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
发展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以云南省和东盟成员经济体贸易为例
更加细致 , 专业化程度更高 , 使生产效率提高 , 收益增
加 , 产成 本 降低 。因此 , 同一 产业 内部规 模 经济 的 生 在 发展 必然 提 高产业 内贸易水 平 。 五是 市场 构 成 和 市 场 结 构 。市 场 构 成 , 某 一 市 指 场 中各种 要素 之 间的 内在 联 系及 其 特征 。在 不完 全 竞 争 的市场 结构 中 , 品稍 微 的 差 异 或 者 由于 生 产 者 拥 产 有要 素资 源禀 赋 的差异 导致 生 产者 对某 一 种 商 品具 有 垄断 势力 。这种 势力 的形 成 , 大 了产 品差 异 化程 度 , 加 从而提高不同地 区或 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水平。 六是经济整合程度。不同地 区或国经济整合程度 越高 , 其产业 内贸易水平越高。原 因是由于不 同地 区 或 国家 由于 降低 贸易 壁垒 , 减少 进 出 口关 税 , 少过 分 减 的贸 易保 护主义 措施 , 使经 济往 来 更 加密 切 , 差异 化 产 品更加多 , 提高了产业 内贸易水平 , 加速 了生产要素在 各不相同地区的流动 , 经济得到发展。 七是直接投资流入和流 出。直接投资流入和流出 对 产业 内 贸易 的 影 响 不 确定 , 看 国际 直 接 投资 对 国 要 际贸易 的作 用是 替代 效应 还 是互 补 效应 。若 国际直 接 投 资替代 了国际 贸易 , 则会 降低 产业 内贸 易水 平 ; 形 若 成互 补关 系 , 会 提 高 产 业 内贸 易水 平 。在 以市 场 为 则 导向的直接投 资国际流入或流 出中, 为节约国际市场 交易 成本 , 迎合 东 道 国 的消 费 需 求 偏 好 和市 场 需 求 而 发展 跨 国公 司 , 这样 就降低 了地 区 间的 产 品往 来 , 而 从 降低 了产 业 内贸易 水平 。在 以生产 为 导 向 的 国际投 资 中, 根据 不 同地 区 的优势生 产 中间产 品 和最 终 产 品 , 之 后产 品在 不 同地 区流 动 , 品差 异化 增 大 , 高 了产 业 产 提 内贸易 的发展 。 八是 地理 环 境 因 素 。地 理 环 境 因素 包 括 两 类 : 地 理距 离 和地理 外貌 特征 。不 同地 区或 国 家 的地 理距 离 近, 就会降低运输成本 , 从而提高产业 内贸易水平。而 地理外貌特征相类似的地区或国家的居民其生活习惯 和消费偏好也会类似 , 这样就加大了贸易的产生, 提高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区别与联系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区别与联系
产业内贸易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进行的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例如,一个国家内的农业部门向制造业部门提供农产品,制造业部门则向农业部门购买农机设备。
而产业间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产业部门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例如,一个国家的制造业部门向另一个国家的农业部门购买农产品,同时向该国的服务业部门购买物流和金融服务。
区别:
1. 范围不同:产业内贸易发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而产业间贸易发生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
2. 影响因素不同:产业内贸易主要受到国内的经济政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而产业间贸易受到国际贸易政策、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3. 相互依存程度不同:产业内贸易具有较高的相互依存程度,不同产业部门之间需要相互合作才能实现产业链的顺畅运转;而产业间贸易虽然也存在相互依存,但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各国或地区之间的产业部门相对独立。
联系:
1. 互为补充: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是相互补充的,国内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为国际产业间贸易提供了基础,而国际产业间贸易的拓展则促进了国内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 互为推动: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相互推动,国内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可以提升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从而提高其
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而国际产业间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各国或地区的产业内贸易发展。
经济发展程度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
经济发展程度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摘要】经济发展程度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研究目的入手,探讨了经济发展水平对内贸易水平的影响,分析了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国际比较和案例分析。
在政策建议部分,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经济发展水平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深远影响,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与产业内贸易之间的关系,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经济发展程度,产业内贸易水平,影响因素,国际比较研究,案例分析,政策建议,深远影响,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
在这个背景下,产业内贸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经济发展程度则是影响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程度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同时也对该国产业内贸易的水平产生着深远影响。
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国家的产业结构和贸易模式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深入研究经济发展程度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对于加深对国民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促进产业升级和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经济发展程度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中的影响机制和规律,为政府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国际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揭示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对内贸易水平影响方面的共性和特殊性,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政策建议的探讨,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促进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升,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通过本研究,旨在探索经济发展和产业内贸易之间的关系,为深化产业经济理论提供新思路和视角,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和支持。
