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三思想文化史全册主要概念汇编(精华版)
历史必修三_《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讲百家争鸣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 "百家争鸣”的概况1、儒家孔子一一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1“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一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一"有教无美";教学方法一"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文化典籍一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孟子一一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2、“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学术下移,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
这一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创立了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的内在修养。
他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如“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老子与道家思想: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强调清静无为、无为而治,以及小国寡民的理想状态。
二、汉代儒学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强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同时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的措施: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张,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设立太学,推广儒学,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此外,还有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发展,以及宋明理学等思想流派的出现,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部分。
总的来说,高中必修三历史涉及的内容广泛而深入,需要对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也需要理解这些思想文化是如何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的。
2023年高考历史必修三全册复习讲义(精品)
2021年高考历史必修三全册复习讲义(精品)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必修三第一单元1—4课)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考试说明: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问题自测1.道家学派有哪些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有何观点?2.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指出其思想核心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有哪些?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如何发展儒家思想主张的?3.墨家的代表人物和主张是什么?4.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张是什么?有何意义?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有何重要意义?(二)考点读背:1.道家:(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观点:①宇宙观:“道”是万物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②自然观: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③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矛盾对立的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
(朴素辩证法思想)④政治主张:①“无为而治”②“小国寡民”。
(2)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①发展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1·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儒家:(1)孔子:春秋晚期人,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称“至圣”。
主要观点:①核心思想—— “仁”,即“爱人”(爱有差等)。
实现“仁”要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融洽相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提出 “克己复礼”,恢复周礼。
→体现了孔子思想的保守性。
③“为政以德”,以德治民。
(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 →包含了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具有进步性。
④教育方面——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整理文化典籍: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统称“六经”▲注意:《论语》为其言论集,系其弟子所为,非孔子所编。
(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有“亚圣”之称。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必修三文化史部分总结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繁荣,周天子衰落。
政治:各国相争,变法图强,社会动荡。
思想:百家争鸣。
2、早期儒学(1)孔子及其主要思想:仁、礼、德治(为政以德)、反对苛政、重民(民本)思想。
(2)孟子及其主要思想:仁政(民贵君轻)、民本、格物致知、道德修养(浩然之气)。
(3)荀子及其主要思想:仁义、君舟民水、唯物思想(天行有常)。
3、儒学的发展及成熟(1)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以德治国。
(3)朱熹的思想:理气论、格物致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存天理,灭人欲。
4、儒学的正统地位在汉代的强化与在宋明时期的复兴。
5、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及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6、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变化及对其评价。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1、智者学派及其主要思想: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苏格拉底及其主要思想:“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
3、柏拉图及其主要思想:《理想国》,追求真理和智慧、用哲学王统治国家。
4、亚里士多德及其主要思想:真理、政治制度、学习是最好的出路。
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科学。
创立逻辑学(工具学科)。
5、文艺复兴及其主要思想: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否定神性。
追求现世的享受和幸福。
自然科学的发展(哥白尼、达芬奇)。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
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6、启蒙运动及其主要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人民主权说、三权分立说等。
7、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意义。
8、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及评价。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对世界的影响及作用。
2、天文历法:《甘石星经》、僧一行与《大衍历》、郭守敬与《授时历》。
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
中学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重点学问点归纳(1、2、5、6单元)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1、列举先秦时期的儒家代表及他们的思想主见。
孔子的思想:核心:①“仁” 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思想:“为政仁德”,以德治民。
教化思想:“有教无类”。
伦理观:性相近。
孟子的思想:政治思想:“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伦理观:“性善论”荀子的思想:政治思想:“仁义”“王道”;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伦理观:“性恶论”2、列举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及其主见。
简述宋明理学分别得到哪些新的发展。
如何评价宋明理学?1)代表及主见: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A、“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B、把“天理”和伦理道德干脆联系起来 C、主见“格物致知”。
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A “存天理,灭人欲” B、深化“格物致知” C、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南宋陆九渊:A、“心即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 C、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明朝王阳明: A、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致良知”(核心);“知行合一”2)发展:北宋时期,儒家学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明朝时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
3)评价: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主动作用:重视主观意志力气;注意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主动作用。
3、简述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代表人及主见、影响。
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本缘由)思想上:八股取士,程朱理学严峻束缚人们的思想。
