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闻11》白岩松商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新闻1+1》自岩松商榷

文◎徐迅雷

人有嘴要说话。说话可以讲述事实,也可以评述是非。于2008年3月24日正式亮相的<新闻1+1>。名称取得不错。・“1+1"既可以理解为一位主持人、一位新闻观察员(评论员)在演播室展开双人谈话,也可以理解为“新闻的1+评论的1"。节且选题主要是“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三大类,配以短片、电话连线等形式。多为一期评论一个话题,有时一期评论两个新闻。

《新闻1+1>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及时”:选取当下甚至当天的最热点新闻作为评论题材。

一个主持人,一位评论员,两人共唱一台戏,这对电视来说差不多是“低成本制作”的节目,但它的要求是“高水平思想”。

由于中央电视台是惟一的中央级电视台,其评论精英化倾向日益突出一~即所谓“精英话语、意见领袖”。在开场白里,往往要说一句“<新闻1+1>为您解析”。“马斌读报”节目还有一些草根味道,而<新闻1+1>似乎在努力追求“高屋建瓴”。

“高屋建瓴”对评论员的要求是很高的,主要出镜者是央视自己的评论员白岩松,节目也时常邀请外部专家进行“火力支

REPORTERS-62一援”,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就经常应邀出任特约评论员。

自己的评论员也好,特约的评论员也好,<新闻1+1>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评论。最典型的是今年9月24日播出的<学生头发长,老师见识短?>,我们不妨来懈剖一下这只麻雀。

这期节目在前半部“摆事实”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新闻是: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实验高级中学高三音乐班30名女学生,被校方挡在了门外,原因在于她们头发的长度不符合学校的规定。若不剪成短发,学校就不许她们进校门,甚至还通知保安,谁进来,就报警。通过现场短片可以看到,作为老师的教育者一方态度是很强硬的,他们坚持的校规就是:不剪发,那么就停学、转学或退学。

“摆事实”还摆出了一个比“校规”高出好几级的“上位法”一一教育部颁发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其规定是:“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染发,不烫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很清楚,是佛山这所中学违反了教育部的规定。正是这个“违法”的校规,惹出了一堆“新闻事件”。对此,评论员白岩松只是很温柔地说:“我觉得学校还是有改进的空间。”

一所中学。竟然就头发剪得长一点还是短一点的鸡毛蒜皮般的小事.就要让学生“失学”,这是多么不对等的荒唐事一一停学、转学或退学皆是“失学”的形态(所谓转学,也不一定有适合的学校接收)。“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在今天竟然变成了“留发不留校,留校不留发”。学校让学生失去求学的权利,这是对学生权利的巨大灭失,白岩松难道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本身的严重性吗?

白岩松说:“我倒想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对学生的权利和自由已经谈得太多了,是不是到了有点矫枉过正的地步。”

一一学生的权利和自由已经谈得太多7几个学生,几缕长发,想护也护不住,什么权利和自由已经谈得太多?因为落后的教育观,因为非此即彼的教育理念。学校和老师才会视学生的这点行为为洪水猛兽。

白岩松说:“高中毕竟不是义务教育阶段,而且它是一个实验高中,应该

允许我们的学校有一些带有个性化的管万方数据

理方式……我个人主张,我们一味地单谈权利,有些放到一些小学、中学包括高中里头不一定恰当……我觉得今后这个学校继续可以去实行这样一个规定,带有个性化的规定。”

一一这算学校的个性化规定?从面上说,所谓“个性化”规定,也是对事实的一个误判,因为有太多的中学尤其是高中,一直保留着剪发的“发规”,那仿佛是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传家宝。放在世界教育的范畴,这种严管学生头发的“发规”,都是让人嗤笑的。

白岩松说:“……选择这所学校的时候,就有~个明确的契约,我们这个学校有这样的规定,你接不接受,如果接受的话,欢迎你报考我的学校。来报考我的学校,就天然地等于你接受了我的这个规定。所以我觉得全社会都应该建立这种契约精神。而不是在中途的时候,开始没有一个民主协商的过程,而后单方面地去改变这样一个契约。”

一一被时评家们写滥了的“契约精神”,被移植到这里来了。哪个中学生入学,会有一个契约来体现“契约精神”?那些学校的陈规,大抵是“霸王条款”,学生无奈接受。不剪发就退学”之类的“霸王条款”,竟然也是“契约精神”?

