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成都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温暖湿润的气候,地平土厚的土壤条件,是成都及附近农业 发达、人口众多的重要原因。也是成都鲜花四季竟放,成为 中国著名花市的原因之一。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二、成都的历史沿革
▪ 远在3000多年前成都就有原始部落居住。 传说中的“蜀王鄨灵治水”,“杜宇教民务农”
反映了早期成都发展情况。 ▪ 成都的建城史有2000多年。公元前4世纪,蜀王
▪ 汉代时这里也是水稻的主要产地。王莽末年,公孙述乘中原大乱, 据成都称帝,号“大成国”。这是成都第一次成为国都。
▪ 三国鼎立时,刘备统一巴蜀,建都成都,史称蜀汉,达42年。
▪ 南北朝梁武陵王萧纪也称帝于成都,但时间很短。
▪ 隋时,改益州为蜀郡,成都仍为蜀郡治。隋末,萧铣在成都称梁 王。
▪ 唐初复置益州,唐至德中改为成都府,西城区为剑南道西川成都 府治,东城区属华阳县地。安史之乱时,成都为唐朝的行都,四 川也成为中原人的避难所。
三、成都的灿烂文化
▪ 成都是一个文化荟萃的城市。 ▪ 先秦的开明氏入蜀带来了荆楚文化;秦统一后徙秦民实成
都,带来关中文化;东汉末年,刘备据蜀,荆楚、中原之 士来者很多。隋代杨秀作蜀王时,带来不少中原高僧,成 都佛学兴盛;唐玄宗、僖宗逃至巴蜀,又带来大批诗人、 画家、歌手、百工;清代,有“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 促进了经济文化风俗交流;抗战时期,国民党迁都重庆, 不少社会名流移居成都,27所大专院校迁往成都,成都成 为当时的文化中心。
文君井,位于邛崃[qióng lái]市内里仁街,相传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开设“临邛 酒肆”时的遗物,西汉司马相如与邛崃富商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相爱,文君夜奔相 如,结为夫妇,婚后设酒店于临邛市上。“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后世传为佳 话。据传,此井即相如文君当年汲水之所,后人遂题名“文君井”,唐诗人杜甫 流寓成都时作《琴台》诗有“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句,就是凭吊遗迹之作。 园内建筑为清末民初所建。
一、成都的地理环境
▪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成都平原东部, 平均海拔500米左右。东20公里有龙泉山,西50公里有邛崃 山,可谓盆中之盆。
▪ 成都地处温带,冬暖春早是成都气候的显著特点。最冷的1 月平均气温5度以上,高于同纬度的武汉、上海。夏长而不 炎热,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5度。另一气候特点是湿度大, 云雾多,日照少,古有 “蜀犬哮日”之说。成都年平均降 水量949毫米,但夜雨率占百分之七十,古有“巴山夜雨” 之说。
开明氏5世从郫县迁都至成都, ▪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名
之曰成都”。2000多年来成都之名一直沿用至 今。
二、成都的历史沿革
▪ 春秋战国时期,成都附近的农桑业很发达。秦惠文王灭蜀,在此 置成都县,后改置蜀郡。 “移秦民万家实之”,人口剧增,并 传入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冶铁技术。
▪ 西汉时,成都为益州郡治,当时丝织业发达。城南置有锦官,所 以成都也名锦城。
▪ 唐末,王建据西川称蜀帝34年(前蜀)。五代时,孟知祥又继前蜀帝称帝31 年(后蜀)。后蜀孟昶命人民在土城墙上遍植芙蓉,秋日城墙上花开似锦, 绚丽动人,故成都简称“蓉城”。
▪ 北宋,成都归西川路,后降为益州,最后为剑南西川节度。北宋末年农民起 义领袖李顺在此建大蜀政权。
▪ 元代在此建四川行中书省,成都为省治,商业十分繁荣.元末,明玉珍在重庆 称帝,改国号为“夏”,把ຫໍສະໝຸດ Baidu都作为他的陪都。
▪ 1949年12月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年为四川省会。
三、成都的灿烂文化
▪ 成都历史上文采光华。 ▪ 公元前140年前,汉景帝任文翁为蜀郡太守,文
翁在成都建石室——文翁石室,这是中国最早由 地方政府创办的郡国学校。 ▪ 唐宋时期益州麻纸驰名全国。雕版印刷使用很早, “宋时蜀刻甲于天下”。 ▪ 唐宋时“蜀戏冠天下”,成都大慈寺的壁画也被 颂为“天下第一”。北宋时成都印刷的“交子”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明初,成都除了为四川省治外,朱元璋封其子朱椿为蜀王,以成都为王府。 明末张献忠德“大西”政权也在成都建都。
▪ 清代,成都一直是四川省会,但由于清政府的残酷统治,成都人口只剩下几 万人。鸦片战争以后,随着重庆、万县的门户开放和川江航道的畅运,重庆 经济日益发展壮大,成都日趋衰落。
▪ 民国时期,成都仍为四川省会。1928年为省直辖市.
