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闻11》白岩松商榷

合集下载

白岩松接受中纪委机关报专访:人心中的雾霾比现实更严重

白岩松接受中纪委机关报专访:人心中的雾霾比现实更严重

白岩松接受中纪委机关报专访:人心中的雾霾比现实更严重白岩松,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代表节目《新闻周刊》、《新闻1+1》。

近日,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在《新闻1+1》栏目组对白岩松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怎么看2014年的正风反腐工作,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您会选什么?白岩松:第一个关键词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就是常说的“老虎苍蝇一起打”。

这是社会格外关注、几乎周周都能见到的。

但这只是表象,第二个关键词“刮骨疗毒”更为关键。

表面上看“刮骨疗毒”暴露了我们很多问题,但更多的人很快就看到了,我们没有讳疾忌医,我们是真心去治病的,是希望有个健康肌体的。

2014年结束了,“刮骨疗毒”不会停,还会延续,但它一定是个阶段,因为在治疗之后,慢慢要回到保健、预防,回到健康生活方式。

接下来两个关键词是未来更深层次我非常看重的东西。

一个是“祛除社会和人心中的雾霾”,恢复一种健康蓝。

我们“打虎拍蝇”、“刮骨疗毒”,目的是什么?2014年我们都在谈论APEC蓝,谈论PM2.5,你不觉得在“打虎拍蝇”过程中,社会肌体、人心当中的雾霾比现实更严重吗?清理它不会比清理大气污染简单。

所以我觉得,八项规定也好、反腐败也好,归根到底是要治理社会和人心中的雾霾,慢慢让社会风气和人心内部云淡风轻。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信心”,云淡风轻还不是终极目标,终极目标是由于云淡风轻人们有了生活和面向明天的信心。

有信心,社会、国家就会良性运转,你就不会担心未来。

支撑一个人向前走的是希望,希望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

与关注这个案子那个案子相比,我更看重我们会用多长时间建立信心。

记者:这一年,随着作风建设的深入,您和身边人的工作、生活有了哪些变化,印象最深的几件事是什么?白岩松:我夫人是江苏人,去年11月的时候,我们一家回江苏,晚上在饭店吃饭,第一次点了螃蟹。

以前这么多年我们家下馆子从来没点过螃蟹,太贵了,贵得离谱。

现在呢,4两的螃蟹一只才38元。

桌上,老人都在聊,“反腐让价格变成老百姓能接受的了”。

(完整版)浅谈新闻一加一

(完整版)浅谈新闻一加一

浅谈《新闻1+1》《法院先审“大法官”》,大家一直在等待的足坛反赌、打黑这样的案件终于今天开庭了,为什么等待了很久,因为从事发到现在已经800多天过去了。

第一个出庭的是张建强,一个曾经主管裁判工作的人,裁判大家都知道,是足球场上的法官,作为在中国职业联赛当中主管裁判工作的张建强,可以称为大法官,所以法院先审大法官也就成了我们今天节目的一个标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得节目中的其中一期。

它谈论的是当天最热的新闻话题,它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解析新闻背景脉络,这就是《新闻1+1》。

从每一期的标题例如:如何医治“医患之伤”?、中日如何“不惑”?···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些许黑色幽默,以及从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白岩松式的风格。

的确,白岩松是节目的关键,可以负责任的说没有白岩松也就没有《新闻1+1》,因为他不仅仅是节目的主持人,更是栏目的策划人。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节目形式与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颇为类似。

主持人、新闻观察员共同对重大的、热点的时事话题进行探讨,并以直播的形式播出。

《新闻1+1》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关注,能够成功,在如今众多的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我想与它的革新与特色是分不开的。

首先它突破了央视以往新闻节目的模式,大胆采用直播,节目在形态上寻求突破,由主持人与评论员的一对一访谈模式,改为由主持人承担评论员职能,对新闻热点展开个性化的评论与报道。

在报道风格上,新版栏目强化“丰富的信息量”、“明快的报道节奏”与“鲜明的主题性”的融合,突出评论内容的多元化、深入性与媒体性特色;在关注题材上,栏目将进一步强化热点新闻的跟进,依托各地应急报道点资源,第一时间采访新闻当事人,突出热点新闻的即时延展。

配合改版,栏目以“主播制”进一步强化主持人的符号特色。

《新闻1+1》节目的成功之道

《新闻1+1》节目的成功之道

实践与创新栏目透视央视《新闻1+1》节目是我国影响较大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

本文抽样选取了央视《新闻1+1》20期节目,从分析节目选题情况入手,同时结合分析主持人白岩松的特点,管窥《新闻1+1》节目的成功之道。

节目的基本情况节目形式。

《新闻1+1》于2008年3月24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采用直播方式。

它打破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取现场直播形式解读事件真相。

《新闻1+1》采用“1+1”即一名主持人和一名评论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节目讨论的话题取材自国内的新闻事件,并根据选题需要电话连线直播室外的嘉宾,邀请的嘉宾主要是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或者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1〇2011年8月1日起,新闻频道《新闻1+1》栏目全新改版亮相。

节目在形态上寻求突破,由主持人与评论员的一对一访谈模式改为由主持人承担评论员职能,对新闻热点展开个性化的评论与报道。

在报道风格上,新版栏目强化“丰富的信息量”“明快的报道节奏”与“鲜明的主题性”的融合,突出评论内容的多元化、深入性与媒体性特色;在关注题材上,栏目进一步强化热点新闻的跟进,依托各地应急报道点资源,第一时间采访新闻当事人,突出热点新闻的即时延展。

配合改版,栏目以“主播制”进一步强化主持人的符号特色。

节目选题。

在选题方面,节目主要以社会、民生方面为主,还有相对少量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选题,但这些选题在这两档节目中所占的比重有很大的不同。

