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几千年前。
中药的特点是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具有独特的药效。
然而,由于中药的药效与其药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解明,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常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进一步深入挖掘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许多研究者着手进行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一、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指的是中药中所含的各种有效成分,包括各种生物碱、萜类、多糖、黄酮等,这些成分是中药展现药效的重要载体。
其中,生物碱和萜类是中药药效物质的主要成分,占总数的近60%。
生物碱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含氮天然化合物,其在中药中被广泛应用。
生物碱的化学结构多样,不同生物碱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
目前研究发现,生物碱对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具有显著的药效。
不过,生物碱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如其半衰期短、多药相互作用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萜类是一类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包括单萜、二萜、三萜等。
萜类化合物在中药中的含量较高,其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消炎止痛等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萜类化合物还具有抗癌、抗病毒、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
除了上述两种成分,多糖、黄酮和皂苷等物质都是中药药效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糖是一类具有复杂结构的碳水化合物,其在中药中的含量较高,常被用于提取膳食纤维、强化免疫等方面。
黄酮是一类天然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
皂苷是一类天然界面活性剂,其在中药中的含量较高,具有抗炎、降血脂等作用。
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现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它需要进行从体外到体内的多个层次和不同方面的研究。
体外研究体外研究主要从中药活性成分的分离和提取入手,采用多种化学和生物学试验方法对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分离、纯化和鉴定。
其具体流程包括:中药提取液的制备、分离、纯化和分析;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学评价和机制探讨;中药活性成分与合成药物的结合和开发等方面。
中药专业知识--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专业知识--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第一节绪论中药化学研究什么?大纲要求:小单元细目要点(一)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与性质1.结构类型与理化性质(1)结构类型(2)理化性质与作用2.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1)提取分离方法(2)结构鉴定方法3.化学成分与质量标准、药效物质基础(1)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2)化学成分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一、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中药化学成分源于天然产物,结构复杂,化合物数量巨大。
考试主要关注由二次代谢所产生的各类中药化学成分。
各类化合物分值分布2015年2016年2015年2016年生物碱9 7 萜类与挥发油类 3 2糖与苷类 1 2 皂苷类 5 4醌类 5 1 强心苷类 1 1苯丙素类 1 3 动物药 1 0黄酮类 1 6 有机酸0 1各类化合物基本结构单元:(补充知识点)二、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研究包括:性状、挥发性、旋光性、水中溶解性、有机溶剂中溶解性、酸性、碱性、荧光性质、发泡性、溶血性、显色反应、沉淀反应、水解反应、酶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三、中药化学常用提取方法1.溶剂法(1)常见溶剂分类(2)常见溶剂极性顺序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四氯化碳>石油醚“水醇性大,氯苯醚小”最佳选择题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大的是A.石油醚B.氯仿C.水D.乙酸乙酯E.乙醚『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常见溶剂极性大小顺序: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四氯化碳>石油醚。
所以本题选择的是C。
引申知识点——极性相关概念(了解)偶极矩、极化度、介电常数一般介电常数越小,溶剂极性越小(3)常用溶剂提取法1)浸渍法定义: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有效成分的方法。
2)渗漉法定义:不断向粉碎的中药材中添加新鲜浸出溶剂,使其渗过药材,从渗漉筒下端出口流出浸出液的一种方法。
3)煎煮法定义:中药材加入水浸泡后加热煮沸,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的方法。
执业药师中药学一复习笔记
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一、生物碱1、分类:简单吡啶(槟榔碱、烟碱/液态);双稠哌啶(金雀儿碱、苦参碱);莨菪烷(莨菪碱、樟柳碱);有机胺(麻黄碱);异喹啉(罂粟碱、厚朴碱/小壁碱、延胡索乙碱/吗啡、可待因);吲哚(士的宁)。
2、碱性:季胺碱>N-烷杂环>脂肪胺>芳香胺≈N-杂芳环>酰胺≈吡咯;3、沉淀反应(蛋白质、鞣制):碘化铋钾/碘化汞钾/硅钨酸/碘-碘化钾/苦味酸/雷氏铵盐(季胺碱)。
麻黄碱:Gu。
4、①苦参;山豆根(苦参碱、氧化苦参碱);②麻黄;③黄连(盐酸小壁碱);延胡索;④防己;⑤川乌;⑥洋金花(硫酸阿托品、氢溴酸东莨菪碱/碱性:莨菪>山>东≈樟柳,N原子杂化方式不同);天仙子(东莨菪碱、莨菪碱);⑦马钱子(士的宁、马钱子碱);⑧千里光(光碱、千里光菲灵碱/肝肾和胚胎毒性);⑨雷公藤。
5、两性:吗啡、槟郎次碱;液体:烟碱、毒芹碱、槟榔碱;升华:咖啡因。
二、糖和苷类1、①O(醇苷:毛莨苷、红景天;酚苷:天麻、丹皮;酯苷:山慈菇;氰苷:苦杏仁);②S(胡萝卜、黑芥子);③N(巴豆、腺苷);④C(牡荆素、芦荟)。
水解:N>O>S>C。
2、氧化反应:Molish/菲林/多伦。
三、醌类1、分类:苯醌、萘醌(紫草)、菲醌(丹参)、蒽醌(单蒽核/两侧大黄素、一侧茜草素,双蒽核/扁豆)。
2、性状:苯醌、萘醌游离;蒽醌成苷。
升华性:游离升华;小分子苯醌、萘醌挥发。
极性:游离极性小,苷极性大。
酸性。
3、显色反应:①Feigl;②Borntrage(α-OH/β-OH蒽醌);③无色亚甲蓝(苯醌、萘醌);④Kesting -Gravens活性亚甲基(苯醌、萘醌);⑤金属离子(酚羟基)。
4、①大黄(蒽醌);虎杖(大黄素、虎杖苷);何首乌(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芦荟(芦荟苷);决明子(大黄酚、橙黄决明素);②丹参(菲醌);③紫草(萘醌)。
