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热喷涂
工程材料第二版习题解答
第一章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一、材料的性能(一)名词解释弹性变形:去掉外力后,变形立即恢复的变形为弹性变形。
塑性变形:当外力去除后不能够恢复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冲击韧性:材料抵抗冲击载荷而不变形的能力称为冲击韧性。
疲劳强度:当应力低于一定值时,式样可经受无限次周期循环而不破坏,此应力值称为材料的疲劳强度。
σ为抗拉强度,材料发生应变后,应力应变曲线中应力达到的最大值。
bσ为屈服强度,材料发生塑性变形时的应力值。
sδ为塑性变形的伸长率,是材料塑性变形的指标之一。
HB:布氏硬度HRC:洛氏硬度,压头为120°金刚石圆锥体。
(二)填空题1 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疲劳强度2 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断面收缩率3 摆锤式一次冲击试验和小能量多次冲击试验, U型缺口试样和V型缺口试样4 洛氏硬度,布氏硬度,维氏硬度。
5 铸造、锻造、切削加工、焊接、热处理性能。
(三)选择题1 b2 c3 b4 d f a (四)是非题 1 对 2 对 3错 4错(五)综合题 1 最大载荷为2805.021038.5πσ⨯=F b断面收缩率%10010810010⨯-=-=A A A ϕ 2 此题缺条件,应给出弹性模量为20500MP,并且在弹性变形范围内。
利用虎克定律 320℃时的电阻率为13.0130℃时的电阻率为18.01二、材料的结合方式 (一)名词解释结合键:组成物质的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结合键,主要有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分子键。
晶体:是指原子在其内部沿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的一类物质。
非晶体:是指原子在其内部沿三维空间呈紊乱、无序排列的一类物质。
近程有序:在很小的范围内(一般为几个原子间距)存在着有序性。
(二)填空题1 四,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分子键。
2 共价键和分子键,共价键,分子键。
3 强。
4 强。
(三)选择题1 a2 b3 a(四)是非题1 错2 错3 对4 错(五)综合题1晶体的主要特点:○1结构有序;○2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异性;○3有固定的熔点;○4在一定条件下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GBT14441-2020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术语》编制说明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术语》编制说明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术语》修订起草小组一、工作简况1、编制背景GB/T 14441《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术语》自1993年6月10日首次发布以来,在规范指导全国涂装作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安全设计、安全教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涂装作业安全规程》系列国家标准不断完善,在2008年至2016年期间,涂装作业分技术委员会先后组织专家制定了2项该系列的新国家标准(2项均已报批,等待发布),修订了10项该系列标龄老化的国家标准(其中2项已经发布,5项已报批等待发布,1项正在准备报批,2项正在修订中),这些制修订的标准中出现了新的术语,随着涂装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发展,一些新的术语需要重新定义。
该标准标龄超过五年,因此急待修订。
2、任务来源2017年12月,《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2017年第四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综合[2017]128号)中下达了国家标准GB/T 14441《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术语》的修订计划(计划号:20173378-T-450)。
本标准为推荐性国家标准。
3、协作单位、起草单位、主要起草人本国标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涂装作业分技术委员会归口,起草单位有: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江苏省兴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浙江省涂料工业协会。
主要起草人有:柏萍、胡义铭、张丽、马新华、马荣胜。
4、主要工作过程本标准的编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过程:(1)2018.3,组建了标准修订起草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初定了修订的方向、原则、编写分工及进度计划等。
(2)2018.3~2018.8,标准修订工作小组收集、查阅了有关国家最新的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安全、消防、劳动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
按照第一次会议要求,认真开展标准修订草稿的编制,并于2018年8月完成修订初稿的编制工作。
第六章 表面涂覆技术
②物理结合。当高速的熔融粒子撞击到基体表面,且紧贴的距离达到基体原子间晶格
指数范围时,就会产生范德华力,而由此引起的结合属于物理结合。一般在基材表面十分 干净或进行活化后才有产生这种结合的可能性。
增 强
③扩散结合。当熔融粒子撞击到基体表面形成紧密接触时,由于变形和高温的作用,
基体表面的原子得到足够的能量,使涂层和基体之间产生原子扩散,形成扩散结合。界面 两侧形成固溶体或金属间化合物,增加了结合强度。
④冶金结合。当基体预热、或喷涂粒子具有高的熔化潜热,或喷涂粒子本身发生放热
化学反应(Ni/Al),熔融态的粒子与局部熔化的基体之间发生“焊合”现象,产生“焊 点”,形成微区冶金结合。
28
思考题
• • •涂层的结构特征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热喷涂层的残余应力如何分布,为何? 热喷涂层与基体的结合机制有哪些? 几种主要喷涂方法的特征?
2. 熔化的喷涂材料被雾化:线材端部熔化形成的液滴在外加压缩气流或 3. 熔融或软化的微细颗粒的喷射飞行:在飞行过程中,颗粒首先被加速
形成粒子流,随飞行距离增加,粒子运动速度逐渐减小。
4. 粒子在基材表面发生碰撞、变形、凝固和堆积:当具有一定温度和速
度的微细颗粒与基材表面接触时,颗粒与基材表面产生强烈的碰撞, 颗粒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并部分传递给基材,同时微细颗粒沿凸凹不平 表面产生变形,变形的颗粒迅速冷凝并产生收缩呈扁平状粘结在基材 表面。喷涂的粒子束连续不断的运动并撞击表面,产生碰撞—变形— 冷凝收缩的过程,变形的颗粒与基材表面之间,以及颗粒与颗粒之间 互相粘结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涂层。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三版熊良山课后题答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三版熊良山课后题答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三版熊良山课后题答案第一章机械制造工艺基础1.1 机械制造工艺概述1. 机械制造工艺是指通过一系列工艺和技术手段,将加工原料转变成为一定形状、尺寸和表面粗糙度的零件、构件、组件或装配体。
2. 机械制造工艺是机械制造的核心,其重要性体现在:• 提高机械制造的质量和效率。
• 降低机械制造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2 机床与工具1. 机床是机械制造工艺中最重要的生产设备,其生产能力和精度直接影响机械制造的质量和效率。
2. 工具是机床切削、成形和检测的辅助手段。
