
(二)组成部分*一般分为表格外和表格内两部分。
表格外部分包括标的名称,单位说明和制表日期;表格内部包括表头、横标目、纵标目和数据四个方面。
(三)种类*单式统计表:只含有一个项目的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
*百分数统计表:不仅表明各统计项目的具体数量,而且表明比较量相当于标准量的百分比的统计表。
(四)制作步骤1搜集数据2整理数据:要根据制表的目的和统计的内容,对数据进行分类。
3设计草表:要根据统计的目的和内容设计分栏格内容、分栏格画法,规定横栏、竖栏各需几格,每格长度。
4正式制表:把核对过的数据填入表中,并根据制表要求,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写上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二统计图(一)意义*用点线面积等来表示相关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二)分类1条形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线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2折线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优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注意: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时,不同时间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
六年级数学复习统计与概率知识点梳理
六年级数学复习统计与概率知识点梳理一、统计统计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从中提取有关信息来描述事物或现象的规律。
在六年级数学中,统计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知识点。
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在统计中,收集和整理数据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数据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实验、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
在收集到数据后,我们需要进行整理,一般可以用表格、图表等形式呈现。
2. 数据的表示与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我们通常会使用图表来呈现。
常用的图表包括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通过观察图表,我们可以了解数据的特点、趋势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3. 数据的统计指标统计指标是评价数据特征的量化指标。
常见的统计指标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范围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4. 数据的预测与推断通过已知的数据,我们可以对未知的数据进行推断和预测。
统计中常用的方法有抽样调查和概率推断。
通过合理的抽样和计算概率,我们可以对整体进行推断,从而对未来事件作出预测。
二、概率概率是研究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学分支。
在六年级数学中,概率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1.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随机事件是指在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样本空间是指所有可能结果的集合。
通过样本空间的确定,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2. 事件的概率计算事件的概率是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在数学中,可以通过概率的定义来计算事件的概率。
概率的计算方法包括等可能概型的概率计算和频率的概率计算。
3. 事件间的关系与运算在概率中,常常需要计算两个或多个事件的交集、并集和补集。
这些运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件之间的关系,并求得相关的概率值。
4. 概率与统计的应用概率和统计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例如抽奖概率、游戏胜率等。
掌握这些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概率与统计。
通过对六年级数学中的统计与概率知识点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统计与概率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汇总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汇总一、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1. 在实验稿《课标》中“统计观念”是核心概念,现在为什么改名为“数据分析观念”呢?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统计学是这样定义: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
的确,统计学的一个研究对象是数据,它是通过收集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分析来帮我们解决问题的。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处理的数据都是有实际背景的,正如课表组组长史宁中教授所述:“数据是信息的载体,这个载体包括数,也包括言语、信号、图像,凡是能够承载事物信息的东西都构成数据,而统计学就是通过这些载体来提取信息进行分析的科学和艺术。
”可见,统计学的一个核心是数据分析,实验稿中叫统计观念,现在叫数据分析观念,这两点并没有本质性的不同,而是用这样的语言更加点出了统计的核心就是数据分析让人一目了然。
2. 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在课标当中,对于数据分析观念,有这样的描述: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说明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3. 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第一,就是让学生去经历这个数据分析的过程,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例如,清华附属小学安华老师执教的一年级《统计》。
安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四部动画片,选出大家最喜欢看的一部进行播放。
学生的想法各不相同,这可怎么办呢?老师启发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让学生感悟到我们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来做统计的。
