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教学文案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及其教学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及其教学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e1090b4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50.png)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及其教学策略发布时间:2021-08-05T09:37:25.511Z 来源:《教育学》2021年6月总第252期作者:梅雪晗[导读] 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种现象的成因,并在教学中避免因词汇空缺而带来的交际障碍。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本文以汉语文化词为研究对象,阐述词汇空缺的分类,并探讨消除词汇空缺带来的教学阻碍的方法,以期进一步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使汉语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领悟中华文化。
关键词:词汇空缺对外汉语教学策略语言扎根于文化之中,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
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由于文化词汇的空缺,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做出望文生义、词不达意等现象。
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种现象的成因,并在教学中避免因词汇空缺而带来的交际障碍。
一、词汇空缺的分类词汇空缺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 在1957年最早提出的。
郭爱先认为词汇空缺指“由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的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特有事物或概念的词语或语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成分,从而形成异族文化的空缺。
”这种语义项的缺失,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不可避免的难题。
词汇空缺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完全空缺、部分空缺和冲突空缺。
1.完全空缺。
完全空缺词,是指两种语言中无法找到相对应的词。
汉语中的熟语、时令、历史故事、地域方言、中医词汇等都属于这一类。
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古传承下来的,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典故,就很难理解它的意义。
2.部分空缺。
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只有部分对应,或是有的基本意义相同,文化内涵意义却不同。
这种情况在中西方的称谓语中常见。
中国人喜欢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有些物品会被赋予精神上的意义。
如:常用“梅”比喻傲霜斗雪、坚强不屈,“莲”则象征着正直清廉;另外“红豆”虽然在字面意义上相同,但在汉语里红豆还寓意着爱情,中国人的婚床上会放置大枣、花生、桂圆、莲子,也是取早生贵子谐音之意。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对策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b498b48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8.png)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对策
随着外语教学的发展,词汇空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越来越成为一
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本文主要讨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及对策。
首先,我们来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词汇学习在
学习汉语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对外汉语学习者及其老师们往
往发现自己对常用词汇的熟悉度很低,甚至比汉语母语者更低,往往
会受到传统语料库和词汇含义的限制,无法及时准确地学习和理解更
多的词汇和语言用法,由此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接着,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应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口语和文本,并根据学生的熟悉度、水
平等给予合理的解释;其次,在课堂上采用口询制、小组活动等多种
形式,让学生用汉语进行表达;第三,回顾重点词汇,在不断核查中
用以加深记忆;第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拓展词汇量;最后,定期组织词汇测试和比赛,以及实施动态练习,勉励学生克服
英语缺乏恐惧。
从以上不难看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现象会引发不良后果,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多角度出
发采取有效的对策,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循序渐进地扩大汉语
词汇量,为他们掌握汉语打下基础。
浅谈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浅谈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5a672d75fbfc77da269b15c.png)
浅谈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摘要】英汉互译中经常出现词汇空缺现象,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普遍存在,这给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增加了难度。
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英汉互译词汇空缺原因分析对策一、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分析(一)研究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原因的必要性浅析词汇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
通俗地说就是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
这种“空缺”现象译界称之为“词汇空缺”(lexical vacancy) ,由于其常涉及到民族思维、概念方面的差异,因此也常被称为“概念空缺”(conceptual vacancy)。
例如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过一类年轻人被称为“Yuppie”,他们是城市中上阶层的青年专业人士,一般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富有,有雄心,追求金钱和享受,衣着讲究,追崇时尚。
而“Yuppie”一词源自“Young Urban Professional”的缩写。
