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定义、病因与症状诊断、治疗、须知
中暑的分类及 处理方法
中暑的分类和表现及处理方法根据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11508-89)一:可将中暑分为以下三级:1.先兆中暑:是患者在高温环境中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等症状。
2。
轻症中暑: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3.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热射病:1、热射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高热(41℃以上)、无汗和意识障碍,常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数小时,或老年体弱慢性病患者,在连续数天高温后发生中暑先驱症状,有全身软弱乏力、头昏、头痛、恶心、出汗,继而体温迅速上升,出现嗜睡谵妄或昏迷,皮肤干燥灼热无汗呈潮红或苍白;周围循环衰竭时,呈紫绀脉搏快脉压增宽血压偏低,可有心律失常,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瞳孔缩小后期扩大对光反应迟钝,严重患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或肝肾功能衰竭。
2、热痉挛:常发生在高温环境中强体力劳动后患者常先有大量出汗然四肢肌肉腹壁肌肉甚至胃肠道平滑肌发生阵发性痉挛和疼痛实验室检查有血钠和氯化物降低尿肌酸增高3、热衰竭:常发生在患者对热不适应,体内常无过量热蓄积,患者先有头痛、头晕、恶心、继有口渴、胸闷、脸色苍白、冷汗淋漓、脉搏细弱或缓慢血压偏低,可有晕厥并有手足抽搐,重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
二:解除中暑的方法:1、迅速把患者移到阴凉、通风处,坐下或躺下,宽松衣服,安静休息。
2、迅速降低患者体温,可用冷水擦声,在前额、腋下和大腿根处用浸冷水的毛巾或海绵冷敷3、给患者饮用加糖的淡盐水或者清凉饮料,补充因大量出汗而失去的盐和水分.注意,不宜大量补充水分,不然会引起腹痛、呕吐和恶心等不适症状不宜饮用咖啡、酒精类饮料4、若患者已经失去神志,可先按压其人中、合谷等穴位尽快将其救醒。
如以上的抢救措施没有奏效,请及时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5、患者病情严重时要注意呼吸、脉搏,并尽快呼叫急救车送医院。
中暑的类型及急救措施
中暑的类型及急救措施中暑是指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身体无法有效散热而导致的热应激反应。
中暑的发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了解中暑的类型及急救措施对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至关重要。
一、中暑的类型1. 热痉挛:这是最轻微的中暑类型之一,通常发生在剧烈运动或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症状包括肌肉痉挛、疼痛和抽筋。
2. 热衰竭:这是一种中度中暑,通常发生在剧烈运动或高温环境中。
症状包括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和皮肤湿冷。
3. 热射病:这是一种严重的中暑类型,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症状包括高热、意识模糊、抽搐、快速呼吸和心率加快。
二、急救措施1. 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如果可能,使用扇子或空调降低环境温度。
2. 让患者躺下,抬高双腿,以促进血液循环。
3. 给患者喝清凉的水或运动饮料,帮助补充体液和电解质。
4. 使用湿毛巾或冰块敷在患者的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大血管区域,以帮助降低体温。
5. 如果患者有意识且能够吞咽,可以给予口服补液盐。
6. 如果患者出现痉挛,可以帮助其按摩肌肉,缓解痉挛。
7. 如果患者症状严重,意识丧失或呼吸困难,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8.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继续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和意识状况,并做好记录。
三、预防中暑的注意事项1. 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暴露,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
2. 减少剧烈运动的时间和强度,尽量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户外活动。
3. 注意穿着透气、宽松的衣物,遮阳帽和太阳镜也是必不可少的。
4. 随身携带足够的水或运动饮料,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5. 定期休息和补充体液,避免过度劳累。
6. 对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的工作者,应定期进行体检,注意自身健康状况。
综上所述,了解中暑的类型及急救措施对于应对高温环境下的健康风险至关重要。
通过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安全。