代表及主见:“离经叛道”的李贽: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B、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值私欲黄宗羲:A、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具有朴实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影响: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朝气,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021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1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春秋(-)孔子(儒) -创立1.学说: ①政治学说: A、“仁”(仁者爱人)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3.影响:形成完整儒家思想体系,成为时代主流(二)老子(道) 《道德经》1.学说: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B(精华)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2.影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为其提供物质条件政治:周王室衰危,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时期新统治者没有绝对权威(二)孟子和荀子(儒) ===发展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人性本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②影响: A《孟子》成为四书之- - B他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教育思想:治国应以礼教为先,礼法并施②影响: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墨)1.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2.影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 -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②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四)道家1、庄子①庄子的思想: "齐物”,“逍遥”的人生态度,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韩非子》1.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③变法革新2.影响:①适应建立统-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②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六)兵家《孙子兵法》(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
奴隶制民主政治的
“黄金时代”
特征
全体公民全是统治者,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
平等;法律至上
实质
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是少数人的民主
作用
1、铸就了希腊人的民族性格;2、
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思想基础;
3、使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4、是西方和世界文明宝库的一朵奇葩
衰落
由于希腊民主政治本身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是少数人的民主,
人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对比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比较
相同点
孔子
苏格拉底
地位
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出生时代
前551—前479春秋末(73
岁)
前469—前399 (70岁)
容貌
都谈不上好看
生活时代
春秋末,诸候争霸,战乱频
繁
古希腊雅典,城邦纷立,纷争 不断
遭遇
对奴隶社会政治不满,不受统治者重视
伦理思想
都提倡伦理道德,教化人民。都看到美德与智慧的关系。
实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兴起并 迅速发展;同时,欧洲殖民开辟了新航路,开始 了早期的殖民扩张,壮大了资本主义经济。
外
交
从明中期起,开始遭到外来祸患:倭寇、葡、荷、 英、俄不断骚扰我国边境,明清政府面对这些挑 战,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欧洲君主扩张领土;资产阶级要求对外扩张,寻 找资本、原料、市场,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
伯利克里改革
内 容
按财产多少划分
社会等级
1、用地域部落取 代血缘部落;
2、设五百人会议;
3、成立十将军委 员会;
4、实行陶片放逐 法;
1、扩大公民参政范 围;2、改革公民大 会;3、改革五百人 会议;4、提高陪审法 庭的地位;5、扩大 十将军委员会权力;
必修三文化史复习提纲(1~6)
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1、时间:春秋战国2、背景:中国社会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大变革时期3、概念:指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内,一批学者或思想家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4、代表:⑴儒家:孔子、孟子、荀子⑵墨家:墨子⑶法家:韩非子⑷道家:老子和庄子5、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二、儒学的创立和发展1、孔子:春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⑴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⑵政治上:主张统治者以德治民;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己复礼”⑶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2、孟子:“亚圣”,战国儒家代表主要思想:⑴“仁政”⑵“民贵君轻”⑶性善论3、荀子:战国儒家代表主要思想:⑴“仁义”⑵“君舟民水”⑶性恶论▲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共同点:⑴都有“仁”的思想:孔子——“仁”;孟子——“仁政”;荀子——“仁义”⑵都有“民本思想”:孔子——“为政以德”;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三、道家1、老子:春秋末,道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⑴世界本原“道”;⑵简单辨证法;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2、庄子:战国道家代表四、法家——战国韩非子主要思想:法治(法、术、势)——迎合大一统专制国家需要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社会背景:1、儒学的发展历程:创立(春秋孔子)——发展(战国孟子、荀子)——遭到打击(秦朝“焚书坑儒”)——逐渐复苏(汉初)2、西汉国力强盛3、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需要二、董仲舒的新儒学1、新儒学的特点:糅合道、法、阴阳五行思想继承先秦儒学“仁”、民本思想,新增“君权神授”、“天人感应”2、主要内容:⑴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⑵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新儒学基础)⑶针对为人处世的标准,提出“三纲五常”3、实质:思想文化专制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1、汉武帝尊儒措施:(1)政治上: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2)教育上: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教科书;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2、结果:儒学独尊;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知识要点总结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思想1、百家争鸣及孔子和老子的思想(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3(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1)提出:①1905年,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②1905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①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重任人民要求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发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②实践:a、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b、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2、新三民主义(1)背景:①十月革命的影响;②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③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④孙中山的与时俱进精神(2)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3)内容(与旧三民主义相比的发展):①民族:增加了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平等的思想。
②民权: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给予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及权利),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③民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4)历史作用①评价: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虽然在内容上仍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讲百家争鸣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1、儒家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总揽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完成“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进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根底,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开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总揽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1年江苏历史小高考必修3全册知识提纲(精华版)