这时,主持人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你怎么看这些小姑娘,最后把社会的力量,把记者请进来加入到这个事件里边来?”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作为弱势群体的学生,想到借助社会力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利益,这是可贵的公民意识的萌芽。可是,白岩松却一直抱着他的“学生滥用权利”论调不放。节目接着引出了发生在南京的一个校园新闻:南京市下关区某职校,下午两节课后,酒店管理专业16岁的小刘准备放学,然而班主任薛老师突然表示有事交代,小刘因放学后有急事要办,就忍不住拿出手机拨打电话,没想到薛老师夺过手机,表示要上交教务处,并要对她进行处理,小刘当即借同学手机拨打110报警,叫来了警察……

白岩松说:“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想,如果班主任老师是在课上去讲一些管理方面的事情,那学生会不会也打110电话说,他占用我们的学习时间在讲另外一些事情。前一阵子教育部难怪会规定,班主任有权管理学生。”

一一荒唐的类比、荒谬的“归谬法”。学生打110报警,是因为自己的重要财产可能被非法没收,跟你那“课上讲另外一些事情”毫不搭界。教育部规定是班主任“有权批评学生”,批评的本质是关心。是爱护,所以有关老师“有权批评学生”是个多余的规定,这就像规定记者有采访权、医生有看病权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白岩松说:“我觉得我们现在有一些对自己的权利,包括对自己很多的自由有点过于放大的意思……而在这个时候学校有明确的规定,学生不能打电话……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我们过去太强调很多的权利、自由等等很多东西,但是要知道

200911

在小学、中学、高中很多阶段的时侯,我们要还给学校和老师更多的权利。”

一一一只手机,对学生、对家庭来说,就是重要的财产,你动辄予以没收,这本身就是一种重大的精神体罚,是一种校园软暴力。谁家的法律法规给了学校和老师这样的权利和权力?白岩松在这里有点“反(学生)权利斗士”的味道了。

节目连钱的嘉宾是教育研究专家,主持人问:。您怎么看南京的这个学生打”0。把警察请来了这种做法?”她的回答是:“我是明显地感觉到,她的公民素质比较低下,或者她基本的公民教育没有受到培养。我们的110不是随便打的,这应该是我们公民教育的第一课,应该是人身、财产受到不法侵害,受到自然灾害,受到刑事案件以及急、难、险、重等重大事情的时候可以拨打¨O。而其他事情不能拨打”0。”

一一在大庭广众之下如此说未成年人“公民素质比较低下”的教育专家,才是真正的“公民素质比较低下”。“”0不能随便打”是“公民教育第一课”?在发达国家,打电话“叫警察”是一种生活习惯。通过报警以挽回自己可能失去的权利利益,这才是真正的公民意识。

白岩松说:“我在忧虑过程中,特别希望有一种非常适当的师道尊严。我们是不是无限制地放纵学生的权利,最后使这种适当的师道尊严完全消失,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让人担心的事情。适当的师道尊严必须回到我们的教育系统当中来。”

_一师道尊严,在于师之有“道”;无“道”之师.何谈尊严?师道尊严如果是靠陈规、靠权威建立起来的,那一定是“师道伪尊严”。“无限制地放纵学生的权利”不知从何谈起。白岩松呼唤的“师道尊严必须回到教育系统中来”,是不可能在“失道寡助”的陈规陋法之下实现的。

主持人问:“放在10年前、20年前这样的事不会出现,现在学生会保护自己了,这是进步还是某种程度上的退步?”这本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一个有良知、有常识、有正常思维的论者,都应该乐见学生学会保护自己,这是权利意识和公民意识在学生中的可贵萌芽,我们应该保护处于萌芽状态的未成年孩子,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发表“精英意见”。居高临下地轻易谴责学生。可白岩松的回答是:“我担心的是,我们很多事情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现在又有可能在过于强调自由和权利的情况下的时候,使学校茫然不知所措,老师茫然不知所措……”事实上。只有那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看过这样的<新闻1+1>,这些孩子更是茫然不知所措了。

是与非,仿佛山的阴阳两面,它们靠得很近。在是与非很难一眼看清的地方,我们的时评家、评论员们,往往就站在了非的一边。如果评论员信口开河,那就成了“评论满嘴荒唐言,百姓一把辛酸泪”了。圈

NOTES-63-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