在所选取的20期节目中,《新闻1+1》的政治、经济、军事、民生四个话题数量呈依次递减之势。

话题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经济类,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5%和40%,而且要远远高于军事和民生两个话题。

这说明《新闻1+1》作为央视的一档节目,即作为国家电视台的节目,主要关注的新闻为政治和经济。

对时政问题的紧密关注是国家电视台的重要职责,能在第一时间对于时事要闻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阐明独特的见解与态度,是央视的职责所在和增强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论从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到新闻观察员——以央视《新闻1+1》中白岩松的转型为例

论从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到新闻观察员——以央视《新闻1+1》中白岩松的转型为例

tep ̄ 广) 总第27 lon I lr ll I l 7期
为受众着想的人文关怀意识 。 通过 自 希望 深 入 地 了解 事 件发 生 的 背 景、 因以 及 会产 生什 么样 需要具备关心受众、 原 发 来帮助受众 的影响 , 这就需要信息传播者为 受众进行更多的解 析和 身传达 的信息、 出的言论 等所有传播活动 , 每 评议 。 白岩松虽然是新 闻观察员, 但他的话语 表达体现了 提高 对客观世 界的认知 。 一个人的生活是离不开信息
1 闻观 察 员的特征 . 新
在 新 闻】 1 + 中设置新 闻观察员, 为新闻评论节 目 本 文 以中央 电视 台新 闻频道 的 时事评论 直 播节 1 的发展 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 目中自岩松虽然是以新 闻观 4 节 《 闻l 1 新 + 为例 , 重点剖析 白岩松所体现 出的 “ 显性 新 察 员身份出现 的, 但实际上他与董倩联袂 主持 , 人谈话 双 闻观 察员” “ 和 隐性节 目 主持 的特点, 探究作为新闻评 的模式使他具备了节 目 主持人的隐性特征。 () 1 显性新 闻观察员。 ( 闻1 1 节 目中, 闻观 在 ( 新 +》 新 些素养 与能力?由此提 出可借鉴性 、 规律性 、 理性 、 合 适 察 员属于显性特征附着在 角色上, 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 用性的理 念 , 为今后新 闻评论节 目主持人的可 持续发展 在如今的传媒氛 围下, 新闻观 察员可以通 过 自 身言论 、 思 提 出新思考。 想帮助受众分析新 闻核心价值 , 足受众 的新闻需求 , 满 进

论节 目主持人转型的新思路 , 在转型过程 中需要具 备哪

新 闻评论 节目主持人的转 型新思路一 一新 闻观
察员
2 0 年3 4 时事新闻评论 直播节 目 0 8 月2 H, 新 闻1 l +

2015年黔南州事业单位考试面试热点:倒牛奶,伤了谁的心

2015年黔南州事业单位考试面试热点:倒牛奶,伤了谁的心

倒牛奶:伤了谁的心?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却屡次出现奶农倒奶杀牛的现象我们究竟是缺奶?还是不缺奶?记者:每天要倒多少?奶农:倒一千多斤记者:倒一千多斤?解说:2008年我国进口常温奶仅2000吨而2013年竟高达19.5万吨广东省奶业协会荣誉会长关伟昆:国外把鲜奶进到国内来,对于本地养殖企业就是一个很大冲击了。

解说: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2011年的毒奶粉事件让“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口号难道真的只是一句口号?《新闻1+1》今日关注:倒牛奶,伤的是谁的心?主持人白岩松:你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在关注今天《新闻1+1》原本的内容之前,我们首先要来关注一个突发的新闻,在前几天法国巴黎杂志社发生的枪击事件可以说是震惊世界,但是就在这枪声余音未绝的时候,今天在巴黎市内的一家超市里,再次发生枪击事件,而且有五名人质被劫持,据媒体报道已经有两名人质死亡,现在我们要把这个时间,交给同声传译李军,让他带给我们最新情况的介绍。

同声传译李军:那么现在就是最新的情况来看呢,巴黎市内的这个超市已经造成两人死亡,那么据法新社报道至少有两个人死亡。

那么还有五个人质,这的情况好像似乎更严重,因为它的旁边有一家就是另外的商店,还有一个学校。

那么里边有一些人已经躲到这个地下室去了。

再一个就是现在法国有的人士,就认为就是早些时间发生在巴黎南部的那个枪杀一名女警察的事件,可能和现在发生在巴黎市内超市的这个枪击和劫持人质事件是相关的。

那么现在对于这个就是巴黎南部那个肇事者现在还没有抓到,那么政府也颁发了通缉令,至于就是那两兄弟,他们那的情况呢,现在还在僵持着,还是在进一步地这个谈判。

目前的情况就是这样,那么市内的话,这个警察是包围着,有的时候能听到这个超市里边有枪声,目前的这个情况就是这样,主持人。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李军。

其实在巴黎现在有两个现场格外地让人关注,一个是上回杂志社枪击之后的这个余续,对这个犯罪嫌疑人的这种围攻。

白岩松评论稿件

白岩松评论稿件

1.白岩松现在做什么节目啊白岩松随笔集《幸福了吗?》昨日在北京举行出版一周年媒体座谈会,通过现场和连线的方式与媒体沟通。

最近网传白岩松因新闻节目内容(新闻1+1里评论动车事件)被要求“写检查”,甚至有传他被“封杀”,还有可能离开等传闻,更有人自称白岩松开。

白岩松昨日澄清:“从没开过,也从没写过检查。

”如果我离开会告诉大家8月9日晚,《新闻1+1》本来要播出有关大连的一期新闻调查,并于当日21:30播出了节目预告,可广告之后却不见白岩松出现,而是突然播出了《真诚沟通》节目,接着是一段天气预报,最后在21:38重播了当天的《焦点访谈》。