如果译者不了解,就没法理解“Yuppie”现在是用来泛指拥有雄心壮志的年轻人。
再比如,如果我们不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总统Nixon制造的“水门事件”的史实,我们便无从了解“Watergate”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
而这两种说法却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由此看来,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就会给交际和翻译带来困难和障碍。
因此,研究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是寻求词汇空缺问题解决的前提。
(二)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原因浅析1.因生存环境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系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是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
![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ffb2a3f2a300a6c30d229fcc.png)
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秦玉君摘要:语言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而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能代表文化特征的基本要素.翻译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必然与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从词汇空缺的理论内涵八手,分析了汉莫翻译过程中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英汉语言在生活习惯,文化内涵,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对词汇空缺现象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在英汉翻译中解决词汇空缺的方法:包括音译,直译,意译,加注等.关键词:词汇空缺;原因;应对策略一,引言翻译的目的是在译人语中把译出语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在地域,环境,习俗,文化,宗教,社会制度,经济条件诸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到语言上,便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种语言中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即词汇空缺(Lexicalgap).二,词汇空缺定义词汇空缺现象也被称之为”词汇空白”,”词汇空位”或者”文化负载词”.词汇空缺自引入我国外语学术界以来,以往诸多学者皆从不同的角度对词汇空缺现象加以阐释,定义.对于词汇空缺的定义,目前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谭载喜(1980)在英语学界最早提出了词汇空缺这一概念,即:文化个性反映到词汇里,便会出现词汇空缺以及词汇冲突的现象.周玉忠(1991)认为:一般来说,各个语言之间都存在着相关的对等成分,但同时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并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这就是词汇空缺现象.王秉钦(1993)认为”空白”指原语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莫名其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陈喜荣(1996)则认为词汇空缺即负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词和表达方式所造成的异族文化的空白.郭爱先(1998)将词汇空缺现象重新定义为:”词汇空缺指由于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特有事物或概念的词语或语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成分,从而形成异族文化的空缺.”以上各专家对词汇空缺这一现象的解释,定义都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词汇空缺现象的影响,其在本质上是基本相同的,只不过解释,定义的角度略有不同.其中陈喜荣先生的定义最为宽泛,而郭爱先先生对词汇空缺的定义则更全面,也最为科学:不仅包括了完全空缺的词汇也包括了语义有所不同的词汇.三,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一)不同的风俗习惯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各语言之间常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十二生肖即十二属相,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民俗现象.它是一种以动物名称纪年的特殊方式.所谓十二属相就是用十二地支和十二种动物相对应搭配而成,每一种动物代表一年.在英语中没有十二生肖,只有十二星座.(二)不同的宗教信仰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对中国民众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有道教的”玉帝”,有佛教的“阎王”,”观音”,有神话中的”龙王”等,这些概念在英民族文化中并不存在.英语语言国家的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上帝”这个概念是欧美文化的个性.(三)不同的价值取向从价值取向来看,汉语文化是群体取向的,讲求集体主义,而英语文化是个体取向的,讲求个人主义.汉语中常用“鄙人,寒舍”等词,但单译为I,yourhouse等根本反映不出其内涵意义,因为英语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谦词.(四)不同的文化内涵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性,同时也必然具有个性,即民族性.比如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古代皇帝的儿子被称为”龙子”.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 四,汉英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的策略(一)直译法直译法就是指在不引起读者误解和不违背译文表达习惯,语音规范的前提下,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如纸老虎( papertiger),枪杆子里面出政权(politicalpowergrowsoutofthebarrelofa gun),丢脸(1oseface)等.(二)音译法音译法是国际文化交流中常见的一种方法.翻译人名,地名以及一些表示概念的词,在本族语里找不到对应词来表示时, 均可采用音义法进行翻译.如汉语中的”叩头(kowtou),乌龙茶(oo1. ung)”;英语中的”~onsx(声纳),radar(雷达),”等.(三)意译法意译法是指不保留源语的形式和修辞,而只传递源语意思的翻译法.如:”狗改不了吃屎”可以翻译为”Afoxmaytumgray, butneverkind.”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西方人对狗有好感,认为它们是忠实可靠的朋友,而在汉民族人的心目中对狗含有厌恶鄙视的感情色彩,因此,在翻译”狗改不了吃屎”时不宜保留”狗”的形象,而将其替换为”狐狸”的形象.(四)加注法加注即在直译或意译的基础上,根据内容加以补充,使之从形式上或内容上更符合心理接受和文化期待.如”鸳鸯火锅”仅仅译成”Y uanyanghotpot”,恐怕难以讲清其含义,也难以让西方人了解其原料和味道.