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政治 名词解释解释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上面11个摘自老师的课件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区域集团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若干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使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在一定区域内更加自由的流动和有效配置,相互之间采取比对区域外国家更为优惠、开放、自由的政策,并在机制上结成联合体以至国家集团。
3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宣称世界已划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体”两个阵营,希腊、土耳其问题是“极权主义”对“自由世界”的威胁,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为理由,美国要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以阻止它们落入共产党之手,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杜鲁门主义”。
4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方案”,即“马歇尔计划”。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共向西欧拨款131.5亿美元。
其目的是通过援助西欧振兴经济,从政治和军事上控制西欧,实现同西欧结盟,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5华沙条约组织: 1955年5月,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8国在华沙举行会议,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根据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并对峙6戴高乐主义: 1959年戴高乐就认法国总统后主张:一、坚持恢复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反对美国充当欧洲的霸主。
二、发展自己独立的核力量。
三、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发展同苏联、东欧和中国的关系。
四、主张以法德为核心实现西欧联合,提出“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
7新东方政策: 1969年10月,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提出“与西方合作,同东方谅解”的口号,在对外关系上实行“新东方政策”。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的几个名词解释
世界政治:世界政治是指世界政治行为主体在世界范围内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关系。
世界政治行为主体主要有主权国家、国际组织、政党、跨国公司甚至个人。
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国家。
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政治舞台充当主要角色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于政治问题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雅尔塔体系:奠定二战后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的主要基础就是雅尔塔体制。
二战期间,美、苏、英、中等大国通力合作,组成反法西斯同盟战胜了敌人,赢得了战争。
为获得胜利、处置敌人、延续合作,早在战争进行期间,各主要大国就战后安排和大国合作进行过探讨和设计,在有代表性的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上,取得了一些共识,如:对战败国的处理和对战后世界的安排的原则和具体方案;建立联合国以保障站后国际和平和安全并由主要大国充当国际秩序的“世界警察”。
雅尔塔协定按照势力划分势力范围的强权原则得到了各主要大国的认同。
由以上三次首脑会议确定的以雅尔塔协定为主题的国际关系体系就是雅尔塔体系。
铁幕演说:丘吉尔应杜鲁门邀请,在美国富尔敦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攻击苏联威胁欧洲和世界和平,鼓吹西方国家“联合起来”,英美“建立特殊关系”,共同对付苏联。
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杜鲁门主义: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给正遭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声称世界已分裂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营垒,“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国自由人民”抵御共产主义。
杜鲁门的这一演说很快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美苏冷战爆发。
冷战:“冷战”特指二战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和两大制度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的处直接军事进攻外的紧张激烈的对抗状态。
这种对抗从杜鲁门主义开始一直持续40多年,深刻影响了世界政治形势。
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复兴欧洲经济的马歇尔计划。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易考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
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世界经济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2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及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经济力量对比结构态势。
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经济力量的对比关系以及支配世界经济权利的分配状况。
3经济全球化: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突破国界,相互依赖、渗透、实行合作与调节。
各国的生产、流通、分配领域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世界经济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一个新阶段。
4区域集团化: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出现的。
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若干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使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在一定区域内更加自由的流动和有效配置,相互之间采取比对区域外国家更为优惠、开放、自由的政策,并在机制上结成联合体以至国家集团。
5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的物质力和精神力以及其对国家社会影响力的合力。
具体说是指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文化力、外交力、资源力等要素的综合,其中经济力是核心,科技力是主导。
6第四点计划:美国总统杜鲁门就职演说中的“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给亚非拉地区不发达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投资,从而使其受到美国的控制,扩大了美国的势力范围。
它的实质是通过援助的形式来控制这些国家。
它是“杜鲁门主义”的发展、“马歇尔计划”的补充,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政策。
7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