四、香豆素和木脂素类1、香豆素分类:①简单香豆素(秦皮、茵陈);②呋喃香豆素(补骨脂、当归);③吡喃香豆素(紫花前胡);④异香豆素(茵陈);其他(双七叶内酯)。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中药化学结构的主要结构类型包括:香豆素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本脂素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强心苷、萜类化合物、生物碱、甾体皂苷、鞣质三萜皂苷等。
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分成。
无效反应,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如多糖、蛋白质、鞣质、色素、树脂、油脂和蜡、无机盐等。
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研究包括:碱性、酸性、挥发性、旋光性、水中溶解性、有机溶剂中溶解性、性状、发泡性、溶血性、荧光性质、显色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酶解反应、水解反应。
从药材中提取化学成分的方法有: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以及升华法等。
用溶剂法提取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超声提取法和超临界萃取法等。
中药化学成分分离的原理: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间进行分离、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性进行分离、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进行分离以及根据物质的沸进行分离。
中药化学成分是遣药组方的物质基础。
中药主要是复方用药,从化学成分上看,可能存在同一种药共存成分之间和异种中药成分之间的复合作用。
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中药指纹图谱重各种色谱法、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及其联用技术、DNA分子诊断技术、X射线衍射法等现代分析技术的运用。
生物碱主要分布于植物界,在动物界中少有发现。
生物碱绝大多数存在于双子叶植物中,已知有50多个科的120多个属中存在生物碱。
生物碱在植物体内多数集中分布于某一器官或某一部位,如金鸡纳生物碱主要分布在金鸡纳树皮中。
目前较新的分类方法是按生源途径结合化学结构类型分类。
主要要求掌握以下五种基本母核类型生物碱的结构特征。
(1)吡啶类生物碱:此类生物碱多来源于赖氨酸,是由吡啶或哌啶衍生的生物碱。
(2)莨菪烷类生物碱:此类生物碱多来源于鸟氨酸,由莨菪烷环系的C3-醇羟基与有机酸缩合成酯。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广泛认为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中药的药效是由其中的化学成分共同发挥作用产生的,因此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对揭示中药的药效和相关机理、深化中医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化学成分分类中药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甙类、挥发油、活性多糖、养分、氨基酸、有机酸、酚类等。
其中生物碱是中药中较为重要的化学成分之一,具有多种不同结构的成分,如吗啡、阿托品、马兜铃酸等。
黄酮类化合物也是中药中常见的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调节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
甙类化合物是中药中有代表性的化学成分,如人参皂苷、冬虫夏草甙、五味子苷等,具有活血、行气、营养、抗疲劳、调节免疫等作用。
挥发油则是中药的又一重要成分,如薄荷脑、丁香油等,具有镇痛、抗菌、辅助消化等作用。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在机体内发挥生物活性,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目前有很多关于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的研究,下面我们就针对几种典型的中药化学成分介绍一下它们的药效作用。
生物碱1.吗啡吗啡是一种天然的生物碱化合物,其具有强效镇痛、呼吸抑制、消除瘙痒、治疗腹泻等药效。
吗啡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够抑制疼痛传递。
此外,吗啡还可以使人感到欣快和兴奋,因此被滥用成为毒品。
2.马兜铃酸马兜铃酸是草本植物马兜铃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明显的收敛、治疗泻痢的作用。
另外,马兜铃酸还可致肝功能损害,长期过量使用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黄酮类1.槲皮素槲皮素是一种黄酮类物质,广泛存在于中药中,如菊花、银杏、丹参等。
槲皮素具有抗氧化、抗炎、抑制肿瘤细胞、降低血压、镇静安眠等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槲皮素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它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保护心脏、肝脏、肾脏、大脑等器官免受氧化损伤。
2.大黄素大黄素是一种黄酮类成分,广泛存在于中药中,如黄芩、黄连、大黄等。
大黄素不仅能够抑制炎症、杀灭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而且还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第一章中药基础研究的概述中药是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宝贵文化遗产,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疗效。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是指通过对中药中的化学分子、化合物及其药效成分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中药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机制。
中药基础研究是整个中药研究体系的基础和关键。
第二章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研究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是中药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中药中化学成分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如石化合物、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苷类化合物等。
现代中药有效成分筛选技术主要有HPLC、GC、NMR和FTIR等仪器,提高了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
第三章中药药效成分作用机制的研究中药药效成分作用机制的研究是揭示中药药效成分作用原理的关键。
中药药效成分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中药药效成分与靶标分子间的作用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中药药效成分与其作用靶标之间的作用方式、机制及生物学基础。
中药作为一种复杂的生物系统,其药效成分的作用机制具有多样性、多通路性和复杂性,一般采用包括转录组、蛋白质质谱技术等在内的生物学技术来进行研究。