这8分钟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也让白岩松成为新闻焦点。

上的各种传言,尤其是白岩松因为节目内容写检查,很多人很关心真假。

白岩松直接回应:“我从来没有因为节目的内容问题写过检查。

如果我因为打架或者别的什么事有可能会写检查,但如果我因为节目内容,而且是应该做的节目内容写检查,那一定是我辞职的那一刻——但现在还没有。

”对于大家关心的节目停播的事件,白岩松对媒体表示:“我现在依然在直播,当然做新闻会有做新闻的风险,‘撤稿子’你们也经历过,我只希望这样的事越来越少。

没那么严重,一点儿小风小浪都承不住,就别在大海里游泳了。

”很多人通过为白岩松说话,甚至有人传出他要离开,白岩松也澄清:“我知道这样的传言中有大家的关心和担心。

我并不恋战,如果我离开会告诉大家。

打从我入行的第一天起,我就做好了离开的准备,但是直到目前为止,真的没那么严重。

我也要替我领导说两句,我觉得他也挺冤。

”我的话语权已经够多了在网上有人以白岩松名义开,虽然主持人张泉灵通过替白岩松澄清,但依然有人怀疑白岩松是开过的,只不过“被迫停掉”。

白岩松昨日澄清自己确实没有开过,而且短期和中长期也没有开的打算。

“我的话语权已经够多了,有什么非说不可的事儿,忍一天不就又该直播了吗?而且以我的性格,做一件事必须做好,开了,我就别干别的了。

江苏盐城市2009年2月20日水污染事件

江苏盐城市2009年2月20日水污染事件

江苏盐城市2009年2月20日水污染事件(来源《新闻1+1》)日前,盐城水污染事件端由查清,一家标兵化工厂偷排工业废水,引发一个城市大范围断水,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到底何在,水污染事件频频发生,化工污染屡禁不止,如何从根本杜绝此类事件再度上演?对此,央视《新闻1+1》首席观察员白岩松表示:“看到的是一个企业偷排,这一个偷排就把事情的轻重度好像给说轻了,在我看来,这叫公然投毒。

”白岩松坦言:“贫穷,只顾眼前才是真正的污染源。

”白岩松:偷排行为实为“公然投毒”有相关报道说自来水厂对水污染是通过检测员用嗅觉来发现的。

对此白岩松表示:因为现在自来水厂变成企业了,也有节约成本的考虑,这是通过报道,而且是自来水厂人自己说的,每天也就是两三次的检测,而且我们这儿没有什么先进的检测设备,主要是来观测浓度和味道。

当时我看到这一块的时候,立即产生一点黑色幽默的感觉,如果我们的检测员今天感冒了怎么办?他今天感冒,鼻子不好使,就会推延好久才会发现,更何况有很多有害的物质是无色无味的,怎么办?水,人命关天,你一开场就已经说到了,所以怎么重视都不为过,表面上我们现在还是轻描淡写的,或者说查出来了,看到的是一个企业偷排,这一个偷排就把事情的轻重度好像给说轻了,在我看来,这叫公然投毒。

白岩松:贫穷,只顾眼前才是真正污染源当谈到污染仅仅是因为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为了追求片面,追求经济造成的问题时,白岩松坦言:“很多因素都混杂在一起,比如就像你说的太湖,印象很深,当时是温家宝总理亲自到无锡去开了三湖治理的座谈会。

为什么要总理亲自去?因为一个太湖不止一个省,那边还有浙江,这边还有江苏。

多头大家互相推卸责任,总理坐镇才能把这个问题给协调好。

中国的地理,很多的省市名字一听,给现在经济发展也留下了很多问题。

湖南、湖北是以湖当界,河南、河北上下游,上游着什么急啊?我干吗要付出那么大代价?因为它不直接危害我。

下游这块就是受害者,所以互相推诿。

多头管理,什么时候你都可以看到,既有环保局的人,又有水利部的人,到底怎么去协调。

央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特色评析

央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特色评析
2、敢于直言
《新闻 1+1》节目敢于直言。白岩松
. 曾来A就说ll不:“是说R上i真g限话h,是t如s新果闻新Re最闻s基不e本说rv的真e底话d线,.会,造从
成怎么样的后果?”③例如在 2013 年 7 月 19日的节目中,清华大学法学院易延友通 过微博为李某某案的辩护律师辩护,其中 一句“强奸陪酒女危害小”引起热议。白 岩松批驳了易教授的不当言论,称“微博 140 字让知识分子不再深度思考”。节目 中,白岩松直截了当地送给易延友 12 个 字“违反常识、突破底线、冒犯公众”,指 出:1、法律前人人平等,易的说法违反常 识。2、法律是最低道德底线,法律并没对 身份做界定,他的说法突破底线。3、最要 命的是冒犯公众,冒犯公众比虚假新闻伤 害更严重。节目播出后,白岩松的言论得 到大众的广泛支持。
65
NEWS WORLD 声 屏 世 界
求,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个节目在 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新闻 1+1》 节目公 信力的不断提高,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主持人形象的建构
改版后的《新闻 1+1》由主持人与评 论员的一对一访谈模式,改为由主持人承 担评论员职能。虽然改变了双人谈话模 式,使得话语场变得相对封闭,但是在节 目与受众“一对一”的相对封闭的传播空 间中,受众的观点更容易受到影响。这种 模式更加突出主持人的评论员作用。评论 员对于事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不断介绍 新闻事实,在此基础上,对新闻事件加以 评析,形成独特鲜明的观点。这种“主播 制”让主持人成为节目的控制者,话语的 引导者,更容易构建主持人在观众心目中 的鲜明形象,成为大众心中的意见领袖。 如:白岩松机敏睿智、语言犀利、社会责任 感强;董倩沉稳、理性、有深度。
20090701:中国式校车 20101028:要命的校车 20110524:校车:何谓“最牛”? 20111118:保 障 校 车 安 全 ,咋 就 这 么 难?