所以,宜采用添加注释的方法进行处理:Yuanyang hotpot(withawork,partitionedintotwoparts,oneofwhichisfilledwithhot —spicysoupandtheotherofwhichisfilledwithnon—hot—spicybroth).五,结语必须指出的是,词汇,词义上的空缺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应当客观地对待.翻译工作者不但要学习语言,而且要学习语言文化,然后以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接受能力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正确处理翻译中出现的这一问题.(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浦东;200135) 参考文献:[1]Baker,M.(1992)InOtherWords:ACoursebookonTranslation [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2]Nid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In-nerMongoliaUniversityPress[3]郭爱先.词汇空缺及其可译性[J].解放军外语,1998,21(5):42—45.[4]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刘宏.跨文化交际中的空缺现象与文化观念].外语与外语研究,2005(7)[6]谭载喜.翻译中的语义对比试析[c].见:杨自俭,李瑞华主编.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13l一137.[7]周玉忠.英汉对译的不可译现象[c].见: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427—428.作者简介:秦玉君(1989年9月),女,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I.117?。
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及应对策略
![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及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d61510e443323968001c92bc.png)
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及应对策略本文对英汉互译过程中产生词汇空缺现象的原因做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了应对翻译中词汇空缺的若干方法,特别提出英译汉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标签:英汉互译词汇空缺注意事项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
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词汇空缺现象,所谓词汇空缺现象就是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而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
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流带来障碍。
为此,语言翻译者应高度重视有关词汇空缺现象所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一、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1.工作生活环境的差异引起由于长期工作生活环境形成人的语言习惯,一旦环境改变而引起的差异,就容易造成词汇空缺现象。
如在我们见面时经常问:“吃过了吗?”通常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但如果向外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甚至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怎么搞的,一见面就问我吃没吃,没吃又关你什么事?”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
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n idle lefe),“吃香”(be very popular),“吃不消”(more than one can stand, too much)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每一种语言都有不少对自己特有传统文化中人或物的表达法。
比如,汉语中有“女娲补天”之说,其中“女娲”为中国传说中人物,该名字所具有的含义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幻象。
只存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
同样,作为西方文化源泉的《圣经》也为西方所独有,而且《圣经》中的人物Cain(该隐)现已引申为“骨肉相残”,所有这些都已成为欧美人的文化遗产。
在翻译此类作品时,我们往往要借助文中补充说明或加注解的方法,才能把原意解释清楚。
比如,如果把“东施效颦”简单地译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原文的含义就没译出来。
英汉语言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英汉语言中的词汇空缺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95e3668be53a580217fcfe0c.png)
s t , 不 分 长 幼 。有 些 分 类 和 名 称 与汉 语 不 一 ie 并 sr 样 , h lbo e s t 可 以指 同父异 母 也 可 以指 如 a rt r i e f h / sr
不 同 的两种语 言 之间 。
成 员 比较 多 , 呼也 和 西方 人 大 不 相 同 。例 如 , 称 中
国人 喜欢 把 表 姐 , 弟 亲切 地 叫成 姐姐 , 弟 。所 表 弟
以在 跟 英 语 为 母 语 的 人 讲 话 时 易 把 “ 弟 ”翻 成 姐
“
s t n rte” ie adbo r 。西 方 人 很 费 解 , 你 怎 么有 sr h 说
第1 4 Jnfhz te o理 u n学tcSnEi Vo.2 2 鬻 oa nonuoea学 学r aen o.ie i 0lo 0年 川 l Z gustf业uld y会 m ( iccdn 2 0 r o ehI州 空 r t 院 社a e Sa e t) 10‘ i 【 l f 郑 航 AniIsM 科 l i 工 管cn t g t a o zN 2・ . u4 2 I 9 u
中图分类号 : 359 H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0 15 (00 O — 03 0 1 9— 70 2 1 )2 0 6 — 3 0
他 概括 分析 了词 汇 空缺 产 生 的五 大 原 因 : 1 由于 ()
生 活环 境 和生 活经 验不 同 而 引起 的词 汇 空缺 ; 2 ()
带来 理解 和翻 译 上 的 困难 。这 种 现 象 称 之 为 词 汇
由于 风俗 习惯 不 同而引 起 的词 汇 空 缺 ; 3 由于 宗 () 教 信仰 不 同而 引起 的词 汇 空缺 ; 4 由于 对 客观 世 () 界认 识 的不 同而引起 的词 汇空 缺 ; 5 由于语 言 以 () 及语 言 方面 的 原 因 而 引起 的词 汇 空 缺 。本 文 主 要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处理原则和方法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处理原则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78d0d9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4a.png)
