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郝京华)

合集下载

顺应儿童天性引导幼儿自主探究

顺应儿童天性引导幼儿自主探究

顺应儿童天性引导幼儿自主探究观察儿童的成长过程,我们会发现他们天生对周围环境充满了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顺应儿童的天性,引导其自主探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论述顺应儿童天性引导幼儿自主探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育中实践这一理念。

一、了解儿童的天性儿童天性包括了好奇心、求知欲、自主性等特质。

儿童天性的关键是好奇心,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愿望。

他们希望主动去了解世界、发现新事物,并通过自己的行动来理解世界。

此外,他们也具备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善于自主决策,并在探索过程中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引导幼儿自主探究的重要性1.激发学习兴趣通过顺应幼儿的天性引导其自主探究,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当幼儿能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时,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为对他们而言,探索和学习是有趣、有意义的。

而当幼儿兴趣得到满足时,他们会对学习更有动力和热情,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增强自信心通过自主探究,幼儿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成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

当幼儿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发现新知识,他们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这种自信心会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学习。

相反,如果幼儿几乎没有机会自主学习,只被动接受他人的指导和教育,他们可能会丧失对自己的自信心。

3.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幼儿需要主动思考和运用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这样的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创造力和灵活性,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通过自主探究,他们还可以发展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从而提高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三、实践顺应儿童天性引导幼儿自主探究的方法1.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为了顺应儿童的天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教师可以为幼儿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提供自主选择的活动、探索性的任务、开放性的问题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如书籍、工具等,以支持他们的自主学习。

中外学前教育名著选读

中外学前教育名著选读

中外学前教育名著选读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而学前教育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

在中外的学前教育领域中,有许多经典的著作,它们不仅对教育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更是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本文将为您带来几本中外学前教育名著的选读,探索其中的智慧和启示。

《摩天楼的大脑:低年级教育的本质》本书是美国教育家Howard Gardner的经典之作。

Gardner认为,儿童的学习是由内在的兴趣和驱动力推动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智能类型,教育者应该发现和培养他们的潜能。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教育者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

《艺术和创意的教育》《艺术和创意的教育》由英国教育家和作家Herbert Read编写。

这本书强调了艺术教育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Read认为,艺术不仅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更是孩子们开发自己潜力的途径。

通过艺术活动,孩子们能够培养想象力、观察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还提到,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和社交交往,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自信心。

教育者应该将艺术活动纳入学前教育的课程中,为孩子们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的科学方法》意大利教育家Maria Montessori的《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的科学方法》是一本不可忽视的学前教育名著。

Montessori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强调了儿童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她认为,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和学习者,教育者的角色是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和环境,引导他们探索世界、发展自己的潜力。

Montessori教育注重个别差异的尊重和关怀,通过自主学习、实践活动和社会互动,培养孩子们的自律能力和社会技能。

除了这几本名著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著作也对学前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一、体验式教学法的概念对体验式教学法的概念也有不同的说法,归结起来主要包括:教师的导引,学生的参与实践,师生的感悟交流这样三个方面,即通过以“行动”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这是一种更人性化的教学方式。

它是集知识(Knowledge)、实践(Activity)和反馈(Reflection)于一体的一种效力更持久的教学方式。

所以说体验式教学法就是一种通过老师创造实际或模拟情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和充分参与中,获得个人的感悟和经验,建构知识、提升认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法是以促进学生的发现学习为主的一种教学方式,体验的本质是实践,是引导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通过爱憎苦乐、成败得失、是非善恶、各种人和事的经历和体验,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这是对“灌输型”、“管教型”德育的变革,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

在哲学的意义上,体验式教学经历了一个“从实践(个人的经验)到理论(包括个人的认识)再到实践(个人的具体行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产生真知的过程二、体验式教学的特点体验式教学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1.体验式教学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2.体验式教学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从教学角度讲,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郝景芳谈未来儿童教育

