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本源,让联想识字彰显理趣
2024年《汉字的联想》公开课教案
2024年《汉字的联想》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六单元《汉字的联想》。
主要内容包括: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联想方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感受汉字的魅力。
2. 学会运用联想方法,提高汉字记忆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汉字的联想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及联想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文具盒、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汉字,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汉字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汉字的联想。
2. 走进汉字的起源和演变(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发展脉络,感受汉字的魅力。
3. 汉字联想方法讲解(15分钟)(1)通过例字“人”,引导学生从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进行联想。
4.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1)给出一个汉字,如“心”,让学生运用联想方法,找出与之相关的汉字。
(2)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5. 例题讲解(15分钟)出示一组汉字,如“日、月、水、火”,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方法,进行组词和造句。
6. 随堂练习(10分钟)(1)给出汉字“山”,进行组词。
(2)给出汉字“木”,进行造句。
六、板书设计1.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2. 汉字联想方法(1)以字形为基础(2)结合字义、字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汉字联想方法,组词5个。
(2)用汉字联想方法,造句3个。
2. 答案:(1)组词:人生、人间、人心、人类、人参。
(2)造句:月光照亮了大地;水滴石穿;火光照亮了夜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汉字的联想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追溯字源,开展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追溯字源,开展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发布时间:2022-11-06T16:29:42.644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0月下作者:陈丽琼[导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教师通过对汉字进行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记忆汉字。
字源教学是一种在汉字教学中,通过对汉字演化的历史进行回溯,形象地展现其结构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分析能力;运用扩展系连、文化导入、拆字会意、激发联想的字源教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汉语思维培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章对字源教学法在识字教学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陈丽琼广西兴安县漠川乡中心校 541314【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教师通过对汉字进行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记忆汉字。
字源教学是一种在汉字教学中,通过对汉字演化的历史进行回溯,形象地展现其结构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分析能力;运用扩展系连、文化导入、拆字会意、激发联想的字源教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汉语思维培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章对字源教学法在识字教学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字源教学法;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2)10-111-01引言: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中,识字教学是重要课程内容之一,也是语文体系中基础的内容。
词源识字教学是指从汉字起源、结构上对汉字进行结构的解析,从而使学生更容易地克服由于汉字的生搬硬套而产生的沉闷心理,使他们的阅读水平得到提升;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使语言教学得到更好的保障。
一、字源教学法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汉字的形成源于中华的历史和文化,随着汉字发展到一定的历史时期,其构形、词义都会有所改变,有些汉字的构词理据与原形分离,形成理据重组,从而与词源脱节。
寻“根”溯“源”,探索小学识字教学路径
寻“根”溯“源”,探索小学识字教学路径作者:袁明燕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年第10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我尝试通过追溯汉字字源的方法帮助学生识记汉字。
1.初始识字,建立汉字与生活的关联为让学生在入学伊始就对汉字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有初步了解,我将识字教学与生活关联起来,让学生初步感知汉字的文化意义。
以“日”字学习为例,我从生活中的“日”的形象及作用,还原古人造字之初的思考,引出象形字“日”,让学生寻找象形字与太阳之间的关联,进而让学生感知象形字依形而造的特点。
然后,教师出示“日”的字源演变,让学生懂得汉字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2.串联识字,打通汉字与汉字间的壁垒在学习“末”字时,学生不了解“-”的長短在汉字中的意义。
因此,我将之前学过的“木”“本”“未”与“末”进行串联,帮学生辨析这一“-”在汉字中的文化意义。
“木”是象形字,向上的斜画是树枝,向下的斜画是树根;“本”的字形是一棵树的根部有一个点儿(指事符号),指明这是根部所在;“未”的字形是一棵树长出许多枝叶,表明茂盛;“末”与“本”字相反,指事符号在树的末端,表明树梢所在。
这样的串联识字,因其内在的关联性打通汉字间的壁垒,让学生在识字中感受汉字的温度,从而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意义识字,构筑汉字与历史的通道汉字是音形义一体的艺术创造,每个汉字的意义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而变化。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汉字在古老汉字的基础上被附加新的意义,或根据所需衍生新的汉字。