2003年第5卷第2期巢湖学院学报No.2.,VoI.5.2003总第59期JournOI of ChOohu coIIege GenerOI SeriOI No.59收稿日期:2002-12-1作者简介:蔡军(1964-),男,安徽巢湖人,巢湖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处理原则和方法蔡军(巢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巢湖238000)摘要:英汉两种语言中包含着大量的习语。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趋深入的今天,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英汉习语的互译。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深受各自文化的影响,他们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了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只有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深入了解,并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弥补这种词汇空缺现象,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英汉习语互译;词汇空缺现象;处理原则和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68(2003)02-0101-04Eguivalence Gap In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Fixed Expres-sions And Its Solving PrinciplesCAI Jun (Chao H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nhui Chaohu 238000,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a Iarge guantity of idioms and fixed expressions in both EngIish and Chinese Ianguages.We are bound to meet how to transIate them i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 cuItures which are deveIoped further today.Great diversities exit among them because of the infIuence of their different cuItures.OnIy do we go into these diversities and adopt suitabIe princi-pIes ,we can mix up this eguivaIence gap.Then the reaI aim of intercuIturaI communication can be arrived at.Keywords :transIation between EngIish and Chinese idioms &expressions ;eguivaIence gap ;its soIving principIes.中华民族和西方英语国家的人民在各自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语言———汉语和英语。
词汇空缺及翻译
![词汇空缺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9c10e0fbb68a98271fefa46.png)
词汇空缺及翻译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李红梅摘要:当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的词时,就出现了词汇空缺。
本文从生活经验、世界观、语言文化三方面分析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借以提高翻译质量。
关键词:词汇空缺世界观双关语Lexical Gap and TranslationAbstract: There are sometimes no equivalent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That’s what we call lexical gap. The thesis aims at improving translation by finding out the reas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ving experience, outlook on world and language and culture.Key words: lexical gap outlook on world pun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但因为人相互之间存在着大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共性,不同的语言是可以相互移译的。
然而由于各民族在地域、环境、习俗、文化、宗教、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别和其语言在结构特点、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找不到对等的词。
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词汇空缺”(lexical gap)①。
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概括为三大类②:1.由于生活经验的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如果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环境里不存在,那么在语言中就可能出现空缺。
比如“饺子”是中国的名吃。
英语中虽然也有表示类似于“饺子”的词,如“dumpling”和“ravioli”,但却分别指“汤圆”和“有馅的小包子”,它们与饺子不尽相同。
用这两个词来译“饺子”,显然是不准确的,但大概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探析
![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6b0ac65ef7ba0d4b733b27.png)
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探析作者:张蕴婷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2期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文化的载体,它能直接反映文化的内涵。
英汉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必然使得语言系统和结构搭配方面产生许多不同。
这就产生了文化空缺即词汇空缺,由于缺乏对这些现象的研究和了解,使得中西方文化在交流时容易产生误解与歧义。
因此了解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能培养语感,提高语言学习的兴趣,磨炼语言的敏感性,能提高语言分析能力。
关键词: 英汉文化差异词汇空缺翻译一、引言讲翻译,先言其必有“失”,似乎扫兴,但是这是千真万确的。
如:The town boasts a beautiful lake.这个镇上有一个美丽的湖。
这是《新英汉词典》boast词条下的例句及译文ALD对boast的释义之一是possess with pride,《新英汉词典》的相应释义为:以……而自豪;自恃有。
在上句译文中就体现不出with pride这一层含义。
硬译“此镇以拥有一个美丽的湖而自豪”,一则不甚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二则可能与译文所在的上下文不协调,权衡再三,还是将boast译为“有”为宜,尽管有所“失”焉。
译界将这种“必有失”的普遍现象称为“可译性的限度”(limitation of translatability)。
