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
探寻三镇历史追溯荆楚文化领略武汉精神
谢谢观赏
探寻三镇历史 追溯荆楚文化 领略武汉精神
三镇历史
武汉三镇位于中国湖北之长江汉江交会处,为武昌(长江以南的市区部分)、汉阳(长江以北、汉江以北市区部分)、汉口(长江西北、汉水以北的市区部分)三城镇的合称,范围即是今日的武汉市区。三城镇同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隔江鼎立,故通称“武汉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医学领域,宋代浠水人庞安时的医术医德驰名江淮,明代蕲春人李时珍写作的中医中药学宏篇巨著《本草纲目》,更把中国医学推向极致。
1
2
3
回眸历史 远古走来无数“第一”
回眸历史 远古走来无数“第一”
人类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中国是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湖北则是目前发现人类起源线索的极少数省份之一。最初的人类,经历了猿人、古人、新人三个阶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而在我省各个时期的遗迹都有证见。郧县人和长阳人的发现,不仅给人类的分布与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证明长江流域也是我国上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他们将湖北的人类发展史推至了五六十万年以前或更早,为早期人类史写下了光辉一页。
01
武汉精神在千万市民中从来不乏鲜活的投影。武汉有一代代站立潮头的城市英雄,他们的名字融入武汉的历史,他们的贡献构筑城市的根基。今天千万市民改革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行动,更是武汉精神在这个时代波澜壮阔的现实体现。
02
武汉精神践行者
武汉精神践行者
我们这座城市,到处都有创业成事的人,到处都有创新图变的人,到处都有力着先鞭的人,到处都有争先弄潮的人。他们的实践,是武汉精神作为一种时代精神、一种市民品格的有力证明。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我们这座城市成就事业,实现理想,领略不断超越的人生境界,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武汉精神代言人”,事迹传遍江城,英名传诵三镇。 武汉精神的生命力在于群众性,更多的人就在我们身边践行着武汉精神。他们未必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未必有众所瞩目的光芒,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有着日拱一卒式的进取,在平常的社会生活中有着水滴石穿式的坚持。他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展现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品质。
写长江文化传承和长江生态保护的作文
写长江文化传承和长江生态保护的作文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摇篮。
她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见证了我们民族的发展壮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长江的生态环境却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我们应该如何在传承长江文化的保护好这条美丽的河流呢?
我们要传承长江文化的精髓。
长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从古代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到现代的江南水乡文化,长江流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我们要深入挖掘这些文化资源,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长江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还可以通过创作文学、艺术作品,将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传递给更多的人。
我们要关注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长江的水质、水量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为了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二是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严格落实环保法规;三是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四是加强生态修复工作,提高长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我们还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减少对长江生态环境的压力。
我们还可以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如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等,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降低空气污染。
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我们才能共同保护好长江这条母亲河。
长江文化传承和长江生态保护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让我们携手努力,传承好长江文化,保护好长江生态环境,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湖北荆楚文化总览
湖北荆楚文化总览一、湖北文化总结:二、湖北文化以荆楚文化为核心,在各个地区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地方区域文化。
按照文化的起源和形式的不同,将湖北的文化总结为以下三大类24种文化流派:㈠、历史宗教文化1、炎帝神农文化炎帝神农文化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的过渡,以神农架林区最具代表。
炎帝神农文化是世界旅游文化宝贵资源,代表了人类不懈追求文明与进步的探索精神。
2、春秋楚国文化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在其八百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辉煌文明成果。
楚文化是湖北文化之根,包含了“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
3、秦汉三国智慧文化湖北是秦汉时期重要的文化中心,一部《三国演义》也几乎大半部写的是智慧谋略,蜀汉丞相诸葛亮后来还被誉为中国民族智慧的化身,都说明智慧文化在三国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4、武当山道教文化武当山的道教文化起源于玄武神话之前,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道教仙境福地。
5、黄梅五祖禅宗文化五祖禅宗文化起源于鄂、赣、皖三省交界的黄梅县,境内禅林祖庭众多,禅风兴盛,高僧云集,先后诞生和孕育了中国禅宗的四祖、五祖、六祖三代祖师,是中国禅宗文化的发源地。
6、关公忠义文化三国名将关羽以“忠义、仁勇、诚信”著称于世,中华关公文化,已经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
7、辛亥首义文化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年多年的帝制时代,开启了中华名族复兴之路。
辛亥首义文化蕴涵着振兴中华,敢闯敢拼的民族精神。