第四章中药化学组成与药效成分质量分析中药中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组成分析和物理性质分析对于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和提取、纯化、鉴定及生物学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中药提取液、药材提取物和中药片等多种形态的中药制剂,可以通过LC-MS、LC-UV、GC-MS、HPLC-DAD和HPLC-ELSD等仪器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
对中药有效成分杂质、脱羧等性质的分离和鉴定可通过质谱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实现。
第五章中药药物制剂设计研究中药药物制剂设计研究是指从中药药效成分作用机理出发,对想要研究的药效成分,有针对性地运用药学、制剂学、纳米制剂学等学科知识、技术和理论构建出适合中药药效成分的配方、载体、制剂剂型等。
中药药物制剂设计的研究方法主要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像分子对接、三维分子建模和动力学模拟等帮助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是指中药药效的产生与体现是基于中药中含
有的化学成分。
中药中的药效物质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苷类、挥发油、多糖类等不同种类的化合物。
这些物质在中药中的含量和组合方式不仅决定了中药的药效,还对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
中药中的生物碱是一类含有氮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效应。
其中较为常见的生物碱有马钱子碱、麦角新碱等。
这些生物碱具有镇痛、降火、镇静等功效,但是也具有毒性,因此在中药中的含量需要掌握在一定范围之内。
黄酮类是中药中另一类较为常见的药效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降血压等多种功效。
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异黄酮、黄酮苷等,常见的中药如黄芩、桑叶、枸杞等均含有较高含量的黄酮类成分。
苷类是一类含有糖分子的化合物,包括了多种不同的物质,如皂苷、苦苷、甙类等。
苷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降血糖、抗炎、镇痛、利尿等。
中药中的苷类成分包括当归苷、山楂苷、桂皮苷等。
挥发油是一类含有挥发性成分的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气味和药理效应。
挥发油含量较高的中药包括薄荷、丁香、茴香等,常用于缓解胃肠不适、镇痛、解热等。
多糖类是一类含有多种糖分子的化合物,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等多种功效。
中药中含有多糖类成分的中药包括党参、黄芪、枸杞
等。
以上介绍的是中药中的主要药效物质,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受到这些物质的含量和组合方式的影响。
因此在中药制备和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和安全评估。
中药化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第十五章中药化学 成分的生物转化
第十四章中药化学 成分的结构修饰和
改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十六章中药化学 成分的代谢
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结构修饰和改造的意义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结构修饰和改造的方法 第三节复杂分子结构改造的策略与实例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常见的生物转化反应 第三节中药化学成分生物转化方法与应用
第一节中药代谢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中药成分肠内菌生物转化和代谢 第三节中药化学成分肠吸收研究 第四节中药成分的肝脏生物转化和代谢
第一节萜类 第二节挥发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第三节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第四节三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溶血作用 第五节三萜类化合物的检识 第六节含三萜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强心苷类化合物 第三节甾体皂苷 第四节 C21甾体化合物 第五节植物甾醇 第六节胆汁酸类化合物 第七节昆虫变态激素 第八节醉茄内酯
中药化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 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本学科
化学成分
中医药
行业
结构
教材
基本技能
示范 中药
生物
实例
类化合物
全国
化合物
理化
成分
研究
结构
化学
内容摘要
《中药化学》作为“十三五”规划核心示范教材,打破了此前围绕每一种成分类型开展结构、性质、提取分 离、检识和结构测定固定体例的限制,将本课程的全部内容按照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常用的研究方法与实际工 作所需的基本技能,以及本学科的相关扩展知识等划分为上篇、中篇及下篇。
《中药化学专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读书笔记模板
第四章中药药 1
效物质基础研 究模式简介
第五章高速逆 流色谱法在中
2
药分离中的应
用
3 第六章中药有
效成分的结构 修饰
4 第七章中药化
学成分生物转
化
5
第八章中药谱 效关系在中药
药效物质基础
研究中的应用
第九章代谢 组学在中药 化学研究中
的应用
第十章分子 对接在中药 化学研究中 的应用
第一节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模式 第二节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评述
中药化学专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 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医药
研究生
研究
应用
化学成分
学科
方法
化学专 论
中药
化学
中药
结构
行业
应用
成分
实例
程序
化学
药效
内容摘要
《中药化学专论》以培养适应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高级研究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本科阶段学习中需要 进一步提升部分及国内外研究最新成果为重点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密切结合研究生的研究需求,以实例为导 向,注重新技术的应用,新理念的提出和新趋势的展望,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中药化学专论》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中药化学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二是中药化学在中药中药药剂、中 药分析、中药鉴定及中药炮制中应用实例为切入点;从中药化学角度对案例加以解读,注重学科的交叉应用,三 是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优选案例,突出先进性,融合多学科现代知识,如对中药大分子研究、生物转化、结构修饰、 中药复方及经典方研究等;第四部分教学资源及方法学,如中药化学常用数据库使用、中药化学实验记录要求及 中药化学论文撰写等相关内容,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本教材不仅可作为中药化学学科研究生以及相关学科研 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高等学校师生、有关机构的科研工作者参考。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部分知识点整理