常见的工具有车刀、铣刀、钻头、插板和测量工具等。
1.3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知识1. 金属材料的分类是按照其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来划分的。
2. 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是指通过加热和冷却的方式改变其组织结构和机械性能的方法。
3. 机械制造中常见的成形工艺包括:• 锻造• 模压• 拉伸• 拉拔4. 机械制造中常见的切削工艺包括:• 车削• 铣削• 钻削• 切割5. 机械制造中常见的连接工艺包括:• 焊接• 铆接• 螺纹连接6. 机械制造中常见的检测工艺包括:• 外观检测• 尺寸检测• 材料分析第二章切削加工2.1 切削加工基础知识1. 切削加工是指通过把工件加工到所需形状、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方法。
2. 切削加工的优点包括:• 可以加工出高精度的工件。
• 可以加工出各种形状的工件。
3. 切削加工的缺点包括:• 加工效率低。
• 切削工具寿命短。
2.2 切削加工工艺1. 车削是指工件沿着旋转轴线进行切削加工的工艺。
2. 铣削是指通过刀具的旋转及行进运动和工件的进给运动,在工件表面上切出所需形状和精度的工艺。
3. 钻削是指把钻头沿着旋转轴线进行旋转、进给运动并向工件上进行压力,形成孔洞的加工工艺。
4. 切割是指通过刀具对工件进行分离或切割的加工工艺,常见的切割工艺有切割、割、切槽和开槽等。
2.3 切削加工中的切削力与功率1. 切削力是指切削过程中切削力矢量在切削面上的分量,是切削加工中最基本的工艺参数之一。
第五章-热喷涂技术PPT课件
热喷涂的基本工艺流程图如图2所示
工件表面制备
喷
涂
表 表 表预
底
面面面
净 化
预 加 工
粗热 化
层
喷
喷后处理
涂
工
机封
作
械
层
加 工空
图2 热喷涂的基本工艺流程图
2021
19
1)表面净化
喷涂前,首先须将待喷涂表面净化,彻底清除附着在表面的油 污、油漆、氧化物等,显露出新鲜的金属表面。
2)表面预加工
表面预加工的主要目的是预留一定的喷涂层厚度。
镍合金中用作喷涂材料的主要为镍铬合金,这类合金具有非 常好的抗高温氧化性能,可在880℃高温下使用,是目前应用很 广的热阻材料。
2021
26
5) 钼
钼在喷涂中常作为结合底层材料使用,还可以用作摩擦表面的 减摩工作涂层,如活塞环、刹车片、铝合金气缸等。
6)碳钢和低合金钢
碳钢和低合金钢是广泛应用的电弧喷涂材料。它具有强度较高、 耐磨性好、价格低廉等特点。
材料加工中的特殊流动
ηC =ηM(1+2.5φf +10.25φf ) (φf <0.25)
式中ηM 为无颗粒时基础流体的动力粘度。
悬浮液中颗粒的沉降速度υh与沉降终速υt 的关系是: υh=υt(1-φf)n n为常数,其值取决于颗粒雷诺数Rep 以及管径D与颗粒直径d 的比值,
材料加工冶金传输原理
`
2009@合肥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系
`
2009@合肥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系
第一节 流体与颗粒的两相流
上述公式使用的条件为
1)球形固体颗粒;
2)稳定运动;
3)颗粒在静止或在速度场均匀且无湍流的流体中运动; 4)单个颗粒在远离固体表面较远的区域运动。 5) 10-3< Rep < 2,缓慢流动区或斯托克斯定律区
例题
材料加工冶金传输原理
pR 通过类推法可得到 K L
1
2
h
式中K1—比例常数;Rh—水力学半径; —流体在料层孔隙内的平均速度。
材料加工冶金传输原理
`
2009@合肥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系
第二节 固体填料层内的流动
工程中通常知道表观速度υ0,表观速度定义为:υ0= qv /A
pR 因为 所以 K , 孔隙度 L 引入水力学半径Rh。对填料层,Rh可定义为
`
2009@合肥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系第一节 流体与颗粒的两相流
二、 悬浮液中颗粒的流动
此时,要考虑颗粒间的相互影响,通常发生“干涉沉降”,使沉降速度变 小。 原因:对沉降速度相对较快的大颗粒而言,流体的有效密度和粘度变大; 颗粒沉降排出的流体以较大的速度运动,对其它颗粒的沉降有阻滞作用。 悬浮液的动力粘度(ηC)与悬浮液中颗粒的体积分数( φf,%)有关: 2
电镀与表面处理作业指导书
电镀与表面处理作业指导书第1章电镀与表面处理基础 (3)1.1 电镀原理概述 (3)1.2 表面处理的目的与意义 (4)1.3 电镀与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4)第2章电镀前的预处理 (5)2.1 表面清洗 (5)2.1.1 目的 (5)2.1.2 方法 (5)2.1.3 工艺流程 (5)2.2 表面整平 (5)2.2.1 目的 (5)2.2.2 方法 (5)2.2.3 工艺流程 (5)2.3 表面活化和抛光 (6)2.3.1 目的 (6)2.3.2 方法 (6)2.3.3 工艺流程 (6)第3章常见金属电镀工艺 (6)3.1 镀锌 (6)3.1.1 工艺概述 (6)3.1.2 工艺流程 (6)3.1.3 工艺参数 (6)3.2 镀铜 (6)3.2.1 工艺概述 (6)3.2.2 工艺流程 (7)3.2.3 工艺参数 (7)3.3 镀镍 (7)3.3.1 工艺概述 (7)3.3.2 工艺流程 (7)3.3.3 工艺参数 (7)3.4 镀铬 (7)3.4.1 工艺概述 (7)3.4.2 工艺流程 (7)3.4.3 工艺参数 (8)第4章特殊电镀工艺 (8)4.1 金合金电镀 (8)4.1.1 概述 (8)4.1.2 工艺流程 (8)4.1.3 注意事项 (8)4.2 钛电镀 (8)4.2.1 概述 (8)4.2.2 工艺流程 (8)4.2.3 注意事项 (9)4.3 铑电镀 (9)4.3.1 概述 (9)4.3.2 工艺流程 (9)4.3.3 注意事项 (9)4.4 稀土电镀 (9)4.4.1 概述 (9)4.4.2 工艺流程 (9)4.4.3 注意事项 (9)第5章表面处理技术 (10)5.1 化学转化膜 (10)5.1.1 概述 (10)5.1.2 化学转化膜的类型 (10)5.1.3 化学转化膜制备工艺 (10)5.2 阳极氧化 (10)5.2.1 概述 (10)5.2.2 阳极氧化膜的类型 (10)5.2.3 阳极氧化工艺 (10)5.3 喷涂与喷漆 (11)5.3.1 概述 (11)5.3.2 喷涂与喷漆的类型 (11)5.3.3 喷涂与喷漆工艺 (11)5.4 粘接与密封 (11)5.4.1 概述 (11)5.4.2 粘接与密封的类型 (11)5.4.3 粘接与密封工艺 (11)第6章电镀与表面处理质量控制 (12)6.1 电镀与表面处理质量控制指标 (12)6.1.1 外观质量 (12)6.1.2 结合力 (12)6.1.3 耐腐蚀性 (12)6.1.4 晶粒度 (12)6.1.5 镀层厚度 (12)6.2 检测方法与设备 (12)6.2.1 外观质量检测 (12)6.2.2 结合力检测 (12)6.2.3 耐腐蚀性检测 (12)6.2.4 晶粒度检测 (12)6.2.5 镀层厚度检测 (13)6.3 质量控制措施 (13)6.3.1 原材料控制 (13)6.3.2 工艺参数控制 (13)6.3.3 设备维护与管理 (13)6.3.4 操作人员培训与管理 (13)6.3.5 质量检验与记录 (13)第7章电镀与表面处理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安全 (13)7.1 污染防治技术 (13)7.1.1 污染源控制 (13)7.1.2 污染物治理 (13)7.1.3 清洁生产 (13)7.2 废水处理与资源回收 (14)7.2.1 废水分类与处理 (14)7.2.2 资源回收 (14)7.2.3 废水处理设施运维 (14)7.3 安全生产与预防 (14)7.3.1 安全管理制度 (14)7.3.2 安全防护设施 (14)7.3.3 预防与应急处理 (14)7.3.4 员工培训与教育 (14)第8章电镀与表面处理设备维护与管理 (14)8.1 设备选型与配置 (14)8.1.1 设备选型原则 (14)8.1.2 设备配置 (15)8.2 设备维护与保养 (15)8.2.1 维护保养原则 (15)8.2.2 维护保养内容 (15)8.3 设备故障排除与维修 (15)8.3.1 故障排除 (15)8.3.2 维修方法 (15)8.3.3 维修注意事项 (16)第9章电镀与表面处理在特定行业的应用 (16)9.1 汽车行业的应用 (16)9.2 电子行业的应用 (16)9.3 家电行业的应用 (16)9.4 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16)第10章电镀与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7)10.1 绿色电镀与表面处理技术 (17)10.2 智能化与自动化 (17)10.3 新材料在电镀与表面处理中的应用 (17)10.4 未来发展展望与挑战 (17)第1章电镀与表面处理基础1.1 电镀原理概述电镀是一种借助电流在电解质溶液中使金属离子还原并沉积在导体表面的过程。