8、救国自强文化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八路军办事处以及将军县红安、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都体现了湖北人民为了自由和解放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是湖北极其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
㈡、区域人文文化1、长江三峡文化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以及宜昌和三峡地区的风土民俗,构成了具有浓厚地方风格的三峡文化流派。
荆楚文化的八大特点
荆楚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八大系列:1、炎帝神农文化。
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
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
2、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
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
3、秦汉三国文化。
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
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4、清江巴土文化。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
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
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
5、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
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
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的内涵
楚人留下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古墓,这是因为楚人素有厚葬的传统, 楚国科学技术发达,加上优越的地理条件,使楚人所创造的文化遗产存
于众多古墓中,得以保存至今。至1975年,已发现楚墓4000多座,已出
土文物数以万计,堪称地下楚文化宝库。出土了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 矛、丝织品、漆画、西汉男尸等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众多的稀世珍宝。
荆楚文化的内涵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中国第一首由诗人自
己创作的独立完成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
长的抒情诗。
荆楚文化的内涵
(六)荆楚文化内涵丰厚
一是远古原始文化。考古发现了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
文化、石家河文化,表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样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兼收并蓄,就是开放融会的精神。楚人没有民族优势可依,没有坚 固的城池可恃,只是善于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以致用。
荆楚文化的内涵
崇武卫疆,就是强军爱国的精神。楚人崇尚武装,同时爱国卫疆, 如楚武王、楚文王都是殉身战场乏中。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十分可贵, 她穿越历史时空,融入到中华民族儿女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 重诺贵和,就是诚信、和谐的精神。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建设和
人,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孝心感动天,七仙女下凡与之婚配,天仙
配的戏剧唱遍全国。
荆楚文化的内涵
(9)圣人,药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是蕲春人;茶圣陆羽著茶 经,是天门人。(10)能人,隐居襄樊隆中的诸葛亮人们称为智星,其神
奇故事千古传颂;楚国令尹孙叔敖,爱民如子,兴修水渠,服务庶民;
明代权相江陵人氏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发明印 刷术的毕舁是英山人。(11)文人,湖北有宋代的大书法家米芾、明代的
荆楚文化暨长江文明学术研讨会综述
关键词 : 文化 ; 楚文化 ; 江文明 ; 述 楚 荆 长 综
中图分类号 : 0 ; 2 . K2 3G1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8 0 12 1 )2 0 1 — 3 1 0 —6 2 (0 10 — 1 4 0
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北省政协文史委、 湖北 省荆 楚文化研 究会 和 湖北 省 楚 国历 史 文 化学 会 联合 主办 的“ 荆楚 文化 与长江 文 明” 术研讨 会 于 2 1 学 0 0年 1月 1 2 9日在 武汉 召开 , 自全 国各 地 的 20余 位 专 来 6 家学者出席 了会议 , 会议共 收到论文 9 余篇 , 0 与会学 者 就楚文 化 、 荆楚 文化 、 长江文 明等 专题各抒 己见 , 对 荆楚 文化 与长江 文 明 的关 系进 行 了深 入探 讨 。现 将 会议 内容 概述如下 :
代表 , 本次会议有 4 余篇论文涉及之 , o 占论文总数的 近半数 , 主要包 括 以下 几个 方面 :
( ) 一 楚文 化 的形 成 、 色 、 特 内涵等 研 究 。尹 弘兵 博士通 过将 禹征三 苗 的古 史传 说 与 江汉 地 区考 古学 文化演进 结合起 来考 察 , 讨 了楚 蛮起 源 的历 史与文 探 化背 景 。罗运 环教 授概括介 绍 了楚文化 的奇 特之处 ,
促进 文化 的生成 和发 展 。周 彦 伟从 地 理 学 角度 分 析
了巴楚文化 的产生 、 内涵 和 发展 变 化 , 括 了 巴楚 文 概
化 的主要特 征 。
这对于我们了解《 书》 日 有很大帮助 。黄凤春、 田桂萍 研究员通过对楚墓 中毁器和折兵现象的分析, 探讨了 楚 国的丧 葬礼俗 。聂菲 研究员 利用 现有 考古资料 , 对
传播荆楚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传播荆楚文化的意义和作用一、历史传承荆楚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传播荆楚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荆楚地区的历史,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对于提高民众的历史文化素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多样性荆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江南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地,形成了独特的荆楚文化。
传播荆楚文化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丰富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同时,这也有利于增进人们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推动民族和谐发展。
三、经济发展传播荆楚文化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荆楚文化。
荆楚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如楚文化遗址、长江三峡等,这些都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传播荆楚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地区经济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民族认同荆楚文化是荆楚地区人民的精神家园和认同符号。
