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的崛起看改革开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深圳的崛起看改革开放

如果没有背景介绍谁会想到图片中的乡村就是世界之窗深圳

深圳前身是宝安县管辖的一个小镇,典型的农业经济决定了宝安是一个典型的农村社会。全县人口中,大部分人是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比重最高的是1953年,曾达到94.5%,1979年也维持在91.72%的高位。经济发展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

当时,深圳没有大学,没有自己的报纸、广播和电视,仅有的文化设施是一个新华书店和一家五十年代盖的剧院。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只是一个边陲小镇。房屋结构形式基本上只有两种,即纵向式屋和齐头大屋。建材多以三合土(黄泥,沙,石灰)砌墙,房顶盖瓦,光线极暗。

渔民一般以船为家,船少人多者,则在沿海较高处搭茅棚栖身。建以竹木为框架,茅草做墙和房顶,只能勉强遮风避雨,极易受台风摧毁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农村人可谓穷得叮当响,他们为了挣得一口饱饭吃,穿越层层铁丝网,泅渡到资本主义地界上去打工,据一位姓潘的先生回忆说,当时只有18000人的沙井镇,逃港就达10000人,蛇口海岸线上每天可见数百具尸首。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集体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新决策,率领人民踏上了新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正常。

1980年8月,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深圳经济特区,随后又在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建立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深圳经济特区一直发挥着“试验田”的作用,创下了物价改革、企业产权转让、住房制度改革等众多个“中国第一”

1981年正在兴建中的广东深圳蛇口工业区

可停泊5000吨货船的广东深圳经济特区蛇口工业区顺岸式码头

特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打工妹和打工仔提供许多就业机会,从贫困山乡走出来的年轻人为了摆脱贫困,追求独立,更新观念,来到深圳特区寻求发展。图为深圳经济特区的打工妹和打工仔

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腾飞

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主要举措是:

一是率先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1986年),

二是改革金融体制,建立多层次、开放型的金融市场。

三是突破国有土地传统管理体制,首次进行土地公开拍卖。

四是改革住房制度,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

五是机构调整和公务员制度试点改革。

六是深化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劳动合同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这些改革,旧体制的框架基本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一时期,深圳经济开始起飞,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1987年突破50亿元,1989年突破100亿元。

深圳经过三十年多年的改革春风沐浴,往日的老城区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气势非凡的“地王”,绵密林立的高楼大厦,大街上、商场内川流不息的人群以及华灯初上时那绚丽夺目的霓虹灯……一片繁华欣荣的景象,无处不透露着勃勃生机。即便是见证了特区的发展与成长的拓荒者们,看到这一奇迹也感慨不已。

改革开放犹如一场春风,吹醒了岭南大地,于是,以深圳为首的一批新兴城市雨后春笋般屹立在岭南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然而,深圳的变化只是祖国在改革开放后面目一新的缩影。它使中国从无法解决温饱问题的状况迈向了总体小康的社会。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以邓小平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长期探索出的伟大创举,它经得起时代的考验。

我们要矢志不移的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在改革创新精神的指引下迎接中国时代的到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