热喷涂汽车发动机气缸内壁涂层的研究进展
热喷涂的工艺方法
3.1.1 喷涂材料特性 喷涂材料是指经热喷涂后,覆盖在基体表面的涂层材料。喷涂材料本身的成分和组织结构 等特性,极大影响着最终涂层的性能。喷涂材料的特性主要包括材料种类、粉末颗粒分布、 颗粒形状、粗糙度等。喷涂材料的致密度越高,流动性越好,颗粒分布越均匀,形状越细 小(接近球形),表面粗糙多孔,则最终涂层的效果越好。但是如果颗粒尺寸和质量太小, 由于粉末的团聚效应,粉末比较难以均匀地输送,反而会影响最终涂层效果 ZHOU等[5]以合金板作为基体,通过高速火焰喷涂工艺,分别将尺寸分布均为-45μm~ +15μm的Cr3C2-WC-NiCoCrMo粉体(I)和Cr3C2-NiCr粉体(II)作为喷涂材料,分别制备了含 有粉体(I)(II)涂层的合金板,并通过盐雾试验研究了两种涂层的耐热腐蚀性 结果发现,两种粉体涂层合金板的涂层腐蚀厚度,分别为8μm和25μm,说明粉体(I)相对 于粉体(II)有更优良的耐热腐蚀性
-
1 背景 2 热喷涂技术的原理 3 热喷涂的工艺方法 4 未来展望
热喷涂汽车发动机气缸内壁涂层的研究进展
第一章 背景
PART 1
第1部分
背景
背景
为了应对全球变暖,达到越来越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车辆制造商 采用各类技术以减少汽车发动机的油耗和尾气排放量
工程技术人员提出并研究了许多方案,如减轻车身自重,使用混合动力 或电力车辆,减少发动机部件间的摩擦等
热喷涂的工艺方法
3.2.3 粉末颗粒尺寸 一般来说,涂层粉末颗粒尺寸越小,粉末的熔融效果越好,而 且飞行速率越快,则涂层的密度越高,涂层组织之间结合越强 但是过往研究也有发现,越大的颗粒,在熔融过程中,有利于 排出空气,从而降低空气含量,则涂层孔隙率越低 ZHANG等运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采用三种尺寸分别为 33μm、66μm、84μm的颗粒合金粉末,来制备铁基无定型涂 层
第五章-热喷涂技术PPT课件
表面粗化处理与清洗过程同样重要。工件表面经过粗化处理后, 可以增大工件表面的活性和增大喷涂层的接触面积,在有些情况 (如喷砂)还可以使工件产生表面压应力,有助于增强工件的抗疲 劳性能。
热喷涂的基本工艺流程图如图2所示
工件表面制备
喷
涂
表 表 表预
底
面面面
净 化
预 加 工
粗热 化
层
喷
喷后处理
涂
工
机封
作
械
层
加 工空
图2 热喷涂的基本工艺流程图
2021
19
1)表面净化
喷涂前,首先须将待喷涂表面净化,彻底清除附着在表面的油 污、油漆、氧化物等,显露出新鲜的金属表面。
2)表面预加工
表面预加工的主要目的是预留一定的喷涂层厚度。
2021
11
涂层形成过程示意图如下:
冲击
碰撞
变形
图1 涂层形成过程示意图
2021
凝固-收缩
12
热喷涂原理示意图
2021
13
涂层形成示意图
2021
14
涂层的结构
涂层结构示意图
2021
15
涂层的形成过程表明,涂层是由无数变形粒子互相交错呈波浪式 堆叠在一起而形成的层状组织结构。
在喷涂过程中由于熔融的颗粒在熔化、软化、加速及飞行及基材表 面接触过程中与周围截至发生了化学反应,使得喷涂材料经喷涂后 会出现氧化物,而且,由于颗粒的陆续堆叠和部分颗粒的反弹散失, 在颗粒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部分孔隙式空洞。因此,喷涂层是由 变形颗粒,气孔和氧化物所组成。
2021
8
热喷涂的主要应用特性
与其他表面工程技术相比,热喷涂在实用性方面有以下方 面的特点:
机械工艺制造基础课程第六章-2
2)制造基准 工序基准:在工序 简图上用来确定本 B 工序加工表面加工 后的尺寸、形状、 位置的基准。 工序 尺寸的起点也是工 序基准。
a A E
O
b C D E
F
O O
F
O
a)
b)
定位基准:是工件在夹具或机床上定位时,
用以确定工件在工序尺寸方向上相对于刀具的 正确位置的基准。 度量基准:用于检验已加工表面的尺寸及各 表面之间位置精度的基准。 装配基准:在机器装配中, 用于确定零件或 部件在机器中正确位置的基准。 必须指出,作为定位基准的点或线,总是以具 体表面来体现的,这种表面称为基面。
工件装夹方法
直接找正装夹—— 精度高,效率低,对工人技术水平 高 划线找正装夹—— 精度不高,效率低,多用于形状复 杂的铸件 夹具装夹—— 精度和效率均高,广泛采用
找正线
加工线
直接找正安装
flash
毛坯孔
划线找正安装
flash
工件在夹具上装夹(滚齿夹具)
基准及其分类 按基准的作用不同,常 把基准分为设计基准和 制造基准两大类。 1)设计基准 在设计零件图样时, 用 以确定其他点、线、面 位置的基准称为设计基 准。
◆互为基准原则 【例】主轴零件精基准选择
轴径 轴径 锥孔
◆自为基准原则 【例】床身导轨面磨削加工
主轴零件精基准选择
导轨磨削基准选择
【例】铰孔、拉孔、研磨 【例】浮动镗刀块镗孔
外圆研磨示意图
浮动镗刀块
1—工件 2—镗刀块 3—镗杆
◆便于装夹原则——所选择的精基准,应能保证工件定位准 确、可靠,并尽可能使夹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欠定位
工件加工时必须限制的自由度未被完全限制,称为欠定 位。欠定位不能保证工件的正确安装,因而是不允许的。
第5章 热喷涂、喷焊与堆焊技术
1)喷焊材料需能够润湿基材; 2)必须与基材相容,即它们在液相和固 相下必须有一定的溶解度; 3)基材的熔点应高于喷焊材料的熔点, 否则易导致基材塌陷或损坏; 4)喷焊材料在凝固结晶过程中应不会产 生热裂纹,或使基材热影响区产生裂纹。
因此,热喷焊工艺只能适合于一些特定的金属材料(包 括基材和粉末)
第一节:热喷涂技术
1.1、热喷涂技术原理与特点
1. 热喷涂原理
利用各种不同的热源,将欲喷涂的各种材料(如 金属、合金、陶瓷、塑料及其各类复合材料)加 热至熔化或熔融状态,借助气流高速雾化形成 “微粒雾流”沉积在已经预处理的工件表面形成 堆积状,与基体紧密结合形成喷涂层。 而将某些喷涂层进行重熔处理形成的冶金结 合特征的涂层称之为喷熔层或重熔层。
等离子喷涂设备
超音速喷涂设备
⑧ 激光喷涂
将从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 聚焦在喷枪喷嘴近旁,喷 涂粉末由压缩气体从喷嘴 喷出,由激光束加热熔化, 压缩气体将熔粒雾化、加 速,喷射到基材表面形成 涂层。
1.3、热喷涂涂层材料
热喷涂工艺对涂层材料的基本要求
1
涂层材料必须满足设计特性;
被喷涂的材料必须满足对热喷涂涂层使用 功能特性的基本要求,如耐磨、耐蚀、耐 高温、抗氧化、可磨耗密封、自润滑、热 辐射、导电、绝缘及超导等。
“抛锚作用”:即最先形成的薄片状颗粒与基体 表面凹凸不平处产生机械咬合,随后依照次序堆 叠镶嵌,形成以机械结合为主的喷涂层;此外基 体表面局部瞬时高温,导致涂层材料与基体之间 发生局部扩散和焊合,形成冶金结合。
机械结合为主的结合机理决定了热喷涂涂层 的结合强度比较差,只相当于其母体材料的5 %—30%。最高也只能达到70MPa。
6
加热不均匀,薄壁、细长构件要注意变形。
材料表面工程技术复习题 2
第一章1)表面技术的作用:a、提高材料抵御环境作用的能力b、赋予材料表面某种功能特性第二章1材料表面三类结构:理想表面、清洁表面和实际表面2)实际表面的特点:a、表面粗糙度b、贝尔比层c、残余应力d、氧化和沾污3)金属腐蚀速度的三种表示方法:a、重量法b、深度法c、电流密度法4)电极极化现象定义:在腐蚀电池工作后,由于产生电流而引起的电极电位的变化现象称为电极极化现象第三章1)表面预处理目的:a、清除表面覆盖层b、提高覆盖层与基材的结合强度2)表面预处理内容:a、表面整平b、除油c、侵蚀3)表面预处理两个指标:a、表面清洁度b、表面粗糙度第四章1)热喷涂定义:利用热源将喷涂材料加热到熔化或半熔化状态,用高速气流将其雾化并喷射到基体表面形成涂层的技术。
2)热喷涂涂层形成四个阶段:a、熔化b、雾化c、加速飞行d、撞击3)热喷涂涂层结构的组成:变形颗粒、氧化物、气孔和未融化颗粒4)提高涂层质量的两个途径:a、提高热源温度b、提高粒子动能5)涂层和基体的结合方式:a、机械结合b、物理结合c、冶金结合6)涂层厚度与残余应力的关系:涂层内部存在的残余张应力的大小与涂层厚度成正比,当涂层厚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涂层内的张应力超过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时,涂层就会破坏。
7)自熔性合金粉末的定义:指熔点较低,重熔过程中能自行脱氧,造渣,能润湿基材表面而呈冶金结合的一类的合金。
自熔性合金粉末的成分:在Co基、Ni基、Fe基中添加适量的B、Si元素8)热喷涂一般工艺流程:a、工件表面预处理b、预热c、喷涂d、后处理9)喷涂与喷焊的区别:a、工件受热情况不同b、与基材的结合状态不同c、所用粉末不同d、覆盖层结构不同e、承载能力不同10)火焰喷涂特点:a、适用范围广,可喷金属、线材、棒材、粉末及塑料b、设备投资少,操作简单、便于携带c、无电力要求、沉积效率高11)电弧喷涂特点:a、热效率高b、生产率高c、喷涂成本低d、涂层结合强度高e、安全性高f、可方便地制造伪合金涂层。
