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

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5)仁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说。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人师:温故而知新,这样的人可以为人师。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默学习,学而不厌,教而不厌:默默记住自己学过的东西,但学而不满足,不厌其烦地教别人。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知者不如爱者,乐者不如乐者。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8.土地平坦宽敞,房子也不过如此。

这里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子。

9.黄毛耷拉着,自得其乐:老人和孩子都很快乐,很自由。

10.寒暑易庆,始于一回:冬夏换季,只一回。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汗成雨:每个人都用手擦汗,汗如雨下。

最初是形容人很多,后来也是形容汗流浃背。

肩并肩:肩并肩,脚趾碰到脚跟。

形容拥挤,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牙齿交错:形容边界线曲折,像狗的牙齿一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

(《寓言四则》)·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有在意,能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独回答。

包括名、、形容、数、量、代六。

掌握常文言的用法及意,是提高文言文能力的关。

1.安(1)安闲。

例:死于安 (《生于患,死于安》)(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也(《曹》 )(3)怎么。

例:燕雀安知之志哉(《涉世家》 )(4)安,平定。

例:雨不安如山(《草屋秋所破歌》 )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够(《生于患,死于安》)(2)副,常与“不” 用,“ ⋯⋯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曾不盈寸 (《核舟》 )(3)曾。

例:相遇何必曾相(《琵琶行》 )(4)同“ ”,重叠。

例:胸生曾云(《望岳》 )3.从(1)跟,随。

例:从(《曹》 )/隶而从者 (《小石潭》 )(2)学。

例:其善者而从之(《。

述而》 )(3)追。

例:溯洄从之 (《蒹葭》 )(4)依从。

例:民弗从也 (《曹》 )(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 )(6)在。

例:吾从北方子梯(《公》 )(7)堂房属。

例:从弟(《从弟》 )(8)向。

例:从之先达叩(《送阳生序》 )4.得(1)能。

例:余因得遍群(《送阳生序》 )(2)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 )(3)同“德”,恩情,感谢。

例:所乏者得我与(《我所欲也》 )(4)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愉悦。

例:悠闲自得 (《童趣》 )(6)获取,得。

例:劣得所(《出表》 )5.道(1)( 正确的 )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 )(2)主,思想,学。

例:益慕圣之道(《送阳生序》 )(3)路。

例:道不通,度已负约(《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地。

例:大道之行也(《礼。

大道之行也》 )(5)德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

例: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 )6.当(1)面,着。

例:木当(《木》 )(2)在某个候或某个地方。

例:当余之从也(《送阳生序》 )(3)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一、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为博士邪“邪”通“耶”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二、古今异义:说“悦”的古字,愉快。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为“文采和道理”今“文科和理科”。

稍稍宾客其父:古为“渐渐”;今“稍微”。

王子曰:古为“王安石自称”今为“国王的长子”从先人还家:古“死去的父亲”;今“古人”不闻机杼声今:用鼻子闻古:听到旦辞爷娘去今:从一地到另一地古:离开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古:只双兔傍地走:今:行走古:跑见往事耳:今:过去的事情古:历史及鲁肃过寻阳:今:路过古: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现在是一种学位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为听今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古为跑;今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为即使,表假设连词。

今虽然,标转折连词。

日中如探汤:古热水,孰为汝多知乎:古为代词“你”,?今为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为离,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词类活用: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四、一词多义: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并自为其名:题上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卒之为众人:成为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贤于材人远矣: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往事耳:了解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五、重要词句[童稚]幼小。

初中语文必背知识点

初中语文必背知识点

初中语文必背知识点一、古诗文背诵1.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 《悯农》之一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6. 《悯农》之二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7.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8.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9.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0.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二、文言文阅读1. 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如“之、者、也、矣、焉、乎”等。

2. 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如被动句、倒装句等。

3. 能够翻译简单的文言文篇章,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4. 熟悉文言文中的典故和成语,如“掩耳盗铃”、“画蛇添足”等。

