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教案

合集下载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野望》。

(2)理解《野望》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写,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记忆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通过学习《野望》,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点:1. 《野望》的诗意和意境。

2. 诗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野望》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野望》的,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野望》,注意停顿和韵律。

(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课后背诵《野望》。

3. 文本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指出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野望》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并提出课后学习要求。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选取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篇,与《野望》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方式。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模仿《野望》的意境和风格。

教案设计《野望》

教案设计《野望》

教案设计《野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野望》的诗句。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探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感悟力。

(3)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诗歌的背诵和创作。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2.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创作练习的指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野望》的原文和注释。

2. 教师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准备朗读设备和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背景和成就。

(2)教师朗读《野望》的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新课内容展示:(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难点。

(2)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3. 课堂互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选取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创作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可以是一首小诗或一段散文。

(2)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完善作品。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教师提出课后拓展任务,如背诵《野望》和其他王之涣的诗作,或者寻找自己的“野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的积极程度和参与情况。

2. 创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创意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拓展任务的质量和完成情况。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野望》诗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1.2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提高古文翻译水平。

1.1.3 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提升审美情趣。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野望》的内涵。

1.2.2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野望》的艺术特色。

1.2.3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王之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3.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珍惜眼前生活的情感。

1.3.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熟读并理解《野望》诗文内容。

2.1.2 掌握《野望》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1.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诗句中的意境理解。

2.2.2 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如诗句中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所蕴含的节气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1.2 学生齐读《野望》诗文,感受诗的韵律。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文内容。

3.2.2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僻字词的含义。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野望》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4 诗歌欣赏3.4.1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野望》的意境,分析诗句中的景物描绘。

3.4.2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3.5 课堂小结3.5.2 学生表达对《野望》的喜爱和收获。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熟读并背诵《野望》。

4.2 结合诗句,描绘《野望》中的画面。

第五章:教学反思5.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5.3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初中诗词野望教案

初中诗词野望教案

初中诗词野望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野望》这首诗。

2. 能够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能够通过诗词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农村的生活环境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4. 能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

教学重点:1. 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掌握。

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古代农村生活环境和人们思想感情的理解。

2. 诗词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野望》的原文和翻译,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诗词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农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农村的生活环境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诗人王维的背景和诗词创作的背景。

2. 教师朗读《野望》原文,学生跟读。

3. 教师解释诗词中的生僻字和词语。

三、诗词解析(15分钟)1. 教师分析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和感悟。

四、诗词应用(10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

2. 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感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和反思。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展示自己对《野望》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的尝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王维的《野望》,使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农村的生活环境和人们的思想感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引导他们通过诗词欣赏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同时,教师也应注重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的提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野望》教案 【完整版】

《野望》教案 【完整版】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完成本课同步练习册。
《野望》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注释及相关背景理解诗歌大意,领会诗歌主旨。
3、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否有那么一刻:在某些人生的十字路口,举目无亲,无处依靠,提着行李箱,不知路在哪,明天的太阳,不知会在何地升起。若你曾有过这般体验,那个彷徨无措的自己,你也会在王绩的《野望》中遇到,这节课我们就来品读这首诗。
3.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心情孤独的句子是:
5.《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七、小结
读完了这首诗,我们知道:诗人从一开始的徘徊不定到最后一句"长歌怀采薇",显然他已经给出了自己关于明天的答案。那么同学们,你们还在彷徨无措吗
二、目标展示
三、朗读诗歌,听读正音
四、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读准字音后,下一步我们就要读出情感。那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呢请结合诗意分析。
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远望,徘源自不定不知该归依何处。层层树林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上了落日的余晖。
牧人驱赶牛群返回,猎人骑马带着猎物归来。
相对不相识,(我)长啸高歌想着隐居不仕。
明确:诗人表达了内心彷徨不定、孤独,以及想要避世退隐的情感。
2、读出情感(全班读、个别读)
五、赏析诗句,再读品味
1、赏析写景手法
颔联、颈联:动静结合
颔联:运用叠词,富于音乐美
2、再读,品味语言及意境特点
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野望》这首诗;(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式,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3)通过创作、分享等方式,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珍惜环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2)诗歌的意象分析;(3)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2)诗歌的情感内涵;(3)诗歌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谈论对诗歌的感受;(2)展示《野望》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野望》,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2)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2)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单元测试:(1)进行单元测试,测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写作能力;(2)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1)展示诗歌的全文和注释;(2)展示诗歌的意象分析和讨论内容。