如果遇到中暑紧急情况,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按照急救措施进行处理,同时注意预防措施,避免再次发生中暑。
中暑中医名词解释
中暑中医名词解释
中暑是指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或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体力活动,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中暑症状的情况。
在中医中,中暑被称为“中暑证”。
中医认为中暑是由于外邪(主要指热邪)侵袭人体,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所致。
主要症状包括体温升高、头晕、头痛、面色潮红、口渴、身体无力、恶心、呕吐等。
根据中医理论,中暑可以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种类型。
1.实证中暑:表现为体温升高、面色潮红、口渴、大汗淋漓等症状。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热邪直接侵袭人体,使体内阳气过盛而导致。
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降温、疏风散热等,如使用中药清热解毒剂、适当休息、补充水分等。
2.虚证中暑:表现为体力衰竭、出汗不畅、气虚等症状。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长时间的高温环境和剧烈体力活动消耗了人体的阳气和津液,导致阴阳失调。
治疗方法主要是滋阴清热、益气养阴等,如使用中药滋阴清热剂、适当休息、补充水分和营养等。
总的来说,中医对于中暑的治疗强调平衡阴阳,清热解毒,滋阴养阳的原则,并根据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在处理中暑时,及早就医寻求专业中医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中暑是一种严重的情况,应尽量避免发生中暑,注意保持适当的体温调节和合理的饮食、休息,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或过度劳累。
中暑的症状及治疗
中暑的症状及治疗
中暑是指由于在高温环境下暴露过久而导致身体无法调节体温,出现一系列症状的情况。
主要症状包括:
1. 头昏头痛:由于高温环境使得脑部血管扩张,导致脑血流增加,从而引起头痛、头晕等症状。
2. 眩晕和乏力:中暑会导致血压下降和脱水,进而引起突然的眩晕和肌肉无力感。
3. 体温异常升高:中暑导致体内散热调节失调,体温会超过正常范围(37℃-38℃),甚至达到40℃以上,严重时可造成热射病。
4. 高发汗和口渴:中暑时,身体会大量出汗以散热,导致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引起口渴和皮肤黏膜干燥。
5. 呕吐和腹泻:中暑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能会出现胃肠道症状,如呕吐和腹泻。
对于中暑患者,应立即采取以下治疗措施:
1. 迅速躲避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和通风的地方;
2. 尽快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运动饮料或含有盐分的饮用水;
3. 保持身体通风凉爽,拆去多余衣物;
4. 用湿毛巾或冰块敷在身体敏感部位,如腋窝、脖子和颈部;
5. 若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立即就医。
预防中暑的方法包括:
1. 避免在高温时长时间暴露于户外环境,尤其是中午时段;
2. 外出时佩戴宽边帽、遮阳伞等防晒用品,以减少阳光直接照射;
3. 多饮水,特别是在户外活动时,每 15-20 分钟喝一次水;
4. 避免饮用含酒精和咖啡因的饮料,因为它们会导致脱水;
5. 定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适应炎热环境的能力。
中暑(中暑的定义分类诊断治疗和预防)
➢ 体外无效者:冰盐水灌胃、灌肠;无菌盐水腹腔灌洗或血 液透析;自体血液冷却后回输
➢ 药物降温
➢ 解热镇痛药水杨酸盐治疗无效, ➢ 寒战者,生理盐水500ml加氯丙嗪25~0mg静脉输注
并发症的治疗
➢ 昏迷: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常。 ➢ 颅高压:甘露醇。 ➢ 痫性发作:地西泮 ➢ 液体复苏 ➢ 对症支持多器官衰竭
和应用某些药物(如苯丙胺)使产热增加; ➢ ③散热障碍:如湿度大、肥胖、穿透气不良衣服或无风天
气等; ➢ ④汗腺功能障碍:人体主要通过皮肤汗腺散热,系统性硬
化病、广泛皮肤瘢痕或先天性无汗症、抗胆碱能药或滥 用毒品可抑制出汗。
高温环境对人各个系统的影响
➢ 体温过高(大于42摄氏度)对细胞产生直接损伤作用、 引起酶变性、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膜稳定性丧失和有 氧代谢途径中断
中暑
中暑( heat illness)是在暑热天气、
中
湿度大及无风环境中,病人因体温调节
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
暑
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出现相关临床表现
的疾病。
中暑的致病因素
高温环境作业 温度>32℃、湿度> 60% 通风不良的环境中 长时间或强体力劳动 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
中暑的致病因素
➢ ①环境温度过高:人体能从外界环境获取热量; ➢ ②产热增加:重体力劳动、发热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热衰竭 Heat Exhausion