(完整word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期末考试复习参考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要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世界经济P6国际行为主体在世界领域中相互关系的总和,是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相互联系形成的有机整体;它包括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2.世界经济主体P11世界经济主体是指在世界范围的经济活动中,能够独立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并对其发展变化产生一定影响的经济实体3.跨国公司p13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进行国际规模的生产、销售、投资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4.国际经济组织p13国际经济组织是指世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种组织协调机构,在当今主要有国际货币进组织(IMF)、世界银行(WB)、世界贸易组织(WTO)5.国际货币体系p16国际货币体系是指为了适应国际经济交往和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间的职能作用及其他有关国际货币金融问题所制定的协定、规则,建立的相关组织机构的总称6.经济全球化p25经济全球化是指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经济主体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各种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这样一种历史过程7.区域经济一体化p27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连成一片或相邻近的两个以上国家之间的民族经济实体,由参与国家或地区出面,以协议、组织机构、定期联席会议等形式建立丰富和深化相互间经济联系的国际经济实体的具体表现8.知识经济p34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9.世界政治p49世界政治是相对于国内政治而言的国际社会的政治。
它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由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及其他国际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普遍的政治关系10.国际行为主体p50国际行为主体是指独立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活动的,有一定形式和内容的国际行为实体。
它是构成世界政治最主要的内容11.雅尔塔体系p55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
得名于1945年美苏英三国首脑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在苏联雅尔塔举行的雅尔塔会议。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事务,具有影响世界经济政治能力的经济政治实体。
国家:是最基本、最活跃、最普遍的世界经济政治行为体,其活动遍及国际社会的一切领域和一切过程,并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国家利益:指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
生存利益:即国家的安全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包括国家领土完整不受破坏,主权独立不受损害,民族文化、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得以保存,人民生存不受威胁等等。
世界经济:指世界经济行为体超越国界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的总和,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在相互联系中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有机总体。
布雷顿森林协定: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国参加的“联合国家国际贷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其主要内容是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使美元成为了主要的国际储备贷币,可替代黄金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从而确立了美元在战后世界贷币金融领域中的中心地位,为美国进行对外经济扩张,控制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贸总协定:1947年,美国推动23国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其主要目的是使各国努力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大幅度削减关税及其他贸易障碍和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其性质是一个多边性的国际贸易协定。
它一直起着一个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对推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起了一定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制:关贸总协定作为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制。
马歇尔计划: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扶植政策。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了援欧演说,提出了“复兴欧洲计划”,后被人们称为“马歇尔计划”。
军事安全网:指建立美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多边或双边的共同军事安全条约体系,美国向西欧国家和日本提供“核保护伞”。
经济安全网:指美国向西方国家提供稳定的美元和自由汇兑制度,提供开放的市场和贸易制度,以及提供廉价的石油稳定供应制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包括:主权国家和非主权国家(即跨国公司、世界经济组织、地区性国家集团等)2.名词解释:跨国公司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组成,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
3.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
国际金融体系在70年代初收到了巨大冲击,1971年12月和1973年3月,美元两次贬值,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4.《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条约)的签订标志欧盟的成立。
5.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6.名词解释: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生产、贸易等经济行为超越一国领土界限的大规模活动,各国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这样一种经济状态,也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7.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技术成果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金融全球化、跨国公司遍布全球,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作用不断加强。
8.经济全球化的作用:1)积极作用(1)生产要素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
世界各国在日益密切的经济交往中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从而推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面向统一的世界市场,这会促使各国改善企业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使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
(3)有利于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传播。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投资和技术转让相互促进,不断加快。
这种加速转让在客观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
(4)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新机遇。
2)负面影响(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
1、雅尔塔体制:也称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战后世界秩序安排等问题,通过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国际会议达成的一系列协议而建立的战后国际体制。
雅尔塔体制确定美、苏两国在欧洲及远东的势力范围和保持均势的各项措施,从而确定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2、经济全球化:指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由于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活动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一种经济状态。
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世界经济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一个新阶段。