机械设计手册_之_详细目录教材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第1卷第1篇一般设计资料第1章常用基础资料和公式1-31常用资料和数据1-3字母1-3国内标准代号及各国国家标准代号1-4机械传动效率1-5常用材料的密度1-6松散物料的密度和安息角1-6材料弹性模量及泊松比1-7摩擦因数1-8金属材料熔点、热导率及比热容1-10材料线胀系数αl1-10液体材料的物理性能1-11气体材料的物理性能1-112法定计量单位和常用单位换算1-122.1法定计量单位1-12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的SI词头(摘自GB 3100—1993)1-12常用物理量的法定计量单位(摘自GB 3102.1~3102.7—1993)1-122.2常用单位换算1-30长度单位换算1-30面积单位换算1-30体积、容积单位换算1-31质量单位换算1-31密度单位换算1-31速度单位换算1-32角速度单位换算1-32质量流量单位换算1-32体积流量单位换算1-33压力单位换算1-33力单位换算1-34力矩、转矩单位换算1-34功、能、热量单位换算1-34功率单位换算1-35比能单位换算1-36比热容与比熵单位换算1-36传热系数单位换算1-36热导率单位换算1-36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之一(摘自GB/T 1172—1999)1-37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之二(摘自GB/T 1172—1999)1-383优先数和优先数系1-383.1优先数系(摘自GB/T 321—2005、GB/T 19763—2005)1-383.2优先数的应用示例1-414数表与数学公式1-444.1数表1-44二项式系数np1-44正多边形的圆内切、外接时,其几何尺寸1-45弓形几何尺寸1-454.2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摘自GB 3102.11—1993)1-464.3数学公式1-51代数1-51平面三角1-55复数1-59坐标系及坐标变换1-60常用曲线1-61几种曲面1-65微积分1-66不定积分法则和公式1-67定积分及公式1-69微积分的应用1-70常微分方程1-74拉氏变换1-75应用拉氏变换解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1-77传递函数1-78矩阵1-78常用几何体的面积、体积及重心位置1-875常用力学公式1-895.1运动学、动力学基本公式1-89运动学基本公式1-89动力学基本公式1-90转动惯量1-92一般物体旋转时的转动惯量1-93常用旋转体的转动惯量1-1005.2材料力学基本公式1-101主应力及强度理论公式1-101许用应力与安全系数1-107截面力学特性的计算公式1-110各种截面的力学特性1-111杆件计算的基本公式1-119受静载荷梁的内力及变位计算公式1-123单跨刚架计算公式1-1445.3接触应力1-1475.4动荷应力1-151惯性力引起的动应力1-151冲击载荷计算公式1-153振动应力1-1545.5厚壁圆筒、等厚圆盘及薄壳中的应力1-155厚壁圆筒计算公式1-155等厚旋转圆盘计算公式1-157薄壳中应力与位移计算公式1-1575.6平板中的应力1-1605.7压杆、梁与壳的稳定性1-168等断面立柱受压稳定性计算1-168变断面立柱受压稳定性计算1-175梁的稳定性1-175线弹性范围壳的临界载荷1-180第二章铸件设计的工艺性和铸件结构要素1-18111铸造技术发展趋势及新一代精确铸造技术1-1812常用铸造金属的铸造性和结构特点1-190铸铁和铸钢的特性与结构特点1-190用灰铸铁、蠕墨铸铁、球墨铸铁制造汽车零件和钢锭模的技术经济比较1-192常用铸造有色合金的特性与结构特点1-1943铸件的结构要素1-195最小壁厚1-195外壁、内壁与筋的厚度1-196壁的连接1-196壁厚的过渡1-197最小铸孔1-197铸造内圆角及过渡尺寸(JB/ZQ 4255—1997)1-198铸造外圆角(JB/ZQ 4256—1997)1-198铸造斜度1-199法兰铸造过渡斜度(JB/ZQ 4254—1997)1-199凸出部分最小尺寸(JB/ZQ 4169—1997)1-199加强筋1-199孔边凸台1-200内腔1-200凸座1-2004铸造公差(摘自GB/T 6414—1999)1-2005铸件设计的一般注意事项(摘自JB/ZQ 4169—1997)1-2016铸铁件(摘自JB/T 5000.4—1998)、铸钢件(摘自JB/T 5000.6—1998)、有色金属铸件(摘自JB/T 5000.5—1998)等铸件通用技术条件1-209第3章锻造和冲压设计的工艺性及结构要素1-2101锻造1-2101.1金属材料的可锻性1-2101.2锻造零件的结构要素(摘自GB/T 12361—2003、JB/T 9177—1999)1-211模锻斜度(摘自GB/T 12361—2003)1-211圆角半径(摘自GB/T 12361—2003、JB/T 9177—1999)1-211截面形状变化部位外圆角半径值(a)和内圆角半径值(b)(摘自GB/T 12361—2003)1-212收缩截面、多台阶截面、齿轮轮辐、曲轴的凹槽圆角半径(摘自JB/T 9177—1999)1-212最小底厚(摘自JB/T 9177—1999)1-213最小壁厚、筋宽及筋端圆角半径(摘自JB/T 9177—1999)1-214腹板最小厚度(摘自JB/T 9177—1999)1-215最小冲孔直径、盲孔和连皮厚度(摘自JB/T 9177—1999)1-215 扁钢辗成圆柱形端尺寸1-216圆钢锤扁尺寸1-2161.3锻件设计注意事项1-2162冲压1-2182.1冷冲压零件推荐用钢1-2182.2冷冲压件的结构要素1-219冲裁件的结构要素(摘自JB/T 4378.1—1999)1-219弯曲件的结构要素(摘自JB/T 4378.1—1999)1-219拉深件和翻孔件的结构要素1-220铁皮咬口类型、用途和余量1-221卷边直径1-221通风罩冲孔(摘自JB/ZQ 4262—1997)1-222零件弯角处必须容纳另一个直角零件的做法1-222最小可冲孔眼的尺寸(为板厚的倍数)1-222翻孔尺寸及其距离边缘的最小距离1-222加固筋的形状、尺寸及间距1-223弯曲件尾部弯出长度1-223冲出凸部的高度1-223箱形零件的圆角半径、法兰边宽度和工件高度1-223冲裁件最小许可宽度与材料的关系1-223箍压时直径缩小的合理比例1-2232.3冲压件的尺寸和角度公差、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摘自GB/T 13914、13915、13916—2002)、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摘自GB/T 15055—1994)1-224平冲压件和成形冲压件尺寸公差1-224冲压件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摘自GB/T 13916—2002)1-229 2.4冷挤压件结构要素1-230冷挤压件的分类1-231确定结构要素的一般原则1-231冷挤压件结构要素1-2322.5冷冲压、冷挤压零件的设计注意事项1-2323锻件通用技术条件(碳素钢和合金结构钢)(摘自JB/T 5000.8—1998)1-235第4章焊接和铆接设计工艺性1-2361焊接1-2361.1金属常用焊接方法分类、特点及应用1-2361.2金属的可焊性1-240钢的可焊性1-240铸铁的可焊性1-241有色金属的可焊性1-242常用异种金属间的可焊性1-2431.3焊接材料及其选择1-246不同焊接方法采用的焊接材料及其作用1-246焊条、焊丝及焊剂的分类、特点和应用1-249对焊条、焊丝及焊剂工艺性能的要求1-256不同药皮类型焊条工艺性等比较1-258选择焊条的基本原则1-260几种常用钢材的焊条选择举例1-261几种常用钢材埋弧焊焊剂与焊丝的选配举例1-266焊条的型号和牌号1-271不锈钢焊条型号表示1-273焊条、焊丝和焊剂1-2801.4焊缝1-304焊接及相关工艺方法代号及注法(摘自GB/T 5185—2005)1-304焊缝符号表示方法(摘自GB/T 324—1988、GB/T 12212—1990)1-305碳钢、低合金钢焊缝坡口的基本型式与尺寸(摘自GB/T 985—1988)1-318不同厚度钢板的对接焊接1-322有色金属焊接坡口型式及尺寸1-322焊缝强度计算1-323焊缝许用应力1-3271.5焊接结构的一般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摘自GB/T 19804—2005)1-329角度尺寸公差1-3291.6钎焊1-331各种钎焊方法的比较及应用范围1-331钎料和钎剂的选择原则1-332钎料的选择1-333典型钎焊的接头型式1-334钎焊接头的间隙1-335钎料1-336钎剂1-3401.7塑料焊接1-343热塑性塑料的可焊性1-343塑料焊接温度1-343硬聚氯乙烯塑料焊接接头型式及尺寸1-3431.8焊接结构设计注意事项1-3442铆接1-3502.1铆接设计注意事项1-3502.2型钢焊接接头尺寸、螺栓和铆钉连接规线、最小弯曲半径及截切1-351等边角钢1-351不等边角钢1-353热轧普通槽钢1-355热轧普通工字钢1-356板材最小弯曲半径1-357管材最小弯曲半径1-358扁钢、圆钢弯曲的推荐尺寸1-359角钢坡口弯曲c值1-360角钢截切角推荐值1-3603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3—1998)1-360第5章零部件冷加工设计工艺性与结构要素1-3621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性1-3622一般标准1-365 