➢ 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病人。 ➢ 循环容量不足所致。 ➢ 多汗、疲乏、无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肌痉挛,
心率明显增快、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 ➢ 中心体温( core body temperature,cBT)升高不超过
40℃,无神志障碍。 ➢ 血细胞比容增高、高钠血症、轻度氮质血症和肝功能异
中暑的类型及急救措施
中暑的类型及急救措施中暑是指由于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下,身体无法有效散热而导致的热衰竭症状。
中暑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和中暑。
1. 热痉挛:热痉挛是由于长期剧烈运动或者在高温环境下工作而引起的肌肉痉挛。
症状包括肌肉疼痛、抽搐和痉挛。
急救措施如下:- 将患者移到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
- 给患者补充足够的水分,可以饮用含电解质的饮料。
- 轻轻按摩痉挛的肌肉,缓解肌肉紧张。
- 如果症状严重,建议就医。
2. 热衰竭:热衰竭是由于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下,身体无法有效散热而导致的体温调节功能障碍。
症状包括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和出汗不畅。
急救措施如下:- 将患者移到阴凉处,保持通风。
- 松开患者的衣物,使其散热。
- 给患者补充足够的水分,可以喝温凉的水或者含电解质的饮料。
- 使用冷毛巾或者冷水浸泡的毛巾敷在患者的额头、颈部和腋窝处,匡助散热。
- 如果症状严重,建议就医。
3. 中暑:中暑是由于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下,身体无法有效散热而导致的严重热衰竭。
症状包括高热、意识丧失、抽搐、皮肤干燥和出汗住手。
急救措施如下:- 立即将患者移到阴凉处,保持通风。
- 松开患者的衣物,使其散热。
- 给患者补充足够的水分,可以喝温凉的水或者含电解质的饮料。
- 使用冷毛巾或者冷水浸泡的毛巾敷在患者的额头、颈部和腋窝处,匡助散热。
- 尽快就医,以便接受更专业的治疗。
总结:中暑是一种由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导致的热衰竭症状。
根据症状的不同,可以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中暑。
对于热痉挛和热衰竭,我们可以通过将患者移到阴凉处、赋予足够的水分和匡助散热来进行急救。
而对于中暑,除了这些急救措施外,尽快就医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温环境下,我们应该注意保持身体的水分和体温平衡,避免长期暴露在高温下,以预防中暑的发生。
中暑预防知识健康宣教
《中暑预防知识健康宣教》在炎炎夏日,中暑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高度关注和预防的健康问题。
中暑不仅会给人们的身体带来不适和痛苦,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开展全面、深入的中暑预防知识健康宣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科学的知识普及和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效降低中暑的发生率,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中暑的概念及危害中暑是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中暑的危害不容小觑。
轻度中暑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中度中暑则会伴有体温升高、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表现;而重度中暑则更为严重,可出现高热、无汗、意识障碍、抽搐,甚至昏迷、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症状。
中暑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可能会导致永久性的脑损伤、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等严重后果,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
二、中暑的发生原因了解中暑的发生原因是有效预防中暑的基础。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高温环境当环境温度过高时,人体散热困难,体内热量蓄积,容易引发中暑。
尤其是在夏季的高温时段,如中午至下午时段,户外的温度往往极高,长时间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导致中暑。
2. 高湿度高湿度的环境会阻碍人体汗液的蒸发,使得散热更加困难。
例如在闷热潮湿的桑拿天,人体更容易中暑。
3. 身体因素一些人裙由于自身的身体状况,更容易发生中暑。
例如老年人、儿童、孕妇、肥胖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更容易中暑。
4. 过度劳累长时间的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或过度疲劳,会使人体产热增加,同时也会导致机体散热能力下降,增加中暑的风险。