2. 教学视频:(1)播放诗歌的朗读音频;(2)播放与诗歌相关的自然风光视频。

3.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背诵;(2)要求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课堂所学。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互动。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野望》这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野望》的诗意和诗境。

2.2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分析和对诗意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自然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分享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

3.2 朗读诗歌学生朗读《野望》,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3 解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并讨论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3.4 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美好之处。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诗歌解析作业。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图片自然风景的图片。

5.2 教学材料《野望》诗歌文本。

5.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等。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在解析诗歌时,运用讲授法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6.2 互动讨论法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6.3 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展示自然风景的图片和播放相关的音乐,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自然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分享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为学习《野望》做铺垫。

7.2 步骤二:朗读诗歌学生朗读《野望》,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美。

7.3 步骤三:解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并讨论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7.4 步骤四: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美好之处。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师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等方面。

八年级语文上册《野望》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野望》教案、教学设计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生活经验、阅读积累等方面的限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他们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式,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在情感态度方面,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惑。通过学习《野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总之,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4.情感体验,提升素养: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道德品质。
5.创作展示,激发创造力: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展示,如写作、绘画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6.课后拓展,提升能力:布置课后拓展任务,如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实地观察等,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究,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提问:“你们觉得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它在诗人眼中又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为学习《野望》做好情感铺垫。
3.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4.揭示课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知识。
2.强调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哲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野望》王绩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野望》王绩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野望》王绩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并理解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野望》。

2. 通过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并准确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观点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野望》的主题和情节。

2. 学习并运用适当的文学分析方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精读材料《野望》的文本。

- 提前研究并准备好相关的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

- 准备适当的讨论问题。

2. 学生准备:- 阅读材料《野望》。

- 准备笔记和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和了解背景知识1. 教师介绍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并讨论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重要性。

2. 学生回答问题:- 你对《野望》这个标题有什么感觉和猜测?- 你知道《野望》的作者是谁吗?- 你对《野望》这个作品的背景和主题有什么了解?第二课时:文本分析和主题解读1. 教师简单介绍《野望》的作者王绩,并让学生自主阅读《野望》。

2. 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野望》的主题和情节,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引导和答疑。

第三课时: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1. 教师介绍并讲解常用的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如主题分析、情节分析、人物分析等。

2. 学生阅读《野望》并运用在前一课学到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文学分析。

3. 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第四课时: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1. 学生独立阅读材料《野望》。

2. 学生单独完成相关阅读理解题。

3. 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并讨论不同观点和答案的合理性。

4. 教师对学生的表达和理解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五课时:总结和评价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野望》的主题和情节,并对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评价。

2. 学生撰写简短的读后感,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点评和提问,补充相关知识和观点。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和表达情况。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野望》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启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介绍《野望》这首诗的作者王之涣,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意象的描绘、情感的表达等。

2.2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培养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对作者王之涣的介绍,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2 讲解与分析: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解释诗句的意义和意象的描绘。

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3.3 互动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诗歌中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评估学生对诗歌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包括诗句的意义、意象的描绘、情感的表达等。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诗歌的鉴赏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口头报告等方式,收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结合学生的作业和写作,评估他们的表达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资源:使用《野望》这首诗的原文,以及相关的注释和解释。

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王之涣的生平介绍和其他作品。

5.2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提供相关的音频资源,如诗歌的朗读和音乐背景。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野望》这首诗,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八年级语文野望教案

八年级语文野望教案

八年级语文《野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野望》。

(2)理解《野望》的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并体验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内容、译文、相关图片等。

2. 准备《野望》的全文,每人一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自然景色,引导学生欣赏。

(2)提问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认识。

2. 诗歌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野望》。

(2)学生自主朗读《野望》。

3. 诗歌理解:(1)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

(2)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解答问题。

4. 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学生举例并解释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5.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和感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野望》。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出现了问题等。

根据反思结果,教师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表达能力等。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野望》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野望》教学设计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野望》教案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曲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3、积累名句;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6、完成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诗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2、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屡被弹劾。