新闻评论员白岩松的主持风格研究

新闻评论员白岩松的主持风格研究

新闻评论员白岩松的主持风格研究在中国的新闻评论领域,白岩松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一代观众。

他的主持风格充满了智慧、敏锐和独特的视角,这使得他成为了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重要代表。

本文将从白岩松的主持风格出发,探讨他的主持风格对新闻评论节目的影响。

白岩松的主持风格以其反应机敏和语言犀利而著称。

在节目中,他总是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直接了当地指出问题的实质。

他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用词精准,往往一语中的。

这种风格使得他在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有效地引导节目进程。

白岩松的主持风格充满了活力,他总是能够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信息。

他的活泼风格不仅吸引了年轻观众,也使电视节目更加富有时代感和亲近感。

白岩松的另一大特点是他的严谨和睿智。

在节目中,他始终保持着客观、理性的态度,对于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深入的见解。

他的观点往往基于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社会经验,这使得他在应对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时能够做到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白岩松的主持风格使得新闻评论节目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他的敏锐洞察力和严谨的分析能力为观众提供了更多深入的思考角度。

同时,他的活泼风格也为节目注入了更多的生活气息,使观众能够从多个层面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

白岩松的主持风格强调与观众的互动和参与,他总是鼓励观众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使得节目变得更加开放、多元。

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性不仅增强了观众对节目的度和黏性,还为节目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

白岩松的主持风格也成为了新闻评论节目的品牌形象之一。

他的机敏、犀利、活泼和睿智使得节目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种品牌形象不仅提高了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树立了新的标杆。

白岩松的主持风格对新闻评论节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反应机敏、语言犀利以及严谨、睿智的主持特点不仅提高了节目的观赏价值,还为电视新闻评论领域树立了新的风向标。

《新闻1+1》的新闻评论特点

《新闻1+1》的新闻评论特点

的 3 .%。1 幅新 闻 照片 是搭 配深 度报 49 9 道使 用 的 ,增 强 了 报道 的真 实性 和 现场 感 ,也带 给受 众 巨大 的 视觉 和情 感 冲击 力 ; 幅 图表 在 报 道 中恰 到 好 处地 显 示 9 了其 解释 说 明 的作 用 ,让 读 者对 一 些数 据一 目了然 ; 画作 为一 种 特殊 的 报道 漫 体裁 , 其特有 的传 播效果 , 南方 周末 》 有 《
曹 景行 在 清华 大学 的演讲 中说 : 新 闻在 爆 发后 ,有 一个 “
解释 权 的 问题 ,大众 还有 一个 知情 权的 问题 ,在相 当长 的时 间 里 ,中国大 陆 事实 上 因为 各种 各 样 的原 因 ,把 报 道权 放弃 了。 如 ‘ 1 ’事 件 ,报 道权 的 丢 失意 味着 解 释 权 的丧 失 。一个 9・ 1
后错 综复杂 的背 景脉 络 ,还 原新 闻全 貌、解 读事 件真相 ,更 力 求 以精 度 、 纯度 和锐度 为新 闻导 向 , 呈现 给观众 最质朴 的新 闻 。 可 以说 ,《 闻 l l 的开播 ,使 中国 大 陆的 电视 新 闻评 论 再 新 +》 上 一 个 台阶 , 电视 新 闻评 论节 目也成 为 炙手 可 热的 节 目样 式 。 下面分 析一下 《 闻 1 》 的新 闻评论 特点 。 新 +1
20100403我国部分地区城市周边墓地价格超过房价20100402专家称财政公开应引入民主监督和民主参与20100401专家称山西王家岭矿难系抢工期忽视安全所致20100331福建南平凶案过后各地加强对中小学生安全维护20100330白岩松质疑山西矿难系意外称灾难频发令人无奈20100327一次性餐具成食品安全法盲区调查称半数不合格20100326湖北公布12万亿投资计划遭质疑官方称风险可控20100324地沟油存在已是餐饮业内公开秘密利润率超30020100323考察旱区婉拒喝水灾民为省水外出打工20100320西南地区干旱致村庄外出打工者增多20100319西南干旱致四川部分村庄小麦绝收201003174s店经理威胁维权顾客称花数万送其老婆进牢房20100317白岩松

新闻1+1解析

新闻1+1解析

名牌节目赏析——新闻一加一《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自从2008年3月24日开播以来,已经播出了140多期节目,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

就新闻类节目来说,《新闻1+1》是一种创新,他糅合了新闻和评论两种模式,与时俱进分析事实。

它还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由白岩松、董倩联袂搭档主持,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央视新闻频道一档直播的国际新闻评论节目《环球视线》,栏目挑选当天最为重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一个或两个国际新闻事件,进行重点分析、评论,并辅以大量详实资讯和各方观点,揭示事件本质——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有人说两档节目有些雷同,但新闻一加一中与《环球视线》不同的是,节目讨论的话题取材自国内的新闻事件,内容来自于我国大众生活中,意义更大。

其实,《新闻1+1》的节目形式与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颇为类似。

主持人、新闻观察员共同对重大的、热点的时事话题进行探讨,并以直播的形式播出。

“这是央视首个直播新闻评论节目。

”央视新闻频道某负责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新闻1+1》突破了央视以往新闻节目的模式,尤其涉及突发事件的探讨,直播意味着极大的难度。

”所以在我看来,虽然说央视没有自主创新出一个栏目,但借鉴之后敢于迈出这一步开始做直播新闻评论节目也是一种进步。

“评论是新闻的最高台阶,它起到一种灯塔的导向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电视评论的价值有时会超越新闻报道本身。

”可以说,《新闻1+1》的开播,使中国大陆的电视新闻评论再上一个台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成为炙手可热的节目样式。