5. 缺乏水分和电解质在高温环境下,如果没有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会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失衡,影响体温调节功能,增加中暑的可能性。
中医中暑的概念
中医中暑的概念中医中暑是指人体在炎热季节或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暴露或暴晒而导致的一种疾病。
中医认为中暑与季节的气候变化、机体的防御能力、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暑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出汗异常和皮肤热热,严重的话还会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下面我将详细说明中医中暑的概念及相关治疗方法。
中医中暑的概念:根据中医理论,中暑是由于气温过高或者长时间暴晒导致人体阳气亢盛,阴气虚弱而引发的。
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相对旺盛,如果再加上高温的刺激,就容易使人体阳气过旺,从而导致中暑的发生。
中暑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实证型、虚证型和两者并见型。
实证型中暑主要是指阳气亢盛导致的症状,如高热、口渴、胸闷、烦躁、皮肤红赤等。
中医治疗时通常会使用疏散发表的方剂,例如清热解毒的药物,如黄连、连翘、黄柏等。
同时,还会根据伤寒病理进行辨证施治,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
虚证型中暑是指人体阳气不足,阴气虚弱引起的中暑。
虚证型中暑常见的症状有头晕目眩、虚汗盗汗、呕吐泄泻等。
中医治疗虚证型中暑主要从滋阴益气的角度进行,方剂常用的有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同时还可以通过针灸、艾灸等物理疗法来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
两者并见型中暑是指中暑时既有阳气亢盛的实证型症状,又有阴气不足的虚证型症状。
这种类型的中暑病情比较复杂,治疗起来也相对较难。
中医通常会结合实证和虚证进行辨证施治,以平衡阴阳为主要治疗方法。
中医中暑的治疗方法:中医对中暑的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物理疗法两个方面。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中暑常用的方法,根据不同的症状和证候,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实证型中暑可选用忌热清热的中药,虚证型中暑可选用滋阴益气的中药,两者并见型中暑则需结合实证和虚证来施治。
中药治疗中暑时,常会配合饮食调理,如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清凉、清淡、滋阴润燥的食物,帮助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物理疗法是中医治疗中暑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或烈日下
中暑及其预防、急救措施(一)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或烈日下,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散热机能发生障碍,致使热能积累所致的以高热、无汗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综合征。
中暑多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温带地区在遭遇严重的热浪袭击时,可引起大量不适人群受累。
据研究表明,当日气温最高大于31摄氏度时,便可有中暑发生。
在我国,中暑多见于南方地区的夏季,老年人多见。
人群分布上多见于在炎热气温下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参加大型体育竞赛和军事训练的人;另外,长途旅行的人也多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习惯于人工恒温环境生活工作的人们,由于普遍面临机体耐热能力的下降,日常生活中,中暑的发生率有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据不完全资料统计,中暑的病死率可高达20-70%。
所以在炎热的夏季,人们更需积极防治中暑。
一、中暑的原因环境因素:发生中暑的外界因素主要为高温、高湿、风速小。
在高温辐射作业环境(干热环境)和高温高湿作业环境(湿热环境)中易发生。
据研究连续三天平均气温超过30摄氏度和相对湿度大于73%最易发生中暑。
同时也要注意有时虽然气温不高,湿度不大,但由于环境通风较差,也易发生中暑,比如夏季人们在密闭的工作环境中,易发生中暑。
以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多,形成的温室效应,气温呈升高的趋势,这些原因均导致了中暑现象的增多。
自身因素:主要有:1.产热增加,如从事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以及患有发热、甲亢等代谢增加的疾病。
2.热适应差,如营养不良(如何治疗营养不良)、年老体弱、孕产妇、过度疲劳、缺乏体育锻炼、睡眠不足、饮酒、饥饿以及突然进入旅游热区和高温环境。
3.散热障碍,如过度肥胖、穿紧身、透气性差的衣裤、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硬皮病(如何治疗硬皮病)、痱子(如何治疗痱子)、大面积烧伤病人恢复的瘢痕。