郝景芳谈未来儿童教育

郝景芳谈未来儿童教育-人工智能时代(上)分享阅读丰富自己 2017-12-11 05:47:01郝景芳最为知名的身份是科幻作家。

2016年她的短篇小说《北京折叠》获得了全球科幻小说领域最高奖项“雨果奖”。

在此之前,中国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科幻作家是《三体》作者刘慈欣。

《北京折叠》以北京为背景,小说中的社会被分为了三个阶层,各阶层所处的空间会按一定时间进行折叠。

通过这部科幻小说,郝景芳描述了未来社会技术进步和阶层分化之后,人类生存和就业的一种可能性。

这让人不免联想到眼下被火热谈论的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影响。

如今,郝景芳除了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工作之外,她还发起了儿童通识教育项目“童行计划”。

她的最新一本著作短篇小说集《人之彼岸》就以人工智能为主角,描绘出人与人工智能的不同关系。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已成定势,人们不免会担忧《北京折叠》成为现实:机器替代大量人力、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最终导致阶层固化等等。

怎么样让下一代做好准备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就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郝景芳经济研究专家、科幻作者、儿童教育专家三重身份的汇合,让《李翔知识内参》产生了兴趣,我们采访了郝景芳,谈论了她对人工智能时代儿童教育的看法,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共处在采访之前的一段时间,郝景芳与她所在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正在研究未来人工智能影响下的劳动力发展趋势。

研究之后,郝景芳的结论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下一代可预见的是将会与人工智能共处。

而人工智能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几乎已经成了社会共识。

在现实中,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应用人工智能,把机器人与无人化生产结合,比如汽车制造业的无人工厂和车间,自动化的比率越来越高。

在新零售领域,也出现了无人超市和无人餐厅。

而商业服务领域是人工智能最可能应用的领域,它会优先产生影响。

零售业的广告、销售、客服自动化,商业服务中的法律、金融以及证券投资领域的交易自动化等,还有医疗和新闻写作、家政、快递、自动驾驶等都会广泛应用人工智能。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加真题刘金花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加真题刘金花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导论1.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领会)(P3):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

从广义上讲,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识记)(P4):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3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领会)(P6):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4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应用)(P7):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是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是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2)共同决定论:共同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其核心是,人类心理的发展既非仅由遗传的天生素质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

是一种折衷主义的发展观。

格赛尔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他的理论是“成熟优势论”,并提出了:“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的水平的观点”。

3)相互作用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是皮亚杰。

一、他假设个体天生有一些基本的心理图式。

二、在个体与外部环境作用时,利用“同化”与“顺应”的机制,不断改变和发展原有的心理图式。

三、最后达到较高层次的结构化。

使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越来越强。

5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P9):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的影响也越大。

孩子们的探索精神

孩子们的探索精神

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孩子们天生具备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渴望。

这种天性使得他们不停地探索新事物,寻找新的体验,以满足他们内心世界的求知欲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孩子们的探索精神,以及它对他们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一、好奇心的引领孩子们的探索精神源自于他们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望,它推动着孩子们主动探索和学习。

当他们遇到新的事物时,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去了解和了解它们。

孩子们的好奇心从出生后就逐渐发展,并且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孩子们的好奇心不仅仅是一种普遍的求知欲望,还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机制。

好奇心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并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通过自己的探索,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探索精神对孩子们成长的影响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探索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孩子们尝试探索新的事物时,他们会因为未知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设想。

这些想法和设想可以促使他们进行创造性思考,并在实践中将这些想法转化为具体的产品或行动。

其次,探索培养了孩子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主动探索和试错的过程,孩子们会逐渐克服困难,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他们的学业和生活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困难。

此外,探索帮助孩子们发展了他们的社交和情感能力。

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与他人互动,分享思考和经验。

这种互动可以促进他们与他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此外,探索也可以激发孩子们对他人感兴趣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情商和人际关系。

三、如何培养孩子们的探索精神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提供一个充满新奇和挑战的学习环境。

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来进行探索。

培养儿童科学探索精神

培养儿童科学探索精神

培养儿童科学探索精神作者:郝慧男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8年第03期刚刚出世的孩子都是乐观主义者,他们经常被喻为来自另一世界的“探险家”,乐此不疲地探索着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都露出满不在乎的模样。