传播荆楚文化有助于增强荆楚地区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他们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自豪感。
这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五、社会凝聚力荆楚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凝聚人心、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作用。
传播荆楚文化可以促进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风尚。
同时,荆楚文化的传播还可以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发展的热情,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传播荆楚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传播荆楚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荆楚地区的历史文化,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动经济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提高社会凝聚力。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和支持传播荆楚文化的活动,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不仅是对我们自身文化认同的体现,也是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贡献。
荆楚文化作文1500字
荆楚文化作文1500字荆楚文化,是指中国湖北省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
荆楚地区,位于长江中游,涵盖了包括湖北省、河南省南部、江西省北部、安徽省东南部、四川省东北部的地区。
荆楚文化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年前,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创造的,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荆楚文化不仅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天然资源,更有着母系氏族制度、楚文化、三国历史等独特的文化现象。
荆楚文化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荆楚地区已经有了原始社会的形式。
而到了商代,荆楚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曾成为商代时期的政治、经济中心,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在荆楚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楚国文化是最为鲜明的代表,它潜在于荆楚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曾经是中国六大国之一,而楚文化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支重要文化,楚文化的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了荆楚地区各领域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独特分支,代表了华夏文明东南地区独韵之美,被称为“楚风楚韵”。
楚文化是在楚国的文化积淀下形成的,其独特性不仅表现在艺术、哲学领域中,也体现在习俗、民风等文化方面。
楚国的著名文化遗产包括楚王陵、楚鼎、楚瑶、楚简等,这些历史文物标志着楚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贡献。
荆楚地区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区,艺术文化的交流使得荆楚地区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产。
荆楚文化包含了独特的地方戏曲、音乐、美术、房屋建筑等多元文化形式。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荆州大戏,它是荆楚地区戏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鲜明的特色。
同时,荆楚地区的音乐文化也是非常独特的。
荆楚地区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荆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其音乐有着独特的风采,深入人心。
例如荆州双簧、彭老板群众歌舞队等,都是荆楚地区的代表性音乐文化。
荆楚地区还有着独特的美术文化,比如荆州剪纸、南漳窑艺等,都是值得一提的。
荆州剪纸,是中国剪纸的重要一流代表,被誉为“中国剪纸之宝”,制作工艺考究,且图案寓意深刻,富有民族特色。
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是指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
古代的“荆楚”概念,其地域范围大致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区划为主,故湖北人往往将本省称为“荆楚大地”。
所谓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从断代的静态角度看,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从发展的动态角度看,它不仅包括古代的历史文化,还包括从古到今乃至未来湖北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因此,“荆楚文化”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
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十大系列:1、炎帝神农文化。
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
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
2、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
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
3、秦汉三国文化。
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
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4、清江巴土文化。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
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
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
长江知识点总结归纳
长江知识点总结归纳长江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赋予了长江流域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从上游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到中游的吴越文化、秦楚文化,再到下游的江南水乡文化、荆楚文化,长江流域的文化多种多样,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长江流域地质构造复杂,是世界上地震、火山、地热、气候变化等自然灾害活跃的地区之一。
地震是长江流域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尤其是在四川盆地更是高发地带。
火山则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和安徽等省份。
