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版微波技术与天线教学大纲
2010《微波技术与天线》教学大纲20121008
《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30632008课程英文名称:Microwave technologies and antennas课程类别:专业基础非学位课课程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通信工程课程总学时:56 讲课:40 实验:16 上机:0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1.09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较重要的非学位选修课程。
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的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它是研究微波和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关于信号发射、传输、信号衰落、接收即信号传输与处理的一门科学。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知识的应用结构是由课堂讨论、习题两部分组成。
在知识方面,向学生介绍微波技术与天线的基本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能力方面首先要有自学能力,其次是形成思维有序、有据、会归纳的逻辑思维方法,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1)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大纲基本要求实施教学过程,酌情安排各部分课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2)传输线理论部分和天线的中地面反射的影响可根据学生数学基础适当增减,丰富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讲授、研讨相结合,并适当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3)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其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电路分析》、《电磁场与电磁波》。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对涉及到的每一章节的内容应选典型题进行课上讲解及留做课后作业,在习题的训练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要学会分析计算简单的典型问题。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目标:在考核学生对微波技术与天线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3.成绩构成:最终理论考试(70%)、平时考核(15%)(包括中期考试、作业、小测验、提问等)、试验成绩(15%)的总和。
2010版微波技术与天线教学大纲
《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30341001课程英文名称:Wicrowave Technology and Antennas课程总学时:56 讲课:52 实验:4 上机:0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1.9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微波技术与天线是无线电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了解微波技术与天线的基本概念、理论,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同时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要求掌握传输线理论、规则金属波导理论、微波网络理论、天线的辐射与接受的基本理论。
在教学环节中,重点讲授微波与天线的基本理论,同时简要介绍微波技术与天线在主要系统中的应用,力求基本理论讲解与工程实践并重。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技术基础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高等数学、复变函数、数理方程与特殊函数、电路理论、电子线路、电磁场与电磁波(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根据学习进度完成相应习题,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对典型习题一定要掌握。
微波技术与天线实践性较强,实验要自己动手,进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1.对重点、难点章节应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设计计算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
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标准
《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标准目录一、课程名称二、适用专业三、必备基础知识四、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五、主要教学内容描述六、重点和难点七、内容及要求模块一:电磁场理论基础1、教学内容2、教学要求3、教学手段及方法模块二:微波技术1、教学内容2、教学要求3、教学手段及方法模块三:天线技术1、教学内容2、教学要求3、教学手段及方法模块四:电波传播1、教学内容2、教学要求3、教学手段及方法八、说明1、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2、模块学时分配3、考核方法及手段4、注意事项5、其他说明一、课程名称:微波技术与天线二、适用专业:通信技术、通信网络与设备、移动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通信工程系各专业。