渐渐的他们长大了,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而大部分只能是平凡的劳动者。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清楚地意识到,是否在教育的过程中扼杀了后者的一种宝贵精神——科学探索精神。

现代的幼儿教育活动不再以传授知识、增长智力为主要目的,而是强调儿童主体性的培养,即培养儿童探索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思维的深刻性和敏锐性以及创新精神和独立精神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正是我们进行早期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科学探索精神教育的内容实质。

无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的万有引力,还是瓦特的蒸汽机、爱迪生的电灯,都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着他们的聪明才智,促使他们在科学的崇山峻岭中奋力攀登的结果。

要培养儿童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要尊重他们的“事物观”,从而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兴趣。

兴趣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动力。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从激发儿童兴趣入手,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以促进他们的发展,这正是素质教育所祈求的目标。

陈鹤琴先生早在40年代就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而面对这样一本“活教材”,教育者应当以何种方式传授给孩子们,则是个观易实难的问题。

记得一次在讨论会上,我和一位同学对儿童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教学方式意见分歧,引起了争议,导师在总结时也留给我们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儿童科学教育的实施,应给儿童一个怎样的世界?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应该让儿童从小对自然现象及其本身就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笔者认为:儿童“从未分化到分化”这一心理特征决定儿童眼中原本就是童话世界,并不是成人所能灌输或扭转的。

因此,孩子的“事物观“把万物都看成有生命的。

在儿童的心灵世界中,有生命的东西和无生命的东西都被他们赋予了生命。

小学科学课标测试题

小学科学课标测试题

小学科学课标测试题小学科学课标部分测试题(第三模块)一、填空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研究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在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4、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

5、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研究)、(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6、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7、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研究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8、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讲授训练)更有效。

9、科学研究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研究的(目标),又是(科学研究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研究活动是学生研究科学的(主要途径)。

10、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研究内容)、(活动组织)、(功课与练)、(评价)等方面应当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立异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分歧地域),(分歧经历背景)的学生研究科学的需求。

11、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研究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研究的(过程)。

评价指标应该是(多元的),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12、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郝京华为什么怎么教孩子都学不会请警惕脆弱知识综合征

郝京华为什么怎么教孩子都学不会请警惕脆弱知识综合征

为什么怎么教,孩子都学不会!请警惕“脆弱知识综合征”2017-10-09 校长会郝京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国家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研制项目负责人,教育部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常务副主任首先,这不是危言耸听。

大量证据证明,我们从学校学习的知识是肤浅的。

这并不单因为教育水平有限,放到国外也如此。

这反映了人类认知发展在面对海量知识和迅速迭代困境前的一种普遍现象。

其次,放在我国,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普遍强调记忆和背诵的状况下,“为理解而教”有着非常严肃的现实意义。

真相一:孩子可能从来没有真正学会!到小学调研时,我常会拿这样一道数学题问小学生:每辆公共汽车能装载36名学生,运送1128名学生需要多少辆公共汽车?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回答31辆余12人。

