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22地图上的发现教案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2 地图上的发现教案(教学设计)
1. 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2.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
、感知课文,抓住主线
3. 课文的题目是“爷爷的芦笛”,课文写了 几 次芦笛声?都是怎样的芦笛声?快速默读课 文,找一找,画一画相关词语。 4. 引导学生找出三次芦笛声,说一说三次 芦 笛声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5. 再读课文。 第 二课时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 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情趣,在设计上 体现以下几点:
1. “语海畅游”中的字词句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 2. “积少成多”中的内容,意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文化。引导学生多读 多记,自己感悟。学生如有疑问,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和讲解,丰富学生的积累。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的教学策略关键是“主线” 的设计,本环节设计旨在引 领学生抓住“三次笛声”这 一主线,为后文学习做好铺 垫。
一、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 一 ) 学 习 第 一 次 芦 笛 声 : 1. 课文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到爷爷的芦
5
语文(S)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2 地图上的发现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
四、再读课文,积累语句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 、板书设计
4 爷爷的芦笛
婉转悠扬
清脆
奇特
向往
欣喜
勇敢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
7
语文(S)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2 地图上的发现
语文(S)教学设计
教 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 课 文:语文百花园一 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通用12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通用12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篇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最新小学语文版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2(教案) 地图上的发现教案2
时间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内容22地图上的发现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教学难点地理知识教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拨法、指导朗读法学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自读自悟知识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情感目标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艰苦、覆盖”等词语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第一课时一、导入谈话。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魏格纳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文写了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画出要求认识的字,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第二课时一、朗读感悟1、引导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来解答。
2、引导思考: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2)科学家是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3)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假说”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
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二、细读理解1、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合作解决。
2、引导讨论:三、巩固练习1、认读本课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2、补充空的词语花篮3、读一读,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再用它造句。
后来,这块古老的大陆裂开了,开始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地球各大洲的分布。
四、课外拓展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厦门市中心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地图上的发现教案1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地
[教学要求]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3. 读下面一段话,做练习.
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他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他就伸出巨大的手臂把卫星捞回机舱,带到地面上来维修。
(1)一段话中,能概括这段话中心意思的句子,称为中心句。请用“”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2)按“总-分”关系给这段话分层,在层末用“|”标明。
班级姓名
一、 在划线字的正确读音后面划“√”。
笼罩(lóng lǒng)薄雾(bó báo)
余波(bō pō) 风号浪吼(háo hào)
二、写近义词。
霎时( ) 昂首( ) 颤动( )
三、 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 )
(2)形容隐隐约约。 ( )
(3)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 )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近百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1-3自然段。
(1)读读这三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天窗?人们在屋顶上开天窗的目的是什么?
(2)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进些许光亮的天窗却是著名作家茅盾(板书:茅盾)儿时最美好的回忆,于是,他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散文--天窗。
板书:齐读课题地图上的发现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地图上的发现教案1语文S版
22 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要求]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
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随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拼()()()()置()()()()适()()()()存()()()()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
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
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四、指导写字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
这么多年以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地图上的发现教案
地图上的发现教案教案标题:地图上的发现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地图的基本知识,学生能够理解地图的作用和用途。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读地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空间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地图的基本要素和符号。
2. 学习地图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3. 学习如何解读地图上的信息。
教学准备:1. 地图册或地图图片。
2. 地理教具,如指南针、尺子等。
3.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
4. 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或电脑。
教学过程:引入:1. 展示一幅地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知道地图是什么吗?地图有什么作用?探究:1. 学习地图的基本要素和符号:a. 解释地图的标题、比例尺、指南针等基本要素的含义。
b. 展示不同地图符号的含义,并让学生猜测其代表的意思。
c.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或工作纸,让他们练习识别和解释地图符号。