统计什么?怎样统计呢?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思考中,他们最先想到举手表决,却没有准确统计出结果,然后又继续想办法,有的学生说站起来这样数的更清楚了,还有说在小组内去统计,然后我们再汇总,最后大家都统一到用投票表决的方法来统计。
当数据统计上来以后,如何让学生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呢?安老师让学生利用数据来推断,看哪部动画片,要用数据来说话。
小学数学易考知识点简单的统计与概率
小学数学易考知识点简单的统计与概率统计与概率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综合运用其他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的基础。
掌握统计与概率的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小学数学中易考的统计与概率知识点。
一、数据收集和整理统计学的第一步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在小学数学中,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观察等方式进行。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后续的统计分析。
1.调查和问卷调查和问卷是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设计问题,让同学们回答并记录下来。
例如,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食物、最喜欢的运动等。
2.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指学生亲自去实地进行观察并记录数据。
例如,观察校园里不同种类的树木和花卉数量,或者观察操场上同学们进行的不同活动。
二、数据的呈现和描述收集到的数据通过图表的方式进行呈现和描述,可以更直观地展示数据的特征和规律。
1.表格表格是比较常用的数据呈现方式,可以清晰地列出每个数据的具体数值。
例如,可以制作一张表格来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以及每个项目的票数。
2.柱状图柱状图是用来比较不同数据之间差异的一种图表。
柱状图的高度表示数据的数量或频率。
例如,可以制作一张柱状图来比较不同班级同学们的身高情况。
三、数据的分析与解读在收集和整理完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解读,以便得出结论或者规律。
1.平均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用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例如,可以计算同学们的考试成绩的平均数,来反映这个班级整体的学习水平。
2.频数频数是指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
例如,可以统计不同年级同学们每天饮用牛奶的次数,以了解同学们的饮牛奶习惯。
3.概率概率是统计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表示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在小学数学中,可以通过简单的实例来让学生理解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例如,抛硬币的结果是正面或反面,两种可能性的概率都是1/2。
四、统计与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统计与概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的数学知识,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统计与概率六年级知识点
统计与概率六年级知识点统计与概率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和应用统计数据和概率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六年级学习中,统计与概率的知识点涉及到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概率的基本概念。
本文将介绍六年级统计与概率的主要知识点。
一、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收集是统计与概率的基础,它指收集到的关于某一现象或事件的信息。
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数据整理则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总结,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应用。
1. 调查与收集数据在统计与概率中,调查是一种常用的数据收集方式。
通过设计问题、制定问卷、访问调查对象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
例如,我们可以进行学生午餐偏好调查,收集学生对不同食物的喜好程度数据。
2. 数据的分类和整理数据的分类和整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常见的数据分类方式包括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定量数据是指可以用数字表示的数据,如年龄、身高等,而定性数据是描述性质、特点的数据,如颜色、形状等。
根据不同的需求,还可以对数据进行排序、分组和绘制图表等整理方式。
二、数据分析与图表表示在统计与概率中,通过数据的分析与图表表示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1. 图表表示图表是一种有效的数据展示方式,常见的图表有柱状图、折线图和饼图等。
柱状图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组或不同类别数据的大小关系,在统计中应用较广。
折线图则可以表示数据随着某一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饼图则可以表示不同类别数据在总体中的占比关系。
2. 数据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规律和趋势,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可以计算数据的平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等,来描述和比较数据的特征。
此外,还可以计算数据的范围和方差来度量数据的变异程度。
三、概率的基本概念概率是统计与概率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描述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1. 抽样和样本空间在概率中,样本空间是指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的集合。
抽样是从样本空间中选取一部分样本进行统计。
2. 事件和概率事件是样本空间的一个子集,在统计中我们通常关注一些特定的事件。
小学数学知识归纳认识统计和概率的基本概念