三、必备基础知识1.应当学习的课程(1)高等数学知识(2)普通物理知识(3)电路分析基础(4)低频电子线路(5)高频电子线路(6)数字电子线路2.应当掌握的基本知识(1)微积分知识(2)矢量代数知识(3)极坐标与球坐标知识(4)场与场论知识(5)电磁波的相关知识(6)麦克方程组知识3.应当具有的技能(1)电路安装与调试技能(2)通信设备的使用技能(3)通信网络的安装与调试技能(4)电路的安装与调试技能四、课程的地位和作用1、课程的地位《微波技术与天线》是通信工程系通信技术、通信网络与设备、移动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各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
2、课程的作用《微波技术与天线》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是现代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知识。
微波技术、天线技术与电波传播是无线通信系统的三个重要环节。
本课程的任务是理解麦克斯韦方程组,了解电磁波的形成、分类与极化;了解天线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作用以及天线的分类;熟悉天线辐射的基本原理;熟悉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的主要特性参数;熟悉对称天线、折合天线、引向天线、电视发射天线、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等线天线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与安装调试方法;熟悉螺旋天线、对数周期天线等宽频带天线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与安装调试方法;熟悉天线阵的原理、分类以及辐射特性;熟悉缝隙天线与微带天线的结构、主要特点、辐射原理与方向特性;熟悉喇叭天线、抛物面天线、卡塞格伦天线等面天线的结构、主要特点、辐射原理与方向特性;熟悉各种天线的安装、调试与测试技术;熟悉地波传播、天波传播与视距传播等电波传播知识;熟悉均匀传输线、波导、微波集成传输线、微波网络与微波元器件等微波技术知识。
(完整版)微波与天线课程教学大纲
《微波与天线》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ES3262、课程名称:微波与天线/Microwave Techniques and Antennas3、学时/学分:63学时/3.5学分4、先修课程:工程数学、普通物理、电路基础、电磁场与波5、面向对象:电子信息类各专业本科生6、开课院(系)、教研室: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教研室7、教材、教学参考书:教材:《微波技术与天线(修订版)》,赵姚同、周希朗,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参考书:《微波工程基础》,R.E.柯林,吕继尧译,人民邮电出版社,1981年。
微波原理,鲍家善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
二、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是在学习了“电路基础”和“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课程基础上,深入学习无线电频谱中极为重要波段 微波领域的重要科目,是理论与工程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掌握微波技术与天线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主要分析计算方法。
为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并具有将微波和天线技术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传输线理论、规则金属波导、微波集成介质传输系统、微波谐振器、微波网络基础、微波无源元件、天线辐射与接收的理论基础、线天线和面天线。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以导行波和导模概念贯穿全书,围绕规则导行波系统理论基础和微波电路元件理论基础,全面掌握微波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特别掌握好基本概念;通过天线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了解天线系统的性能,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研究设计天线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2)1、微波波段的划分及其特点2、微波的应用3、天线的功能及分类4、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的基本内容要求:掌握微波的概念及其特点,微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10)1、传输线的分布参数及其等效电路2、传输线方程及其求解3、输入阻抗和反射参数4、均匀无耗传输线端接不同负载时的工作状态5、传输线的传输功率6、圆图7、传输线的阻抗匹配8、传输线上的瞬态现象要求:能采用路的分析方法,导出用电压、电流表示的传输线的基本方程;在假定电压、电流时谐变化情况下求其稳态解,并对传输线的传输特性和工作状态予以讨论;能熟练地运用圆图进行阻抗计算和阻抗匹配。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1章(113)教材
显然,微波传输线属于“长线”的范畴,故本节称 为 “长线理论” ,即微波传输线基本理论。
二. 分布参数电路模型
长线和短线的区别还在于:
长线为分布参数电路, 短线为集总参数电路。 低频电路中, 电路元件参数(R、L、C)基本上都集中在相应的 元件 (电阻、电感器、电容器)中, 称为集总参数。电路中还存在 着元件间连线的电阻、电感和导线间的电容等,称为分布参数。 低频电路中, 分布参数的量值与集总参数的量值相比微乎其微, 可忽略不计, 为集总参数电路。低频传输线为短线, 在电路中只 起连接线作用。
当传输线的横截面方向尺寸比线上传输的信号波长小得多、而轴 向尺寸 (即长度) 远比信号波长大时, 可将传输线看成一维分布参 数电路(长线)。 本节讨论的是传输TEM波的传输线,可用双导线模型进行分析。