2021年江苏历史小高考必修3全册知识提纲(精华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梳理】测试内容测试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汉代儒学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宋明理学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张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理解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含义:“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2.原因:⑴经济:井田制瓦解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⑵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阶层崛起,⑶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⑷思想文化: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3.意义: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⑴地位:春秋晚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整理“六经”,言行载于《论语》,后世尊之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⑵主张: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⑵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包含了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这是进步的。
)⑶希望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⑷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战国儒家学派代表人物⑴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用仁政来扩充人的善性)⑵荀子: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性本恶(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三.道家1.老子⑴地位:生活在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⑵主张: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道”。
②强调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③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④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是运动的;事物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四.法家: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①以法治国②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③改革变法五.墨家:创始人是战国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代表手工业者的利益。
高中历史 思想文化史专题常见历史概念汇集
高中思想文化专题常见历史概念汇集(李自斌编撰)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指的是1840年以前中国古代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其形成演变的过程中受各种思想特别是道家、佛教等影响并吸收发展,经历春秋战国脱颖而出、两汉儒术独尊、宋明稳定成熟和明末清初与时俱进四个阶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和主流价值观。
2、百家争鸣:“百家”泛指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名家等,体现数量多;“争鸣”指的是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从各自立场出发发表各自的见解、争论辩难、争芳斗艳。
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的形势下所形成的思想流派纷争的局面,它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世的社会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这些学派的思想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
3、孔子思想:孔子是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表现在政治上提出“仁”的学说和“礼”的思想,希望克己复礼,推行德治,有务实的“敬鬼神而远之”的天命思想;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范围,提出六艺的全面发展观;文化上注重文化保存,后世整理为五经。
后来孟子继承了他的“仁”提倡“仁政”,荀子继承了他的“礼”,进行深入探讨。
其思想成为中国儒家思想的源头。
4、焚书坑儒:秦朝统一初期,秦始皇为加强专制统治所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焚书”指焚烧禁止一切不利思想统治的书籍,除医药、卜筮、种树等实用价值的书籍及秦国官定史书、政府负责管理的文献外。
“坑儒”指逮捕审问坑杀散布反对统治言论的儒生。
这些行为虽然当时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场浩劫,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
从汉代以来,长期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初期,儒生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发挥儒家思想,迎合汉武帝加强思想文化专制而提出并被汉武帝采纳的主张。
高中历史必修三详细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春秋晚期孔子(仁;德政,等级的礼,首创私学有教无类,性相近)发展:战国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战国荀子(性恶论;仁义说;君舟民水)(2)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春秋晚期老子(道为万物本原;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发展:战国庄子(万物相对;精神上的自由)(3)墨家春秋晚期墨子(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代表平民百姓)(4)法家韩非子(依法治国,迎合了大一统专制)李斯,商鞅2、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经过(1)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代表:A北宋程颢、程颐(以理为核心,把理和儒家伦理道德相结合)B 南宋朱熹(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著书:《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2)陆王心学代表:A陆九渊(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方法论:求真理只需内心反省。
主观唯心主义)B王守仁(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方法论:致良知,克服私欲;知行合一。
主观唯心主义)儒家思想成为南宋后官方哲学4、明清时期(1)李贽(反对孔子思想,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2)反对君主专制与经世致用代表:黄宗羲(工商皆本,批判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践求真)王夫之(唯物思想)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1、林则徐,魏源“师夷”思想(19C40-50y)鸦片战争中抵抗派代表: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著书:《海国图志》实践:无作用:引导人们了解世界2、中体西用(19C60-90y 1856-1860)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洋务派和顽固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实践: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作用:近代化第一步,经济工业化3、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变革的思想(19C90末1894-1895)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民族资产阶级代表:康有为著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和孔子亡灵,否定专制思想基础。
高三历史复习提纲(全)资料总结
第七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必修3)
维新思想
1898
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
内容: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意义: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爱国运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
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意义: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半封社会结束
建国初期民主法制建设(三大制度)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后补充)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政体),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第一部《宪法》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自治区:内蒙古(1947)、新疆维吾尔(1955)、广西壮族(1958)、宁夏回族(1958)、西藏(1965)
十年文革
1966—1976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文革教训之一: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加强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坚持依法治国;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大众传媒
报纸: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先例
广播:
电影:
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现在的中央电视台)建立
互联网:
第三章中国现代史:1949以后[5]
(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科教)
第九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必修1)
新中国成立
筹备:1949.9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共同纲领》,国歌国旗等;代行人大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