2. 正文2.1 经济发展程度对内贸易水平的影响经济发展程度是影响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经济学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经济学
产业内贸易,也被称为部门内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
产业内贸易涉及的产品可以是完全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可以满足同一消费需求。
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主要包括产品差别、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差别。
1. 产品差别是指产品在品质、设计、商标和特性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产品具有不同的特性或优势,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2.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从而使得生产效率提高。
在产业内贸易中,规模经济可以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出口竞争力。
3. 消费者偏好差别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需求和偏好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某些产品在某些市场上更受欢迎,而在其他市场上则可能不太受欢迎。
此外,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产业内贸易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第一章: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背景及主要的理论模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二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增长大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增长速度,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已经占到世界总的贸易量的2/3左右,其中制成品的贸易的增长又大于初级产品贸易的增长。
这种现象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注意,因为按照传统的贸易理论,不论是基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H-0 模型,贸易应该更多的发生在要素禀赋差距较大和技术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行业上,应该发生在资本密集度差距较大的行业间,例如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间,而不是制成品之间的贸易。
传统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使得探讨新的贸易理论成为必然。
产业内贸易理论最早是由学者沃顿(Verdoorm,P.J.,1960)在考察荷比卢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时发现的。
他以可比的国际贸易分类为基础,计算了12种种样本产品的双边贸易比率,发现由于经济联盟,双边贸易的比率的相对值下降,但是比率的中位数值却提高了。
Verdoorm由此认为,与集团内贸易相关的生产专业化形成于同种贸易类型中,而不是在异类贸易类型间。
但是Verdoorm的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人们一般认为,1975年由格鲁贝尔(H.G.Grubel)和劳埃德(P.J.Lloyd)出版的{ 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 一书作为对产业内贸易理论较为正式的提出的著作。
他们二人也因此被认为是最早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开拓者。
在该书中,他们认为,“新要素比例理论”是可以部分解释产业内贸易的现象的,但是要对产业内贸易做全面而又系统的解释则是不够的,必须从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入手。
他们的研究对之后的一些学者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介绍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
近年来,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加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原因一:供应链整合供应链整合是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
这些公司通过整合供应链,将不同产业的生产要素串联起来,实现资源、技术和市场的优化配置。
以汽车产业为例,汽车制造商通过与零部件供应商的合作,构建了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了从设计、制造到销售的无缝协同。
供应链整合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高了产业间的分工水平和经济效率。
原因二:技术进步与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不断涌现,为产业内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的推动,突破了传统产业之间的壁垒,加速了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数字化技术的普及推动了线上零售的快速崛起,使得不同产业之间的商品流动更加便捷和高效。
原因三:政策支持与开放合作政策支持和开放合作是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许多国家和地区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降低产业内贸易的成本;设立自由贸易区,促进产业间的自由流动;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让,促进产业间的创新和共享。
同时,开放合作也是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国际间的贸易协定和合作框架,为产业内贸易的拓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经济影响与未来发展趋势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产业内贸易促进了优势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提高了各个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其次,产业内贸易扩大了市场规模,增加了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
再次,产业内贸易加快了创新和技术升级的速度,推动了经济的转型升级。
产业内贸易理论与影响因素综述
杨 文钦 鞠 伟
( 中央财 经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 摘 要】 本 文在 回顾传 统产 业 内 贸易理 论 的基 础 上 , 并结 合新 近 出现 的相 关理论 , 探 讨产 业 内贸 易理 论的发 展历 程 , 并对其影 响 因素作 一个 简要概 述 , 以期 对产 业 内贸易理论 有 个全 面的认识 。 【 关键 词】 产业 内贸易; 理论 ; 影 响 因素; 综 述
1 0 0 0 8 1 )
1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产 生 与 推 演