2. 学习地图的使用方法和技巧:a. 解释如何使用比例尺来测量距离。
b. 演示如何使用指南针来确定方向。
c. 引导学生使用尺子和指南针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3. 学习如何解读地图上的信息:a. 展示一幅包含多种信息的地图,如地形、交通、建筑等。
b.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不同信息,并提出相关问题。
c.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地图信息的理解和发现。
拓展:1. 给学生分发一幅空白地图,让他们标注自己所在的位置,并标出周围的重要地点。
2.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地方,使用地图找到该地方的位置,并描述如何从学校到达该地方。
总结:1. 回顾学习的内容,强调地图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利用地图,提高地理意识和空间认知能力。
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对地图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完成的练习册或工作纸,评估他们对地图符号的识别和解释能力。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课后使用地图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2. 组织地理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亲身体验使用地图的过程。
四年级语文教案 22地图上的发现 精品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课本第104页第1小题。
小结
小结。
本结课,我们主要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了课文的结构。
。
,
22地图上的发现
陆川县沙坡镇六泮小学卢惠丽 手机:
教师姓名
卢惠丽
单位名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S版
课题名称
第六单元第2篇课文《地图上的发现》
难点名称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结构。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课文结构复杂。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差。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通过课件,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写作顺序与课文的结构。
3.指导学生分段,归纳段意,概括课文内容 。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讲魏格纳从地图上发现世界各大洲拼接在一起可以成为一整块,由此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的假说。
第二部分(第3至第8自然段)讲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进行了大量的的考证,找到了许多事实,使得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学习,充分利用资源,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
2.板书课题:22地图上的发现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通过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指导学生认清字形。注意字的结构。
细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地图上的发现》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第22课《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2课地图上的发现,现在我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回答得真清楚,表扬你!那么①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②科学家是怎样证明“大陆漂移说”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2课,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1 、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板书)注意读的时候用“——”画出魏格纳在地图上的发现,用“~~~~”画出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2、指名反馈,并出示句子:他漫不经心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
突然,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拼接在一起。
3、出示重点词语再引导学生思考:看看这一段话,出现了几次发现?第一次发现,魏格纳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现的?(漫不经心)漫不经心是什么意思?(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第二次,魏格纳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进一步发现?(仔细观察)师:由漫不经心到仔细观察,由发现到进一步发现说明魏格纳是个怎样的人?指名反馈:(魏格纳是一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4、师:魏格纳真是个观察仔细的人,为了能更加明白魏格纳的发现,接下来我们进行一次关于“世界地图”的知识竞答,有奖品的哦!请看大屏幕(出示世界地图图),请听题:①世界地图分为几大洲几大洋?(七大洲四大洋)(奖励你)②四大洋指哪些?(表扬你)(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③接下来的题目都是根据老师指示的位置,快速说出板块的名称。
知道答案马上举手!(北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非洲、)同学们回答得又快又准确,看来课前预习花了不少功夫,表扬你们!那么了解了这些知识后,大家能更加明白魏格纳的发现了吗?带着你的理解一起来读读魏格纳的发现。
(先读一读第一次发现)“南美洲......吻合”边读边出示南美洲与非洲拼接图(再读魏格纳的进一步发现,注意将进一步重读)“经过仔细观察.....拼接在一起”再次出示其它板块拼接图。
22 地图上的发现_教案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四年级上册
课文:22 地图上的发现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交往应当遵循“平等原则、主动性原则、合理原则、互动性原则”,因此,《地图上的发现》一课设计了学生自读课文后自主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展开生生合作与师生合作的交流探讨,这样课堂中必定彰显出师生平等、学生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往合理的特点。
同时以“拼图游戏”导入课堂,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地图上的发现”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
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
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魏、廓、痕、适、携;要求会写的字有:吻、锯、拼、煤、
置、适、存、悬、崖;要求掌握的词有: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悬崖。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课前准备:
1.一张世界地图。
2.一张撕成了不规则的四部分的纸。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上22地图上的发现教案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魏格纳善于观察、认真研究的科学精神。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学习魏格纳善于观察、认真研究的科学精神。
对课文中提到的“大陆漂移说”的认识。
教学课时两课时地图上的发现􀀋1910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在家里养病。
他漫不经心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
[①“漫不经心”说明了什么?]突然,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跟非洲西海岸线很吻合。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c mc 1]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
[②“突然”说明了什么?魏格纳的这一发现有什么意义?]段导读:这一自然段讲魏格纳从地图上发现世界各大洲拼接在一起可以成为一整块􀀌魏格纳展开了进一步研究。
1912年,他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句导读:“进一步”说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的提出不是没有根据的胡说,而是有科学预见性的,而这种预见性恰恰在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
]大陆漂移说认为,两亿多年前,地球上的大陆原是一整块。
后来,这块古老的大陆裂开了,开始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地球上各大洲的分布。
[句导读:这里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解释了“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③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 的?]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魏格纳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部分:讲魏格纳从地图上发现世界各大洲拼接在一起可以成为一整块,由此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魏格纳没有证据证明这些陆地原来是连在一起的。