何谓“词汇空缺”?所谓“词汇空缺”,即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事物,另一种语言却没有,而只得“兜圈子”才能表达。
词汇空缺现象,不可小视。
英语学习者能从中体验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差异、生活环境差异等。
词汇空缺的研究,能培养语感,提高语言学习的兴趣,磨炼对语言的敏感性。
对词汇空缺现象的研究,能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分析能力。
二、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1.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差异造成词汇空缺。
要译block此词,并不容易。
此词虽常被译成“街区”,但仍难尽如人意。
“街区”令人费解,汉语词典也查无此词。
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范本)
![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efc243e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14.png)
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一、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不知道七十年代初美国总统Ni xon制造的”水门事件”的史实,我们便无从了解W atergate, 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
看来,Wa tergate由特指“水门事件”到泛指丑闻这一现象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回难,给回译造成障碍。
为此,研究有关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二、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1.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我们知道,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峡。
比如:S alad这种凉拌菜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语言中也不存在这个同,因此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汉语也是如此。
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有时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怎么搞的,一见面就问我吃没吃,设吃又关你什么事?”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 n idle l ife),“吃香”(be ver popular),“吃不消”(more tha n one an stand,too muh)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基于文化差异视角
![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基于文化差异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c8871b0d866fb84ae55c8d08.png)
176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基于文化差异视角贾楠楠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词汇的不对应性,即词汇空缺的现象。
本文通过运用音译、直译、改编和意译的翻译方法来举例分析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的现象。
关键词:词汇空缺;文化差异;翻译方法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对外宣传中出现了很多新词语,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汇空缺现象成为翻译中的一大障碍和难题,为了加深国家之间的交流,翻译工作者需要转移工作重心,确保语言准确的输出,为国内外交流的有效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词汇空缺定义及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词汇空缺是文化与语言不可分割的一种体现。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新事物或具有民俗特色的概念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成分。
正如莱督(Lado)(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1957,P.71)所说的,“我们把生活经验变成语言,并给语言加上意思,是受了文化的约束、影响的,而各种语言则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互为区别,有的语义存在于一种语言中,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
”[1]词汇不但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整个体系的关键,还是文化的载体,是国家特色文化的重要体现。
因此,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生活状态、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况必定会在一个国家的语言中折射出来。
总而言之,翻译工作者要重视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做到翻译的准确性,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语言本身的特点。
从汉语和英语语言本身特点来看,两种语言之间存着着巨大的差异,包括发音、语境、语义内容、语法结构的不同。
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所以产生了词汇空缺现象。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原语所承载的语言特色,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
第二个原因是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波及范围广,包括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在英汉翻译中都会造成词汇空缺的产生。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词”现象及翻译策略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词”现象及翻译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b0287b223968011ca300912c.png)
的表 现 和 特 点 进 行 分 析 ,最 后 就 如 何 选择 合 适 的翻 译 方 法 提 出 了一 些 建议 。 关 键 词 :英 汉 翻 译 文化 空缺 词 翻 译 策略
中西差异与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精选文档
![中西差异与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6fe4343a98271fe900ef925.png)
中西差异与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一、汉英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必然性杨绛先生曾经形象地比喻翻译工作,说译者所从事的工作,是“一仆二主”的事情,即译者这个“仆人”不仅要忠实于原著这个“主人”,还要忠实于读者这个“主人”。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心中既要想着原作及其作者,尽可能地把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出来。