在学习“国”这个字时,我将“国”“民”“族”整合识记,给学生播下爱国的种子。
“国”本字为“或”,像以“戈”(武器)守卫“口”(城邑),后来在字的周围加方框构成“國”字。
“民”的本义是奴隶主用尖器刺盲俘虏的左眼后强迫他们为“奴隶”,后来指“百姓”。
运用字源识字法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字源识字法提高教学效率识字是写字的基础,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之基础。
字源识字以文字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汉字的字形为核心,利用汉字构形分析,通过汉字的原生图片和文字演变过程追溯汉字本源、以期建立现代汉字与其原生语境的联系,帮助学生从汉字本源出发理解汉字的构造和意义。
我们在实践中初步归纳了两种基本的方法:一种是基本字、构字部件采用文字溯源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理解、记忆、学习;另一种为合体字则大多采用构形部件+文字溯源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对比、区分。
基本字和构字部件:文字溯源字源识字是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那么,作为教师就要认识到:挖掘汉字文化的丰富营养就必须探究汉字的字源。
瑞典学者林西莉在其所著的《汉字王国》一书中所言:“对汉字的结构和早期的形式讲授的越多,学生就越容易理解和记住这些汉字。
”《说文解字》里象形字只有364个,虽然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
由于4岁至7岁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并可持续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字源教学手段。
虽然现在所有的现代汉字都是抽象的线条符号;但如果画出来的字与今天的汉字差别不大的话,画自然比字更形象,形象就有助于低年级学生的识记。
如常见的象形字,只需要老师出示图片,学生一看就知道:“雨”,表示天上的水落下来。
(如图)但有的字只看形状学生能认识它的读音,却不能很好地理解字的含义,因为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所要表达的意义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已经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发生了变化。
如一年级课文中最先出现的“月”字就是一个例子,当教师出示下图时,学生很容易看出这是“月”字,但仔细地推敲一下,联系汉字背后的文化意义就会发现,当这个字变成构字部件时,我们发现:在古人造字的时候它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肉”。
因此,当“月”为偏旁时应该称为“肉月旁”,本意就不是“月”,而是“肉”。
初中语文汉字教学中对汉字追根溯源的意义探究
初中语文汉字教学中对汉字追根溯源的意义探究答:一、汉字追根溯源的重要性1.汉字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历史的变迁:汉字不仅是文字创作的载体,更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缩影,从中可以看到历史文化变迁的情况。
2.汉字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在汉字追根溯源的过程中,可以从运用字形、分析本字词义、文献资料研究字义以及比较字义历史变迁等方面,以便更好地挖掘多面汉字文化,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3.汉字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历史渊源:汉字的追根溯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书写、审音、表意及字义的历史性变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汉字历史渊源的古老传承精神。
二、汉字追根溯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汉字知识1.探究其汉字发展历史:通过汉字追根溯源,可以帮助学生探究其汉字的发展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被用来表达什么意思,发展到今天有什么变化等。
2.更好地理解字义:汉字的追根溯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含义,从而更快地掌握汉字的书写、审音、表意及字义等,提高汉字知识水平。
3.推动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汉字追根溯源当中,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汉字本身深刻体会文字精髓,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独特的写作思维,进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应用案例1.追溯字义的变迁:以《延陵夫妻刺绣图》为例,可以追溯出“夫妻”两个字的变迁,从最初壳中表意文字发展到今天的汉字。
2.追溯字形的变化:以《皇帝令集字图》为例,可以探究皇帝令字图,即“司”、“舎”、“臣”等,考察其字形发展变化,理解其字义变化。
四、如何加强汉字追根溯源1.合理安排汉字追根溯源教学时间:应该把汉字追根溯源教学活动安排到语文课堂中,不能让学生有偏离兴趣的时间。
2.抓住学生兴趣点:一节课中应该围绕一个重点汉字去选择语文素材,抓住学生的核心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汉字追根溯源过程中,应该注重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以便他们能够仔细观察汉字的形体,发现其中竟然有着无穷的趣味性。
4.强调应用:在汉字追根溯源教学中,除了重视理论成果的表达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把追根溯源教学,认知技能运用到日常语文教学当中去,达到理论和实践协同并进的境界。
字理,开拓阅读课堂新天地
字理,开拓阅读课堂新天地【摘要】字理即汉字的构形理据。
本文笔者从借用字理趣导课,活用字理巧解字,善用字理促理解,恰用字理体意境,妙用字理悟情感五个方面阐述如何指导学生有效识记汉字字形,理解字义,掌握汉字,并由此达到将识字教学与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字理分析汉字掌握文本解读有机结合【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97-01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
每一个汉字都有其构成的理据。
我们的教学若能追溯汉字本源,将其描述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演绎成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则有助于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语文,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营造的独特意境,提升学生的内在情感!一、借助字理趣导课一个良好的教学导入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