3、超越遏制战略:布什政府在1989年以后,针对苏联和东欧国家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在不放弃对苏联军事遏制的同时,抓住苏联实行“改革”的时机,以经济援助为诱饵,采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使东欧脱离苏联影响,促使苏联削减军事力量,同美国合作解决全球范围内的地区冲突,最终使苏联国内政治“多元化”,实行西方式的市场经济和私有化。
该战略具有浓厚的“和平演变”色彩和突出的进攻性。
与以往美国所推行的“遏制战略”相比,目标更高;空间更广;手段更多。
成为促进苏东剧变的重要因素。
4、戴高乐主义:戴高乐主义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提出的思想、政治主张和对外政策。
戴高乐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谋求法国的平等地位;改善同苏联、东欧的关系,谋求东西方的普遍缓和。
争取实现“欧洲人的欧洲”的目标,为促进欧洲联合奠定基础。
戴高乐主义的实质是民族主义,其核心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重点是恢复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
5、布雷顿森林体系。
该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实现两个挂钩: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直接挂钩。
为了保证这一体系的运转,成立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制,逐渐消除各种壁垒和阻碍,从而使各国经济关联性和依存性日益增强的过程。
他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和国际分工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内时代的基本特征,世界基本矛盾的本质内容以及时代发展总趋势的集中体现。
霸权主义:是指大国或强国凭借军事力量,经济实力,使用暴力或非暴力手段,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操纵国际关系,从控制、支配或统治其他国家和地区直至全世界的政策和行为。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各种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规模和态势。
或者说它是指国际政治中若干中心力量,,包括主权国家、国家集团一国际组织等行为主体,基于自己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实力,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但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全球性整体结构和表现形态。
万隆会议:1954年4月28日至5月2日,印度、印尼、锡兰(今斯里兰卡)、巴基斯坦5国总理在锡兰首都科伦坡举行会议,会议上提出了召开亚非会议的问题,1955年4月18日——24日,在印尼的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参加的共有29个国家。
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有亚非民族独立召开,讨论有关亚非国家人民的切身利益的大规模会议。
转型国家: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又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制度历史性剧变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这些转型国家政治上从过去的认一党执政和党政融合为一体特征的传统政治模式向认多党制、三权分立和自由选举为特征的西方民主政治体制过渡转轨,在对外关系上也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政策调整。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一、名词解释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结构和态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7.1 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有44国代表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一: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二:促进了国际货币关系的相对稳定,三:缓和了国际收支危机,四:有助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五:促进各国国内经济发展巴黎统筹委员会:1949.1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秘密成立的,因总部设在巴黎,有17个成员国,简称“巴统”是冷战的产物,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
综合国力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及其在国际社会中所起的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雅尔塔体制:是指以美、苏、英为首的同盟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问题,在以德黑兰、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所达成的谅解和协议。
戴高乐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 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新东方政策: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
是对联邦德国历来推行的哈尔斯坦主义的重大修正。
多边自主外交:1972年7月,田中内阁提出“多边自主外交”战略,具体内容是:以日美同盟为基轴,谋求与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借助中国,抗衡苏联,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联系国际秩序: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家组织等。
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是1955年由印度、印尼、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五国发起召开,有18个亚洲国家和6个非洲国家,共29个发展中国家参加的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的国际会议。
《当代世界经的济与政治》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一、名词解释: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
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 :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
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
(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
(2)20 世纪70 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到80 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
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
(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20 世纪80 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
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整理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当代世界政治1.世界政治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和状态,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2.世界政治:是指国际社会中各行为主体为了自身的利益需求适时外向决策的活动,以及相互作用形成的政治关系的总和。
3.雅尔塔体系: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1943年德黑兰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
4.美国构建帝国主义的措施:杜鲁门主义:宣称美国要遏制苏联的扩张,同苏联展开全面对抗,它的提出的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标志着美苏同盟的破裂,是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标志。
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1948年4月,美国归回通过援外法案,开始实施这一计划。
其目的是通过援助西欧振兴经济,从政治和军事上控制西欧,进一步实现同西欧结盟、遏制苏联、称霸全球。
北约:是一个打着集体防御和维护北大西洋区域安全与和平的旗号,实际上旨在遏制苏联的军事集团,他的成立加剧了欧洲乃至全球的冷战局面。
5.第四点计划:利用技术和资本输出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和政治渗透。
其实质是利用援助的方式来控制不发达国家,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政策。