2021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成分及药效物质根底〕局部知识点整理中药化学研究什么?大纲要求:小单元细目要点〔一〕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及性质〔1〕构造类型〔2〕理化性质〔1〕提取别离方法〔2〕构造鉴定方法3.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药效物质根底〔1〕化学成分及药效物质根底〔2〕化学成分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一、中药化学成分的构造类型中药化学成分源于天然产物,构造复杂,化合物数量巨大。
考试主要关注由二次代谢所产生的各类中药化学成分。
生物碱***黄酮类***萜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根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构造特征的不同饱与程度的衍生物。
挥发油可随水蒸气蒸馏、及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油状液体,大多具有芳香嗅味。
皂苷苷元为具有螺甾烷及其有相似生源的甾族化合物或三萜类化合物。
甾体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甾体母核。
有机酸含-COOH的一类酸性化合物。
鞣质复杂的多元酚类。
根本构造单元:〔补充知识点〕C O S N H碳氧硫氮氢〔常见化学元素〕注意:不饱与构造、共轭构造、芳香构造注意:含羰基化合物二、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研究包括:性状、挥发性、旋光性、水中溶解性、有机溶剂中溶解性、酸性、碱性、荧光性质、发泡性、溶血性、显色反响、沉淀反响、水解反响、酶解反响、氧化复原反响等。
三、中药化学常用提取方法1.溶剂法〔1〕常见溶剂分类〔不分层〕〔分层〕〔2〕常见溶剂极性顺序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四氯化碳>石油醚“水醇性大,氯苯醚小〞『正确答案』C能及水分层的溶剂是A.乙醚B.丙酮C.甲醇D.乙醇E.丙酮一甲醇〔1:1〕『正确答案』A引申知识点〔1〕——“相似相溶〞溶剂被提取成分水苷、生物碱盐、鞣质、氨基酸、蛋白质、糖甲除蛋白质、多糖以外的各类成分『正确答案』A『正确答案』E引申知识点〔2〕——极性相关概念偶极矩、极化度、介电常数一般介电常数越小,溶剂极性越小多项选择题『正确答案』ACD〔3〕常用溶剂提取法1〕浸渍法定义: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有效成分的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关系的研究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关系的研究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疗效明确、副作用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
而中药成分的研究是中药药效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要途径。
随着生物技术和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关系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不断为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药成分与药效的关系,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及其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药成分与药效的关系中药药效是中药成分的综合效应,而中药成分是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
中药成分可分为生物碱、黄酮、多糖等多种类型,这些化学成分在中药中的比例、含量以及组成对中药的药效有着明显的影响。
例如,黄酮类成分是中药中常见的重要成分之一,有着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效。
而对于不同的中药来说,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和种类也都不尽相同,因此对不同种类的中药进行深入研究,寻找其中有效成分以及化学成分与药效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及其发展趋势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传统方法、现代化学方法以及生物技术方法等。
其中,传统方法是指通过人工提取、纯化、鉴定、分离等方式,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这种方法虽然历史悠久,但操作复杂,耗时耗力,且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现代化学方法则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技术,对中药中的成分进行定量检测和鉴定,其准确性和精度较高,但存在着分离不彻底、样品准备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损失较多等问题。
而生物技术方法则是指通过提取中药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对生物相互作用和药效进行研究。
虽然生物技术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度和准确性,但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有些成分难以提取和检测等问题。
因此,各种研究方法可根据不同的中药成分进行选择性应用,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发展趋势将呈现综合化和智能化两个主要方向。
综合化指的是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可重复性和可靠性,以及提高中药成分提取和分离的效率。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其化学成分分析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其化学成分分析第一章介绍中药是指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传统药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药的药效来自于其中的药物成分,这些成分对人体具有不同的作用。
然而,中药的药物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中药的治疗作用和药效难以解释和评估。
因此,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和化学成分分析是了解中药药效的重要手段。
第二章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分为一下几种:1.传统研究方法传统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经验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等。
经验学是通过长期实践得到的药效证明,系统生物学是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研究中药药效的方法。
2.现代研究方法现代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化学成分分析等领域的研究。
其中化学成分分析是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重要方法。