我们在导课时就能把握住语言的本质,富于它更多文字的、文化的意蕴,就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最佳的语言文字学习中,使导课既具语言的内涵,又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红领巾”真好》是二上年级一首清新优美的儿童诗,唱响了一曲人与鸟儿合谐相处的美与爱的赞歌。
教学时运用字理猜字的方式导入,效果非常好。
课始,老师出示“鸟”的甲骨文,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字?然后出示“鸟”的篆文让学生再猜,最后出示楷体“鸟”字。
在这三次“猜一猜“的情趣激发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大增,注意力也自然格外的集中。
这种借助字理导课的方式,正是把握了汉字乃象形文字这一特质,它不仅通过猜古文字,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文本的解读起到四量拨千金的作用,而且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领会字理,分析字形,领略汉字的艺术魅力。
这样的语文课,因语言有厚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加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二、活用字理巧解字汉字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结构复杂,笔画繁多,到如今,呈现给我们大量的形近字,音近字,加之新课程识字量大大增加,而儿童感知具有笼统的特点,不能正确地识别字形之间的细微差别,因此,错别字大量出现。
追根溯源,带领孩子品味汉字趣多多
[ 1 ] 《 汉语与华人社会 》邹嘉彦 . 游汝杰 [ 2 ] 《 汉语的国际地位与国 际传播》 郭熙
娃抓起 ,要精心为他 们编写教材 。让 孩子多读汉语 的精
[ 3 ] 《 文 汇报 》 世 界 共逐渐 感受汉语 的魅力 ,在不知不觉 中爱 月 9日 上 汉语 ,做汉语 的传 承人 。唯有 如此 ,中 国的汉语 才能
是可 以及时发现 ,生活 中的趣 味和学 问,不是简 单的课
本 能够涵盖 的。就拿汉字来说 ,中 国古典文 字的底蕴、 内涵 ,在我们如今使用 的简化字 中,仍然 占有重要地位 , 而汉 字造型 的变 化、艺术特质 、创 造方式等 等 ,都带有
明显的文化气 息 ,是 能够渗透 到生活 中的。要让 小学生
学生 们能够将汉 字与生活联 系起来 ,从汉字 的字形、字
音方面 ,进行本质把握 ,提 高他 们在 学习中的兴趣 。
们先认知 、再记忆 ,最 后都认知之 后再进行 学习 ,如果 急于求成 认知的 同时要求 孩子 们去写 ,会令孩 子们的记
忆链混乱 。有 趣 的课堂不 仅让孩子 们更好地 掌握 知识 ,
由图生像 ,由像生意 ,由意生形
像 所 表达 的意 境 ,并最 终 识别 它们 的形 体 结构 。在这
“ 山” “ 水” “ 哭” “ 笑” “ 伞” “ 飞”等。我在课堂
汉 字最为人们称 道的魅力在于 ,汉 字形成过程有两 种教 学 方法 下 ,各 类象 形 字是 最具 代 表意 义 的 ,比如 种, 一是 象形 的形 式 , 再有是表意的形式。 汉字源起于 “ 象 形字 ,从 无到有 ,从繁 到简的过程可 以概括为 “ 观物 上 借助了非常具 有代 表意义 的桂林 山水画、…张 印有遇
追溯字义本源,激发识字兴趣
经 验 交 流【摘 要】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石,也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源远流长的识字教学由于在理念上的众说纷纭而异彩纷呈。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其《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科学识字”和“字理识字”等教学如众星拱月般得到一线教师的关注和研究。
所以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实际教学中的收获与反思,我的论文将从解析字义和字形演化入手,追溯汉字本源,探索研究有效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感悟汉字的文化内涵方面尤其彰显。
【关键词】字义本源;解析字义;字形演化;探究规律我国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横竖撇捺的奇妙组合,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美丽和富有魅力的生命结晶。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大量读写,提前阅读已是大势所趋,而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思维能力不成熟,教材要求的识字量又大。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快速、高效的识字方法,是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急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识字教学中以追溯字义的本源,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识字效率。
一、追溯字义本源,激发识字兴趣汉字以象形、会意为本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供感知。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注重挖掘汉字本身携带的知识、趣闻、故事、历史、文化,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外在转向内在,从对外部奖赏的追逐转为对知识本身的感知兴趣,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逐渐形成热爱汉字,探索规律的人文精神。
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我引入了有关汉字学文化的知识。
在教学生字“家”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个可爱的小猪头,学生的兴趣顿时大增,都发出了“好可爱”的赞叹声。
接着在猪头下面写了个“豕”字,教给学生读音与字义:古代把猪叫“豕”。
原始社会时人们靠渔猎为生,那时的猪都是野生的,人们把活捉来的豕养在屋里就成了现在的家畜猪。
讲解到养在屋里时我在猪头图像上加了宝盖头,板书“家”后出示口诀:“野猪是个宝,养在家里头。
溯源识字演讲稿怎么弄
溯源识字演讲稿怎么弄各位同学,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的主题是“溯源识字”,想就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与大家进行交流和讨论。
汉字文明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要掌握好汉字,认识汉字,溯源是一条高效的途径。
下面我就汉字溯源的意义展开说明:第一,溯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汉字。
汉字不是自然产生的,每个汉字的形成都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如“乐”字,从“丁”和“乐”谐音组合而成,反映古人欢乐吹奏音乐的意境。
