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鲸》优质教案

语文:《鲸》优质教案
语文:《鲸》优质教案

《鲸》

优质教案

《鲸》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捕获、倾斜、哺乳动物”等词。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表现事物,并用打比方、举数字等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1、一些鲸的图片。

2、课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鲸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吗?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些关于鲸鱼的图片。

2、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入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自己查字典解决。有些字的音容易读错,需要注意。

出示要求会写会组词的字,注意重点指导容易读错的字。如:“潜”字读“qi án”,而不是“qi?n”。

2、认识生字后再来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想一想鲸有哪些特点。

三、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逐段分析,把握细节,学习说明方法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出示句子: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

?出示句子:

我国发现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出示句子:

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的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说一说这些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了使文章更生动,使鲸的形象更清晰)

小结:

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小描写得非常具体。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鲸是鱼类吗?

学生汇报:

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它是怎么从陆地到海洋的?

陆地---浅海---海洋

?哪些词语体现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

在很远的古代、很长很长、渐渐

?想一想还有哪种生物也经过了这个漫长的进化过程?

人类

3、快速读第三自然段,说说鲸有哪几种?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须鲸和齿鲸(有没有牙齿是划分依据)

这段使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4、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四至七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

性?

课文从进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鲸的体型这么庞大,它们吃什么呢?

须鲸:小鱼小虾

齿鲸:大于和海兽

?鲸怎么呼吸?(用肺)

齿鲸和须鲸呼吸的时候水柱有什么不同?

须鲸:又细又直

齿鲸:又粗又矮

5、鲸在睡觉时是什么样呢?默读第六自然段,想象一下鲸睡觉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

6、读一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鲸是如何繁养后代的?鲸生长的快吗?

五、回顾内容,总结全文

六、课后拓展

回想之前看到的鲸图片,想一想人类应该如何和鲸相处?把它写下来。

《鲸》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趣味性很强,非常符合五年级学生趣味。文章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我之所以选择这篇文章来讲,是因为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每个自然段基本上讲了一个意思:第1自然段讲鲸特别大;第2自然段讲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第3自然段讲鲸的种类;第4自然段讲鲸怎样进食;第5自然段讲鲸用肺呼吸;第6自然段讲鲸如何睡觉;第7自然段讲鲸的生长特点。概括起来说,4至7自然段分别是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做以说明,融知

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课文首先拿鲸和人们熟悉的象作比较,使我们形象地了解到,鲸比象还要“大得多”。接着,用详实的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以此来说明鲸“大”。然后,又以我国捕获的一头鲸为例,再次例举具体数字, 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很大。作者在介绍鲸吃食物以及鲸的生长时,又一次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加以准确说明;在介绍鲸的呼吸时,用“花园里的喷泉”来比喻鲸呼吸时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这种比喻的方法,使说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于学生理解。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完成了两项教学任务,一是使学生全面了解了鲸的特点,对这种生物有了全新的认识;二是教会学生掌握新的说明方法,如作比较和分类别。

经过学生认真的学习归纳,以及我耐心细致的辅导,最终学生均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掌握了提取信息的几种方法,体会到了每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与好处。使本课学习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本次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对于学生当堂生产的问题,没能很好的把握和利用,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掌握的不够好,随机应变的能力有待提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