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知识汇总

合集下载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汇总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汇总

必修二阶段地理知识汇总1.1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1、相关概念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自然增长:即出生率一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2.人口过渡理论应用举例世界人口增长1770年之前增长缓慢:工业化之前1770—1950年快速增长: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1950—1999年更快增长: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高出生、f麻亡*高増长47t; bR-Krli3人口增长模式4.特别提醒a某时段人口的增长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两个方面b影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增长的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c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d “三低”模式的人口增长模式因老龄人口比重较高,死亡率可能上升典型例题:过渡模式的人口增长,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多为发展中国家);“三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多为发达国家);由过渡模式向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1、概念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a空间位移:有迁入地到迁出地b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限c时间限度:具有永久性或长期性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2、应用举例一一国际人口迁移a新大陆发现前人们的迁移活动集中在旧大陆b发现新大陆至二战前的迁移主流方向:旧大陆(亚、欧、非)新大陆(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原因:为了缓解旧大陆的人口压力,开发新领地,带着发财梦的移民自愿迁移,被贩卖的奴隶被迫迁移c.二战后至今的迁移主流方向:欠发达地区(亚、非、拉)发达地区(欧、北美洲、大洋洲)原因:欠发达地区人口压力大,发达地区经济条件好,机会多。

中图版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图版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图版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人类、环境和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高二地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1.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1.1 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有自转和公转两个基本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表面产生昼夜变化,而公转则导致季节变化。

1.2 大地构造和地壳运动地壳是地球最外围的地球壳层,它是由岩石和土壤组成的。

大地构造包括板块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形成,地壳运动则包括地震、地壳变动等现象。

1.3 地理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情况。

地理气候的形成受到地球形态、地球表面特征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

1.4 水资源和水循环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水循环包括水的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2. 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2.1 人口与城市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以及城市化程度等是人文地理中的重要内容。

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发展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2 经济地理经济地理研究地理空间上的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

地理环境、交通网络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对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3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信息与地理空间进行结合、分析和处理的技术。

它在地理学研究、城市规划和环境管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4 城市化与环境问题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垃圾处理等。

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总之,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们的家园地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中图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图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图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现象的缩影,通过比例尺、图例、注记等元素表达地理信息。

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技能。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气候类型与分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 气压、风向、湿度等气象要素的测量与分析。

2. 水文循环与海洋地理:- 水循环的过程,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淡水资源的形成与分布。

- 海洋的构造、洋流、潮汐现象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地貌学:-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与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等)对地貌的影响。

- 各种地貌类型(山脉、平原、盆地、峡谷等)的形成机制与特征。

4. 生物地理:- 生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保护措施。

5. 土壤与自然资源:- 土壤类型、形成过程及其地理分布。

- 自然资源的分类、开发利用与可持续性问题。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迁移、增长与人口问题。

-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规划。

2. 农业地理:- 农业类型、农业布局与农业区位论。

- 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工业地理与经济地理:-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

- 交通运输、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网络。

4. 文化地理与旅游地理:- 文化景观、文化扩散与文化冲突。

- 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与旅游活动的地理影响。

5. 政治地理:- 国家、地区、边界的地理意义。

- 国际关系、地缘政治与全球化的影响。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构成、功能与地理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定位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图版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图版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图版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

2.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

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方向通常以北方为基准,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对地理事物的解释和说明。

3. 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遥感图像等。

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等。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包括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散射和吸收。

-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 河流的特征,如河流的流域、水系、河流的补给方式等。

- 湖泊、地下水等其他水体的特点。

3. 地貌:- 内力作用下的地貌,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 外力作用下的地貌,如风化、侵蚀、沉积等。

- 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植被的分布与类型,如热带雨林、草原、荒漠等。

- 人类活动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规律,如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

-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增长、老龄化、迁移等。

-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区的分布与规划。

2. 农业地理:- 农业的分类,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 农业布局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

- 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工业地理:- 工业的分类与特点,如重工业、轻工业等。

- 工业布局的原则与影响因素。

- 工业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工业污染与治理。

4. 交通与贸易:- 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与选择。

- 交通网络的布局与优化。

- 贸易的模式与流向,包括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

地理必修ⅱ中图版复习要点

地理必修ⅱ中图版复习要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要点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结构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二)会考要点背诵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世界人口增长1、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比较________的;工业革命的出现,使欧美一些工业革命起步较早的国家首先出现了人口____________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从历史过程来看,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________的,具有明显的________。

二、人口增长模式2、世界各国人口的变动主要是由人口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变化而引起的。

3、人口发展具有一定规律可循,即人口的增长经历了从“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再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因此说世界人口增长具有_________特点。