小学数学知识归纳认识统计和概率的基本概念统计和概率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中统计和概率的基本概念进行归纳和认识。
一、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是指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事物或现象的数据,并通过图表等形式进行展示和描述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中,统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概念:1. 数据的收集:通过实地调查、观察或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数据。
例如,统计一所学校的学生身高、体重等数据。
2. 数据的整理: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整理,通常可以采用表格、图表等形式进行展示。
例如,可以将统计的学生身高数据整理成一个频数表或频率表。
3. 数据的分析:通过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例如,可以通过统计学生身高的数据,分析出身高的范围、分布情况等。
4. 数据的解释:对分析得到的结论进行解释,使其能够被他人理解和接受。
例如,可以通过解释结论,说明该学校的学生平均身高较高或者身高分布较为均匀。
二、概率的基本概念概率是指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量化描述的数值。
在小学数学中,概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概念:1. 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具有多种可能结果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
例如,抛掷一枚硬币的结果(正面或反面)就是一个随机事件。
2. 样本空间:样本空间是指随机试验中所有可能结果的集合。
例如,抛掷一枚硬币的样本空间包含正面和反面两种可能结果。
3. 事件:样本空间中的任意一个子集称为事件。
例如,抛掷一枚硬币得到正面的事件。
4. 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称为概率,通常用0到1之间的数值表示。
例如,抛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为0.5。
通过统计和概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最后,请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统计和概率的过程中,要注重实际操作和思维训练,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
小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一、引言统计与概率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而言,掌握基本的统计与概率知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旨在概述小学阶段应掌握的统计与概率知识点,以便教师和家长指导孩子学习。
二、统计学基础1. 数据的收集- 简单调查方法- 数据记录方式2. 数据的整理与展示- 表格的使用- 图表的绘制(条形图、饼图)3. 数据的分析- 平均数的计算- 频率和频数的概念- 极值(最大值、最小值)的确定三、概率基础1. 概率的概念- 可能性的描述- 概率的定义2. 简单概率的计算- 单一事件的概率- 独立事件的概率- 简单实验的概率计算(例如:抛硬币、掷骰子)3. 概率的性质- 概率的加法原则- 概率的乘法原则- 概率的互补原则四、应用实例1. 生活中的统计应用- 天气预测的统计数据- 班级成绩的统计分析2. 生活中的概率应用- 游戏和玩具的概率问题- 日常决策中的概率考量五、教学建议1. 教学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利用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2. 评价与考核- 设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题目- 重视过程评价,鼓励学生的探究与发现六、结论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对于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的概述,教育者和家长应能够更有效地指导孩子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点,为他们的未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附录A. 常见统计图表模板B. 概率计算公式汇总C. 教学活动案例请注意,本文为知识点概述,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灵活调整。
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来深化对统计与概率知识的理解。
小学数学认识和运用统计和概率的知识点总结
小学数学认识和运用统计和概率的知识点总结统计和概率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们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本文将总结小学数学中认识和运用统计和概率的相关知识点。
一、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图表统计是指通过收集和整理数据,以图表、图形和数字等形式呈现出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分析数据。
在小学阶段,统计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提问、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获取有效的数据,以及如何整理数据使其更具可读性。
2. 数据的分类和分组:在统计中,分类和分组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
学生需要学会根据数据的特征将其分类,并将数据进行分组以便于进行比较和分析。
3. 常用图表的绘制和分析:小学阶段,学生常用的图表有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
学生需要学会使用这些图表,将数据直观地表现出来,并能够从图表中获取有关数据的信息。
二、概率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概率是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小学阶段的概率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实验和事件:学生需要了解实验和事件的概念。
实验是指可以进行的具体操作,事件是指实验中可能发生的结果。
2. 基本事件和复合事件:基本事件是指实验的每个结果,而复合事件是指由多个基本事件组成的事件。
3.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概率:学生需要学会根据实验的可能结果,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用数值表示概率。