6.20世纪50-6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变化:(动荡、分化和改组)对抗中出现一定的缓和,局部的危机、热战与和平解决争端相互交错;社会主义阵营分裂;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第三世界崛起。
7.怎样理解多极化趋势:第一,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第二,多极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而非定式;第三,多极化趋势错综复杂,发展进程不会一帆风顺;第四,当前世界政治格局也可以概括为“一超多强,多变竞争”。
8.新干涉主义:任意干涉别国内政,其借口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人权”到民族问题无所不包,其手段更是从经济制裁到直接出兵干涉,无所不用其极。
当代世界政治名词解释解释
当代世界政治名词解释解释当代世界政治名词解释解释两极格局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
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苏联及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奋起反抗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同时苏联也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雅尔塔体系所谓雅尔塔体系(或称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1943年德黑兰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
多极化趋势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中的“极”,主要是指全球或地区中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作用力和协调功能的中心,即重要国际关系行为主体。
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转向多极,不仅是“极”的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格局的特点和“极”的内涵出现如下一些变化,吸引力、影响力、作用力和协调功能,取代两“极”的控制力和支配力成为多极化中的“极”的主要内涵。
和平与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促进发展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
基本特点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
主要问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当代世界经济名词解释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相互联系中所形成的一定的国际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各国、各地区的国民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基础,反过来,世界经济状况会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但世界经济并不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简单总和,而是通过国际分工、国际贸易、金融往来、技术和劳动力流动等经济活动而形成的一个既互相依赖又矛盾斗争的有机整体。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名词解释
1、联合国改革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是与雅尔塔体制紧密相连的,冷战期间联合国很难有所作为。
在新的形势下,联合国的能力和获得的资金与它所肩负的任务和不相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世纪之交,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先后发动了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是联合国陷入空前严重的危机中,凸显了联合国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联合国改革涉及安理会改革、维持和平行动改革、经社理事会改革、财政改革和人事机构改革等重大问题。
2、中欧关系自从1975年欧共体同中国建交以来,双方关系总体发展比较顺利,到20世纪70年代末,除梵蒂冈外的所有西欧国家都与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9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政局稳定,市场不断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在西欧各国对外关系中的地位得到提高,西欧国家认识到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中,中国式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事务中重要的伙伴,因此有必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发展对华关系。
欧中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欧中关系正处在一个互利共赢的历史最好时期。
这种相互借重日趋成熟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增强各自在国际力量格局中的地位和分量。
然而由于欧中正在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差异,西欧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
作为西方世界的主要力量,西欧一直没有放弃对中国推行西化战略,对中国采取既保持接触又保持压力的政策。
3、日本政治大国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由于国内政治经济防务的需要,采取“亲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上依附于美国被称作政治侏儒。
随着日本国力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表明了要做政治大国的强烈愿望,并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方面为成为政治大国创造条件:1从被动外交走向主动外交(a新日美安全条约的签订,和与美对等条约的签订b积极开展经济外交,增强日本的独立性和自立性c推行多边自立外交,开创日本外交新格局);2政治大国外交(a政治大国目标,就是提高日本在国际上的政治外交地位b向政治大国目标迈进的具体措施)具体措施:政治上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经济上和科技上,努力保持国际领先地位,以增强对国际事务的支配能力;军事上,开始大力扩充军事力量;外交上,从政治大国目标出发,构筑日本对外关系,树立形象。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
世界政治: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在政治领域中相互关系的总和。
它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和平、强权、民主、合作和对话等政治现象。
格局:各种力量对比与组合的结构(态势)世界政治格局:就是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
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所谓雅尔塔体系(或称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1943年德黑兰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菠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
战后两极格局基本是在雅尔塔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公开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是美国的主要敌人,宣称美国要遏制苏联的扩张,同苏联展开全面对抗。
后来人们把这一政策称作杜鲁门主义。
它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北约的建立:1949年4月4日,美、加、英、法、比、荷、卢、丹、挪、冰、葡、意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8月24日,公约正式生效。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是一个打着集体防御和维护北大西洋区域安全与和平的旗号,实际上旨在遏制苏联的军事集团。
它的成立加剧了欧洲乃至全球的冷战局面第四点计划:1949年1月,杜鲁门在其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美国外交方面的四点行动计划。
其中第四点内容是利用技术和资本输出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和政治渗透。
这就是所谓的第四点计划。
其实质是利用援助的方式来控制不发达国家,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政策。
苏、波、捷、匈、保、罗、阿和民主德国于1955年5月14日签订《华沙条约》,正式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华沙条约组织,两德分裂。
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成立。