另外,在使用抗胆碱药物、抗组胺药物、抗抑郁药物、B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酚噻嗪类等药物治疗期间,以及患有脱水、休克、心衰等疾病的患者,也是导致中暑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中暑的名词解释
中暑的名词解释中暑是一种常见的病,它由大气热度和体温过高引起,容易发生在夏季或炎热的气候条件下。
简单地说,中暑指的是体温过高,造成身体控制体温的机制受到损害,导致严重的健康危害。
热暴露是中暑发病的重要原因,主要是由于身体和外界体温差距过大,导致身体难以适应外界热度。
此外,暴露于高温环境下过久也会导致中暑发生,特别是处于弱势的人,如儿童、老年人、孕妇、体质虚弱者等。
热中毒是另一种中暑症状,由身体机能失调引起,身体的湿润度不足,导致衰老和受损的身体机能。
热中毒可能出现的症状有中暑头痛、头晕、乏力、易怒、食欲不振、肌肉酸痛、呼吸困难、心悸、血压升高等。
中暑病毒感染是另一种常见的中暑症状,它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
它会引起体温骤降,呼吸困难,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心悸,血压升高等症状。
心脏病发作是另一种常见的中暑症状,它也是由身体湿润度不足引起的,可以导致心脏衰竭、心脏搏动失常和心血管病变。
心脏病发作的常见症状有激烈的胸痛、心悸、呼吸困难、易怒等。
脑损伤是由于体温过高,血液不能由脑部循环,导致脑组织缺氧。
脑损伤的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视觉障碍、精神异常等。
扩张性休克是中暑的最后一个症状,它会导致血管的扩张、血压的降低,脑部供血不足,最终可能导致休克状态出现。
预防和治疗中暑的最重要的做法是尽量减少暴露于高温的时间。
如果你的体温高了,请及时进行低温浴,以缓解症状。
另外,还需要注意多喝水,多吃水果,适当补充体内营养,以及补充维生素C和矿物质等。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才能在家里进行中暑治疗。
如果体温上升,比如发烧、呼吸困难或心悸,就应马上去看医生。
总之,中暑是一种常见的病,发病率较高。
预防中暑最重要的做法是保护自己不受暴露于高温的侵害,并及时补充营养。
一旦出现症状,需要及时就医,以防中暑引起的更严重的健康危害。
中暑的症状及治疗
中暑得症状及治疗概述中暑就是指在高温与热辐射得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得症状得总称。
颅脑疾患得病人,老弱及产妇耐热能力差者,尤易发生中暑。
病因中暑得原因有很多,在高温作业得车间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风差,则极易发生中暑;农业及露天作业时,受阳光直接暴晒,再加上大地受阳光得暴晒,使大气温度再度升高,使人得脑膜充血,大脑皮层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气中湿度得增强易诱发中暑;在公共场所、家族中,人群拥挤集中,产热集中,散热困难、症状1、发热、乏力、皮肤灼热、头晕、恶心、呕吐、胸闷。
2、烦躁不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
3、重症病例可有头痛剧烈、昏厥、昏迷、痉挛。
临床分类1、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下出现大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体温不超过38℃。
2、轻度中暑:上述症状加重,体温在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及循环衰竭得症状及体征。
3、重度中暑:(l)中暑高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散热困难,体内积热过多所致。
开始有先兆中暑症状,以后出现头痛、不安、嗜睡、甚至昏迷。
面色潮红,皮肤干热、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心率快、体温在40℃以上、(2)中暑衰竭:由于大量出汗发生水及盐类丢失引起血容量不足。
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降低,呼吸快而浅,神志不清,腋温低,肛温在38、5℃左右。
(3)中暑痉挛:大量出汗后只饮入大量得水,而未补充食盐,血钠及氯降低,血钾亦可降低、患者口渴,尿少、肌肉痉挛及疼痛,体温正常、(4)日射病:因过强阳光照射头部,大量紫外线进入颅内,引起颅内温度升高(可达41~42℃),出现脑及脑膜水肿、充血。
故发生剧烈得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眼花,烦躁不安,意识障碍,严重者发生抽搐昏迷。
体温可轻度升高。
上述情况有时可合并出现、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及无机元素检测、3、心血管检查。
中暑的基础知识
中暑的基础知识
中暑是由于高温、高湿环境或长时间暴露在热环境中,导致体温调节失常,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
中暑可分为三种类型: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了解中暑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预防和处理中暑事件。
1. 中暑的临床表现:
热射病: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开始大量出汗,以后则无汗。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意识障碍、嗜睡、昏迷。