《新闻1+1》的成功可以说是必然的。

首先是它独特的新闻评论特点:时效性强和解析新闻话题视角独特。

世界因你而生动——《新闻1+1》与《时事开讲》比较分析

世界因你而生动——《新闻1+1》与《时事开讲》比较分析

世界因你而生动——《新闻1+1》与《时事开讲》比较分析贾雪【摘要】@@ 2008年3月24日22:00,电视新闻分析和言论性直播节目<新闻1+1>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亮相.该节目时长30分钟,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分析评论.<新闻1+1>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期刊名称】《声屏世界》【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2页(P31-32)【作者】贾雪【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正文语种】中文2008年3月24日22:00,电视新闻分析和言论性直播节目《新闻1+1》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亮相。

该节目时长30分钟,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

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分析评论。

《新闻1+1》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1999年8月22日23:50,凤凰卫视第一个新闻时事分析评论节目《时事开讲》开播。

凤凰卫视对这个节目的描述为:“针对国际和两岸的重大事件、突发新闻,从华人的角度与视野作出分析评论;展望事态发展的状况,请相关专家深入讨论事件的真相及内幕。

”《时事开讲》是一个定位为谈论当天发生的事情,给观众提供即时性新闻评论的节目。

节目的形式也是一位主持人与一位新闻评论员,讨论当天发生的即时性的大事,进行适时的评判与指点。

对名记者及其成名作的分析和比较

对名记者及其成名作的分析和比较

对名记者及其成名作的分析和比较作者:孙蓓玲来源:《采写编》2017年第03期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不同时代的著名记者邹韬奋和白岩松,从他们的代表作《生活》周刊的“小言论”和《新闻1+1》出发,探讨了二者的异同及其成因。

关键词:邹韬奋;白岩松;新闻1+1;小言论中国新闻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名记者,他们凭借自己有价值的报道,快速拉近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

名记者既可提高媒体资源的利用率,也能够吸纳更多的新闻资源。

由于名记者往往具有超出常人的新闻敏锐度和卓绝的见识,擅长瀽瓴高屋,因小见大,能够贡献出极富意义的重大新闻。

同时用自己的实际经验推动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两位记者邹韬奋和白岩松进行研究,分析其特色和异同,探究这些特色和异同的原因。

一、名记者人物介绍及其代表作(一)爱国志士,民主先锋——邹韬奋。

邹韬奋曾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1926年,邹开始接任《生活》周刊主编,通过犀利的笔风,对黑暗势力进行抨击,主张争议舆论。

邹在任期间,《生活》周刊的根本目标即团结抗敌御侮和反对内战,这一目标的确立也将该周刊推上了抗日救国前卫媒体的位置。

邹韬奋考虑时代特点和读者需求,对《生活》周刊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革,更改办刊宗旨,确立“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的新宗旨,长此以往,《生活》周刊逐渐变为“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求有裨益于社会上的一般人,无情批判和揭露了贪污腐化问题。

(二)新闻评论员——白岩松。

随着电视的出现和普及,新闻的发展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了,从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其中就包括在这个时代家喻户晓的白岩松。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时事评论直播节目《新闻1+1》是白岩松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白岩松做这样一档评论节目,体现出来的是“隐形节目主持人”和“显性新闻观察员”,作为一个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用电视这样在信息传播上具有很大优势的媒介,同时实现着自己作为当代著名记者的社会影响力。

浅析cctv《新闻周刊》的栏目特色及白岩松的主持风格

浅析cctv《新闻周刊》的栏目特色及白岩松的主持风格

浅析cctv《新闻周刊》的栏目特色及白岩松的主持风格11广播电视新闻学接本王欢欢 201120112106摘要: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的样式也越来越多,如何选择新闻,选择什么样的新闻,cctv新闻频道开播以来,新闻频道带给受众众多的新闻大餐,《新闻周刊》是一档每周六播出的新闻杂志栏目,由知名主持人、新闻评论员白岩松主持。

《新闻周刊》将过去七天的中国浓缩在一本45分钟的电视新闻杂志里,带给受众的则是别样的新闻解读。

本文将从栏目特色、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对《新闻周刊》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字:新闻周刊;栏目特色;主持人;主持风格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闻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涌到我们面前,报纸、电视、广播以及正在如火中天的网络媒介将新闻信息混杂在一起,使得受众在新闻信息的选择和关注上遇到了困惑。

从2003年5月3日开始,一档全新的新闻综合节目《中国周刊》(《新闻周刊》更名前的名称)于每周六22:15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

在45分钟的时间里,一周内国内最重要的新闻、观众最关注的人物都将在节目中出现,《中国周刊》将为观众补上由于各种原因错过的一周以来的一些重要新闻。

《中国周刊》在自我的简介中提到,节目追求的是希望做一本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尊严、能记录历史的新闻杂志,同时更期待能在与观众的沟通交流中获得启迪。

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周刊》更名为《新闻周刊》。

节目由著名主持人、新闻评论员白岩松主持,他以自己的独特主持和评论风格,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受,展现了其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节目品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闻周刊》的栏目策划将自己定位在了电视新闻杂志栏目。

在节目的开始,白岩松总会以,“您好,观众朋友。

欢迎打开《新闻周刊》。

”开场,“打开”这个动态性的词语在展示了白岩松的主持魅力之外,更形象的让受众产生类似杂志的感触,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时感受到电视节目的优点,45分钟的节目避免了给受众乏味的感觉。

央视《新闻1+1》改版前后对比研究——以20080731和20181029为例

央视《新闻1+1》改版前后对比研究——以20080731和20181029为例

的 报 道 《 新 闻 栏 1 +1 》 目 做 出 的 节 目 却 是 在 7 月 3 1 日 播 出
的 而重 庆 公 交坠江 案 件发生 的时 间 是当 年的 。
月 1 0
28
日 ,
栏 新 闻 《
+ 1
1》
目 在 月 1 0 2 9 日 即 时 播 出 。
我 们 可 以 看 出 改