湖泊多位于长江上游的川西高原地区,山区地势起伏,湖泊众多。
气候变化也是长江流域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主要表现在洪涝、干旱、暴雨等方面。
长江上的三峡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以雄伟的山峦和壮丽的峡谷风光而著名。
三峡风景区包涵了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被誉为天下第一峡。
三峡风景区也是中国著名的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每年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的到来。
长江流域的交通运输发达,是中国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
长江流域连接了中国东部和西部各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长江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航运之一,是中国水上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承载了中华民族一部分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一部分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
长江不仅是中国的国内河流,更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和历史的象征。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文化。
长江还是中国的重要水利工程基地,黄金水道。
自古至今,长江以其丰富的水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遐迩。
长江水库工程中的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其功能被总结为防洪、发电、航道和灌溉,可谓是一项综合效益很高的重大水利工程。
在长江流域里,有着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山大川,以及千姿百态的名胜古迹。
比如岷山、峨眉山、秦岭、三峡、黄鹤楼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也是中国人民亲切的情感纽带。
长江流域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金属矿和森林资源等。
在现代社会,这些资源已经被充分开发和利用,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荆楚文化的八大特点及其发扬必要性
荆楚文化的八大特点及其发扬必要性刘玉堂(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导)刘纪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史所所长、研究员)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八大系列:1、炎帝神农文化。
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
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
2、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
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
3、秦汉三国文化。
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
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4、清江巴土文化。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
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
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
5、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
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
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楚文化
一、楚国简介
• 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 上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 国。楚国国君芈(音Mǐ)[3]姓 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 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4][5] 公元前223年灭于秦国,后复国 灭秦,但由于内部矛盾,终于引 发以楚人西楚霸王项羽与楚人汉 王刘邦的内战,在前202年西楚 亡于楚系汉王集团,而后者开创 了汉朝。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 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 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 浙江、贵州、广东部分地方。
河介
• 楚文化是在楚国形成的,以中国 汉水(又称汉江,为长江最大支 流)流域和长江中游流域为代表 的历史文化,楚文化的主源是中 原商周文化,楚国先民吸收了华 夏先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因素, 并以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 基础缓慢向前发展。现今的河南 西南部、湖北大部为早期楚文化 的中心地区;江苏、浙江和安徽 的北部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 南、江西也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 化的中心地区;与楚文化相对应 的有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 文化、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 化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 华夏文化(汉朝后亦称汉文化)。
荆楚地区水利文化兴起与展望探讨
荆楚地区水利文化兴起与展望探讨水利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在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区的水利文化演变也各有差异,水利文化反映出不同地区的水利现状和风俗习惯。
从荆楚水利文化的兴起说起,探寻长江水利文化的源头,对当今荆楚地区水利文化的弘扬提出展望。
标签:荆楚地区;水利文化;起源;展望水利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兴水利、除水害、保护水资源等实践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而水利文化的弘扬与水利发展息息相关,水利事业的发展形成恢弘的水利文化。
探寻长江流域荆楚地区水利文化,不仅是为进一步兴修水利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是响应中央提出的关注民生、注重社会和谐的要求,对新时期人民安居乐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水利文化的兴起与发展1.1 水文化的起源早在4000多年前的华夏文明初期,就有大禹治水的传说。
华夏儿女同洪水抗争了几千年,抗洪保卫家园的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而大禹治水过程中“堵不如疏,顺其自然”的理念,更体现出自古中华民族的大仁、大智,也更符合“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文化底蕴。