平行双导线
同轴线
1.1.1、分布参数电路模型
一. 长线与短线的概念
相对长度l/ 称为传输线的电长度。
同;又由于线间并联回路
的分流作用,通过1点和2 点的电流也不同。
图 1-3 传输线电路模型(有耗线)
当接通电源后, 电流通过分布电感逐级向分布电容充电形成向 负载方向传输的电压波和电流波,即电压和电流是以波的形式在
传输线上传播, 并将能量从电源传至负载。
1.1.2 长线方程及其解
传输线方程是长线理论的 基本方程,是描述传输线上电
微波信号通过传输线时会产生以下分布参数: 导体周围高频磁场→串联分布电感; 两导体间高频电场→并联分布电容; 传输线上处处存在分布电阻、分布电感,线间处处存在分
布电容和分布电导。
当双导线工作在微波波段时,分布参数的影响不容忽视。 例:设双导线的分布电感L0=0.999nH/mm,
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原理:
滤波器是一种二端口网络。它具有选择频率的特性,即可以让某些频率顺利通过,而对其它频率则加以阻拦,目前由于在雷达、微波、通讯等部门,多频率工作越来越普遍,对分隔频率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所以需用大量的滤波器。再则,微波固体器件的应用对滤波器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像参数放大器、微波固体倍频器、微波固体混频器等一类器件都是多频率工作的,都需用相应的滤波器。
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参数Q值和耦合系数[6]分别为:
本文利用该新型结构设计了一个中心频率为10.3 GHz、工作带宽的窄带带通滤波器Lr=−20 dB。由于微带线宽0.2 mm,经过仿真调整后,谐振环的边长为2.2 mm。通过计算很容易得出Ωa=1.0146,将 a Ω 入式(13)和式(14)~式(17),可以得出滤波器中各个耦合环间的耦合系数M矩阵。
和
要
求
1.设计目的
1)熟悉微波元器件。
2)学习及掌握滤波器的原理。
3)学会调试微波带通滤波器,并测试它的主要指标。
4)掌握微波带通滤波器的原理和方法。
2.设计内容
1)设计带通滤波器的参数
2)测试带通滤波器的工作频率
3)测试电视图像、声音信号经过带通滤波器的输出波形
具体任务
作为组长,首先,自己弄懂课程设计内容、目的和原理,然后给组员分配任务。
微波通信
课程设计说明书
微波滤波器的设计
起止日期:2010年06月26日至2010年07月02日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2010年7月02日
湖南工业大学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微波技术与天线教学大纲
《微波技术与天线》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微波技术与天线》是通信工程专业的选修课。
内容包括微波传输理论、微波元器件、微波电路、微波天线设计方式及微波技术在通信电视、加热和雷达、遥感遥测等方面的应用。
初步把握一样微波设备的功能及其防护知识。
先修课程为通信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频电路的后继课程,要求学生第一巩固电磁场与电磁波和高频传输线的理论基础,然后再学习本课程的内容。
本课程要求重点把握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速调管、行波管、磁控管等三种典型电真空器件的工作原理。
二、把握体效应二极管、雪崩二极管、变容二极管、阶跃恢复二极管、PIN二极管、微波场效应二极管等微波固体器件在结构、工作原理、应用处合等方面的异同。
3、把握微波固体器件的混频、振荡、放大、倍频、操纵、测量等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典型应用电路。
4、把握微波天线的分类、特性、设计原理和应用方式。
五、熟悉有效的微波元件和仪器。
大体了解其性能和利用方式。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术要求分为明白、明白得、把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样涵义表述如下:明白——是指对这门学科的大体知识、大体理论的认知。
明白得——是指运用已了解的大体原理说明、说明一些现象、进行简单的电路计算。
把握——是指利用把握的理论知识对一些较复杂的功能电路进行说明,说明其工作进程,估量电路的有关参数。
学会——是指在利用电子仪表和工具完成对某些功能电路的设计、组装、参数测量,并依照理论知识计算相关参数,理论与实训作比较。
能识别操作中的一样过失。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术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依如实际情形确信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表四、课程实施(一)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一样情形下,共安排54课时,一学期完成。
课时安排如下:(一)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式要求要紧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讲课。
《微波技术与天线课标》教学大纲
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适应对象:通信工程课程代码:23E01326学时分配:48=40+8赋予学分:3先修课程:高频电路、电磁场理论、通信原理后续课程:移动通信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课程内容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理论性与工程应用性较强。
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射频微波电路与天线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了解其热点应用与发展方向。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掌握射频微波电路与天线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