三、现代文阅读1. 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

2. 分析文章结构,识别文章的开头、发展、转折和结尾。

3. 掌握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4. 能够对文章进行适当的评价和分析。

四、写作技巧1. 学会写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

2. 掌握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技巧,如使用引人入胜的开头和总结性结尾。

3. 学会使用恰当的过渡词语,使文章结构更加连贯。

4. 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避免使用病句。

五、语文基础知识1.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

2. 了解常见的成语和俗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3. 学习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分析诗词的意境、韵律等。

4. 熟悉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常识,如四大名著的作者和主要内容。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一、文字和语言知识(一) 文字的产生和演变1. 书写工具的演变2. 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二) 《说文解字》1. 《说文解字》的编纂和作用2. 常用字的解释和示例(三) 语言的分类和特点1. 语言的分类及其特点2. 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和联系二、古代诗词鉴赏(一) 古诗的体裁和特点1. 诗的体裁2. 古诗的形式特点(二) 古诗的鉴赏1. 古诗的表达手法2. 古诗的意境和思想三、古代散文鉴赏(一) 散文的体裁和特点1. 散文的体裁2. 散文的写作技巧(二) 散文的鉴赏1. 散文的文学价值2. 散文的表现手法四、古代戏剧及戏曲(一) 戏剧的体裁和特点1. 戏剧的分类2. 戏剧的表现方式(二) 戏曲的体裁和特点1. 戏曲的类型2. 戏曲的表演形式五、古代文学名著(一) 《三字经》1. 《三字经》的作者和作用2. 《三字经》的内容和价值(二) 《百家姓》1. 《百家姓》的作者和作用2. 《百家姓》的内容和价值(三) 《弟子规》1. 《弟子规》的作者和作用2. 《弟子规》的内容和价值(四) 《论语》1. 《论语》的作者和作用2. 《论语》的内容和价值(五) 《孟子》1. 《孟子》的作者和作用2. 《孟子》的内容和价值六、古代传统文化(一) 儒家思想1.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儒家思想的影响(二) 道家思想1.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道家思想的影响(三)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和联系1. 儒家和道家的主要观点2. 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点和区别七、中国古代历史(一) 夏、商、周三代1. 夏代的建立2. 商代的兴起3. 周代的鼎盛(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1. 秦朝的统一2. 汉朝的繁荣3. 魏晋南北朝的兴衰八、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一) 孔子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影响(二) 孟子1.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影响(三) 范仲淹1. 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2.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影响九、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1. 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2. 古代文学的主题和意境(二)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古代文化的传统特色2. 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总结: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包括文字和语言知识、古代诗词鉴赏、古代散文鉴赏、古代戏剧及戏曲、古代文学名著、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等九个方面。

文言文知识总汇

文言文知识总汇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总汇一、《论语十则》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 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

[为(wâ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

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ï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

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

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1. 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 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整理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整理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整理一、初中1-6册文言文通假字七年级(上册)1、项为之强《童趣》——强通僵,僵硬。

2、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高兴。

3、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知通智,智慧、聪明。

5、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见通现,出现。

6、一切乌有《山市》——乌通无。

7、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

8、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七年级(下册)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0、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材通才,才能。

11、对镜帖花环《木兰诗》——帖通贴,粘贴。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邪通耶,语气词。

13、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聪明。

14、满坐寂然《口技》——坐通座,座位,此处指座上的人。

15、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八年级(上册)16、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18、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诎通屈,弯曲。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20、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22、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与通举,举荐。

23、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矜通鳏老而无妻之人。

25、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缺口。

八年级(下册)26、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转通啭,鸟叫声。

27、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反通返,返回。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饲养,喂养。

29、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出现,表现。

30、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才能。

31、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语气词。

32、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四肢。

33、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此处是穿的意思。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有着重要意义。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文言文,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初中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词汇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文言文中,有些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不同。

例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故”,可以表示“原因、缘故”,如“既克,公问其故”;也可以表示“旧的、原来的”,如“温故而知新”。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高兴”。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对句子的结构和语气起着重要作用。