死亡率高,可达20%。
热痉挛:肌肉痉挛,以四肢活动肌肉多见,腓肠肌最为明显,对称性发作,发作无规律。
神志清楚,体温多正常。
热衰竭:起病迅速,头晕、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厥。
体温不高或稍高。
2. 中暑的预防措施:
技术措施:合理设计工艺流程、隔热、通风降温等,以改善高温作业劳动条件。
保健措施:增加休息时间,提供充足的饮用水,避免过度劳累。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需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 中暑的处理方法:
轻度中暑:迅速将患者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给予补充水分,适当休息。
重度中暑:立即就医,采取物理降温(如湿毛巾敷额、冰块敷颈动脉等),同时给予药物治疗,如降温剂、抗痉挛药等。
4. 中暑的应急演练和预案:
企业应制定中暑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应对能力。
预案应包括中暑的识别、预防、处理措施以及紧急救治方法等内容。
总之,通过了解中暑的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处理中暑事件,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中暑的症状及急救方法
中暑的症状及急救方法中暑是指在高温天气下,人体长期暴露于高温环境中,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浮现一系列身体反应的疾病。
中暑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了解中暑的症状及急救方法对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中暑的症状1. 体温升高:中暑时,体温可能会超过正常范围,达到40摄氏度以上。
2. 头晕和头痛:中暑时,由于体温过高,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脑部供氧不足,浮现头晕和头痛的症状。
3. 皮肤热红:中暑时,由于体温升高,皮肤会变得热红,甚至浮现皮肤灼烧感。
4. 出汗过多或者不出汗:中暑时,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可能会导致出汗过多或者出汗不畅。
5. 心悸和呼吸急促:中暑时,由于体温升高,心脏和呼吸系统会受到影响,浮现心悸和呼吸急促的症状。
6. 恶心和呕吐:中暑时,由于体温升高,消化系统会受到影响,浮现恶心和呕吐的症状。
7. 精神状态异常:中暑时,由于体温升高,大脑神经功能会受到影响,浮现精神状态异常的症状,如烦躁、焦虑、迷糊等。
二、中暑的急救方法1. 转移到阴凉处:如果有人中暑,首先要将其转移到阴凉处,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2. 保持通风:确保中暑者周围有足够的通风,以匡助散热。
3. 降低体温:可以用湿毛巾或者冷水擦拭中暑者的额头、颈部和手脚等部位,匡助降低体温。
4. 补充水分:中暑者体内水分严重丧失,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可以给中暑者喝些凉开水、淡盐水或者含有电解质的饮料,但避免饮用含有咖啡因或者酒精的饮料。
5. 歇息:中暑者需要歇息,平躺或者半坐位,保持身体放松。
6. 寻求医疗匡助:如果中暑者症状严重,如昏迷、抽搐、呼吸难点等,应即将寻求医疗匡助。
7. 预防中暑:在高温天气中,要注意预防中暑。
避免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尽量选择阴凉处活动,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室内通风,适当补充水分等。
总结:中暑是一种由于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导致的疾病,症状包括体温升高、头晕头痛、皮肤热红、出汗过多或者不出汗、心悸呼吸急促、恶心呕吐和精神状态异常等。
夏季高温,中暑急救方法
夏季高温,中暑急救方法夏季高温天气,中暑是常见的健康问题。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中,由于体温调节障碍,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一种急症。
中暑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死亡。
因此,了解中暑的急救方法至关重要。
一、中暑的分类中暑可分为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轻症中暑的症状包括头晕、心慌、四肢乏力、恶心呕吐等。
重症中暑则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热射病是重症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其典型症状是体温超过40℃,死亡率超过50%。
二、中暑的急救方法1. 迅速撤离高温环境一旦发现有人中暑,应立即将其撤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
保持平卧,头部抬高,松解衣扣,以促进散热。
2. 工散热可用电风扇吹风散热,但不能直接对着病人吹风,防止感冒。
亦可采用头部冷敷,用冰袋(用冰块、冰棍、水激凌等放入塑料袋内,封严密即可)置于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以促进散热。