产业 内贸易是指对于 同一产业产 品一个 国家 既进 口又 出 口。 最初人们 从度量开始 进行研究 , 从类似 欧共体建立 对贸易模式影 响 的研究开始 , 如 V e r d o o r n和 B a l a s s a等。他们 通过对 早期 欧共 体 的研究发现 , 伴随着欧洲一体化的 , 实际增加 的是产业 内部 的专 业化 分工 , 并产生高水平 的具有相似 要素禀赋 的同一产业 内部产 品贸易现象 , 这与传 统的 H.0一 s 理论 大相径 庭 , 促使人 们 寻求 新 的理论来解 释这一 现象 。之后 G r u b e l 等发现 在产 业 内部 的专 业化 分工和双 向国际贸易情 况 , 这 标 志 产 业 内 贸 易 研 究 已成 为 检 验 商 品 贸 易情 形 的新 方 向 。 1 . 1 早 期 的三 种 不 同类 型 的产 业 内 贸 易现 象 ( 一) 两国之 间发生具有 完全替代性 的同质产 品的双 向贸易现 象叫做 同质产 品产 业内贸易。该 观点认 为消费 者偏好 、 政府 干预 、 转 口贸易 、 季节性贸易 、 运输 成本等均可导致同质品产业内贸易 的 发生 。之后 , B r a n d e r 和K r u g ma n系统 阐述寡 头垄断 市场 中, 就算 产品成本相同 、 要素禀赋无差别及消费者偏好相 同, 也会 因企业销 售 策 略 的 不 同 而 出 现 产 业 内贸 易 。 ( 二) 两 国双 向贸 易 的 产 品 为 同 一 类 型 但 属 性 不 同 的 水 平 差 异 产品叫做水 平 性 产业 内贸 易。K r u g ma n最 早 在 1 9 7 9对 D i x i t和 S t i g l i t z 的模型从封闭扩展为开 放 , 证 明 如 果 要 素 禀 赋 相 同 的 国家 存在消费者消费多元化 、 不完 全竞争 、 产 品差 异 化 和 规 模 经 济 , 产 业 内贸易将应运而生 。之后 , L a n c a s t e r 在 1 9 8 0 年 同样 以产 品的水 平 差 异 为基 础 , 提 出 了 兰 卡 斯 特模 型 , 并 阐述 了两 个 完 全 相 同 的 国 家之间不会发生 同质产 品之 间的贸易 , 但两个国家按照“ 完全垄 断 竞争” 方式 生 产 在 针 对 差 异 化 产 品 时将 出 现 贸易 。B r a n d e r和 Kr u g m a n将 双 寡 头 垄 断 市 场 结 构 引 入 , 发 现 在 不 完 全 竞 争 市 场 结 构中, 即使在产 品技术等各方面都不存在差异 , 具有垄 断厂 商的 国 家 之 间 产业 内 贸 易仍 旧 出 现 。 ( 三) 两 国之 间具 有 不 同 品质 的相 似 性 物 品 同 时 出 口和 进 口现 象称 为垂直性 产业 内贸易 。F a l v e y研 究发 现, 许 多不 同厂家 生产 质量不 同的产品 , 在产 品均无规 模效应下垂 直性产业 内贸易也发 生 。之 后 , F a l v e y 和 K i e r  ̄ k o w s k进 一 步 得 出 , 垂 直 性 产 业 内 贸 易 在缺乏不完全竞 争和 收益递 增 下也 能出现 。S h a k e d和 S u t t o n建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_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为例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为例周茂荣吕婕摘要: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和测度了中美间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然后运用面板数据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发现,人均收入差距、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是影响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人均收入差异与产业内贸易水平呈负相关,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对产业内贸易水平均有促进作用。
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美贸易;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面板数据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贸易迅速发展,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对美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及矿物原材料,自美进口产品中农产品、与化学相关的各种产品等原料性产品占很大比重。
到90年代后期,我国对美出口产品除劳动密集型产品外,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高速增长,从美进口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高达60%以上。
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第三次修订版,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指的是与化学相关的各类产品(SITC5)和机械与运输设备(SITC7)两大类。
2007年中美间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出口均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但出口增长规模远高于进口增长规模。
2004年以来,第7类商品(SITC7)已成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最大商品群。
更值得关注的是,第5类商品(SITC5)一向是美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商品,但2006年美国在该类商品的贸易中却首次由顺差逆转为逆差。
中美间这两类商品的进出口同时高增长和不平衡增长表明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特征明显。
二、文献综述20世纪60年代,产业内贸易理论开始形成并获得较大发展,Verdoorm(1960)在分析“比荷卢同盟”的形成对三国的影响时,发现这三国的专业化分工主要发生在同一产业的不同产品中间,即三国之间的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巴拉萨(1963)对欧共体制成品的贸易情况进行分析。
中国与东欧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与东欧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23-10-26CATALOGUE目录•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中国与东欧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中国与东欧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与东欧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测度方法及其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参考文献01研究背景与意义1 2 3中国与东欧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双方在产业内贸易方面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产业内贸易作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对于中国与东欧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尚不充分,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通过研究中国与东欧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了解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以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研究结果将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推动中国与东欧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02文献综述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分类定义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的现象。