同时,译者还要想着原文的读者,翻译出来的东西要尽可能接近读者,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然而,译者这个“仆人”是否真的能够完全忠实于“原著”和“读者”这两个主人呢?事实上,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翻译完完全全的可能是没有的,完完全全的不可能也是没有的。
世界上的一切翻译活动都是在这两个极端中进行的。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因为再好的翻译也不可能在译入语中百分之百地表达出原文的全部内涵、全部意义、全部信息,也不可能使译入语接受者的感受和反映完全等同于原文接受者的感受和反映”(沈苏儒,《信达雅漫谈》)。
所以,译者不可能同时完全、而只能尽量忠实于这两个主人。
这正应了钱钟书先生的那句名言“翻译必有失”。
英汉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差异导致了语言上的差异,并突出表现在词汇层上。
词汇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成功的交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翻译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必然与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民族文化及各民族实践活动的特异性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会表现为“词汇空缺”(即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事物,另一种语言却没有,而只能用“兜圈子”的办法才能表达)。
二、中西差异导致的词汇空缺中西文化差异是自东、西方开始有了交往以来从未停止的一个话题,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历史文化、饮食文化、社会习俗、宗教文化及英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差异等方方面面。
而这些方方面面的差异足以让译者在如何既忠实于“原著”又忠实于“读者”的问题上煞费苦心。
(一)历史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词汇空缺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造就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特有的词语,比如古代的一些刑罚“车裂”、“五马分尸”、“金瓜击顶”“株连九族”等,这些词语就是现代的中国人也需要借助额外的解释才能理解,更何况要把它翻译出来给对中国古代文化一无所知的西方人来理解呢。
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分析及处理方法
![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分析及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88057ab0029bd64783e2c5e.png)
而导致一种 语言表示特 有概念和 事物的词语 或语义 ,在
另外一种 语言 中无法 找到对等成 分的现象 。产生英汉 语 言中词汇空缺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 以下四个 方面 :
( )源 于 宗 教 信 仰 差 异 1 宗 教 是 不 同 民族 文 化 的 重 要 表 现 形 式 。 西 方 文 明 受 古 希 腊 、 古 罗 马 文 化 的 影 响 ,致 使 许 多 英 语 国家 信 奉 基 口 程永 源自淮北师 范大学外语教 育学院
【 摘 要 】 词 汇教 学 是 大 学 英 语 教 学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由
于 英 汉 语 言 中存 在 大 量 词 汇 空 缺 现 象 , 大 学 英 语 教 师 必 须 在 认 真 贯 彻 教 育 大 纲 指 导 思 想 的基 础 上 ,遵 循 英语 语 言 的 学 习规 律 , 从 英 汉 文化 差 异 的角 度 出发 ,探 寻 提 高 词 汇教 学 质 量 的 有 效 途 径 。 基 于 此 ,本 文 对 英 汉语 言 中 词 汇 空缺 现 象 进 行 分 析 ,并 总结 出处 理 方 法 。
【 关键词】 英汉语言;大学英语 ;词 汇空缺现 象
[ 中圈 分 类 号 】 1 [ 献 标 识 码 ] H39 文 A [ 章 ■ 号 】 0966(0 20—0 00 文 10 —172 1)60 7—2
《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 出,大学英语教 学 应当 以培养 学生英语综合 应用能力 为 目标 ,促 使他们 能在今后 的学习、工 作和社会 交往 中运 用英 语进 行交际, 提 高综合文化 素养 ,适应 我 国社会 发展和 国际交 流的需 要 。 然 而 , 由 于 英 汉 语 言 中 存 在 大 量 词 汇 空 缺 现 象 , 在
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现象的文化分析
![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现象的文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a75e29201f69e3142329450.png)
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现象的文化分析作者:吴英健来源:《成才之路》 2017年第30期摘要: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其他民族文化中会成为空白。
而在语言中,这种文化空白就表现为词汇空缺。
文章从词汇空缺的界定、词汇空缺的类别、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三方面,对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进行探讨,并深入分析这一语言现象的成因。
关键词:文化差异;词汇空缺;英汉互译;成因中图分类号:G718.5;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0-0057-01一、词汇空缺的界定词汇空缺(lexical gap)是指一种语言中的一些词汇或词汇成分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没有与之对等或契合的词汇或词汇成分的现象。
我国学者谭载喜首先提出了词汇空缺的概念,即文化个性反映到词汇里,便会出现词汇空缺以及词汇冲突的现象。
陈喜荣认为词汇空缺是富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词和表达方式所造成的异族文化的空白。
郭爱先对词汇空缺的定义是:“词汇空缺指由于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特有事物或概念的词语或语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成分,从而形成异族文化的空缺。
”由此可见,部分学者认为各个民族文化上的空缺是造成词汇空缺的本质原因。
民族文化越相似,词汇空缺就会越少;反之,民族文化越不同,词汇空缺就会越多。
二、词汇空缺的类别国内许多学者按照不同的标准把词汇空缺分为不同的类别。
郭爱先根据词汇内容进行分类,将词汇空缺分为物质文化方面与精神、社会体制文化等方面的词汇空缺两大类。
何秋和则根据词汇意义进行分类,把词汇空缺分为全空缺、半空缺以及冲突空缺。
全空缺指一种语言里有的词汇,另一种语言里完全没有这个词汇;半空缺指两种语言里都有的词汇,但词汇的内涵意义或使用方法不同、有差异;冲突空缺指两种语言里都有的词汇,但词汇的内涵意义完全相反。
三、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1)语言文字。
世界上的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的特点。