3.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中暑患者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可饮用盐开水或含有补充含有钾、镁等微量元素的运动型饮料。
轻症中暑患者应适量饮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造成胃肠道负担。
4. 刮痧治疗刮痧是民间传统治疗中暑的方法。
刮痧前先用热水一碗,加入香油两匙,取光滑的羹匙、铜币或铜钱一个,蘸油水,从病人的背心开始,轻轻地向下顺刮,直至局部皮肤泛红隆起,或显示紫黑色痧点,病人苏醒并感觉轻快为止。
5. 药物治疗可使用清凉油、风油精等药物涂抹于额头、太阳穴等处,以缓解症状。
重症中暑患者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三、预防中暑的措施1. 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夏天的中午,烈日当头,酷暑炎炎,人们最容易疲劳犯困。
因此,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养足精神。
适当的午睡可以避开高温,同时使大脑和身体的各系统得到放松。
2. 适当补充水分对于暴露在烈日下的工作人员,由于汗液的大量排出,应及时补充水分。
可以选择饮用盐开水或含有补充含有钾、镁等微量元素的运动型饮料。
3. 健康饮食夏天应多吃清淡的食物,少吃高油高脂食物,以减少人体热量摄入。
中暑的名词解释
中暑的名词解释
中暑是指由于长期受热而引起的体温过高之症状,体温正常在36.537.5摄氏度之间,但是当体温超过37.5摄氏度时,人体就会出现中暑的症状。
中暑的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头痛、心悸、流汗、乏力、嗜眠、虚弱无力等。
中暑也可分为轻中暑、重中暑和严重中暑三种类型。
轻中暑指的是体温超过38摄氏度而出现上述症状,但自身情况稳定,能有效控制适当的温度下降,几个小时内便能够恢复正常。
重中暑则指的是体温超过40摄氏度,或体温有明显的身体不良反应,此时可能会伴随意识错乱,脉搏加快,呼吸急促。
此时一定需要立即就医。
严重中暑则指的是体温超过42摄氏度,此时人的状况非常糟糕,可能会伴随严重的意识错乱,血压急剧下降,脉搏加快,心搏加快,心脏功能衰竭,呼吸衰竭,肝脏功能受损,胃肠功能紊乱等。
此时需要立刻送往医院进行抢救。
中暑的主要原因是人体长期处在高温或高热环境中,导致人体蒸发排热不足,使体内热量积累,进而使体温升高。
另外,免疫功能障碍、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血液循环功能障碍以及一些药物的副作用等,也可能会导致中暑的发生。
预防中暑,一般要求人们多喝水,少喝酒,增加体育锻炼,控制体力活动,多吃清淡的海鲜,避免在高温的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当出现中暑症状时,要立即到医院接受治疗,积极配合药物治疗。
总之,中暑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疾病,其症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影
响,所以要积极采取措施来预防中暑,减少发病的几率,并密切关注自己的健康情况,一旦出现不适,马上就医治疗。
中暑认识与急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暑认识与急救
导语:中暑要如何处理呢,中暑的急救方法,要知道的急救常识,其中又有哪些细节要注意的?请阅读以下文章的详细解析。
一。
中暑的几种临床表现:
1、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中一段时间后,出现轻微的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口渴、全身无力及行走不稳。
这种中暑短时间休息即可恢复。
2、轻症中暑:指除以上症状外,还发生体温升高,面色潮红,胸闷、皮肤干热,或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等症状。
3、重症中暑:也称热衰竭,表现为:皮肤凉,过度出汗,恶心,呕吐,瞳孔扩大,腹部或肢体痉挛,脉搏快,常突然昏倒或大汗后抽搐、烦躁不安,口渴、尿少、昏迷甚至意识丧失等症状。
二。
出现中暑症状的处理:
1、立即将病人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有利于散热。
2、补充水及电介质。
3、用风油精或清凉油涂于病人的头部太阳穴;口服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丸等药物。
4、重度中暑病人除以上3点处理外,应立即转送医院救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暑的定义、病因与症状诊断、治疗、须知
【定义】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
颅脑疾患的病人,老弱及产妇耐热能力差者,尤易发生中暑。
中暑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诊病,若不给予迅速有力的治疗,可引起抽搐和死亡,永久性脑损害或肾脏衰竭.核心体温(core temperature)达41℃是预后严重的体征;体温若再略为升高一点则常可致死.老年,衰弱和酒精中毒可加重预后。
【分类】
1、热失神:
原因:在直射日光长时间照射的情况下睡醒。
由于流汗引致的脱水和末端血管的扩张,全身的血液循环降低而导致。
症状:意识在突然之间消失。
体温比平常的高,明显地流汗,脉搏呈现徐脉。
治疗方法:进行输液及冷却疗法。
2、热疲劳
原因:水分和盐分的补给赶不上大量的流汗,形成了脱水症状的时候发生。
症状:有各样的症状,例如:直肠温上升至39℃、皮肤寒冷、明显地流汗等。
治疗方法:进行输液及冷却疗法。
3、热痉挛:
原因:大量流汗后只补充水分,盐分和矿物质不足时发生。
症状:突然的有痛性痉挛和硬直的产生。