分类根据产品是否具有相似性,产业内贸易可分为垂直型和水平型两类。
G-L指数用于衡量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计算公式为(1-|X-M|/X+M)×100%,其中X和M分别表示某一特定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巴拉萨指数通过比较某一特定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占各自总产值的比例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的程度。
区位熵指数用于衡量某一特定产业在国家之间的集聚程度,计算公式为(某产业的出口额/该产业的总出口额)/(某产业的进口额/该产业的总进口额)。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使得国家之间更倾向于通过产业内贸易来实现互利共赢。
市场规模市场规模越大的国家,其消费需求越多样化,更倾向于从其他国家进口不同类型的产品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从而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贸易政策贸易政策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表现为关税和贸易壁垒等措施会阻碍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而自由贸易政策则会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理论
需求偏好与产业内贸易
总结词:正相关
详细描述:需求偏好越相似的国家,其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这主要因为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通常对相同类型的产品有更高 的需求,从而刺激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技术进步与产业内贸易
总结词:正相关
VS
详细描述: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 内贸易的发展。技术进步使得一个 国家能够生产更复杂的产品,同时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 增加了产业内贸易的机会。此外, 技术进步还可能导致产品差异化程 度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产业内贸易 。
•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相同或相似产品的贸易
03
,如不同国家之间的钢铁、石油等大宗商品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企业倾向于生 产具有规模效益的产品,而不同国家对于同类 产品的需求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产生了产业 内贸易的需求。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 响
中美产业内贸易对两国经济都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促 进了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增加了 就业机会和外汇收入;另一方面,产 业内贸易也促进了技术交流和知识传 播,有助于提升两国的国际竞争力。
欧盟内部产业内贸易分析
欧盟内部产业内贸易 概述
欧盟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组 织,其内部产业内贸易涉及各个领域 ,包括制造业、服务业等。随着欧盟 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成员国之间的贸 易壁垒逐渐消除,产业内贸易也逐渐 成为欧盟内部贸易的重要部分。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总结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产品在不同阶段会在不同国家生产和消费。 • 详细描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产品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包括创新、成长、成熟和衰退。在不同
浅述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
浅
口
疑 { I }
李
玮
上不显著 。 it S H g e 在用计量经 点 启示 : 一 , Kr y ・ uh s s 第 产业 内贸易通常 是在经 济模 型研究 8 O年代美 、 德 、 、 、 济发展水平相似 、 日、 法 英 要素禀赋差别不大和 意六 国产业 内贸易 的决 定 因素 时 , 用 地 理 上 接 近 的 国 家 之 间 发 展 较 快 。 因 R &D支 出与增加值 比 ,专业技术人员 此 , 加强与东南亚等 国的贸易合作是十
TrdeAm eia on i cR e e ,9 0, a . rc n Ec om viw 1 8
入表示需求 将其 引入 计量模 型进行 检 越小 , 厂商数 目越多 , 产品越具多样化 , (0:5 —9 9 7) 0 5. 9 【】 3张建红. 业内贸易的影响 因素 产 据解释每一组 国家的双边 贸易流量 , 按 规模经 济理论在解 释工业 国家之 间战 分析 卟 云 南 大 学 社 会 科 学 学 报 , 照需求相似理论 , 用两国间人均收入的 后 国 际 贸 易 不 断 增 长 的 现 象 时 所 起 的 1 9 2 (5 ) 0 4 . 9 9,5,1 4: — 4 4
Cou re. ntisAm e c n i r a Ec no i R e iw , o m c ve
关键词 :产 业 内贸易 影响 因素 成。 大规模 生产所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
启 示
一
、
需 求 偏 好 与 产 业 内 贸 易
在 L n br、o u d egT h和 S a hr ma的 研 究 中 ,
业 内贸 易发 展 并从 中得 到 启 示 。
关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与成因探讨
关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与成因探讨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商品流通和服务交换。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产业内贸易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本文将就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与成因进行细致的探讨。
首先,近年来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比重逐渐增加,已经超过了对外贸易的比重。
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和内外需求的差异。
由于国内市场庞大,各地区、各行业之间需求的差异显著,因此产业内贸易的潜力巨大。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信息和物流的畅通使得产业内贸易成为可能。
其次,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成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解释。
首先,地理因素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资源和产业分布格局不一样,地理位置优势也不同,从而促进了地区间的产业内贸易。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推动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因素之一、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各个地区的特色产业不断涌现,地区间的资源互补和供应链形成,从而推动了产业内贸易的增长。