我还常拿一道测试题考学生: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的沉浮问题。

若从一个苹果上切下一块来投到一杯清水中,结果是沉还是浮?不少学生的答案是视苹果块的大小而定,其潜台词是块大的会沉,块小的会浮,投入一个苹果则当然是沉。

(明明是同一颗苹果!)我还做过一个实验,提问小学生:人为什么不会掉进宇宙空间?他们很肯定地说,因为地球有引力。

我再让他们把人在地球上的情况画下来,他们的作业潜台词告诉我,学生们并不真正相信地球有引力。

而他们认为人不会掉到宇宙空间的真实原因,是因为大地在托着人。

这样几道题目,知识点显而易见。

除法,密度,引力。

完整上完高中的人应该都清楚,可是不少大人都蒙圈。

那些刚学完的孩子们一讲到知识点背诵如流,可是一转个弯,便云里雾里,不明所以。

其中不少是资优生。

所以,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孩子可能真的从来没有学会过。

他们只是记忆住了知识,然后等待考完试,时间流逝冲刷。

真相二:深度学习从未发生每门学科的核心概念并不多,但十分重要。

因为它们是可迁移的,理解了它们,思维便能超越主题和事实。

知识是学不完的,思维才是重点要学习的。

例如,如果理解了战争的本质,学生不仅可以理解战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避免战争,还能领悟分析过去战争以及未来潜在战争的方法,更可以正确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冲突观念,因为它可以算是一种“微型战争”。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内容提要:儿童哲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创始人马修•李普曼教授有感于当时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思想僵化、缺乏思考能力的情形,认为这是在教育上从小没有受过严格的逻辑训练的结果。

于是他便开始陆续撰写适合小孩子看的、内含逻辑训练和思维探索的哲学故事,最终形成第一部哲学小说《聪聪的发现》。

如今,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儿童哲学在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被更多教育机构所认识、接纳和采用。

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正在探索和实践这一教育理念。

但对国内不少教育工作者来说,它还是一个新鲜事物,什么是儿童哲学教育?和儿童也可以谈论哲学吗?儿童哲学教育要怎么开展?本期关注,我们就对儿童哲学教育的概念、方法等进行梳理,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

为什么谈儿童哲学孩子们天生就具有逻辑推理、创造思考以及构建独立想法的能力,并在与成人及同伴的交往中不断发展,所以真正有智慧的做法乃是顺应孩子们的经验及能力,并创设合理的阶梯与空间,帮助他们实现进一步的成长。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要等到11岁之后才能进入到发展的关键期,但是从当代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来看,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远比我们想象得要早。

比如,婴儿在出生6个月之后,就能在大人的启发下理解两个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1周岁开始就有了顺序的概念;2周岁就能进行归纳和分类推理,并能从个性中悟出共性;3周岁能说出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

自孩子们掌握语言这个重要工具之后,他们的抽象思维就进入到更加迅猛发展的时期。

于是只要成人稍加注意,就能在生活中轻易地发现孩子们会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具有哲学的性质,比如,我是从哪里来的?我以后会死吗?我怎么知道现在不是在做梦?为什么世界上有好人和坏人,为什么坏人总是欺负好人?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小动物?天会不会塌下来?等等。

孩子们不仅因受浓郁的好奇心驱动而提出令成人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并保持追问到底的精神,甚至也会自觉地进行逻辑推演,发展出自己的“理论体系”。

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

探究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途径。

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和现象是幼儿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

儿童早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是指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自发地或在成人的引导下习得数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认知能力的过程。

它强调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体验和操作活动理解数的抽象关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大自然中进化、生存和发展。

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科学和数学逐渐成为两个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学科,既有共性特点又有各自的独特性,既相互促进和相互助益,又发挥着各自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每一个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和认识,儿童对周围自然环境和客观世界的认识简约地重演了人类的认识过程。

相对而言,儿童对自然界中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并形成解释的过程可以称之为儿童的“科学探究”,儿童基于对自然环境中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进一步形成的对逻辑关系的理解可以称之为“数学认知”。

科学探究有助于儿童更好地认识和解释客观世界,数学认知则有助于儿童发展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有序性。

幼儿科学学习即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的对象都是客观世界,是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

大自然以及周围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也是幼儿发现事物特征,概括、分类和寻求事物间关系等思维活动发生得最集中的领域。

因此,科学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紧紧围绕着激发探究和认识兴趣,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了“探究和解决问题”这一终身受益的核心价值。

让孩子成为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

让孩子成为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

让孩子成为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摘要: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欲望。

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我们应以科学素质早期培养为宗旨,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

关键词:幼儿;科学;探索能力;培养;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欲望。

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我们应以科学素质早期培养为宗旨,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

因此,教师要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教育领域中进行科学教育契机的捕捉,从而能随时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能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更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并从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一、培养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杜威说:“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

”兴趣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

幼儿没有兴趣,就缺乏真正的动机,而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求知欲望的生长点。

因此,我们在提高幼儿兴趣的同时,首先必须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科学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雨雪雷电,下至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幼儿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问这问那,什么事都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