是语言


风 格 鲜 明 的 评 论 员 白 岩




这个节

改版 之后




名 称很难做
到很好 的
解 释
和 说明 。
其 次 新 闻 时 效 性 得 到 提 升 査 询 相 关 资 料 发 现 杨 佳



袭 警 案 这 件 事 情 发 生 在 当 年 的 7 月 1 日 而 关 于 这 个 案 件 ,
但 是 改 版 之 前 的 杨 佳 案 可 以 在
明 晰 了 事 件 的 来 龙 去 脉 的 前 提 下 进 行 评 论 这 样 的 评 论 事 ,
实 上 是更加 负 责任 的 评论 。
再 次 传 承 了 传 统 的 传 播 优 点 特 色 在 这 两 期 的 节 目 当
版 之 后 整 个 工 作 组 的 工 作 效 率 有 所 提 升 改 版 之 后 就 强 化


了 “ 丰富 的信 息量
明 快的 报 道节 奏



主 这 ” 题性in

我国新闻传播环境下的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研究--以《新闻1+1》

我国新闻传播环境下的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研究--以《新闻1+1》


影响我国新 闻评论类节 目主持人的 因素
( 一 ) 新 闻 传播 媒 介 在各类媒体的竞争关系 中,与在 自然 的生态环境 中相似 ,总有新 的
“ 媒介生物 ” ( 媒 体) 在诞 生 ,也 总有一 些老 的 “ 媒介 生物 ” ( 媒体 ) 在 消亡 ,生与死都会对既有 的媒体环境带来影响 。 白岩松最开始 的工作是 在 《 中国广播 报》 当记者 ,后 来去 了北 京 经 济台 1 0 2 6当主播 ,这些 经历都 为 自岩松 后来进 入 《 东方 时空》 打 下 了坚实 的基础 ,也为 白岩松后来的现场直播主持工作起 到了克服心理 障 碍 的作 用 。 ( 二 )主持人 个人修 养 白岩 松对 优秀的电视新 闻节 目主持 人 的定位是 ,必须一是 啄木 鸟 , 二是知识 分子。白岩松说 “ 好的记者应该是啄木鸟 ,而不是喜鹊 ,不 是 天天让人 开心” 。记者天 生就应 该是 啄木鸟 ,通 过叼 出树上一 个又一个 的害虫 ,既给 自已提供食物 ,也让树木和整个森林保持健康 。 对 于知识 分子这个角色 ,它不是一个行业 ,而是一种 与社会发生关 系 的方式 ,知识 分子天生就应该从 “ 小 我” 中跳离 ,去关 注一个 时代 , 能忧心忡忡 的看到社 会上的许多问题 ,并绞尽脑汁地思考怎 样才能有所 改变 ,甚 至能参 与其中去推动这种改变 。电视新闻节 目主持 人就要用 这 样 的标准来要求 自己 ,社会才能因此得到发展 。 白岩松 的节 目选题 ,往往贯穿了他对人和人性的关 注 ,并且能反 映 出他强烈 的社会 责任 感 ,对 国 家 、对 民族命 运 的深切 关 注 ,以及 对社 会 、生活 的深刻 了解 。比如 :选题中有时效性强 ,老百姓非 常关心 的实 事 ;也有关 系国计 民生的重大问题 如环保 、经济等 ;还有对 大众百姓 生 活哲学 的思考 ,如面对贫困 、体验幸福 、敬业精神 、成功与挫败等 。 ( 三 )新 闻评论类 节 目的 内容 我们 以白岩松 主持的 电视新 闻评论 节 目 《 新闻 1 +1 》 为例 ,白岩

看《新闻周刊》与《新闻1+1》如何“卖选择”

看《新闻周刊》与《新闻1+1》如何“卖选择”

看《新闻周刊》与《新闻1+1》如何“卖选择”作者:史国立来源:《活力》2014年第08期[关键词]《新闻周刊》与《新闻1+1》;新闻评论;角度与方法在信息同质化的今天,如何做出“异质化”的内容来?央视《新闻周刊》和《新闻1+1》的思路——卖选择。

4月12日,《新闻周刊》本期的视点板块是“倒掉的‘危’楼”。

浙江奉化居民楼倒塌事件已经过去一周了,还能说点儿什么?《新闻周刊》选择的角度是,悲剧发生之后的追责、赔偿与后续保障,说白了就是关注人——回不去家的人以及还住在危房中的人。

于是,评论角度也“与众不同”,不能“安居”,何以乐业?从这一点,我们更能很好地理解白岩松说过的话,“我们《新闻周刊》不卖新闻源头,不卖新闻速度,而是卖新闻角度和思考的速度。

我们卖我们的选择,卖我们对这个事情的选择。

”再来看《新闻1+1》,4月10日上午,在海南文昌一辆载有47名小学生的客车在去春游的路上发生侧翻,造成8人死亡32人受伤。

当晚,《新闻1+1》没去抢这条新闻的时效,播的是《互联网大漏洞:可能让你“滴血”》。

这条新闻就放弃了吗?没有,《新闻1+1》在找不一样的角度。

当很多媒体落点都在“校车安全何时了、该问责谁”的时候,第二天,《新闻1+1》播出“一年一次春游,为什么就那么难?”这样“异质化”的落点,又是从人的角度出发,考虑人的感受。

这还没完,4月14日,《新闻1+1》又追加一期:“校长,还敢组织春游吗?”如果说前一篇是在考虑学生的委屈,而这一篇,则是考虑学校的难处,也是从人的角度出发,考虑人的感受。

而这,是新闻最本质的东西。

一、《新闻周刊》和《新闻1+1》的思维方式“不怕别人说过,怕的是自己没说出新的角度和新意的东西。

”这是《新闻周刊》和《新闻1+1》的思维方式,这两个节目,都是在广泛关注的新闻当中,寻求新的表达、新的观点和新的角度。

因为长时间受这两个节目的熏染,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夜航关注》在述评春游路上客车翻车事故中也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真的不能去春游了,孩子们会很失望。