知道了这层涵义,我们对“乐”字的认识就会更加立体、丰富。
第二,溯源是认识汉字的快捷法。
汉字结构复杂,如能理解它的构成来源,将大大减少认字记忆的负担。
如“问”字从“门”和“口”组成,知道了这点,字形和含义自然更容易记忆。
第三,溯源能增强学习兴趣。
探究一字的由来如探索一段历史,新奇有趣。
运用类比、联想、想象等,让识字学习变得有乐趣。
第四,溯源让认字更科学。
汉字不仅形而上学,也有科学合理性,如会意字有理可循的字形结构。
溯源可使学习变得具体明晰。
下面我结合一些例子具体说明汉字溯源的方法:1. 注意部首字形的变化演变。
如“台”字,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人形旁边的台子。
2. 理解常见偏旁部首的含义。
如“钅”表示与金属相关,appear在银、钢等字上。
3. 传统字典如康熙字典展现了很多古文字形,可作为溯源参考。
4. 网上有许多汉字溯源公众号和网站,爬梳汉字演变链,非常方便易用。
5. 结合历史文化常识进行理解和联想。
如“伞”的早期图形像伞的形状。
通过溯源识字,可以帮我们建立更丰富、立体的汉字认知,使学习事半功倍。
希望大家共同关注汉字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谢谢大家!。
巧用思维导图助力汉字教学
巧用思维导图助力汉字教学作者:纪梅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8年第11期[摘要]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如何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许多语文教师探讨的问题。
在传统的通过借助识记“音形义”的方法来识字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偏旁结构导图、字源理趣导图、课文脉络导图等思维导图形式来帮助低年级学生更加形象直观,以一带十地学会汉字,提高识字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助力;汉字教学[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1-0094-02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尤其在第一学段,识字教学更是重中之重。
如何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许多语文教师探讨的问题。
在传统的通过借助识记“音形义”的方法来识字的基础上,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习汉字。
思维导图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对中心字词和关键字词予以强化,让文字以图形的方式存储在脑中,使学习内容直观形象,便于理解和记忆,由此可以提高识字的质量和效率。
一、偏旁结构导图,以一带十中国的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有形旁和声旁,相同形旁的字其意思也接近。
所以,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相同形旁字的归类,可以很好地起到以一带十的作用。
如提手旁的字就和手有关,三点水的字和水有关,草字头的字和植物有关……课堂上学生相互交流,教师板画导图,很快在黑板上就呈现了一副清晰的以偏旁为分支的导图。
学生们根据导图,可以很快复习巩固已知的汉字,并带动认识未知的汉字,学习汉字的效率大大提高。
而且因为是借助图形的模式进行梳理记忆,非常适合以形象记忆为主的低年级的学生。
除了利用偏旁外,还可以通过汉字独有的结构画思维导图。
神奇的方块字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全包围结构等,这为学生学习汉字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学生们可以此为枝干画思维导图,通过画一画,想一想,记一记,就可以触类旁通地学会更多的汉字。
识字溯源,让教学生机盎然
趣。笔者认为,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每个汉字都是一部演变史,每 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含有两点水的字,教师适当引申“冷、冻、
个汉字都内蕴丰厚。如能在教学中溯汉字源流,从汉字的最本源 冰、凉”等字,告诉学生一般带两点水的字都有“寒冷、冰凉”之
教习汉字,让学生知汉字其形,晓汉字其义,悟汉字其情,学生就 能够在老师的引领下逐步走入广袤的汉字王国,并深刻感受到 学习汉字的乐趣,这样的教学也会更生机盎然、引人入胜。
联系儿童思维特点,溯汉字源流,把抽象的现代汉字还原成形象 字分析讲解,让学生明白“沿”字的意思是顺着水流往下走、水的
的古字,对照讲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能力,达到事 周围旁边。教师可提示课文中井的四周为“井沿”,那么床的四周
半功倍的记忆效果。
是?桌子的四周是?学生在习得新词“床沿、桌沿”的同时更加深
变 寅 寅 ,让学生明白“日”字中间一横代 表太 阳中 间发 上走,向导就是指引走路方向的人。教师接着提示那么带着游客
光、发亮的点。如“目”字,结合古字演变 寅 寅 ,让学生 旅游的人可以称为?指导演目字R”i是字g人形h眼即t的可s 象清R形楚e,区s中e分间r。v两再e横如d“代.月表”眼字珠,对轮照廓古。字两演相变对照寅,
演变 寅 寅 ,让学生猜字,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星”字,告 境,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深化理解汉字意蕴。
诉学生古字中底下部分的横线代表大地,枝丫状的图形代表大
例如,教学《两只鸟蛋》,指导学生朗读“两只鸟蛋就是两只
地上生长的树木,方形的小框代表树木上方的物体,古人用来指 小鸟,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开始学生并不能体会焦急
星星,学生听后对“星”的字形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再以“今天, 这些调皮的星星变啊变,来到了我们的课文中,一个好学的孩子
追溯汉字本源传承母语文化
追溯汉字本源传承母语文化作者:张祝莲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第9期“本”(指事字,“木”下一横,指明这是根部),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由此引申为事物的根本、根源。
汉字,因义构形,因形表意,每个汉字不仅是一个“记号”,更是一种文化,在造字之初就被古代人们赋予了意识形态、文化审美等。
由此,在教学中,适切地追溯汉字本源,充分利用汉字独特的构字规律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在理解汉字文化中发展语言与思维,提高审美情趣及文化感受能力,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一、遵循构字规律,汲取文化“原味”汉字学指出,汉字是表意文字,音、形、义统一,每个汉字的构成都有其字理所在,且汉字内部之间又组成了纵横交错的各种系统。
教学时,教师要遵循汉字的理据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识字,以使他们“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汲取到最纯正的汉字文化。
1.追溯字源,再现理据性灵光作为表意文字,绝大部分汉字都有其“户籍档案”,记录着它的诞生与演变。
汉字学家苏培成教授说:“从识字教学说,有理据字容易学习,所以应当尽量利用汉字自身的理据因素,帮助学生掌握汉字。
