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

作者:鲁传芝

来源:《读写算》2020年第24期

摘;要;有效的文本解读,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引导的作用。解读文本的基础是了解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之用意,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做到教材资源的合理整合,有的放矢地进行语文教学。接下来就以以统编版六上语文教材为例浅谈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文本解读;六上语文;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4-0125-02

高年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以阅读教学为主,课程标准中这样定义阅读教学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在未解读之前是静止的符号,教师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读出编者的编写意图,读出作者的创作目的,读出文本的丰富内涵,读出文本的时代精神,从而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接受文化的熏陶,得到思想的洗礼。

一、研读课标要求,理清教材体例

解读文本之前必须熟悉课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文本解读的指南。教师要熟知各学段的教学要求,才能做到既不拔高也不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比如,第三学段阅读教学重心是关注默读训练的能力提升不是朗读能力的培养,关注词句内涵的深度感悟不是简单地造句积累,关注表达方式的学习体会而不仅仅是美文的记背积累等等。

其次解读文本要理清教材体例,了解教材的整体架构、编写原则、特点。本教材一共八个单元,通过解读发现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进行了编排。“触摸自然”“革命岁月”“有目的地阅读”“小说”“围绕中心意思写”“保护环境”“艺术之美”“走进鲁迅”是每个单元的主题。“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分别是每一单元训练的要素。

二、增强单元意识,领会编者意图

统编六上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编排结构比较固定,由“单元导语”“课文及课后练习”“交流平台”“习作”“学习园地”等组成。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各个板块的设计都隐含着编者的意图,因此有效解读文本应弄清楚各个专题、板块、栏目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以第一单元为例,“单元导语”的第一部分中这样写道:背起行囊出发吧,去触摸山河湖海的心跳。从导语中学生们知道了本单元的重点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导语第二部分的内容是:阅读时能从读到的内容想开去,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详细一点。不难看出编者的设计思路是为教师和学生指明了阅读和写作训练的重点——学会想象。围绕“学会想象”这一目标,“课文”板块编者选择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文章,目的都是让学生在各类想象和联想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交流平台”板块,又再次强调“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阅读的时候,要能从课文内容联想得更多。”很显然是对本單元语文要素的回顾。“学习园地”“习作”两大板块指向的学会运用想象进行创作。

整体把握单元特点,可以让教师有效避免“盲人摸象”的弊端,突显整个单元的系统特点,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所以说单元意识,是文本解读的金钥匙,领会编者意图是准确解读文本的基本素养。

三、把握文本内涵,对话文本作者

理想的课堂是智慧的碰撞,有价值的生成在于教师课前科学的设计。有专家说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在操作层面上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本内涵,这是形成个人理解和体验的基础。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表达了不同作者的所思所想,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要充分利用教参、网络等资源对每一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写作手法、表达的情感等做出准确的解读,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促使课堂朝着有效性方向发展。统编版六上第八单元以“走进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四篇文章,前两篇精读课文是鲁迅的作品,后两篇略读课文是别人写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篇文章主要是通过一个个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分别刻画了朴实可爱、见多识广的闰土形象和风趣幽默、勇敢无私的鲁迅形象。通过这两篇课文的学习意在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具体的事例感受人物形象,揣摩要表达的情感,并试着迁移运用到习作中去。《好的故事》选自鲁迅的《野草集》,年代与学生较远,文白相间的语言表达让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把这篇文章选入教材意在让学生学会搜集资料,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了解“昏沉的夜”和“美好的梦境”具有象征意义。《有的人》是臧克家纪念鲁迅的一首诗歌,作者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创作方法的同时,向鲁迅学习,做一名真正有价值的人。当然教师不必将自己的所有理解复制给学生,但一定要有自己对文本内涵的解读,才能结合编者的编写意图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整合,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乃至高效。

四、整合多种资源,挖掘教材价值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开发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

资源。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更多关注的是教材中的文本资源,撇开教材以外的资源不谈,教材中就包含着除文本资源以外的多种资源,插图、作家介绍、阅读链接、资料袋等都是最为直接的资源。

课文插图是编者根据课文的内容和特点精心编排设计的,被称为教材的“第二语言”。统编教材中27篇课文,文中插图有26幅之多,形成了统编教材的一大特色。作为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插图具有形象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插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教材资源的整体使用率。例如教材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插图是当代画家詹建俊的油画作品,描绘的是五壮士在寡不敌众的形势下,据险抵抗,直至弹尽粮绝,毅然砸枪跳崖的英勇场面。这幅画把人物和太行山连为一体,具有纪念碑式的效果。画中五位壮士的姿势威武雄壮,表情严峻果敢,与课文的文字描述相互交融,让爱国精神在学生心中形象化了,起到了震撼的效果;第7课《开国大典》一文中的插图是董希文创作的油画,画中描绘了国庆典礼的盛况,通过插图观察指导,学生对人潮如流、红旗如海的场面有了清晰的感知,真正感受到了开国大典的庄严隆重,从而激发学生心中的自豪之情;第27课《有的人》一文中配有陈逸飞所绘的鲁迅先生画像,画作中的鲁迅脸庞清瘦,目光坚毅,指导学生观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鲁迅的直观印象。

除了文中的插图是极好的教学资源外,教材中安排了6个“阅读链接”。“阅读链接”不是单纯的阅读材料,而是课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中《花之歌》一课的后链接了宗白华的《杨柳》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整合”的课程理念,其目的就是深化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好的故事》一文后的阅读链接分别选取了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和鲁迅研究奠基者李何林关于《好的故事》一文的论述及注解,两则材料都挖掘了课文的深刻内涵,点明了作者写作的深层意图,通过阅读有利于学生体会作者梦境的象征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揣摩每个“阅读链接”的编写意图,将之与课文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好“阅读链接”,使其“物尽其用”。

可见教材中插图、阅读链接、资料袋的编排都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是教材价值的体现,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有效的文本解读的前提是做到研读课标要求,理清教材体例,解读的过程教师要增强单元意识,领会编者意图,把握文本内涵,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开发教材中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孙志梅.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策略研究[J]. 知识文库,201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