以汉语和英语为例,汉语是意合文字,注重语义,结构松弛简练;英语是形合文字,注重结构,层次分明有序。
浅谈英汉词汇空缺现象
![浅谈英汉词汇空缺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e3b19e01f78a6529647d5350.png)
浅谈英汉词汇空缺现象摘要:语言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文化的演变过程。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词汇空缺这一语言想象凸显。
通过对词汇空缺特点的对比,从词汇学的角度加以分析词汇空缺现象。
关键词:文化空缺现象词汇空缺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尔(edward spair)指出:“文化可以理解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的表达形式。
”文化差异通过词汇来体现,任何语言都能反映某种文化的特征。
语言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一面镜子,它反映着文化的产生与演进的过程,而语言和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关系,又明显地表现在词汇方面(戴昭铭,1996)。
二、空缺现象空缺顾名思义就是空白,它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出现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
它是指一个民族所拥有的文化现象在另一个民族里不存在。
正如俄罗斯语言学家ю.索罗金等人所描述的,在原语中存在的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易于误解的东西,导致异族文化的空缺(王秉钦,2007)。
因此,了解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对语言学习者是至关重要的。
三、基于词语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空缺现象1.人名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因而孕育了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赋予了人名极丰富的文化底蕴。
随着历史的变迁,人名揭示了不同时期历史发展的轨迹。
它本质上反映了封建宗法伦理的等级观念。
这是从周代开始的长子继位的宗法制度,其中“姓”代表的是宗族群体,体现了血缘关系,有以官职为姓(如司马);有以帝王为姓(如李);还有以职业为姓(如石、陶,等等)。
而西方人热衷于以自然现象为姓(snow,frost,etc.),或者选择颜色词汇为姓(red,white,black,etc.),甚至以动物词汇为姓(fox,lamb,etc.)。
在中国社会,有的按一个人生辰八字取名,这和古代相传下来的五行学说是相关的;有的名字则由父母的姓氏组合而成;有的根据事件命名(如国庆,援朝,等等)。
浅析汉语与英语在翻译中的词汇空缺
![浅析汉语与英语在翻译中的词汇空缺](https://img.taocdn.com/s3/m/f27d361258f5f61fb6366668.png)
浅析汉语与英语在翻译中的词汇空缺引言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的差异及历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
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专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有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词汇空缺”现象。
一、分类根据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来源与背景,我们可将词语之间的空缺现象概括为以下五大类:(一)由于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客观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接触不同的事物。
这样,不同语言中就存在语言上的空缺现象。
例如:汉语中的“炕”“旗袍”“中山装”“麻将”“二胡”“锅盔”“辘辘”等在英语中都属词汇空缺。
而英语中的“tank”“jacket”“bus”“nicotine”等在汉语中都没有地道的对应词,只好按读音将其分别译为“坦克”、“夹克衫”、“巴土”、“尼古丁”。
再有,“Cheesecake(奶酪蛋糕)”,在英语里,指女性健美照或美腿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
但在汉语里,没有一个恰当的翻译。
又如“AmericanDream”实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Lazy Susan(懒惰的苏珊)”,指一种盛食品的自动转盘,供顾客选用;“Merry widows (快活寡妇)”,指一种女子的紧束身衣。
这些词都具有独特的英国文化背景,但在汉语中无法对等地表述。
(二)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饮食、起居等文化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一些节日、庆典等喜庆活动中,如中国的“元宵”“腊八粥”“过年”“爆竹”“压岁钱”“红娘”“月下老”等都代表特殊的中国文化内涵。
而英语中的“salad”“coffee”“chocolate”“hamburger”等在汉语中也属空缺。
只能取其读音借入。
(三)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东方人大都信仰佛教或其它,而西方人大都信仰基督教,这两种宗教的教义、礼仪等各不相同,也造成了词汇上的空缺现象。
“词缺现象”的教学策略探析
![“词缺现象”的教学策略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ede76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e.png)
“词缺现象”的教学策略探析在日常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知识的输出十分重视,但是学生在实际交流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词缺现象”。
文章结合具体的实例,从英语词汇量的提升、课堂对话效率的提升、课堂情境实效的提高三个方面论述解决“词缺现象”的教学策略。
标签:英语教学;词缺现象;教学策略;语言交流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但是通过观察当下的英语课堂,发现学生“词缺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学生用刻板的非完整句式回答问题;有的学生交流时将书本的句式生搬硬套,风马牛不相及。
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英语文化意识的缺失导致英语交际氛围的缺乏,英语词汇的储备量少导致实际需求的缺乏,英语课堂的固化模式导致真实情境的缺乏。
因此,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已经成为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一、提升英语输入量,奠定“词缺现象”转变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要想习得英语词汇的准确发音与必要的发音技巧,主要依靠的是教师的传授与自身的不断练习。
但是在日常生活的交际活动中,想要呈现良好的语言风貌以及美妙的语音、语调,则需要长期不断地熏陶与模仿才能形成。
由此可见,英语课堂中引导学生掌握地道的语言输入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日常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多方面、多渠道地收集适合学生学习的语音素材资料,帮助学生拓宽英语学习视角,让学生在不断模仿与语音熏陶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英语语言风貌。