“极”主要是指全球或地区中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作用力和协调功能的中心,即重要国际关系行为主体。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仅供参考)第一章当代世界政治1、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决定世界政治格局构成与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国际关系利益和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力量对比变化,特别是旧霸权衰落、新霸权崛起;大国特别是大霸国的国际战略;国家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的调整、重新组合,及由此构成的地区乃至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具有全球影响的重大事件的发生和国际形势的重大演变。
2、当今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一)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1)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2)促发展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3)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
(二)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1)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受到多方面挑战(2)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3)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4)多极化是新“合力”驱动的结果3、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1)新干涉主义盛行以美国为代表等西方大国鼓吹“人权高于主权”;伊拉克战争;美国“人权外交”;2011-2012 “阿拉伯之春”。
(2)“遏制”中国的战略冷战思想依然存在美国政策带有明显反共色彩(3)美国对外战略更具进攻性:从旧的“三位一体”转向攻防兼备、能力全面的“新三维一体”战略;其次,美国提出“先发制人”的战略。
(二)局部动荡频繁发生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民族问题往往同政治、宗教、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纠缠在一起,更增加了局势的复杂性和解决的难度。
(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问题。
(四)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指确定因素的变化及相互交织;确定因素之外的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的难以预测。
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
国际经济秩序
(三)战后世界政治的基本特点
(一)当代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
狭义国 际政治 广义国 际政治
国家间政治即政府间政治, 国家间政治即政府间政治,如外交 国家贸易,势力均衡,相互宣战等. 国家贸易,势力均衡,相互宣战等. 重点在政府层面 世界政治. 世界政治.参与者有国家和非国家 行为体. 行为体.重点在国际社会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
第二章 战后世界政治
一,影响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变化
三,多极化下的时代主题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四,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当代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
(二)影响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
多极格局开始 五大力量中心
80年代中后期 年代中后期
美国力量突出单极化的趋势
(三)世界多极化及其发展趋势
1,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说 , 2,"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的表现 , 一超多强" 3,中国对多极化作用的认识 ,
1,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说 ,
1)美国全面控制世界的单极格局说 )
2)"一超多极"说 ) 一超多极" 3)"一超多强"说 ) 一超多强"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变化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两极格局的演变与终结 (三)世界多极化及其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与演变的过程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从二次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初 从二次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初 20世纪70
三 个 时 期
世界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转变 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年代初至90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从苏东剧变至今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名词解释
1、世界政治格局2、国际秩序3、强权政治4、不结盟运动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雅尔塔体制7、经济全球化8、超越遏制战略9、戴高乐主义10、霸权主义11、南北关系12、“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13、经济互助委员会14、知识经济15、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6、双头鹰外交17、尼克松主义18、旧金山体制19、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20、不结盟运动21、七十七国集团22、布拉格之春23、新经济政策24、苏联模式25、“休克疗法”26、“一边倒”战略27、“两个拳头打人”28、“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29、亚洲四小龙30、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31、国家32、国家利益33、生存利益34、综合国力35、世界经济36、布雷顿森林协定37、关贸总协定38、布雷顿森林体制39、马歇尔计划40、军事安全网41、经济安全网42、欧盟43、北美自由贸易区4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45、东南亚国家联盟46、经济全球化47、一体化48、区域集团化49、新经济50、跨国公司51、可持续发展52、冷战53、传统安全威胁因素54、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55、恐怖主义56、新干涉主义57、“参与和扩展”战略58、霸权主义59、和平演变60、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61、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62、马约63、1955年体制64、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65、《日美安全保障条约》66、新《日美安全条约》67、新经济体制68、8.19事件69、十月事件70、《独联体宪章》71、第三世界72、国际组织73、国际联盟74、联合国75、世界银行76、世贸组织77、区域性国际组织78、八国集团1、世界政治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所谓格局,就是各种力量对比与组合的结构。
2、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国际经济秩序、国际规则、国际会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易考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
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世界经济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2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及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经济力量对比结构态势。
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经济力量的对比关系以及支配世界经济权利的分配状况。
3经济全球化: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突破国界,相互依赖、渗透、实行合作与调节。