春秋时期孔子也有“水有五德,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君子遇水必观”的名言。
而至秦朝,修建都江堰、开凿灵渠、修建郑国渠,将水“兴利”,为人所用。
由此可见,水文化自古在我国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2 水利文化的含义水利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兴水利、除水害、保护水资源及与此有关的历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在这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的演变中,水利设施的兴建对当地环境的改造,往往也影响并形成当地人民的风俗与文化,因此水利文化并非孤立的意识形态,也不仅仅是反映水利建设、水利事业发展的文艺作品,而是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历史文化整体中不可分割、充满生机的组成部分。
写一篇弘扬长江文化守护一方碧水的作文
写一篇弘扬长江文化守护一方碧水的作文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是我们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她滋养了无数英才,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长江的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严重。
作为长江儿女,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弘扬长江文化,守护一方碧水,让长江永葆生机与活力。
我们要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内涵,传承和发扬长江文化的精神。
长江文化是一种包容性、创新性和进取性的文化,它融合了巴蜀、荆楚、吴越等多种地域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我们要学习和借鉴长江文化的优秀传统,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动践行长江文化的精神。
我们要关注长江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参与长江保护行动。
长江的生态环境是长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减少污染排放,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绿色环保。
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各种长江保护活动,如长江植树造林、长江清洁行动等,为长江的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要弘扬长江文化的创新精神,推动长江文化的创新发展。
长江文化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它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我们要将这种创新精神运用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推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发展,为长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要弘扬长江文化的包容性,促进长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长江文化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化,它能够吸收和融合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我们要积极推动长江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长江文化,共同守护这一方碧水。
弘扬长江文化,守护一方碧水,是我们每一个长江儿女的责任和使命。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传承和发展长江文化而努力奋斗,让长江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希望!。
长江、黄河文化大不同
作为中华文明的又一摇篮,长江流域孕育了与黄河流域完全异质的地域文化。
春秋以前,长江流域流行的语言都与中原很不一样。
荆楚文化信巫尚鬼,与北方朴实的文化特征判然有别。
秦汉以后,由于交流日趋增强,南北方文化异质成分愈来愈少,但风格的差异一直很显著。
发现于云南元谋县的元谋猿人,是长江流域、也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
比北京猿人时代稍早,长江中游又栖息着郧县猿人,发现于湖北郧县梅铺。
在晚期直立人时代,长江流域又有发现于安徽和县的和县人,其年代与北京人相当。
到早期和晚期智人阶段,又分别有长阳人、资阳人,分别发现于湖北长阳、四川资阳。
这些资料充分表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国重要的古人类发祥地。
到新石器时期,长江中游的汉水流域、江汉平原由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三期遗存构成一个文化序列,而长江下游太湖平原和杭州湾地区的序列,则为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良渚文化。
其中,青泉龙三期遗存、良渚文化最初曾分别被称作“湖北龙山文化”、“浙江龙山文化”,后来考古界逐渐认识到这些文化与龙山文化其实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
上游的四川盆地,从新石器到商周时期则有著名的三星堆遗址。
与黄河文明以粟作农业为基础有所不同,长江文明的基础是稻作农业。
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以后,长江流域的地域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上游四川盆地有巴蜀文化,中游有荆楚文化,下游有吴越文化,这一格局对后世地域文化的分异一直有着深刻的影响。
南方文化相对于北方中原文化,两者内涵的差异当然是十分显著的,例如衣食住行方面,俗称南米北面、南船北马,但更深层的差异在于,南北文化的意趣、风格迥然不同。
先秦时期,南国的荆楚文化以其奔放明丽、新奇浪漫的特性,与北方文化的质朴厚重形成鲜明对比。
到南北朝时,南北的学派也各有其特征:“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这一差异直到晚近仍很显著。
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南方文化的一些代表性人物,如老庄、屈原、陶潜、李白,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文化特征,诸如亲近自然、富于想象,有炽热的情感,清新、浪漫,与道家的思想倾向比较接近;而北方的文化特征则与“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思想较为契合。
做大荆楚文化 唱响长江品牌——湖北省政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助推文化强省建设”月度专题协
破 、Jf:拓 创新 ,阱好 、讲 活 、讲深 、ij}:透 湖北 敞 ? 贸易 、旅游 、体育等 的融 合 发展 .彤成 I}仃 心 竞
7 I l9 f t,省政 协委员 存“推进 巾华优秀传统 争力的 丈化产业链卡¨产业 集群
史化传恹发 展 ,助推 史化 强省 建设 ”川 度 々题协
如f【IJ寻找新时代的湖北文化建 没新 支=点?
品牌 建设深度融 人到 K汀经 济带 发腱 干¨“ ·带 一
{n1f『l』设置新时代湖北埘外传播 的新厦点?
路 ”建设中 ,融 入湖北 省观 仃的 史化 、殳化 服
6H1f J住 讲 好 r}I同故 事 的 =牟=l 热 潮 ft1.牢 先 突 务和项 H建 没 巾 ,深 化文化 与教 育 、科技 、 融 、
化 这 一源 动 力 l 打 造 1个 至 3个 具 有 际 影 u向,J的 n {=_llIlI1}
外交 部湖北 拿球 推介活动现场 ,祭道 、汉绣 、 事 ,推动文化创意 业上 市
