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用疫苗免疫副反应发生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用疫苗免疫副反应发生原因
郑杰朱文革韩莉朱秀芝王妍于凤林陈蔚张连祥
(北京市兽医生物药品厂北京昌平; 102209)
摘要:通过可能引起发生免疫副反应的因素,如疫苗、动物有机体、防腐剂、使用方式、包装乳胶和抗体依赖效应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汇总和综述,同时对可能引起免疫副反应的疫苗方面的影响因素,如外源病毒污染、抗原灭活不彻底、异源蛋白、细菌污染、灭活剂、抗生素和佐剂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细分。最后简要提出了预防方法。
关键词:疫苗、免疫副反应、动物有机体、使用方式、防腐剂、乳胶。
疫苗的研发、产业化和应用,极大地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拯救了无数人和动物的生命,所以疫苗在疫病的预防和控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疫苗的大量使用,逐步降低了养殖业对抗生素、化学药物的使用量,增加了肉类食品的安全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食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同时随着人员成本的提高、土地获取和融资难度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体系逐步健全,共同促进了养猪生产的集约化,集约化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疫苗品种的增多和疫苗使用量稳步增加。疫苗在田间使用时能引起正常的免疫反应,也可能会引起与免疫作用无关的免疫副反应。
1、免疫副反应及其类型
疫苗接种到动物体内所产生与免疫作用无关的,且有损于机体的不良反应称为免疫副反应。免疫副反应一般分为:一般副反应、严重副反应和副反应致死三种;一般副反应不会造成生理功能障碍,无需进行处理,反应持续1~2天后可自行消退,这是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决
定的,如牲猪接种活疫苗后,疫苗毒株可在体内繁殖和复制,出现类似轻度自然感染的临床症状;畜禽一旦发生严重反应,要及时对症治疗和抢救,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按照农业部的要求,每一批疫苗在出厂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安全试验和效力试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批签发,所以说对于出厂的每一批产品,公司都会进行严格的检验,检验合格的产品在现场使用时却可能会出现免疫副反应,这可能与质检实验室使用靶动物少,检疫严格、动物房环境控制好,影响因素少等原因有关。
2、免疫副反应的原因分析
疫苗在田间使用时发生免疫副反应,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2.1、疫苗
抗原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灭活不彻底、外源病毒污染、细菌污染(内毒素含量高)、血清用量大,使用抗生素、灭活剂和防腐剂等,这些因素可能会造成疫苗在接种后发生免疫副反应;同时作为免疫增强剂的佐剂,也可能是造成免疫副反应的因素之一。
2.1.1、抗原灭活不彻底和外源病毒污染
在动物疫苗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疫苗事故和灾难;灭活疫苗的抗原灭活不彻底,曾导致历史上数次口蹄疫疫情暴发,欧洲20世纪80年代前后发生几次口蹄疫疫情均与疫苗灭活不彻底有关;2004年肯尼亚,2011年巴拉圭发生的口蹄疫疫情也与使用疫苗有关。
在中国猪瘟疫苗的生产历史中,有使用猪睾丸原代细胞生产疫苗的历史阶段,由于供体动物检验不严格,造成猪瘟强毒污染疫苗而发
生猪瘟疫情的历史;现阶段猪瘟疫苗使用牛睾丸原代细胞进行抗原的生产,也存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污染猪瘟疫苗的风险和事实;范学政[1](2010)利用RT-PCR的方法,对23个批次的猪瘟细胞苗进行检测,发现有5批疫苗污染BVDV,污染率为21.74%。范仲鑫[2](2011)应用RT-PCR方法对湖南省内销售的10个厂家48个批次的猪瘟细胞苗进行BVDV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10个厂家的猪瘟细胞苗中有5个厂家检出BVDV核酸阳性,48个批次中有9批次检出BVDV核酸阳性,阳性率为18.75%;这些调查表明有相当批次的猪瘟细胞苗存在BVDV污染,这些都可能引起免疫副反应的发生。
2.1.2、异源蛋白
一些病毒性疫苗(如猪瘟病毒、蓝耳病病毒、伪狂犬病毒、圆环病毒等)在利用细胞生产抗原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促进细胞和病毒的增殖和复制,在培养基中添加了一定量的牛血清来保障营养的全面供给;猪瘟活疫苗(兔源)是利用兔子的脾脏和淋巴结为原料生产的;细菌的生产需要添加一些水解乳蛋白或相应种类的动物血清来保障细菌的正常生长,这些动物血清、兔源组织、细胞碎片、菌体蛋白、水解乳蛋白等对牲畜有机体而言均为非自身蛋白,即异源蛋白,这些异源蛋白都可能是构成牲畜发生免疫副反应的原因。
张敏[3](2007)成功地引入了豚鼠作为猪瘟疫苗变态反应的实验动物模型,利用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了免疫猪瘟疫苗可能引起变态反应的发生。分组试验表明致变态反应的程度为犊牛血清最为强烈,猪瘟病毒次之,牛睾丸细胞最弱;张敏的实验表明,牛血清、病毒蛋白
和牛睾丸细胞均是可能引起免疫副反应发生的原因。陈大权[4](1995年)的报道也证明疫苗免疫后引起猪群发生免疫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疫苗中的血清成分,并进一步证明过敏反应程度与疫苗中的血清含量具有一定的正比关系。
2.1.1.3、细菌污染(内毒素)
内毒素源自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疫苗中的内毒素主要来源于原材料,如犊牛血清、水、培养基和生产工具等;还有可能是细胞培养过程中受到细菌污染,细菌死亡后释放内毒素;有些细菌在培养过程中会产生外毒素,如果脱毒不彻底也会引起疫苗接种反应(如发热),如部分大肠杆菌疫苗、梭菌疫苗等,这就要求生产厂家必须注重脱毒工艺的更新和完善,以确保疫苗的安全性。
2.1.4、灭活剂:
抗原灭活是灭活疫苗生产中最关键、最基本的技术之一,疫苗抗原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灭活剂主要有甲醛、β-丙内酯、二乙烯亚胺、N-乙酰乙烯亚胺、烷化剂,氧化乙烯等化学灭活剂。目前国内动物疫苗生产企业使用最多的灭活剂就是甲醛,Costa(2011)、Golden(2011)、Logue(2011)等均报道甲醛可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造成损害,因此,残留的游离甲醛若随疫苗注入机体后,会产生制激性反应。
2.1.4、抗生素
随着GMP的稳步实施,动物疫苗生产厂家的硬件设施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善,软件环境正在逐步提高,但是为了减少污染的发生,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