再次,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开放也是促进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
我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同时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这些政策和措施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然而,虽然我国产业内贸易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地区之间的差异限制了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存在差异,导致产业内贸易的规模和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次,部分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物流成本较高,阻碍了产业内贸易的顺畅进行。
再次,一些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和保护主义倾向也影响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最后,市场竞争的不充分和一些企业的低素质也是制约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推动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
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一 )变量 选 择 与 模 型设 定
计量模型 :
G L = ‰÷ a l D G D P = ÷ 2 D P G D + E D ÷a , F D I  ̄ + a 5 0 P E N n ÷ £
1 . 国家 层 面 的 比较 。 从 表 1 中 可 以 看 出 , 中
家在 自贸区 中产 业 内贸易 比重 的大 小 以及未 来发 展
趋势 ( 史 智宇 ,2 0 0 4 ) 。所 以 ,对 中 国与 东盟 的产 业 内贸易 进行研 究 ,具有 一定 的实 际意义 。本 文基
于 产 品 技 术 含 量 视 角 ,根 据 L a l l( 2 0 0 0 ) 的 分 类 法 ,探讨 产业 内贸易影 响 因素 的行业 差别 。
预期 对 产 业 内贸易 水 平 的影 响 为 正 。
电力 产 品上 的产 业 内 贸易 指数 普 遍较 其他 产 品 高 ,显 示 出 了发展 与合 作 的潜 力 。
二 、 中 国与 东盟 产 业 内贸 易 影 响 因 素 实 证 分
析
根 据 以上影 响因素 ,本文 借 鉴 S S T模 型
【 摘 要】本文以 1 9 9 2~2 0 1 2 年 的面板数据 为样本 ,对影 响中国与东盟 不 同技 术含量产品产业 内贸易的 因
素进行 了比较研 究。结果表 明,人 均收入 差距 和外 商直接 投资 两个 因素在 总产品和 分行 业产品 中都显著 , 但影响 方向存 在着行业差异 。教 育投入 和贸 易开放度 变动 对 中国与 东盟 产业 内贸 易的影响 有限。市场规模 差距 只对低技 术产品和 中技 术产 品产业 内贸 易有显著影 响 ,且影响 方向相反 。可见 ,影 响产业 内贸易的因 素在 不 同行业 中并不具有一 致性 ,双方可充分利 用影 响 因素的差异调整 各产业合作 策略 ,进一步促进 双边
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
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1.规模经济克鲁格曼认为,大多数工业制成品的市场是垄断性竞争市场。
一方面,各种产品类似并有一定的替代性,因此相互竞争;另一方面,产品又不完全一样,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各种产品在其市场范围内又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的长期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企业的市场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下降而扩大。
在参加国际贸易以前,企业面临的是国内的需求,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来降低成本收到限制,使得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加入国际贸易后,产品所面临的市场就会扩大,企业能够实现规模生产,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都有更强的竞争力。
在规模经济的利益驱动下,一国会扩大优势产业的一种或几种产品,来获得规模经济;另一方面,考虑的资源的稀缺性,该国不得不进口该产业的其他产品,以此满足国内需求。
这样便导致了产业内贸易。
所以在同一产业存在大量产别产品系列并面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情形下,规模收益递增必然会推动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产品差异性因为差异产品能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偏好,所以产品的差异性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
对于目前的中国市场而言,市场中某一产业的垄断性越弱,即竞争性越强,该产业内的企业就越多,生产的差异产品也越多,产业内贸易必然越大,反之,垄断性越强,该产业内的企鹅也数就越少,能生产的产品种类就越少,产业内贸易必然随之减少。
3.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式影响企业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由于信息充分、技术条件一定、产品相同以及所有企业都是价格接受者等原因,市场上产品价格的差异只取决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与产业内贸易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认为市场中某一产业的垄断性越强,该产业的企业数越少,能产出的产品种类就越少,在产品差异性一定的情况下,该产业的进出口产品就越多,产业内贸易就随之增加。
反之,如果市场是竞争性强,则产业内企业数量多,产生差异的产品也越多,产业内贸易也就小了。
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技 术 进 步 是 影 响 产 业 内贸 易 发 展 的 一大 因素 。我 国研 发 经
S I T C 0 — 4属 于初 级产 品类 , S I T C 5 — 8属 于 工业 制 成 品类 。
S I T C 5和 S I T C 7属 于资 本 和 技 术 密 集 型 产 品 。S I T C 6和 S I T C 8被
1 我 国产 业 内 贸易 发 展 的 现 状
客 户 的不 同需 求 .产 品差 异 被 认 为是 影 响产 业 内 贸 易 发 展 的 主 要 因素 。 我 国 的 产 品差 异 化 程 度 低 , 具体 表 现 在 产 品没 有 特 色 且 技术含量不高 。 由 于 我 国 企业 应 用 的技 术 不 够 先 进 , 所 以生 产 的 水 平 差 异 产 品 和纵 向差 异产 品 在 国 际 上 都 没 有 竞 争 力 。我 国产 品 的差 异 性 主 要 表 现 在 两 方 面 , 一是颜色 , 款 式 的 差 异 。 中 国 中 低 档 服 装 的差 异 主 要 表 现 在 颜色 款式 上 。 二 是 质 量 上 的 差 异 如 中 国 的 国产 手 机 联 想 有 8 0 0元 的 中端 手 机 . 也有 3 0 0 0元 的 高端 手 机 。三 星 手 机 有 同样 价 位 的产 品 , 但无论是外观还是质 量 , i 星手 机 都 处 于 优 势 地 位 。 因 为 三星 手 机 有 名 牌 效 应 , 另 外 三 星手 机技术成熟而且样式新颖漂亮。
2 0 1 4 N0 . 0 8
J o u r n a l o f H e n a n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主要关注的是跨国贸易,即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特点产业内贸易,简称“内贸”,是指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的出现是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性,即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性推动了不同产业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了内部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规模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内贸的规模逐渐增大。