标准尺寸(摘自GB/T 2822—2005)1-365标准角度(参考)1-366锥度与锥角系列(摘自GB/T 157—2001)1-366棱体的角度与斜度(摘自GB/T 4096—2001)1-367莫氏和公制锥度 (附斜度对照)1-36860°中心孔(摘自GB/T 145—2001)1-36875°、90°中心孔1-369零件倒圆与倒角(摘自GB/T 6403.4—1986)1-369球面半径(摘自 GB/T 6403.1—1986)1-370圆形零件自由表面过渡圆角半径和静配合连接轴用倒角1-370燕尾槽(摘自JB/ZQ 4241—1997)1-370T形槽(摘自GB/T 158—1996)1-371砂轮越程槽(摘自GB/T 6403.5—1986)1-372刨切、插、珩磨越程槽1-373退刀槽(摘自 JB/ZQ 4238—1997)1-373滚人字齿轮退刀槽(摘自JB/ZQ 4238—1997)1-374弧形槽端部半径(摘自GB 1127—1997)1-374分度盘和标尺刻度(摘自JB/ZQ 4260—1997)1-375滚花(摘自GB/T 6403.3—1986)1-375锯缝尺寸(摘自JB/ZQ 4246—1997)1-3753冷加工设计注意事项1-3764切削加工件通用技术条件(重型机械)(摘自JB/T 5000.9—1998)1-387第6章热处理1-3901钢铁热处理1-3901.1铁-碳合金平衡图及钢的结构组织1-3901.2热处理方法分类、特点和应用1-392整体热处理方法、特点和应用1-392表面热处理、化学热处理方法、特点和应用1-397形变热处理方法、特点和应用1-4031.3常用材料的热处理1-412材料在热处理中的特性1-412淬透性曲线图及其应用1-414合金元素对钢组织性能和热处理工艺的影响1-417常用材料的工作条件和热处理1-4201.4如何正确地提出零件的热处理要求1-431工作图上应注明的热处理要求1-431金属热处理工艺分类及代号的表示方法(摘自GB/T 12603—1990)1-432热处理技术要求在零件图上的表示方法(摘自JB/T 8555—1997)1-434常见的热处理技术要求的标注错例1-438制定热处理要求的要点1-439几类典型零件的热处理实例1-4461.5热处理对零件结构设计的要求1-454一般要求1-454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特殊要求1-4622有色金属热处理1-4642.1有色金属材料热处理方法及选用1-4642.2铝及铝合金热处理1-465变形铝合金的热处理方法和应用1-465铸造铝合金的热处理方法和应用1-4672.3铜及铜合金热处理1-4682.4钛及钛合金热处理1-4692.5镁合金的热处理1-470第7章表面技术1-4731表面技术的分类和功能1-4731.1表面技术的含义和分类1-4731.2表面技术的功能1-4742不同表面技术的特点1-4772.1表面技术的特点与应用1-4772.2各种薄膜气相沉积技术的特点对比1-4853电镀1-486电镀层的分类1-487金属镀层的特点及应用1-488镀层选择1-4894复合电镀1-492复合电镀的优缺点1-492复合电镀的类型和应用1-4925(电)刷镀1-494不同工况下镀层的选择1-494在不同金属材料上的电刷镀1-495单一镀层安全厚度和夹心镀层1-4966纳米复合电刷镀1-496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原理、特点和应用1-496纳米复合电刷镀层的性能1-4977热喷涂1-499不同热喷涂方法的技术特性比较1-500喷涂基体表面基本设计要求1-501热喷涂材料的选择原则1-501涂层类别、特性及其喷涂材料选择1-502热喷涂应用实例1-5078塑料粉末热喷涂1-510塑料粉末热喷涂的特点、涂料类别、涂层性能和应用1-511 塑料粉末喷涂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1-512塑料涂层的应用实例1-513塑料喷涂对被涂件结构的一般要求1-5149粉末渗镀锌(摘自JB/T 5067—1999)1-514镀层厚度等级及厚度值1-51410化学镀、热浸镀、真空镀膜1-515化学镀、热浸镀、真空镀膜的特点及应用1-515离子镀TiN、TiC化合物镀膜1-51611化学转化膜法(金属的氧化、磷化和钝化处理)和金属着色处理1-516金属的氧化、磷化和钝化处理的特点与应用1-516金属着色处理1-51712喷丸、滚压和表面纳米化1-518喷丸原理与应用1-518滚压原理与参数1-518滚珠滚压加工对碳钢零件表面性质的改善程度1-519表面强化使疲劳强度增加的百分数1-519各种表面强化方法的特点1-520表面纳米化1-52013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1-521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的含义、特点及比较1-521激光束、电子束表面强化和离子束注入技术的分类、特点及应用1-52114涂装1-528涂装技术的涂层体系和涂料的设计选用1-528按不同因素选择涂料1-529耐热涂层1-532三防(防湿热、防盐雾、防霉菌)涂层系统1-533各种涂装类别所用油漆的通用技术要求(摘自JB/T 5000.12—1998)1-535涂装通用技术条件(摘自 JB/T 5000.12—1998)1-53715复合表面技术1-53915.1以增强耐磨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539电镀、化学镀复合材料及其复合涂层1-539多层涂层1-542功能梯度涂层1-545含表面热处理的复合强化层1-546含激光处理的复合强化层及其他表面技术的复合1-55015.2以增强耐蚀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554耐蚀复合镀层和多层镍-铬镀层1-554镍镉扩散镀层和金属-非金属复合涂层1-555有机复合膜层1-557自蔓延技术制备钢基陶瓷复合材料和耐高温热腐蚀复合涂层1-55815.3以增强固体润滑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561复合镀固体润滑材料和气相沉积复合膜和多层膜1-561含扩渗改性的表面膜层1-565金属塑料复合材料1-567黏结固体润滑膜1-56815.4以提高疲劳强度等综合性能的表面复合涂层1-57116陶瓷涂层1-57217表面技术的设计选择1-57517.1表面(复合表面)技术设计选择的一般原则1-57517.2涂覆层界面结合的类型、原理和特点1-57817.3镀层和不同材料相互接触时的接触腐蚀等级1-58017.4镀层厚度系列及应用范围1-58117.5不同金属及合金基体材料的镀覆层的选择1-58717.6表面处理的表示方法1-588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1-588表面涂料涂覆(摘自GB/T 4054—1983)1-59018有色金属表面处理1-591铝及铝合金的氧化与着色1-591镁合金的表面处理1-594第8章装配工艺性1-5971装配类型和方法1-5972装配工艺设计注意事项1-5973转动件的平衡1-6063.1基本概念1-6063.2静平衡和动平衡的选择1-6073.3平衡品质的确定(摘自GB/T 9239—1988)1-6073.4转子许用不平衡量向校正平面的分配(摘自GB/T 9239—1988)1-6093.5转子平衡品质等级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参考)1-6114装配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10—1998)1-6124.1一般要求1-6124.2装配连接方式1-6124.3典型部件的装配1-6134.3.1滚动轴承1-6134.3.2滑动轴承1-6144.3.3齿轮与齿轮箱装配1-6164.3.4带和链传动装配1-6164.3.5联轴器装配1-6174.3.6制动器、离合器装配1-6174.4平衡试验及其他1-6174.5总装及试车1-6185配管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11—1998)1-618第9章工程用塑料和粉末冶金零件设计要素1-6221工程用塑料零件设计要素1-6221.1塑料分类、成形方法及应用1-6221.2工程常用塑料的选用1-6231.3工程用塑料零件的结构要素1-6241.4塑料零件的尺寸公差和塑料轴承的配合间隙1-6251.5工程用塑料零件的设计注意事项1-6262粉末冶金零件设计要素1-6292.1粉末冶金的特点及主要用途1-6292.2粉末冶金零件最小厚度、尺寸范围及其精度1-6292.3粉末冶金零件设计注意事项1-629第10章人机工程学有关功能参数1-6321人体尺寸百分位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1-6321.1人体尺寸百分位数的选择(摘自GB/T 