第三章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分析中药的药效和作用与其中的药物成分密切相关。
因此,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分析是解释中药药效的重要手段。
1. 山楂的化学成分山楂主要成分为生物碱、黄酮类、多糖、有机酸和维生素等。
其中,山楂黄酮类化合物占主要成分,有很好的降血脂和抗氧化作用。
2. 人参的化学成分人参成分复杂,主要包含人参皂苷、多糖、挥发油和氨基酸等。
其中人参皂苷是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衰老等作用。
3. 当归的化学成分当归中含有萜类化合物、芳香醇、苯乙烯等成分。
其中,当归内酯A是当归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等作用。
第四章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应用前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药的治疗作用和药效。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将取得更多的进展和发展。
这将有助于解决中药的临床应用问题,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结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其化学成分分析是研究中药药效的重要手段,对于了解中药药物成分和其药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有望取得更大的进展和发展,为中医药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提供更好的支持。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学科概述:1、定义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理论,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掌握内容:中药学成分(活性成分)的(1)主要类型、结构特征(各论)(2)理化性质(各论)(3)提取、分离(绪论)(4)结构鉴定(绪论)(5)了解生源途径3、药效物质基础——有效成分。
麻黄——左旋麻黄素(平喘、解痉)等生物碱以及挥发油、淀粉、树脂、叶绿素、纤维素和草酸钙等;甘草——甘草酸(抗炎、抗过敏和治疗胃溃疡)等皂苷以及黄酮类、淀粉、纤维素和草酸钙等。
淀粉、树脂和叶绿素等一般被认为是无效成分或者杂质3、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且能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二者的划分是相对的,应该合理辩证地看待。
e.g.氨基酸、蛋白质和多糖类,在多数情况下均被视为无效成分,在加工过程中尽量设法除去。
但在鹧鸪菜、天花粉和猪苓等药物中,却分别被证实是该中药驱虫(鹧鸪菜中的氨基酸)、引产(天花粉中的蛋白质)以及抗肿瘤(猪苓中的多糖)的有效成分。
4、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学科的帮助1)节省时间以吗啡为例,1804~1806年发现,1925年提出正确结构,1952年人工全合成,总共花了约150年时间。
利血平从发现、确定结构,到人工全合成,只用了几年时间(1952~1956年)。
2)样品用量大幅减少过去在测定化合物结构时,用化学方法,一般需要至少几百毫克或甚至几克的纯物质。
核磁共振(NMR)、质谱(MS)及X线单晶衍射(X—Ray crystal analysis),结构测定需要的样品量已大幅度降低,十几毫克甚至几毫克就可以完成测定工作。
第一节绪论一、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二、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性状、挥发性、旋光性、水中溶解性、有机溶剂中溶解性、酸性、碱性、荧光性质、发泡性、溶血性、显色反应、沉淀反应、水解反应、酶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中药专业知识一习题(附答案) 第三章 中药化学与药效物质基础
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第一部分化合物结构及常用中药考查重点1.不同结构类型化合物的定义及结构分类2.含各类成分的常用中药3.《中国药典》所规定的质量控制成分4.代表化合物的结构类型5.代表化合物的主要药理活性与临床使用注意(不良反应、毒性)(一)化合物定义及结构分类最佳选择题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醌类化合物是A.不饱和酮类化合物B.不饱和酸类化合物C.不饱和醛类化合物D.多元醇类化合物E.多元酸类化合物『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考查醌类化合物的定义。
醌类化合物是具有αβ-α′β′不饱和酮的结构的化合物。
最佳选择题乙型强心苷元甾体母核中C17位上的取代基是A.醛基B.六元不饱和内酯环C.戊酸D.螺缩酮E.五元不饱和内酯环『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考查强心苷的结构特点。
强心苷C-17位取代的是不饱和内酯环。
甲型强心苷——五元不饱和内酯环乙型强心苷——六元不饱和内酯环多项选择题关于生物碱的说法,正确的有A.大多具有碱性B.大多具有酸性C.大多具有生物活性D.结构中都含有氮原子E.结构中都含有金属原子『正确答案』ACD『答案解析』考查生物碱的定义。
生物碱是指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特点:大多具有复杂的环状结构,氮原子结合在环内(特例:有机胺类生物碱N原子不在环内)。
知识点扩展配伍选择题1.属于生物碱的是2.属于醌类的是『正确答案』E、B『答案解析』考查化合物的结构A:阿魏酸——有机酸类B:紫草素——萘醌类C:龙脑——单萜类D:补骨脂内酯——香豆素类E:莨菪碱——生物碱类配伍选择题1.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2.黄芩苷的苷元结构是『正确答案』A、B『答案解析』麻黄的主要成分为生物碱;黄芩苷的苷元为黄酮,且具有邻三酚羟基结构。
A是生物碱B是黄酮C是香豆素D是有机酸E是单萜最佳选择题葛根素的结构是『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葛根素是异黄酮类化合物。
A是异黄酮B是β-紫罗兰酮C是三萜皂苷元D是有机酸E是生物碱配伍选择题A.五碳醛糖B.六碳醛糖C.甲基五碳醛糖D.六碳酮糖E.2,6-二去氧糖1.木糖是2.葡萄糖是3.洋地黄毒糖是『正确答案』ABE『答案解析』考查单糖的结构分类“阿拉不喝无碳糖,给我半缸葡萄糖。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部分知识点整理
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部分知识点整理中药化学研究什么?大纲要求:小单元细目要点(一)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与性质1.结构类型与理化性质(1)结构类型(2)理化性质2.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1)提取分离方法(2)结构鉴定方法3.化学成分与质量标准、药效物质基础(1)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2)化学成分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一、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中药化学成分源于天然产物,结构复杂,化合物数量巨大。
考试主要关注由二次代谢所产生的各类中药化学成分。
生物碱*** 黄酮类***有机酸* 萜类**苯丙素类* 三萜皂苷**香豆素类* 甾体皂苷*木脂素类* 强心苷**醌类** 鞣质*成分类型定义和结构特点生物碱来源于生物界(主要是植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糖单糖是多羟基醛或酮,是组成糖类及其衍生物的基本单元。
