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吆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吆喝》教学设计
执教者: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李春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口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吆喝
人的生活态度。
3.结合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能发挥自我创造能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学习剪裁技巧。
2.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3.结合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伴随着老北京的图片展示):北京前门、幽深的四合院、长城......这就是北京。
问:关于北京,同学们知道的还有什么?(生说)。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萧乾,品味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
(幻灯片展示课题)
师:什么是吆喝呢?
生(齐):大喊、大叫。
师:对,吆喝就是大声呼喊,小商贩的吆喝其实就是给商品做的叫卖广告。
在我们眼中平淡无奇的叫卖声竟然被作家萧乾捕捉到并记录成文,可见这真是一位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的有心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作家萧乾。
(师展示图片,学生介绍)
二、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年)原名萧炳乾,生于北京,蒙古族。
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
主要著译作有《梦之谷》、《人生百味》《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三、扫除字词障碍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吆喝
快速浏览课文,勾划出文章中所介绍的吆喝,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学生讨论明确:
(1)按照从早到晚和一年四季的顺序来介绍的。
(2)过渡段的有效连接,使文章层层推进。
(找出过渡句)
五、研读课文,探究美点——品吆喝
1、文中列举了很多的吆喝,其中哪一种吆喝声最吸引你,为什么?(可以从内容、修辞、句式、语言特点等方面赏析)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班内集体赏评。
2、作者写老北京街头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情感?
(让学生深入文本,反复朗读品位出京味文化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整节课的重要点所在。
)
六、拓展延伸,感受生活——唱吆喝
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是手法多样,贴切生动,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
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唱出来的,想不想听?
播放录音《卖花》、《买烤白薯》《硬面饽饽》。
感受音乐美感。
可见这些吆喝不仅在语言上下功夫,还在声调上花了不少心思,它声调的变化很像戏剧里半说半唱的道白。
其实在我们家乡也有小商贩的吆喝,我们同学能不能也表演一下自己的“唱功”。
(生表演)刚才听了我们同学的吆喝,我很感动,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像这样永远秉承下去。
七、小结
师:一篇《吆喝》,作者喝出了什么?(生答)。
品味吆喝,我们不仅读出了市井风情,读出了音乐之美,读出了老北京人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更读出了老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这境界就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因此,我们更应该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为抢救口头文化遗产做点贡献。
八、作业
把家乡的吆喝或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附:板书设计
18、吆喝
萧乾
从早到晚(大清早、白天、晚上)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感情:喜爱、怀念、惋惜
教学反思:
《吆喝》是新课标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思,引人体味生活中的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关注生活体味生活。
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先采用印象北京带入本课,继而让学生谈谈关于北京的名片有哪些?激起学生对吆喝的关注,把学生带到课堂的问真实环境中去,继而引导学生学习本课。
同时运用多媒体这种手段,即加大了课堂容量,又使文字图像相补充,相得益彰,启发学生联想,更深刻的体会了作者记忆深处的美好回忆,突破了文章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能够跟随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由市井胡同中的吆喝上
升到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境界,我在提问时候采用了由浅入深的方法,如最简单的文章中介绍了哪些吆喝,引导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再到1、文中列举了很多的吆喝,其中哪一种吆喝声最吸引你,为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写老北京街头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情感?(让学生深入文本,反复朗读品位出京味文化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整节课的重要点所在。
)
《吆喝》这篇文章很适于朗读,并适于口头表演,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表演能力好材料,为了利用好这一材料也为了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我先引导品味吆喝词,再引导学生学习吆喝调,在学生表演前,我先抛砖引玉起个头,这样就是学生会“吆喝”敢“吆喝”,并大胆有声有调的“吆喝”,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体验生活,在体验生活的过程当中学习。
这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
还有课后学生的练笔有的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挖掘一种文化现象的内涵,这可能是由于教师引导不够而造成的,所以还应加强写作方面的指导。
此外,课堂的设计可以更新颖,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一个主问题为线索,贯穿本文,使学习效果更有效,更高效,课堂气氛更活跃,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总之,上一节公开课,对于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无论是备课、试讲、还是试讲后的重新调整,都使得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和课标的理解都更加深入了,这对于我以后的教学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