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案《野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案《野望》

教案名称:《野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王绩的《野望》,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歌鉴赏、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培养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和对诗人情感的共鸣。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和韵律。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自然景色和诗人情感的感悟。

教学准备:《野望》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诗中描述的自然景色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诗歌鉴赏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自然景色描绘记录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诗中描述的自然景色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王绩的生平和《野望》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自然景色描绘:学生阅读文本,记录自己对诗中自然景色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自然景色的描绘,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描述,模拟诗人在自然中游赏的情景,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韵律,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自然景色和诗人情感的感悟。

2. 自然景色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野望》的主要内容、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野望公开课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野望公开课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野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野望的概念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习野望的种类和特点,并能运用到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野心与追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野望的概念和特征。

2. 分析野望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发展动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野望的概念解决问题。

2. 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野望”。

步骤二: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野望的概念和特征,包括人们对于未来目标和追求的渴望,以及对于更好生活的向往。

步骤三:野望的种类和重要性(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野望的种类和重要性。

野望可以分为个人野望、团队野望和社会野望等。

并解释野望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或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野望的价值。

步骤四:如何培养野望(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如何培养和发展自己的野望。

包括制定目标、积极主动的行动、克服困难和障碍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野望,并帮助他们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步骤五:野望的实践(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针对个人或团队进行野望规划,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野望和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步骤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野望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并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为《我的野望》,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野望,并简要说明如何实现这些野望。

在写作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课堂讨论和个人经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野望的概念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发展动力。

野望 教案

野望 教案

野望教案教案: 《野望》年级: 初中科目: 语文目标:1. 了解诗歌《野望》的意义和主题;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3. 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诗歌《野望》的复印件;2. 录音设备。

教学过程:引入 (5 分钟):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听诗歌《野望》的朗读。

然后简要介绍诗歌的作者和背景。

导入 (10 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和讨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有关诗歌的知识,包括诗歌的特点、修辞手法等。

展示与分析 (15 分钟):教师将诗歌《野望》展示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

学生们读一遍诗歌,然后教师分析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意象等,并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小组讨论 (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诗歌的意义和主题,并找出诗歌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个人思考 (10 分钟):学生们用纸和笔写下他们对诗歌的个人思考,包括他们对诗歌的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以及诗歌让他们想起了什么。

总结 (5 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强调诗歌的价值和作用。

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创造诗歌。

作业 (5 分钟):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在家中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写下他们对该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用诗歌的形式写下自己的野望和梦想。

2. 学生可以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自然、生活或其他主题的情感和感悟。

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表现,评价学生对诗歌《野望》的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发展情况。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野望》。

(2)理解《野望》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景、情、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野望》的诗意。

(2)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感知诗人情感,体会诗歌的美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追求理想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野望》。

2. 理解《野望》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景、情、意。

三、教学难点1. 解读《野望》的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

2. 感受诗人情感,体会诗歌的美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野望》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野望》的文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野望》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野望》,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解读《野望》的诗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意象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野径”、“荒城”、“夕阳”等。

(2)学生体会意象所传达的情感,感知诗人的内心世界。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如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诗歌的美感。

6. 朗读背诵(1)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野望》,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集体背诵《野望》,巩固学习成果。

7.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2)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进行拓展性思考。

8. 作业布置(1)抄写《野望》并背诵。

(2)写一篇关于《野望》的读后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13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13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教案:《野望》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野望》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并能够朗读《野望》的内容。

3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5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1 .《野望》的课文材料。

2 .教学PPT或黑板。

3 .学生个人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与学生们互动交流,询问学生们对野心的理解。

2 .展示一些与野心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二、课文导读(10分钟)1 .简要介绍《野望》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3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三、课文理解(15分钟)1 .以小组形式讨论,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主人公的野心是什么?b.主人公为了实现野心做了哪些事情?C.主人公的野心给他带来了什么结果?d.你对主人公的行为有何评价?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四、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人公和其他人物。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出示写作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关于野心的写作。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提高写作水平。

六、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出示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检查答案,解答学生的疑惑。

七、教学评价(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参与度等方面。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野望》的背景和作者有一定了解。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内容。

3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4 .学生能够运用思辨能力进行写作,并展示一定的写作水平。