4. 简单概率计算:学生需要学会根据基本事件的数量来计算概率。
例如,当一个骰子掷出时,计算点数为5的概率就是1/6。
三、统计和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统计和概率不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知识,它们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调查和研究:统计方法常常被用于民意调查、社会学研究等领域,帮助研究者了解和描述人们的行为和态度。
2. 游戏和赌博:概率的概念在游戏和赌博中起着重要作用。
统计和概率知识点总结_重要知识点汇总
统计和概率知识点总结_重要知识点汇总概率与统计在数学当中算是一个比较容易做并且容易理解的知识点了。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统计和概率知识点总结_重要知识点汇总,以供大家学习!1、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字写成的形式的记数方法。
2、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收集到的数据的图。
3、扇形统计图: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扇形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在扇形统计图中,每个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对应的扇形圆心角与360°的比。
4、条形统计图: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5、折线统计图: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6、确定事件包括:肯定会发生的必然事件和一定不会发生的不可能事件。
7、不确定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大小不同;不确定。
8、事件的概率:可用事件结果除以所以可能结果求得理论概率。
9、有效数字: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的数字。
10、游戏双方公平:双方获胜的可能*相同。
11、算数平均数:简称“平均数”,最常用,受极端值得影响较大;加权平均数12、中位数:数据按大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得影响较小。
13、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受极端值得影响较小,跟其他数据关系不大。
14、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15、普查:为了一定目的对考察对象进行全面调查;考察对象全体叫总体,每个考察对象叫个体。
16、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从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个体叫样本(有代表*)。
17、随机调查:按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调查,总体中每个个体被调查的概率相同。
18、频数:每次对象出现的次数。
19、频率:每次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20、级差: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21、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22、方差计算公式23、标准方差:方差的算数平方根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
小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
小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中的统计与概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它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数据,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小学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点。
一、数据的收集首先,孩子们要学会如何收集数据。
这可以通过观察、调查、测量等方式来完成。
比如,想要了解班级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就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让每个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种类。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数据的整理收集好数据后,就需要对其进行整理。
常见的整理方法有分类、排序、制表等。
还是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水果为例,可以将同学们的选择进行分类统计,然后按照喜欢人数的多少进行排序,最后制成表格,这样就能清晰地看出每种水果的受欢迎程度。
三、数据的描述数据整理完成后,要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来描述数据。
1、统计图(1)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它的特点是能够直观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便于比较。
(2)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的起伏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它能清楚地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
(3)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
它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2、统计表统计表是将数据按照一定的格式整理在表格中,包括表头、行标题和列标题等。
四、平均数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是将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例如,某小组同学的数学成绩分别是 90 分、85 分、95 分、88 分、92 分,那么他们的平均成绩就是(90 + 85 + 95 + 88 + 92)÷ 5 = 90 分。