各个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在国内市场中占据较大比例。
2. 资源配置效率: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内贸,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地进行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促进产业升级:内贸的存在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通过内贸,不同产业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借鉴,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二、产业内贸易的驱动因素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差异: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性是内贸活动产生的基础。
2. 政策支持:政府的产业政策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调动产业间的资源和要素配置,促进内贸发展。
3. 市场需求:市场对不同产业的需求和消费习惯也会影响内贸的发展。
不同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4. 技术进步: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技术的进步使得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和优质化地进行生产。
三、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与意义产业内贸易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1. 促进经济增长: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中国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中国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IIT)是指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和出口属于同一个产业的商品。
这里对于同一产业的界定,通常是指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为标准进行计量。
纵观世界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不但在发达国家之间制成品的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且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中也处于上升态势,是一国较高经济水平和贸易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
一、文献综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相继发表了大量关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非完全竞争的市场与国际贸易关系的论文与著作,较好地说明了这些完全不同于传统贸易理论的假设也可以作为独立的因素用来解释贸易尤其是产业内贸易的产生,构成了新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
此后20多年,西方许多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多采用跨行业分析的方法,对可能影响一国产业内贸易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一般而言,对一国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在产业规模,产品多样化程度,技术水平,市场集中度,国外投资,贸易壁垒等方面。
如,Caves Richard(1981) 研究了工业化国家市场结构和产业内贸易的关系。
Loertsecher 和Wolter (1980), Bergstrand (1983) 对OECD国家国内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研究。
Lee, H.和Lee, Y.(1993)研究了韩国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
Greenaway, Hine和Milner(1995) 对英国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跨行业分析。
Don P. Clark(1998) 对美国1980、1984和1980年334个产业作出了跨产业的回归分析,分析了13个自变量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但是,由于代理变量的选择和各国具体情况的差异,这些研究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有的甚至与理论研究结果背道而驰。
从企业视角,分析产业内贸易的成因
从企业视角,分析产业内贸易的成因1. 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国际经济融合的不断深入,产业内贸易成为了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内贸易简单来说就是同一个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易。
而在产业内贸易中,有些国家或地区的企业间的贸易规模比他们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规模还要大。
这与产业内贸易的成因密不可分。
本篇文档将从企业视角分析探讨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
2. 企业的商业策略企业的商业策略是影响产业内贸易规模的一个主要因素。
一些企业面对喜好、需求以及成本等因素可能选择与同行企业合作进行生产或交易,以共同满足市场需求,降低成本,提升整体效益。
同时,在产业内企业之间进行贸易的好处还包括通常不用考虑外汇兑换、语言问题、或跨国的法律问题等。
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产业内贸易中发现了新的合作机会。
3.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也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消费者对于商品品质、价格和可靠性等方面日趋高要求。
企业通过组织产业内贸易,消除了由于国际物流和贸易法律条款的限制所导致的风险,同时也能更加敏捷地满足消费者对于本土市场需求的变化。
4. 生产成分的不断演变不同企业在一个产业中占据不同的位置,从而导致了其拥有不同的生产成本。
例如,一个企业可能拥有大批的自有劳动力和原材料,而另一个企业可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
在产业内企业之间进行贸易的能力使得这些不同的生产成本可以互补,从而实现了更加高效和便捷的生产,增加整个产业的效益。
5. 参与代价的降低过去,参与产业内贸易意味着参与者必须对其物流和库存过程进行额外的管理,这增加了交易的代价。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系统,这些系统能够有效地减少运营成本,从而降低参与产业内贸易的成本。
这使得更多的企业有了进入产业内贸易的动力,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增长。