(寡糖、多糖)苷苷类又称配糖体,是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糖、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醌具有αβ-α′β′不饱和酮的结构的化合物。
苯丙素类基本母核具有1个或几个C6-C3单元的化合物香豆素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
木脂素由2分子C6-C3结构构成。
黄酮由2个苯环通过中间3个碳原子(C6-C3-C6)连接而成,多具有酚羟基。
萜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不同饱和程度的衍生物。
挥发油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油状液体,大多具有芳香嗅味。
皂苷苷元为具有螺甾烷及其有相似生源的甾族化合物或三萜类化合物。
甾体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甾体母核。
有机酸含-COOH的一类酸性化合物。
鞣质复杂的多元酚类。
基本结构单元:(补充知识点)C O S N H碳氧硫氮氢(常见化学元素)注意:不饱和结构、共轭结构、芳香结构注意:含羰基化合物二、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研究包括:性状、挥发性、旋光性、水中溶解性、有机溶剂中溶解性、酸性、碱性、荧光性质、发泡性、溶血性、显色反应、沉淀反应、水解反应、酶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高频考点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高频考点第一章中药与方剂考点历代本草著作:《神农本草正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
考点中药性能理论。
所谓中药的性能,即中药效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
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叫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考点四气:确定依据: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
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所示效用: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
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之附子,而治一般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燥姜;反之,则于治疗不利,甚则损伤人体。
考点五味(1)确定依据。
故今之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出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2)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①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药物有荆芥、薄荷和川芎。
气虚阴亏者慎用。
②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药物有黄芪、熟地、核桃仁、甘草等。
凡温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③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药物有木瓜、乌梅等。
凡邪未尽之证均慎用。
④苦:能泄、能燥、能坚。
药物有黄连、黄柏、知母等。
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⑤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
药物有昆布、海藻等。
脾虚便溏者慎用。
⑥涩: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药物有猪苓、茯苓等。
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3)气味配合的原则: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有二;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
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执业药师中药试卷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精制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3章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第一节绪论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精制一、最佳选择题1.两相溶剂萃取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是(D)A、混合物的溶解性不同B、混合物的结构不同C、混合物的各组分性质不同D、混合物的各组分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E、混合物的各组分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系数相同2.采用两相溶剂萃取法分离化学成分的原理是(B)A、两相溶剂互溶B、两相溶剂互不相溶C、两相溶剂极性相同D、两相溶剂极性不同E、两相溶剂亲脂性有差异3.从中药的水提取液中萃取强亲脂性成分,选择的溶剂应为(E)A.乙醇B.甲醇C.丁醇D.醋酸乙酯E.苯4.从中药的水提取液中萃取亲水性成分,宜选用(C)A.丙酮B.乙醇C.正丁醇D.三氯甲烷E.苯5.聚酰胺分离混合物的基本原理是各组分与聚酰胺形成(A)A、氢键的能力不同B、共价键的能力不同C、离子键的能力不同D、金属键的能力不同E、共价键的能力相同6.聚酰胺的吸附原理是(D)A、相似者易于吸附B、相似者难于吸附C、离子交换吸附D、氢键吸附E、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7.常用重结晶溶剂中极性最大的是(A)A. 水B.甲醇C. 丙酮D.四氯化碳E.石油醚8.分配纸色谱的固定相是(C)A.纤维素B.纸C.滤纸中所含的水D.醇羟基E.展开剂中极性小的溶剂9.在水中不溶但可膨胀的分离材料是(A)A.葡聚糖凝胶B.氧化铝C.硅胶D.透析膜E.活性炭10.可与H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发生交换的化合物类型是(B) A.有机酸B.生物碱的盐C.黄酮D.蒽醌E.香豆精11.可在水中膨胀,但不溶于水的是(A)A.离子交换树脂B.三氧化二铝C.天然膜D.人工合成膜E.活性炭12.判断中药化学成分结晶纯度的依据是(A)A.结晶的晶型和色泽B.结晶水的数量C.结晶醇的数量D.结晶的速度E.结晶的大小二、配伍选择题[1~4]A.分离因子B.比表面积C.介电常数D.熔距E.比旋光度1.影响纸色谱分离的主要因素是(A)2.影响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的主要因素是(B)3.判断溶剂的极性大小是(C)4.判断结晶的纯度是(D)[5~8]A.聚酰胺色谱法B.凝胶过滤法C.离子交换法D.硅胶柱色谱法E.纸色谱法5.主要根据氢键吸附原理分离物质的方法(A)6.主要根据分子大小进行物质分离的方法是(B)7.主要根据解离程度不同进行物质分离的方法是(C)8.主要根据吸附性差异进行物质分离的方法是(D)[9~12]A.聚酰胺B.离子交换树脂C.硅胶D.大孔吸附树脂E.膜9.具有氢键吸附性能的吸附剂是(A)10.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的吸附剂是(A)11.对酸、碱均稳定的极性吸附剂是(D)12.同时具有吸附性能和分子筛性能的吸附剂是(D)[13~17]A.具有分配色谱功能B.具有非极性吸附功能C.具有极性吸附功能D.具有分子筛功能E.具有离子交换功能13.活性炭(B)14.氧化铝(C)15.葡聚糖凝胶(D)16.阳离子交换树脂(E)17.纤维素粉(A)[18~22]A.活性炭B.硅胶(含水量低于10%)C.纸色谱D.离子交换树脂E.聚酰胺18.具有氢键缔合作用的是(E)19.