平均数能够反映出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五、可能性可能性是指事物发生的概率。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主要学习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确定事件包括必然事件(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如太阳从东方升起)和不可能事件(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如月亮从西方升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汇总一、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1. 在实验稿《课标》中“统计观念”是核心概念,现在为什么改名为“数据分析观念”呢?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统计学是这样定义: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
的确,统计学的一个研究对象是数据,它是通过收集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分析来帮我们解决问题的。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处理的数据都是有实际背景的,正如课表组组长史宁中教授所述:“数据是信息的载体,这个载体包括数,也包括言语、信号、图像,凡是能够承载事物信息的东西都构成数据,而统计学就是通过这些载体来提取信息进行分析的科学和艺术。
”可见,统计学的一个核心是数据分析,实验稿中叫统计观念,现在叫数据分析观念,这两点并没有本质性的不同,而是用这样的语言更加点出了统计的核心就是数据分析让人一目了然。
2. 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在课标当中,对于数据分析观念,有这样的描述: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说明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3. 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第一,就是让学生去经历这个数据分析的过程,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例如,清华附属小学安华老师执教的一年级《统计》。
安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四部动画片,选出大家最喜欢看的一部进行播放。
学生的想法各不相同,这可怎么办呢?老师启发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让学生感悟到我们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来做统计的。
统计什么?怎样统计呢?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思考中,他们最先想到举手表决,却没有准确统计出结果,然后又继续想办法,有的学生说站起来这样数的更清楚了,还有说在小组内去统计,然后我们再汇总,最后大家都统一到用投票表决的方法来统计。
当数据统计上来以后,如何让学生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呢?安老师让学生利用数据来推断,看哪部动画片,要用数据来说话。
恰巧当时这个班正好有一个孩子是请假没来,老师提出问题:如果这名同学也来投票表决,还是去看“多啦 A 梦”吗?学生根据数据利用简单推理也做出了判断。
第二,鼓励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根据问题的背景能选择合适的方法。
例如,体育课上 11 名男同学 100 米跑的成绩: 13 秒 2 17 秒 13 秒 5 15 秒 8 12 秒 17 秒 1 16 秒 7 15 秒 6 17 秒 16 秒 6 16 秒 7 。
平均数: 15 秒 6 ,中位数: 16 秒 6(1)如果选择参加一项比赛,希望有一半的男同学可以参加,选择哪个成绩作为标准?(2)如果希望确定一个较高的标准,选择哪个成绩作为标准?(答案不唯一)(3)如果要确定一个标准,你如何确定?为什么?第三,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感受数据的随机性。
史宁中说:“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难点在于,如何创设恰当的活动,体现随机性以及数据获得、分析、处理进而作出决策的全过程。
”例如:上学时间。
学生记录自己在一个星期内每天上学途中所需要的时间,如果把记录时间精确到分,可能学生每天上学途中需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感悟数据的随机性;更进一步,让学生感悟虽然数据是随机的,但数据较多时具有某种稳定性,可以从中得到很多信息,比如,通过一个星期的调查可以知道“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为什么我们要在统计概率教学中,把数据分析观念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呢?可以从标准解读中对核心概念的价值进行分析。
在标准解读中,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价值。
第一,它们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应培养的数学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 ( 教育价值 ) ;第二,核心概念往往是一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或聚焦点,它有利于我们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和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关键;第三,核心概念本质上体现的是数学的基本思想;第四,这些核心概念都是数学课程的目标点,也应该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并通过教师的教学予以落实。
二、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变化及主线分析(一)新课标中关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标准1. 《标准》中有关“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标准2.分析调整原因“统计与概率”内容结构做了较大调整,使三个学段内容学习的层次性更加明确。
强调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
内容结构上,三个学段有较大的差别。
第一学段内容大减少,只保留 3 条要求。
主要是学会分类、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搜集与整理的;第二学段分为“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两部分,共 8 条;第三学段分为“抽样与数据分析”和“事件的概率两部分”,共 11 条。
这样调整的原因在于,在实验过程中原来第一学段对于统计与概率内容的要求,按照学生现有的理解水平,学习有一定困难,教学设计与实施有很大难度。
同时,在内容上与后面两个学段有很大的重复。
因此,较大幅度降低了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内容的要求,对后两个学段的内容也做相关的调整,如中位数、众数等内容从第二学段移到第三学段。
这样使统计与概率内容在三个学段的要求上有明显区分,在难度上也表现一定的梯度。