三、成都的灿烂文化
▪ 成都历史上文人荟萃,本地学者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扬 雄;《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唐代音乐家段安节、雷威; 五代画家黄筌,宋代医学家唐慎微,史学家范祖禹、范镇 等都出生或长期生活在成都;此外,三国时政治家诸葛亮, 晋代文学家左思,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岑参、高适、 刘禹锡、元稹、白居易、女诗人薛涛,宋代陆游、苏轼、 范成大,明代文学家杨升庵,当代的郭沫若、巴金等都在 成都居住,都留下大量珍贵的历史遗产。
四、成都的名胜古迹
▪ 杜甫草堂 ▪ 武侯祠、三义庙 ▪ 望江楼 ▪ 青羊宫 ▪ 文殊院
▪ 杜甫草堂
坐落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 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 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 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 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杜甫,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 旅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 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 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 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 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一度 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 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 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芙蓉之城——成都
▪ 成都,简称“蓉”,四川省省会。 ▪ 成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首批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南方丝 绸之路的起点。 ▪ 全市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66公里,总 面积12390平方公里 ,全市常住人口 1365.3万人 。
第一节 芙蓉之城——成都
▪ 一、成都的地理环境 ▪ 二、成都的历史沿革 ▪ 三、成都的灿烂文化 ▪ 四、成都的名胜古迹
二、成都的历史沿革
▪ 远在3000多年前成都就有原始部落居住。 传说中的“蜀王鄨灵治水”,“杜宇教民务农”
反映了早期成都发展情况。 ▪ 成都的建城史有2000多年。公元前4世纪,蜀王
▪ 汉代时这里也是水稻的主要产地。王莽末年,公孙述乘中原大乱, 据成都称帝,号“大成国”。这是成都第一次成为国都。
▪ 三国鼎立时,刘备统一巴蜀,建都成都,史称蜀汉,达42年。
▪ 南北朝梁武陵王萧纪也称帝于成都,但时间很短。
▪ 隋时,改益州为蜀郡,成都仍为蜀郡治。隋末,萧铣在成都称梁 王。
▪ 唐初复置益州,唐至德中改为成都府,西城区为剑南道西川成都 府治,东城区属华阳县地。安史之乱时,成都为唐朝的行都,四 川也成为中原人的避难所。
三、成都的灿烂文化
▪ 成都是一个文化荟萃的城市。 ▪ 先秦的开明氏入蜀带来了荆楚文化;秦统一后徙秦民实成
都,带来关中文化;东汉末年,刘备据蜀,荆楚、中原之 士来者很多。隋代杨秀作蜀王时,带来不少中原高僧,成 都佛学兴盛;唐玄宗、僖宗逃至巴蜀,又带来大批诗人、 画家、歌手、百工;清代,有“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 促进了经济文化风俗交流;抗战时期,国民党迁都重庆, 不少社会名流移居成都,27所大专院校迁往成都,成都成 为当时的文化中心。
文君井,位于邛崃[qióng lái]市内里仁街,相传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开设“临邛 酒肆”时的遗物,西汉司马相如与邛崃富商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相爱,文君夜奔相 如,结为夫妇,婚后设酒店于临邛市上。“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后世传为佳 话。据传,此井即相如文君当年汲水之所,后人遂题名“文君井”,唐诗人杜甫 流寓成都时作《琴台》诗有“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句,就是凭吊遗迹之作。 园内建筑为清末民初所建。
一、成都的地理环境
▪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成都平原东部, 平均海拔500米左右。东20公里有龙泉山,西50公里有邛崃 山,可谓盆中之盆。