12985—1991)1-632 1.2以主要百分位和年龄范围的中国成人人体尺寸数据(摘自GB/T 10000—1988)1-6341.3工作空间人体尺寸(摘自GB/T 13547—1992)1-640人体立姿尺寸1-640人体坐姿、跪姿、俯卧姿及爬姿尺寸1-6411.4工作岗位尺寸设计的原则及其数值(摘自GB/T 14776—1993)1-6431.4.1工作岗位尺寸设计1-6451.4.2工作岗位尺寸设计举例1-6472人体必需和可能的活动空间1-6492.1人体必需的空间1-649 2.2人手运动的范围1-6492.3上肢操作时的最佳运动区域1-6492.4腿和脚运动的范围1-6493操作者有关尺寸1-6503.1坐着工作时手工操作的最佳尺寸1-6503.2工作坐位的推荐尺寸1-6513.3运输工具的坐位及驾驶室尺寸1-6523.4站着工作时手工操作的有关尺寸1-6524手工操作的主要数据1-6534.1操作种类和人力关系1-6534.2操纵机构的功能参数及其选择1-6555工业企业噪声有关数据1-6576照明1-6587综合环境条件的不同舒适度区域和振动引起疲劳的极限时间1-6588安全隔栅及其他1-6598.1安全隔栅1-6598.2梯子(摘自GB 4053.1,4053.2—1993)及防护栏杆(摘自GB 4053.3—1993)1-6608.3倾斜通道1-662第11章符合造型、载荷、材料等因素要求的零部件结构设计准则1-6631符合造型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632符合载荷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643符合公差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694符合材料及其相关因素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71铸钢、铸铁件等及材料相关因素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71 镁合金件合理的结构设计1-674第12章装运要求及设备基础1-6781装运要求1-6781.1包装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13—1998)1-678 1.2有关运输要求1-6792设备基础设计的一般要求1-6812.1混凝土基础的类型1-6812.2地脚螺栓1-682地脚螺栓的种类和选用1-683地脚螺栓的外露长度1-6832.3设备和基础的连接方法及适应范围1-6833垫铁种类、型式、规格及应用1-685参考文献1-687第二篇: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第1章机械制图2-31图纸幅面及格式(摘自GB/T 14689—1993)2-32标题栏和明细栏(摘自GB/T 10609.1~2—1989)2-43比例(摘自GB/T 14690—1993)2-44图线(摘自GB/T 4457.4—2002)2-55剖面符号(摘自GB/T 4457.5—1984)2-76图样画法2-96.1视图(摘自GB/T 17451—1998、GB/T 4458.1—2002)2-96.2剖视图和断面图(摘自GB/T 17452—1998、GB/T 4458.6—2002)2-156.3图样画法的简化表示法(摘自GB/T 16675.1—1996)2-22 7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及其编排方法(摘自GB/T 4458.2—2003)2-398尺寸注法2-398.1尺寸注法(摘自GB/T 4458.4—2003)2-398.2尺寸注法的简化表示法(摘自GB/T 16675.2—1996)2-45 9尺寸公差与配合的标注(摘自GB/T 4458.5—2003)2-5510圆锥的尺寸和公差注法(摘自GB/T 15754—1995)2-5611螺纹及螺纹紧固件表示法(摘自GB/T 4459.1—1995)2-58 11.1螺纹的表示方法2-5811.2螺纹的标记方法2-5912齿轮、花键表示法(摘自GB/T 4459.2—2003、GB/T 4459.3—2000)2-6213弹簧表示法(摘自GB/T 4459.4—2003)2-6614中心孔表示法(摘自GB/T 4459.5—1999)2-6815动密封圈表示法(摘自GB/T 4459.6—1996)2-6916滚动轴承表示法(摘自GB/T 4459.7—1998)2-7417齿轮、弹簧的图样格式2-8017.1齿轮的图样格式(摘自GB/T 4459.2—2003)2-8017.2弹簧的图样格式(摘自GB/T 4459.4—2003)2-8118技术要求的一般内容与给出方式(摘自JB/T 5054.2—2000)2-8219常用几何画法2-8420展开图画法2-88第2章极限与配合2-911极限与配合基础2-911.1术语、定义及标法(摘自GB/T 1800.1—1997、GB/T 1800.2—1998)2-911.2标准公差数值表(摘自GB/T 1800.3—1998)2-942公差与配合的选择2-952.1基准制的选择2-952.2标准公差等级和公差带的选择2-952.2.1标准公差等级的选择2-952.2.2公差带的选择(摘自GB/T 1801—1999)2-1012.3配合的选择2-1032.4配合特性及基本偏差的应用2-1032.5应用示例2-1102.6孔与轴的极限偏差数值(摘自GB/T 1800.4—1999)2-111 3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摘自GB/T 1804—2000)2-1533.1线性和角度尺寸的一般公差的概念2-1533.2一般公差的公差等级和极限偏差数值2-1533.3一般公差的标注2-1544在高温或低温工作条件下装配间隙的计算2-1545圆锥公差与配合2-155 5.1圆锥公差(摘自GB/T 11334—2005)2-1555.1.1适用范围2-1555.1.2术语、定义及图例2-1555.1.3圆锥公差的项目和给定方法2-1565.1.4圆锥公差的数值2-1575.2圆锥配合(摘自GB/T 12360—2005)2-1595.2.1适用范围2-1595.2.2术语及定义2-1595.2.3圆锥配合的一般规定2-1615.2.4内、外圆锥轴向极限偏差的计算2-162第3章形状和位置公差2-1671术语与定义(摘自GB/T 1182—1996、GB/T 4249—1996、GB/T 16671—1996)2-1672形位公差带的定义、标注和解释(摘自GB/T 1182—1996)2-171 3形位公差的符号及其标注(摘自GB/T 1182—1996)2-1824形状和位置公差的选择2-1895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公差值或数系表及应用举例2-204直线度、平面度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04圆度、圆柱度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06同轴度、对称度、圆跳动和全跳动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08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10 形位公差未注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12第4章表面结构2-2141概述2-2141.1表面结构的概念2-2141.2表面结构标准体系2-2142表面结构参数及其数值2-2152.1表面结构参数2-2152.1.1评定表面结构的轮廓参数(摘自GB/T 3505—2000)2-215 2.1.2基本术语和表面结构参数的新旧标准对照2-2212.1.3表面粗糙度参数数值及取样长度l与评定长度ln数值(摘自GB/T 1031—1995)2-2212.2轮廓法评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摘自GB/T 10610—1998)2-2232.2.1参数测定2-2232.2.2测得值与公差极限值相比较的规则2-2232.2.3参数评定2-2242.2.4用触针式仪器检验的规则和方法2-2243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技术产品文件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摘自GB/T 