例如,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上册Unit5 “What do you do”时,为学生呈现了英语国家原版的有关职业的儿歌,引导他们在原汁原味的英语氛围中习得语言。
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大、年级的不断提高,教师会发现学生对于感官刺激类型的活动兴趣会逐步降低。
因此,给学生适时增加有情趣性内容的学习文本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除了课堂上必须要完成相应的课时目标之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在语言输入内容的难度上应略高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汇空缺的涵义及产生词汇空 缺现象的原因
词汇空缺本质上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空缺。 英汉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 专用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在 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 合词,这种现象往往被称之为“词汇空 缺”。语言之间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 然现象,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空缺。
词汇空缺可以分布在词汇的各个方面上。例如,在饮食方 面,中国人常吃的“馒头”、“腊八粥”等在西方国家就 从未有过,于是英语没有对应的词汇;而 “pizza”、 “turkey”等中国从未有过,因此在汉语里没有与其对应的 词汇。再如,汉语中用“月下老人”象征媒人。而在英语 的众神谱中,却没有这样一位老人。英语中主司爱情之神
惨遭失败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无意中)泄露秘 密
let sleeping dogs lie
不招惹麻烦
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时
Great minds think a like. 英雄所见略同
三、词汇空缺
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
a green hand 生手
Dutch courage 酒后之勇
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East, (or)West, home’s best.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多此一举,徒劳无功,白费力气。
如: hand 手 Head 头 heart 心
习语翻译中的词汇偶合现象
black-hearted 黑心的;邪恶的 in one ear and out the other 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castle in the air 空中楼阁
add fuel to the flames 火上加油 sit on the fence 骑墙 Easier said than done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the apple of one’s eye
掌上明珠;珍爱之物
have an axe to grind
别有用心
as mute as a fish
默不作声
as cool a s a cucumber
镇定自若
as close a s an oyster
守口如瓶
as regular as clock work
犹如雨后春笋 just like mushrooms He is in the doghouse. 他名声扫地 He is as thin as a shadow. 他瘦的象猴子 Fish in the air. 海底(水中)捞月 To put the fifth wheel to the coach. 画蛇添足
有条不紊
like a hot potato
棘手问题
know one’s onions 精明干炼
birds of a feather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丘之貉
send sb. to Coventry
把某人排斥在集体之外, 拒绝与某人交往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对牛弹琴
meet one’s Waterloo
第六章
翻译学与词汇特征
词汇偶合 词汇并行 词汇空缺 词汇冲突
一、词汇偶合
词汇偶合也称语义的对应(corresponding) 关系,是指原语与译语无论在意义上还是 在形式结构上都十分相似、对应。英汉 两种各自的语言中就存在着不少选词、 用词上的相同、相近之处。我们把这种 语言特征称作‘不同语言之间的偶合现 象。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穷得像·叫·化·子
as brave as a lion
勇猛如虎
drink like a fish
牛饮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无风不起浪
是美艳绝伦的维纳斯和调皮、喜欢恶作剧的丘比特。这
两个颇具异族情调的爱情之神对中国普通百姓来说,仍然 是一个词汇空缺。 同样,反映汉语民族文化的事物或概念 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存在着空缺,如“风水”、“红包”、
“有喜”、“中举”、“贱妾”、“女娲补天”、“盘
古开天辟地”等。
一、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
1.生活环境与经验的差异 3. 宗教信仰的不同 2.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a s steady a s a rock 坚如磐石
trim the sail to the wind 见风使舵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Misfortune never comes singly 祸不单行
二、语义并行
语义并行指英汉语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一事物的现 象。如:
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不同的民族在 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建立起自己的语言文 化体系。当一个民族的某些表示特有事 物的词语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没有相 对应的概念时,就会产生词汇空缺。汉 语历史悠久,词汇丰富,表达力强,许 多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
如汉民族特有的“炕”、“旗袍”、 “豆腐”、“水饺”;表示自然现象的 二十四“节气”中的概念在英语中也是 没有的。《汉英词典》把“雨水”译成 (Rain Water(the 2nd of 24 Solar term)),把“清明”译成(Pure and Brightness(the 5th of 24 solar term))。 这些名称虽然附加了解释,英美人仍会 感到费解。
easy come easy go 来得容易去得快(指钱财) throw cold water on 向……泼冷水 lead sb. by the nose 牵着某人的鼻子走
a slight a s a feather 轻如鸿毛
a s timid as a mouse 胆小如鼠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laugh one’s head off 笑掉大牙 drag someone through the mud 拖人下
水
tread upon eggs 如履薄冰 draw water in a sieve 竹篮打水一场空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箭双雕 like a drowned rat 像落汤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