6. 政策环境的影响政策环境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府对于竞争政策的引导以及税收和关税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摘要】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的部分并且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研究产业内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研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认识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产业特征因素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科研经费的投入、资本密集度和市场结构对我国产业内贸易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面板数据;影响因素一、引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倾向就是产业内贸易,特别是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增长。
verdoorn (1960)对在考察“比荷卢经济同盟”集团产业内贸易贸易格局变化的研究中,第一次注意到了这种贸易的存在,他发现经济联盟内部各国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同一贸易分类目录下。
为了研究国际贸易中商品集中度和价格弹性之间的系,michaely(1962)计算了商品出口和进口差异性的系数,他把商品分为5类,通过对36个国家数据的计算,他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之间的进出口商品组成有较高的相似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进出口商品相似性较小。
balassa(1966)对欧共体形成后各成员国贸易现状分析后发现,欧共体各国的贸易增长大部分发生在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的商品组内,而不是在商品组之间。
他把这种现象,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国家间进行的贸易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一industry trade)。
[1]二、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吸取了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提出了所谓新贸易理论。
这些经济学家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新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很多,但在总体上大致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即国家特征与产业特征。
[2]在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大部分都集中于产业特征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分析。
如徐娅玮(2001)通过时间序列对中国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回归,发现规模经济对中国整体产业内贸易影响较小。
马剑飞等(2002)的结果显示,规模经济的影响不大,但明显受到产品差异化的正面影响。
陈讯等(2004)的研究发现产品异质、规模经济、市场结构有正向作用,而fdi的影响为负[3]。
在国家特征研究方面,徐康宁、王剑(2006)以要素禀赋和地理因素为主要研究视角,运用国际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数据,采用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对国际分工变化的决定因素进行计量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和地理因素共同决定了新型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但两者的影响力发生了交替变化。
在产品内国际分工这一新的分工模式中,地理因素的影响力在上升,要素禀赋对分工格局的影响力却有所下降,并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局限于区域内部的分工体系中。
[4]三、测度指标和数据(一)产业内贸易测度指标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方法有多种,其中1975年由grubel和lloyd 提出的grubel-lloyd指数是迄今为止度量产业内贸易水平最为权威的、采用最为广泛的指数。
该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式中:xi、mi表示某国i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gi表示某国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gi在0~100之间变动,该指数越接近100,其产业内贸易程度就越高,当gi为100的时候,说明i产业的商品交换完全属于产业内贸易;而gi越接近0,说明i产业的商品交换属于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就越低,等于0时,说明i产业的商品交换完全属于产业间贸易。
(二)变量说明根据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和之前学者的实证研究,我们将从产业特征角度考察一下因素对工业行业的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我们研究中所考虑到的解释变量包括:研究与开发经费(rdi),使用各行业大中型企业科研经费支出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来表示;规模经济se,采用的数据是工业各行业生产总值与厂商数目比重表示;市场结构ms1,采用某个行业中的大中型企业数并进行标准化之后的数据来表示;资本密集度klw,采用每个行业的固定资产净值与职工人数之比来衡量;外国直接投资fdip,采用外资企业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值来衡量;产品差异化diff1,采用盛斌(2002)所提出我国工业各行业进出口中进行征税的产品数目进行标准化处理。
本文利用中国25个工业细分行业2005~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
①各工业行业的经济特征指标如各行业产值、固定资产净值和外资企业数目等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各行业的科研经费支出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各行业的进出口量则是通过将sitc三位数统计体系下的进出口商品数据依据sitc与isic转换标准转换得到的,转换过程采用了盛斌(2002)所整理的sitc 与isic的对应表。
[5]关于采用的计量方法,由于混合数据模型并不能反映经济现实中一些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其他因素,降低了模型的现实解释力。
因此我们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就可以将一些确定性影响因素归并到混合数据,以反映产业内贸易中切实存在但不可观测的影响因素。
我们使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四、计量模型的建立和分析2003-2007年的我国工业细分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到,在25个工业细分行业中,产业内贸易指数呈现上升趋势的有11个细分行业,产业内贸易指数呈现下降趋势的有9个细分行业。
其中,在2007年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0.8,即产业内贸易显著的细分产业包括:煤炭采选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
首先将产业内贸易指标gl与各影响因素分别做线性回归估计。
运用2005-0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从回归估计结果中可以得知,在单独检验中,市场结构ms1和外国直接投资fdip检验结果系数不显著,不能拒绝系数为零的假设。