具有阳离子交换作用的是(D)20.具有分配色谱作用的是(C)21.具有极性吸附作用的是(B)22.具有非极性吸附作用的是(A)[23~26]A.水B甲醇 C.乙醇 D.乙酸乙酯 E.石油醚23.对多糖类成分溶解度最大的是(A)24.中药提取时,常用于脱除叶绿素的溶剂是(E)25.用离子交换树脂分离中药有效成分,可选择的流动相是(A)26.纸分配色谱的固定相是(A)[27~28]A.连有酚羟基的黄酮B.生物碱C.挥发油D.中性甾醇E.强心苷27.适用于聚酰胺色谱分离的化合物类型是(A)28.适用于阳离子交换树脂柱色谱分离的化合物类型是(B)[29~33]A.离子交换树脂B.透析膜C.活性炭D.硅胶E.氧化铝29.在水中可膨胀的是(A)30.常用于吸附水溶液中非极性色素的是(C)31.不适合分离酸性物质的是(E)32.适合分离酸性物质的常用极性吸附剂是(D)33.分离水中可以离子化的化合物可采用(A)[34~37]A.-SO3HB.-COOHC.-N+(CH3)3C1-D.-NH2E.RP-1834.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含有的基团是(A)35.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含有的基团是(D)36.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含有的基团是(B)3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含有的基团是(C)[38~40]A、凝胶B 硅藻土C 硅胶D 活性炭E 三氧化二铝38.可用于分离分子大小不同的化学成分填充剂是(A)39.可用于分离酸性物质极性吸附剂是(C)40.可用于分离非极性物质的非极性吸附剂是(D)[41~43]A.物质氢键吸附强弱的差别;B.物质分子大小的差异;C.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比的差别。
2020年执业中药师考试最难的部分: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思维导图,一图破难点!
(五)其他香豆素类
具香味,分子量小的有挥发性和升华性。
1.性状
可见光下无荧光性,在紫外下多显荧光。 7-OH香豆素呈较强的蓝色荧光。
2.荧光性质
香豆素具有内酯环,溶于碱水溶液。
3.内酯的碱水解
香豆素
理化性质
可判断香豆素的C-6位是否有取代。
Gibb’s反应(蓝色)及Emerson反应(红色)。
4.显色反应
香豆素具有光敏作用,呋喃香豆素可引起皮肤损伤甚至皮肤 癌。
5.呋叶苷等,对痢疾细菌有强大的抑制作 用。
(一)秦皮
《中国药典》测定白花前胡甲、乙素的含量。
(二)前胡
《中国药典》测定异秦皮啶和迷迭香酸的含量。
(三)肿节风 草珊瑚
含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
《中国药典》测定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
3.脂肪族化合物
化学组成
4.其他类化合物:如芥子油、大蒜油等。
挥发油在低温下析出结晶,称为“析脑”,析出物称 为“脑”,滤去析出物的油为“脱脑油”。
1.性状
挥发油
常温下易挥发,涂在纸上不留痕迹,而脂肪油则留下永久性 油迹,可与脂肪油区别。
中和1g挥发油中游离酸性成分所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挥发油中羧酸和酚类成分
薁类(倍半萜)
3.倍半萜
穿心莲内酯、银杏内酯、雷公藤甲、乙素、甜菊苷。
4.二萜
味苦,亲水性。
1.性状
中药地黄、玄参等在炮制及放置过程变黑。 与皮肤接触可使皮肤染成蓝色。
2.显色
理化性质
比例最大,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
1.萜类化合物
2.芳香族化合物:如桂皮醛等。
如人参中人参炔醇、鱼腥草中癸酰乙醛(鱼腥草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中药化学考查特点:1.考察范围广、深度浅、考“面”上的内容多。
2.难度逐年降低,较难知识点近些年考察很少。
3.删除了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内容。
一、中药化学学习指导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以“化学结构”为核心,以“总论”为基础。
以“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为主线。
先粗后细,先干后叶,先面后点。
全面学习、重点掌握一、中药化学二、研究对象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1.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如麻黄碱、甘草皂苷、芦丁、大黄素。
2.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化学成分如淀粉、树脂、叶绿素、蛋白质等。
二者的划分也是相对的。
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一些过去被认为是无效成分的化合物,如某些多糖、多肽、蛋白质和油脂类成分等,现已发现它们具有新的生物活性或药效。
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相对性过去认为是无效成分的化合物,现在发现新的生物活性(某些蛋白质,氨基酸、多糖)。
鹧鸪氨酸(驱虫);天花粉蛋白(引产);茯苓多糖、猪苓多糖(抗肿瘤)第一节绪论三、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一)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1.浸渍法特点:适于遇热易破坏或挥发性成分及含淀粉、黏液质、果胶较多的中药。
缺点:时间长,效率低,易发霉,体积大。
2.渗漉法特点:提取效率高,不加热,不破坏成分。
3.煎煮法必须以水为溶剂。
缺点:对含挥发性和加热易破坏成分不适用。
4.回流提取法优点:效率较高缺点:不适用遇热易破坏成分,溶剂消耗大。
5.连续回流提取法索氏提取器优点:提取效率高,节省溶剂,操作简单。
缺点:不适用遇热破坏成分。
6.水蒸气蒸馏法适于具有挥发性的有效成分提取。
7.升华法具有升华性的成分。
如樟树中的樟脑、茶叶中的咖啡因。
8.超声提取法利用超声波产生强烈的空化效应和搅拌作用。
9.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最常用CO2作为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物质。
优点3.低温下提取,对“热敏性”成分尤其适用。
缺点对极性大化合物提取效果较差,设备造价高。
(二)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精制1.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1)结晶及重结晶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溶剂中溶解度差异。
①结晶的条件结晶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溶剂。
③溶剂的选择b.高温对结晶物质溶解度大,低温溶解度小。
c.对杂质的溶解度或者很大(待重结晶物质析出时,杂质仍留在母液中)或者很小(待重结晶物质溶解在溶剂里,过滤除去杂质)。
⑤化合物纯度的判定方法a.结晶形态与色泽:结晶均匀、一致。
b.熔点与熔距:熔点明确、熔距敏锐(1~2℃)c.色谱法:三种以上展开剂展开,呈单一斑点。
d.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核磁共振等方法。
(2)利用两种以上不同溶剂极性差异分离①水提醇沉法:多糖、蛋白质等沉淀②醇提水沉法:树脂、叶绿素等亲脂性成分。
(3)利用酸碱性进行分离①酸提取碱沉淀:生物碱提取分离。
②碱提取酸沉淀:酚、酸类成分的提取分离。
2.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1)液-液萃取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溶剂中分配系数K不同而达到分离。
(5)液-液分配柱色谱正相分配色谱:固定相极性>流动相极性固定相氰基(-CN)与氨基(-NH)反相分配色谱:固定相极性<流动相极性固定相石蜡油、RP-2、RP-8及RP-183.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1)物理吸附无选择性,过程可逆,应用最广。