评石门官员贺新初名著《石门风物》的差错

评石门官员贺新初名著《石门风物》的差错

贺新初编著的《石门风物》一书有大量差错【网友石伟2009年11月14日从湖南省石门县发布重大新闻】2009年11月6日至8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十1》栏目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董倩主持了“谁制造了雷人的官腔”节目,报道湖南省石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贺新初起草的雷人公函“成德林一一一条披着记者‘羊皮‘的狼”,公函用“狗日的”、“疯狗”等词语侮辱媒体从业者成德林。

据网友在互联网搜索,贺新初编著了《石门风物》,找来阅读,发现书中有大量错别字,现把书中“揭开湖南屋脊的神秘面纱”一文中的扫描件帖出来,供广大网友赏析。

常德新闻网2005年10月4日刊发了通讯员侯碧海采写的报道,报道说,最近,由湖南省石门县委宣传部贺新初同志编著的《石门风物》一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分为山水卷、历史卷、资源卷、物产卷、美食卷、节庆卷、禁忌卷、习俗卷、民谚卷、文辞卷、诗词卷、对联卷、名人卷、附卷等14卷,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欣赏、查阅、研究和收藏价值。

常德新闻网的消息来源是侯碧海写在常德日报的报道。

贺新初编著的《石门风物》一书是2005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印数三千册,定价22元,书中图片摄影为贺新初,序言由石门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詹腊珍撰写。

广大网友打开此书第12页,有一张贺新初在溪边的个人影印,书中图片摄影由他本人摄影,这自相矛盾,难道贺新初分身有术。

该书还有更重大的忽漏:第223页刊登了贺新初写的“毛泽东和他的石门亲家陈振亚”一文,文中说:说起毛泽东的亲家,人们都知道张文秋老人,而对张文秋的丈夫,也就是毛泽东儿媳邵华的父亲陈振亚都知之甚少。

在此段文字右边,刊登了延安时期陈振亚的单人照片,在此文第225页刊登了陈振亚与妻子张文秋的结婚照。

该书内页书名反面,注明图片摄影由贺新初摄影,而贺新初是1963年4月29日出生的,怎么会拍到了延安时期陈振亚的单人照片和1938年陈振亚、张文秋在延安的结婚照片?此文也有不少错别字,如把“井冈山”错成“井岗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新闻1+1》自岩松商榷
文◎徐迅雷
人有嘴要说话。

说话可以讲述事实,也可以评述是非。

于2008年3月24日正式亮相的<新闻1+1>。

名称取得不错。

・“1+1"既可以理解为一位主持人、一位新闻观察员(评论员)在演播室展开双人谈话,也可以理解为“新闻的1+评论的1"。

节且选题主要是“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三大类,配以短片、电话连线等形式。

多为一期评论一个话题,有时一期评论两个新闻。

《新闻1+1>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及时”:选取当下甚至当天的最热点新闻作为评论题材。

一个主持人,一位评论员,两人共唱一台戏,这对电视来说差不多是“低成本制作”的节目,但它的要求是“高水平思想”。

由于中央电视台是惟一的中央级电视台,其评论精英化倾向日益突出一~即所谓“精英话语、意见领袖”。

在开场白里,往往要说一句“<新闻1+1>为您解析”。

“马斌读报”节目还有一些草根味道,而<新闻1+1>似乎在努力追求“高屋建瓴”。

“高屋建瓴”对评论员的要求是很高的,主要出镜者是央视自己的评论员白岩松,节目也时常邀请外部专家进行“火力支
REPORTERS-62一援”,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就经常应邀出任特约评论员。

自己的评论员也好,特约的评论员也好,<新闻1+1>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评论。

最典型的是今年9月24日播出的<学生头发长,老师见识短?>,我们不妨来懈剖一下这只麻雀。

这期节目在前半部“摆事实”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

新闻是: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实验高级中学高三音乐班30名女学生,被校方挡在了门外,原因在于她们头发的长度不符合学校的规定。

若不剪成短发,学校就不许她们进校门,甚至还通知保安,谁进来,就报警。

通过现场短片可以看到,作为老师的教育者一方态度是很强硬的,他们坚持的校规就是:不剪发,那么就停学、转学或退学。

“摆事实”还摆出了一个比“校规”高出好几级的“上位法”一一教育部颁发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其规定是:“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染发,不烫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

”很清楚,是佛山这所中学违反了教育部的规定。

正是这个“违法”的校规,惹出了一堆“新闻事件”。

对此,评论员白岩松只是很温柔地说:“我觉得学校还是有改进的空间。


一所中学。

竟然就头发剪得长一点还是短一点的鸡毛蒜皮般的小事.就要让学生“失学”,这是多么不对等的荒唐事一一停学、转学或退学皆是“失学”的形态(所谓转学,也不一定有适合的学校接收)。

“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在今天竟然变成了“留发不留校,留校不留发”。

学校让学生失去求学的权利,这是对学生权利的巨大灭失,白岩松难道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本身的严重性吗?
白岩松说:“我倒想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对学生的权利和自由已经谈得太多了,是不是到了有点矫枉过正的地步。


一一学生的权利和自由已经谈得太多7几个学生,几缕长发,想护也护不住,什么权利和自由已经谈得太多?因为落后的教育观,因为非此即彼的教育理念。

学校和老师才会视学生的这点行为为洪水猛兽。

白岩松说:“高中毕竟不是义务教育阶段,而且它是一个实验高中,应该
允许我们的学校有一些带有个性化的管万方数据
理方式……我个人主张,我们一味地单谈权利,有些放到一些小学、中学包括高中里头不一定恰当……我觉得今后这个学校继续可以去实行这样一个规定,带有个性化的规定。