初步了解其当前热点应用及发展方向,为从事通信、微电子、电子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理解和掌握射频微波电路的基础知识;2.掌握射频微波电路与天线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3.了解和掌握射频微波的主要应用;4.了解学科前沿及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一)课时分配按照课程内容,分成10个教学单元,各单元的课时安排如下表所示:(二)教学内容安排第1单元均匀传输线理论【教学内容】1. 传输线方程及其解2. 传输线工作特性参量3. 传输线工作状态分析4. 传输功率、效率和损耗5. 阻抗匹配6. 阻抗圆图7. 同轴线【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传输线方程解的含义、传输线上的反射系数与输入阻抗、传输线的3种工作状态分析、阻抗匹配原理与方法、阻抗圆图应用。
教学难点:阻抗匹配,阻抗圆图。
【基本要求】●掌握传输线方程的通解和特解的数学表达式、物理含义;●掌握传输线工作特性参量(传播常数、衰减常数、相移常数、特性阻抗、相速度等)的含义及计算;●掌握传输线输入阻抗与反射系数的计算及换算;●学会分析传输线的三种工作状态,了解其应用情况;●掌握阻抗匹配的类型、原理和方法;●掌握阻抗圆图的构建及应用。
【培养能力】必要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能力、传输线电路设计能力、指标分析能力、工程应用能力,结合后续实验还要培养射频电路仿真与数据优化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英文名称:Wicrowave Technology and Antennas课程总学时:56 讲课:52 实验:4 上机:0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1.9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微波技术与天线是无线电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了解微波技术与天线的基本概念、理论,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同时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要求掌握传输线理论、规则金属波导理论、微波网络理论、天线的辐射与接受的基本理论。
在教学环节中,重点讲授微波与天线的基本理论,同时简要介绍微波技术与天线在主要系统中的应用,力求基本理论讲解与工程实践并重。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技术基础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高等数学、复变函数、数理方程与特殊函数、电路理论、电子线路、电磁场与电磁波(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根据学习进度完成相应习题,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对典型习题一定要掌握。
微波技术与天线实践性较强,实验要自己动手,进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1.对重点、难点章节应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设计计算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
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3.每个学生要完成大纲中规定的必修实验,通过实验环节,学生应掌握典型器件的基本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操作的基本训练。
实验成绩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4.安排大作业,大作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微波技术与天线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20%,实验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七)参考书目(1)《微波技术与天线》,傅文斌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微波技术与天线》,刘学观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3)《微波技术与天线》,毛钧杰编,科学出版社,2008(4)《微波技术与天线》,周希朗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5)《微波技术与天线》,王新稳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二、中文摘要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程。
课程通过对微波技术与天线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微波技术与天线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具有计算的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均匀传输线的基本理论,规则金属波导、微波网络理论、无源微波元器件、天线理论和相关应用等。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1部分绪论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具体内容:微波及其传输的特点、微波研究的主要内容,微波的发展及应用,微波传输的分析方法第2部分均匀传输线理论总学时(单位:学时):14 讲课:14 实验:0 上机:0第2.1部分均匀传输线方程的建立及其求解。