”追溯字源就是展示汉字的古文字形,辅于教师科学解析理据,使学生明白该字的音、形、义关系,进而精准识记,牢固掌握。
如汉字“教”,学生易将右旁错写成“夂”。
教学该字时,笔者出示“教”的古文字“敎”进行解析:“×”是“爻(yáo)”的省写,表声,右旁“攵”表义。
“攵”是“攴”(音pū)的形变,“攴”是会意字“ ”,像手持棍、槌或带杈棍形,在合体字中作意符,所从字与击打、拍打、操作、劳动等意义有关。
“教”会意为手持棍棒督教小儿学习,折射出古代“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理念,也反映了古人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家教观念。
而“夂”表示什么意思呢?笔者再出示其甲骨文,形如脚跟在上,脚趾在下,表示由远到近,在合体字中作意符,所从字与脚或脚的行动等意义有关。
寻根溯源,品悟汉字
寻根溯源,品悟汉字作者:王琦周吉芳来源:《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2021年第05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1]语文课程教学应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责,识字教学亦然。
然而时下的识字课堂,常常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
我们应沉下心来,寻味汉字丰厚的文化内涵,唤醒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汉字传承文化,以文化丰厚汉字。
一、文化缺失,识字之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表意文字,它的形体构成与人的思想、情感、生活和行为往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充溢着丰盈的文化意蕴,所谓“一字乾坤”即是如此。
汉字自诞生起便烙印上鲜明的民族印记,承载着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
识字,记的是字,习的是传统。
但丰厚的汉字底蕴却与离落的教学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常看到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生命气息在教学中枯萎、流失,学生对汉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字义了解不深,识字低效,对于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一种缺失。
[2](一)传统文化渗透在识字目标中的偏离统编教材在编写上遵循“识写分流、多认少写”的原则,以一年级上下册为例:上册要求认识300个字,会写100个字;下册要求认识400个字,会写200个字。
实际课堂中,有不少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能,将只要求认识不要求会写的字也让学生抄写掌握,把识、写“合二为一”,在统一标尺下衡量了。
这样直接加重了学生识字的负担,占据了渗透传统文化的空间,反而降低了识字的效能,偏离了识字是为“促进更好地阅读,让学生喜欢阅读”这一出发点。
(二)传统文化渗透在识字操作中的僵化有的教师认为识字教学只要教学生会读、会认、会写、会用,扫除阅读障碍,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因此死记硬背、机械抄写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有的教师则违背汉字构造原理,对汉字进行随意的分析和拆解,为了“有趣”而胡乱解析汉字,过犹不及,在教学时应该根据学情进行“轻重缓急”重组,“深入浅出”设计。
溯字本源 刨根问字
溯字本源刨根问字作者:黎绵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12期中华五千年文化史,汉字作为文化、民族的传承,凝结了汉民族的智慧,反映了汉民族的思维特点,是我们祖先几千年来形象思维的结晶。
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
”充分地刨汉字的根,让学生从中寻找民族的魂,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变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为鲜明生动的形象积累,这对培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这篇论文就主要从溯字本源,激发识字兴趣;刨根问字,提高想象能力;解析字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巧析字形,防止错别字这四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一、溯字本源,激发识字兴趣汉字以象形、会意为本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供感知。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注重挖掘汉字本身携带的知识、趣闻、故事、历史、文化,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外在转向内在,从对外部奖赏的追逐转为对知识本身的感知兴趣,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逐渐形成热爱汉字,探索规律的人文精神。
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我引入了有关汉字学文化的知识。
在教学生字“家”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个可爱的小猪头,学生的兴趣顿时大增,都发出了“好可爱”的赞叹声。
接着在猪头下面写了个“豕”字,教给学生读音与字义:古代把猪叫“豕”。
原始社会时人们靠渔猎为生,那时的猪都是野生的,人们把活捉来的豕养在屋里就成了现在的家畜猪。
讲解到养在屋里时我在猪头图像上加了宝盖头,板书“家”后出示口诀:“野猪是个宝,养在家里头。
”“‘家字以前是这个意思啊!真有趣!”学生在汉字知识中熏陶,孩子很快地识记了“家”的音、形、义,不仅加深了对“家”字的理解、记忆,还认识了一个新字“豕”,明白“豕”就是猪,并粗浅地了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教学“家”字,让我感受到识字教学引入有关汉字的文化知识,会使学生在识字中发现汉字文化内涵,热爱祖国文化。
在低年级教学时如果老师平时能掌握一些字理知识,把一些比较难记的字,运用字理进行分析,然后编成学生易学好记的字迷给学生猜,他们就会学得很快,而且识字的效率很高。
巧妙解词深刻悟词灵活用词——有效性词语教学“三步法”
巧妙解词深刻悟词灵活用词——有效性词语教学“三步法”【摘要】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是营造语文大厦的坚实基础。
本文针对词语教学现状中的偏颇,在大量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词语教学有效性“三步走”策略:“巧妙解词,为词语学习奠基;深刻悟词,为词语学习添味;灵活用词,为词语学习寻根”,力求展现词语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词语的意义、意味和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解词悟词用词词语教学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
“词语”浩如烟海,必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因为它一头与识字教学关系密切,一头又与句子教学紧紧相联。