各国的生产、流通、分配领域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世界经济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一个新阶段。
4区域集团化: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出现的。
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若干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使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在一定区域内更加自由的流动和有效配置,相互之间采取比对区域外国家更为优惠、开放、自由的政策,并在机制上结成联合体以至国家集团。
5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的物质力和精神力以及其对国家社会影响力的合力。
具体说是指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文化力、外交力、资源力等要素的综合,其中经济力是核心,科技力是主导。
6第四点计划:美国总统杜鲁门就职演说中的“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给亚非拉地区不发达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投资,从而使其受到美国的控制,扩大了美国的势力范围。
它的实质是通过援助的形式来控制这些国家。
它是“杜鲁门主义”的发展、“马歇尔计划”的补充,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政策。
7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名词解释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和经济磋商机构,也是亚太地区级别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
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这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是促进亚太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推动共同发展的主要机构。
目前,“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成员,分布在美洲、亚洲和大洋洲。
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是1995年在原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的。
是关贸总协定的继续和发展,他以建立没有贸易壁垒的世界单一市场为宗旨,构成了新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得以运转的基础。
1947年在日内瓦会议上,由美国提议,23个国家签署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这是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是一个旨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的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多边条约。
总部在瑞士日内瓦。
截止2012年有159个成员国。
区域集团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联系愈益密切的基础上,为了促进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在一定区域内更加自由的流动和有效配置,相互之间采取比对区域外国家更为优惠、开放、自由的政策,并在机制上结成联合体以致国家集团。
可持续发展是什么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京都议定书p34北大西洋公约组织P43华沙条约组织P43冷战思维---冷战时期形成的一种思维。
是以美苏争霸世界为中心,以两大阵营、两大集团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全面对抗为基础的一种战略思维模式。
它有两大要素:一是以瓦解对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为出发点和归宿;二是以争夺世界政治的制空权为重点。
第三世界P131出口导向战略P138进口替代战略P137霸权主义p171戴高乐主义p177新东方政策p177一边倒p199另起炉灶p199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p200。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练习题及答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练习题第一章一、名词解释世界经济政治行为体P1关贸总协定P6布雷顿森林体系P12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问题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确定的规则、采取的措施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形式的总和。
有效且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经济极其重要的环节。
马歇尔计划P13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计划,也称为欧洲复兴计划。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故名马歇尔计划。
他说,当时欧洲经济濒于崩溃,粮食和燃料等物资极度匮乏,而其需要的进口量远远超过它的支付能力。
如果没有大量的额外援助,就会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危机。
综合国力P34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概言之,综合国力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一个国家通过有目的的行动追求其战略目标的综合能力。
我们将国家战略资源定义为一个国家实现本国战略目标所可以利用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关键性资源,它们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也反映了该国的综合国力。
实际上,综合国力就是国家战略资源的分布组合,被动员和利用来实现一个国家的战略目标。
我们所称的综合国力,一般指的是各类国家战略资源之总和;而国家战略资源一般指的是某一类战略资源。
二、问答题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
P26-382、经济全球化对及其影响。
P26-32如何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实行程度不同的合作和调节,使各国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的联系,向着一体化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国家、民族的经济关系跨越自身疆界的显著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二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世界政治名词解释解释
两极格局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
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苏联及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奋起反抗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同时苏联也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雅尔塔体系所谓雅尔塔体系(或称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1943年德黑兰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
多极化趋势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中的“极”,主要是指全球或地区中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作用力和协调功能的中心,即重要国际关系行为主体。
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转向多极,不仅是“极”的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格局的特点和“极”的内涵出现如下一些变化,吸引力、影响力、作用力和协调功能,取代两“极”的控制力和支配力成为多极化中的“极”的主要内涵。
和平与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促进发展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
基本特点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
主要问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当代世界经济名词解释