(讲课3学时)具体内容:1)了解传输线的种类及特点,掌握长线与短线的区别;2)了解传输线分布参数电路模型及典型传输线分布参数的计算公式;3)理解传输线方程的建立及其正弦波解;重点:传输线方程的建立及其正弦波解难点:传输线方程的建立习题:传输线上电压电流的计算、分布参数的计算第2.2部分传输线的特征参量与状态参量(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理解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传输常数及波长与相速的概念,掌握无耗传输线的特征参量计算2) 掌握传输线输入阻抗的计算;3)熟练掌握反射系数、驻波比、行波系数的计算及其各参数之间的关系重点:输入阻抗、反射系数、驻波比、行波系数的计算及其各参数之间的关系难点:驻波比的理解习题:反射系数、驻波比的计算第2.3部分无耗传输线的状态分析(讲课3学时)具体内容:1)了解无耗传输线各种状态的定义、条件及其特点2) 掌握行波状态电压、电流及阻抗的分布3)掌握短路线、开路线电压、电流及阻抗的计算和分布特点4)端接纯电抗负载与传输线的等效4)理解行驻波状态电压、电流及阻抗的分布特点重点:掌握短路线、开路线电压电流及阻抗的分布特点难点:行驻波状态电压、电流及阻抗的分布特点习题:无耗传输线状态参量的计算第2.4部分传输线的传输功率与损耗(讲课1学时)具体内容:1)掌握传输线的传输功率与损耗计算公式2) 理解功率容量的概念重点:传输功率、回波损耗和插入损耗的计算。
习题:传输功率、回波损耗和插入损耗的计算第2.5部分阻抗匹配(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了解传输线的阻抗匹配、支节匹配的方法及相关计算2) 掌握λ/4阻抗变换器法及相关计算重点:λ/4阻抗变换器法难点:串联单支节和并联单支节的阻抗匹配的计算习题:λ/4传输线阻抗匹配计算第2.5阻抗圆图及其应用(讲课3学时)具体内容:1)理解阻抗圆图构成的基本思想及三族圆的基本特征;2) 熟练掌握阻抗圆图计算传输线输入阻抗、反射系数及驻波比等重点:利用阻抗圆图计算阻抗和导纳难点:理解三族圆的基本特征习题:利用圆图计算传输线输入阻抗、反射系数及驻波比等第3部分规则金属波导总学时(单位:学时):12 讲课:12 实验:0 上机:0第3.1部分导波原理(讲课,4学时)具体内容:1)了解导行电磁波的基本形式2)理解导行电磁波的纵向场分析方法3)掌握导行电磁波的传播模式4)掌握各种模式电磁波的传播特性重点:导行电磁波的传播模式及其传播特性难点:纵向场分析方法第3.2部分矩形波导(讲课6学时)具体内容:1)理解用分离变量法求解矩形波导中TE波和TM波的纵向场;2)掌握TE波和TM波六个场分量的表达式3)掌握矩形波导电磁波传输特性及其传输条件4)矩形波导中主模的场结构及传播特性重点:矩形波导传输条件及传输特性难点:纵向场求解矩形波导中的场量表达式习题:矩形波导传输特性计算第3.3部分圆形波导(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了解圆形波导中TE波和TM波的表达式及其传播特点。
2)了解圆形波导中常用的三种模式。
重点:圆形波导的传播参数及特点难点:圆形波导TE波和TM波的表达式第3.4部分金属谐振腔(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了解金属谐振腔的基本特性及其参量。
2) 掌握矩形谐振腔基本参数的计算重点:矩形谐振腔基本参数的计算第4部分平面传输线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第4.1部分带状线和微带线(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了解几种常见的平面传输线2)理解每种传输线构成及所传输的工作模式;3)掌握带状线与微带线的传输特性参量的计算公式重点:带状线和微带线的设计第4.2部分耦合微带线(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耦合微带线的奇模和偶模分析第5部分微波网络基础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上机:0第5.1部分等效原理(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了解电磁波辐射的基本概念第5.2部分阻抗、导纳和转移矩阵(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掌握双端口网络的阻抗矩阵、转移矩阵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重点:双端口网络的阻抗矩阵、转移矩阵意义难点:微波元件等效为网络原理习题:阻抗矩阵、转移矩阵及散射矩阵的计算第5.3部分散射矩阵(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了解散射参量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2)了解散射矩阵的性质重点:双端口网络的散射矩阵计算难点:散射矩阵的物理意义习题:基本电路单元的网络参量第6部分无源微波元件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4 实验:2上机:0第6.1部分连接匹配元件(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了解终端负载元件、微波连接元件及阻抗匹配元件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第6.2部分功率分配元器件(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了解定向耦合器、功率分配器及各种微波分支元件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重点:功率分配元器件难点:定向耦合器实验:无源器件S参数测量第7部分天线总学时(单位:学时):10 讲课:8 实验:2上机:0第7.1部分概述(讲课1学时)具体内容:1)了解天线的工作机理2)了解天线工作应具备的条件3)了解天线的种类第7.2部分基本辐射单元的辐射(讲课3学时)具体内容:1)了解基本辐射单元的类型2)掌握基本电振子和磁振子的模型、辐射场特点第7.2部分天线的基本参数(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了解发射天线的主要参数。
2)掌握天线的方向性图、方向性系数、天线增益重点:天线的方向性图、方向性系数、天线增益难点:天线的方向性图习题:天线方向性系数、天线增益相关计算7.3 对称振子天线(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了解对称振子天线的结构特点及振子上电流的分布。
2)掌握对称振子天线的辐射场的表达式及特点3)掌握对称振子天线的方向性图、方向性系数、辐射功率、辐射电阻的计算重点:对称振子天线的参数计算难点:对称振子天线的辐射场实验:天线损耗测量编写人:王秀莲审核人:胡玉兰批准人:张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