131—2006)2-2263.1标注表面结构的方法2-2263.2表面结构要求图形标注的新旧标准对照2-2333.3表面结构代号的含义及表面结构要求的标注示例2-2344表面结构参数的选择2-2364.1表面粗糙度对零件功能的影响2-2364.2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择2-2374.3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选择2-2374.3.1选用原则2-2384.3.2表面粗糙度参数值选用实例2-238第5章孔间距偏差2-2501孔间距偏差的计算公式2-2502按直接排列孔间距允许偏差2-2512.1连接型式及特性2-2512.2一般精度用孔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22.3精确用孔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23按圆周分布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33.1用两个以上的螺栓及螺钉连接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33.2用两个螺栓或螺钉及任意数量螺栓连接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53.3用任意数量螺钉连接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7参考文献2-258第三篇: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第1章黑色金属材料3-31黑色金属材料的表示方法3-3钢铁产品牌号中化学元素的符号(摘自GB/T 221—2000)3-3 钢铁产品牌号中表示名称、用途、特性和工艺方法的符号(摘自GB/T 221—2000)3-3钢铁产品牌号表示方法举例(摘自GB/T 221—2000、GB/T 700—2006)3-4金属材料力学性能代号及其含义3-82钢铁材料的分类及技术条件3-112.1一般用钢3-11碳素结构钢(摘自GB/T 700—2006)3-11优质碳素结构钢(摘自GB/T 699—1999)和锻件用碳素结构钢(摘自GB/T 17107—1997)3-13低合金结构钢(摘自GB/T 1591—1994)3-19合金结构钢(摘自GB/T 3077—1999)和锻件用合金结构钢(摘自GB/T 17107—1997)3-22弹簧钢及轴承钢(摘自GB/T 1222—1984、GB/T 18254—2002)3-38不锈钢、耐热钢(摘自GB/T 1220—1992、GB/T 1221—1992)3-41大型不锈、耐酸、耐热钢锻件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摘自JB/T 6398—1992)3-55工具钢(摘自GB/T 1298—1986、GB/T 1299—2000)3-57耐候钢(摘自GB/T 4172—2000、GB/T 4171—2000)3-63大型轧辊件用钢(摘自JB/T 6401—1992)3-652.2铸钢3-67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摘自GB/T 11352—1989)3-67大型低合金钢铸件(摘自JB/T 6402—1992)3-68焊接结构用碳素钢铸件(摘自GB/T 7659—1987)3-69 一般用途耐热钢和合金铸件(摘自GB/T 8492—2002)3-70高锰钢铸件(摘自GB/T 5680—1998)3-72一般用途耐蚀钢铸件(摘自GB/T 2100—2002)3-722.3铸铁3-75灰铸铁件(摘自GB/T 9439—1988)3-75球墨铸铁件(摘自GB/T 1348—1988)3-77可锻铸铁件(摘自GB/T 9440—1988)3-78蠕墨铸铁件(摘自JB/T 4403—1999)3-79耐磨铸铁与白口铸铁3-79耐热铸铁件(摘自GB/T 9437—1988)3-81高硅耐蚀铸铁件(摘自GB/T 8491—1987)3-823钢材3-833.1钢板3-83常用钢板、钢带的标准摘要3-83热轧钢板和钢带(摘自GB/T 709—2006)3-85冷轧钢板和钢带(摘自GB/T 708—2006)3-86钢板每平方米面积理论质量3-87锅炉用钢板(摘自GB 713—1997)3-88压力容器用钢板(摘自GB 6654—1996)3-89镀锡板、镀铅板(摘自GB/T 2520—2000、YB/T 5130—1993)3-90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摘自GB/T 2518—2004)3-91不锈钢冷、热轧钢板(摘自GB/T 3280—1992、GB/T 4237—1992)3-93耐热钢板(摘自GB/T 4238—1992)3-97花纹钢板(摘自GB/T 3277—1991)3-993.2型钢3-100热轧扁钢(摘自GB/T 704—1988)3-100弹簧扁钢尺寸(摘自GB/T 1222—1984)3-102热轧圆、方钢和六角钢(摘自GB/T 702—2004、GB/T 705—1989)3-103优质结构钢冷拉钢材交货状态的力学性能(摘自GB/T 3078—1994)3-104热轧等边角钢(摘自GB/T 9787—1988)3-105热轧不等边角钢(摘自GB/T 9788—1988)3-110热轧槽钢(摘自GB/T 707—1988)3-114热轧工字钢(摘自GB/T 706—1988)3-116热轧H型钢和部分T型钢(摘自GB/T 11263—2005)3-119通用冷弯开口型钢(摘自GB/T 6723—1986)3-124结构用冷弯空心型钢(摘自GB/T 6728—2002)3-131客运汽车用冷弯方形空心型钢(摘自GB/T 6727—1986)3-139 客运汽车用冷弯矩形空心型钢(摘自GB/T 6727—1986)3-140 起重机钢轨(摘自YB/T 5055—2005)3-141重轨(摘自GB 2585—2007)3-142轻轨(摘自GB/T 11264—1989)3-143轻轨接头夹板(摘自GB/T 11265—1989)3-144重轨用鱼尾板(摘自GB/T 185—1963、GB/T 184—1963)3-1453.3钢管3-146低压流体输送焊接管(摘自GB/T 3091—2001)3-146直缝电焊钢管(摘自GB/T 13793—1992)3-147流体输送用不锈钢焊接钢管(摘自GB/T 12771—2000)3-150传动轴用电焊钢管(摘自YB/T 5209—2000)3-153结构用和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摘自GB/T 8162—1999、GB/T 8163—1999)3-153无缝钢管尺寸、质量(摘自GB/T 17395—1998)3-157不锈钢无缝钢管尺寸系列(摘自GB/T 17395—1998)3-162结构用和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摘自GB/T 14975—2002、GB/T 14976—2002)3-164冷拔或冷轧精密无缝钢管(摘自GB/T 3639—2000)3-167冷拔异型方形钢管(摘自GB/T 3094—2000)3-169冷拔异型矩形钢管(摘自GB/T 3094—2000)3-1713.4钢丝3-173一般用途低碳钢丝(摘自YB/T 5294—2006)3-173冷拉圆钢丝、方钢丝尺寸、质量(摘自GB/T 342—1997)3-175 重要用途低碳钢丝(摘自YB/T 5032—1993)3-176优质碳素结构钢丝(摘自YB/T 5303—2006)3-176合金结构钢丝(摘自YB/T 5301—2006)3-177碳素弹簧钢丝(摘自GB/T 4357—1989)3-177重要用途碳素弹簧钢丝力学性能(摘自YB/T 5311—2006)3-178 油淬火-回火弹簧钢丝(摘自GB/T 18983—2003)3-179不锈钢丝(摘自GB/T 4240—1993)3-181高电阻电热合金(摘自GB/T 1234—1995)3-1824各国(地区)黑色金属材料牌号近似对照3-1844.1各国(地区)结构用钢钢号对照3-1844.2各国(地区)不锈钢和耐热钢钢号对照3-1924.3各国(地区)工具钢钢号对照3-1994.4各国硬质合金牌号对照3-2024.5各国(地区)铸钢钢号对照3-2064.6各国(地区)铸铁牌号对照3-2104.7各国(地区)钢铁焊接材料型号与牌号对照3-212第2章有色金属材料3-2171有色金属材料的表示方法3-217常用有色金属和合金元素名称及其代号(摘自GB/T 340—1976)3-217专用合金名称及其代号(摘自GB/T 340—1976)3-217有色金属和合金加工产品的状态名称和代号(摘自GB/T 340—1976)3-217有色合金铸造方法和热处理状态名称及其代号3-217有色金属和合金产品牌号表示方法举例(摘自GB/T 340—1976)3-218变形铝及铝合金产品基础状态、T细分状态代号及新旧代号对照(摘自GB/T 16475—1996)3-2192铸造有色合金3-220铸造铜合金(摘自GB/T 1176—1987)3-220压铸铜合金(摘自GB/T 15116—1994)3-226铸造铝合金(摘自GB/T 1173—1995)3-227 压铸铝合金(摘自GB/T 15115—1994)3-230铸造锌合金(摘自GB/T 1175—1997)3-231压铸锌合金(摘自GB/T 13818—1992)3-231铸造轴承合金(摘自GB/T 1174—1992)3-232铸造镁合金(摘自GB 