一一这算学校的个性化规定?从面上说,所谓“个性化”规定,也是对事实的一个误判,因为有太多的中学尤其是高中,一直保留着剪发的“发规”,那仿佛是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传家宝。

放在世界教育的范畴,这种严管学生头发的“发规”,都是让人嗤笑的。

白岩松说:“……选择这所学校的时候,就有~个明确的契约,我们这个学校有这样的规定,你接不接受,如果接受的话,欢迎你报考我的学校。

来报考我的学校,就天然地等于你接受了我的这个规定。

所以我觉得全社会都应该建立这种契约精神。

而不是在中途的时候,开始没有一个民主协商的过程,而后单方面地去改变这样一个契约。


一一被时评家们写滥了的“契约精神”,被移植到这里来了。

哪个中学生入学,会有一个契约来体现“契约精神”?那些学校的陈规,大抵是“霸王条款”,学生无奈接受。

不剪发就退学”之类的“霸王条款”,竟然也是“契约精神”?
这时,主持人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你怎么看这些小姑娘,最后把社会的力量,把记者请进来加入到这个事件里边来?”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作为弱势群体的学生,想到借助社会力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利益,这是可贵的公民意识的萌芽。

可是,白岩松却一直抱着他的“学生滥用权利”论调不放。

节目接着引出了发生在南京的一个校园新闻:南京市下关区某职校,下午两节课后,酒店管理专业16岁的小刘准备放学,然而班主任薛老师突然表示有事交代,小刘因放学后有急事要办,就忍不住拿出手机拨打电话,没想到薛老师夺过手机,表示要上交教务处,并要对她进行处理,小刘当即借同学手机拨打110报警,叫来了警察……
白岩松说:“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想,如果班主任老师是在课上去讲一些管理方面的事情,那学生会不会也打110电话说,他占用我们的学习时间在讲另外一些事情。

前一阵子教育部难怪会规定,班主任有权管理学生。


一一荒唐的类比、荒谬的“归谬法”。

学生打110报警,是因为自己的重要财产可能被非法没收,跟你那“课上讲另外一些事情”毫不搭界。

教育部规定是班主任“有权批评学生”,批评的本质是关心。

是爱护,所以有关老师“有权批评学生”是个多余的规定,这就像规定记者有采访权、医生有看病权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白岩松说:“我觉得我们现在有一些对自己的权利,包括对自己很多的自由有点过于放大的意思……而在这个时候学校有明确的规定,学生不能打电话……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我们过去太强调很多的权利、自由等等很多东西,但是要知道
200911
在小学、中学、高中很多阶段的时侯,我们要还给学校和老师更多的权利。


一一一只手机,对学生、对家庭来说,就是重要的财产,你动辄予以没收,这本身就是一种重大的精神体罚,是一种校园软暴力。

谁家的法律法规给了学校和老师这样的权利和权力?白岩松在这里有点“反(学生)权利斗士”的味道了。

节目连钱的嘉宾是教育研究专家,主持人问:。

您怎么看南京的这个学生打”0。

把警察请来了这种做法?”她的回答是:“我是明显地感觉到,她的公民素质比较低下,或者她基本的公民教育没有受到培养。

我们的110不是随便打的,这应该是我们公民教育的第一课,应该是人身、财产受到不法侵害,受到自然灾害,受到刑事案件以及急、难、险、重等重大事情的时候可以拨打¨O。

而其他事情不能拨打”0。


一一在大庭广众之下如此说未成年人“公民素质比较低下”的教育专家,才是真正的“公民素质比较低下”。

“”0不能随便打”是“公民教育第一课”?在发达国家,打电话“叫警察”是一种生活习惯。

通过报警以挽回自己可能失去的权利利益,这才是真正的公民意识。

白岩松说:“我在忧虑过程中,特别希望有一种非常适当的师道尊严。

我们是不是无限制地放纵学生的权利,最后使这种适当的师道尊严完全消失,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让人担心的事情。

适当的师道尊严必须回到我们的教育系统当中来。


_一师道尊严,在于师之有“道”;无“道”之师.何谈尊严?师道尊严如果是靠陈规、靠权威建立起来的,那一定是“师道伪尊严”。

“无限制地放纵学生的权利”不知从何谈起。

白岩松呼唤的“师道尊严必须回到教育系统中来”,是不可能在“失道寡助”的陈规陋法之下实现的。

主持人问:“放在10年前、20年前这样的事不会出现,现在学生会保护自己了,这是进步还是某种程度上的退步?”这本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一个有良知、有常识、有正常思维的论者,都应该乐见学生学会保护自己,这是权利意识和公民意识在学生中的可贵萌芽,我们应该保护处于萌芽状态的未成年孩子,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发表“精英意见”。

居高临下地轻易谴责学生。

可白岩松的回答是:“我担心的是,我们很多事情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现在又有可能在过于强调自由和权利的情况下的时候,使学校茫然不知所措,老师茫然不知所措……”事实上。

只有那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看过这样的<新闻1+1>,这些孩子更是茫然不知所措了。

是与非,仿佛山的阴阳两面,它们靠得很近。

在是与非很难一眼看清的地方,我们的时评家、评论员们,往往就站在了非的一边。

如果评论员信口开河,那就成了“评论满嘴荒唐言,百姓一把辛酸泪”了。


NOTES-63-
万方数据
与《新闻1+1》白岩松商榷
作者:徐迅雷
作者单位:
刊名:
记者观察(上半月)
英文刊名:REPORTER'S NOTES
年,卷(期):2009,""(11)
被引用次数:0次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izgc200911024.aspx
授权使用:鞍山师范学院(assfxy),授权号:03063121-6fc5-40d5-9185-9e6000bda56f
下载时间:2011年1月3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