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相互联系中所形成的一定的国际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各国、各地区的国民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基础,反过来,世界经济状况会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但世界经济并不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简单总和,而是通过国际分工、国际贸易、金融往来、技术和劳动力流动等经济活动而形成的一个既互相依赖又矛盾斗争的有机整体。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或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国际金融国际金融是资金在国际范围内融通,即金融机构通过债券、股票和外汇等金融工具经营货币资金,实现巨额货币资金的转移运动,支持各国发展中的资金需求,提高全球资金的利用效率。
从表现上看,国际金融的过程就是国际资本的流动。
遍布全球的国际金融网,像神经系统一样维系着世界经济的运转,金融因此被称作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滞涨滞涨即停滞和膨胀,是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通病,表现为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并发,贯穿于经济危机的各个阶段。
产生滞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积累、不断激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
宏观调控机制宏观调控机制是政府发挥干预经济职能的一整套方法与制度,它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并与其相互充实、相互促进。
发达国家经常是将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综合起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最主要和最经常使用的手段是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此外还通过指导性经济计划、产业政策、对外贸易政策、行业规章、社会福利政策、就业政策、收入政策、农业政策、交通政策、能源政策、教育政策、地区政策和制定法律等多种方法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社会福利制度带有临时救济性质的社会福利,在资本主义的历史上早已产生。
战后,社会福利制度成为由多种社会福利计划组合而成、由政府统一组织管理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
它由国家以税收的形式取得一部分国民收入,然后以社会福利开支的形式用于广大居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由最初的市场分配而形成的收入状况。
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一般建立在四大支柱之上:一是混合经济,即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垄断资本并存。
二是充分就业,即把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作为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
三是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指税收。
四是社会保障。
西方民主发达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体制在设置上各具特色,并在战后不断调整。
但是总的来看,西方民主制度体现了共同的原则,不仅构成了西方民主理论的核心内容,并长期指导着资产阶级的政治实践,而且至今仍然被奉为民主政治的普遍规则。
它们主要包括:第一,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并兼听少数人意见的原则;第二,主权在民(人民主权)原则,即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第三,代议制原则,即人民通过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最高权力;第四,分权制衡(三权分立)原则,即行使国家权力过程中的合理分工与权力的相互制衡,强调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第五,法治原则,即国家的政治生活、国家机器的运转以及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处理,均以法律为指导。
为贯彻这些原则,西方民主政治一般都实行以下几种基本制度:(1)议会制度(2)选举制度(3)政党制度(4)行政制度(5)司法制度。
霸权主义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霸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用以描述国际体系中权力分配极端不平衡,个别国家拥有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的状况;另一方面,它还含有这种支配权力与地位得到被支配者接受和同意的意味。
霸权主义,是指少数大国或强国通过各种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干涉和控制,谋求对某一地区、某一领域甚至整个世界进行统治的政策和行为。
制度霸权制度霸权是实力与强权在国际关系机制化中的反映,是国际机制与制度受挟制于强势权力及其利益而形成的。
西方国家的制度霸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掌握着巨大国际权势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机制与制度的建构和运转。
尤其在制度创立期间,国际制度的组织形式受到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影响,国际制度的具体内容仍主要反映了强势国家的意志。
第二,强势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国际机制与制度,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世界的领导和操控。
国际制度也是一种权力资源,在行为主体基本实力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国际制度可以使其行为能力得到增强或受到约束。
第三,世界体系的运转深深打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烙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根本上限制着各问题领域的国际机制的规范性质,并进而形成了国际机制中的资本主义制度霸权。
苏联解体的过程及原因分析
经济因素
首先,从经济体制上看,苏联的经济体制是基于产品经济观、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
指令计划经济。
其基本特点是:
(1)企业与国家关系行政化。
企业是国家行政隶属下的一个生产单位,经济上没有任何独立性,经营成果最终由国家包干负责;
(2)经济管理集中化和指令化。
计划是管理国民经济的唯一手段,而指令又是
推行计划的唯一手段;
(3)经济关系和经济联系的实物性。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认为商品、货币、市场、贸易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残余,它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虽然不能不加以利用,但已失去了昔日的实质和内涵,只保留其外壳。
这在战争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还是相当有效的,但是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上述驱动机制的作用不断衰退,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体制运转失灵。
其次,从经济结构上看,苏联的经济结构是超重型和消耗型经济,其基本特征是:在工农业之间的关系上以工业为主导;在轻重工业之间的关系上以重工业优先;在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上速度第一: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生产第一,消费服从生产。
重工轻农,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导致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最后,从经济战略上看,苏联的经济战略是粗放型和“数量赶超型”经济,“速度第一”是苏联经济发展的突出战略方针,苏联长期以来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主要靠多投入,高消耗来取得和维持的。
粗放经济增长的后果,一是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成本过高,单位产品的物质消耗量大大超过发达国家。
这种战略最终导致经济发展成本增加,停滞不前。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民主、决策等方面的因素,成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是苏联解体的又一重要原因。
思想政策上的失败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历史的悲剧,导致这场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苏共的失败,而失败的首先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
苏共后期部分领导人纵容或直接鼓吹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结果导致党内思想混乱,为敌对势力和西方思想的渗透打开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