为了培养幼儿不怕说错、做错,没有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让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在自由活动的时间,我总是与孩子们一起聊天:“为什么一天中会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人在冬天呼吸时会呼出白气来?”“宇宙、天空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在与教师没有顾忌、相当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养成了敢说敢表达自己心中想法的习惯。

环境是一种氛围,环境具有熏陶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萌发幼儿的创新精神,特别需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氛围。

幼儿对他所生活的环境会非常关注,因此,我们在活动室内设置了科学活动区、自然角等有益操作的环境,使幼儿能时时处处处于观察探索的环境中。

顺应儿童天性引导幼儿自主探究

顺应儿童天性引导幼儿自主探究

顺应儿童天性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儿童是天性活泼好动的生命体,他们对于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而幼儿期是儿童自主探究的黄金时期。

因此,为了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教育者应顺应儿童天性,引导幼儿自主探究。

本文将论述关于顺应儿童天性引导幼儿自主探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施。

一、顺应儿童天性的重要性1.1 激发学习动力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对于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顺应儿童的天性,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让他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的热情。

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可以让他们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1.2 增强综合素质自主探究是幼儿期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它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幼儿能够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主动思考的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这些能力和素质对于幼儿更全面的发展和未来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帮助。

1.3 塑造积极的学习态度在自主探究中,幼儿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这使得幼儿对学习更有主见和自信。

同时,自主探究也能够让幼儿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当幼儿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他们将更容易坚持不懈地解决问题,并对自己的努力感到自豪和满意。

二、如何顺应儿童天性引导幼儿自主探究2.1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育者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具有启发性的图书、实验器材、艺术工具等。

这些资源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

教育者还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让幼儿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激励点。

2.2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者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幼儿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习环境应充满挑战和启发,同时也要有足够的安全保障。

教育者可以为幼儿设计一些探索性的任务和问题,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

同时,教育者还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鼓励幼儿在探究中共同合作,共同学习。

给孩子一双智慧的眼睛

给孩子一双智慧的眼睛

给孩子一双智慧的眼睛作者:师霞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2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47-01儿童时期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时期,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就是科学家。

”幼儿是天生的探究者,从一出生就在不断地探索周围世界,建构自己的知识,幼儿的科学与成人的科学在本质上没有差别,都是一种探究活动,而且是对生活世界中有意义的问题的探究活动。

但是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特别是小班的孩子,知识经验贫乏,有时不愿自己动手操作或试验,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也是在与周围事物的互动中完成的。

那如何在小班开展有效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的现实生活,保护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捕捉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科学现象,鼓励幼儿多问多想,并提供适当的探索材料以及给予适当的指导,逐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给孩子一双智慧的眼睛。

一、保护和培养好奇心,增强幼儿探索愿望。

好玩、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对每种新事物都喜欢看看、摸摸、玩玩、并问个为什么。

作为老师,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提问和探索,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在一次区域游戏中,源源把科学区的一架飞机翅膀折断了,我走过去,没有马上指责他,而是问他是怎么弄坏的,原来他是想看看飞机“肚子”里有什么。

在我的帮助下,我们一起用工具拆开了玩具飞机,让他知道了问题的答案,然后引导他修理弄坏的飞机。

他先说要用双面胶,可是他粘了半天,翅膀还是掉下来。

然后又向我要了透明胶带,感觉还是不太好。

最后我帮他找来了502胶水,和他一起把飞机的翅膀修好了。

因为教师对于孩子的“小破坏”给予了谅解,肯定了其中的一面,并引导他一起探索研究问题,寻找好的办法,鼓励孩子的大胆探索,不但保护了他的好奇心,还增强了他的科学探索愿望。

小班孩子的思维活动具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他们经验的获得不是靠教师传授的二手知识,而是在真实的感官刺激下完成的。

助力幼儿做小小科学家

助力幼儿做小小科学家

父母孩子2019.12观察中认识和发现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基础,认识自然和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