29
湖 北 政 协 2018年 第 7期
议政 建 言 I l [YizhengJianYan]
耳熟 能 详 的 制 楚 史 化 、一 【q史化 、武 “{道 教
商会 I._. 号着 、建言着 ,为奏响 新时代 K 之 歌 史化 、江城文化等 ,如何传承 Lj发艇‘
的湖rj匕乐章献 汁献策
省 礼 科 院 楚 文 化研 究 所 所 Kji』J 於 迎 f义.
荆楚文化 已上升到国家层面抓住机遇强 培育 文化企业航母 ,推动产业转 } 升绒 符 ,J¨ 造 3个 至 5个 同 内外知名 的 史化 、I … .培 育
新 文 艺 组 织 、新 文 艺 群 体 发展 之 迅猛 、体 量 之 庞 大 、构 成 之丰 富 , 大 大 超 出 预 期 ,但 也 存 在 一 些 问 题 。“要创 造 条 件 ,把 千 千 万万 文化
荆楚文化的五大精神及事例
荆楚文化的五大精神及事例(最新版)目录一、荆楚文化的定义与背景二、荆楚文化的五大精神1.炎帝神农文化2.楚国历史文化3.秦汉三国文化4.清江巴土文化5.江城武汉文化三、荆楚文化的事例1.曾侯乙编钟2.建始人、郧县人等史前遗址3.城背溪、大溪、屈家岭等文化遗址4.盘龙城、黄陂郭元咀、铜绿山等曾楚系列遗址正文荆楚文化是指源于湖北地区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荆楚文化包括了炎帝神农文化、楚国历史文化、秦汉三国文化、清江巴土文化、江城武汉文化等五个方面,这五大精神体现了荆楚文化的精髓。
首先,炎帝神农文化是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荆楚地区悠久的农耕文明。
炎帝神农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农业始祖,他发明了农具、制耒耜种五谷、制作陶器、开辟市场,联合其他部落,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
其次,楚国历史文化是荆楚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位于湖北地区的一个诸侯国,楚文化以独特的艺术形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为特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第三,秦汉三国文化是荆楚文化的又一组成部分。
秦汉三国时期,湖北地区是战争和政治斗争的重要舞台,许多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都与这一地区有关。
第四,清江巴土文化是荆楚文化的一个独特方面,它反映了湖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清江巴土文化以土家族为主体,包括了土家族的语言、风俗、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第五,江城武汉文化是荆楚文化的一个现代代表。
武汉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形成了独特的江城文化。
荆楚文化的事例众多,如曾侯乙编钟,它是战国时期曾国的一件文物,代表了当时湖北地区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
此外,湖北地区还有许多史前遗址,如建始人、郧县人等,以及城背溪、大溪、屈家岭等文化遗址,这些遗址反映了荆楚地区从史前到现代的文明发展历程。
还有盘龙城、黄陂郭元咀、铜绿山等曾楚系列遗址,这些遗址见证了曾楚文化的繁荣。
两汉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变革
两汉魏晋时期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时期。
两汉文章,魏晋风骨,这已经是经常被人提起而且充满憧憬和向往的字眼了。
然而仅仅凭这些却还不足以这样称谓这两段时期。
中华文明是一个总括,是由很多的地域文明和民族文化组成的。
在汉代,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各种地域文明得到了融合;在魏晋时期,世代居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开始融进中原。
虽然在后来造成了五胡乱华的悲剧,但是融合的结果却是可以肯定的。
两汉文化是由众多的地域文化组成的一个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文化体系,无论是过去得历代王朝,还是现在的东西方的现代文明,对于两千年前的两汉文化都有着赞叹和崇拜心情。
两汉文化的形成较之中国上古时代文化(现在的研究归结为先秦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较晚的,它的形成基础是荆楚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燕赵文化等众多的地域文化,有着地方文化的区域特色:(一)荆楚文化:是汉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最基础的文化类型之一,区域包括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是当时刘邦诞育地区的本土文化。
(二)齐鲁文化:也即是儒学文化。
其地域是以泰山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
这一地区主要从事于农业和蚕丝织业,并因临海而富于鱼盐之利,故而形成了这一地域的文化和习俗特征。
“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乡人者,大国之风也”;“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
(三)中原文化:即华夏文化。
这种文化主要产生于黄河的中游地区,在这一地区有着突出的较文明的农耕文化,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较为发达,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摇篮。
(四)关中文化:即三秦文化。
这种文化观念产生和形成于黄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这里膏壤千里,好稼穑,多大贾,农耕文化形成较早。
(五)北方文化:亦即燕赵文化。
这种文化观念主要产生于北部的海河流域,包括春秋时期的赵国、中山国、燕国以及以北的地区。
这一区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相同之处,但受到塞外匈奴的游牧文化的影响,显得更加雄浑粗犷,奔驰豪放。
长江文明演讲稿
长江文明演讲稿长江文明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明之一,它的形成和发展与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紧密相关。
下面我将从长江文明的起源、发展、成就和影响等方面为大家简要介绍。
长江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原始社会。
长江流域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资源丰富。
这些条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在长江流域的人们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和定居,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乡村社会和部落联盟。
长江文明的起源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流域社会逐渐进入了奴隶社会阶段。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出现,标志着长江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长江流域的城市开始兴起,农业生产和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长江流域的人们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科技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例如,植物栽培技术的进步、鱼塘养殖技术的发展、纺织业的兴盛等,为长江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长江流域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在这个时期,长江流域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等。