许多人不接受大陆漂移说。
[④为什么说“这只是一个假说” ?人们为什么不接受?]为此, 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
􀀎1913年,一个考察小组在南极洲找到了煤。
这些煤块上显示出远古时代湿热环境下生长的植物的痕迹。
这些植物怎么会出现在南极洲这个严寒的冰雪世界中呢?[⑤这个反问句突出了什么?]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考察小组发现在南极洲的煤块上有远古时代生长的植物的痕迹。
􀀏科学家们继续寻找。
不久,他们又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
这说明,两亿年前南极洲并不在今天的位置上,也不是现在冰封雪盖的样子,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⑥“并不在……也不是……而是……” 说明了什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得出结论的?]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考察小组还在那儿发现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
􀀐1960年,一支科学考察队在南极一个山峰的悬崖上,发现了冰磧岩?。
冰磧岩就是冰川携带的岩石,它上面有冰川移动时留下的擦痕。
科学家们发现,南极的冰磧岩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磧岩,是完全相同的。
它们上面的擦痕显示,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句导读:“完全相同”“来自同一大陆”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科学家们已经用事实证明了魏格纳的学说是千真万确的。
][⑦考察队的这一发现又证明了什么?由此能体会到什么?]段导读:考察队在南极又发现了冰磧岩,上面有冰川移动时留下的擦痕。
􀀑这些发现都证明:现在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那时大部分地区都被冰雪覆盖着。
后来,古老的大陆向北漂移,漂向赤道,天气也渐渐转暖,生长出茂密的森林,还出现了恐龙等动物。
[句导读:“连在一起” “被冰雪覆盖”“生长出茂密的森林”等这些假想都与前面的发现吻合了。
]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碎块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成了南极洲、亚洲、美洲、大洋洲 ............... [⑧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段导读:这一自然段主要写这些发现得出了大陆漂移的结论。
􀀒这些新的发现,使得大陆漂移说获得新生,并被视为板块构造学发展的基础。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⑨人们为什么永远不会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这些发现使得大陆漂移说获得新生。
第二部分:讲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使得“大陆漂移说”获得新生。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世界地图。
导入你发现了什么?在一百年前,德国的气象学家魏格纳就是通过看地图,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让我们到课文中看看究竟是什么惊人的发现吧。
二初读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反馈学习情况。
指名读新词,随时纠正读音。
轮廓吻合锯齿拼接参差不齐悬崖携带适合位置生存漫不经心书写指导。
①吻:右边是“勿”,不要写成“匆”②置:下面是“直”,内有三“横”,不能漏写一横。
③崖:注意与“涯”的区别。
分小组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给课文分段。
部分: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由此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第二部分:科学工作者的发现,使“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根据段意,归纳的主要内容。
教师简单介绍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
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这课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听、读、思、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境,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求证”的阅读全过程中,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的发展。
学习本课必须以充分的自读自悟为基础,然后才能根据的特点,紧扣的重点、难点、疑点,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活动,从而做到“略”中有“精”,深化感悟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为了突破课文重难点,感悟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可通过讲故事、听录音、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实践、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
应鼓励学生课后上网或找一些相关读一读,可以是关于大陆漂移和魏格纳的,也可以是关于其他发明发现的,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魏格纳善于观察、认真研究的科学精神。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世界地图,南极的图片。
一导入魏格纳的发现对于研究地理是非常重要的。
“发现”并不等于就是“对的”,必须经过科学的验证。
让我们跟随科学工作者,一起去验证魏格纳的发现。
二细读为什么魏格纳能发现“地图上的秘密”?学生甲:他一开始只是漫不经心地看,后来他仔细观察才发现了这个秘密。
从“漫不经心”这个词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乙:魏格纳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分析问题。
魏格纳是个很善于观察生活的人。
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测,魏格纳展开了研究,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很多人不接受,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自读课文第3〜6自然段。
思考:从哪里看出是“长期艰苦” ?集体交流。
①从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到1960年考察队在南极一座山峰的悬崖上发现冰磧岩,前后经过了48年, 时间很长。
②很多考察工作都是在南极进行的,南极的环境比较恶劣,科学工作者要随时面临生命的危险。
这48年来科学工作者的足迹还遍布哪里?你想对这些科学工作者说什么?学生甲:你们真了不起!学生乙:你们太辛苦了!学生丙:你们对待科学严谨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朗读课文第3〜6自然段。
大量的证据都表明“现在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
齐读课文第7、8自然段。
人们为什么永远不会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三总结全学完课文你有什么启发?希望同学们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1.四年级学生接触地理知识的机会还不多,教学中的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为此,在课前,教师可准备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了解。
一上课,就通过大屏幕把世界地图放大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先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南美洲和非洲的位置,然后看看南美洲东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如书上说的那样吻合。
这一课下来,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总结课文时,还可以让学生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进行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还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1.读一读下面的字,先按字母表顺序给它们排队再按笔画数从多到少的顺序排队。
注意书写要工整。
吻发煤现适存崖存发煤适吻现崖煤崖适现吻存发读句子,画出句子中的错别字,把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
魏格纳慢不经心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
经过仔细观查,他近一步发现,世界各大州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
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坚苦的考察活动。
“大陆漂移”的过程是怎样的?仔细观察我国的地图,写写你的发现和联想。
魏格纳魏格纳,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大陆漂移学说的创建人。
生于德国柏林。
1912年发表《大陆与海洋的起源》论文,次提出大陆漂移的观点。
1915年出版《海陆的起源》一书,用了大量例子来论证大陆漂移假说的合理性。
但由于证据不够充分,遭到当时大多数科学家的反对。
20世纪50年代以后,海底扩张、古地磁学等的发现使大陆漂移学说逐步得到论证,并发展为板块构造学说。
他还著有《地质时代中的气候》等。
1930年第四次在格陵兰探险时遇难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