4、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____________开始的。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项指标构成;近代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6、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1)“高高低”模式:特点:高________、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低,人口增长十分________。

成因:一方面是由于____________、战争和___________的影响;另一方面归结为当时__________水平低下、人口营养不足和_____________条件落后。

分布:非洲热带雨林区的_____________处于这个阶段。

(2)过渡模式a、高增长阶段:特点:出生率____,死亡率却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大,人口增长明显______。

成因:工业生产促进了社会的__________发展,提高了食品供应与营养水平,同时________条件也有所改善,使___________急剧下降,人口的平均寿命也随之上升。

中图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图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图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

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方向通常以北方为基准,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对地理事物的说明。

3. 地图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专题地图。

自然地图展示自然地理信息,社会经济地图展示人文地理信息,专题地图针对特定主题进行信息展示。

二、自然地理1. 大气运动:包括热力环流、风、气团、锋面、气旋与反气旋等。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风是大气水平运动的表现,气团和锋面影响天气变化。

2. 水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过程。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子不断循环的过程,对气候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

3. 地壳运动:地壳板块的碰撞、张裂、滑动等。

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的基础。

4. 地貌形态:包括山脉、平原、盆地、河流、湖泊等。

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态的外在表现,受内外力作用共同影响。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人口分布、迁移、城市化、城市功能分区等。

人口地理研究人口分布规律和人口问题,城市地理关注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

2.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布局、农业技术等。

农业地理分析农业生产条件、生产方式和农业发展问题。

3. 工业地理:工业类型、工业布局、工业区位因素等。

工业地理研究工业生产的空间分布和工业发展规律。

4. 交通运输:交通网络、交通方式、交通区位等。

交通运输地理关注交通网络的建设和交通运输效率。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航空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捕捉、存储、分析、管理和展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GIS技术在城市规划、灾害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通过卫星信号进行地面定位和导航的技术。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基础知识.doc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基础知识.doc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世界人口增长1、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比较 ________ 的;工业革命的出现,使欧美一些工业革命起步较早的国家首先岀现了人II ____________ 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从历史过程来看,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__________ 的,具有明显的_______ O二、人口增长模式2、世界各国人口的变动主要是由人口的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 的变化而引起的。

3、人口发展具有一定规律可循,即人口的增长经历了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过程,因此说世界人口增长具有________ 特点。

4、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 ___________ 开始的。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由 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 三项指标构成;近代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三种类型。

6、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1)“高髙低”模式:特点:髙 ______ 、髙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比较低,人口增长十分________ O成因:一方面是由于 ___________ 、战争和__________ 的影响;另一方面归结为当时___________ 水平低下、人口营养不足和_____________ 条件落后。

分布:非洲热带雨林区的 _____________ 处于这个阶段。

(2)过渡模式a>高增长阶段:特点:出生率—,死亡率却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增大,人口增长明显 ______ O成因:工业生产促进了社会的__________ 发展,提高了食品供应与营养水平,同时 _________ 条件也有所改善,使__________ 急剧下降,人口的平均寿命也随之上升。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会考提纲--(带答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会考提纲--(带答案)

必修Ⅱ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世界人口增长1.人口增长的方式:自然增长、机械增长[会计算人口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初期总人口]2.世界人口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

读课本P4图1-1-2:世界人口增长折线的“拐点”出现在什么时间?为什么?二、人口增长模式1770年,第一次产业革命;1950年,第三次产业革命,二战结束1.人口增长模式比较(理解课本P5图、P6、7文字)“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高增长阶段、增长下降阶段)、“三低”模式的特征,分布地区,死亡率下降的原因、出生率下降的原因2.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地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影响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住房紧张,交通拥堵,就业困难,社会管理困难劳动力不足、兵源不足养老负担重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适度鼓励生育、适度移民、延长退休年龄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 %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10 %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读课本P8“图1-1-10”]:怎样从该图中读取每个点的“三率”数值[会阅读“三角坐标图”]:怎样从该图中读取每个点的“三率”数值案例研究:中国人口变化模式(课本P9、10):①新中国成立以后唯一的一次人口负增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三年自然灾害)②我国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什么?(计划生育)③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什么出现了两次小的增长高峰?(生育高峰期人口进入生育年龄)第二节人口的迁移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分类】永久、季节;自发、有组织;个人、集体;自愿、被迫;国际、国内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2.国内人口迁移(1)历史上:①清代以前:黄河流域 长江、珠江流域 原因:政治因素(战争)②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走西口”原因: 经济因素(2)新中国成立后:①改革开放前:国家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人口自由迁移少:计划经济、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②改革开放后:欠发达地区 发达地区(内地 沿海城市、工矿区;乡村 城市)原因: 经济原因(3)国内人口迁移的重要形式: 乡村 人口向 城市 迁移和集中, 20世纪初仅局限于工业发达国家,目前为世界各国尤其是 发展中 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doc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一】1、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原料和动力的依赖下降;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下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高;对市场和信息通达度的依赖提高。