1、之“之”的用法多样,可以作代词,代指人、事、物;也可以作助词,有“的”的意思,还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作动词,“到、去”。

2、而“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修饰等关系。

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表示并列;“人不知而不愠”中表示转折。

3、以“以”常见的用法有“用、凭借、因为、把”等。

如“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是“用”的意思。

三、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乃”“为”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省略句文言文常常省略主语、宾语等成分。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比如“鞭数十”中的“鞭”,本是名词“鞭子”,在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2、形容词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和“远”,分别是“亲近”“疏远”的意思。

3、名词作状语“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是“像狗一样”的意思。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总汇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总汇归纳

初中文言文知识总汇一、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

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

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4、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5、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6、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7、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8、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0、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1、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2、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3、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4、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16、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17、子黑子九距之。

(《公输》)距:通“拒”,挡。

18、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19、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有:通“又”。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16.虽乘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1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8.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

19.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2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2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 识别方法:当一个字在句子中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可能是通假字。

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来判断其通假的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3. 一词多义。

- 以:- 之:4. 词类活用。

二、虚词。

1. 之。

- 作助词:- 作代词:2. 而。

3. 其。

- 代词:- 语气词:4. 以。

- 介词:- 连词: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四、文言文翻译技巧。

1. 留。

2. 删。

3. 换。

- 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如“虽”换成“虽然”,“吾”换成“我”等。

4. 补。

5. 调。

五、重点篇目重点内容。

- 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强调“仁”“礼”“义”等道德观念。

- 重点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体现了学习方法、交友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想。

- 思想内容: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 背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 内容: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对后主的劝诫,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提出了治国的建议。

- 主题: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重点描写:对桃花源中环境、人物生活的描写,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描写内容:按季节描写了三峡的山高、水急、景色秀丽等特点。

如夏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浩大;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了清幽的景色。

- 主题: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 词义的转移:“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是“行走”的意思。

像“录毕,走送之”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

3. 一词多义。

- 以“之”为例:- 再看“其”:二、虚词。

1. 而。

2. 于。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四、文言文翻译。

1. 原则。

- 信:忠实于原文,不歪曲原意。

- 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 雅:译文优美,有文采。

2. 方法。

- 留:保留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

例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诸葛孔明”“卧龙”直接保留。

- 删:删除无意义的虚词,如句首发语词“夫”“盖”等,在不影响句意的情况下可删去。

- 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要补出省略的主语。

- 换: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如“虽”换成“虽然”,“但”换成“只是”等。

-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如“何陋之有”要调成“有何陋”。

五、文言文诵读。

1. 断句。

-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如“今齐地/方千里”,“齐地”是主语,“方千里”是谓语,在主谓之间断开。

- 根据虚词断句。

像“夫/战,勇气也”,“夫”是句首发语词,后面断开。

- 根据对话标志断句。

“曰”“云”等后面一般断开,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节奏。

- 一般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也要停顿。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是主语,“不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部分。

初中必备文言文及词汇

初中必备文言文及词汇

初中必备文言文及词汇注: 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为常考默写句, 黑体字为易写错或易混淆的字。

1.孔子语录《论语》【经典背诵段落】1.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2. 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为政》)3.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4. 子曰: “由,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为政》)5.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6. 子曰: “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述而》)7. 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 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述而》)9.子曰: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10.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11.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泰伯》)12. 子曰:“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13.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卫灵公》)14. 子贡问君子。