其他所有影响因素的检验结果都是显著的,且系数都为正,与预期相符。
下面将综合所有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所采用的模型如下所示:采用2005-2007年面板数据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解释变量中科研经费支出、市场结构和资本密集度t检验值符合要求,可以认为其系数值不为零,且系数为正,与预期相符。
而规模经济、外国直接投资和产品差异化回归结果不显著。
总体上f检验值符合要求。
rdi科研经费投入的检验结果显著,且其系数为11.6151,说明科研经费的投入对于产业内贸易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对于我国而言,虽然近年来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但是整体上我国工业行业的整体科技水平仍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结构整体上层次较低。
[6]ms市场结构的回归估计结果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但其系数较小,为0.0652。
市场结构系数为正说明,市场内企业数目越多,越有助于产业内贸易的展开。
一般认为,市场内企业数目越多,越能够促进产品的差异化和科技研发。
大中型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多样化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其数量的增加会促进中国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kl资本密集度的t检验值显著,系数为0.0116,说明资本密集度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虽然为正,但其影响程度较小。
此外,产品差异化对水平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有正向影响,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不能拒绝为零的假设。
去除这一变量后也未能明显影响其他变量系数。
规模经济对水平产业内贸易形成没有显著的影响。
说明其对我国水平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不大。
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体系,尤其是存在着大量的、垄断的、没有完全参与市场竞争的国有企业,阻碍了国内规范产业组织体系的形成。
fdi对产业内贸易形成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其影响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
这表明我国产业内贸易行业中,虽然外资的进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进出口额的增加,但外资的进入更多的是为了是基于产品差异、消费者偏好和规模经济来考虑的,是为了进入中国的市场。
[7]五、结论和相关建议通过利用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对影响产业内贸易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
从分析中可以得出几点启示。
1.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我国产业层次和水平,也有助于提升我国进出口产品的科技水平,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工业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较大。
对此,一方面,我国应当继续从国外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另一方面,我国应不断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调整研究与开发模式,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和回报率,加大应用型技术开发的力度,帮助企业提高对新技术的吸收和消化能力。
2.积极进行产业升级,重视发展高新技术,把发展高新技术与劳动力资源优势这两个因素很好地结合起来。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竞争优势不在技术水平而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上。
一贯以来我国的传统贸易模式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即在资源禀赋基础上实行分工,我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从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
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但从长期来看,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些领域形成垄断性技术优势却是势在必行。
只有我国的技术水平有了长足进展,才能与发达国家进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8]3.从结果中可知,资本密集度对产业内贸易也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产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
我国要进入未来世界经济强国之列,就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创造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水平。
为此,应加大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改善劳动力队伍的素质,不仅可以提高本国资本的利用效率,加快技术吸收和创新,而且可以为发展产业内贸易奠定重要的基础,最终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注释:①25个工业行业分别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纸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其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业。
参考文献:[1]王鹏.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基于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视角[d].复旦大学,2007(4).[2]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9).[3]耿伟,左昊华.水平与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因素[j].国际商务研究,2008(3).[4]徐康宁,王剑.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j].中国社会科学,2006(6).[5]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2002.[6]唐磊.基于实证的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关联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6(4).[7]杜运苏,彭恒文.中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j].经济经纬,2008(9).[8]徐娅玮.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和成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研究,2001(12).作者简介:赵伟(1989-),男,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