他们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例如秦始皇、刘备、李白、杜牧等人,都是长江文明的重要代表。
长江文明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
长江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长江流域的繁荣和发达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他们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长江文明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长江流域的文化风气得以繁衍,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在这里诞生,例如楚文化、荆楚文化等。
这些文化遗产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长江文明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运通道之一,它的繁荣和发展也推动了丝绸之路等古代贸易路线的繁荣和发展。
通过长江流域,中国的物产和文化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使世界各地的物产和文化传入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王生铁(根据记录整理)2010年12月19日各位专家,各位同志:长江文明是中国重要的流域文明,荆楚文化是中国重要的区域文化。
为了深入研讨荆楚文化、长江文明的内涵与特质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繁荣和发展区域文化、推进学术研究,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共同主办的“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学术研讨会”在这里举行。
借此机会,我首先向来自各省市的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向各位专家、各位新老朋友、全体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下面,我就这一主题谈点肤浅的认识,与同志们共同探讨。
一、长江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中国文明的文化地理结构,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
在中国文化地理中,有两条最重要的河流,就是长江和黄河。
我们已经知道,凡是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代文明,其起源和发展均与大江大河有关,古埃及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尼罗河,以至埃及被称为尼罗河的馈赠,古巴比伦文明则是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两河中下游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兴起的,古印度文明(或称印度河文明)则是在印度河流域兴起的,中国文明则是在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兴起的,长江和黄河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以至被学者称为中国的两河。
从现代考古学的研究成果看,中国文明起源呈“满天星斗”的格局,但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则是位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尤其是两河的中下游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文化区、黄河下游的海岱文化区、长江中游的两湖文化区和长江下游的东南文化区。
这四个地区产生并发展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
在新石器时代,这四大文化区的发展水平基本相当,后来就构成了中国文明的基本区域或核心区域。
这就是中国文明的两河地区。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长河。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长江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
它自西而东,横贯我国东、西、中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涉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沿江九省市,横贯我国腹心地带,不仅把东、中、西三大板块连接起来,而且与京沪、京九、京广、焦柳等南北铁路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体的显著区位优势,是我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和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长江历史久远,文化璀璨,古文物遗址众多。
在长江中游地区发展起来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曾极为繁荣,发展到很高程度。
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拥有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精湛的制陶工艺、精美的艺术品和规模宏大的城池,在其鼎盛时期,屈家岭文化的影响超过了北方的中原文化系统,上古时期,屈家岭文化可以说是长江文明的第一个高峰。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曾发展到极高的程度,被称为“文明的曙光”。
良渚先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玉器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成就。
良渚文化的玉器,达到了中国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数量之众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时期的古代文化中无出其右,创造了人类文化的奇迹。
高度发达的良渚文化,尤其是良渚的晚期,是上古时期长江文明的第二个高峰。
长江上游则有著名的广汉三星堆文化,三星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神奇的文化面貌,完全颠覆了人们对长江上游地区文明的认识,是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这是上古时期长江文明的第三个高峰。
由上可知,上古时期,长江文明此伏彼起,先后辉映,光彩夺目,创造了惊人的文化奇迹,是上古时期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到了东周时期,楚国和楚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兴起,吴越两国和吴越文化则在长江下游地区兴起,巴蜀文化则在长江上游地区,长江流域的三大板块皆发展到极高水平,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巴蜀文化区先后形成,奠定了长江流域区域文化的基础。
长江流域的这三大区域文化足与北方的秦陇文化、三晋文化和齐鲁文化相媲美。
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上中下游发展到基本相当的水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区域或者说核心区域。
在南方,楚国和楚文化几乎影响了整个南中国,楚国在最盛时期,几乎奄有整个南方。