(二)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主线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主线,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数据分析过程;第二是数据分析方法;第三是数据的随机性;第四是随机现象及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这四条主线很重要,我们常说教知识不仅仅要教给学生一颗一颗的珍珠,还需要把这些珍珠串成一条一条美丽的项链,显然主线就是串这个项链非常重要的方面。
我们可以看到课标每个学段的第一句话,都是提出了有关过程的要求,显然就成为了统计学习的最主要或者最首要的一个主线,《标准》在三个阶段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第一学段中,提出“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在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
在第三学段中,提出“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
从三个学段的要求不难看到,首先过程都是重要的,第二数据分析的过程可以包括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另外随着年龄的差别,在要求上会有所差别,第一学段经历简单就可以了,到第二学段稍微要把描述分析数据提出来是这样一个过程,为了使大家对这个过程,再加深理解,我们下面列举标准中的一个案例,来说明这个过程。
第一学段(《标准》例 19 ):对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调查分析。
从以下的数据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呢?第 1 小组 116 128 124 135 128 141第 2 小组 129 130 134 127 134 138第 3 小组 138 142 119 123 127 146第 4 小组 119 137 136 138 150 152第 5 小组 125 120 131 143 135 148第 6 小组 138 132 147 139 148 139[ 说明 ] 学校一般每年都要测量学生的身高,这为学习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源,因此这个问题可以贯穿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要求可以有所不同。
希望学生把每年测量身高的数据都保留下来,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
在第一学段,主要让学生感悟可以从数据中得到一些信息。
教学中可以作如下设计:( 1 )指导学生将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汇总。
( 2 )从汇总后的数据中发现信息。
比如,最高(最大值)、最矮(最小值)、相差多少(极差),大部分同学的身高是多少(众数)等。
在讨论过程中,括号中的有些名词并不需要出现,但是希望学生体会数据所代表的意义。
( 3 )在整理中,可以让学生尝试创造灵活的方法。
例如,寻找最高,可以直接比较寻找,当学生人数比较多时,也可以分组寻找组内最高,然后在每组的最高中寻找最高;在考虑顺序问题时,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排序方法。
例如,先找到最小(大)的,然后在剩余的数中再找到最小(大)的,依次将这些数按从小(大)到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序;或者先固定一个数,拿第二个数与之比较,然后取第三个数与前两个数比较,根据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位置,这样继续下去,最后将这些数排序。
无论学生的出发点如何,只要思路清晰、排序正确即可。
第二学段(《标准》例 38 ):对全班同学的身高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 说明 ] 在上面的例子中,已经引导学生对全班同学的身高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
在这个学段中,要求学生结合以前积累的身高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整理,然后进行分析。
整理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分析,例如,条形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不同高度段的学生数及其差异;扇形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不同高度段的学生占全班学生的比例及其差异;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几年来学生身高变化的情况,预测未来身高变化趋势。
学生还可以讨论用什么数据来代表全班同学的身高,自己的身高在全班的什么位置。
教学设计时,可以关注如下要点:( 1 )组织学生讨论并明确画统计图的基本标准。
如果学生意见不一致,可以根据意见的不同把学生分组,各自画出统计图后进行比较。
( 2 )可以把几年来全班同学平均身高的数据画出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与自己身高数据的折线图进行分析比较。
还可以对男女生的身高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 3 )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数据来代表全班同学的身高,自己的身高在全班的什么位置。
学生可以用平均身高作为代表,用自己的身高与平均身高进行比较;可以用出现次数最多的身高作为代表(“众数”的意义),用自己的身高与其相比;也可以用班级中等水平学生的身高作为代表(“中位数”的意义),用自己的身高与其相比。
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就可以,不需要出现“众数”“中位数”等名词(只要求教师理解,不要求给学生讲解)。
( 4 )虽然数据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所不同,但要求分析的结论清晰,能够更好地反映实际背景。
第三学段:比较自己班级与别的班级同学的身高状况。
[ 说明 ] 对于两个班级学生身高状况比较,通常可以通过平均值来判断,但有时候仅仅通过平均数是不够的,如果一个班同学之间身高差异很大,而另一个班同学之间身高差异很小,即使前一个班的平均高一些,也不能说这个班的整体状况很好。
因此,在判断身高状况时,不仅要看平均值,还需要参考方差。
同样的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年级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的难度,就是在提取信息的数量上,要求并不是非常的高,关键是让他意识到,感悟到数据是信息,那么到了第二学段,显得这个要求又有所变化了,总之要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要亲自参与其中。
三、数据分析的方法1.收集数据的方法在收集数据的方法中我们要把握这么几点:第一点就是我们所涉及的数据,可能是全体数据,或者我们说总体数据,也可能是通过抽样获得的数据,抽样数据,在小学阶段,学生收集的基本上都是总体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