2、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1)、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进而形成工业地域。

2)、工业集聚的最终目的:共用基础设施,节约运费,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3)、工业企业集聚的主导因素:利用廉价劳动力;利用交通枢纽;利用资源;利用能源。

3、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污染空气:工厂应布局在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与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外;2)、污染水源:工厂应布局在河流下游。

3)、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二】传统稻作农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区位因素生产特点原始迁移农业热带雨林地区某些原始部落①人口稀少②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不使用畜力,很少使用工具,生产技术低下,无固定土地。

随人口数量增加,生态破坏愈加严重稻作农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的热带雨林区①高温多雨的气候②平坦的土地③劳动力丰富④种植历史悠久①小农经济②单产量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低传统旱作谷物农业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带干旱的山地①气候干旱,降水不稳定②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③劳动力丰富④灌溉是保证产量的重要条件自给自足,精耕细作;采用各种方法恢复土壤肥力,有饲养家畜的传统。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代表: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农业区位优势:①优越的自然条件②便利的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主要种植作物:小麦、玉米大牧场放牧业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区位优势:①优良的天然草场②地广人稀,地租低交通运输便捷混合农业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主要是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的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特点:①农场是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②农民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③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知识汇总共17页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知识汇总共17页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知识汇总1.1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1、相关概念人口自然增长:即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2. 人口过渡理论 世界人口增长1770年之前增长缓慢:工业化之前1770-1950年快速增长: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 1950-2019年更快增长: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2019年至今开始减速:发达国家开始进入负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增长下降阶段 4.特别提醒a 某时段人口的增长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两个方面b 影响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增长的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c 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d “三低”模式的人口增长模式因老龄人口比重较高,死亡率可能上升 典型例题:过渡模式的人口增长,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多为发展中国家);“三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人口数量的变化型人口结构(多为发达国家);由过渡模式向“三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1.2人口的迁移1、概念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a 空间位移:有迁入地到迁出地b 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限c 时间限度:具有永久性或长期性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2、应用举例——国际人口迁移a 新大陆发现前人们的迁移活动集中在旧大陆b 发现新大陆至二战前的迁移主流方向:旧大陆(亚、欧、非)→新大陆(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原因:为了缓解旧大陆的人口压力,开发新领地,带着发财梦的移民自愿迁移,被贩卖的奴隶被迫迁移c. 二战后至今的迁移主流方向:欠发达地区(亚、非、拉)→发达地区(欧、北美洲、大洋洲)原因:欠发达地区人口压力大,发达地区经济条件好,机会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知识汇总1.1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1、相关概念人口增长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受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但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口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2. 人口过渡理论3.人口增长模式目前我国人口模式处在由“过渡模式”向“三低模式”过渡的阶段3、应用举例世界人口增长1770年之前增长缓慢:工业化之前1770-1950年快速增长: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人口数量的变化1950-1999年更快增长: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1999年至今开始减速:发达国家开始进入负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增长下降阶段4.特别提醒a 某时段人口的增长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两个方面b 影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增长的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c 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d “三低”模式的人口增长模式因老龄人口比重较高,死亡率可能上升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典型例题:过渡模式的人口增长,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多为发展中国家);“三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多为发达国家);由过渡模式向“三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不同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高增长模式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困难,资源环境压力大,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

三低模式: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1.2人口的迁移1、概念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a 空间位移:有迁入地到迁出地b 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限c 时间限度:具有永久性或长期性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2、应用举例——国际人口迁移a 新大陆发现前人们的迁移活动集中在旧大陆b 发现新大陆至二战前的迁移主流方向:旧大陆(亚、欧、非)✍新大陆(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原因:为了缓解旧大陆的人口压力,开发新领地,带着发财梦的移民自愿迁移,被贩卖的奴隶被迫迁移c. 二战后至今的迁移主流方向:欠发达地区(亚、非、拉)✍发达地区(欧、北美洲、大洋洲)原因:欠发达地区人口压力大,发达地区经济条件好,机会多。

注:欧洲由人口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 北美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劳务输出成为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增加,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外流,人口流向发生改变。