识字与学词,用词与造句,构成了营造语文大厦的坚实基础。
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
”可对词语教学,我们一线老师却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只关注自己教什么,怎么教,而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考虑语文学习学什么,该怎么学,导致词语学习目标不明确,过程没展开,理解难到位,运用被忽视。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基础,不容忽视,也不能忽视。
词语教学,不应只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在词语学习中理解、感悟和运用,实现词语教学的常教常新、高效低耗呢?1.巧妙解词,为词语学习奠基正确解词是阅读的“门户”。
一本书、一节课我们该选择哪些词语教,怎么教?这些应是我们教师课前一定要考虑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特点,选择要理解的词。
解词的方法有很多,至于哪些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哪些要去意会,哪些可以借助情境去搞明白,哪些必须及时查字典弄个“水落石出”,哪些词不要或者没办法下定义,可以通过运用去掌握,这些都要靠老师细细琢磨。
1.1巧设情境,让解词从狭窄走向深广。
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每个汉字都有启迪智慧的情韵。
字源识字模式在低年级语文课堂的运用
字源识字模式在低年级语文课堂的运用作者:龙婕来源:《新课程·小学》2019年第07期摘要:在低段语文识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汉字直观、形象的特点,及“书画同源”的审美取向,为学生营造学习汉字的轻松、愉悦的氛围而努力,从而激发他们识字兴趣,乐于识字、自主识字,最终培养学生对我国汉字文化、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词:汉字文化;识字;教学字源识字,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追溯汉字的本源,分析汉字的结构,利用汉字的构字原理识记汉字的一种识字方法。
几千年来,字源识字法一直经久不衰。
在周代,就有利用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转注)条例来教学生识字的方法。
到了秦代,在李斯等人所著的《仓颉篇》中,就采用了汉字的形旁、声旁作为识字线索来进行编排。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六书条例对汉字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是分析汉字结构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现今进行汉字研究的权威依据。
清代,出现了大量以《说文》为中心的识字蒙学课本。
如王筠的《文字蒙求》,均极力倡导字源识字。
而后,由于西学东渐,一些人认为“汉字乃半死之文”,汉字表意,但无法见形之音的弱点被扩大化。
但是,几十年过去,汉字虽有自身的弱点,但它形象、直观、系统性强,易于理解,这些又是拼音文字不能比拟的。
市面上现行的一些讲述汉字文化的书籍,大多只是从趣味性的角度,作为课外阅读的补充。
这样独立的认识汉字,对学生的识记并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
而且很空洞,缺乏语境,学生接受起来也很困难。
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我们发现,识字量大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大,同时,对词句的理解能力不仅在语文学科中至关重要,在其他学科中也很重要,比如数学中的应用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標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要让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认识常用字1600至1800个;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笔者现在任教的部编本教材,每课分为“会认字”“会写字”,每课加起来的识字量较之前的版本有所增加。
善用信息技术,优化识字教学
善用信息技术,优化识字教学作者:李国辉张朝红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年第03期信息技术与字源识字教学进行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解决学习的重难点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因此,我们遵循趣味性、主体性、互动性、整合性四个原则,在信息技术与字源识字整合的实施上,通过多元培训、案例引领、同伴合作、常态实施等开展了实践与研究。
1.教学设计追本溯源,帮助学生掌握字源识字规律训诂学家王宁教授说:“科学识字就是按规律办事。
”因此,在字源识字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撰写教学设计环节时,要尝试“追溯字源辅以拆分部件”,即先追溯字源,帮助学生从汉字本源出发理解汉字的构造和意义,科学、合理、准确、快捷地解决识字效率低的问题,充分挖掘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意思,然后根据汉字造字之初的意思,将汉字科学地拆分为不同部件,分开识记。
适度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追溯汉字文化的起源,从教学设计上追本溯源,掌握字源规律,可以达到耗时少、效益高的目的。
2.短小微课化解难点,教给学生字源识字方法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我们将课文中的重难点生字配以图片、视频动画与音频等,将难点内容视觉化,制作成微课,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解决生字难点。
微课的制作基于课标及大纲要求,将重要知识点制作成短小微课,使其精而妙。
在此基础上,利用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识字的规律和特点,从字源的角度教会学生识字、认字的方法。
3.识字平台助学识字,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识字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让学生对识字充满兴趣,识字积极性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更便于教师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为此,我们构建了字源识字课程平台,辅以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和课堂教学系统,使其成为教师资源共享教学的工具和学生自主探究识字的工具。
平台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如闯关小游戏、字源识字知识等,学生可以进行抢答与猜谜,或者通过人机互动的形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追本溯源,传承汉字之美