①硅胶、氧化铝——极性吸附剂②活性炭——非极性吸附剂(2)极性及其强弱判断极性表示分子中电荷不对称程度,与偶极矩、极化度、介电常数有关。
(4)吸附柱色谱用于物质分离的注意事项②尽可能选用极性小的溶剂装柱和溶解样品;④酸性物质用硅胶,碱性物质用氧化铝;⑤TLC组分Rf达到0.2~0.3时溶剂可用于柱色谱。
(5)聚酰胺柱层析吸附原理:聚酰胺不溶于水及常用有机溶剂,对碱稳定,对酸(尤其无机酸)稳定性较差。
原理为“氢键吸附”。
吸附规律:A.酚羟基数目:酚羟基数目越多吸附力越强B.酚羟基位置:酚羟基所处的位置易于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吸附力减弱。
C.分子芳香化程度越高,共轭双键越多,吸附力越强。
D.洗脱溶剂的影响:水<甲醇<丙酮<稀氢氧化钠<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聚酰胺对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是可逆的(鞣质例外),故特别适合于该类化合物的制备分离和脱鞣处理。
(6)大孔吸附树脂法吸附原理:通过物理吸附(范德华力、氢键吸附)和分子筛性能。
4.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1)凝胶色谱法凝胶色谱利用分子筛原理分离物质,小分子进入凝胶颗粒内部,大分子化合物被排阻在外部难以进入,因此大分子物质首先被洗出。
5.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分离原理: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不同而分离。
离子交换树脂外观为球形颗粒,不溶于水,但可在水中膨胀。
6.根据物质沸点进行分离利用混合组分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方法。
四、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研究方法(一)化合物的纯度测定(二)结构研究中的主要方法1.分子式确定(3)高分辨率质谱法(HR-MS)2.质谱(MS)测定有机分子的分子量、求算分子式、推断结构信息。
3.红外光谱(IR)4000~1500cm-1的区域为特征频率区,许多特征官能团,如羟基、氨基等,可据此进行鉴别。
1500~600cm的区域为指纹区,真伪鉴别。
4.紫外光谱(UV)分子结构中具有共轭体系化合物才能在紫外光区产生紫外吸收光谱。
应用:推断化合物的骨架类型;测定化合物的精细结构5.核磁共振(NMR)1H-NMR:提供不同氢原子情况。
主要为化学位移(δ),偶合常数(J)及质子数(积分面积)。
第二节生物碱一、基本内容(一)定义:是指来源于生物界(主要是植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二)生物碱的分布和存在多集中在某一器官。
生物碱在不同植物中含量差别很大。
多数以盐的形式存在;少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其他尚有以生物碱苷及N-氧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三)生物碱的结构和分类1.吡啶类生物碱(1)简单吡啶类槟榔碱、槟榔次碱(槟榔)、烟碱等(2)双稠哌啶类具喹诺里西啶母核,如苦参碱、氧化苦参碱2.莨菪烷类莨菪碱(洋金花)莨菪烷莨菪碱3.异喹啉类生物碱②双苄基异喹啉类汉防己甲素、乙素蝙蝠葛碱.(3)原小檗碱类小檗碱类:多为季铵碱,如小檗碱(黄连)原小檗碱类:多为叔胺碱,如延胡索乙素(延胡索)(4)吗啡烷类吗啡、可待因(罂粟)5.有机胺类生物碱氮原子不结合在环内,如麻黄碱、秋水仙碱。
二、生物碱的理化性质(一)性状少数呈液态(烟碱、槟榔碱、毒芹碱);少数液态及小分子生物碱有挥发性—麻黄碱、烟碱;个别生物碱有升华性——咖啡因。
少数有颜色(小檗碱、蛇根碱黄色,药根碱红色);有的在紫外光下显荧光,如利血平。
多苦,少数辛辣味,个别具甜味(甜菜碱)。
(二)旋光性生物碱大多有旋光性,且多呈左旋性(旋光度受手性碳构型、测定溶液、PH、浓度等影响)。
生理活性:多数:L > d——莨菪碱散瞳作用少数:d > L ——古柯碱局麻作用(三)溶解性1.生物碱(1)亲脂性生物碱尤其易溶于三氯甲烷中。
(2)亲水性生物碱季铵碱(小檗碱)N-氧化物结构的生物碱(氧化苦参碱)少数小分子生物碱(麻黄碱、烟碱)酰胺类生物碱(秋水仙碱、咖啡碱)(3)具有特殊官能团的生物碱①两性生物碱含酚羟基(吗啡)或羧基生物碱(槟榔次碱)前者溶于NaOH,后者溶于NaHCO3。
②内酯型(喜树碱)或内酰胺(苦参碱)生物碱:溶解性类似亲脂性生物碱,但强碱溶液中,内酯或内酰胺开环形成羧酸盐,酸化后环合析出。
2.生物碱盐一般易溶于水:注意:某些生物碱盐难溶于水,如小檗碱盐酸盐、麻黄碱草酸盐。
(四)碱性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接受质子而显碱性。
1.碱性强弱的表示方法碱性大小用pKa表示。
pKa越大,碱性越强。
2.影响碱性强弱的因素(1)氮原子的杂化方式SP3 >SP2 > SP(2)电性效应①诱导效应供电诱导效应(烷基):氮原子电子云密度增加,碱性增强。
吸电诱导效应(含氧基团、双键、苯环):电子云密度降低,碱性减弱。
并非所有双键和羟基都使生物碱碱性减小,一些环叔胺碱的氮原子附近具有α、β-双键或α羟基,可使叔胺碱异构成季铵碱显强碱性。
有些生物碱的叔胺氮原子处于稠环的桥头,由于分子刚性结构不能发生转位变成季铵型,双键或者羟基只能起吸电子诱导效应,使碱性减弱。
如阿马林、新士的宁碱性小于士的宁。
②共轭效应苯胺型:P-π共轭,氮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下降,碱性降低。
酰胺型:P-π共轭,氮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下降,形成极弱碱。
胍基型:胍基接受质子形成季铵离子,体系高度共振稳定,碱性增强。
(3)空间效应生物碱碱性降低。
(4)氢键效应生物碱成盐后,氮原子附近有羟基、羰基处于有利于成稳定分子内氢键,碱性增强。
(五)沉淀反应在酸水或稀醇中进行:碘化铋钾(橘红色沉淀)碘化汞钾(类白色沉淀)碘-碘化钾(棕色沉淀)硅钨酸(灰白色或淡黄色沉淀)饱和苦味酸(中性条件下,黄色沉淀)雷氏铵盐与季铵碱生成红色沉淀注意:少数生物碱不与一般的生物碱沉淀试剂反应,如麻黄碱、吗啡、咖啡碱等。
而酸水提取液中常含有蛋白质、多肽、氨基酸、鞣质等一些非生物碱类成分,它们也能与生物碱沉淀试剂作用产生沉淀。
三、含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一)苦参1.主要生物碱及其化学结构主要含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中国药典》以其为指标成分。
此外还有羟基苦参碱、去氢苦参碱等,都属于双稠哌啶类生物碱,是喹喏里西啶类衍生物。
(1)性状苦参碱有α- 、β- 、γ- ,δ-四种,除γ-苦参碱为液体其他均为结晶,常见α-苦参碱。
(2)碱性苦参类生物碱含两个氮原子,一个为叔胺氮,另一个为酰胺氮,几乎不显碱性。
叔胺氮处于骈合环之间,立体效应较小,所以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碱性较强。
(3)溶解性苦参碱可溶于水和氯仿、乙醚等亲脂性溶剂,氧化苦参碱具配位键,亲水性更强,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醚,可利用二者溶解性差异将其分离。
极性:氧化苦参碱>羟基苦参碱>苦参碱。
3.生物活性苦参总生物碱具有利尿消肿抗肿瘤、抗病原体、抗心律失常、抗缺氧等作用。
4.临床应用注意事项苦参碱可导致胆碱酯酶活性下降,产生倦怠、乏力等不良反应;苦参栓可致外阴过敏;苦参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并导致恶心、呕吐等。
(二)山豆根1.山豆根主要生物碱及化学结构生物碱是山豆根的主要活性成分,大多属于喹喏里西啶类。
《中国药典》以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为指标成分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
2.山豆根主要生物碱的生物活性山豆根有抗癌、抗溃疡、抗菌作用;此外,山豆根还有升高白细胞、抗心律失常、抗炎及保肝作用。
3.山豆根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山豆根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超剂量用药(大于10g)。
因此,应用时应严格掌握剂量,一般以3~6g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