5 .学生能够思考和评价主人公的行为,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课堂练习题:1 .请简要介绍《野望》的背景和作者。

2 .主人公的野心是什么?他为了实现野心做了哪些事情?3 .描述一下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第13课《野望》教案

第13课《野望》教案
-在诗歌朗读中,重点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传达诗人的情感。
-在词语解析中,强调“野望”一词在诗中的双层意义,既指实际的远望,又暗含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2.教学难点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对于中学生来说,掌握古典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模仿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
-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需要教师引导分析和讨论。
4.诗歌意境:探讨课文中所表现的田园风光和诗人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5.诗人背景: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野望》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创作背景。
-诗人的情感表达: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到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需要通过对比、联想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体会。
-诗歌意境的感悟:意境是诗歌的灵魂,但学生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描绘、情感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举例解释:
-在节奏和韵律的教学中,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平仄、对仗等古典诗歌特有的韵律美,可以通过对比现代诗歌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差异。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典诗歌中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启发他们的思考。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野望》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野望》教学设计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野望》教案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曲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3、积累名句;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6、完成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诗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2、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屡被弹劾。

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1.1 简介《野望》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1.1.1 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盛世,但他的一生却充满了动荡和困苦。

1.1.2 《野望》这首诗是他在流亡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期望。

1.1.3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优秀素材。

二、知识点讲解2.1 解析《野望》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1.1 诗中的意象和景象描绘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期望。

2.1.2 诗中的对仗和韵律运用巧妙,展现了杜甫严谨的创作风格。

2.1.3 诗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令人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三、教学内容3.1 熟读并理解《野望》的诗意和情感。

3.1.1 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熟悉诗歌的文本和节奏。

3.1.2 学生通过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景象,理解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期望。

3.1.3 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对仗和韵律,领略杜甫严谨的创作风格。

四、教学目标4.1 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野望》。

4.1.1 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4.1.2 学生通过背诵,提高口语表达和文学素养。

4.1.3 学生通过背诵,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解析《野望》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5.1.1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景象,领略诗人的忧虑和期望。

5.1.2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对仗和韵律,欣赏杜甫的创作风格。

5.1.3 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后续章节将继续详细讲解如何进行教学活动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希望这个教案能够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准备《野望》的文本和注释版本,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6.1.1 提供诗歌的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6.1.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创作背景。

七、教学过程7.1 引导学生朗读《野望》,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调整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诗句赏析: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作者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品读诗歌,说说诗歌表达的情感。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五、课堂总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2、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学生翻译,并校正。
东皋:作者家乡,归隐之地。皋,水边地。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第1周(8月30日 —8月31日)
主备人:杜晓娟审核人:张岚授课人: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野望》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的《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此
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课标要求
课标对古诗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让学生描述一下诗中的场景,想象一下诗人创作的意境。
把我们想象成作者:“你”在自己忧愁无依的时候,一个人在水边的高地上,耳边隐隐约约传来水声,这时秋风萧瑟,一轮金黄的夕阳照射在山上、树上,而树木光秃秃的,只留下满地的落叶,山上只有刺目的余晖,心中无忧的兴起一股忧愁、凄凉、萧瑟之感,恰恰这时一个牧童驱赶着牛群,踏着夕阳回家,打猎之人也骑着马归来,可自己却都不认识,这时会有什么感受呢?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飞。-----刘彻《秋风辞》
庭前落进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 秋》
板书设计:
野望
首联: 点名时间、地点
颔联、颈联:萧瑟恬静的景色
尾联:孤独抑郁的心情
教后记:
年级:七教学内容:《野望》教学时数:1总课时数:
拓展延伸:(当堂检测,能力迁移)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积绩
故乡行云是,虚室坐间同。
日落西山暮,方知天下空。




拓展延伸:(当堂检测,能力迁移)
积累描写秋景的诗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____叶绍翁《夜书所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导入明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调整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
自主学习,(问题引领,充分学习)
一、预习先知: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领学生再次品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请同学翻译诗句。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释疑解难)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4、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完成背诵。
链接中考
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的运用,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等。
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自学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诗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
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1、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2、背景介绍:
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乱,故托病辞官归田而作,借此派遣内心的孤寂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