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幼儿才能积极主动地感知周围世界,探索发现有趣的现象,获取更多的信息。

观察无处不在,家长要创造各种机会引导幼儿进行观察。

最好给孩子准备一个放大镜,它能很好地帮助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

在家中观察。

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科学教育环镜,幼儿的科学学习是从家庭生活中开始的。

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家长要根据家庭教育特点,引导幼儿进行随机的、偶然的观察,感受各种科学现象。

如,家长可以利用家庭中种植的植物引导幼儿进行相应的观察,了解植物的外部特征、生长过程和条件。

又如,妈妈买的雪糕化成了水,冰箱里的水结成了冰,这些也都是引导幼儿进行观察的好时机。

此外,为了给幼儿创造更好的观察环境,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养一些适合在家庭中生活的小动物等,让孩子进行持续的观察和认识。

在社区观察。

社区中存在着许多供幼儿学习科学的机会。

在带孩子散步的过程中,根据季节有意识地引导其进行各种观察:天气、泥土、叶子、花、冰、雪、水坑、岩石、虫子等。

如,在散步的过程中,只要留心,我们会在小区周围路的裂缝中、公园里、灯光下、各种角落里发现各种虫子,家长可以引导幼儿使用放大镜,观察蚂蚁长什么样,是怎么生活的(一个一个的还是一群一群的),干什么;当它找到食物的时候怎么办,是马上吃了还是干别的事情,等等。

除了家庭和社区,动物园、博物馆、天文馆、农场、科学馆等都是幼儿进行观察、学习科学的好地方,但需要注意的是,通常这样的地方可观察的事物太多,不要试图通过一次参观就让幼儿认识所有的东西,这对孩子来说太多了,要细水长流,多带孩子去,最好养成一种习惯。

而且参观的时候要尽量找人不是特别多的时候,人多不利于孩子认真细致的观察。

提问中引导孩子深入思考幼儿的观察通常是表面、浅显、无序甚至漫无目的的,而成人通过提问等方式能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适宜的、启发性的语言提问可以引领幼儿进行深入、有针对性的观察,使幼儿的观察更有价值。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浅析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浅析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浅析作者:姜益曼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03期摘要《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小学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以科学实验为形式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实验科学探究思维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小学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科学实验活动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在2003年新课程实施后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郝京华同志曾在题为《什么是科学探究》的学术报告上明确提出,引起参加学术研讨的教育工作一线的学者的强烈共鸣。

因此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必须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我们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启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实验,达到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的目的。

1 猜想与验证结果矛盾《科学课程标准》分目标指出:学生要“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的结果进行大胆地预测和猜想,这既是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又是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前提。

实验探究一:教学《耐重压的纸桥》的实验时,教师出示一张A4纸、5本语文书,让学生观察A4纸的厚薄,要求学生用这A4张架在桥墩上作成桥面,纸桥会不会塌?学生从以往生活经验出发猜想,纸桥一定会塌。

这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操作。

反馈时出现两种情况:纸平铺时作桥面再放书会塌和纸折成扇形桥面再放书不会塌。

当学生们惊奇地发现A4纸作成的纸桥并没塌,这时猜想与结果不符,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自然产生了问题:为什么这5本书的重量压在薄薄的A4纸作成的桥面上而不塌呢?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
郝京华
内容摘要:本文从进化论入手,提出儿童的科学基因与生俱来。

指出探究是满
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探究是学生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儿童自己建构起来的,是儿童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儿童的;探究过程本身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

关键词:儿童自发探究教育价值
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探究是科学家的事情,小孩子只是在玩玩!可是,我们知道,人类经过成百上千万年的进化获得了逻辑思维、创造想象、直立行走和语言能力,如今这些能力已经潜藏在人类的基因当中。

这种基因表现在儿童身上,就是好奇、好问、好探索、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世界,这种发生在儿童身上的鲜明特征,正是从我们祖先那里承袭来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有一则轶事,说是爱因斯坦有一次和儿童心理学大师让·皮亚杰做了一次关于儿童的对话。