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15. 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颜渊》)16.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里仁》)17. 子曰: “富而可求也, 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述而》)18. 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50条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50条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50条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为大家总结了50 条初中文言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4、被:①同“披”,穿(皆被绮绣)②覆盖(被于来世者何如哉)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②轻视(不宜妄自菲薄)8、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策勋十二转)9、长:cháng ①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④永远(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12、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3、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国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③拿出(皆出酒食)14、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5、次: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二、虚词1、而:①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表承接(温故而知新)③表转折(而伯乐不常有)④表修饰(久而乃和)⑤表假设(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乎: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为人谋而不忠乎)②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3、其:①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②指示代词,那、那个、那些、那里(其人视端容寂)③其中(其一犬坐于前)④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其真无马邪)4、以:①介词,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介词,用(以刀劈狼首)③介词,凭借(何以战)④连词,相当于“而”(卷石底以出)⑤动词,认为(皆以美于徐公)5、于:①在(战于长勺)②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对(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从(舜发于畎亩之中)⑤比(所欲有甚于生者)6、之:①代词,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渔人甚异之)②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④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⑤动词,去、往、到(辍耕之垄上)三、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聪明)5、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出现)6、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7、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8、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疑问)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鞭数十(“鞭”,用鞭子打)②策勋十二转(“策”,登记)③愿为市鞍马(“市”,买)2、名词作状语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3、动词作名词①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②猛浪若奔(“奔”,飞奔的马)4、形容词作动词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②欲穷其林(“穷”,走到……的尽头)5、形容词作名词①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坚固的铠甲;“锐”,锐利的武器)②此皆良实(“良实”,善良诚实的人)五、古今异义1、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一、常用实词知识点总结实词有实在意义, 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 动词、 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的关键。

积累卡片常见文言实词例释1. 安(1) 安逸。

例: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 )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 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2. 曾(1) 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 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 曾不盈寸 (《核舟记》 )(3) 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4) 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 (《望岳》 )3. 从(3)怎么。

(4)安稳,(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之行也》 )(5)仁政。

例:得道者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

例: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6.当(1)面对,对着。

例: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

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7.方(1)指面积。

例:方七百里 (《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

例:有朋自远方来 (《论语。

学而》 )(3)当⋯⋯时。

例:方其远出海门 (《观潮》 )(4)将要。

例:方欲行 (《狼》 )(5)正在。

例:方出神 (《童趣》 )8.国(1)国防。

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

例: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

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

惠子相梁》 )(4)国事。

例: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5)地势。

例:国险而民附 (《隆中对》 )(1)适逢。

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3)汇集。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4)定将。

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 会当凌绝顶(《望岳》)10.见(1)看见。

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2)拜见。

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3)接见。

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4)了解。

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5)认识。

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6)xi àn,引见。

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11.将(1)将要。

例:将以攻宋(《公输》)/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2)带兵。

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3)带兵的人,将领。

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带领。

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5)扶持。

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7)和,与,同。

例:暂伴月将影 (《月下独酌》 )(1)全部取得。

例:利尽南海 (《隆中对》 )(2)尽兴。

例:造饮辄尽 (《五柳先生传》 )(3)尽头,到头。

例:林尽水源 (《桃花源记》 )(4)穷尽。

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观潮》 )(5)完,没有了。

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3.文(1)文章。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2)文字。

例:文曰“初平山人” (《核舟记》 )(3)文采。

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伤仲永》 )(4)刺花纹,画着文采。

例:皆披发文身 (《观潮》 )14.知(1) 知道。

例: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2)同“智”,聪明,智慧。

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了解。

例: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

学而》 )(4)明白,懂得。

例:不可谓知类 (《公输》 )(5)识别,认识。

例: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6)觉得,感觉。

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二、常用虚词知识点总结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1.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

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

可译为“但是” “不过” “只是” 等。

例: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2.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

促织》)②连词: A. 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

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学而) 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学而》) D. 表修饰,相当于“地” 。

例:默而识之。

(《论语。

述而》) 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

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3.耳语气词: 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

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

例:技止此耳 !(《黔之驴》)4.何①疑问代词: A. 代事物,可译为“什么”。

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 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

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

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乎①语气词: 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

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孟子。

梁惠王下》)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③介词: A. 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

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

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6.或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 “有的” 。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②副词: A. 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 “或许”。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

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岳阳楼记》)7.乃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②副词: A. 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

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 “却”等。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8.其①代词: A. 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

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

例:屠自后断其股。

(《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

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编者注)9.且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

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10.虽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B. 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11.遂副词: 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 “结果” “竟然”等。

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B. 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

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12.也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 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 “呀”,或不译。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吗”,或不译。

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

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 “呀”等,或不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