追本溯源,传承汉字之美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2021年第09期凡有一物,必有一名;凡有一名,必有一字。
前不久,在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教本》一书的出版研讨会上,几名小学生有模有样“训字”的过程,令人印象深刻:从“书”字的结构,会意该字以笔言事的含义;从“王”字三横一竖的笔画构成,把握中华文明讲究天地人贯通的特质。
孩子们在适当的引导下,从造字之理开启学习之旅,在他们眼中,一个个抽象的汉字符号,变成了包罗万象的百科故事。
各抒己见@宇飞:作为音、形、义统一的符号系统,汉字里藏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的密码,是每个中国人学习的起点。
追本溯源,让今天的孩子了解每个汉字的“前世今生”,要有一颗静待花开的平常心,积于跬步,至于千里。
同时,优秀的启蒙读物和专业的教师指导也必不可少。
@皮皮:一些辅导机构用“八股化”的教学方法,将作文的起承转合模板化,让学生练习堆砌形容词、生造排比句等,还美其名曰“速成课”。
原本潜移默化、陶冶身心的人文之旅,被简化成蹩脚的套路模仿,丢失的是语言之美,破坏的则是孩子们宝贵的好奇心、求知欲。
@且听风吟:少一些速成课,多一些慢功夫,让孩子们在启蒙阶段为未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于潜移默化中感受文明的滋养。
有了这个根基,无论将来的数字信息如何繁杂,孩子们也能在知识海洋里畅游。
有感而发文字是一个文明璀璨文化的重要表现。
①楔形文字是大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刻在石头或泥版(泥砖)上的文字,是我们已知最早的文字。
楔形文字在西亚流行的时间长达3000年,大约公元前75年開始,楔形文字再也无人知晓。
②埃及象形文字(圣书体),是古代埃及的文字,它发源于5200年前的青铜时代早期,一直使用到公元5世纪,随后消亡。
③甲骨文,主要指我国商朝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它上承原始刻绘,下启西周文字,我们现代使用的文字就是由它渐渐演变而来。
④玛雅文字是中美洲玛雅文明文字系统,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这个文字于西班牙人在公元16~17世纪入侵玛雅后消亡。
小学低年级字源识字法新尝试
小学低年级字源识字法新尝试作者:刘茜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刊》2019年第01期【摘要】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良好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低段识字教学提倡“多认少写”,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追溯字源”“形声字规律识字”“自主识字”等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关键词】?低年级识字;追溯字源;形声字规律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良好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低段识字教学提出了更适合学生学情的目标,要求认识1600字,会写800字,并提倡“多認少写”,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这就更加要求我们低年级老师在识字教学中“讲方法、用策略、求效率”,要努力运用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学生识字,就意味着音、形、义三个因素之间联系的形成。
以往我们总会通过“读字音、数笔画、说结构、记部件、联词语,多抄写”这一固定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也能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但却割裂了汉字音、形、义的统一,识字过程枯燥乏味。
如果教学中我们能用上“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深入浅出地剖析汉字的造字特点,引导学生“以形索义,由义记形”,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那么不仅能使学生从枯燥的机械式记忆和繁重的重复抄写中解放出来,还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别样的识字乐趣。
所以在学习汉字时,追溯汉字起源是个不错的方法。
一、追溯汉字起源,快乐识字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画,虽然经过几千年的变化,大多数古文字已经抽象化、符号化,但是仍然有一些保留着文字的本意。
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古文字,让学生有趣地认识汉字,牢牢地记住字形。
二、追溯汉字起源,巧记字形在识字教学中,是不是总有一些字,无论我们怎样强调其笔画、部件、结构等特点,学生依然不断出错呢?即便我们用了编顺口溜、编儿歌、猜字谜等多种方法,也没能真正改变学生流于浅层的识字效果,我想那是因为我们脱离了汉字最根本的文化内涵,所以才会经常出现写错别字的现象。
用汉字“六书”提高小学生识字效率
龙源期刊网 用汉字“六书”提高小学生识字效率作者:孟源泉来源:《教育》2017年第34期汉字是中华民族积淀千年的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学必先识字”,识字是掌握书面语言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汉语从口头语向书面语过渡的载体,更是语文教育的基石。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是一个重点,它关系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也影响着汉文化的传播。
目前的识字教学,只是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记,枯燥而又乏味,缺少了汉字的“魂”与“灵”,忽视学生的心灵体验,制约着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发展,学生机械记忆、频繁记忆,学习任务繁重,生字回生率高,效果不理想。
教师要根据汉字造字原理,追溯汉字的本源,让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把识字教学与汉字文化结合起来,应从汉字的根本性质入手教汉字。
自东汉许慎归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说文解字》)以来,经历代沿袭,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以识字教学为核心,这种识字教学方法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还被应用。
因此,古老的“六书”识字法重新登上小学识字教学的舞台,还是有它的优势的。
利用汉字“六书”培养识字兴趣明初著名教育学者赵谦曾说:士之为学,必先穷理,穷理必先读书,读书必先识字。
故曰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明则六经如指诸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目前识字教学,仍严重存在过于强调“工具性”识字,忽视识字“人文性”的现象,忽视学生的心灵体验,制约着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发展。