在听完了皮亚杰有关儿童研究的发现的介绍之后,爱因斯坦深深地为其中包含的那些隐秘而深刻的生命内容和文化信息所震撼,他感慨万千:“看来,认识原子同认识儿童相比,不过是儿戏。

”在爱因斯坦看来,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一特点与科学家一样。

我们常常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位小小的科学家,就是源于这个道理。

几乎所有的动物都具有天生的探究本能。

食蚁兽具有高超的探究本能来发现蚂蚁的行踪,人在初生时也具有一些天生的探究本能。

但由于人类具有独特的基因潜能基础,使人类能够突破和超越自身天生的探究本能,而具有更卓越的探究能力。

实际上,儿童不仅能够像食蚁兽那样探究蚂蚁的行踪,而且还能够像蚂蚁那样探究蚜虫的天性。

也就是说,动物往往只对一定范围内的事物(往往是与他们的生存密切相关的事物)有探究的兴趣,可是儿童却对他们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有兴趣去探究。

儿童不仅在探究的范围上远比任何一种动物广泛,而且能够学会不仅使用感官,而且使用人类创造的独特工具(如放大镜)和方法(如对比实验)来对世界进行更加深入科学的探究。

一个小朋友长大的过程,是人类发展过程的复演:从动作的发展来看,最先是爬,手脚并用;而后,双脚摇摇晃晃地走;最后,直立行走。

这一过程用了约12个月,可是,在人类的进化中,这个过程却用了几百万年的时间。

现在,能直立行走的潜在因素已经包括在人的遗传基因之内。

同样,人的遗传基因中也有一种能够探索、理解和解释其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的潜力。

孩童从祖先那里承袭了他们的经验,这些经验是经过了数百万年的进化,在一个充溢了掠夺者、自然灾害、毒物、危机四伏的世界中所累积下来的。

人的遗传基因中最重要的便是——探究!这世界上难道还有什么别的事能比看到一只小鸡从壳中孵出更能让一个孩子激动吗?有什么别的事能比在显微镜下看到微生物并发现它们不可思议的结构更能让一个稍大点儿的学生激动吗?从这个良好的开端出发,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生物如何才能维持生命,告诉他们如果生物必须的养分被剥夺的话会发生什么,进而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对于生命的尊重。

也许科技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保持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和敬畏,这种好奇和敬畏来自于学生对自然世界和技术世界的探索和理解。

让孩童开展他们自发状态下就一直热衷的探究活动,并不是为了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而主要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

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

(2)探究是学生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儿童自己建构起来的,是儿童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儿童的。

儿童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来到教室的。

他们是带着他们对这个世界6年的丰富经验和个人观点来到教师面前的。

然而,只有通过进一步的亲身探究(在教师引导下),才能让他们自己亲自发现自己的已有经验与初发现的现象或事实之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之处,他们才会心服口服地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提出或接受“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

这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是“顺应”与“同化”两方面统一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建构起来的这些新知识(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才是真正属于儿童的认知结构的、真正有意义的和有效力的“活知识”。

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另外,也只有在这样的亲历过程中,儿童才真情地感受到并由衷地赞叹科学概念原理比他们以前的个人见解更为强大的说服力、迷人魅力和科学规律美的震憾力——“科学之美”。

(3)探究过程本身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

这对于儿童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十分关键,从中习得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对于儿童参与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解决与决策,是个重要的基础(与科学知识同样重要)。

从广泛迁移的角度来说,学会科学推理是大大提高孩子的智慧(思考力、明智的判断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力)的最有效方法,这对于他们谋求进一步的生存与发展,获得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4)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

的确,说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这毫不夸张。

实际上,儿童正是通过他们自发的探究,不断加深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作者简介:郝京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课程教学论与科学教育学专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曾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撰写,主持制定了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实验稿,多次主持国家级科学教师的培训,。

课程教学论的学养使她具有深厚的课程设计智能,科学教育学的背景又使她深谙科学哲学、科学学习心理与教学原理,这种独特的知识结构,使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能够立足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既具有前瞻性,又能符合小学儿童心理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