在上游地区,楚文化逆流而上,四川盆地区域文化融入了楚文化的成分,在下游,吴越故地也成为楚国疆域的一部分,于是整个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上游的部分地区,几乎整个的淮河流域皆为楚国占有,楚人将南方地区众多的土著文化和北方文化融于一炉,创造出了盛极一时的楚文化,成为先秦时期南方文化的主体。
由上可知,东周时期是长江文明的第二个高峰期。
三大区域文化的成就均不亚于同期的北方文化。
战国后期,秦国逐一并吞六国,列国文化开始激烈碰撞与交融。
秦灭楚后,不到十六七年,秦国就在以楚人为主的农民起义中灰飞烟灭,灭秦的刘邦与项羽两大集团的主体皆为楚人。
刘邦集团起自丰沛,此地原属楚国,其核心组成是以楚人为主,后融合了三晋谋士,张良本韩国贵族,陈平故魏人,刘邦集团形成后,占秦国故地,东向与项羽相争。
因此在汉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楚文化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汉文化的重要来源。
以后的汉朝正是在承秦制、融楚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秦汉大一统之后,虽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心在北方中原地区,但经济与文化的重心则渐次南移,宋以后,以长江流域为主体的南方地区成为经济、文化的重心。
长江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即第三个高峰期。
到了近代,长江流域在近代化转型过程中,仍保持了经济与文化的领先地位,近代工商业首先在长江流域出现,曾国藩办安庆军械所,为中国最早的兵工厂,李鸿章又在上海、南京等地兴办军工业,随后张之洞兴办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中国近代工业由此开始。
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得近代化风气之先,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
可见,长江流域的文明成就,足以与黄河文明相媲美。
著名楚学家张正明先生因此提出,华夏文化的二元耦合说。
二元,即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或称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
张先生曾将这种二元格局归纳如下:南江北河、南炎北黄、南凤北龙、南道北儒、南《骚》北《诗》。
且这种二元格局不独先秦为然,后世亦然。
二元耦合的态势虽因时而异,但二元格局却一直存在:如经学分南北、禅宗分南北、戏曲分南北。
秦汉大一统帝国瓦解后,南北朝对立了几百年,这可以看作是南北二元格局表面化的反映。
隋唐一统后,仍然是融南北文化于一体,以至隋唐史学中有南朝化和北朝化之争。
宋以后,经济文化重心在南而政治军事重心在北,大运河则成为沟通南北的最重要通道,这是另一种形态的南北二元格局。
到了近代,京广、京沪铁路成为沟通南北的大通道,南方与北方、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仍是当代中国基本的文化地理与经济地理格局。
二、荆楚文化在长江文明中的地位荆楚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一般用荆楚文化来指代以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区域历史文化。
荆楚文化得名于东周时期的楚国,亦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与楚文化,楚文化是荆楚文化的源头和重点东周时期,长江流域三大区域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和吴越文化先后形成,从而奠定了长江文明的区域基础和文化结构。
在这三大区域文化中,楚文化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楚国曾一统长江中下游地区,奄有南方之地,对长江流域区域文化产生了强烈影响,后世长江流域区域文化,几乎均与楚文化有关。
在上游地区,楚文化与巴蜀文化之间有较为紧密的联系。
早在楚文化与巴蜀文化形成之前,处于强盛时期的广汉三星堆文化就曾大举东进,融合了川东地区的地方文化和三峡地区的土著文化,从而形成了夏商时期的朝天嘴——路家河文化,其影响力最东到了荆州附近,荆州的荆南寺遗址,是三星堆文化因素向东传播的东端。
到了东周时期,由于楚文化的强盛,巴蜀文化中留下了较多的楚文化印痕。
早在西周晚期,楚熊渠之后熊挚,因有疾不得为嗣,自窜于夔,代为夔君,建立了芈姓夔国。
楚成王时,因夔君不祀鬻熊与祝融,为楚所灭,楚势力开始进入三峡地区。
到了战国时期,楚国势力沿峡江西上,甚至一度占领巴国都城,楚势力的西进,为巴蜀文化带来楚文化因素。
巴蜀文化在葬制、器物等方面均受楚文化影响。
在中下游地区,可分为江南与江北两部分。
在江北,主要是在江淮之地,曾长期是楚与吴越争竞的战场。
楚国在春秋时期,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向北和向东,由于向北受到强大的阻碍,需要面对强大的晋国,但在东方,楚受到的阻碍较小,楚国在东部疆域的发展较为顺利,文献中称淮河流域为楚的“东国”。
到战国时期,整个江淮地区均为楚地,江淮之间的安徽寿县则是楚国最后的都城,江淮楚文化成为晚期楚文化的主流。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封刘长为淮南王,建都寿春。
其子刘安继淮南王位后,偕宾客编著《淮南子》。
《淮南子》一书秉承楚文化的精神,描述宇宙万物的形态,叙述往古的传说,包罗万象,文笔优美,想象丰富,保存了很多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许多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成语典故也出自它或经由它而广为流传。
可以说,《淮南子》是楚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代表了江淮楚文化在学术上和文学上新的成就。
而近代楚文化研究的兴起,也是从安徽李三孤堆楚幽王墓被盗掘开始的。
在江南,楚越之间的文化交流极为密切,由于楚文化的强势,楚文化对湖南的扬越、江西的干越、福建的闽越、广东的南越和江浙地区的吴越均有相当的影响。
江西地区向有吴头楚尾之说,先秦时期的居民为百越之一的干越。
春秋时期,楚文化和吴文化均对江西地区有影响。
至战国时期,楚国一统南方,江西地区成为楚文化圈的一部分,直到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还说:“衡山、九江、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
”可见江西地区的楚文化,是后世赣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楚文化与吴越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双方之间有极为紧密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春秋晚期楚与吴国长期争战,楚与越国也有密切的联系。
春战之际,越灭吴,吴、越故地后又为楚所占,楚与吴、越文化的交融极为明显。
楚文化对吴越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从吴越文化形成期就开始了:楚人巫臣、伍子胥、伯嚭先后入吴,他们的活动对吴国的兴起与强盛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伍子胥与吴王阖闾、夫差的故事成为吴文化中最浓墨重彩、不可缺少的一页;在越国,楚人范蠡、文种对越国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范蠡、文种与越王勾践密不可分。
伍子胥、范蠡、文种这些楚人,不仅是楚国与楚文化的历史,更是吴国、越国与吴越文化的历史。
到战国时期,吴越故地尽属于楚,在强势楚文化的覆盖下,吴越地区开始了楚化的历程,战国晚期吴越地区的墓葬特征与楚墓完全一致,可见当楚人灭了越国以后,在吴越地区楚文化取代了越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在吴越地区的吴文化、越文化、楚文化就象是三叠层一样,是前后相继的。
湖南地区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湖南的彭头山文化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的源头之一,屈家岭文化兴起后统一了整个长江中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