1177—1991)3-2353有色金属加工产品3-2363.1铜及铜合金加工产品3-236常用铜及铜合金板(带)、管、棒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3-236 铜及铜合金板材牌号、状态及规格(摘自GB/T 2040—2002)3-239 铜及铜合金带材牌号、状态和规格(摘自GB/T 2059—2000)3-240 铜及黄铜板的理论质量3-241常用铜及铜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1527—2006、GB/T 1528—1997)3-242常用铜及铜合金棒规格(摘自GB/T4423—1992、GB/T 13808—1992)3-244常用铜及铜合金线材的力学性能和规格3-245加工铜材牌号的特性与用途3-2463.2铅及铅合金加工产品3-250常用铅及铅锑合金板、管的化学成分(摘自GB/T 1470—2005、GB/T 1472—2005)3-250铅及铅锑合金板规格(摘自GB/T 1470—2005)3-250铅及铅锑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1472—2005)3-2513.3铝及铝合金加工产品3-253变形铝及铝合金的化学成分(摘自GB/T 3190—1996)3-253铝及铝合金加工产品的力学性能3-254工业用铝及铝合金热挤压型材的室温纵向力学性能(摘自GB/T 6892—2006)3-256铝合金板材理论质量(摘自GB/T 3194—1998)3-258铝及铝合金花纹板(摘自GB/T 3618—2006)3-259常用冷拉铝及铝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4436—1995)3-260常用热挤压铝及铝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4436—1995)3-261 铝及铝合金冷拉正方形、矩形管规格(摘自GB/T 4436—1995)3-261等边角铝型材3-262不等边角铝型材3-265槽铝型材3-269加工铝材牌号的特性及用途3-2713.4钛及钛合金加工产品3-274钛及钛合金板材规格(摘自GB/T 3621—1994)3-274钛及钛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3624—1995)3-274钛材的室温力学性能(摘自GB/T 3621—1994、GB/T 3624—1995)3-275加工钛材的特性与用途3-2763.5变形镁及镁合金3-277变形镁及镁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摘自GB/T 5153—2003)3-277 变形镁及镁合金牌号的命名规则(摘自GB/T 5153—2003)3-278 4各国有色金属材料牌号近似对照3-278第3章非金属材料3-2911橡胶及其制品3-291。
熔射(热喷涂工艺)
第五章 热喷涂技术
封孔处理
由于热喷涂涂层是多孔隙的,孔隙率可从小于1%到大于 15%,可以储存油,在使用上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是对 要求具有防腐蚀性能的涂层表面来说,孔隙是极为有害的, 特别是那些互相连接并且从表面延伸到基体的孔隙,会使腐 蚀介质透过这些孔隙腐蚀基体材料。
封孔的作用
A、防止或阻止腐蚀介质浸入到基材表面; B、延长锌、铝及合金涂层的防护寿命; C、用于密封的涂层防止液体和压力泄漏; D、防止污染或研磨屑碎片进入涂层; E、保持陶瓷涂层的绝缘性能。
热喷涂材料按用途分类
目的 耐蚀
耐热 耐磨损
喷涂材料 非金属材料 陶瓷,塑料
金属材料 锌,铝,Zn-Al,不锈钢,Ni及合金,Cu 及Cu合 金,钛,镁,Sn , Pb, Cd
非金属材料 陶瓷,金属基陶瓷 金属材料 耐热钢(含不锈钢系列),耐热合金(含Ni-Cr),
自熔性合金,MCrAlY系列合金 非金属材料 陶瓷
31
第五章 热喷涂技术
思考题
1、什么是热喷涂工艺?技术特点是什么? 2、热喷涂涂层组织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试述热喷涂粒子与基体表面的结合机理。 4、热喷涂后为什么要对涂层进行后处理?分
别有哪些后处理方法其工作原理是什么?
32
2.热喷涂的形成过程 2.2 飞行中熔融粒子的表面反应
* 粉末火焰喷涂和等离子弧喷涂时,粒子虽在设定气 氛中飞行,但该气氛中不可避免地卷入空气。
* 电弧喷涂时,因采用压缩空气输送粒子,使粒子在 飞行中不断与O2和N2发生反应。
* 喷涂不同材质的金属或合金时,虽然抗氧化性有差 异但在熔融粒子表面都发生了氧化反应和其他反应产物, 并使其随粒子一起夹杂在涂层中。
10料锌铝zna1不锈钢ni及合金cu及cu合金钛镁snpbcd耐热非金属材料陶瓷金属基陶瓷金属材料耐热钢含不锈钢系列耐热合金含nicr自熔性合金mcraly系列合金耐磨损非金属材料陶瓷金属材料碳钢低合金钢不锈钢主要是马氏体钢硬金属jct联昌涂层unitedcoatingstechnologies第五章热喷涂技术气体燃烧热源1热喷涂方法的种类r线材火焰喷涂棒材火焰喷涂粉末火焰喷涂超音速火焰喷涂l粉末火焰喷焊r电弧喷涂r气体放电热源电热热源爆炸热源激光热源等离子喷涂j等离子喷焊电容放电喷焊感应加热喷涂大气等离子喷涂真空等离子喷涂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热喷涂、喷焊和堆焊技术
§6-1热喷涂技术
一、原理和特点
1、热喷涂原理,发展过程,以及分类
2、特点:注意基体材料、温度、操作和缺点
3、涂层材料
对喷涂材料的要求,包括成分要求和形状要求
4、涂层形成过程
涂层形成的主要过程
对加热过程的要求
对喷射速度的要求
了解喷溅的产生原因
5、涂层的组织结构
涂层的组织特点
涂层中产生孔隙的原因,孔隙对涂层产生那些影响
6、热喷涂中的相变
图层中产生相变的原因,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7、涂层应力
涂层应力产生的原因,涂层厚度与应力的关系,减小应力的措施
8、涂层结合强度
涂层与基体结合的机理;两种结合形式的特点;结合强度的大小
9、了解热喷涂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
二、工艺方法
了解热喷涂常用的工艺,重点表6-4
1、火焰喷涂工艺
火焰喷涂加热的方法,工作过程和原理,以及完整的一套热喷涂装置
火焰喷涂材料的形状,以及工作过程
常用喷涂材料的种类
2、电弧喷涂工艺
电弧喷涂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应用范围,并与火焰喷涂比较有什么优点3、等离子喷涂工艺
等离子喷涂的原理,等离子体的特性,如何被利用产生高温,常用产生等离子体的气体有哪些
等离子喷涂时,各种气体产生等离子体的特点
等离子喷涂枪的结构
等离子喷涂的特点(与前两种喷涂比较)
4、爆炸喷涂和超音速火焰喷涂
采用爆炸喷涂的原因;爆炸喷涂的工艺过程和应用的场合;常用的喷涂材料;达到的效果与普通喷涂区别
超音速火焰喷涂的喷涂方式;工艺过程;达到的效果与普通喷涂区别
三、常用热喷涂材料
1、金属热喷涂材料
喷涂材料的形式;种类;采用的喷涂方式。
(表6-6)
2、陶瓷热喷涂材料
喷涂材料的形式;种类;采用的喷涂方式。
(表6-7)
3、塑料热喷涂材料
塑料热喷涂的特点;方法。
(表6-8)
4、复合热喷涂材料
复合热喷涂材的种类;常用的喷涂方法;达到的功能
四、热喷涂技术的应用
1、热喷涂耐腐层
常用喷涂材料;常采用喷涂的零件范围;常采用的喷涂方式
2、喷涂耐磨涂层
常采用喷涂的零件范围;常采用的喷涂方式;如何提高涂层的耐磨性
3、喷涂耐高温涂层
喷涂耐高温涂层的目的;常用的耐高温涂层材料;常采用的喷涂方式;
4、喷涂功能涂层
功能涂层应用范围;达到的目的;
5、喷涂成型
喷涂成型的目的;
五、热喷涂涂层质量评定
检测热喷涂涂层质量的指标有哪些?
1、涂层厚度的测定
常用测量涂层厚度的方法,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应用的场合
2、孔隙率测量
常用测量涂层孔隙率的方法;它们采用的原理
3、界面强度
掌握,图6-19的方法
4、显微结构
了解试样的制作,观察涂层组织的方法
六、了解新型热喷涂的发展,包括热喷涂方法、涂层材料等方面的改进
§6-2热喷焊工艺与特点
1、比较热喷焊与热喷涂的涂层;热喷焊的特点
2、氧-乙炔火焰喷焊使用的设备;工艺过程和注意事项;喷焊涂层的质量。
3、等离子喷焊的设备特点;工艺过程和注意事项;喷焊涂层的质量;与氧-乙炔火焰喷焊比较。
4、对喷焊材料的要求;常用喷焊材料(表6-11)
§6-3堆焊工艺及特点
堆焊、普通焊接与喷焊的的共同点和区别有哪些?
1、堆焊层的形成和控制
堆焊层能够形成的条件
相容性对堆焊层的影响,哪些因素影响相容性
熔合区、过渡区的定义和它们金相组织的特点;如何控制过渡区组织
稀释率的产生原因和对涂层的影响
内应力对涂层的影响,如何避免和消除
2、堆焊工艺方法
各种工艺的特点,达到的质量
3、堆焊材料
根据不同的要求,如何选择堆焊材料(图6-24)
堆焊材料的形状根据哪些因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