▪ 成都地处温带,冬暖春早是成都气候的显著特点。最冷的1 月平均气温5度以上,高于同纬度的武汉、上海。夏长而不 炎热,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5度。另一气候特点是湿度大, 云雾多,日照少,古有 “蜀犬哮日”之说。成都年平均降 水量949毫米,但夜雨率占百分之七十,古有“巴山夜雨” 之说。
开明氏5世从郫县迁都至成都, ▪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名
之曰成都”。2000多年来成都之名一直沿用至 今。
二、成都的历史沿革
▪ 春秋战国时期,成都附近的农桑业很发达。秦惠文王灭蜀,在此 置成都县,后改置蜀郡。 “移秦民万家实之”,人口剧增,并 传入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冶铁技术。
▪ 西汉时,成都为益州郡治,当时丝织业发达。城南置有锦官,所 以成都也名锦城。
▪ 唐末,王建据西川称蜀帝34年(前蜀)。五代时,孟知祥又继前蜀帝称帝31 年(后蜀)。后蜀孟昶命人民在土城墙上遍植芙蓉,秋日城墙上花开似锦, 绚丽动人,故成都简称“蓉城”。
▪ 北宋,成都归西川路,后降为益州,最后为剑南西川节度。北宋末年农民起 义领袖李顺在此建大蜀政权。
▪ 元代在此建四川行中书省,成都为省治,商业十分繁荣.元末,明玉珍在重庆 称帝,改国号为“夏”,把ຫໍສະໝຸດ Baidu都作为他的陪都。
▪ 1949年12月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年为四川省会。
三、成都的灿烂文化
▪ 成都历史上文采光华。 ▪ 公元前140年前,汉景帝任文翁为蜀郡太守,文
翁在成都建石室——文翁石室,这是中国最早由 地方政府创办的郡国学校。 ▪ 唐宋时期益州麻纸驰名全国。雕版印刷使用很早, “宋时蜀刻甲于天下”。 ▪ 唐宋时“蜀戏冠天下”,成都大慈寺的壁画也被 颂为“天下第一”。北宋时成都印刷的“交子”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明初,成都除了为四川省治外,朱元璋封其子朱椿为蜀王,以成都为王府。 明末张献忠德“大西”政权也在成都建都。
▪ 清代,成都一直是四川省会,但由于清政府的残酷统治,成都人口只剩下几 万人。鸦片战争以后,随着重庆、万县的门户开放和川江航道的畅运,重庆 经济日益发展壮大,成都日趋衰落。
▪ 民国时期,成都仍为四川省会。1928年为省直辖市.
三、成都的灿烂文化
▪ 成都历史上文人荟萃,本地学者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扬 雄;《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唐代音乐家段安节、雷威; 五代画家黄筌,宋代医学家唐慎微,史学家范祖禹、范镇 等都出生或长期生活在成都;此外,三国时政治家诸葛亮, 晋代文学家左思,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岑参、高适、 刘禹锡、元稹、白居易、女诗人薛涛,宋代陆游、苏轼、 范成大,明代文学家杨升庵,当代的郭沫若、巴金等都在 成都居住,都留下大量珍贵的历史遗产。
四、成都的名胜古迹
▪ 杜甫草堂 ▪ 武侯祠、三义庙 ▪ 望江楼 ▪ 青羊宫 ▪ 文殊院
▪ 杜甫草堂
坐落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 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 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 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 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杜甫,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 旅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 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 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 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 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一度 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 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 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芙蓉之城——成都
▪ 成都,简称“蓉”,四川省省会。 ▪ 成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首批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南方丝 绸之路的起点。 ▪ 全市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66公里,总 面积12390平方公里 ,全市常住人口 1365.3万人 。
第一节 芙蓉之城——成都
▪ 一、成都的地理环境 ▪ 二、成都的历史沿革 ▪ 三、成都的灿烂文化 ▪ 四、成都的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