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我们的孩子习惯了字形结构的分析,习惯了死记硬背,他们如果能从识字中体验到汉字的魅力和趣味性,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利用汉字“六书”,教给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其识记汉字的兴趣。
例如,字谜就是培养学生识字兴趣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如“粗一半,细一半──组”,“太阳找月亮,总是亮堂堂——明”,我们的祖先造出的汉字优于世界上其他的任何文字,很奇妙,一个汉字可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儿歌、一个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溯本源,让联想识字彰显理趣
作者:何晓婷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8年第1期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何晓婷
【摘要】
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表意系统,一个字体承载着多种含义,是中国汉字的一大特点。
这种表意职能与最初造字时的构想、初衷息息相关。
因此,识字教学就应该追溯本源,紧
扣汉字原始之义,引领学生进行多维度地趣味关联,巧妙地化解识字教学的难点,让识字教学
充满应有的理趣。
本文提出要聚焦图片,在层层递进中践行趣味联想;演示实物,在观察触摸
中践行趣味联想;依托字形,在字义演变中践行趣味联想,从而让联想识字充满情趣。
【关键词】
层层递进观察触摸字义演变追本溯源联想识字
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表意系统,一个字体承载着多种含义,是中国汉字的一大特点。
这种表意职能与最初造字时的构想、初衷息息相关。
因此,识字教学就应该追溯本源,紧
扣汉字原始之义,引领学生进行多维度地趣味关联,巧妙地化解识字教学的难点,从而让识字
教学充满应有的理趣。
一、聚焦图片,在层层递进中践行趣味联想
汉字的最初形态,就是一幅如诗的图画,始终保持着形、声、义有机交融的方块字本色。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视角的转化,辅助以趣味十足的联想,感知汉字的字形和字义,在追本
溯源中展开识字。
如在教学“亭”这个字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形式的图片,并通过画外音向
学生进行解说:亭子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建筑,一般建造在道路、园林和可以供人观赏、休息的
地方,让学生对“亭子”形成初步的感性认知;随后,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亭子的图片和古字信息,并尝试说说自己对亭子的了解;紧接着,教师再次出示了现代社会中典型“亭子”照片,
比如电话亭、治安亭等,让学生知道“亭”也指像古代亭子的小房子,从而丰富了学生对“亭子”的认知范畴;教学至此,教师并没有鸣金收兵,而是创造性地为学生展现了亭亭玉立的荷
花和少女的图片,让学生在感性认知上建立起“亭”的直接体验:即亭子高挺、秀丽,常常可
以用来形容高贵的荷花、挺拔的少女……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为了教学“亭”字,三次运用图片展开联想:通过出示古代亭子照片,理解汉字的本义;再次,出示现代社会与亭子相关的建筑,拓展学生认知;最后,出示荷花和
少女的照片,旨在升华学生对这一汉字更深层次地了解。
一个教学流程,多次利用图片,激发
学生的内在想象,有效消除了识字教学的障碍,促进了学生识字能力的提高。
二、演示实物,在观察触摸中践行趣味联想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性思维阶段,他们对于鲜活、可感的事物往往更感兴趣。
汉字作为
一种机械的表意系统,对于学生来说相对生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物等直观性资源
进行集中性演示,为学生的识字提供鲜活的基础。
如在教学“光芒”时,教师告诉学生意思是射向四周的强烈光线。
但有学生质疑:“那为
什么‘芒’字是草字头呢?”不难看出,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能够有意识的运用
偏旁来关注生字。
教学中,教师首先告诉学生“芒”原本就是一种植物,随后教师相机出示实物,即麦穗,让学生观察、触摸麦穗上细长、尖锐的东西,就是“芒”。
有的学生在触摸中感
受到“芒”的锋利和尖锐。
此时,教师再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芒”是草字头,学生也就不再
困难,他们已经意识到太阳的光芒就如同麦芒,麦芒就像太阳的光芒一样刺人。
很显然,学生
在识记这一汉字时,就借助实物的方式感其形、体其质,让学生形成了心领神会之感。
在这一案例的教学中,教师正是紧扣汉字与实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芒”的细长与尖锐,将其与一束束太阳光线进行整合联系,并建立起实物与孩子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积累方法的过程中,丰富感性认知,促进识字教学的不断提升。
三、依托字形,在字义演变中践行趣味联想
2011版新课标提出了对汉字字义理解的具体要求:即能够初步结合具体词语等语境深化对
字义的感知,并能够运用口头方式进行训练。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导学生运
用扩词的方式,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识字量,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在组词的过程中能够初步感知
汉字的基本大意。
由于汉字中同音字相对较多,不少学生往往会在扩词中出现各种错误,形成
张冠李戴的现象。
往往很多教师都是象征性地加以纠正,但学生为什么会犯下这样的错误?我
们应该怎样避免这样的错误?则关注甚少。
以教学“闻”字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以字形猜测字义,紧扣字形与字义的联系,想象门
中有耳即为听的意思。
随后,组织学生回顾学过的诗句“处处闻啼鸟”,印证自己对这一汉字
字义的猜测;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补充:听到的信息,就是“新闻”;有趣的事情,就是“趣闻”;听过他人的名字,就是“闻名”;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又为学生拓展补充了
另外一种情境:公园里的花朵开放了,人们闻到了阵阵花香。
教师引领学生结合语境,认识到
这里的“闻”字,其实就是用鼻子嗅的意思,相同的汉字在情境演变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在这一案例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字形的辨析,以大胆猜测的方式发现了汉字的本义,再通过趣味性地联想,让学生感知了其引申之义,在激发兴趣、积累方法的同时,提升了
学生的识字能力,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汉字教学是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教育前辈都对识字教
学展开了广泛地研究,形成了许多有效的方法,但不管怎么变化,都必须要依循着汉字的构造
规律,基于儿童内在思维的特点,才能提升学生识字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