体温比平常的高,明显地流汗。
治疗方法:经口注入食盐水。
4、热射病:其中热射病的成因若仅与阳光直接照射有关的话则又称为日射病原因:[下视丘]的温热中枢受到障碍,体温调节机能丧失时发生。
症状:产生高度的意识障碍,体温上升至40℃以上,不明显地流汗,皮肤干燥。
治疗方法:紧急入院,并且尽快进行冷却疗法。
【病因】
中暑的原因有很多,在高温作业的车间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风差,则极易发生中暑;农业及露天作业时,受阳光直接暴晒,再加上大地受阳光的暴晒,使大气温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脑膜充血,大脑皮层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气中湿度的增强易诱发中暑;在公共场所、家族中,人群拥挤集中,产热集中,散热困难。
中暑的发生不仅和气温有关,还与湿度、风速、劳动强度、高温环境、曝晒时间、体制强弱、营养状况及水盐供给等情况有关。
诱发中暑的因素很复杂,但其中主要因素还是气温。
根据气象特点,可将发生中暑现场小气候分为两类:一类是干热环境,这是以高气温、强辐射热及低湿度为特点,环境气温一般可较室外
高5-15℃,相对湿度常在40%以下;另一类为湿热环境,即气温高,湿度高,但辐射热并不强。
由于气温在35-39℃时,人体2/3余热通过出汗蒸发排泄,此时如果周围环境潮湿,汗液则不易蒸发。
据实验,导致中暑发生的条件:①相对湿度85%,气温30-31℃;
②相对湿度50%,气温38℃;③相对湿度30%,气温40℃。
中暑的程度可以分为三级:①先兆中暑。
高温环境中,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体温不超过37.5℃;②轻度中暑。
具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同时体温在38.5℃以上,并伴有面色潮红、胸闷、皮肤灼热等现象;或者皮肤湿冷、呕吐、血压下降、脉搏细而快的情况;③重症中暑。
除以上症状外,发生昏厥或痉挛;或不出汗,体温在40℃以上。
【症状】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
1、先兆中暑症状: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2、轻症中暑症状:体温往往在38度以上,除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
小时内恢复。
3、重症中暑症状: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急生命。
这类中暑又可分为四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
①热痉挛症状特点: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
这类中暑发生时肌肉会突然出现阵发性的痉挛的疼痛。
②热衰竭症状特点:这种中暑常常发生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
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
此时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
③日射病症状特点:这类中暑的原因正像它的名字一样,是因为直接在烈日的曝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
④热射病症状特点:还有一部分人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
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模糊、血压下降,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预防措施】盛夏时节,环境温度过高,空气湿度大,人体内热
量不易散发,热量积存过多,这样会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失控而发生中暑,因此,防暑除了注意物理降温之外,还要注意在饮食方面的调理。
1、多喝汤:当人出汗比较多,体液损耗比较大的时候,多喝汤既能及时补充水分,又有利于消化吸收。
简单易学的“防暑汤”如山楂汤、绿豆酸梅汤、金银花汤、西瓜翠衣汤等。
2、多饮茶:研究人员对炎热天喝温茶水和喝饮料的两组人员的测定表明,温茶能降低皮肤温度1-2度,而冷饮只能使口腔周围变冷;喝茶者感觉清凉舒适,渴感全消,而喝冷饮者,周身不畅,渴感未消。
高温作业者,如能在温茶中适当加点盐,以弥补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对预防中暑更有裨益。
3、多吃粥:在炎热的夏季,人的肠胃因受暑热刺激,功能会相对减弱,容易发生头重倦怠、食欲不振等不适,重者还会中暑。
因此,夏季喝消暑保健粥则是饮食调理措施之一,如绿豆粥、金银花粥、薄荷粥、莲子粥、荷叶粥、莲藕粥等。
4、多吃青菜:天热湿气重,人们一般都喜欢吃清淡味鲜而不油腻的食物,而青菜既有这种特点,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
所以,应尽量多吃青菜,如各种豆类、瓜类、小白菜、香菜等。
既可以凉拌生吃,也可放少许瘦肉丝炒熟吃。
5、多吃瓜果:瓜果汁多味甜,不仅生津止渴,也能清热解暑。
西瓜味甜多汁性凉,是清暑解渴的瓜类之首。
另外,香瓜、黄瓜洗净之后生食,或榨汁之后饮用,都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
猕猴
桃含有大量维生素C,有非常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是高温和野外作业人员经常选用的果品和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