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温病(略)

2、温邪: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3、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4、温毒:一是代表了一类疾病,即病名概念。感受温毒病邪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具有局部红

肿热痛,甚溃烂或发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季节,如大头瘟,烂喉痧。二是代表了一种致病因素,即病因概念。是指六淫之邪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具有攻窜流走,蕴结壅滞的特点。

5、新感:感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临床见证与当时主气致病特点一致。如风

温,秋燥,湿温等。

6、伏气: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如春温,伏暑。

7、昏谵: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

8、昏聩: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9、昏蒙: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多为湿热类病证所致。

10、战汗: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证多为热邪留连气分

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11、春温:发生在春季由温热病邪而引起的初起以高热,烦渴,尿黄,甚则神昏谵语,痉厥等里热证候为特征

的急性外感热病。

12、伏暑: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热病,本病起病急骤,病势深重,而且缠绵难

解,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

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13、风温: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发热、微恶风寒、

口微渴、咳嗽等表现。冬春两季多见。

14、暑温:由暑热病邪引起,以病初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为特征,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闭窍动风之

变的急性外感热病,发于夏季。

15、暑湿:感受暑湿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暑湿阻遏肺卫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身热、微恶风寒、

头胀、胸闷、身重肢酸等表现,好发于夏末秋初。

16、暑秽:夏季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致猝然闷乱,烦躁的病证,俗称发痧。

17、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尤其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

18、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至损伤肺络,而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促。

19、秋燥:感受燥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邪在肺卫见证为主,并具有津液干燥的表现,发生在秋

季。后期多见肺胃阴伤之证。

20、顺传:温病传变得一种形式,指温邪始于上焦肺传至中焦阳明胃腑的过程。

21、逆传:温邪由上焦手太阴肺,不下传于胃而直接传至厥阴心包的过程称为逆传。

22、镜面舌:舌绛光亮如镜,为温病后期,邪热渐退而胃阴衰亡之征象。

23、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引起的一种以头面部掀赤肿大为局部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冬

春发病为多,属温毒。

24、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特征为咽喉肿痛糜烂,肌肤痧密布。本病具有较强

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多发于冬春两季。

25、两阳相劫:风邪与热邪俱属阳邪,两阳相遇,风火交炽,必劫耗津液,而造成“清窍必干”等津液不能上

荣的证候。

26、热深厥深:是一种病理现象,温病过程中由于邪热内伏,阳气被邪热闭郁于内,不能外达四肢,出现身体

灼热而手足厥冷的证候,且热邪愈深伏,手足厥冷越甚。

27、日曝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日曝,相当于下午3-5时。多为热结肠腑,阳明腑实所

致,伴有腹满便秘,舌苔焦黄等症。

28、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感体温升高。可伴见面色

淡黄,足冷等症,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

29、身热夜甚:指发热入夜尤甚,灼热无汗。为热入营分,邪热炽盛,营阴受损,实中有虚。

热入血分,热瘀交结亦见。

30、逆传心包:(逆传概念)使邪热内陷心包,表现为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者,称逆传心包。

31、分消走泄: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适用于邪留三焦,气

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

苓之类的基本药。

32、透热转气:指邪热入营,治宜清营热,滋营阴,馆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药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配合银花,连翘等清泄之品,以达透热转气的目的。

1、温病的特点

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二、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

性。即有一定的发展趋向和过程,有一定的病理演变规律。四、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起病急,来势猛,传变快,变化多;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易内陷生变。

2、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专指外感风寒邪气所引起的疾病。明清以前,伤寒义广温病

3、温邪及六淫温邪的特点。

温邪:①从外感受②性质属热③致病迅速,可相互转化④与季节相关⑤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①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②易化燥伤阴③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①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②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③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④易夹湿兼寒

湿热病邪:①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②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③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①病位以肺为主②易致津液干燥③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①邪气内伏,热自里发②里热内迫特征显著③易耗伤阴液④病情复杂多变疠气:①有强烈传染性流行性②病势严重,变化迅速③邪从口鼻而入,对脏腑经络有特异的选择性。温毒:①攻窜流走,部位多发②蕴结壅滞

4、邪热在肺治法方药

一、肺热壅盛——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

二、燥热伤肺——清肺泄热,养阴润燥一一清燥救肺汤

三、肺热腑实一一宣肺化痰,泄热攻下一一宣白承气汤

四、肺热发疹一一宣肺泄热,凉营透疹一一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

倍玄参方。

5、毒侵肺卫治法方药

一、风热毒邪犯卫一一疏风透表,宣肺利咽一一葱豉桔梗汤

二、温热毒邪犯卫——透表泄热,解毒利咽,凉营透疹一一清咽栀鼓汤

6、热极动风和虚风内动证治有何异同?

热极生风是因阳热亢盛,燔灼肝经,以致筋膜挛急。表现为四肢抽搐频繁有力,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甚则角弓反张,伴高热见症,治以清热凉肝息风,方用羚角钩藤汤。虚风内动是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筋脉失养而拘挛,表现为手足蠕动,甚则瘈疭,口角颤动,心中憺憺大动,伴阴虚见症,治以滋阴息风,方用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

7、痰蒙心包和热闭心包证治有何不同?

痰蒙心包是因湿热蕴蒸,痰浊蒙蔽心窍,其神志表现为神志昏糊,意识朦胧,时清时昧, 似醒非醒,似睡非睡,间或谵语,伴湿热见症,治以豁痰开窍,方用菖蒲郁金汤。热闭心包因邪热亢盛,炼津成痰,痰热闭阻清窍,其神志表现为神志昏迷,胡言乱语或昏睡不语,舌蹇肢厥,伴高热见症,治以清心开窍,方用清宫汤送服“三宝”。

8、何谓湿温三禁,误治后有什么后果?

是指湿温初起三种治法禁忌,即汗,下,润,吴鞠通说: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暝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9、如何辩证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

辩证以临床症状为依据,湿重于热:身热不扬伴恶寒,头身重痛,四肢沉重,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喜热饮,胸腹痞满,小便不利,大便稀溏,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热重于湿:壮热不恶寒,肢体酸痛,口渴喜冷饮,饮不多,胸腹痞满伴心烦,小便短赤大便溏而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10、有时有汗出和无汗的病机是什么?

湿热蒸腾,热蒸湿动,故时有汗出,为湿热蕴蒸。温病初起,邪遏卫气,开合失司而无

汗,后期,阴液亏损,无作汗之源亦无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