国内人口迁移:方向农村-城市,内陆-沿海,欠发达-发达3、推拉理论及实例迁出地的推力、迁入地的拉力以及地域联系的方式促成了迁移。

具体分为:a.经济原因——主要原因如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外流、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三峡移民、西部大开发引起的移民b.政治原因(包括战争、国家政策、政治迫害)如1972年乌干达亚裔被独裁者驱赶迁往英国、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戌边、巴勒斯坦战争难民c.社会文化原因(包括宗教、民族、种族、求学问题)如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海外留学,1947年印巴分治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d.生态原因(包括自然环境差异、环境破坏、自然灾害)如美国老年人向南部“阳光地带”的迁移,旱涝灾害引起的迁移e.其它原因(包括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年龄)如落叶归根、男性比女性更富有迁移动力4、特别提醒: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经济a 几百年由移民建立起来最大的国家:美国b 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空间形式: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c 中东地区外籍工人较集中的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伊朗、沙特等产油国因石油收入大增,经济发展很快,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环境承载力——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影响因素:资源,正相关;科技水平,正相关;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消费水平,负相关。

特别提醒a 我国最大人口容量16亿人左右b 中国人口合理容量8—9亿人c 世界最大人口容量100亿人左右d 世界人口合理容量60亿人左右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2.1城市的空间结构1、概念城市功能区:同一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需求往往是相同的,从而导致它们在空间上的集聚。

功能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它功能。

功能区之间不一定有明显界限。

城市空间结构(地域结构):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有规律地结合,并随各种原因在不断变化。

住宅区——面积最大,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高级住宅区位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区,一般靠近文化区3、形成原因a 历史因素:早期功能的延续(北京的故宫,早期是中国政治中心区,现在则是文化旅游区)b 社会因素: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英国伦敦的唐人街,北京牛街回民小区)c. 行政因素:政府政策、城市规划d 经济原因——主要原因经济区位(交通的通达度和距城市中心的远近)决定土地利用价值(地租),具有相应付租能力的功能区就会进驻该地付租能力: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付租能力的衰减速度: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该理论也有特例,比如服装工业、印刷工业、高新科技工业由于占地少、污染小、付租能力强,可以布局在城市内部。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

4..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一般用人口规模来表示城市规模。

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小城镇:各用地功能混杂,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化。

中等城市:外围形成居住区,市中心往往形成工商混合区大城市:功能区种类多,分化明显城市划分为四个等级:超大城市—人口400万以上;特大城市—人口100-400万以上;大城市—人口50万-100万;中等城市—人口20万-50万;小城市—人口20万以下2、城市中心地理论:a.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

b.同等级中心的服务区是彼此既不重叠、没有空白的六边形c.一般情况下,城市的规模越大,等级越高、服务功能越强(等级高、种类多),服务范围越大,相互之间距离越远。

但并不等于说,城市的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大小或强弱成正比,因为有些小城市可能有自己的特色服务功能较强。

特别提醒:市中心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往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汇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中心,随后往外又继续下降。

2.2 城市化1、城市化的内涵及标志A、标志:①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标志;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本质a.经济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b.人口:向城市集中。

c.地域:农业用地发展成城市用地。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人口/总人口2、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a.城市化进程快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原因都是:①中心区人口过多、用地紧张、地价高、环境恶化;②小汽车和高速公路网等交通的发展。

c特大城市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集中于特大城市的现象更加明显。

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数量多于发达国家d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郊区城市化);②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③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④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⑤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加强环境管制、污染治理、建立绿化带等);环境问题:废气、废水、废渣、噪声交通问题:堵塞、汽车尾气(交通拥挤、停车困难、交通事故);问题社会问题:就业、治安、贫困.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

住宅问题:(住房紧张、住房条件差);发展中国家问题突出、拥挤、棚区;发达中国家内城衰落特别提醒: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总量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的本质: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2.3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问题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概念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所创造的人类活动的产物。

包括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

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相对稳定性。

2、对城市的影响a.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a.气候——最重要。

包括光照、热量、降水影响如:古巴的甘蔗、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松嫩平原的甜菜b.地形——平地适于发展种植业,坡地适于发展林木、畜牧。

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如:山地的垂直(立体)农业c.土壤——包括肥力,酸碱性的影响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土壤的肥沃程度影响产量。

如: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山东的花生d.水源——灌溉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如:河西走廊和宁夏平原(塞上江南)的粮棉,南疆的棉花2、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现在越来越成为主导因素)a.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如:城市郊区的农副产品基地(乳牛、花卉、蔬菜)。

改革开放后,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变迁交通——运费占成本比例较高的产品,或者易腐的产品b.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如: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注: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和保鲜、冷藏技术的提高和广泛应用,使易腐食品接近市场的必然性降低。

一般运输距离越远、远量越大,则单位运费越低,使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类型可以远离市场。

国家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农业技术--能够改造不利的自然因素,扩大农业区位的范围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从而使成本降低,意味着农民支付运费的能力提高,使产品与市场的距离对农业选址的影响降低。

包括良种技术、化肥、大型机械以及冷藏保鲜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